同学去世了心里不是滋味,大家有相同经历吗?

大学同学去世了,中学同学去世了,好几位同学都走了?音容笑貌还在,人不在。

今年以来,职场火锅的两位同学突然走了,对,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人就没了。一位,前不久还在一起撸串喝酒侃世界杯,昨天他老婆说找到了,人死在车里了,一句话没留。

另一位,前不久去外地找同学借钱,当地同学热情接待,第二天敲酒店的门不开,打开一看人都硬邦邦的了。后来确定,两位都是心梗走的。同学群朋友圈唏嘘半天,心里很不是滋味,根本点在同病相怜,我们这一代不容易,健康最重要,其他都扯淡。

截止到目前,同学群朋友圈又恢复了往日的风格,鸡汤养生段子漫天飞,流行一个观点:活着舒服,死得痛快。宿命论弥漫其间,世事无常,活哪算哪。这两位同学,不就是活生生的教训吧,一个喜欢游泳,一个喜欢打羽毛球,身体看上去倍棒,说没就没了。

然而,我们这些油腻中年大叔,浑身小毛病,三高都是轻的,事业最不突出的那个同学椎间盘最突出,都快走不动道了,照样活着。他自己都说,好死不如赖活,月月五千多。他老婆天天逼他锻炼,他就一句话,我们两个最爱运动的同学都提前“走人”了,千年王八万年龟,跑得快的都死得快,噎得他老婆一句话说不上来。

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百事衰。这是古人总结的千年客观规律。现代社会,人的寿命都在延长,上海平均寿命83岁,北京平均寿命81岁。奇怪吧,大家都喊要逃离北上广,逃离的未必活的好,留下都反正寿命长,这真是人间悲喜剧。有些悖论,让人哭笑不得。寿命延长了,人到中年的定义,也应该拉长了,四十不惑可以,但四十肯定不能再算中年了,按照人均寿命,六十才算中年吧。可是,四十郎当,突然成了生命的大坎,越来越多的职场精英“英年早逝”。最危险的人生大坎在40-49岁了。

所以,活的舒服,死的痛快,这句话让人心痛也让人反思。为什么我们同学这么感慨。既然世事无常,为什么不活的潇洒一点呢,生活质量何为高?何为低?仓央嘉措诗里写的好,“除了生死,其他都是闲事”。活的时候就要开心,让自己舒服,也让家人舒服。

舒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灵上的,整天攀比,患得患失,搞得家庭鸡飞狗跳,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是不舒服的。就算你有钱,身体不好,心理不健康,动不动抑郁要跳楼,活的舒服吗?就算你没钱,生一次大病,花光积蓄,最后让家里人财两空,还不如死的痛快了。想一想同学们这句话,是不是还羡慕两个同学的“死法”?有人就说,我若得了绝症,我不治疗了,与其插满管子的活,不如四处旅游,活到哪里算哪里,不给家人添负担。写到这里,我眼角含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