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很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友善的人往往都有很多朋友,去哪都很少单独成行。但为什么有些友善的人总是一个人?

先讲讲自己吧。职场火锅就这是这种善良友善、但喜欢独来独往的人。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我喜欢这样啊。有一句话:静水流深。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前不久,有一位其他部门的人对我说,每次见你,你总是很客气很温暖,上次邀请你去喝扎啤吃烧烤,你为什么不去呀,是不是瞧不起我们?是不是表面热情、内心冷漠啊?

我笑着回答,绝对不是你想的这样,我习惯了安静,其实,我挺羡慕你们这种可以嗨通宵的人,但是我就不做不到,喝扎啤吃烤串吹大牛,一小时可以,超过一小时我觉得很累、索然无味。

但我绝不排斥那些一晚上可以吃几场、喝几场、唱到凌晨的人,只是自己实在不舒服,所以,不喜欢参加。绝非瞧不起别人,也不是内心冷漠,如果你和我喝茶聊天,也许可以聊个通宵。

到现在我也想不明白,我们有十个同学在同城,其中有七个喜欢吃吃喝喝、不醉不归,下班先喝白酒到晚九点,第一小时过后我撤了,第三个小时撤了另外两个,其余七个一定再去喝啤酒吃烧烤,到了晚上十一点,再去K歌,继续喝啤酒,一直嗨到凌晨四五点。我到现在都不明白,这些玩乐就这么上瘾吗?那些同学也奇怪,你作为一个男人,到点就回家呆着,活着有什么意思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中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我与那些同学互相不欣赏对方的生活方式。但是,那种喜欢独来独往的人,相对比例比较小,即使真的喜欢独来独往,但是害怕被同事认为自己不合群、没朋友而装着融入群体,其实时间长了如坐针毡,经常假装出来接电话躲酒的。实在想不明白,酒就这么好喝吗,可以胡吹八咧十几个小时?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对人友善与独来独往,不是对立的矛盾。不是说喜欢热闹的人就是友善的,更不能说孤独的人就是冷漠的。友善是修养,孤独是性格,两者不是互相打架的关系。有一句话说的很深刻: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都是狂欢,一个是需要参与众人的娱乐;一个是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从职场火锅本身讲,越孤独越友善。因为喜欢安静学习写作思考,内心越来越充实,根本不需要参与无聊的聚会,不需要与别人喝酒来刷存在感。对人情世故其实看的比较透,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攘攘熙熙皆为利往。没有利益冲突,何必对人不友善?有利益冲突,何必不装着对人不友善?对任何人友善,不分贫富贵贱,其实是一种修行,越是喜欢孤独的人,越能达到这个境界,反而是那些喜欢热闹的人,更追求人以类聚,对低于自己圈子的人反而不友善。

职场火锅随着年龄增长,越活越明白,内心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充实。多少人狂欢之后,一个人在夜色里哭泣。他们、她们在狂欢结束后,无法承受孤独的夜晚,正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内心有所空虚。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平时喜欢聚会,但有一天突然抑郁了。但那些对人友善,但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内心充实,看得明白,活得通透,反而不会抑郁。所以,对人友善真诚,但独来独往的人,如果你和他交上朋友,他可能就是你一生的好友。

我是职场火锅,一位行走职场二十年的人力资源总监,作家,全国语文课文的作者。目前,已经回答近一千个原创独家的问题,对你提职加薪有帮助,请关注职场火锅,每天都有精彩的回答,期待与你互动和交流。

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很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可能他的内心藏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吧。

其实我特别讲义气,重情义,所以跟不少同龄人的关系都不错。

但因为家里的缘故,我从小又喜欢独来独往,我特别不喜欢带同学或朋友去我家里。

期间为了避免跟顺路的同学赶紧岔开,我故意选择了另外一条需要绕路的道路。

小时候家里是做早餐生意的,估计也有很多人看过那种店。

店面分为两层,下面是做生意的地方,每天都要忍受油烟和嘈杂声。

连着一段楼梯上去,二楼(准确来说是半层)就是睡觉和写作业的地方。

初中高中六年我都是这么过来的,我除了要努力学习外,每天早上还要在店里做一段时间的服务员然后再去上学。

如果是陌生人还好,但要是碰到了熟人,我躲都来不及。

有一次,我正在里屋给顾客打包早点,我就隐约听到同桌要买早点的声音。

我对这种声音极度敏感,甚至养成了古人在外捕猎,一看到风吹草动拔腿就跑的习惯。

我当时就把打包的东西扔在了一边,赶紧朝楼上走去。

为此,我还被顾客骂了一顿。

后来又被父亲教训了一下,说我做事半途而废。

这样的情景在中学生涯持续了好几次,每次一遇到熟悉的人,我就会突然跟“人间蒸发”了一样,这把父母气得够呛。

回到题目,没有人是喜欢独来独往的,我们在跟其他人相处时,身心都会感到很愉快。

所以,如果这个人真的独来独往,说不定背后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小角落”吧。

我们能做的,不是把对方强行给扭正过来。

而是尊重他的独来独往,并且尝试去理解和接受他,让他有独来独往的“自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