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不舍得花钱是一种什么心理?

有很多有都从小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特别的节俭,从而导致形成一种穷人的思维,不舍得花钱,而努力的存钱,能买便宜的,尽量不买贵的!怎么改变这种只存钱,不花钱的思维?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这一代人普遍这样,其实退休金不低,但宁愿自己不花钱,但给孙辈还是很大方的。这么说吧,自己舍不得花五十元买双鞋,但给孙辈一把给五万。自己省吃俭用,只为孩子生活的好点。

父辈这一代人,是“资源恐惧心理”,他们年轻时代,由于资源匮乏,已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融入到骨子血液里了,无法扭转了。我父亲作为老干部,居然还卖家里的破烂,赚几块是几块。这一代老人估计都有“资源恐惧症”。

还有一种富豪,对吃穿用都比较随意,比如,巴菲特、芒格等等,他们都是亿万富豪,但保持节俭的习惯,尤其是巴菲特把几百亿身价都捐给了慈善事业。这些人,对财富已经有了新的境界。

以上都是两类特殊群体,作为普通人,舍不得为自己花钱,是什么心理呢?

一是对自己舍不得,但对别人舍得。这种人,有情怀。比如,有些人省吃俭用,收养流浪儿童甚至流浪小动物,还有拿去慰问敬老院。

二是对自己舍不得,对别人也舍不得。有一种人叫做“葛朗台”,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抠门”。有的是因为“真穷”,有的是因为“真抠”。

三是穷人思维。富人知道,人赚钱难,钱赚钱易。所以,知道只要花钱,才能赚钱。穷人思维是,赚钱好难,还是一分一分钱的攒。开不了源,就拼命的节流。

四是囤积心理。对金钱的安全感非常低,只有钱存在自己的银行卡上,或者锁在家里的箱子里,才有觉得钱是自己的。这类人不知道的是,钱,只有花掉了,才属于自己。不花,就是一张纸。

综上,以上是分析人们的金钱观。其实,还有一种典型现象,就是“存钱防备”心理。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很多很多,与工资高低真的没有关系,就是担心天有不测风云,存钱为了防老、防病、防意外,万事不求人,将来靠自己,靠谁也不如靠自己的存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