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家长群变“马屁群”,家长在微信群里有必要那么“有礼貌”吗?

每次打开家长群都有超过500条未读消息,其中只有1条通知,剩下499条都是“好的,老师我收到了”“老师费心了”“非常感谢您”,每天动辄几百上千条信息……

这是典型的“趋利避害”的从众心理。作为老师,尤其中小学的班主任,还真有点“王者荣耀”的“孩子王”感觉呢。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个“花果山”情怀,这群孩子是我的学生,我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的“王者”。

然而,童言无忌,孩子是单纯的,无法用成年人的规则来维护“花果山”的“心理生态”。这时候,家长作为孩子的“代言化身”,充当了“花果山”众猴的角色,以成年人的游戏规则,代替孩子们来维护猴王的权威。让老师产生“花果山”的成就感。

所以,有些小学老师训上市公司董事长就跟训孩子一样,董事长还不照样屁颠屁颠地被呼来喝去。此时此刻,董事长完全化身“孩子”的角色。离开老师,董事长才切换到家长角色。归根到底,是老师在学生家长群里,享受这份成年游戏规则带来的感受,其实,就是对孩子们不懂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补偿心理。

那么,从家长角度来说,趋利避害的从众心态比较严重了。别的人家长都拍马屁,我不拍马屁、不附和,如果被老师认为我不尊敬他这么办?老师对家长的不满意,转嫁到孩子身上怎么办?老师对家长的“惩罚”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学习、心理造成损失怎么办?与其担心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如杜绝这种可能性。这就出现了,成百上千的家长排队拍马屁的现象。

这么多的信息,老师其实还真不在意,因为已经享受了“众猴参拜”的感觉。但是家长不一样啊,万一遇到一个小心眼的老师,发现我没有拍马屁,那么,我的孩子不就要倒霉了?反正拍马屁又没有成本,在群里也丢人,人家拍,咱也别落下。如果家长都这样想,就形成了争先恐后的“生动局面”。

所以,这个现象,以前也有,比如有QQ群的时候,也存在“众家长朝拜”的盛况。现在有了微信群,更加强化了这种功能。这个问题呢,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吧,当作人生的一个乐趣不好吗?我参加家长会的时候,小学老师在台上,我们一群膀大腰圆的家长坐在小凳子上,“乖乖”地听老师训话,就当是一个乐趣吧,也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微信家长群变“马屁群”,家长在微信群里有必要那么“有礼貌”吗?

随着微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看各种微信群的信息也成为人们每天的日常。为了方便家校结合,学校要求班主任建立微信群,把家长们拉进班群,便于下发各种通知,原本出发点是好的,但随着各种“炸群”事件发生,建立微信群的目的已经变质了。

最近,网上又因为家长们回复老师下发的通知演变成了拍老师马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网友们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吧!

网友一、

我觉得回复收到没错啊,至少老师能知道家长们看到信息没,知不知道通知,这是起码的尊重,礼貌问题,这有什么拍马屁不拍马屁的事。

网友二、

回复收到够理性了,经常是老师不管发个什么信息,一连串的家长回复老师辛苦了,真是够够的。

网友三、

我娃数学老师就不让家长回复,说一班六十几个人都回复,会掩盖老师发的有用信息。有的家长上班不能及时看到,回头找半天,可能会漏掉需要看的内容。为我娃遇到这样的明智的老师点赞。

网友四、

马屁群,家长都不敢说心里话,一味奉承,生怕得罪了老师。老师久而久之产生一种优越感,听不得一点批评和建议,唯我独尊。

网友五、

我是一名教师,也有班级微信群,除了发学校紧急通知外,平时还发一些教育方面的文章与家长分享,偶尔发孩子在校实践活动的照片,及其他学科老师公开课时孩子们上课的实况!对于“回复”,我不要求回复,家长们也不回复,我从来没有觉得不回复就是不尊重老师,偶有家长回复,也没有觉得是拍马屁!老师其实很辛苦,希望大家多理解!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各位留言讨论!如果喜欢请不要吝啬你点赞和关注!

微信家长群变“马屁群”,家长在微信群里有必要那么“有礼貌”吗?

微信家长群变“马屁群”,家长在微信群里有必要那么“有礼貌”吗?

尊敬师长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道教一般称老师为师尊,民间百姓也把别人的师父称为尊师。

在当今这个知识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老师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在微信家长群里,老师更是被一些家长拍马奉承,吹上了天。

让一个原本平常的微信群,活生生地变成了拍马群。家长在微信群里有必要这样“有礼貌”吗?有书君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01礼貌是一种教养

一个人是否礼貌,从侧面反映他的教养,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必要时做到礼貌就可以了,其实礼貌也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让人舒服的习惯。

周到的礼节,真诚相待,让彼此都觉得舒服,这才是真正的礼貌。

为了某种目的而一味地逢迎讨好,拍马溜须,是不属于礼貌范畴的。

02家长的心态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让公立学校的生源相当充足,每个班级的人数基本都是超编的。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能享受特别待遇。

因此,奉承巴结老师,甚至送礼贿赂都成了家长们的一种常态。

03老师的心态

俗话说:十样米养百样人。

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喜欢被巴结,唯利是图之人。

如果是正直善良,为人师表的老师,未必会喜欢家长的拍马奉承。

有书君女儿的班主任,是一个年纪不大的美女,除了家长会时间,有书君都没有见过她,更谈不上送礼了,在家长群里,有书君基本不发言。

可是班主任对有书君的女儿是相当关注的,语文书和作文本上,经常会看到老师认真详细的批注,每一点进步,班主任都会及时鼓励和表扬。

那些一直在群里拍马屁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未必能有如此的待遇。

因此,对于那些在微信群里一味迎合老师,拍马屁的人,有书君是比较反感的。

老师发一个通知,明明说了不用回复,大家还是一长串的“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感恩老师”等等。

这种不必要的“礼貌”,不仅让人觉得虚情假意,手机里不停地传出微信消息的提醒声,还会影响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正常工作。

这种只站在自己角度思考,不关心他人感受的人,生活中应该也是不会招人喜欢的。

与其花心思在微信群里“有礼貌“地迎合老师,引起老师注意,不如花时间去好好培养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懂事有礼又上进,你不需要巴结任何人,老师也会喜欢你孩子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微信家长群变“马屁群”,家长在微信群里有必要那么“有礼貌”吗?

最近网上总能爆出来家长微信群各种各样奇葩的聊天记录,引起了很多人的嘲笑。对于这些夸老师没有底线的家长,大家都非常反感这副“马屁精”的嘴脸。

这帮家长也都是为了孩子,想着如果能跟老师搞好关系,自己家小孩在班级就能多得到一点老师的照顾。哪怕上课多提问两句也是好的。但是真的不至于。

在中国,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常见了,多年以来这个社会的风气一直是这样,“礼尚往来”的传统思想也已经根深蒂固了,很多人就是靠着这种方式在社会上立足的。

但是这样做真的对吗?家长和老师都是引导和教育孩子的重中之重,小孩子现在还没有完全长成,很多方面都是通过身边人的引领去学习。家长们这样做,难保小孩子看了不会跟着学,要是从小养成这样的价值观,长大以后一定是那种势力的人。

这些家长就是在这方面没想通,送孩子去上学为了什么,不仅仅是去学知识,更是去学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我们都明白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还要有内在的素养,如果连在学校得到的老师的欣赏都是家长用谄笑换来的,那样真的有意义吗?

对一个孩子来讲,正确的三观是多么重要,家长这种行为真是可笑。不要说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真正为了孩子好的家长不会去为孩子创造这种便利条件,把路都铺平让孩子走。只有能力是自己的,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微信家长群变“马屁群”,家长在微信群里有必要那么“有礼貌”吗?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其实对家长在老师信息后跟着说:“好的老师,收到”“老师费心了”,不必上纲上线,说成“马屁”;说群里500条未读信息,只一条通知,其他都是“非常感谢您”,也是夸张的说法(至少是极端的情况)。

老师在群里发信息,如果都不吭声,那老师的信息家长都看到了吗?老师心里也没谱啊!如果家长看到了,随便说声“老师费心”“老师辛苦了”,再随手送朵花,皆是寻常的客气。大家都那么说,老师也未必能特别关注到哪个家长。

真有心让老师特别关照自家孩子,不会在群里随大流,他们会私底下与老师积极互动,别的家长不会在群里看见;更有牛气的家长,直接把“官帽子”一抛:老师你看着办!帽子小的(比如副主任科员),就凑一堆亲戚;帽子大的,一顶搞定。操作一般是这样的:

瞧见没,一点“马屁”的味儿都没有,拿一堆官帽子轰炸“小小老师”!

其实,家长微信群里存在“垃圾信息轰炸”的情况,责任主要不在家长,而在作为群主和管理员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

群主老师该想想办法。

老师在群里发信息——这些信息无疑是家长都很关注的,可以对信息进行分类,如果是需要所有家长周知的,可以“@全体成员”;如果是定向发布,单独@那几个人就行了。这样家长自然不会错过重要信息,而且点开微信、QQ群,可以直达信息。

老师发信息,家长回复“知道了,谢谢”,并且评论几句(每个群里总有几位热心用户),也是正常现象。如果老师认为不需要家长回复,大可在群里设置“全员禁言”。

这样,页面就干净了。

群里每天大量信息刷屏,就跟洪水泛滥一样,是群组管理员没有“治”的结果,不能把棍子打在家长身上,甚且说是“拍老师马屁”。

可能有些老师不愿加家长的微信、QQ,因为个别的、一对一交流,会增大老师的工作量,而且有些家长又颇为自我,有事又不分白天黑夜,想起就问,好像老师二十四小时在岗伺候似的,又比较多玻璃心,老师回复不及时,心里还有怨气。因此,有些老师便放纵群里的刷屏乱象(包括在群里反应问题),实际上是不希望因为群里禁言,导致家长单独找他(她)私聊。

老师不愿加家长,是老师的个人权利,也没有理由要求老师二十四小时为家长和孩子服务,但家长有问题,总要找老师呀!其实办法是有的,要么定好“群规”,比如不准发与孩子无关的信息,不发私人信息,群里发信息要有时间限制(比如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九点半)等;或者设两个群,一个通知群(官方群,发重要通知),一个交流群(此群老师要加入,同时发挥“家委会”家长的作用),家长自由加入,不喜欢“交流”的,就加通知群,通知群里只能由老师发布与学校和孩子有关的信息,不许家长发言,家长有话,可以到交流群里说。这样彼此都好。(皇帝不称朕答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