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皮姆和中国的吴三桂做同样的事,为何一个被唾骂一个奉为革命者? ?
这里的皮姆大概是指约翰 皮姆吧?约翰皮姆是英国革命时期议会派的领袖。他生活的年代和吴三桂差不多。这里所谓的皮姆和吴三桂做了同样的事指的大约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事吧?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吊死。大明王朝实际灭亡。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大明总兵吴三桂得知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掳去后,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同时,也为满清统治中原打开了通道。最终使得大明江山被满清占有。
皮姆做为英会派的领袖人物,1643年他说明议会与苏格兰长老会订立同盟条约,以取得苏格兰长老会对议会军的支持。引来外部军事实力,对本国政治进行干预,这大概就是皮姆与吴三桂所做的同事的事。如果说事情确有相同之处,但后世对此二人的评价是大不相同的。吴三桂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叛徒和反贼的形象,而皮姆却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是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息息相关的。皮姆所处的时代,虽然与吴三桂差不多,但是当时中英两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不一样的。英国处在中世纪的封建政治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过渡的时期,而中国历史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后,还要在封建君主专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二百多年。
中国的明清易代之时,也是欧洲政治巨烈动荡之时。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原有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的。议会制的兴起,就是当时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约翰皮姆就是议会派的领袖人物。议会的活动就是与专制君主争权利,他们通过《权利法案》《三年法案》等一个个法律的制定,限制了君主的权利,使得国家政治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过渡。做为统治者的君主,不可能高高兴兴的把权利交出来。于是君主和议会之间就产生了激烈的矛盾。随之也就有了议会和君主之间的战争。
议会和君主之争,最后以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结束。英国也最终实行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皮姆做为议会派的领袖,做为最终在政治上胜利的一方,他被当成革命者是理所当然的。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是没有错的。胜利者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主张代表了历史的进步,和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
吴三桂的情况与皮姆就大不相同了。无论是以中国历史的眼光还是更加广阔的世界史眼光来看,吴三桂的行为,大概都不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他只是明清易代之时一个政治投机分子。被后世所唾骂也是很自然的。
吴三桂做为明朝的臣子,在明朝灭亡的时候,借外力为明王朝复仇原本是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道德的。借外力为助,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其人,唐朝时期就这样干过。五代时期的石敬塘也干过。这样看是有风险的,当借外族力量解决内部问题的时候,不能损害本民族的利益。石敬塘正是由于丢了燕云十六州才留下千古骂名。比起石敬塘来,吴三桂使得整个国家沦入异族统治,他被后人唾骂也就成了自然的事情。
吴三桂的引清入关,其实是对异族的投降。屈膝降敌当叛徒的做法,历来被中华文化所鄙视。吴三桂降清之后,一心甘当清军走狗,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双手沾满了敢于反抗的汉人的鲜血。做为曾经的明朝臣子,他杀掉了南明的永历皇帝,更是被人诟病,这也是他后来反清之人,得不到人们响影的原因。
吴三桂降清大概三十年之后,康熙十七年,朝廷宣布撤藩。吴三桂又起兵造反。在第一次背叛了大明王朝之后,又背叛了清朝。仅仅当了两次叛徒,就足以让后人唾骂了。
吴三桂的评价,当然也可以放在大的历史之下观照。当大英帝国向君主立宪制过渡的时候,吴三桂帮助打下天下的清王朝全盘接受了大明王朝的统治思想。中国政治没有任何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迹象。于是,社会伦理和道德评价机制只能沿用几千年流传的标准。对王朝和君主的忠诚度,就成了评价人物道德最重要的标准。于是,当了两次叛徒的吴三桂也只能被人唾骂。当然,如果吴三桂能力强,自己取得了天下,他就成了一代君王,人们自然也不会把他和皮姆放在一起比较,要比,也只能和查理一世比了。可是,历史容不得假设。它只能如此。
英国的皮姆和中国的吴三桂做同样的事,为何一个被唾骂一个奉为革命者? ?
吴三桂是引外贼而害国,当然是汉奸走狗卖国贼,,,,而那位英夷洋人是同室操戈,,弃暗投明,同宗同族间的王室兴替,所以在崇尚文明的所谓绅士中,,艳为美谈,,,
英国的皮姆和中国的吴三桂做同样的事,为何一个被唾骂一个奉为革命者? ?
成王败寇,你所读到的历史,都是根据胜出者意愿而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