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马陵之战是魏国名将庞涓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此战也是他第二次败给同门师兄孙膑,便在临死前感叹说:“遂成竖子之名!”,随后拔剑自刎。

当时距离桂陵之战过了十三年,魏将庞涓正在率兵攻打韩国,韩国就向齐国求救。之后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不得不率军回援大梁。但魏国的魏武卒骁勇善战,而齐国军队却有怯懦之名,孙膑担心齐军在正面战场不是魏军的对手,就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

庞涓感叹齐军怯懦,还没等他攻打就逃跑了一大半,便脱离魏军主力,只率领一些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结果在马陵被齐军伏袭,最终庞涓拔剑自刎,在临死前只说了六字:“遂成竖子之名!”,意思是说“倒成就了这小子(孙膑)的名声!”

因为庞涓自知中了孙膑之计,败局已定,而他的失败则会成就孙膑的名声。如果他不自杀,也会再次被孙膑生擒,遭受屈辱,之后眼睁睁看着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将魏军主力击溃。即便庞涓还能回到魏国,他也无颜再见魏惠王,倒不如马革裹尸,还能挽回最后一点尊严和名声,于是庞涓在马陵战场拔剑自刎。

魏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沦为了二流强国。魏国军事从根本上被削弱,而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战力强悍的魏武卒成本太高,短期内难以恢复,周边的诸侯也会不断压制魏国,不会给魏国重新崛起的机会,魏国从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此后开始了齐国和秦国争霸的局面。

孙膑辅佐齐国大将田忌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庞涓,其中马陵之战更是击溃了魏军主力,为齐国奠定了霸业,孙膑也因此扬名天下。而庞涓因常年带兵征伐各国,导致树敌众多,在魏惠王刚将其尸身厚葬不久,庞涓的陵墓就被偷掘毁坏,暴尸荒野。

庞涓自认才能不及师弟孙膑,便捏造罪名陷害孙膑

庞涓和孙膑本是同门师兄弟,相传两人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一起学习军事兵法。之后庞涓听闻魏国用重金招纳贤士,寻访将相,为此心动,便想下山求取富贵,出将入相,但又担心老师不放他下山。不过老师鬼谷子早已通过庞涓的脸色揣测出他的心意,便主动让他下山,庞涓临行时其师兄孙膑为他送行。

庞涓对师兄孙膑说:“某与师有八拜之交,若有此行能得到魏王提拔,一定举荐吾兄,一同建功立业”。

孙膑说:“吾弟此话当真?”。

庞涓回答说:“弟若妄言,必将死于万剑之下!”。

之后庞涓前往魏国,以兵法才能被大臣举荐于魏惠王,并得到了召见。庞涓入朝时,正值魏惠王用膳,不过魏惠王见庞涓容貌英俊,不是凡人,便放下餐叉,以礼相迎,与庞涓谈论天下大势。表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韩、赵、燕三国,皆势均力敌,该如何发展。

庞涓说:“大王如用微臣为将,保管战必胜,攻必取,继而可以兼并天下,还用担忧六国乎?”若臣为将没有得见效果,甘愿以死谢罪!”。魏惠王大悦,便拜庞涓为将,并兼任军师一职。

《史记》记载:“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之后庞涓率兵打败卫国、赵国等诸侯,宋、鲁、卫、郑等诸侯国君诸君都来朝见魏惠王,庞涓因此更加被魏惠王信任。但是庞涓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师兄孙膑,担心孙膑下山后对他造成威胁,于是暗中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监视起来,之后又捏造罪名处以膑刑(断足或砍去膝盖骨)和黥刑(刺字),想将孙膑埋没于世不为人知,两人从此结仇。

因为当时的士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一定的特权,所谓“刑不上大夫”,受过酷刑的人就不能担任将相,孙膑遭受酷刑,以后就无法担任主将,得到重用。

桂陵之战,庞涓第一次被孙膑击败,并被生擒

后来还是一次齐国使者前来魏都大梁城时,孙膑拜见并游说齐使,而齐使见此人谈吐不凡,才行出众,便偷偷用车将孙膑带回了齐国,孙膑这才离开魏国,摆脱了庞涓的控制。

《史记》记载:“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孙膑入齐后凭借才能得到了将军田忌的赏识,被以礼相待,成为了田忌的门客。之后就发生了“田忌赛马”的历史典故,孙膑为田忌赢得了齐威王和诸位公子的千金赌注,一时之间孙膑名声大振,田忌也将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被齐威王当作老师。

《史记》记载:“惠王十七年,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后来在公元前354年,赵国因出兵进攻魏国的附属卫国,魏惠王就令庞涓率军包围了赵都邯郸,于次年,魏军攻下了邯郸城。赵国形势危急,就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因为受过酷刑,就没有担任主将,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带兵救援赵国。

《史记》记载:“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田忌的想法是直接率兵直奔赵国救援,不过孙膑深谙兵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魏国精锐部队出征在外必定精疲力竭,而国内只有老弱残兵留守,直接进军魏都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兵力空虚的地方,魏国一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国救援,这样不仅能解了邯郸之围,又能起到挫败魏国的效果。

于是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对魏国战略要地平陵进军,以吸引魏军主力,一面直击大梁城郊,迫使庞涓率军回援,并故意用小股部队佯败示弱,从而让庞涓产生轻敌心理,以轻装急行回救大梁,而齐军主力则埋伏在庞涓赶往大梁的必经之路桂陵进行伏击,结果魏军大败,主将庞涓也被生擒。

不过此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赵都邯郸依然被魏国占领。半年后魏惠王还调用韩国军队与魏军组成联军,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联军,之后与各国陆续结盟,将邯郸归还给了赵国,齐魏结盟后,便将庞涓放回了魏国。

马陵之战,庞涓再次战败,成就孙膑之名

魏国经过几年休整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展战争,在十三年后,齐魏继桂陵之战后又发生了马陵之战,结果庞涓再次被孙膑击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史记·魏世家》记载:“惠王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魏惠王为了挽回桂陵之战的损失,就联合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告急便向齐国求救,之后田忌和孙膑前去救援,于是发生了马陵之战。而在《史记·魏世家》中的记载,魏国进攻的还是赵国,然后赵国再次向齐国求救,之后孙膑建议田忌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国太子申被俘后惨死,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杀死。

《史记》记载:“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韩氏请救于齐。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

不过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却又是一番不同的记载,魏国是进攻赵国,而韩国与赵国友好,就一起攻打魏国,结果战败,韩国就向齐国求救,由于依仗齐国救援,韩国连败五战,只好再次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国趁势出兵,派田忌和孙膑率兵救援韩、赵,在马陵之大败魏军,杀死主将庞涓,并俘虏了太子申。那么在马陵之战前,魏国攻打的是韩国,还是赵国呢?

紫陌认为魏国攻打的是韩国,因为在马陵之战两年前,秦孝公为了改变魏国进攻秦国,便采纳了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以麻痹魏惠王,于是魏惠王召集诸侯会盟(逢泽之会)天子,企图利用周天子确立魏国在诸侯列国间的统治,但是却遭到了韩国等大国的抵制,导致魏、韩翻脸,因此魏惠王在公元前342年进攻韩国,韩国告急向齐国求救,于是发生了马陵之战。

《史记》记载:“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袭击魏都大梁,在外出征的庞涓急忙撤军回援。孙膑考虑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于是又采用了“减灶诱敌”的战术,吸引庞涓脱离主力追击齐军。齐军第一天先设了十万个生火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只设三万灶。

庞涓见此非常高兴,便丢下步军主力,率军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而孙膑此时已经在马陵埋伏了一万名善射士兵,并砍去附近树木的树皮,写下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句,和士兵约定说:“天黑见火就万箭齐发”。但庞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中计,正在一步步落入孙膑专门为他设计的圈套。

《史记》记载:“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等庞涓发现中计时已经为时已晚,当他天黑赶到马陵,看见树上写着字,便点火查看,还没等他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漫天箭雨不断射中了庞涓率领的骑兵,魏军顿时大乱。庞涓见此却无计可施,自知败局已定,便拔剑自刎,不过在临死之前感叹道:“倒是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遂成竖子之名)。

至于庞涓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多年努力经此一战化为乌有,自己的失败却成就了孙膑之名,后人提起此战赞美的是孙膑,而他却要被嘲笑!

孙膑也确实凭借马陵之战名扬天下,毕竟庞涓是魏军主将,并不是什么无名将领,魏武卒又是当时天下最为精锐和强悍的代表。孙膑能逼死庞涓,用“怯懦”的齐军打败战斗力强悍的精锐之师魏武卒,不正说明他的才能要高于庞涓吗!

结语:

庞涓死后,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将魏军主力击溃,并俘虏了魏惠王的儿子太子申,齐国称霸东方。而魏国则经此一战元气大伤,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从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沦为二流国家,之后在周边诸侯不断打击压制下,魏国不断衰弱,最终被秦国灭亡。

孙膑的“围魏救赵”战术也被列入中国古代兵法策略《三十六计》的重要一计。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孙膑与庞涓是战国时期的一对宿敌,据《史记》记载,他们原本都是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韬略,但庞涓天分不如“兵家至圣”孙武的后人孙膑,于是能力也就逊色一些。后来,二人学成离开,庞涓先在魏国找到了“工作”,在魏惠王的赏识下当了将军,而孙膑则被庞涓骗到魏国,用计砍断双脚,并在脸上刺字。

庞涓以为,将孙膑变成一个无法自己行动,还在脸上烙有耻辱印记的废人,他就不会对自己不利,但孙膑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并成为了齐国的参谋。最终,孙膑为自己报了仇,将庞涓逼死在树下,令人大感畅快,不过,庞涓临死前却发出怒吼,痛斥了孙膑。那么,庞涓临死前怒吼了哪六个字?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一切,还要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时的一场战争开始说起。这一年,赵国进攻卫国,而身为盟国的魏国则出兵相救,且在庞涓的带领下一举反攻到了赵国首都邯郸,于是赵国四处求援,齐国选择了出手相救。于是第二年,齐军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对战况进行评估后,孙膑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

齐军没有直接前往邯郸,而是攻向了魏国的首都大梁,这一举动使得庞涓率领的大军不得不连忙回防,却在半途被孙膑所伏击,损失惨重。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齐国再次出兵援助,这次,孙膑还是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直接向大梁出兵,但孙膑也预料到中过一次计的庞涓不会轻易上当,于是对原本的计策进行了“改良”。

对于孙膑的计策,明末大臣李廷机曾经写诗道:“减灶暗行兵,庞涓被其获。”孙膑的计策其实也十分简单,他刚刚进入魏国境内时,埋了十万个炉灶,表明自己有十万大军,而向前进军,第二天只埋了五万个炉灶,到了第三天,更是只埋设了三万个。庞涓原本十分慎重地在后方追赶,但看到齐军炉灶减少,便以为是齐军纷纷逃散,短短数日便走了数万人。

见此状况,庞涓一改小心谨慎的进军指令,带上精锐部队火速追赶,想要贯彻“兵贵神速”的理念。不过,这一举动却正中孙膑计谋,他提前设伏于庞涓的必经之路,并趁其经过时号令兵士们万箭齐发,将其部队射死大半,据《史记》记载:“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这六个字翻译过来就是:结果成就了你小子的名声!竖子一词含有浓重的贬义,表达的是无尽的轻蔑,而庞涓认为自己成就孙膑的名声,于是破口大骂。那么,庞涓之所以说出这句话,笔者猜测,有两大原因。第一大原因便是,庞涓将孙膑变成废人,而世人却反而称赞孙膑的身残志坚,庞涓的恶毒之举帮助孙膑取得了更多赞誉。

其次,便是庞涓认为孙膑胜之不武。庞涓在魏国领兵,大多是直接与敌人正面对决,凭借兵力优势取胜,而孙膑则更多的是利用计谋,不耗费太多兵卒便获利,在庞涓眼中,这种作战方式是投机取巧,但是孙膑靠此笑到最后,所以庞涓痛骂他靠诡计成名,算不得英雄。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人最怕的就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不幸的是自视甚高的庞涓也犯了这个错误。桂陵之战被孙膑围魏救赵打了个埋伏,马陵之战又被孙膑围魏救韩打了个埋伏。所以当最后庞涓被万箭穿心而死时大喊一声:遂成竖子之名。绝望中透露出深深的不甘。

庞涓与孙膑是同门师兄弟,都是鬼谷子的高徒,两人求学时,感情甚好。怎么最后就成了这水火不容呢?名利二字害死个人。

1.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庞涓与孙膑两人势同水火

与孙膑比起来,庞涓骨子里一直是自卑的。这种自卑随着庞涓地位的上升而更显强烈。

他毕竟只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孩子。相比于孙膑的出身差了太多,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在讲究出身的战国年代,本身这就是一块金子招牌。

这也是为什么魏惠王在得知了孙膑的出身后,对孙膑亲眼有加,进而引起了庞涓对孙膑的嫉妒与愤恨。

庞涓通过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了地位与权势,但孙膑一直会对他有着莫大的威胁,因为孙膑出身好。

最后庞涓通过阴谋诡计,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让他变成了一个废人。而孙膑不得不靠装疯卖傻来苟延残喘。

2.没有人是圣人,在现实中以德报怨是不存在的。毕竟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孙膑,想方设法回到齐国之后,通过田忌赛马这件事情,获得了大将军田忌与齐威王的青睐。并在齐威王面前一炮而红。

得到了君主的信任,预示着孙膑的复仇之路成功的踏出了第1步。

当公元前354年庞娟发兵攻击照顾邯郸,孙膑便与田忌一起,直接发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军回援。

桂陵之战,魏军损失了最精锐的铁骑。

13年后,庞娟又开始攻打韩国。孙膑用同样的战术又去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逼的庞涓不得不再次回救大梁。

这一次他没这么幸运,在马陵道被万箭穿心而死,名满天下的魏武卒更是损失惨重。成就了孙膑的一世英名。

3.如果当时在魏国,庞涓不陷害孙膑,那两人是否会和平相处呢?

庞涓就输在一个做人的格局上。

从年龄上来说孙膑比庞娟大,

从性格上来说,孙膑比庞涓柔和。

再加上二人又有十几年的同窗之谊,如果当时在魏国庞涓领兵,孙膑作为军师,两人双剑合璧,再加上名满天下的魏武卒和大魏铁骑,整个赵国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但历史向来不能假设。庞涓该死还得死。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庞涓临死之前,大吼了六个字,“遂成竖子之名”,说罢吐血而亡。

庞涓的这六个字,意思是“孙膑啊,孙膑,你小子这次终于可以扬名立万了!”

五百年后,有一个江南帅哥也声嘶力竭喊出了六个字,“既生瑜,何生亮!”,这个人是周瑜。

周瑜与诸葛亮是一对冤家,被诸葛亮活活地气死了,庞涓和孙膑也是一对冤家,被孙膑万箭射死了。

周瑜嫉妒诸葛亮,屡次三番设计谋害,却次次被诸葛亮识破,庞涓嫉妒孙膑,机关算尽,却反害了卿卿性命。

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啊,被嫉妒的火焰折磨的够呛,最后被火焰反噬。

不过,诸葛亮三气周瑜,这是罗老先生杜撰的,周瑜其实死于心梗发作,而庞涓嫉妒孙膑,这确确实实发生过的。

庞涓和孙膑是一对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中国历史上最牛老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鬼谷子,鬼老师。

鬼老师徒弟很多,除了孙膑和庞涓,还有苏秦、张仪、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乐毅等等五百多个业界精英。

然而,鬼老师专业课教的贼好,他的学生个个都是业界精英,但遗憾的是,他显然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以至于学生中出现了许多道德渣渣。

如徐福,典型的超级大忽悠;吕不韦,唯利是图的奸商;范蠡,拐骗少女西施的大骗子,今天说的庞涓,道德上同样存在巨大瑕疵,这不能不说是鬼老师教育上的巨大败笔。

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很关键哦!

庞涓学成之后,第一个下了山,很快就在魏国站稳了脚跟,后来师兄孙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子的:

师弟,听说你最近发达了,成了魏国二把手,可否提携一下哥哥?

很快,庞涓回信了:

师哥,你客气了,当年你如此照顾我,你就是我的亲哥哥,我一切安排好了,快点来吧!想你!

孙膑屁颠屁颠地跑去了,路上还想,这个师弟真心不错,不枉我之前这么照顾他。

然而,到了魏国之后不久,孙膑就被亲爱的师弟卸了膝盖骨,成了废人一个。

庞涓为何要害师兄啊?

因为嫉妒。

庞涓是普通家庭出身,而孙膑不同,他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这显然就是个金字招牌。

所以当魏王见到了孙膑,听说他是孙武后代之后,眼冒绿光,对他青睐有加,奉若上宾。

庞涓就像妒妇一样,嫉妒的火焰熊熊燃烧,后来用阴谋诡计撬了孙膑的膝盖骨。

孙膑用装疯卖傻之计骗过了庞涓,后来逃到了齐国,通过田忌赛马在齐国一炮而红。

后来,孙膑围魏救赵打败了庞涓一次,在马陵之战时,在马陵道埋伏射死了庞涓。

庞涓输就输在一个格局上,输在一个气度上,假如师兄二人兄弟同心,双剑合璧,加上名满天下的魏武卒和大魏铁骑,说不定会改变战国格局。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庞涓是魏国名将,一生叱咤风云,可以为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最后死于孙膑之手,空留满腔的贪恋,却再也无法驰骋疆场。

在临死之前,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庞涓深深的知道他彻底败了,于是高声大喊:遂与竖子成名!直到自尽这一刻,庞涓还在认为他的死成就了孙膑的名,或许在他心中,人与人都是算计,全是名利!

昔日,庞涓与孙膑一起求学鬼谷子。庞涓心胸狭隘,看重名利,鬼谷子对其多有防范,反而对宽厚睿智的孙膑极为喜爱,将毕生所学都传给我孙膑,这让庞涓心里很不痛快!

庞涓学成下山,投奔魏国,受到魏国的重用,成为了一名大将军,威风凛凛。

孙膑学成下山后,来到一位好友家中,几次面试都没能成功,这样的结果让孙膑心灰意冷,在朋友家暂住的孙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这一天,他的朋友兴高采烈的回家来,告诉孙膑庞涓在魏国当了大将军,成就极高,既然没人慧眼识珠,你为何不去投奔昔日的同窗庞涓呢?

孙膑本来不是很想投奔庞涓,但是此时的处境非常尴尬,自己没人重用,在朋友家有叨扰许久,迫于窘境,孙膑决定去投奔昔日同窗庞涓。

来到魏国的孙膑,没得到预想中的热情,庞涓因为心胸狭窄,忌惮孙膑的能力,怕孙膑影响他的地位,所以庞涓躲着孙膑不见,想让孙膑知难而退。

庞涓后来转念一想,如果孙膑离开,势必会遇到伯乐,到时候与自己为敌,那不是更难办吗?于是庞涓改变策略,热情迎接孙膑,但是他不推荐孙膑给大王,只是把孙膑留在自己的府中做谋士。

时间一久,庞涓狭隘心胸和追名逐利的做法让孙膑开始反感,他不喜欢庞涓不择手段的行为,于是决定离开庞涓,另谋出路。

孙膑高看了庞涓的为人,当他决定离开的时候,庞涓露出了他的獠牙,他将孙膑搞成了双腿残疾,但是他保留了一丝人性,留了孙膑一条性命。

孙膑用计出逃,来到齐国,从此天高任鸟飞,庞涓再也无法限制孙膑,在多次的交手之中,庞涓败在了孙膑的“围魏救赵”,最后吞下了自己种下的恶果,死于非命。

庞涓的性格缺陷,鬼谷子早就看透,自然也看透了他的结局,不择手段、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庞涓,利欲熏心之下,最后惨死在所难免。

庞涓最后喊的六个字“遂与竖子成名!”也正是他看重名利性格的体现,直到死去也没有改变半分。

顺手关注野史日记,了解历史内容。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庞涓自从拿到了魏国上将军的大印,一直在思考。

他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向自己的偶像吴起看齐,出将入相。

上将军自己已经拿到,如果能把宰相之位也拿到,那就更好了,军政一把抓,这比自己的偶像还要厉害,毕竟吴起是在魏国当的将军,在楚国当的令尹(楚国的宰相叫令尹)。

想到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的魏国相位,庞涓笑了,前段时间,被自己师弟孙膑搅的紧绷的神经也稍微放下了一点,但他一直又忐忑不安,因为他怀疑自己师弟是装疯卖傻,尤其是井边孙膑的鞋子更有蹊跷。

事情还得回到几天前,孙膑来到魏国时,庞涓就隐隐感觉到不快,因为自己这个师弟肚子里的用兵之道,比自己厉害太多了。

庞涓看着魏王对孙膑有重用之意,为了保住自己上将军之位,庞涓就陷害孙膑,指其通齐,于是孙膑的苦日子就来了,在庞涓的迫害下,孙膑被挖了膝盖骨。

庞涓看着如瓮中之鳖插翅难逃的孙膑比较满意,此时孙膑还疯了,庞涓就放松了警惕,直到手下人报告说孙膑跳井了,庞涓才意识到事情有蹊跷。

因为一个真正的疯子,如果是失足掉进了井里,怎么会在井边留下自己的鞋子呢?

但庞涓没心思再管一个废人了,因为那时候有个不成名的规定:残疾人不可为将。

庞涓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为了离丞相之位更近一步,他建议魏王开启灭国之战,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要打的就是赵国,这一建议得到了魏王的肯定。

只是让庞涓没有想到的是,孙膑逃回了齐国,并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因为他帮助田忌赢得了和齐王的赛马比赛,从而被田忌引荐给了齐王,并得到了齐王的赞许。

庞涓攻打赵国,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打到了赵国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正在齐国寻求报仇机会的孙膑看到了机会,急忙劝说齐王赶紧出兵,齐王也觉得这正是树立齐国威风的时刻,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围魏救赵的故事了,具体过程我们不在赘述,说说结果,这次庞涓打赵国,其实是把邯郸给攻下了,然后又挥师救援大梁的,魏国在这次虽然失败,并未丢了老底。

真正让魏国元气大伤的是,十年后的围魏救韩。

这次战争和围魏救赵如出一辙,庞涓对于自己这个师弟也是咬牙切齿,于是为了一雪前耻,庞涓急躁中又上了孙膑减灶计的当,结果追孙膑到一颗树下,书上有一排字:庞涓死于此树下。

当庞涓看清这一行字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孙膑设置的伏兵已经疯狂的开始屠戮曾经赫赫有名的魏武卒了,看着士兵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庞涓绝望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出将入相的梦想破灭了,此后人们提起他只会嘲笑,自己的一世努力,最后却还是成就了自己最厌恶的师弟。

六个字从庞涓嘴里不自觉的喊了出来:遂使竖子成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