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秦赵长平之战中,即便赵国没有换将,很大可能也改变不了战败的结果。不过赵国如果没有用赵括换掉老将廉颇,损失将会减少很多,四十多万赵军也不至于被秦将白起斩首坑杀,最终落得一个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
毕竟廉颇和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作战策略不同,廉颇采取的是以守为攻的策略,即便屡次战败,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而赵括为了达到赵孝成王反击秦军的目的,改守为攻,赵括的主动出击无疑是给了白起聚而歼之的机会。
白起的作战特点是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战必求歼,并且很善于野战。最终白起用计引诱赵军追击,进而分割包围,将投降的数十万赵军几乎全部坑杀,导致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的对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赵长平之战前上党之战的经过,以便解答本文主题。
秦赵上党之战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加上对三晋的上党地区窥觑已久,于是在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将白起攻打赵国,攻占了上党地区的光狼城(现今山西晋城市高平市区西南,注:上党郡原本属于晋国,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瓜分了上党,因此三国都占有部分上党地区,赵国的光狼城就属于上党南部地区)。
《史记》记载:“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自此,秦国便开始逐渐蚕食三晋的上党地区,不过当时秦国正在攻打楚国,由于战事紧张,便暂缓了对上党地区的攻势。之后秦国在鄢郢之战大胜楚国后,又将矛头对准了三晋,再次将目光放到了三晋的上党地区,于公元前362年,秦将白起攻取韩国野王城。
- 那么上党地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为何秦国和三晋都对此地垂涎不已呢?
这是因为上党地区属于战略要地,境内主要有长治盆地、晋城盆地两块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党地势高险,又是三晋咽喉,再加上当时上党的地理位置是“天下之中”,因此号称为“天下之脊”。
而且晋国将上党设置为郡是具备很强的军事性质,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边防,足以说明上党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韩、赵、魏三国瓜分上党郡后,这一地区又成为三国对峙的前沿,因此三家分晋后,非但没有削弱上党地区的战略地位,反而还得到了加强。
秦国攻占韩国野王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之间的联系。韩国不能救援,韩王为了避免战祸,便主动将上党地区献给了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便带领上党百姓连同上党郡下的十七座城邑一同献给了赵国,从而使赵国得到秦国攻击,亲近韩国,一同抵挡秦国。
《史记》记载:“赵受之,乃令赵胜受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赵孝成王认为这是大利益,便派兵接受了韩国献给秦国的上党地区,并派将军廉颇带领军队驻扎在长平。秦国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于是秦昭襄王派将军王龁带兵夺回上党,为此秦赵两国兵戎相见,爆发了上党之战。随着战事不断扩大,之后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史记》记载:“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结果王龁一举就攻占了上党,因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接应逃往赵国的上党百姓,王龁便以此进攻赵国,多次大败赵军。虽然廉颇修筑堡垒固守,但还是被王龁率军攻破阵地,夺下了两个城堡。接着廉颇又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结果又被王龁再次攻破阵地,夺下西边营垒。
廉颇依然坚守营垒,不出兵迎战秦军,而赵孝成王早已对屡战屡败的廉颇产生不满,加上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对其更加反感,因此多次派人责备廉颇不与秦军交战。
并且赵孝成王在听闻初战不利的消息后,还曾派遣大臣入秦议和,不过秦国却对赵国议和一事加以利用,先后隆重接待赵国使者,之后向各国使者大肆宣扬,让各国误认为秦赵两国已经和解,从而防止各国救援,彻底孤立了赵国。
之后秦国采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了廉颇为主将,率兵反击秦军。在赵国换将的同时,秦国也暗中用白起替换了王龁,之后白起用计进一步引诱赵军深入,最终率军包围了数十万赵军,后将投降的赵军几乎全部坑杀,秦赵长平之战以秦国胜利告终。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和白起谁会赢呢?即便赵国没有换将,最后很大可能也是以失败结束。白起和廉颇都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两人的军事才能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因此秦赵两国最后比拼的并不是白起和廉颇两人的军事才能和实战能力,而是秦赵两国的国力,谁能支撑到最后,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至于白起和廉颇,最后谁会赢?我们可以先来了解几个问题: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换掉老将廉颇?秦国为什么要采取反间计?秦国为什么又要暗中将主将换成白起?
- 赵孝成王为什么会换掉老将廉颇?
其实赵孝成王换掉廉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最为关键的原因是赵国的国力已经无法支撑和秦国进行持久战。
在长平之战正式打响之前,秦赵两国在上党地区已经对峙了长达三年时间,在长平之战正式打响之前,赵国的国力已经逐渐出现不支。而廉颇采取的是固垒坚守的策略,想以此挫败秦军速胜之谋,但赵国的国力却无法再支撑太长时间,如果战事无限期拖延下去,等军粮难以为继,物资得不到补充后,迟早会拖垮赵国,最后以战败告终,因此赵国急需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其次在上党之战中,廉颇屡次战败,赵国军队伤亡很多,廉颇率军一直败退至丹河东岸(长平附近),并且之后怯缩不战,久拖不决。赵孝成王对数次战败的廉颇早已恼怒,又反感廉颇畏惧秦军、怯缩不战,为此曾多次派人责备廉颇。以此可见,赵孝成王已经对廉颇相当不满。
于是秦国的反间计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赵国的国力已经无法再支撑持久战,赵孝成王想的是尽快结束战争,赵国比秦国更加拖不起。而廉颇在秦赵战场没能取得什么战果,并且也不与秦军交战,一直拖延战事,于是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谏阻,派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接替了廉颇为赵军主将。
赵括也深知赵孝成王为什么会任用他为主将,目的就是想让他反击秦军,尽快结束战事。但廉颇一直坚守都被王龁率军两次攻破阵地,何况是主动出击,再加上秦军已经暗中将主帅换成武安君白起,结果赵括改守为攻,导致赵国四十多万士卒被白起斩首及坑杀,几乎全军覆没。
- 秦国为什么要采取反间计,让赵国换将呢?
秦国这么做目的也是不想一直拖延下去,避免过多损耗国力。只有赵军改守为攻,主动出击,秦军才能在短时间内击败赵国,从而达到速胜目的。
按照王龁对战老将廉颇的战绩,其实只要赵国主动出击,秦国即使不用换将,最后也能取胜。毕竟相对野战而言,攻坚战的难度要更大,王龁能率军多次击败赵军,并两次攻破廉颇的坚固的防守,说明王龁的军事才能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也表明秦军的战斗力比起赵军要更加强悍。
- 那么秦国为何又要暗中将主将换成白起呢?
这是因为秦昭襄王不仅想要取胜,而且还是要大胜。白起的主要作战特点是以歼灭战为主要思想,秦昭襄王用白起作为主帅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打垮赵国。
白起作战首先会进行战前精确预算,分析敌我形势,包括双方军事、政治,以及国家态势,甚至除敌我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是否可能会参与其中也会进行精确料算,因此还未开战便能知胜败。
其次在预期歼敌地区事先修筑工事阻敌,作为辅助进攻手段,以防敌军突围,目的就是为了歼灭敌方有生力量,这在当时属于前所未有的作战思想。
最后是战必求歼,这也是白起最为突出的作战特点。攻城夺地并不是唯一目标,歼灭敌方有生力量才是白起的主要目的,为此白起还强调追击战,对敌人进行穷追猛打,从而达到歼灭战的目的。白起很善于运用围歼战术作战,因此成为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统帅。
从白起的作战特点不难看出秦昭襄王用白起替换王龁为主帅的想法,目的就是为了能一战定乾坤,彻底击败赵国。可以说白起最后坑杀数十万投降的赵军,就是秦昭襄王想要得到的结果,只有全歼长平数十万的赵军才能使赵国元气大伤,从而解决赵国这个山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为秦国统一铺平道路,奠定胜利基础。
结语:即便赵孝成王没有换将,依然用老将廉颇担任主将,最后也难以改变赵国战败的结果。面对秦军的进攻,廉颇只有两条路可走,不是防守就是选择进攻,但两条路都无法战胜秦军。虽然防守可以起到阻碍作用,但赵国的国力却无法一直支撑下去,迟早会拖垮赵国。
如果廉颇主动迎战,面对强大的秦军基本是没有取胜的可能,毕竟在坚守战中都被王龁多次攻破阵地,主动出击无疑于自取灭亡,加速战败。即便秦国没有换将,廉颇对战王龁都难以取胜,如果换成是更善野战的白起,恐怕廉颇的一世英名都要毁于一旦。
这并不是说廉颇的军事才能不行,而是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军队战斗力也不如秦国。如果赵国的国力能支撑廉颇长期坚守,或许能拖垮秦国,获得最后胜利。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怕是会两败俱伤败的更彻底。
长平之战之所以成就了白起“军神”的称号,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白起坑杀赵军45万——古代中国历史上斩首数万、浮尸十几万的战役多的数不胜数,单纯靠杀人总数来封军神,这军神来的未免也太廉价了——白起之所以一战封神,更大的因素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去解长平这盘死局,而且还解开了,解的还不错——当时的战略情况我们之前已经说过,秦赵两国在长平死磕,互相啃不下来对手的野战强固工事,魏、楚在背后磨刀子,一个随时准备对着态势更好的一方背后捅刀,一个随时准备挥刀泗上甚至叩关蓝田。齐、燕在背后打酱油,玩些口惠而实不至的把戏。在这种战略态势下,实际上秦、赵两国都已经败了,再不从战场上迅速抽身,地里的粮食收不上来,第二年两国都得变成砧板上的肉去任人宰割。
赵孝成王先换将,换下来了廉颇换上了马服君之子赵括。这一政治动作很值得玩味,要知道,廉颇一向是主张联秦击齐的,此时换上一个坚决要同秦国血战到底的马服君之子,到底是打算一波梭哈?还是通过表现自己的强硬态度逼迫秦国坐下来谈判?不得而知。大家唯一了解的情况就是,赵括掌军后出现战略失误(很有可能是防线前移的时刻未能保持绵亘战线),然后白起迅速抓住机会,完成了对赵军的战略包围,为最终全歼赵军打开了局面。从外线打内线还能打出战略包围,仅此一条,白起的军事眼光就非同寻常,把握战机的直觉更是超一流的,更不愧为军神的称号。
但赵军依然是廉颇掌军,继续同秦军依托工事死磕?白起寻找战机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最好的结果是耗到前260年秋后双方“河内大饥,人相食”不得不撤军,然后第二年被魏、楚两国各种捆绑PLAY,最差的结果,那可就真的不敢想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其实是一个韩国人引发的,这个人就是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起初,秦国攻打韩国拿下了野王(河南沁阳),导致了韩国的上党郡十七城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被秦国切断,上党郡就成了飞地,成为秦国唾手可得的一块土地。
韩国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于是主动把上党郡割给秦国,可是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不愿意归属秦国,冯亭于是派出使者出使赵国,请求赵国接收上党郡十七城,赵国经过一番讨论后,同意了冯亭的要求,于是赵国派出军队准备接收上党郡。
冯亭献上党给赵国
秦昭襄王听说后,极度愤怒,决定出兵攻赵,秦、赵两国围绕上党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并且战争不断升级,在上党郡,秦军打败了韩军与赵军,并乘胜前进,赵孝成王于是派出名将廉颇率领20万赵军在长平一带布防,防止秦军攻击赵国本土。
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一带对峙,由王龁对阵廉颇,战争打了两个多月,赵国的廉颇不断战败,赵军的阵地及两个重要城池都尉城和故谷城都被秦军占领,而且还损失了4名尉官和1名裨将,廉颇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长平依靠险要地势修筑营垒,只守不战。
即使廉颇如此防守,仍然被王龁率领的秦军攻破了一座营垒,俘虏了2名尉官,但廉颇不为所动,仍然继续坚守,不与秦军正面交锋,以坚守来消磨秦军的斗志,秦军为了打击廉颇,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赵国的后勤补给线,意图打败廉颇。
王龁
廉颇参与长平与秦军真刀真枪地打了三个多月,双方打成了持久战,而且赵军损失惨重,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为什么廉颇打不赢秦军呢?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1、赵军准备不足,赵国高层对此次战争认识不足。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4月开始的,实际上双方的准备从公元前262年就开始了,冯亭献上党十七城给赵国也是在公元前262年,赵国既然接收了上党,肯定就要在军事上做好准备,以防秦国攻击。
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双方还发生了一系列的小规模战争,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以赵孝成王为首的赵国高层没有意识到长平之战的重要性与持久性,直到了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只坚持了三个多月就开始缺粮了,这就是赵国的准备不足,而且打仗时占用了百姓种地的时间。
廉颇
包括廉颇在内,也没有对长平之战给予足够的重视,廉颇与王龁打了三个多月,几乎都是败仗,廉颇好歹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这样打败仗还是很少见,可见廉颇也没有做好准备。
2、长平地形不利于骑射。
赵军的特长其实是骑射,骑射需要在平地上才好发挥,长平及其附近几乎都是山区,不利于骑兵作战,这也是赵军失败的一个原因。
3、秦军实力超过赵军。
这里指的是综合实力,在长平之战前,秦国打通了渠道,利用水道直接从秦国运粮食到前线,这也是秦国在战前所做的准备之一,而赵军的粮食则需要从邯郸翻越太行山山脉送到长平战绩,相比较而言,秦国的后勤做得比赵国好。
秦赵长平之战
另一方面,秦国的粮食产量一直比较高,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是秦国的两大粮仓,再加上商鞅变法,秦国种粮食也能获取爵位,所以秦军的实力超过赵军。
当廉颇在前线苦苦支撑时,后方的赵孝成王却用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将,这是为什么呢?
赵国并非无将可用,当时赵国至少还有两员名将,一是李牧,在边境驻守,二是乐毅,因为燕王征召乐毅回家,乐毅担心受到迫害,直接从攻打齐国的战场上逃到赵国,投靠了赵国。
赵孝成王把廉颇换下有三个原因:
一是赵国粮食告急。由于准备不足,赵国缺乏粮食提供在长平的20万军队,廉颇在三个多月的战争已经损失了数万赵军,然后赵国的后勤补给线遭到了秦军的打击,损失惨重,所以在前线的赵军粮食不多了。
赵孝成王
如果按照廉颇坚守的方案,虽然短时间内不至于被歼灭,但继续对峙下去,赵军没有粮食,仍然会被饿死,所以赵孝成王不满廉颇继续坚守的方案,赵国只能选择与秦军决出胜负,快速结束战争,才能减轻负担。
二是名将廉颇打了三个多月的战争,一直是败仗,而且还损兵折将与失地。廉颇虽然是名将,赵孝成王也不能容忍一个一直打败仗的廉颇,所以只能临阵换将,李牧离得太远,近水救不了近火,乐毅刚投降不久,赵孝成王对他信心不足,不敢用,赵奢已经去世,再加上秦国散布的谣言说秦国最害怕赵括,所以赵孝成王就让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并非一无是处,一方面是赵国确实没将了,另一方面是赵括能实施赵孝成王的意图,这一点最为重要,赵国的粮食不能支撑长期作战,赵孝成王需要改变廉颇的战略,廉颇本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只有换将才能改变战略。另外,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熟读兵书,所以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赵孝成王让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
三是赵国的外交行动失败。
在长平之战发生期间,赵国也没有闲着,而是不断向各国求援,韩国实力不足,魏国和楚国不愿意帮助赵国,担心遭到秦国的报复,而齐国也不愿意支援赵国粮食,因为齐国记恨赵国参与了五国伐齐,同时还收留了乐毅,而燕国一直就是赵国的死敌,自然也不帮赵国,同时赵国对外求援失败也有齐国在暗中捣烂的原因。
正是因为外交行动的失败,才导致赵国无法从其他诸侯国得到援助,只能靠自己一国之力与秦国对抗,除了速战速决之外,赵孝成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把廉颇换下,把赵括换上。
白起
其实赵国并非没有想到秦国名将白起会代替王龁迎战赵括,只是到了这个地步,想与不想都得这么做了,都得让赵括率领赵军与秦军来个决战,结果秦军也换将了,用白起换掉王龁,白起利用赵军急于决战的心理,以诱敌之计引诱赵军出战,然后再派出部队切断了赵军的归路,把赵军分割包围为几个部分,最后围而歼灭,一下子就消灭了赵国45万军队。
如果廉颇没有被换下,秦国换上白起,由廉颇对战白起,最终的结局会如何?
最终的结局仍然是赵军大败,能否被歼灭则取决于赵军的粮食还有多少,大概率是要被白起歼灭的。
廉颇老当益壮
因为廉颇虽然是名将,确实也很有能力,但是廉颇没有办法解决粮食的问题,从赵括失败的过程来看,是被分割包围而歼灭的,就算廉颇坚守长平阵地,如果白起包围了廉颇,又切断了赵军的后勤供应,那就等于廉颇及所有赵军被白起整个包围,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决定最终胜负的就是实力,就是粮食,如果赵国的粮食进不来,廉颇就算是战神转世,也免不了被歼灭的命运。
廉颇比赵括强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能够看出战场上的形势,从而采取正确的操作,也许廉颇被包围,可以率领部分赵军突围而走,但是45万赵军想要成建制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廉颇一直指挥长平之战,也改变不了赵军的失败。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赵不换将的情况下,廉颇面对秦国左庶长王龁的进攻也是屡战屡败,这才龟缩不出。根据比较公认的记载,王龁是在公元前261年4月进攻上党的,到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替廉颇,总共有1年2个月左右,都是王龁与廉颇对阵。而在相持阶段,一直是秦军保持攻势,而以野战著称的赵军却取守势,廉颇对于王龁就没有退兵之策,而当时双方的兵力都是20万左右。也就是说,廉颇对阵王龁都一筹莫展,更何况对抗白起。
赵王换将,固然有秦国实施反间计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赵国缺粮,耗不下去了。赵虽然是在靠近本土的地方作战,但除了军力强之外,综合国力与秦相去甚远,特别是封建时代决定国力根本的农业相差很大。
原因一是赵国土地远不如秦国肥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说秦的土地质量高,“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穀,地重,重为邪。”商鞅变法之后,秦又吞并了巴蜀,获得了广大的成都冲积平原这样的肥沃土地。而赵国的土地就比较差,其所拥有的适合耕种的土地是冀州的河北平原、山西大部分地区和河套地区。但山西除了太原盆地和大同盆地以外,其他地区都不适合大面积耕种。河套地区虽然能进行大面积农耕,但这里却是对匈奴作战的前线,而且开发较晚,农业生产也不行。后来赵国吞并的中山国土地就更贫瘠。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婬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
原因二是秦国当时普及了牛耕,而赵国当时还是人耕,粮食产量、储备量高下立判。
原因三是秦国在变法之后,实行的是国家授田制,即普通庶民士伍只要在秦国立户,便可享有国家定期授予的田宅。土地不是私有财产,百姓对授田不得进行买卖、典质和抵押。并且秦督促百姓好好耕田,奖勤罚懒。秦国的土地制度保证了生产要素的最大集中和优化,又同时刺激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充盈了国库、限制了土地兼并。而赵国当时还是封建经济下的领主土地制度,土地大都集中在贵族手中,国家很难对粮食集中征收。长平之战时,赵国缺粮,却难以从本国贵族那里索取,只能向齐国借粮。
赵国当时有清醒之人,就是平阳君赵豹。当冯亭向赵私献上党郡时,赵孝成王和平原君都认为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必须要,但是平阳君赵豹却指出赵国的农业与秦国相差太大,不能为图利而引火烧身。《史记·赵世家》记载“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事实证明赵豹的看法是正确的。
而在粮食向前线的运输方面,秦虽远却很顺畅,赵虽近却异常困难。《史记·秦本纪》记载“困赵长平,将请粟,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关中相望至长平。舫船载卒,一舫载50人,与3月之粮,下水而浮;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也就是说,秦国的补给线虽然看起来长,但船运成本很低而且快捷,路上消耗很少。据“云梦秦简”记载,一个秦军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由此推算,当时秦军每艘船能运3吨粮食。实际上,秦国于春秋时期就在渭河和黄河上设有大量船队。长平之战期间,秦军运送粮食、物资的船只从秦国雍城(今陕西风翔),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到达河内绛邑(今山西翼城)。所以,秦军在长平战役期间,一直不存在缺粮问题,而且粮食供应相当充足。再加上早在长平战役之前数十年,秦国就已经夺占了河西之地,建立了比较稳固的东进根据地。后来数十年的征伐,尤其是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使秦国又相继出兵攻占了今河南、山西大片土地。因此,长平之战时期的秦军既能速战,也能持久。
至于长平之战的决战阶段,史料中存疑太多,比如秦到底是不是全国动员,现在就有很大质疑。史书记载的是“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这个河内,应该是指秦国新征服的河内郡,而不是黄河以西的秦本土。再如在决战开始后,白起以25000人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这个实在是难以想象,冷兵器时代,25000人的兵力就能断40万赵军的退路。
秦军的伤亡数字疑问更大,赵军总兵力45万,竟能杀伤秦军30余万,自身只有5万伤亡,然而却冲不破2万多人的切后路秦军。如果这么凶悍,那么廉颇又何至于对王龁连连失败。更重要的是,从当时两国人口来看,秦约500万,赵约400万,双方要凑出百万规模的大军,而且还对峙数月乃至半年以上,不顾农耕,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也称蓝田之战),楚军损失将领70余名、士兵8万,就已经元气大伤。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与秦的华阳之战,魏军被歼10万,也是元气大伤。可想而知,赵何以先后凑出45万大军。同样,当时的秦要凑出60万大军也不可能。
此外,秦军对赵军的“坑杀”,《史记》的记载也和考古发现对不上。这点,之前就有学者,如钱穆等人提出过质疑。(S)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去假设分析。
长平之战影响了整个战国的走势,也是整个战国的转折点,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就再也没有能力去抵抗秦军了。那么当时来说如果赵军一直是廉颇来领军,秦军是白起来领军的话,谁能够取胜呢?
白起和廉颇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排名的话,一般都是把白起排在第一位,廉颇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会觉得白起能够取胜,而且当时来说秦军对于赵军来说也是优势的。那么秦军取胜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综合各个方面来说的话,秦军确实是占据了优势的,秦国的综合国力是要比赵国强很多的,而且长平之战本来就是一场持久战,对于赵国来说根本就不适合打持久战。
当然赵国其实完全有机会去取胜的,当时秦军攻占韩国野王的时候,其实赵国就应该意识到秦军是志在上党而不是野王。那么这个时候赵军就应该马上大量的集结在赵韩边界,一旦秦军异动赵军马上出击,这个时候赵军取胜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毕竟秦军刚刚经过了野王之战,又开始进攻上党。加上这个时候的秦军大概就在二十万左右。所以如果是赵军早有防备的话完全可以取胜的。
但是历史不能重来,而且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慢慢增兵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会爆发这么一场大的战役,决定了两国的命运,更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
廉颇擅守,但是我们都知道秦军是擅攻的,特别是白起,白起一生之中大大小小的战役太多了,基本上是没有败绩的。廉颇和白起一起对峙的话,结果真的很难说。
但是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秦军撤退。当然赵军也不会追击的,其实赵国当时全国上下都没有想过会打赢秦军,他们要得就是逼迫秦军自己撤退,一开始廉颇的坚守政策就是想逼迫秦军撤退的,但是却没有想到秦军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都知道廉颇在一开始的时候却是连连失去阵地,第一第二道防线都已经被秦军占领了,这个也是为什么赵王会换下廉颇的原因之一。但是只要是廉颇来继续坚守的话,而且赵国国内有源源不断的粮草送来的话,那么廉颇守肯定是能守住的,当时来说只要是双方都不主动出击的话,其实谁也没有胜算。
但是奈何赵国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全国上下都在希望这一场战争早点结束,但是廉颇知道打肯定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只能是坚守。那么廉颇被换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赵括一上来就是主动出击,结果被白起全部包围。全军覆没。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历史没有如果,但若是真的要考虑如果的话,那么如果赵国没有换将,赵国很有可能会提前灭国,为什么这样说呢。
廉颇剧照
首先我们要清楚赵国为什么要换将,难道真的只是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赵国上下军臣又不是傻子,如果廉颇真的对付秦军有望,那为什么要换将,换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廉颇的战法不适合赵国,赵国没办法耗下去,粮食不足已经就是硬伤了,廉颇当时二十多万人马的消耗已经使得赵国勒紧裤腰带再给前线运粮了,而且还持续了近三年,赵国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在这样下去要么这二十多万人饿死,要么赵国陪着一起饿死,而当时赵国的外交已经被自己作死了,不然还可以问诸侯国借粮,所以说面对必死之局,换将决战已经是不得不为的事情了。
另外,对于换将后的赵括,纸上谈兵确实对他是有点不公平的,因为他接手的局面以及赵王的命令就是让他尽快决战,而虽然最后他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但是一来他不知道对手是白起,二来他也有着一鼓作气击败秦军的想法,如果最后不是秦军的大营修建的过于坚固,秦军锐士过于强大,一旦攻破,那历史的结局就会被改写,另外从战后的战损来看,秦赵共投入约105万人马,秦约60万,赵约45万,最后双方共伤亡约75万人马,赵国我们知道坑杀了40万,秦国亦损失了约30万人马,这是不是相当于赵括用45万人马在中计的情况下硬刚秦国60万人马,以损失5万左右的人马造成秦军30伤亡,当然这个数字可能不精准,但也可以从侧面证实赵括的能力,至少不是那么无能,赵括之败说白了还是缺粮,如果不是缺粮就算被困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因为到最后赵军都到了同袍相食的惨状了,另外赵括一死,赵军就崩了,而在之前即使到了绝境,赵军的战斗力依旧还是很强悍的。
而对于秦国来说,他也耗不起,虽然他的国力比赵国要强,但是长久下去也受不了,秦国也迫切需要决战,这也是为什么一听到赵括出兵,秦昭襄王立马动员全国青壮前线运量,真正的把它当作是一场国运之战,所以说赵国即使不换将不决战的话,必死无疑,秦国虽然也会国力大损,但是还是有可能直接灭了赵国的,毕竟赵国无粮,怎么抵挡。
最终赵国之所以没有灭亡原因有二,一是白起杀俘天下大惊,各诸侯国的援助。二是秦国自身实力大损,使得秦王犹豫了,加上丞相的劝谏,召回了白起,错过了最佳的时机。要不然赵国很可能会在其余五国救援之前被灭,当然了,此时的秦国也守不住,毕竟实力损失太大了。
故而,赵国之败,不在于或者说不仅限于换将,换个人不一定比赵括做得更好,他只是输了,他要是赢了足可以封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