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万国争雄,为什么最后是极西的秦统一了天下呢?

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是因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周平王动迁后,周王室势力衰微,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能力,周天子只剩“天下共主”之名,导致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并且不再朝见周天子,为此有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让各国有了图强的契机,这便是秦国的机遇,是为天时。

地利是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距离中原较远,虽然因此被诸侯疏远,当做夷狄一样对待,但同样也因秦国地处偏僻,给了秦国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就比如战国时期的韩国,虽然地处中原,但周围却是强国环伺,阻碍了韩国的发展空间,因此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弱的诸侯国,成为被秦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人和是指秦国的君主,虽然自秦穆公为秦建立霸业后,秦国就开始进入持续衰落阶段,但自秦献公开始,直到秦始皇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期间,秦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昏君。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位君主为秦国积累了强大的国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这便是《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

有天时机遇、地利加持,加上明君人和,秦国在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稳定了大后方,使秦国与晋国、楚国、齐国并称为春秋四大强国。之后到了战国时期,秦献公继位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为其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与日俱增, 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国的统一进程

东周开始,周王室衰微,导致大国间的争霸战争开始,使秦国迎来了机遇,而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地区,给了秦国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君主一直都算得上是明君,而且秦国重视人才,不分国界的吸纳人才,并大胆任用这些人才。

自秦穆公开始,秦国便开了任用客卿制度(授予非本国人的高级官员)的先河,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公孙鞅、公孙衍、张仪、魏冉、范雎、蒙骜、吕不韦、尉缭、李斯等人都是秦国吸纳的外来人才,秦国正是靠这些外来人员变得不断强大。可以说秦国的客卿制度是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在战国时期,客卿制度并不是秦国独有的,同为战国七雄的山东六国也都吸纳过外来人才,比如卫国人吴起就得到过鲁国、魏国、楚国的重用,但这些诸侯国却无法做到,像秦国那样重视、信任外来人才,吴起也是因为鲁元公和魏武侯的猜疑,才被迫先后离开了鲁国和魏国,转投楚国,但因为厉行变法得罪了守旧贵族,最终惨遭杀害。

随着楚悼王和吴起的去世,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运动也就此夭折。虽然秦惠文王继位后,由于宗室贵族的原因,也杀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但秦惠文王并未废除对秦国有利的商鞅变法,尽管商鞅变法严重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秦昭襄王即位后,又继续将商鞅变法作为秦国的国策。

并彻推行军功爵制,提拔重用平民出身的人才,为此,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秦国的历史舞台之上,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可谓是历历在目。或许山东六国也不乏一些贤明的君主,但六国的君主并没有秦国君主那样的魄力,山东六国会因为一位明君有过短暂的兴盛,也创造过霸业,但后代君主却不能守住先祖的基业。

反观秦国,自秦献公继位后,秦国历史上出现的几乎都是明君雄主,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改革,秦国自此国力与日俱增,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秦惠文王当政期间,不断开疆拓土,壮大实力,攻灭巴蜀两国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国也是在秦惠文王时期改公称王,嬴驷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秦王的君主。秦昭襄王继位后,继续推行秦国的霸业,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了三晋、齐、楚两大强国,之后又通过长平之战,使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元气大伤,为此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至此,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只剩时间问题。

虽然秦武王(在位四年)、孝文王(在位一年,正式在位三天)、庄襄王(在位三年)在位时间不久,没来得及为秦国做出太多的贡献,但三位君主也都属于明君,即便在位时间比较短暂,但对秦国也有一定功绩,秦国的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等嬴政继位时,秦国已经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而六国虽未消亡,但已近乎沦为秦国之郡县。齐、楚两大强国徒有虚名;赵国元气大伤;韩国和魏国已经向秦国称臣,剩余的燕国仅比韩国稍强一些而已,可以说此时的秦国已经是万事俱备,不过却不太需要东风,最终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用武力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国虽然地处极西,但却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才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也是因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正是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变得富强,同时造就出一支战无不胜、可以横扫六国的强大铁军。

耕战策略成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抱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140年(公元前361年),一个名叫公孙鞅的卫国人因为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正巧听闻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于是公孙鞅便西行入秦,来到了秦都栎阳,他希望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最终通过“富国强兵”之策完全打动了秦孝公。

在公孙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国内进行变法改革,并大力支持公孙鞅。从此公孙鞅执掌大权,一场彻底的变法改革在秦国国内推行开来,同时公孙鞅给秦国制定了一个延续140年的国策:耕战策略。

什么是耕战呢?简单来说就是耕田和打仗,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耕战呢?因为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依托才能使国家独立,国君也才能受到他国的重视、尊重,所谓“弱国无外交”,力量才是提高国家地位的根本。但只拥有力量也不行,如果缺少粮食,即便国土万里,带甲百万,国家也难以为继,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

《商君书·慎法》记载:“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不过君主役使百姓,劳苦的事莫若耕田,危险的事莫若战争,没有百姓情愿为君主做这两件事,于是商鞅用刑罚来强迫、用赏赐来驱使,百姓如果追求利益或是躲避刑罚,就只能去耕田和打仗。之后秦国很快便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不断加强。

自此,秦人生活中主要只有两件事:种地耕田、练兵打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秦国不仅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同时也铸就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铁军,最终秦始皇用强大的武力统一了中国。

结语:

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主要源于五点原因:周王室的衰微,让秦国有了机遇;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秦国多出明君雄主,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秦国重视外来人才,客卿制度成就了秦国;最后商鞅变法中的“耕战策略”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抱负。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春秋初,万国争雄,为什么最后是极西的秦统一了天下呢?

自从周平王东迁,我国历史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周朝维持的礼制也开始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争斗,春秋无义战,产生了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结果只剩下了战国七雄。最终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天下一统。那么为什么只有极西的秦国完成了天下的统一了呢?

艰苦的生存环境,锻炼了老秦人不屈的性格。老秦人本为东夷人,后来迁到西边,因给周天子养马有功,周平王东迁后,就将周王镐京西部的贫瘠土地赏给老秦人,封爵位为伯,位列诸侯。秦国最早的一位国君是秦襄公。贫瘠的土地没有难住老秦人,他们辛勤耕作,又与西方戎狄相接,自然经常与戎狄发生争斗,久而久之,老秦人也具有了戎狄人剽悍好斗的性格。到秦穆公时期,秦穆公重用贤人,奋发图强,不断向西开疆拓土,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穆公又积极参与中原诸侯的争霸,也成了春秋霸主。而同期的中原众诸侯,生存环境相对优越,深受中原文化影响,重礼重义,峨冠博带,失去了不少生存的野性。

商鞅变法,成了各国变法图强中最彻底的一次,也使秦国成了富强之国。进入战国时期后,为了强国富民,各国都纷纷变法图强。如魏国的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让魏国成了战国初期最强国;齐国的邹忌讽谏,使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时非常强盛。此外还有韩国的申不害革新、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等。但是其他国家的变法都没持续多久,就失败了。如李悝变法,魏文侯之后,就夭折了;吴起变法,楚悼王一死,楚国那些利益受损害恨极吴起的奴隶主贵族,马上起来杀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虽让赵国强盛,却不久发生了沙丘之变,赵国内斗从此不断。只有秦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一力支持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

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最彻底,从此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想得爵位地位,只有在立军功中获得。商鞅变法移风易俗,彻底改变了秦国人的面貌,将全国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组织调动起来。奖励耕织让他们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连坐制和严刑酷法,让他们奉公守法,怯于私斗,用于公战;二十级军功制,奖励军功制,把老秦人变成了战争机器,尚首功,从此让秦国军队无敌天下。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虽车裂了商鞅,但他的变法却完整得以被执行,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商鞅变法,让秦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最终成为战国中最强者。

秦国连接几代国君的英明,让秦国的强盛得到延续。战国初期,魏国强势崛起,魏文侯重用人才,图强革新,让魏国十分富强,成了诸侯中的最强国。打败了周围各国,还割占了秦国富饶的河西之地,堵住了秦国东出之路。魏文侯之后,魏国国君却是一代不如一代,强盛了一百余年的魏国,最终在与中原诸侯的不断争霸中衰落下来。赵国经沙丘之变,楚国自楚悼王死后,齐国经齐湣王之乱,他们的国君都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昏庸,国势自然一步步下滑。

而秦国就不一样了,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夺取西河之地;秦惠文王重用张仪等贤才,连横离纵,还吞并巴蜀,使自己更加富厚;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余年,重用人才白起、范睢等人,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吞义渠,并西戎,蚕食诸侯,长平一战,使秦国成了战国七雄的最强者;秦始皇上位后,更是奋六世之余烈,发起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最终完成了国家一统。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进可攻,退可守。三家分晋后,魏国强势崛起,强盛了一百余年。但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四面都有强国环伺。西有强秦,北有燕赵,南有大楚,东挨盛齐。因此魏国需要不断与各诸侯国征战,棘蒲之战,楚赵联军大败魏卫韩联军,魏国由盛转衰;以后与齐国、秦国发生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西河之战,让称霸的魏国从此衰败,正是能强盛一时,不能强盛一世。四战之地的魏国,难给它充足的自守养精蓄锐的机会。赵国、楚国、齐国,地势一马平川居多,险关绝隘很少,盛时可逞一时之气,衰时却也可任强敌纵横驰骋。而秦国就不一样了,居崤函之固,有关中巴蜀沃野,险关绝隘,让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当国势疲弱时,关闭崤函之门,退可自养;当强盛时,开关延敌,争战中原。秦国的地理优势,也让大秦在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立于不败之地。

多年诸侯国之间的纷乱征战,人心思安,渴望统一。从春秋到战国,经历了差不多五百余年,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之间互不统属,相互争斗,相互兼并,称雄称霸。周王室衰败,再无力维持各诸侯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因此从塞北,到江南,再无一片静土,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充斥着无尽的征战杀伐,老百姓再无一日安宁的生产生活,人心思安啊。人心就是天心啊。秦国的强势崛起,正适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得到了天时之助。

正是由于秦国在天时、人为、地理等诸方面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万国争雄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才得以成为笑到最后的最大赢家,最终完成了祖国的大一统。

春秋初,万国争雄,为什么最后是极西的秦统一了天下呢?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1、地理位置好。秦国是位于西北,起初受到一些诸侯国歧视,但是西北地势高,东进关东地区有一种居高临下态势。历史发展证明,西汉、隋唐也是由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全国的。2、秦国几位秦王有作为。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武王、秦昭襄王、秦惠文王等等都有一定作为,秦宣王太后芈月还兼并了义渠国,拓土千里。贾谊《过秦论》曾说“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雄才大略,被誉为“千古一帝”,能够识人用人,及时调整战略,消灭了六国,实现了统一。3、“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成功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是秦国能够消灭六国重要原因。4、秦国军人善战。秦国地处西北,这一带民风强悍,军人善战,秦国锐士是历史上有名精锐部队,秦军作战都不戴头盔,被誉为“虎狼之师”。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关中西北等地始终是历代王朝重要依靠的军事力量。5、秦国战略正确。秦国釆用“远交近攻”战略,是军事、外交、经济等各种手段灵活恰当运用,逐渐瓦解消灭六国。6、秦国军政人才,文武官员济济。白起、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尉缭是著名军事家,司马错灭蜀策略非常重要,张仪、魏冉、范雎、李斯都非常有能力。秦国有一大批能人,促成了秦国统一。

春秋初,万国争雄,为什么最后是极西的秦统一了天下呢?

靠,历史书都说了,通过变法提高生产力。

春秋初,万国争雄,为什么最后是极西的秦统一了天下呢?

西部最高,是人类的发源地,人祖伏羲一画开天与天地准,自然秦能统一天下。现在又面临回归。

春秋初,万国争雄,为什么最后是极西的秦统一了天下呢?

这要夸秦国以战养战以及合纵连横的策略。以战养战。

说白了就是从人少、钱少、粮食少的地方,往人多、钱多、粮食多的地方打。

反过来,那就必输。

从贫瘠的地方放往富庶的地方打,打过去了,没兵了就地招兵,没钱了就地募资,没粮食了就地征粮。

如果反过来,从富庶的地方往贫瘠的地方打,打过去了,没兵了,他那地方本来就没多少人口,你哪招兵去?钱、粮,也一样。

不能以战养战,那就必败无疑。

所以你看,历朝历代争得了天下的势力,都是这个路子。

历史上,哪怕是江南起兵,也得往中原去,你见过谁从江南往新疆西藏去,最后成功了的?历史上有北方起兵把南方拿下来了,可是这几千年来,你又见过谁从广东起兵把东北拿下来的?

合纵连横。

最可怕的就是这个合纵。太缺德了。

可能有人认为,鬼谷子教张仪用连横是为了秦,教苏秦用合纵是为了六国,这是错的。这俩主意都只对秦有利。

合纵,这个策略限制其他诸侯国发展壮大。

秦强,其他国家弱,其他国家如果想变强,就得去灭比自己更弱的国来壮大实力。大鱼吃小鱼,大鱼才能越来越大。

合纵可缺了德了。合纵策略,把大鱼小鱼捆绑成一家了,表面看着很强大,实际上是限制大鱼吃小鱼,都是盟友,不许吃。

大鱼不吃小鱼它怎么变得更大呀?原本,赵、楚、齐都有一定的实力,发展发展,谁都不至于轻易被秦所灭。

但是,韩、魏、燕都是盟友,大鱼不能吃小鱼,没法壮大,实力永远不够,只能眼睁睁看着秦一统天下。

至于连横那就不用说了,就是为了便于秦慢慢割肉,分化分裂分立六国。

虽然信陵君也曾率领五国联军打到咸阳城下,但灭不了秦,就是因为不能以战养战和合纵产生的问题。

信陵君也不想撤退,他可以不听魏王的话。但是,留在秦,秦人都跑了,粮食也没了,要啥没啥,他带着一帮饿兵想搞大动作都搞不了,不退怎么办?

合纵还产生了一个问题,分赃不均。一山不能容二虎,有一个魏无忌有一个田单,分赃不均,不管几次打到咸阳来,最后都只能回家掰手指头算账去,秦安全着呢。

秦,原来未必有一统天下的能力。但是相比其他诸侯国,它立于不败之地,未必准胜,但一定不败。有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时间充足,刮痧都能把其他诸侯国刮死。前后给了它将近600年的时间,挂开这么大,就算搁条哈士奇当君主,最后统一天下都不是怪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