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傍晚要准时关城门,回来晚了还能进去吗?有何历史依据?

按照古代律令,宵禁开始就会按时关闭城门,城外的人不能入城,城内的人也不能在街上溜达。城门在关闭后,只要没有特别紧急的情况,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的人,都是不准随意出入城池的,一旦违反宵禁,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所以在城门关闭后,还未入城的人只能等宵禁结束后再入城。

那么有的朋友就会问了,如果真的在关闭城门前还没有进去怎么办?难道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入城吗?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提前入城呢?当然规定是规定,如果有特殊情况,在宵禁开始后,也不是不能入城。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古代的宵禁令:

古代宵禁令

宵禁令古已有之,“宵”是夜晚;“禁”是禁止的意思,是官府禁止民众夜间活动的规定,因此也称为“夜禁”。目的是为了防盗、维持治安,从而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如果有人违反宵禁令,轻则拘禁打板子,重则直接就地正法。

《周礼·秋官·司寤》记载:“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

早在周代时就有宵禁的规定,有“司寤氏”专门负责实行夜禁(司寤氏是周代专门负责禁止夜行的官府机构),这一官府机构根据星辰起落来确定何时实行夜禁和解禁,到了夜禁时,便会率领部署开始巡查街道,禁止人们在夜间出行、游荡,以及一些夜间活动。

后来随着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周王室开始衰微,对诸侯的控制能力减弱,周天子分封的各诸侯国不再遵守《周礼》,周王室制定的礼教和规章制度都遭到极大的破坏(礼崩乐坏),因此导致周代的夜禁规定不再具有强制性,时间也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

之后直到商鞅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改革,宵禁才被重新搬了出来,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需要,防止夜间产生的失火和骚乱,只有让社会秩序稳定,才能使国家强盛。之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刘邦建立汉朝,宵禁制度也一直被延续下去。

根据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人”。

在汉代时,只要到了宵禁后,官府中的捕快都不能在夜间闯入百姓家中抓捕罪犯,可见当时宵禁力度有多大,宵禁令不仅仅是针对平民百姓,就连官府之人也不能违反宵禁令。所以在汉代时,如果城门关闭后,普通百姓是指定无法入城了,只能等到第二天城门再次打开后入城。

那么王公贵族受不受宵禁的限制呢?答案还是不行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有一次汉元帝派中书令石显去执行公务,而石显专门请汉元帝下了一道开门诏书“恐后漏尽宫门闭,请使诏吏开门”,意思是担心回来晚了,宫门关闭,不能进宫复命。以此可见,在没有皇帝下达特别诏令外,连皇帝身边的近臣也要服从宵禁制度。

唐代之后,违反宵禁要被打板子

之后随着朝代更替,制度越发完善明确。唐代的宵禁由金吾卫掌管,负责宫中及京城的日夜巡查警戒工作。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漏刻“昼刻”已尽后,官府衙门就会擂响六百下“闭门鼓”,表示宵禁开始,之后在第二天早上五更三点后擂响四百下“开门鼓”,表示宵禁结束。

《唐律疏议》记载:“犯夜者,笞二十。”

《旧唐书·本纪卷十四》记载:“中使郭里旻酒醉犯夜,杖杀之。”

闭门鼓擂响后,百姓就要赶在闭门鼓结束前回到家中,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的这个时间段内,只要在城里大街上行走就是触犯“犯夜”罪名,会被判以笞打二十下。《旧唐书》中曾记载,一位名叫郭里旻的宦官,就因晚上喝醉后还在大街上乱逛,结果被活活打死。

以此来看,别说是在宵禁后出城或是入城,连在街上行走都不行。不过唐代时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为官府送信、等公事,或者是婚嫁丧葬、请医买药的私事,只要得到负责巡逻的官吏同意,还是可以在宵禁后行走,但是不能出城,同样入城也是行不通的。

明清时期,对犯“夜禁”者的惩罚有所增加,在夜禁后和开禁前不久犯夜的要被打三十下板子(京城范围加十下),实行夜禁途中犯夜者要被打四十下板子(京城范围加十下),另外疾病、生育、死丧等特殊情况可以通行,比起唐代及之前要更为人性化一些。

不过在古代一些时期,宵禁也没有完全实行,比如在北宋中后期,官府为了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就没有实行宵禁,并且还开放了夜市。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也不会实行宵禁,比如在唐代,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元宵节),全国百姓都有三天时间可以在夜间自由活动。

那么在宵禁开始城门关闭后,还能进去吗?

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官府实行了宵禁,城门就会按时关闭,在宵禁解除之前,城内城外的百姓肯定是无法出城和进城的。即便是城内的高级官员,只有在紧急公务下才能出城,并且还要向驻军长官申领钥匙,如果没有钥匙依然也无法出城,那么自然也就无法入城。

或许有人会问,那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入城呢?几乎是没有,或许对于一些武功高强之人还有可能,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要没有赶在宵禁前入城,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在的城外呆一晚上,等待第二天宵禁结束后进城。看完古代城池的构造就会明白。

《礼记·礼运》记载:“城郭沟池以为固。”

我国古代的城市和现在的城市并不一样,古代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由四周城墙围起来的城池。为什么称为“城池”呢?因为城邑的四周不仅有城墙,在城墙之外还有人工挖掘的护城河,一些大的都城,城外护城河的宽度通常有30米,深度也有4到5米。

只要将护城河上的吊桥升起,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对于一些身怀武功的高手来说,也很难跨过那足有30米的护城河。并且除了护城外之外,还有数米高,甚至十几米高的城墙,另外在城门和城墙上还有士兵一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地驻守及巡逻,尤其是在发生战争时,守备等级更高。

所以只要是宵禁开始,城门按时关闭后,没有回城的百姓几乎是进不去的,只能自认倒霉,之后在城外找个客栈或是去附近百姓家中借住一晚,要不然只能在城外露宿。要是夏天还能凑合一晚,如果是北方的冬天,在城外露宿一晚过后,能不能活着都是个未知数。

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宵禁按时关闭城门后也能入城,比如皇帝下达的特别诏令,或是八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情。对于前者不用解释,那么后者为何能在宵禁后入城呢?因为八百里加急一般都是边关告急,或是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然也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只要因书信延误导致战事失败,那么延误书信的人几乎是必死无疑,别说是守城的官兵不敢阻拦,就连亡命的强盗也不会去动这些重要书信,不然必将会招来官府的拼命剿杀。

结语:

古代宵禁关闭城门后,除非有皇帝诏命,或者是有特别紧急的军情才能叫开城门,除此之外,几乎是别无他法,或许艺高人胆大者才有那么一点入城的可能。

不过宵禁对于古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妨碍,因为古人的生活习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加上城内的基本设施也很齐全,官衙、坊市、庙宇、学堂等等都有,只要合理规划好时间,就能顺利出城和入城,没有必要冒着惩罚的风险去“犯夜”。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也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傍晚要准时关城门,回来晚了还能进去吗?有何历史依据?

这么说吧,在古代,城门都是准时关门的,除非有最高指挥者命令或者特殊的通行证件(比如有战事,八百里加急),除此之外是万万不可能打开城门的。

若是要强行通过,估计小命就葬送于此了,那么有没有其他小路或者暗道可以悄悄进城呢?

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一个巨大区别,就是中原王朝喜欢筑城。在封建专制王朝,除了个别的强悍武装,比如霍去病手下的汉军、唐朝的玄甲军,宋朝的背嵬军等,大多数情况下,中原王朝的部队并不是游牧民族的对手。

骑兵是游牧民族的优势,好比匈奴、突厥、契丹、金国、蒙元,如果单纯依靠野战,中原王朝占不到太多优势,于是修建城池、要塞,便成了最好的办法。以静制动、居高临下、坚壁清野,无数战事证明了坚城的重要性。

一般到了夜晚,城池会关闭城门,越是重要的城池越是如此,那么一般情况下,有野外的小路可以出城吗?

曹石之变

城和城不一样,有的是普通城池,有的是皇城,而有的是边塞重镇,城池的量级不同,其守备情况也有所不同。

皇帝住在皇城,那么其守备力量也更为完善的,以明朝为例,到了夜晚,皇城必定是要关闭的。没有特殊情况,谁也进不了皇城,这样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皇帝的安全。

公元1461年,大宦官曹吉祥一党决定造反,曹吉祥在宫中接应,都督同知曹钦领兵攻入皇城。在起兵当天,曹钦宴请众番将,宴会途中,达官马亮偷偷溜走,将曹钦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恭顺侯吴瑾:

“其部下都指挥马亮告变于恭顺侯吴瑾,瑾趋语镗。镗草奏,叩东长安门,自门隙投入内廷,始得集兵缚吉祥,守皇城诸门。”

吴瑾手下没有兵,于是他找到了正在值班的武将孙镗,两个商量后,马上到了宫门前,他们必须先把消息传入宫中,告知英宗朱祁镇。

此时,天色已晚,宫门早已关闭,吴瑾和孙镗职位都不低,可是他们就是进不了宫,为了通知皇帝,他们写了个纸条,上写:

“曹钦反,曹钦反!”

从宫门缝给递了出去,朱祁镇得知消息后,才将曹吉祥抓获,并派兵守卫皇城。

由此可见,皇城的大门关闭后,要想进去就十分困难了,所谓的乡野小路更不会有,皇帝的安全高于一切,安保工作必须做到滴水不漏。

钓鱼城对抗蒙军36年

公元1258年,蒙哥汗率大军进攻合州钓鱼城,这里是南宋的军事要塞。经过数位将领的营造和修建,城防极为坚固,而且兵力、粮草充足,在蒙军进攻之前,此地已经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西门之内,因满地为池,周回一百余步,名曰天池。泉水汪洋,旱亦不涸。池中鱼鳖,可掉舟举网。又开小池十有三所、井九十二眼,泉水春夏秋冬,足备不干。”

合州钓鱼城在今重庆市,处于在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城池相对高度300米,易守难攻。宋军在此经营多年,城中有良田,有泉眼,有池塘,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具备,因此,宋军在此坚守了36年。

在蒙哥汗率军进攻之时,钓鱼城的守将名为王坚,在他的统领下,宋军浴血抵抗,蒙军进攻数月毫无效果。宋军只知道防守,不知道反击吗?非也,钓鱼城虽然险要、坚固,但宋军小股部队也经常晚上偷营劫寨,杀得蒙军战战兢兢。

宋军如何偷袭蒙军呢?

就是通过城池的小路和暗门。

有人问了,那么蒙军为何不能从小路或者暗门杀进钓鱼城?

一方面蒙军几十万部队,人数众多,而宋军城下的暗门极为狭窄,有的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如果蒙军从暗门进攻,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根本毫无胜算。

然而,宋军则可以派出小股部队,在蒙军休息之时杀入敌营,等到得手之后,再从容地撤回来即可。

由此可见,坚固的城池并非没有小路,一些通道同样极为重要,换言之,城池是否有小路或者暗门,也是要看城池的用途和防御需要。

后金军攻不下山海关

在明朝末年,朝廷内忧外患,内部起义此起彼伏,外面辽东的后金政权虎视眈眈。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败得一塌糊涂,元气大伤,从此之后,明军只能从战略进攻转为被动防守,难以发动大规模战役。

1621年,后金军进攻沈阳、辽阳,明军死伤惨重,辽东经略袁应泰自焚身亡。一时间,辽东陷入空前危机,数个城池接连失守,辽东几乎成了后金的不法之地。

明军抵御后金政权的最后屏障,就是山海关。1622年,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督师,着手组织力量营建辽东防务体系,关宁锦防线就是此时开始修建的。

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战略构思就是以静制动,用筑城的方式向外推进,并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一线,构建纵向防御体系。

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证明了孙承宗、袁崇焕的策略是正确的,崇祯即位后,袁崇焕升任蓟辽督师,总览辽东防务。

史料记载: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闻,即督大寿、可刚等入卫。以十一月十日抵蓟州,所历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诸城,皆留兵守。”

关宁锦防线固若金汤,皇太极很难攻克,于是,皇太极选择了绕道。1629年,皇太极率大军,绕开防守严密的关宁锦防线,从龙井口、大安口攻入大明腹地。

为何皇太极要绕那么远攻入大明?主要原因就是关宁锦防线太过坚固,后金军很难攻下。对于山海关这种边防要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明廷混乱不堪,但对山海关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减少。

山海关会有野外的小路吗?

理论上说应该有,但对于关系到国家安危的边关要塞,明军不会留下盲点,换言之,除非山海关守将打开城门,否则后金军只能用人命去填。

皇太极绕的路,不在明朝境内,而是借路蒙古,并且是突然进攻,一时间,让明军极为被动、险象环生。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并没有成功,但他坑死了袁崇焕,还让明军还损失数名大将: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

城池是人建造的,那么就难免会有漏洞,纵使没有什么乡野小路,想要攻下也并非没有可能。正所谓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城池是死的,人是活的,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肯做,总是会有出路的。

在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连巴基斯坦跟印度这种世仇,国境线那里还有几条暗道呢,更何况一座城池了,只不过非必要不使用,或者封堵住罢了。

当然,对于平民来讲,就算是有小路或暗门,那也不是给你准备的,死了这条心吧,进不去的!

古代傍晚要准时关城门,回来晚了还能进去吗?有何历史依据?

我们县城地处华北平原,古皇道进北门,出南门。县城不大,由于地处交通要冲,加之比较富庶,完全是砖砌的城墙,这在县级城墙还是少见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京途中,曾短暂驻跸,留下了“南京到北京,小县数栾城”的说词。我们村就在县城附近,出东门不到两华里,村里留传不少关于城门的故事。

城门每天准时关闭,准时开启。但冬天关得早,夏天关得晚,遇到特殊日子关得更晚。比如正月十五元霄节,连续三天,四乡人们到城里观花灯,游城墙,要在亥时(9一11点)才关城门。城门关了,没有特别紧急的情况,是不会开城门的。城里人不让出,城外人不让进。每逢村里人要到城里走亲访友或有其它事情,家里大人一再嘱咐,早点回来,记住关城门时刻。万一关在城里,对不起,只能住一夜了。有一次,家里有老人急病,需要请城里的老中医兰先生诊治。家里人好说歹说,守城的兵丁就是不让进城。由于城门准时关门,商旅人家又喜欢起早贪黑,便催生了东西南北关的商户发展。木器行,石料行,骡马行,车马店,粮食油料棉布几乎都跑到了城外。

城里人回去晚了,是进不了城的,只能在城外将就一宿。如果遇到战时,就更进不了城了。太平天国林风祥北伐军曾围困攻打县城。县城四门紧闭,谁都不许出入,也没能挡住北伐军占领县城。

古代傍晚要准时关城门,回来晚了还能进去吗?有何历史依据?

不能,万万不能,要强行进入,一定会被射成刺猪。就算不死,那道钉钉板板大铁门你也进去,况且很多城池还有壕沟吊桥。

在古代,城门的开放是个大问题,因为在那个年代,敌人来犯,主要是攻打城池,因为城内是经济重区,所有的高档设施全部在城内,有钱人和王公大臣也在其中,而城外住的基本都是贫民。只要攻打下城池,就可以占据将政治和经济全部攥在自己手中,因此守城门的都是精兵强将。万一敌军来犯,即刻开战。

为此,在古代到了一定时间,不论刮风下雨,城门到点必须关闭,到了开城门时间,准时打开,这个时候城内外才可以进行自由通行,当然经常会有兵卒检查,防止敌军奸细刺探军情。城门关闭之后,任何人也不能出入,除非有特殊的通行证件。

如果城门关闭后,在外的人回不来,那么就只能认倒霉,谁叫自己不早点回来,唯一的方式就是住在城外,等城门开后再进城。为此很多人做起了马车店生意,也就是沿着城外修建简易住所,方面不能准时进城客人的住宿方便。虽然环境差了点,但好歹不用受风霜之苦。只要城门一开,直接进城就可以,很是方便。而且城外有小吃摊和便于客人洗脸净面的地方(注,古代洗脸是门生意,交点小钱,就可以洗脸,要不灰头土脸的进城不好看。)

不过,古代的城墙现在没有了,都几乎拆干净了,也就西安少数几个地方城墙保留的完好,笔者看过很多民国时期拍摄的城墙老照片,不得不为古人的建造技术和工艺而惊叹。

古代傍晚要准时关城门,回来晚了还能进去吗?有何历史依据?

古代城池大门按规定关闭后,无论何人都不能进出。不过历史上也有特例,比如大明将领蓝玉凯旋而归路过喜峰关,当时的城门已关闭,守城将领未及时开城门,蓝玉便破门而入。但最终换来的是被剥皮展览,代价惨痛。

还有一种无视城门存在的情况,就是影视剧中的情节。如《水浒传》中梁山人马在元宵节夜里袭击大名府,还有宋江带领兄弟到东京一睹李师师芳容,结果将东京搅的鸡犬不宁,都能全身而退。当然了,这仅仅是小说演义。

古代城门关闭后不能进出,有何依据?这就牵扯到古代夜间活动的相关规章制度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宵禁令”或者“夜禁令”。这些律法中详细规定了人们夜间如何活动及城门的关闭时间。

历史上各朝都有宵禁制度,夜间是不允许普通百姓出外活动的,只有元宵节等特殊节假日才可以,至于出城,更是不可能。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就是防盗、防火、防奸细,归根结底是为了城池的安全。

宵禁制度大约起源于周代,《周礼》中将专门负责夜禁工作等相关职位的人称为“司寤氏”。汉朝时宵禁制度步入正轨,《史记》中就记载了李广喝夜酒后回家途中被霸陵尉拦下在亭子中睡了一夜,可见汉代夜禁制度已相当严格。

到了唐代,宵禁制度更加严格和系统化。傍晚鸣街鼓响起,各城门及宫门立即关闭,夜禁开始。相比白天热闹非凡的长安,到了晚上便一派清冷萧条了。唐末至五代十国,宵禁制度相对松弛,但城门制度依然是重中之重。

北宋初期,赵匡胤将宵禁制度的开始时间“一更”变为“三更”,增加了人们夜间活动的时间。同时为了方便民间贸易,汴京城门关的也比较晚,而城内已取消时间限制。这也可能是宋朝经济发达的原因之一了。

到了明清两朝,宵禁制度再次严格起来。明清两朝律法规定:一更三点(晚上八点十二分)敲响暮鼓,关闭城门,禁止出行;五更三点(早上四点十二分)敲响晨钟,打开城门,夜禁结束可以通行。

明清时期的所有城池到了晚上都要实行宵禁制度,对于城门的关闭与打开控制的非常严格,在宵禁期间城门一律关闭上锁。开启城门的钥匙也要交到官府内衙,同时在大街十字路口上也要围起栅栏,由衙役看守,不能通行。

如果有人在夜禁期间在外行走的,笞打四十下。若是在钟响前后违反宵禁的,则笞打三十下。京城的夜禁制度更为严酷,只有在疾病、生育及死丧时才可在内城通行,城门是不会打开的。宵禁制度一直持续到民国初期才废除。

我们也可以从明朝“夺门之变”中可以看出,只要宫门或城门一旦关闭,开启的机会极为渺茫。当时石亨等人进入南宫是通过墙上砸的洞进去的,而东华门的城门是在朱祁镇亮明太上皇的身份后才开启的。普通人想以回来晚了为理由让城门打开,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古代傍晚要准时关城门,回来晚了还能进去吗?有何历史依据?

城池的作用为防敌人和流寇的入侵,也因此定时开启和关闭城门成为了一项非常严格的定例。一旦出城回来晚了,根本就无法进入,同理城内的人也根本不可能出来。除非是一些特殊的皇差,或者一些八百里加急文件等,不过这些人进出城门都是需要出示手续和令牌的。

真实事例

秦昭襄王时期,齐国孟尝君率领门客出使秦国。昭襄王听说过孟尝君的才能,于是将孟尝君留在了秦国。但是后来有人进言说孟尝君所有的土地和财富都在齐国,他是不会为秦国效力的。

秦昭襄王听后认为有道理,但是也不能放走孟尝君为齐国效力,于是将孟尝君扣押,准备找个理由把他处死。孟尝君听说昭王对他的一个漂亮的妃子言听计从,所以为了自救选择贿赂这位妃子,请求她说服昭王放掉自己。

后来这位妃子成功说服昭王放走了孟尝君。于是孟尝君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连夜启程,准备逃往齐国。但是孟尝君走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城门关闭后,没有秦王命令,谁也没有办法开启城门。即便是孟尝君已经被秦王释放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孟尝君只能准备等待天明鸡叫之时。

正在犯难的时候,孟尝君有一个门客模仿鸡叫,引起了全城的鸡叫,于是守城的士兵以为天快亮了,所以才打开了城门。

类似以上的例子数不胜数。汉朝时李广有一次去山中打猎,因为玩的尽兴,所以到了晚上才准备回城。走到一个叫做霸陵的地方,结果霸陵尉不让李广通行,即便李广亮出了自己的名号,也因为错过了时间不能开城门,所以无奈之下李广只能在城外等候了一夜。

法律规定

除了以上真实的事例之外,古代也有很多法律明文规定了城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比如明清两代就严格的制定了宵禁制度;

每天寅时三刻开城门,即凌晨3点45分左右。到了晚上戌时五刻敲响暮钟,之后关闭城门。也就是说晚上8点15分即开始宵禁。宵禁之后,为了治安着想,官府会派人巡逻,只要是在宵禁期间在街上行走的人会被重打三十大板。但是疾病、葬礼、生孩子不包括在其中。

有人说回来晚了就找小路或者翻墙进入吧,这个事情也行不通,一般情况大城市的城墙非常高,一般人根本就上不去,如果不巧碰上巡逻的士兵会被直接处死的。再有古代城池为了防范敌人入侵,根本不会有缺口,所以寻找小路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