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秦三世”子婴究竟是谁?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还是孙子?
世人常说秦是二世而亡,但实际上还有秦三世子婴。子婴虽然在位仅46天,却也是以秦朝皇帝之名继位的,只不过因权臣赵高的个人原因,导致帝号被去除,故而改称秦王。子婴继位不久后,刘邦便率军攻入秦都咸阳城外,面对大势已去的秦王朝,子婴只能向刘邦投降,秦朝就此灭亡。
对于这位秦王朝的末代君主,史料对其的记载却少得可怜,就连他的出生年月和身世都缺乏记载,为此导致秦王子婴的身世成谜。有说法称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也有说法称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还有说法称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那么秦三世子婴究竟是谁呢?
虽然以上关于子婴的身世说法都有不同的论点加以论证,不过个人认为子婴既不是秦始皇的弟弟、也不是秦始皇的儿子,更不是秦始皇的孙子,而是秦始皇的侄子,也就是秦始皇正统意义上唯一弟弟成蟜的儿子。主要论点以子婴的年龄加以论证。
子婴的身世之谜因为子婴的身世并无相关史料记载,只能通过已有的一些记载和论点以及推测,来对子婴的身世加以论证。我先通过一些论证对子婴的一些身世说法做出排除,最后再论证子婴是秦始皇侄子的说法。
首先排除子婴是秦始皇孙子的说法
通过史料记载,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59年出生在赵国邯郸,于公元前210年在沙丘平台病逝,终年49岁。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年龄经过推断大致为30岁左右,按照先秦时期男子的结婚年龄大约在15岁至20岁之间,即便扶苏15岁就成婚生子,扶苏的长子也只有大约15岁左右。
《史记》记载:“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赵高)。”
另外并无记载表明子婴是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其年龄基本上是不可能超过15岁的。但根据以上这段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子婴继位时已经有儿子了,并且还和儿子谋划了刺死赵高一事,这便足以说明子婴的年龄起码也在30岁以上,所以基本上可以确定子婴不是秦始皇的孙子辈。
排除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说法
根据上文对于子婴年龄的推断得知,子婴少说也有30岁左右。另外根据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是于公元前247年去世可以得出,秦始皇最小的弟弟不能小于37岁,以此看来的话,确实无法完全排除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说法。并且在史料记载中,还确实有记载了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一段话。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表示:赵高在逼死秦二世胡亥后,打算自己登基称帝,但朝堂上的群臣皆不同意赵高做秦朝的皇帝,赵高自知无缘皇帝之位,只好叫来的秦始皇的弟弟,将玉玺交给了子婴,让子婴继位。这段史料记载便成为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主要论点。
但在子婴继位之前,所有关于对子婴的记载,从未提过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另外根据史料记载,秦庄襄王也只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嬴政和次子成蟜,并没有子婴。除此之外,秦庄襄王并没有其他的子嗣,所以秦始皇只有成蟜一个弟弟,并且成蟜在嬴政称帝就以去世。
以此观点就可以排除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的说法。可能此时会有人说: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和嫪毐在一起后不是生下了两个儿子吗,这两个孩子不也是秦始皇的弟弟吗?如果单纯按照血缘关系来说,这两个孩子确实是秦始皇的弟弟。
不过嬴政并不承认这两个孩子是自己的弟弟,原因想来大家也知道,这两个孩子并不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和其父亲秦庄襄王所生,也不是秦始皇的父亲和其他妻子所生,只是秦始皇母亲和情人嫪毐私通后所生,这本就属于秦王室的家丑,所谓家丑不可外扬,秦始皇如何能承认呢!
而且秦始皇也拿不出上得了台面,并得到文武百官认可的理由为这两个孩子正名,对秦始皇来说,巴不得这两个孩子从未出现过,并且嬴政在嫪毐之乱中也下令将这两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处死。最终按照秦王室嬴姓正统来说,成蟜是秦始皇唯一的弟弟,所以可以排除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说法。
排除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秦始皇本纪》中的这段记载便是子婴为秦始皇儿子说法的主要论点,但根据上文对子婴的年龄推测,子婴和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年龄相近,甚至比扶苏还要年长。论点为子婴和儿子一起商讨过刺死赵高的计划,可见子婴之子的年龄并不小,如果子婴的儿子处于幼年,如何能和父亲一起谋划呢?
就算子婴的儿子没有到行冠礼的年龄(22岁),起码也要在弱冠之年左右(20岁)。可以通过嬴政亲政的例子在加以论证,嬴政13岁继位秦王后,也是因为年幼的原因才无法亲政,直到22岁举行加冠礼后才开始亲政,故而推测子婴的年龄很大可能要比秦始皇长子的年龄要大,所以子婴是秦始皇儿子的说法就有些勉强。
并且胡亥继位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帝位稳定,在赵高的建议下,开始对影响自己帝位的兄长和大臣展开了一次大清洗。这次清洗过程中,不仅包括了蒙恬、蒙毅等大臣,还包括了胡亥的所有兄弟姐妹。可见胡亥连自己的姐姐和妹妹都没有放过,如果子婴是自己的兄长,如何能逃过胡亥毒手呢!
要知道胡亥的众多兄弟之中,有些公子连一点过错都查不出,胡亥也没有放过,如公子将闾被逼自杀,公子高原本想逃跑,但为了家族存亡,不得不向胡亥自请为父殉葬,如果子婴真的胡亥的兄长或是弟弟,在胡亥看来,就是影响自己帝位的人,胡亥怎么会留下子婴呢!因此也能排除子婴是秦始皇之子的说法。
论证子婴为秦始皇侄子经过以上的论证,基本上已经排除了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孙子的说法,那么子婴为何是秦始皇的侄子呢?
首先从身份地位上进行分析,子婴能继位君主,说明子婴具有秦王室的正统血脉,以此才能得到文武百官的认可。其次经过前文的论证排除,已经排除了子婴是秦始皇弟弟、儿子、孙子的可能,以子婴的年龄推算,重孙关系更加不可能,那就只能从其他关系下手。
第一排除就是秦始皇的爷爷辈,秦始皇一共有两位爷爷,一个是秦庄襄王的父亲秦孝文王,另一个秦孝文王的哥哥赢倬太子(秦昭襄王的长子),在秦昭襄王在位时就已经去世。接下来排除就是秦始皇的叔叔辈,以秦始皇父亲为例,如果秦庄襄王能公元前207年,那么年龄高达75岁。
那么秦始皇的叔叔的年龄基本也到了75岁左右,这基本上也可以排除了,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这位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就坚持到了75岁,如果秦始皇的叔叔辈人物如果到了如此高龄,那基本上和帝位也无缘。那么只剩下秦始皇的其他晚辈,而只有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后代符合条件。
成蟜作为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他的子嗣后代具备赢姓王室血脉,在秦始皇没有其他后代的情况下,成蟜的后代可以说是帝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而子婴在年龄也符合成蟜子嗣的年龄,可以通过推断得出成蟜孩子的大致年龄。
根据秦庄襄王逃回秦国时,嬴政只有两三岁左右,在嬴政未被赵国送回秦国前,成蟜就已经出生,可以得出成蟜的年龄比秦始皇小不了几岁,最多不超过6岁,那么又以此可以得出,成蟜的儿子在公元前207年时应该在32岁左右,而上文对子婴的年龄推测为30岁左右,完全是符合的,所以子婴很可能就是秦始皇的侄子。
结语:如果子婴作为秦始皇的侄子,在各方面都符合当时的条件。首先在身份地位上,子婴有赢姓王室的直系血脉,在秦二世被赵高逼死后,加上秦始皇没有其他直系后代的情况下,子婴继承帝位完全符合要求;其次子婴不是胡亥的兄弟,也可以躲过胡亥继位后的大清洗;最后在年龄上也和史料记载并无冲突,子婴的儿子是可能和父亲一起谋划刺死赵高的计划。
大家对此怎么看?你认为子婴和秦始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区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传说中的“秦三世”子婴究竟是谁?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还是孙子?
“秦三世”子婴的人生并不出彩,却有点无奈。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大权在握的丞相赵高杀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也就成了继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之后的秦朝第三位皇帝,也是秦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秦三世。
上位五天后,子婴运用计谋诛杀了赵高。一个月后,刘邦带兵入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从登基开始算起,子婴总计是做了四十六天的皇帝。
又一个月后,项羽带兵杀入咸阳,放火屠城,子婴也被杀害,成为人们对秦王朝发泄愤恨的替罪羊。
关于子婴先前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很少,最早有关他的事迹,秦始皇刚去世,胡亥想要杀蒙恬、蒙毅,子婴出来劝说,却没有效果。正是因为早年经历的缺失以及史书上记载的语焉不详,导致了子婴身世的模糊不清。
一般来说,子婴的身世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秦始皇的弟弟
胡亥上位以后,对自己的兄弟们即帝位的潜在危险者们下手绝不留情,几乎是斩尽杀绝,一个不留。子婴就可能不会是胡亥的兄弟,秦始皇的儿子,而极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兄弟。
依据是《史记·李斯列传》中,就有提到:“(赵)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从年龄上来讲,子婴有着自己的儿子,岁数应该不会小,大致上与扶苏相差不多,也就不可能是扶苏的儿子,即秦始皇的孙子。
但是,史书上有关秦始皇兄弟的记载很少,明文确定的只有一个成蟜,以及同母异父的两个假兄弟,而这三位早已去世。
二、秦始皇的儿子
《六国年表》中记载:“(赵)高立二世兄子婴。”
翻译过来,就是“赵高拥立了秦二世胡亥的哥哥子婴。”
这就是说,子婴是胡亥的哥哥,秦始皇的儿子。
这种说法,并不流行,如果有哥哥活着胡亥就难以继位,胡亥也不允许他活着,影响自己的帝位。当年赵高、李斯把胡亥扶上位首先除去扶苏,就是因为扶苏的嫡长子身份,很是影响胡亥的合法继位。扶苏死后,胡亥就是秦始皇存留在世间的唯一的年龄最大的嫡子,也是最合情合理的继承人。
三、秦始皇的孙子
这是现阶段最为流行、最科学的说法。
《六国年表》中那句“(赵)高立二世兄子婴”,也是可以翻译为“赵高拥立了秦二世胡亥的哥哥的儿子子婴。”
史书上记载的胡亥的哥哥是扶苏,那么子婴除了秦始皇孙子的身份外,还是扶苏的儿子。这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景。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记载说:“(赵高)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这就比较明了了,现在的学术界也是较为支持这一说法。
四、秦始皇的侄子
这一说法,也是很有市场,逻辑上也讲得通。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的那句:“(赵)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参与第一条说法。)
集解引徐广说“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翻译过来,可以理解为“招来秦始皇弟弟的儿子子婴,交给他玉玺。”
有记载的秦始皇的弟弟是成蟜,子婴就极有可能是成蟜的儿子。从时间上来算,也是比较吻合的,成蟜与秦始皇年龄相近,他的儿子差不多就与扶苏年龄相近。
另外地,《六国年表》中那句“(赵)高立二世兄子婴”,又可以解读为“赵高拥立了秦二世胡亥的从兄子婴。”
与胡亥同辈且年龄较大,并且因没有威胁到胡亥的皇位不被清洗掉,还能出头劝说胡亥,也就只有这个“从兄”身份较为合适了。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传说中的“秦三世”子婴究竟是谁?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还是孙子?
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军至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
刘邦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不久,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因无力抗争而撤退。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杀死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的身世,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具说服力的就是扶苏的儿子。
扶苏
《秦始皇本纪》“立二世兄之子公子婴为秦王。”(《六国年表》作“高立二世兄子婴”),这种说法认为“兄子”就是兄长的儿子,因为当时扶苏已死,胡亥无子,子婴作为秦始皇的嫡长孙最有资格继承帝位,所以这种说法比较正确。
此说最为流行。从东汉班固到近现代,多采用这一说法。就连近几年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这两部著名的大辞典,也都一致认为子婴是二世兄子,并指出是扶苏之子。
赵高(丁义珍穿越回秦朝)
在所有史书记载中,对子婴的描述多为仁爱之君,一辈子做的最狠的事就是诛赵高三族。
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后来被赵高无奈推上王位(本来赵高自己想当皇帝,但没人服他),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宦官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
原来,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等到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赵高(手画像)
纵观历史,子婴巧计杀赵高同崇祯灭魏忠贤颇为相似,不仅如此,这两位君主以后的表现也如出一辙:前明后昏,都成了各自王朝的掘墓人。历代诸多史学家都认为子婴对秦朝的灭亡没有责任,称他即位时已无力回天。然而,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子婴本可退守巴蜀或陇西。
正如西汉初年著名才子贾谊在一篇论著中所言,子婴是使秦朝完全灭亡的人,只要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并得到中等之臣的辅佐,山东(函谷关以东)地区虽然丢失,但秦仍能保有关中。
秦朝开国最大的历史版图
楚汉大军到了咸阳,刘邦没有杀掉子婴。等项羽到了咸阳后,姓刘的那个混蛋打不过(好像在王者荣耀中,刘邦依然打不过项羽),丢掉咸阳跑了,结果子婴被项羽一刀给斩了。
然而,这位秦朝末代君主的墓地也就成了千古谜团,直到公元2000年以后......
发现子婴的那个“坑”
被誉为“秦兵马俑之父”的考古学家袁仲一指出,在秦始皇陵园旁新发现的“秦陵第二大墓”是一座相对独立的陪葬墓园,其主人很可能是秦第三代皇帝也就是末代皇帝——子婴。
这表明,生前希望传位万世而不灭的秦始皇嬴政在去世三年后,就与秦末代皇帝在地下“相伴而眠”,迄今已长达2200多年。这对于人们研究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等具有重要意义。
子婴墓形状
经过4年来的潜心研究,袁仲一认为,这座大墓的墓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秦王子婴墓,二是秦始皇的后妃墓,而只有子婴墓最符合悬疑之解。因为秦人祖宗墓葬、太后墓葬及二世墓葬位置等都分布清晰,所以不会是别的秦王、太后墓葬,该墓只能推断为子婴之墓。
传说中的“秦三世”子婴究竟是谁?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还是孙子?
秦王子婴应该是秦帝国"三世",可是世人却往往都说秦"二世而亡",这个只做了46天的秦王子婴似乎连排上“皇帝”的资格都没有,只因为他继位时,天下已经群雄并起,泱泱大秦,不过剩下了关中这块弹丸之地。
更因为这个秦王子婴是实在“窝囊”,身为一国之君,他竟放弃抵抗,素衣自缚请降,自古"君王死社稷",当真一点气节都没有!
汉代的贾谊和司马迁都认为,但凡子婴有中等之才,至少可以据守关中,或退守蜀地,保住秦国最初的基业,也不至于遭亡国灭种。
庸碌之人子婴到底是谁?子婴到底是秦宗室哪一号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前后矛盾,后世一直有始皇帝的弟弟、儿子、孙子之争?
秦王子婴正式即位前,有两次正式出现在《史记》里,一次是为蒙恬向秦二世进谏;一次是设计杀死赵高(有异议见备注)。如果《史记》记载无误的话,这两件事都干得很漂亮!
《史记》对子婴的身世记载前后矛盾,要想探究原委,我只能另辟蹊径,在《秦始皇本纪》有了新发现:
琅琊刻石功臣榜透出哪些秘密?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处秦国史料最“原汁原味”的记载——琅琊刻石。
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嬴政第二次巡狩天下时,曾在琅琊台逗留三个月,并于麾下功臣评议功德,并刻石记功。
这些人分别是:(1)列侯武城侯王离(应该是王翦);(2)列侯通武侯王贲;(3)伦侯建成侯赵亥;(4)伦侯昌武侯成;(5)伦侯武信侯冯毋择;(6)丞相隗林;(7)丞相王绾;(8)卿李斯;(9)卿王戊;(10)五大夫赵婴;(11)五大夫杨樛。
张守节《正义》:“言王离以下十人从始皇,咸与始皇议功德于海上,立石于琅邪台下,十人名字并刻颂。”说明:这里的“王离”应该是王翦,王离是王翦的孙子。这里所说十人,可能当时王翦已经过世,并没有随行,但是他凭借功业依旧被铭刻在第一位。这11个能被刻石记功的人,要么功勋卓著,要么朝廷重臣。这其中不凡王翦、王贲这样为一统六国战功赫赫的武将 ,还有王绾、李斯等运筹帷幄的谋臣。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其中有两个人:一是赵亥;一个是赵婴。他们是谁?
秦始皇叫什么?
这还用问吗,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嬴政。对也不对,其实秦始皇应该是赵政,古人姓氏是分开的,赢是姓,赵是氏。贵族男子应该称氏以“明贵贱”。
因此赵亥和赵婴这两个人应该是秦国皇室代表。那么,赵亥是谁?令人出乎意料,可能就是胡亥,这说明秦始皇对这个小儿子可能真的青睐有加,也许真的是始皇帝一开始想内定的继承人。
那赵婴是谁?
有可能就是秦三世“子婴”。
子婴是秦国公族,那正式名称就应该是“赵婴”。先秦只有王族的子嗣可以称为公子。从琅琊刻石可以看出子婴在始皇时期应该就是朝廷重臣——五大夫。这也符合他劝谏胡亥别杀蒙恬兄弟的身份。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排除子婴是秦始皇孙子的说法。试想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就胡亥(还可能不是),其他人都没上榜,轮得上他孙子吗?再说秦始皇死的时候五十岁,他孙子估计还是未成年人,他怎么可能跟一帮对秦国社稷贡献卓越的人平起平坐?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那他就是胡亥的兄长。
胡亥继位以后,因顾虑兄长们觊觎皇位,曾经大肆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段事实已经被考古发掘证明),那子婴怎么能幸免,而且还敢在“白色恐怖”下劝谏胡亥,不合常理。
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吗?嬴政3岁,父亲赢异人从邯郸逃回了秦国
嬴政9岁,赢异人被立为太子,随即继位为国君
嬴政13岁,赢异人薨。
赢异人在赵国落魄,只有赵姬一个女人,嬴政是赢异人的长子。赢异人回秦国后,做了6年秦国公子,3年秦国国君,长达9年的时间。
凭他的权势和地位,他一定拥有过不少美人,除嬴政和成嬌(明确记载的始皇帝的亲弟弟)之外,肯定还有其他子嗣,或许子婴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子婴成为始皇帝一辈的秦国皇族代表被刻石记名,也就可以理解。
因此,子婴最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弟弟。
根据这个推论,我们不凡刻画一下子婴的形象:子婴可能就比嬴政小几岁,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嬴政强势的淫威下,养成敦厚隐忍的性格,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让他失去锐意进取之心,在秦帝国分崩离析的危难之际,没有力挽狂澜的决心和能力,只希望能苟且偷生,因此在刘邦率大军进逼咸阳之时选择投降。
附《史记》不同的记载一是"秦二世的侄子"。《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二是"秦始皇之弟"。《李斯列传》:“高 (赵高) 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北大藏简——出土汉简《赵正书》新出土的汉代竹简《赵正书》,在一些重大史事的记载上与《史记》记载差异很大。例如,《赵正书》记述秦始皇临终托孤,立胡亥为继承人,而非李斯、赵高等人密谋篡改遗诏;赵高是被秦将章邯而非子婴所杀等。传说中的“秦三世”子婴究竟是谁?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还是孙子?
谢谢邀请!传说中的“秦三世”子婴,到底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孙子,根据《史记》记载,赵高立胡亥兄子婴为秦王,也就是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也可能是秦始皇的孙辈,不可能是秦始皇的弟弟或儿子。胡亥即位后,先杀死大哥扶苏,然后又杀死兄弟姐妹,而他们的后代不可能全被杀完,一定有幸存者,不然的话,怎么能立胡亥的侄子为王呢?因为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死时没有儿子,皇位继承人必然要从胡亥的兄长儿子中来找。因为扶苏的儿子年龄最大,这个子婴很可能就是扶苏的儿子。从年龄上看,扶苏死时34岁左右,这时子婴的年龄也有17岁左右,子婴应该有儿女了。
子婴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被立为王,可以说已经是很有主见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胡亥伙同李斯篡改遗诏,杀死扶苏, 赵高又杀死李斯,杀死胡亥。赵高心里想做国君,可考虑不会得到群臣的拥护,不得已立嬴氏家族继承皇位。子婴被立为王,赵高一手遮天,秦朝被赵高弄得大厦将倾,子婴考虑自己的安危,和亲信商议说,赵高能杀扶苏、能杀李斯、能杀胡亥,也必然会杀我,我不如先下手。子婴称病不上朝,赵高派人去看,果然生病,可急等着即位仪式,赵高就亲自去看,赵高一到子婴的客厅,埋伏在那里的刀斧手,立即将赵高砍死,为国除了大害。
如果说子婴的儿子参与商量杀死赵高的事,这时子婴的儿子还小,不可能参与此事。是否记载有误,如果记载无误,那子婴只能是秦始皇的侄子的儿子,不会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决不会是外姓人。
从子婴的所做来看,他有能力,只是此时的国家命运,子婴已无法改变。刘邦攻入咸阳,没杀子婴,项羽到了咸阳,杀死了子婴。
传说中的“秦三世”子婴究竟是谁?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还是孙子?
如果要选出一份“最倒霉的亡国之君”的榜单,秦三世嬴子婴绝对位列其中。
↑子婴很有能力,但命运不幸让他成为亡国之君↑
他是短命王朝秦帝国的最后一位君主,登基伊始,因为山东六国都已经复国,拥立他的赵高等权臣认为秦帝国的皇帝已经不能称为皇帝了,遂恢复到“秦王”的称呼。赵高这个做法,有卖掉秦国,讨好六国,为自己将来谋个新出路的意图——赵高想和六国重新瓜分天下,自己混个秦王当当。
然而,秦王嬴子婴识破了赵高的用心,并且先发制人,除掉了赵高,这已经是他能够为秦帝国做的最好的贡献了,也反映出子婴这个人是有能力的。
可惜,嬴子婴只当了46天秦王,等刘邦军队兵临咸阳城下,子婴选择了投降,他的人生目标已经不再是奢望秦帝国复兴,只想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
刘邦没有杀子婴,其实是顶住了部分舆论的压力,樊哙等人建议刘邦杀掉子婴,刘邦回答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把子婴看管了起来。
↑刘邦不杀子婴,是很聪明的做法↑
等到项羽率军到达关中,刘邦自保尚且勉强,更来不及关心子婴的命运,项羽到达咸阳后,从刘邦手中接获了子婴及秦朝宗室,项羽可没那么心软,把子婴一家老小全部杀死,并且杀死了秦王室诸公子和宗族,自此,秦始皇嬴政的千秋大梦成为泡影。
子婴的身份,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团,有多种假说,我们一一梳理一下,并通过逻辑推理,看看哪些假说站不住脚,而哪些假说又比较靠谱。
1、子婴是胡亥的侄子。这一说法来自于《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司马迁写到:“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这里的“兄子”,就是胡亥哥哥的儿子的意思。
学界中大部分支持这个说法,有的人还指出子婴是扶苏的儿子。然而,子婴是扶苏儿子这种可能性很低,众所周知,扶苏是被胡亥赵高矫诏赐死,而在赵高的谋划下,胡亥又大肆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屠杀的作用自然是为了铲除潜在的政治威胁,那么,扶苏的儿子怎么可能会被赵高等人放过呢?
↑扶苏仓猝自杀,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尤其是,在胡亥滥杀兄弟姐妹的时候,子婴站出来表示反对,如果他是扶苏的儿子,恐怕不敢这么做。而子婴敢这么做,必然因为他和胡亥没有政治利益上的冲突。所以“子婴是胡亥侄子”的说法,不太可信。
2、子婴是胡亥的哥哥。
胡亥是秦始皇嬴政最小的儿子,有人根据《六国年表》里“高立二世兄子婴”,理解为赵高拥立二世胡亥的哥哥子婴。哎,看到这里,小编不由想起了当年恐怖的文言文教学,古人惜墨如金,简单一两个字表达很多意思,而且和现代用法有所不同。
针对这个说法,我们不能去抠“兄”这个字眼,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分析。
↑秦二世胡亥就是一个蠢货↑
同第一个说法一样,这个说法说不过去的理由,正是因为胡亥上位后大肆屠杀兄弟姐妹,如果子婴是胡亥的哥哥,那么他想活命,必须明哲保身,怎么可能会在李斯的事情上提反对意见,又劝胡亥不要杀兄弟姐妹呢?这种反对,会刺激到胡亥的杀心,然而子婴几次三番表示反对胡亥做法的意见,都没有遭到反噬,反而在胡亥死后被拥立上位。
试想,如果子婴真的是胡亥的哥哥,赵高拥立子婴上位,不是脑子坏掉了吗?等着被报复吗?赵高既然想控制秦朝大局,为将来谋取更多自身的利益,当然要选择一个人畜无害的候选人,子婴能被拥立,说明他的身份不被赵高忌讳,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子婴必然不是秦始皇的儿子。
3、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
《史记·李斯列传》里,司马迁曾经写到:“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赵高知道自己想当秦王,老天不同意,群臣不支持,于是立了“始皇弟”子婴。
这个说法其实比前两种说法更合理一些。因为是秦始皇的弟弟,所以子婴在秦朝宗室中有发言权,但没有继位权(如果不是胡亥英年早逝的话),子婴尽管提出那么多反对意见,但胡亥拿自己的叔叔没有办法。
↑子婴的真实身份,司马迁你也不说清楚一点↑
而且,这个说法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佐证——年龄。秦始皇去世时年仅50岁,长子扶苏去世时年仅30岁。
子婴诛杀赵高的时候,曾经“与其子二人”共谋,那么子婴两个儿子的年龄不能太小,怎么也得15岁以上才有“共谋”的能力。
综合来看,如果子婴真的是秦始皇的弟弟,那么年龄应该在40多岁,这个年龄段的男人正当成熟期,所以子婴才能有那么深刻的政治见解。如果子婴是扶苏的儿子,此时才15岁左右,而子婴的两个儿子恐怕刚刚出生,怎么可能“共谋”,所以,单纯从年龄角度分析,第一种说法就是错的。
4、子婴是秦始皇的侄子,是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儿子。
这个说法也很有说服力。秦始皇的弟弟,在历史上可见的材料中,只出现了成蟜,以及赵姬嫪毐所生的两个孩子。成蟜生卒年不详,但基本认定是在公元前256年,因为成蟜在公元前239年就降赵了,那么子婴出生年纪大概是在公元前240年,不可能晚于公元前239年,若是子婴出生在赵国,就回不到秦国了。
↑成蟜的一生也是充满不幸↑
到了公元前206年的时候,子婴年龄在34岁,子婴的儿子年龄估计也已经15岁左右(古人早熟,且生孩子普遍早),也能满足“与其二子”共谋的条件。
第二个说法中那个“兄”字,此处理解为“从兄”,也就是说子婴是胡亥的堂哥。堂哥和亲哥,政治身份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胡亥之所以杀掉亲兄姐,自然是为了铲除政治威胁,而堂哥子婴不具备继位的身份条件,自然胡亥不会对他动手,反而对他还能比较礼貌,即使子婴屡屡劝谏,胡亥也没动杀机。
总而言之,几种可能摆了出来,小编最认可最后一种说法——即子婴是秦始皇的侄子,是成蟜的儿子可能性最大,当然也有可能是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秦始皇某个弟弟的儿子,因为成蟜叛逃秦国,秦始皇竟然不对留在秦国的成蟜家属牵连杀害,实在难得。毕竟在当时战国末期,夷族是很普遍的刑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