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到底是什么意思?
古代皇帝和嫔妃共赴云雨的时候是有时间规定的,时辰到了,太监便会提示皇帝。如果皇帝意犹未尽,装作没听见,门外太监便会催促皇帝放人,在多次催促后,皇帝还不放人的话,太监便会强行将侍寝的妃子抬走,于是便有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俗语。
“皇帝不急太监急”作为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对于这句俗语的释义,相信大多数人也都是知晓的,其释义带有调侃的意思,比喻当事人处理某件事情并不着急,反而周围的人却在一旁着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拿这句俗语和朋友开玩笑,或是调侃他人,那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俗语“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本意和由来从“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不难看出,是指古代的皇帝和太监。这不免让人产生好奇,究竟是什么事情,会让一介供人役的奴仆太监着急,反而对于皇帝这位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却不着急呢!它便是皇帝的夫妻生活。
具体是指皇帝和嫔妃行房的事情,那么有人就会问:皇帝和自己老婆行房关太监什么事,太监为皇帝着急什么?原因是皇帝和嫔妃行房一事有专门的太监负责。皇帝在忙完朝政,到了用晚膳时,相关的管事太监就会询问皇帝的意思,如果皇帝选好一位妃子侍寝,管事太监便会负责接下来的侍寝工作。
不过侍寝过程却有些尴尬,皇帝虽然贵为九五之尊,古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但皇帝的私生活却近乎透明,就连皇帝和嫔妃行房时,门外都有负责相关事宜的太监侍奉,也可以说是监督。因为皇帝和嫔妃行房时到了规定时辰后,皇帝就必须放人,让管事太监将侍寝的嫔妃送走。
如果皇帝行房到了规定时辰后还不想放人,门外的太监便会提醒皇帝放人,高唱曰:“是时候了!”,皇帝不应,管事太监便会再次提醒,提醒三次后,皇帝还不放人的话,管事太监便会直接进入寝殿,让驼妃太监将侍寝的妃子送走。
对于此举,当事人皇帝也只能默认。那么有人问了,皇帝都是古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了,没有人比皇帝更大,作为奴仆角色的太监如何敢管皇帝呢?更何况还是皇帝的私生活,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在其他事上,太监自然是不敢管皇帝的,但在皇帝和嫔妃行房这件事上,相关的管事太监还真敢管皇帝。原因是祖制对皇帝和嫔妃行房一事有规定,也就是前代皇帝定下的规矩,例如:汉高祖刘邦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藩王不得入京”等。
先代皇帝定下的政策和规定,对于后世帝王来说就是祖制,自然要遵守。对于皇帝行房时间的限定,作为后代皇帝自然不敢明着违抗先代皇帝定下的规矩,这也是祖制赋予管事太监的权利,面对此事,当事人皇帝也只能默认。
通常情况下,皇帝到了行房的规定时辰后,便会让太监将侍寝的妃子送走。但皇帝也有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如果皇帝和妃子行房时辰到后意犹未尽,不想将侍寝的妃子送走,为难的便是管事太监。
就算皇帝不按祖制规定,管事太监最多也就是将侍寝的妃子送走,不过此举就可能会得罪皇帝。皇帝虽然因为祖制的原因,当下不好说什么,但皇帝如果记仇,事后找这些太监麻烦,太监找谁说理去呢!又无法向先代皇帝打小报告。
但管事太监又不得不管,不按照祖训执行,便是失职,管事太监也会面临处罚,如果皇帝因此违反祖训,背上不好的名声,管事太监还甚至会被处死。在两难之下,管事太监如何能不着急呢?他们自然是希望什么都不发生,此后便有了“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俗语。
为何限制皇帝的行房时间?这种时辰限制规定只是古代后宫嫔妃侍寝制度中的一部分,对于冗杂、严谨的侍寝制度来说,这可能并不算什么,只是害苦了当事人皇帝。至于为何会有这种规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避免皇帝专宠一人,二是为皇帝的身体考虑。
并且为了皇帝安全,侍寝制度还存在一些比较变态的规定,其中一项规定需要先将侍寝妃子的所有衣物脱去,之后用被褥等物包裹送到皇帝的寝宫。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妃子刺杀皇帝,妃子侍寝前褪尽衣物,自然就无法携带匕首等刺杀所用的器物。
而且侍寝过程也比较繁琐和严谨,就算是皇帝也要按照流程来做。首先皇帝需要选择一位侍寝的嫔妃,如清朝时期皇帝用“翻牌子”来确定侍寝的嫔妃,接下来管事太监便会被通知到这位嫔妃,并且开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沐浴、精心打扮等。
然后管事太监会先将准备侍寝的妃子带到皇帝寝宫附近的宫殿,等到皇帝就寝后,侍寝的妃子就需要褪尽衣裳,被专门的驼妃太监用被褥或大衣等物包裹好送去皇帝的寝宫,再撤去外面的包裹,送到龙床之上。
随后太监退到门外,和管事太监一起等候房事结束,也需要卡着时间提醒皇帝,并开始做一些记录。而侍寝的妃子需要底部(皇帝脚部)钻进被褥,然后开始侍寝,而站在门外的太监则是看着时间,听着动静,避免皇帝中风猝死。
清代皇帝和妃子的行房时间规定是不能超过半个时辰(一个小时)的,只要时辰一到,外面的管事太监便会高呼“时辰到了”,此时皇帝可应可不应,但管事太监提醒三次后,皇帝就必须招呼太监进入寝宫。
房事结束后,侍寝的妃子是不能用背部对着皇帝,必须要面朝皇帝,倒着爬出去,之后再被驼妃太监送走,而管事太监会问皇帝“留不留”。如果皇帝选择留下,管事太监便会详细记载时间,以便后期生子查证,若是不留,太监则会做善后工作。
这种侍寝制度对于当事人皇帝来说实在是颇为苦恼,不仅会被太监听房,还要卡着时间行房事。皇帝们对此自然是不满的,但因祖制又不好做什么改变,为此皇帝们也想出一些应对此种规定的办法。
那就是不住在皇宫之中,而是选择去行宫居住(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如清代的“畅春园”、“清漪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等。至于这种侍寝制度从何时开始,因历史久远,加上史料缺乏记载,很难考证。
结语:对于皇帝和嫔妃之间行房此事,作为当事人的皇帝自然是不会着急,但因为祖制的原因,皇帝行房的时辰到了,在皇帝不配合的情况下,管事太监便陷于两难之中,一边是先代皇帝的规定,一边当事人是皇帝,无论太监怎么做,都难以两全其美,不得不为此事着急,真可谓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大家对此怎么看?如果换做你是当事人皇帝,你会怎么做呢?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俗话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到底是什么意思?
经过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到了清朝的时候,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但也看起来非常的奇葩,清朝设立敬事房对外宣称是管理太监宫女的实际的作用就是记录皇帝和后妃的事情,
完全是在监视皇帝与妃子。
首先通过皇帝翻牌子决定,银制的盘子上记录着妃子的名字,每次晚饭过后,太监们总会给皇帝挑选,皇帝选中某个嫔妃,就会将它的牌子翻过来,皇帝的生活没有一点隐私。
翻了牌子之后完毕就回到自己的床上躺下。沐浴完毕之后,妃子就被抬进皇帝的寝宫,全身上下还要经过搜查,防止他携带利器。显然这番操作让皇帝心里不怎么舒服。
而将妃子抬到皇帝的龙床上之后,看见了也没有走,还是在往外等候的。到了一定时间,老太监都会高呼时间到了,如果没有回应,就连喊三次,如果皇帝还不答应,那么老太监就要自己行动了,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皇帝的好事被太监耽误的话,还要问皇帝是什么感觉。作为一个正常人肯定非常的生气,但是皇帝就是皇帝祖宗定下的规矩他必须遵守,真的是憋屈的要死。
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制度没有人性化,更糟糕的是皇帝完全没有隐私,也不会顾及皇帝的感受,在这种情况是制度下,嫔妃的感觉自然非常的差,皇帝也是了无生趣。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保证了皇帝的人身安全,但是他在皇帝的心中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当然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皇帝的身体是自然最重要的,不然也没有必要制定如此多的奇葩的制度。
俗话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到底是什么意思?
“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话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太熟悉了,不但熟悉,而且也经常挂嘴边。我想很多人说这句话,但不一定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原来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今天就和大家来趣谈一下这句“皇帝不急太监急”。想想也是,有什么事让太监着急,而皇帝不急呢?当然了,这句话现在主要用来比喻当事人自己对一件事不着急地去处理,但周围的人却在一旁着急,替他想办法出主意。在这句话里,皇帝就是当事人,他都不急的事,却让旁边的太监着急,这里面人一定有让当事人不着急,而让太监十分着急的事。这还要从古代皇帝的生活说起,别看皇帝平常高高在下,贵为天子,后宫佳丽无数。但皇帝也有不爽的时候。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皇帝日常过个正常“生活”还要受约束,不能太任性,特别是还要受太监的管制约束。我们知道这种“生活”那是很隐私的事,也是没人能管着的,天经地义的事。但就是这在常人看来普通的事,在皇帝那里就不能任性了,不能随意了。你可能不知,皇帝过“生活”时,很奇葩的是,皇帝在屋里面过生活,门外面却站着一帮太监在守候旁听。也不知皇帝这时心情和兴致受不受影响。反正太监听了一会儿房,估摸着皇帝这时候也差不多了,由总管太监领头,一帮太监一齐喊道:“是时候啦!”催皇帝不能恋战,快点结束。但屋里面还没见有动静,皇帝在兴头上,不着急,不肯结束,太监们就着急了,就再喊,一直喊到皇帝,没了雅兴,心里烦燥,主动结束为止。你看,当个皇帝也不容易,皇宫里的规矩多的很。其实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皇帝专幸一个人,应该是雨露均沾,同时也是为了皇帝的龙体着想。所以历代皇家对皇帝的夫妻生活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比如清朝王室就规定皇帝和妃子“生活”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时辰。规定的时辰一到,门外的太监们就着急了,开始在门外高呼:“是时候了”,会连续喊,如果皇帝还不着急,太监们就会进屋用丝被包裹着将妃子赶紧抬走,强行把皇帝分开。“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就是从这件事传来的。这句话里所说的太监主要是指皇宫敬事房里的太监,他们是专门伺候皇帝房事的太监,在皇帝与后宫嫔妃“生活”时,他不仅要控制皇帝的时间,还要详细记录下行房时间,以此作为将来嫔妃怀孕的证明。所以时间一到,不管皇帝兴致有多高,皇帝着不着急,太监们是一定会急的。不然的话,就会是违反了祖训,让皇帝背上一个不好的名声,那么这些失职的太监们是会受严惩的。所以就会出现“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说法。图片来自网络
俗话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下人对主子的忠心,主子有事不急!下人是有责任的,所以他急,但主动权在主子手中,下人在急也没用。所以就有了黄帝不急太监急的说法。
俗话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皇帝不急太监急,皇帝都不急的事情一个太监找什么急呢?也就是说当事人跟没事人似的一点都不急,倒是把周边一群无关紧要的人急得上蹿下跳的。为什么会流传这样一句话呢?这还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一个版本
话说《黄帝内经》里面的黄帝特别喜欢喝酒,可以说闻见酒香味就迈不开腿,可是黄帝一个人喝酒又觉得没意思,有一次听说宫里有一个小太监特别能喝酒,这下可以把黄帝高兴坏了,找到知己了呀,所以就下令把这个太监找来要跟人家比试酒量。
喝着喝着这个太监就想要上厕所,可是黄帝喝的正嗨的时候怎么可能放他去,小太监没办法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呀,所以只好认输,黄帝就哈哈大笑着说,这真是“黄帝不急太监急也”。后来说的多了人们也就把这句话里面的“黄帝”换成了“皇帝”。
还有另一个“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版本
是说清朝的皇帝和太监。在清朝的皇宫里有一个敬事房,是专门负责皇上和后宫嫔妃同房之事,他们的职责就是详细的记录着皇上跟嫔妃每一次同房的时间,以便为嫔妃怀孕做时间上的证明。在每天晚饭之后敬事房的太监就会拿着写着所有嫔妃的牌子,等着皇上翻牌子,被翻到牌子的嫔妃就被打包放在龙床上等待皇帝的宠幸。
而小太监就站在外边数着皇上跟嫔妃在一起的时间,时间一到,太监就会在门外大喊“是时候了”,如果皇上想要更尽兴这得多难啊,你想呀,关键时刻在门外边有一个太监喊着时间到了快点快点,这心理压力可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得了的。这才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呀。
俗话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到底是什么意思?
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俗语调侃的是在办一些事情时,当事人不着急处理,周围的人却在一旁干着急。其实关于这句话的出处有两个,这次就给大家来讲一下。
第一,出自《黄帝内经》,在上面记载黄帝是个非常喜欢喝酒的人,后来他听说宫里也有一位非常海量能喝的太监,黄帝当然不愿错过与高手切磋的机会。于是就将这位太监招来,二人比试一下到底谁酒量更大。
太监来了之后,两个人都喝了很多酒,但由于二人酒量都太好,喝酒时间过长,太监内急非常想上厕所,但黄帝并不愿意放他离开,一定要比出个高下来。后来太监实在憋不住,就认输了。黄帝笑着说道:“这此乃黄帝不急太监急也”。后来传得多了,人们把“黄帝”误传成了“皇帝”,也就这样一直传到了如今。
第二,是出自清宫敬事房,这里面的太监主要负责记录皇帝和妃子的同房日期,同房时间等,以便作为日后妃子怀孕的证明。清代皇帝与妃子同房时,门外会站着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就是负责记录皇帝与妃子同房时间的。
清朝为了体恤皇帝的龙体,防止因纵欲过度而导致身体损伤或者荒废朝政,所以对皇帝的房事时间也是有要求的。如果皇帝房事时间过长,太监就会在门外喊道:“是时候了”。如果皇帝在屋里还不结束,他们就继续喊,直到皇帝结束为止。
这种事情皇帝肯定是不急的,太监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着急也是在所难免,所以就有了“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俗语。
如今形容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话,也有很多现实的表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老一辈人觉得到年龄结婚是很重要的事。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变快,压力变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早早就结婚,大龄剩男剩女比比皆是。这就把为儿女婚姻大事操碎了心的父母给急坏了,但子女却一点都不着急,所以催婚这件事经常被开玩笑地形容成皇帝不急太监急了。
关于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两个出处,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毕竟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如今也很难考证了。但作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一下其意思和用处还是很有必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