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苏起兵,那秦王朝会怎么样?刘邦、项羽又会怎么样?
根据史料记载,以扶苏的为人性格几乎是不可能起兵造反的。那么假设扶苏会起兵造反,会对秦王朝有什么变化和影响呢?刘邦和项羽对扶苏起兵造反会有什么反应,还会不会再起义造反?
以秦始皇长子扶苏起兵做出假设:如果扶苏起兵造反,赵高拥立胡亥称帝的计划可能就会落空;之后会加速动乱局面的出现,以扶苏在百姓心中素来贤德的形象,有可能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过六国贵族与秦有怨,会借此动荡之机生事。
假设扶苏起兵造反,秦王朝之后的走向公子扶苏“抗旨不准”,决定起兵造反众所周知,公子扶苏最后是自尽而亡的,至于自尽的原因我们也清楚。
扶苏自杀时,他的父亲秦始皇已经在巡游途中病逝。秦始皇病逝后,赵高担心扶苏称帝后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因为赵高和扶苏向来不和。
赵高心想:“自己身为胡亥的老师,如果胡亥称帝,不仅对自己的地位没有影响,反而还有利。但是扶苏作为作为秦始皇的长子,并且还是北方三十万大军的监军,一日不除始终无法安心。”
想到此处,赵高心中打起了小九九,有了拥立始皇幼子胡亥称帝和除掉公子扶苏的想法,随后赵高说动丞相李斯和胡亥一起密谋,准备用伪造的诏书赐死扶苏。但扶苏此时远在上郡,对这一切并不知晓。
等使者携带“矫诏”抵达上郡时,扶苏懵了,扶苏看到父亲赐死自己的内容是哭了起来,之后便准备自杀,蒙恬再三劝阻未果,扶苏最终还是自尽了。
我们假设公子扶苏看到“赐死诏书”后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决定起兵造反。对于扶苏起兵造反,我认为是可行的。
扶苏担任北方三十万大军的监军已经多年,和大将蒙恬也共事多年,二人关系亲近,有北方三十万大军作为依靠,扶苏是有实力起兵造反的。
可能有人认为调军是需要军令和虎符的,扶苏和蒙恬没有调度军队的权利。不过扶苏如果造反,即便没有军令和虎符也依然可以起兵的。
首先扶苏是三十万大军的监军,其次身份是秦始皇的长子,一般的士卒和低级将领谁敢质疑扶苏的命令,最后蒙恬已经在北方经营十多年,要说在军中没有亲信,这肯定说不过去。
至于蒙恬为什么会帮助扶苏,首先蒙恬不相信秦始皇会赐死公子扶苏。扶苏去北方担任监军,虽然是因为劝谏顶撞了父亲,这也是被赋予重担,秦始皇岂会轻易赐死的自己的孩子,并且还是长子。
《史记》记载:“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
其次使者送来的矫诏不仅是赐死扶苏,也是赐死蒙恬。先不说诏书的真假,如果真按照遗诏来,或者胡亥真的登上帝位,蒙恬只有两条路,一选择自尽,二只能是起兵。
但蒙恬的身份只是一个将军,如果强行造反,虽然军中可能有人跟随,但很难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还会留下骂名,而蒙恬跟随扶苏起兵就不一样了。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身负秦王室正统血脉,蒙恬在面对赐死诏书时,要么选择自尽,要么就是帮助扶苏。帮助扶苏还可能有转机,不过前提是扶苏没有选择自尽。
(假设)公子扶苏看了使者送来的赐死诏书,在蒙恬的阻拦下没有选择自尽,扶苏认为自己没有犯下必死的罪行,父亲没有原因赐死自己,决定去和父亲问清楚缘由。
但送“矫诏”的使者明白上面的要求,公子扶苏无论如何都要死了才行。扶苏在使者一再的逼迫下,无奈之下,只好让蒙恬将使者暂且关押。
不过此举就算是犯了忤逆之罪,因为尽管这份诏书是赵高和李斯伪造的,但扶苏并不知道。这份诏书只要盖有秦始皇符玺和流程正常,那么在众人不清楚的情况下,他就是真的。
扶苏起兵造反,揭穿赵高等人的密谋在此种情况下,扶苏只能起兵谋反。扶苏此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先押着传诏使者,和蒙恬带兵去找巡游途中的父亲问个缘由。二:直接和蒙恬带兵赶回咸阳。
此时扶苏首要做的就是稳定三十万边疆大军,扶苏和蒙恬联络军中亲信整顿大军,令数十万大军完全听取自己的号令。之后可以让一部分军队继续驻扎北疆,然后带剩余的军队出发。
如果扶苏选择去找父亲问清缘由,那么大军赶到秦始皇巡游途中,扶苏便会知晓父亲已经病逝的消息,便可以让传矫诏的使者对质,抓出幕后真凶。
赵高、李斯、胡亥的密谋自然就会真相大白。扶苏可以留下丞相李斯,证明父亲是让自己继承帝位,既然赵高可以篡改诏书,那么扶苏也能再将诏书改回来。
之后扶苏便可以率领大军和巡游队伍赶回咸阳,稳定朝局、继承帝位。如果扶苏选择率领大军赶回咸阳,那么便可以先行控制咸阳,赵高等人的密谋也难以成功。
即便赵高可以不停地伪造诏书,但在没有军队的情况下,也无法和扶苏对抗。此时扶苏手握三十万大军,外加咸阳的守卫部队,而赵高等人手中能动用的兵力能有多少。
顶多就是保护秦始皇巡游的军队,以及秦始皇巡游途中路过的郡县守备军队,远在百越的边疆军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并且关键在于秦始皇已经去世,消息总有暴露的那一刻。
秦始皇的巡游队伍只要回到了咸阳,那么秦始皇病逝的消息便再也无法隐瞒,而此时的咸阳已经在扶苏手中,文武百官会拥立谁为帝可想而知。
扶苏也可以在控制咸阳后,率军去追寻父亲的巡游队伍,赵高的密谋依然无法成功。不过赵高等人得知扶苏起兵后,估计也不敢提前赶回咸阳,或者会想办法化解危机局面。
但无论如何,只要扶苏手握大军,赵高等人几乎是没有胜算的,秦始皇病逝的消息迟早会被天下得知,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秦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帝位是板上钉钉。
扶苏起兵继承帝位,天下开始动荡在古代,帝位交替时,本就充满风险,况且扶苏的帝位还是凭借起兵而得来,那么天下出现动荡的局面是无法避免的。
不过扶苏继承帝位是通过兵权而得来的,有兵权在手,朝局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动荡,蒙恬、蒙毅兄弟、秦王室的宗室大臣也会支持扶苏继位,秦王朝面临的危机主要是在民间。
因为秦始皇在位时,秦朝的统治已经处于即将崩溃的局面,但由于秦始皇以及开国大臣的镇压,没有人敢和秦朝对抗。而扶苏作为新帝,威严上自然不如攻灭六国的始皇帝,百姓心中也不会那么惧怕这位新帝。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之前遭受秦王朝压迫的百姓,可能会出来造反,不过人数应该不会很多。因为扶苏为人宽仁,在百姓心中的口碑素来不错,连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都表示,百姓都说扶苏很贤德,连起义还是冒充公子扶苏的名义。
以扶苏在百姓心中贤德的形象,相信不少百姓会期待之后的生活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扶苏也会对秦朝之前的政策做出调整,如减少赋税和徭役等,百姓生活美满,自然不会冒着风险去起义反秦。
不过六国贵族不会这么想,秦始皇攻灭六国时,导致众多的六国王族、贵族遇害,或者被贬为庶民,如魏国王族魏咎、魏豹兄弟,齐国的齐王建之弟田假等六国贵族,他们在国家灭亡后,都被废为庶民。
如果不是秦始皇攻灭了他们的原本的国家,这些人还是各国的王族、贵族,他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拥有美女无数,但随着秦军铁蹄的到来,国破家亡,他们沦为庶民,原本该享受的一切成为泡影,他们只会更加憎恨于秦。
在面临秦朝新帝交替之际,六国贵族难免不会动心思作乱,从大泽乡起义后的六国复国运动便可以看出,他们不甘沦为平民,他们是想复国的,想把失去的一切重新夺回来。
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很可能还会起义反秦,不过刘邦就不一定了,刘邦起义反秦是因为押送的徒役逃走,按照之前的秦律,刘邦作为亭长会有很大的责任,刘邦不得已落草为寇,后来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也参与到反秦抗争之中。
扶苏继位后,以其为人宽仁的性格,对秦朝原有的政策会做出调整,刘邦所面临的这一切将会改善很多,秦朝征发的劳役少了,百姓的生活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律法没有那么严苛,刘邦也不会在因此而落草为寇。
扶苏继位后,主要面临的就是六国贵族兴风作浪,不过六国贵族在没有百姓支持的情况下,或者只有少量百姓支持,六国贵族就无法对秦王朝造成太大的影响,况且蒙恬、蒙毅等著名的秦朝将领还在,在他们的带领下,秦军不说如狼似虎,相信比秦二世在位时要强很多。
扶苏也会想办法消弱六国贵族对秦王朝的恨意,而不是向其父秦始皇一样,一味用武力来对待六国贵族,相信扶苏有办法去解决六国贵族和秦王朝之间的关系,如影视剧《神话》中那般。
相信扶苏最终可以坐稳帝位,并且扶苏又具有政治远见,相信秦王朝在扶苏的带领下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秦朝的百姓也会安居乐业。
结语:以上仅为假设,真实的扶苏却不会这么做。历史上的扶苏选择相信一份矫诏,认为“父要子死,作为儿子就应当服从父亲的命令”,所以扶苏最终选择自尽而亡。
可能我们认为扶苏有些傻,仅仅凭一份使者送来的诏书就会自尽,甚至没有去考虑诏书的真假,是否符合逻辑。但当时的人们看重忠义,扶苏的弟弟胡亥也是如此。
赵高劝说胡亥密谋时,表示扶苏登基后,胡亥什么也得不到,而胡亥的回答却是:“父亲既然未下令分封诸子,那就应该这样”。对此你怎么看?
如果扶苏没有自杀,而是起兵造反,大家认为是否可行,扶苏能否坐稳帝位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扶苏起兵,那秦王朝会怎么样?刘邦、项羽又会怎么样?
众所周知,秦始皇死后,赵高假借秦始皇手谕逼迫扶苏自杀,扶苏明知是个坑,却不听蒙恬之言而自杀,却让整个秦王朝留下了遗憾,如果素有贤德之名的扶苏不自杀,那么秦王朝的历史轨迹又将何去何从呢?
扶苏
首先,如果扶苏不死,那么扶苏和胡亥兄弟俩的兵戎相见是少不了的,那么战况会如何演变呢?扶苏倚仗的无疑是蒙恬和他手下那三十万身经百战的老兵,这点可不是秦地的守卫部队和章邯指挥的奴隶部队能够比拟的,当然蒙家军也有着弱点,那就是后勤补给,胡亥方除了后勤补给有优势,还有一个优势是地利。所以单从军事角度而言,如果扶苏不能在短时间内拿下秦地,那后果会很被动。当然,很多时候打仗并不是单靠军事实力,还要考虑到天下大势和人心所向。相信在秦地的大多数人无论是官还是民,都会打心眼里支持扶苏,这样,扶苏就可以所向披靡,拿下秦地。
蒙恬
第二,扶苏和胡亥一旦干起架来,那么被秦朝征服的六国贵族必然闻风而动,事实上,他们就是动了,什么赵王、魏王、楚王等等几乎在一个晚上冒了出来。这样基本上就回到了七雄争霸的时代。唯一不同的是,这些诸侯王会发了狂一样扑向秦国。毕竟,无论是谁被压迫久了都会要咬牙切齿报仇雪恨,何况,他们明白,如果不对秦下手,待秦缓过气来,倒霉的就是他们
那么如果扶苏集团和群雄对撕,结局会如何呢?这其中就充满太多不确定因素了,就军队素质而言,秦军肯定赛过六国那群乌合之众,就将才而言,蒙恬和项羽之间也是起鼓相当(请忽略韩信存在)。不过六国在人力,物力等综合实力上占优。所以,两者交战,很大概率上是两败俱伤,谁也吃不了谁。何况,各路诸侯之间心怀鬼胎,要想拿下众志成城的秦地,实在太难,这点从战国时代多次合纵伐秦的结局可以看出。
函谷关
第三,刘邦没有用武之地。秦地无论是扶苏主政还是胡亥主政,项羽是肯定有用武之地的,而刘邦呢!那就未必。所有人都知道是项羽在巨鹿战场上打败了秦军主力,刘邦才可以趁虚而入进入秦地,要是没有这个先前条件,凭刘邦的才能和他手下例如樊哙,曹参等货色,只能给秦军塞牙缝,更别说汉中王,他最多只能做个楚地或者吴地的郡守之类。
刘邦
第四,如果时局重新进入七雄争霸,后果又会怎样?如果真是那样,那么小诸侯们会被秦楚两国吞并或成为附庸,最后是秦楚两国决战。这样的话,胜负就真无法预料了,毕竟控制战争因素太多了。
总的来说,如果扶苏起兵,那他可能会取得原秦朝的半壁江山,但阻止不了群雄崛起。
喜欢更多野文杂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我
如果扶苏起兵,那秦王朝会怎么样?刘邦、项羽又会怎么样?
执着于扶苏起兵,更多的是对秦皇伟业的迅速衰落的不甘,亦或者是对秦国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如看了《大秦帝国》无不是激情澎湃,对秦国历代君王和秦人血性的一种深度认可。
作为当时最有威望,且是长子的扶苏,他若起兵,历史地走向绝对会大相径庭。秦朝的动乱很可能会提前到来,而扶苏也会是动乱下皇者的有力竞争者。
朝堂上,扶苏的政治主张是与秦始皇相反的,他主张仁政,正是因为政治方针的不同,所以秦皇才会让他去边境蒙恬军营。
作为年长的皇子,又有着相对好的名声,支持扶苏的大臣定然不会太少。从陈胜吴广起义,用的就是项燕和公子扶苏的名声,所以可以看出扶苏在当时朝堂内外的名气是很大的。
扶苏之死是因为愚忠愚孝,是因为束手待毙而导致,须知,当时胡亥矫诏要扶苏自杀、蒙恬下狱,蒙恬就极力的规劝,可最终还是耐不住扶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礼伦常,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扶苏愿意,那么蒙恬绝对是唯扶苏之命是从。
蒙家军北筑长城,巅峰时期有三十万劲旅,这可以说是当时帝国战力最强的军队了。
当时帝国主要有着戍卫咸阳的中央军十万上下(结合秦末章邯的骊山军团来看应该是十万左右),南征百越的赵佗军五十万(征伐南越前后三次,大概派遣的50多万人,但是损失了大概三十万,也就是说剩下的也就是三十万上下,因为当时刚刚平定百越,所以军队为了维持稳定,不得不驻守于此),再有就是蒙家军三十万不到。
而秦末时期章邯所率领的骊山军团就是由骊山囚徒为大量基数再加上数万的中央军作为核心而临时拼凑而成的。这就是扶苏还在时秦军的大概军力。
所以从此可以看出,扶苏如果真应了蒙恬之请,那么从军力上来说,秦军当时能调动的军力是无法对其进行阻挡的,这也是为什么赵高、胡亥急着除去扶苏的主要原因,威胁实在太大。
当然如果扶苏起兵,相信事情的发展也不会那么容易的。说军事就不得不衔接政治,关乎于国家社稷,这是两者一体的。
秦廷一定会因为扶苏起兵而分为两派,有支持他的自然也有支持占据秦都咸阳且法理上是正统名义的胡亥,从政治的对立来看,是当权者利益的角逐。
秦廷内讧,自然会是关东六国复国的绝佳时机,天下大乱会提前到来,历史的步伐的扰乱,项羽未必就能有一战而定乾坤的机会,刘邦能崛起成为黑马的机会就更加微乎其微了。因为历史的走向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而左右,到时烽烟四起是定然,但是谁主天下仍然是一个未知。
毫无疑问,以胡亥为首的赵高、李斯为核心会有着机会;扶苏为首的蒙恬集团也会聚集一批人,他们的赢面也不小;最后就是关东六国中的齐、楚等势力的胜出导致最终的大PK。
从客观来看,还是认为秦方面的赢面更大,关东六国复国复仇,自然要对着秦都咸阳进发,再加上胡亥是名义上的皇帝,打倒了他也就意味着秦的被灭亡,而从秦末的局面看,章邯骊山军团会成为诸国噩梦,再加上有更充足的时间调回南方军队,最终会不会出现如巨鹿之战这样的事件,可能性就不大了,毕竟当时可是以王离为首的长城军团和项羽军的较量。
其实秦的灭亡除了自身的残暴外更多的也是因为人才的接连凋零,赵高数年的剪除异己所造成的,扶苏不死,李斯、蒙恬兄弟等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还是会效忠于这两个群体的,所以面对起义不会出现没有人才可用的尴尬局面。
说一千道一万,如果是历史的虚无主义,影响的因素实在过多,特别又是处在一个烽烟四起的时代,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很难代入性的假设。
从笔者的角度,从主观出发,笔者更希望是公子扶苏能够最终胜出,毕竟秦皇的伟业扶苏是最适合的继承人选,秦的字号,秦的血性,真的希望能够再造辉煌。
如果扶苏起兵,那秦王朝会怎么样?刘邦、项羽又会怎么样?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即便是扶苏。
大泽乡起义,并不是真正为了扶苏,扶苏只是起义军找的一个理由,要是扶苏没死,起义军会用另外的理由。
比如诸侯职军干脆就捧出楚怀王。
简而言之,大伙是反秦,而不是勤王,清君侧。
扶苏说到底也是秦始皇的儿子,铁定是站在秦朝的阵营,哪怕是他举兵,刘邦、项羽也不可能归顺于他,顶多是将他视为大义灭亲的同盟,而后,依然是解散秦朝,分封天下。
毕竟起义军的将领皆可各自封王,何必效忠于扶苏的秦朝,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项羽也阻止不了,刘邦也只能暂时容忍异姓王存在,而后一个个收拾。
如果扶苏起兵,那秦王朝会怎么样?刘邦、项羽又会怎么样?
如果扶苏没有自杀,而是率领蒙恬及蒙家军起兵勤王,秦王朝又会是怎样?
这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假设,凭借扶苏的地位,加之蒙恬的能力以及数十万蒙家军,未尝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即使不能推翻胡亥王朝,也可以割据一方,做长久的准备。
如果扶苏不去相信最后一道诏书,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都会做什么。
1、准备起义,封锁消息。毕竟自己所在的位置处于防范匈奴人进攻的要塞,一旦会师讨伐,匈奴人必定会乘虚而入,所以首要任务是封锁消息,以麻痹匈奴,避免自己腹背受敌;
2、率领数十万蒙家军立即开赴咸阳,以勤王的名义铲除赵高等佞臣,因为在之前的种种事件已经表明秦王朝最大的隐患来自于宦官,而且太子扶苏素有威名,凭借自身的身份和口碑,铲除异己应该不在话下;
3、通过史料了解扶苏的为人,一旦扶苏继位,很大可能会休养生息,与民为善,废除一定的苛法暴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这样,秦王朝就会朝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百姓的反秦念头就会得到缓解,刘邦所代表的农民阶级或者说是小官吏阶级很大程度上就会失去造反的念头。再说另一部分人,项羽所代表的六国贵族。
六国人民对秦朝的恨有很多是深入骨髓的,国仇家恨可能没法平复,但是如果遇到一位明君的话,这种矛盾会得到一定的缓解,甚至慢慢消除。秦二世的暴政恰恰相反滋养了这种情绪,但毕竟六国同根,太子扶苏有是儒学造诣颇高,所以,六国贵族未必能掀起多大风浪。
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下为后代是在埋下了太多的隐患,需要彻底的消除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实现,但是天不假年,上天没有给秦朝太多的机会,这就是历史的美妙之处。
历史是没有办法假设的,它是无数无数个巧合或者是必然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如果可以预见未来,始皇帝也不会把扶苏赶走,也许更会把六国贵族斩草除根(尤其是楚国)。那历史就会是另外一翻景象。
如果扶苏起兵,那秦王朝会怎么样?刘邦、项羽又会怎么样?
因为问,如果始皇帝多活几年,会怎么样。
可能历史的剧本又被改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