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的秦国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统一?
战国时期的秦国,要想完成统一并非易事,这是一个极难的目标,也是此前从未出现的政治格局。在战国初期,比秦国强大的诸侯国并不少,秦国要想完成统一大业,就需要发展图强,富国强兵,不断积攒国力,这是一个充满荆棘且无比漫长的过程。
事实上也是如此,秦国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秦国才发展成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直到六代秦始皇时,秦国才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如果在秦国统一进程中,秦国再出现昏君,秦国即便经过六世的努力,也难以完成统一,秦国的统一进程很大可能还会延迟,甚至无法完成一统。
战国初期,秦国并不具备完成统一天下的条件在秦国还未统一中国之前,此前中国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大一统的王朝,所以秦国发展起来了的秦朝,是中国历史和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在战国这个大变革时期,秦国要想完成统一大业,势必要消灭、吞并中原大地上的存在的所有国家,秦国与各国的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当时的诸侯列国为了自保或是生存,势必会对秦国的统一进程造成阻碍和影响。
虽然在战国后期,秦国发展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但在战国中前期,秦国与其他诸侯国对比,秦国并不具备多少优势,甚至秦国的实力与当时较强的诸侯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战国七雄”中的一些强国。其次在战国时期,周朝境内还存在数量不少的国家,秦国也只是其中一个,虽然秦国是战国时期七强国之一,但面对数量较多的诸侯国,这个时期的秦国也只能先图强发展。
秦国在战国中前期并不是最强的诸侯国,此时的秦国,如果为了完成一统大业,强行与中原各国为敌,其结果只会自取灭亡,不仅无法完成统一,还可能在多国合纵下灭亡,所以在这个时期,秦国是无法完成统一大业的。加上此前并没有“大一统”这种政治格局,当时的天子、诸侯习惯了分封制,经过此前数百年发展,各国百姓已经深爱自己的国家,一种新的政治体系,是不容易被世人所认可、并接受的。
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国也并非完全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是在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略下才完成。虽然此时的秦国已经发展成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实力已经不惧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是两个到三个国家的联合,但如果面对六国齐心协力的联合,秦国还是很有可能被打败的。即便秦国带甲百万,六国联军的兵力只多不少,如果六国之间能够齐心合力,不在勾心斗角地联合在一起,势必会影响秦国的统一进程。
秦国为何经过长达160余年,历经六世才完成统一?“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出自《过秦论》
意思是说,秦国在秦孝公时,就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之后发展到秦始皇时,秦始皇用六世积攒下来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六国,登上皇帝宝座,统治天下。其中奋六世之余烈的中的“六世”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虽然秦国确实是经过了六世的努力才最终统一的天下,但按照这几位秦国君主在位时间,实际上是有些名不副实的。
秦孝于公元前361年继位,在位20余年去世,秦惠文王在位近30年,秦昭襄王更是在位56年,成为秦国历代君主中在位时间时间的君主。而秦武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在位的时间就短了不少,秦武王在位四年;秦孝文王在位一年(服丧期),正式在位仅三天,成为秦国历史上最短的国君,和其父在位时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庄襄王在位3年。
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三位国君的在位时间之和,还没有秦灭六国之战的时间长(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更没有其余三位中,任意一位的在位之间之长,在位时间短,自然对秦国积攒的国力也就有限。这三位国君在位期间,也就很难吞并六国,完成秦统一大业,消灭六国无法一蹴而就,秦始皇时,秦国在已经拥有强大的国力的基础下,还用了十年时间,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秦统一进程用时约140余年。
秦国为何经历长达140余年才完成统一呢?在上文中也提到,秦国在前期的实力是无法完成统一的。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后,秦穆公时称霸西戎,秦国成为当时的一方霸主,如果秦国能一直强盛下去,秦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也用不了那么久。但自秦穆公去世后,秦国便陷入持续衰落中,持续约200余年,直到秦献公继位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后,秦国才稍见起色。
秦孝公继位后,秦国的处境并不好,因为持续衰落,加上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秦国的国力已经大为削弱,秦国的河西之地也被魏国夺取,秦孝公对秦国此时的衰落局面是痛心疾首。虽然秦孝公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此时的秦国显示是做不到,秦孝公为了图强,颁布了《求贤令》,为此吸引了外来人才商鞅入秦,随后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国力自此逐渐强盛。
秦孝公在位时,实行的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富强有了起色,在军事上击败了魏国,经济、农业生产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这个时期的秦国才发展了20余年,实力虽然有所提升,但之前经历200余年的持续衰落,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升上来的。此时的秦国虽然打败了魏国,但很难将其消灭,而这个时期的楚国本就是战国中前期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继续推行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也是与日俱增,这个时期的秦国不断开疆拓土,秦国也在秦惠文王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不过这个时期的秦国依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此时秦国的崛起已经让各国感到威胁,各国也开始合纵攻秦,此时的楚国依然是大国,本就有雄厚的国力,在大败越王无疆后,更是引起天下震动。东边的齐国也是富甲一方。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在位仅四年,秦武王举鼎意外而亡后,秦昭襄王继位,这个时期秦国是大国崛起,而同时期的赵国已经经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秦赵“阏与之战”中,秦军遭遇大败,使秦国东进的兵锋受到很大挫折,多年不敢轻举妄动,虽然在之后的长平之战中,秦国胜利,但也是险胜。秦昭襄王时期的频繁对外用兵,也需要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
好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强劲对手赵国元气大伤,秦统一天下终成定局,只剩时间问题。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不足发动灭六国之战,统一大业只能在往后推。秦王政掌权亲政后,便开始积极推行统一战略,此时的秦国已经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前几代君主也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此时的六国日渐没落,秦国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
如果六国能够抛开一切,组成合纵联军对抗秦国,还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但秦国显然是不想让六国再次合纵攻秦,秦王政派人深入各国,用大量财物行贿各国权臣,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便在内部分化瓦解了六国,继续还是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燕齐,在稳住楚魏,先消灭韩赵,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用时十年,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如果六国没有被秦国分化瓦解,六国之间不计前嫌、抛开一切,齐心协心,再次组成合纵,秦国的统一进程还会在延后,甚至秦国还可能被六国合纵联军灭亡。秦国虽然是以武力吞并的六国,但如果没有一系列的战略策略配合,秦国还是很难消灭的六国的。
结语:秦国完成天下一统的目标,是一条艰难且长久的路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战国初期,秦国只是西北边陲一个国家,版图并没有多大,兵力也不多,军事实力算不上强劲,国家也不富裕,对比当时中原大地上的诸侯国,并不起眼。秦国还因为不参加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会盟,被诸侯们疏远,在地处中原中心区域的诸侯国看来,此时的秦国就像是夷狄一样。
此时的秦国要想完成统一大业,其难度比秦国从最初的建立附属国时,发展到位列诸侯的难度更大。秦国建国之时,只是一个不足五十里的小国,连五等中的最低等(公侯伯子男)的诸侯都算不上,只是西周的一个附属国。秦人只能在环境恶劣的西北边陲惨淡生存,秦人暴霜露、斩荆棘,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实力得到发展增长,之后平王东迁,秦国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才成为诸侯。
秦国从西周的附属国成为正式的诸侯国,经历了六世,约130年之久,而之后的秦国要想完成统一,其难度只会比早前成为诸侯更难。秦国成为诸侯,面对的是周边的邻国,而要想统一,秦国是要面对整个天下的国家(中原),最终还是要和当时所有国家为敌。秦国要想完成“旷古绝今”的统一大业,秦国面对的阻力只会更多、更大、更难,而秦国为了这一目标,历经六世,长达140余年,才最终建立起大一统的秦朝。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战国时的秦国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统一?
战国中后期,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开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过昏君的秦国,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余年才完成统一呢?原因便在于,秦国崛起的同时,山东六国中魏国、齐国、赵国也曾先后强盛,再加上山东六国合纵抵御秦国东出,导致以一隅敌天下的秦国始终无法对山东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事实上,秦始皇继位前的六代国君,尤其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四代国君,在坚持发展自身国力的同时,始终在不断蚕食列国国力,这才使得秦国在秦始皇时期,拥有了以一敌六的实力,进而一统天下。
秦孝公嬴渠梁:持续消耗魏国国力,秦国东部压力骤减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推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建立县制、加强集权,开阡陌、促生产,通过彻底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走上富强之路。然而,此时的秦国虽然完成了变法,但只是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秦国羸弱,想要一统天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其面临的首要对手,便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
进入战国之后,虽然中原霸主晋国已经解体,但新生的魏国给秦国带来的压力,却一点也不比晋国少。由于河西之地的丢失,秦国不仅东出之路断绝,甚至连拒敌于国门之外都很难做到,虽然秦献公多次发动收复河西的战争,可面对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秦国始终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趁着魏国与赵、齐等国征战之机,秦国迅速完成变法,并趁着“桂陵之战”后魏国军队被诸侯联军包围于襄陵之机,夺取了魏国河西的少梁和安邑,但刚刚完成变法的秦国显然还不是魏国的对手。魏国在赢得襄陵之战后,便又迅速收复了河西失地,秦国仍然无法与之匹敌,而魏国也不过是由于国力损耗,对秦国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而已。
直到秦孝公晚年,魏国由于在前342年的“马陵之战”中惨败,紧接着又被齐、秦、赵三国夹击,接连遭遇战败,连年征战之下,魏国这才彻底失去了霸主地位。即便如此,秦国夺取战略要地河西之地,已经是秦孝公去世之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的事情了。
秦惠文王嬴驷:五国合纵迫使秦国放弃东出,战略重心转向南北秦孝公去世之后,其子嬴驷即位,虽然族灭了商鞅,却将其变法成果保留了下来。在地位稳固之后,又任用公孙衍于“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这才使得河西之地重新回到秦国之手,然而魏国战败之后,却接连与三晋、齐楚等国修好,山东六国逐渐形成联手抗秦之势。
面对山东列国的合纵,秦惠文王则通过重用张仪,以连横破之。后张仪游说魏惠王不成,秦遂于前322年发兵攻魏,夺取曲沃、平周,意图迫魏就范。与此同时,魏惠王有感于惠施联齐、楚抗秦策略失败,遂任用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起用张仪为相,而张仪的根本目的乃是以连横之势破坏合纵。
前319年,由于秦国的东扩和张仪的连横,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魏惠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推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并联络义渠自侧背进攻秦国,形成前后夹攻。结果,由于楚、燕持观望态度,义渠又收受重礼出兵较晚,导致三晋军队在修鱼被秦国击败,被斩杀近25万。
五国合纵攻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秦国当时面临的局面同样极度危险,一个处理不慎,便有亡国之危。因此,为了避免引起列国更为剧烈的反弹,秦国只好将战略重心转向南北两端,进而通过灭蜀败楚、伐取义渠扩充国力,消除侧背威胁,同时继续蚕食魏国国力。
秦武王嬴荡:整顿内部继续扩充国力,拔取宜阳再度谋求东出武王嬴荡虽然因举鼎绝膑而亡,导致一直以来评价不高,但实际上对于秦国的贡献一点也不小。即位之初,便通过连越制楚而使秦国东南威胁消除,并通过平定蜀地叛乱、设立丞相,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等方式,进一步扩充了秦国国力。
在内部稳定、国力日渐强盛之后,秦武王嬴荡开始再度谋求东出,而这次他的目标是韩国军事重镇宜阳。宜阳乃是周王畿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秦军若想出兵函谷关,就必须掌控此地,如此才能确保物资和兵员的输送通畅。
此后,秦武王嬴荡先以丞相甘茂瓦解韩魏联盟,促使魏国答应出兵助秦攻韩,后以甘茂为主将,率兵斩首韩军六万,攻取韩国宜阳,设立三川郡。之后,秦军又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并筑城,韩襄王则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拿下宜阳后,周王畿已是近在咫尺,秦武王嬴荡遂于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率兵来到周王畿,进而成为了继楚庄王之后,第二位“问鼎中原”的君主。要知道,九鼎乃是象征国家政权、天子权力的传国重器,秦武王嬴荡虽然最终因举鼎绝膑而亡,但此举无疑极大动摇了周天子统治的正统性。
秦昭王嬴稷:齐赵先后退出争霸行列,秦国国力力压山东六国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延续了秦武王嬴荡的东出之策,在王位稳固之后,便开始频繁向魏、韩、楚、赵等国用兵,先后攻占蒲阪、阳春、封陵、武遂、穰城、襄城等地,齐、韩、魏等国深怕秦国继续东进,遂于齐闵王三年(前298年)再度合纵攻秦。此战历时三年,齐、魏、韩、赵、宋五国联军在齐将匡章的率领下,最终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
秦昭襄王战败之后,不得不再度休养生息,并与楚、齐交好,历经数年准备,于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再度东出,趁楚国、齐国无力关注中原之际,再度大举进攻韩魏,先于“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后在数年内连下韩国的宛、邓和魏国的桓、轵等大小61座城邑,韩魏两国日衰。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又与齐国并称东西二帝,意图瓦解齐国与列国关系。
中原各国深怕齐秦两国联手,魏赵于是再度联合各国共同反秦,苏秦也说服齐湣王自去帝号,与列国联手反秦。于是在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再度联手攻秦,然而由于诸侯联军各怀鬼胎,此次合纵在逼退秦国后,最终不了了之。此后,中原列国再度陷入混战,秦国则趁齐国得罪三晋和楚国的情况下,联合燕、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连下七十三城,齐国就此国力大损。
齐国退出争霸行列后,秦国继续向东蚕食,虽然赵国此时已经崛起,并在269年的“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国。但秦昭襄王却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先于“鄢郢之战”中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国都;又在“华阳之战”中歼灭魏、赵联军15万,夺取南阳地区;后在“长平之战”中歼灭战赵国大军45万,结果三晋、楚国国力被大肆削弱,新晋强国赵国也就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接连与齐、魏、楚、韩、燕等国交好,再度合纵抗秦。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拒绝割让六城,遂起兵二十万攻赵,“邯郸之战”双方激战三年,因魏、楚援军到来,秦国战败。兵败之后,秦国遂与赵国修复关系,送嬴异人入邯郸为质。此后,秦昭襄王继续蚕食三晋,连败韩、赵、魏三国。
秦昭襄王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在位期间接连战败山东六国,虽然由于常年征战,导致秦国国力有所损耗,且在诸国合纵之下几乎丢掉所有战果,但山东六国的国力损耗比秦国还要严重,尤其是齐国和赵国的惨败,使得秦国国力开始力压山东六国。
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抵御六国合纵,持续恢复国力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两代秦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却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孝文王在位仅有一年(正式即位仅三天),但却停止了对山东各国的攻伐,使得秦国国力得以一定程度恢复。
秦庄襄王即位之后,东周君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得知后命令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后延续了孝文王休养生息的策略,直到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才再度大举进攻魏国,魏国则以信陵君为将抵御秦国,赵、韩、楚、燕也纷纷出兵救魏。
秦军与五国联军于黄河以南大战,秦将蒙骜战败而逃,信陵君率联军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此战后信陵君声威大震,结果反遭魏王猜忌而被罢免,交出兵权后的信陵君郁郁不乐,整日饮酒作乐,最终因酒色过度而死。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去世后秦始皇嬴政即位,吕不韦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数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攻占上党郡、重建太原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山东列国于是在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次组成赵、魏、韩、楚、卫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联军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秦军则集中精锐军队,突袭联军之中最为强大的楚军,楚军得知后撤军,列国军队军心动摇之下最终撤军。
至此,历经六代秦君努力,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即使合纵也很难击败秦国,秦始皇亲政之后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最终得以成功兼并天下。
战国时的秦国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统一?
秦国在163年的历史中没有出过一个昏君,也没能统一天下,这个问题不在于秦国出没出昏君,而在于这一时期里秦国的综合国力如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力差别很大,因此曾出现了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其中的宋襄公也只是凑了个数而已,并没有称霸。其他的称霸,也只是名义上联合几个大小诸侯设坛订盟,没有做出以武力称霸全国的举动。
当时的秦国也属于这种情况,当年秦晋的倄山之战就说明了问题。公元前628年,(周襄王二十四年)秦穆公利令智昏,听说郑国和晋国两国的国君新丧,不听丞相蹇叔和百里奚的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主地位,决定打击秦国,为不使秦国注意,决定待秦军回师时,在倄山险地设伏围歼。
十二月,秦国派孟明视等率兵出袭郑国,次年春通过倄山险道,越过晋国南境,大军抵达滑地(今河南偃师)却遇到往周地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机警的弦高意识到秦军是偷袭本国的,便假做郑国派来劳军的使者,一面派人驾快马回郑国报警。孟明视知郑国有备,只好率兵回返。
晋国探知秦军回返,便即刻派
名将先轸率兵秘密赶至倄山布下伏兵,并联合当地戎羌埋伏于峡谷两侧,只待秦军过境。
秦军回返,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段,马上封锁峡谷两头,先轸命点起号炮,突然发起攻击,晋襄公身穿重孝临阵督战,晋军将士人人奋勇个个当先,秦军大乱,隘口被封,进退不得,全部被晋军歼灭!
这一战只逃出孟明视几个将官。
此战之后,秦穆公悲愤不已,对大臣们表示自责,慰问孟明视等将领,准备重整军伍,以待时机。但直至赢政即位,也并没有统一天下之意。灭六国,成帝业是在李斯担任秦王的客卿时对秦始皇提出来的建议,秦王纳其言而逐步进行的。
战国时的秦国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统一?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的热心朋友已经非常多了,答案内容也很丰富。我尝试换个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而且要借用当事人自己的观点来回答。因为有个当事人已经把这个演进过程说的非常清楚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秦国在嬴政主政期间,曾经因为郑国渠的原因(其实是政治上贵族势力和外来人才之间的斗争),差点要闭关锁国。好在嬴政头脑清醒,加上又有李斯这样一大波外来人才,最终安然渡过危机。李斯在其《谏逐客书》开篇,就已经把前面几任君侯的事迹和施政方针都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一遍。原文如下: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简单归纳下李斯所论述的秦国发家史的要点:秦穆公在位时主要是“并国”,即蚕食鲸吞周边各个部落及小国,扩大了疆域(势力盘子);秦孝公则着手变法,统一并规范原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形成一致的文化力量,并从这个时候开始东进,蚕食临近的诸侯领地;秦惠王依旧执行的是势力扩大的政策,只不过这个时候吞并的是有些实力的国家,同时与东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加剧,并引来六国集体出兵攻秦的结果;秦昭王的时候,更多着眼于国内政治势力的斗争和平衡,开始从传统贵族分封转向中央集权,并且重新开始分化进攻东方诸侯国;进而到嬴政主政时,六国纷乱,一统天下已经是没有悬念的事情了。
历史上,所有的民族及国家发展史,到一定程度上都会发展演化成为扩张史。这种扩张,一般意义上是政治、疆域、经济或者文化上的扩展,但表现出来的时候常常是军事上的扩展形式。看看秦国从最开始的西域放马的部落酋长,演进为有势力的小国家(秦穆公和孝公时发展成为“公”,但依旧尊周),到秦惠王及秦昭王时已经敢于裂土自封王,再到嬴政的时候,已经有称帝之志了。这种演进变化,即使领导者们的个人志向上的更高追求,也是国内各个势力的追求(谁都想封个侯,多拿点食邑和土地)上的演进,也是经济发展及国民发展空间的要求(人多了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就需要有更多可以化解矛盾的出口或者需求)。这样一步步,一点点,一代代,政治目标及诉求,和执行策略,通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拥有了饕餮一样的气质。而这样的趋势,是没有哪种势力或哪个人能够阻止或者改变的。
纵观后世,无论是草原上的铁木真,凤阳县的那个穷和尚朱元璋,林海雪原里的努尔哈赤;还有乘坐五月花号帆船到达大洋彼岸的那几百个新教教徒(那个星星条纹旗子的合众国,也同样是经历了早期艰巨、初期兼并、中期扩张、中后期内部势力争夺,再到最后成为准帝国),大概最初的时候初创者们都不曾想过,有朝一日,在他们身后会展开一幅疆域辽阔的帝国蓝图。
所以说,是人创造了历史,也更是趋势成就了人。因而这个过程,要经过逐渐积累,逐步变化,秦亦然!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用!谢谢!
战国时的秦国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统一?
夏商周,春秋战国归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很长一段历史是周天子分封下诸侯列国志,周天子就是天下共主,各国遵守周的礼仪,比当今联合国秘书长还要有权威。
到了春秋末年,周朝礼崩乐坏,秦朝灭了东周,进入了战国争雄时代,最后形成战国七雄。秦始皇奋六世之威,凭借强大军事力量先后灭了六国,建立了崭新的中央集权、地方郡县的大一统秦帝国。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从奴隶制社会必然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过程。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法规,中国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模式。尽管秦二世而亡,只存在了15年。但其后刘邦建立的汉朝前后将近四百年,全盘继承秦制,牢牢奠定和巩固了中央集权、地方郡县制。就是经历了五胡乱华丶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分裂,但最终总是走向大一统。分久必合,成了华夏历史的主旋律。
秦国统一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秦始皇雄才大略开创了秦帝国是辉煌的,他史无前例的同文同度同法,取消诸侯国旧有秩序,建立崭新的中央集权和地方郡县的秩序,为中国很早就成为世界级大帝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国时的秦国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统一?
统一天下不是一朝一夕、一鼓作气就可以的!
秦国本是僻居一隅的落后国家。虽然春秋时期也出现过秦穆公这样的霸主,使用百里奚、由余,向西“益城十二、开地千里”,但是身处中原和东方的各个国家,还多以“蛮夷”看待秦国。
可以说,当时秦国的底子是非常薄的。综合国力弱小:人口稀少,又爱私斗,经济落后,国家贫穷,制度也是半奴隶的状态。
秦国底子薄的同时,也有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优势:既得利益者并不太强大。
然后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开始,秦才一步步开始逆袭。
这是秦国全国上下以“耕战”为务,除了打仗立功获取荣华富贵,就是种地多获取粮食为光荣。
秦国一以贯之的东出之策,终于在秦孝公时迎来实质性进展。到了秦惠文王夺得西河之地,秦国获得了进一步东出的地利之便和基地,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到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秦国所有的国君都在为大一统努力和服务,这期间涌现的文武之材多如天上星斗,使用的各种政策也正确。
在自身实力的不断积累,山东六国的逐渐削薄,加以天下大势和时机,秦国终于可以灭六国,一统六合。
这中间也有六国各自作死的玩法,他们始终无法接受和明白当时出现的天下大一统的思想,国家也一天比一天衰弱,所以贾谊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
秦国自身的逐渐强大,六国自身的不断削弱,天下大势所趋的加持,加以各种人事制度,秦国经历6代163年方能统一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