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因为李白的诗句朗读起来是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韵味,更有内在的寓意在其中,形容事物很恰当,用在其它地方也挺合适。改动了就算是二次创作了,不能把改动的诗句挂在诗仙李白的头上,因为改动了之后意境不同、意思也不同。

不仅李白的诗句的“树深时见鹿”频被改,其它的诗句在现今也有改动,然而改动后的诗句被人熟记,而原创则是黯然到无人可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今电视、网络的普及,人们靠电视、手机、媒体就可以接触到全世界,这样的好处在于对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要是在改动后进行传播,也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导致原著被人熟知的少,反而改动版本被人熟知。比如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播出之后,大众对苏轼的“一枝梨花压海棠”耳熟能详。这就是现今网络社会对文化起到的传播作用。

但是影视剧往往为了渲染效果,吸引观众、读者,或者为了方便传播,有时候就会对古代文人墨客题写的诗句进行一些改动,就如“一枝梨花压海棠”就做了一定的改动,在苏轼的原文中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可以看出,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让我们对古诗句产生一定的误解,有优势自然也有弊端,毕竟事物都有两面性。

而李白诗句“树深时见鹿”被乱改动、乱用,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把改动看成是二次创作就好,毕竟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人们的发展和前进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现,但是对古诗句做一些好的改动,相信我们是乐于看见的,但是污蔑和传谣古诗句等行为,必要坚决抵制。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不仅是被改为“林深时见鹿”,还有其它的一些改动,被一些现代文艺青年改成了情话。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可我,树深时雾起,海深时浪涌,梦醒时夜续,不见鹿,不见鲸,也不见你。

这个改动可以说是大改,完全就是二次创作,几乎不能算是改了,算是重新创作出来的,而这句话在网络上还特别流行的一阵,被很多网友们引用,以寄托心中"愁思与哀伤",这样的改动真是和原文差别是天翻地覆,完全是两个意思。

李白原诗是: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时是时常之意,林木很深,时常能看见鹿,在溪涧正午听不见钟声。

意在以见鹿(侧面)衬托树林之静谧,进而营造隐者生活的环境状态。前六句都是在写 “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溪午不闻钟”除了交代时间之外,也暗示李白寻隐者不遇的结局。

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改动的时见鲸真是前言不搭后语。虽然李白的原诗也是表达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怀。但是改动的诗句意思完全不同,诗句也大作更改,算是新创作。也就不要和诗仙李白扯上,不要用改动的诗句影响李白。

在说到问题中的“树深时见鹿”被改为“林深时见鹿”,紫陌差点以为这是写错了,但是就因为这个“写错”就对诗句的意境和意思出现了一定的改变,这就是误导人们。古诗本就短小精悍,相信诗句的每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李白作为诗仙,对诗句中的每个字都做出了相当的提炼,要是被随意改动,就会把意思改变和意境变为不同。

“树深时见鹿”一句出自于李白的五言律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此诗是李白拜访道士,但到了地方却没有见到道士本人,之后感慨万千,写出的一篇作品。写作此诗时,李白正值十八、九岁的年纪,诗中提到的戴天山位于四川昌隆县,青春时代的李白曾隐居于山中的大明寺,赏景读书。

改动的“树深”与原文的“林深”所处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林深”只是一个泛泛的概括,“树深”是李白的视角。如同于在密林中行走,身旁的一棵棵树木在眼前闪掠而过,渐而连成一片,每一棵树都像是另一棵树,似是而非,不觉已至深处。在这种似真似幻的场景下,又不时有鹿跃入眼底,使意境更添空灵。

“树深时见鹿”仅仅五个字,却配合得天衣无缝,竟一字不能改。如果换成“林深”,就显得呆板而空洞无物。天才与庸人之间的差距,就在这一字之间。但就呈现情感的方式来看,显而易见是李白拔得头筹,同时相较之下,后者就不足很多,将情感、意境变得不同,我们姑且看成现代诗句就好。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社会,包容且鼓励着挑战权威,“树深”改写“林深”导致意境不同,完全就是现代人的心境,可无思考的情绪宣泄容易使文艺成为附庸风雅之物。很多古代文学的诗词都被现代人借鉴和改写,但不同的改写有着不同的意义和韵味,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并规范使用才行,这也是对古人的一种尊敬。

大家对此怎么看?认为现今人们将古人的诗句改动而容易误导怎么看?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我见过几个版本全是:树深時见鹿,溪午不闻钟,未曾见过:林深時见鹿,溪午不闻钟。

另:桃花带雨浓,有的版本为:桃花带露浓。

又:友人知所去,有的版本为:

无人知所去。总述以上,我认为年代久了,多次翻印,以错承错,不足为奇。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李白的诗句"树深时见鹿",频频改来改去,不但说明诗人在对待谴词造句方面非常严谨,对于自已的作品和读者也是很负责任的。

在一首诗中,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自已的思想,意境,作者常常会选擇最形象,最确切的字或词。所以有时会在其意思相近的字或词中选来选去,最终选取最妥贴的字,使诗句更加形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的诗人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唐代的诗人贾岛在应试的路上,在驴背上忽然想起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为了更形象,更妥贴,便在驴背上反复作着推和敲的动作。这种情形正好被主管京城事务的地方官韓愈看到了,便好奇的问贾岛。听了贾岛讲的原委后,韓愈考虑了一下便给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没料想这件事后来竟成为"推敲"一词的历史典故。

和这种情况相同的还有宋代的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泊船瓜州》一诗。其中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初始诗人想用“过",后来又改为"到“,”入","满"……等,经过多次反复,最后才确定用"绿“字,

由以上事例,可以充分说明古人在用字上是非常讲究和严谨的,李白将"树深时见鹿",改为"林深时见鹿是很正常的,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树深时见鹿”和“林深时见鹿”,虽然“树”和“林”大致都是指葱葱树木的意思,但是在诗句或文章里,所描述的意境还是存在着差异。

这句诗里的“树”深,指的是一棵或者两棵,五六棵,也可能是一排,两排,意思是比较高大茂盛的树,同时诗人所处的意境相对比较空旷,也许是在长着两排高大树的道上,或是在有着稀疏农舍和大树的村庄里,或者是有几棵茂密大树的山脚下,有清澈泉水的山涧里,时不时的看见飞奔的小鹿在树荫下,草丛里穿梭而去,或许诗人是描述一番美丽的山村农家田园风光呢,它的意义不止只在于描述几棵树,还有农舍,芳草,山涧的溪水,或许还有鲜花,农家的鸡鸭,活蹦乱跳的小鹿,田舍,这就要我们结合整句诗和精炼的文字去理解。

通过诗人精简,加工的文字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他是要描述怎样的意境?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怀?

每一个字,每一句,都给它赋于正确的解释,因为古诗本来就比较短小精悍,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过的,我们怎样才能把经过提炼,精华的诗句的意义给它赋于生命力的表现出来,如一幅真实,自然,美丽,有饱满的感情,有色彩,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画卷呈献在你的面前。

“树深时见鹿”,这句诗是写景的,那如果将“树”改为“林”,意境总是会欠缺一些,甚至意境会改变,还会显的呆板,单调,只是看到一片茂密整片的森林,看见欢快的小鹿时不时的在树林深处间穿梭飞奔,没有了山涧,桃园,农家的那种悠然的意境,也少了田园,生活的气息。这是我的理解,谢谢邀请。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树深时见鹿″是诗句的体现,广意深层次的去理解,才能体现作者的本意,这里的树是许许多多的树,是树林是密密的树,加上"深"表示很多,成片,一见望不见的树林的比喻手法,读来令人深思凝神,表达诗人的写作之技非常人可比。

应理解为树的林子,一眼望不尽,很远很远,里面有鹿的影。

如改为林深时见鹿,就意思就变了,不具诗意,淡白无味。

树深时不能狭义理解为一根树,那样就乏味。

这里的"时"在古时是否应理解为状态景象才对,不能用现时的时间概念去理解,否则就无法理解诗人的意思。

还是要尊重作者原文,意思吗你自已去理会思攷吧!

(原创)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我的理解为“树深时见鹿",这里的树深表示季节,树深就有时令演变慢慢转凉天气的意味,应是深秋之意;而“林深时见鹿”,这里的林深表示茂密而大片森林,则是暗示盛夏,古诗稀字如金,全在心领神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