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
商鞅变法在当时秦国所处的环境中确实属于强国之法。要说灭国不能完全算是制度的问题。因为到秦亡之时,该法已运行100多年,效果是显著的,秦国在天下一统后,之前的制度亡国部分原因之一。
在历史学上,秦国也没有前期和后期的分期概念。
西周时期秦是陇西大夫,之后平王继位有功上升成为了诸侯国。在春秋时期,秦国的东边有强大的晋国,秦国便专心向西和向北发展。
在战国前期,秦国东进,败于魏国,秦国的50万军队让魏国花重金培养的5万魏武卒杀的人仰马翻差点亡国。之后秦国在这种的危机下秦孝公和商鞅开始了合作,变法革新。此时正处于魏国和齐国争雄的时候,秦国也是趁着这个时机得到了喘息。
秦国的强大与商鞅变法有直接关系,但是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因为秦国之所以变强是因为吞并了巴蜀的原因。在吞并巴蜀后,巴蜀为为秦帝国提供了上千里肥沃的土地和大量人口,有了大量的人口,秦国的兵役也有了很大的保障。吞并巴蜀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战略纵深。
秦国吞并巴蜀和变法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我只能说商鞅变法确实是在很大程度的上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毕竟变法下军功制度是很有作用的,二十等的军功奖励制度在当时的战国大环境中,很大的激励了秦军的斗志,让普通军士有了盼头。
但是秦军当时的能力即使没有变法也是可以吞并巴蜀的。缺的是决心和一个机会。正好巴蜀内乱。于是秦军安抚好东边,以倾国之力,灭了这个国家。秦国趁楚国还没缓过神来,得到了巴蜀。
秦国在得到巴蜀之后使楚国和秦国的力量呈现了此消彼长的趋势。楚国在战国后期的时候是除了秦国外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在战国时期七国之中很长的时间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楚国,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的有楚、晋。春秋末期的时候,楚国从“三家分晋”后就是面积最大的了。(楚国面积大约50万平方公里,秦国当时只有30万。)。直至秦灭六国后,秦国才成为面积最大的国家。
秦国拿下巴蜀后,为楚国的失败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秦国就算没有变法也是可以拿下巴蜀的,但是变法后为拿下巴蜀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秦国在战国中前期的死后,强盛的魏国先败于齐国,之后又败于秦国,魏国的5万魏武卒也让秦国大将白起斩杀殆尽。
在战国中期,出现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两大强国。所谓的合纵连横就出现在这一时期。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大战,赵国最终失败。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在秦国的统一过程中商鞅变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算强国之法。
之后汉朝建立,制度得到了改革,但汉随秦制,很多主体制度并未变化。秦汉制度均以商鞅变法为基础,先后两个强大王朝,可见商鞅变法是强国之法。
统一六国,秦朝建立,后二世而亡。但是秦国的灭亡与商鞅变法没有直接关系。商鞅变法与秦国灭亡之间隔了上百年。上百年可以说时间跨度是相当久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至少秦国的百姓,对变法已经算是适应了,很难说商鞅变法和秦国灭亡有直接关系。
秦国的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统治者专制残酷、大兴土木,导致劳财伤民,国力渐退,人民徭役沉重引起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对军事是有很大的帮助,是强国之法,但不是治国良策。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也将秦国的法律、制度推往六国,试图实现文化、体制上的统一,但是引起了六国百姓的强烈不满。
但是秦始皇之后也意识到变法之后形成的军事强国不适合治理国家,应该向文治发展。
始皇帝的南海石刻中写道: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此文中带有鲜明的儒家礼乐色彩,也至少代表了始皇帝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转型问题,并且有意将其落实。而公子扶苏是支持转型的,从反对始皇帝焚书坑儒中就能看出。
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虽然秦始皇因此大怒,扶苏最终去和蒙恬守长城去了,但是秦始皇虽然因此大怒,但是也为此欣喜,因为扶苏敏锐的观察到了秦朝的政治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使秦始皇驾崩,扶苏也能继承秦朝转型的使命。
但是扶苏毕竟涉世不深,也没有班底,没有军功,一旦秦始皇驾崩,秦始皇担心扶苏无法控制朝局,因此始皇帝决定让扶苏远去北疆,加强和蒙恬的关系,让秦朝的军事力量可以得到为扶苏所用。也能多些历练,体会秦朝的一些可能面对的危机,使扶苏继位之后不至矫枉过正。
但是最终秦始皇驾崩,让赵高将胡亥扶持上位,最终导致统治者的残酷的统治,对百姓开始横征暴敛,在苛捐杂税众多,徭役沉重下,百姓的的生活长期处于艰苦,最终人们开始了反抗,秦朝也因此覆灭。
秦朝的统一,商鞅变法有很有作用。但秦朝亡国,与商鞅变法也有关系,因为秦朝的法律是轻罪重刑,如乱扔垃圾砍断双手,一人犯罪,全族株连,整体连坐,上到官员,下到百姓。造成恐慌是不小的。但是经过变法的时间长达上百年,百姓也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说商鞅变法是和秦朝的亡国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
“变法”,变更法制也。《史记》〈秦纪〉有:“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律述。
那么,“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呢?
这还得从秦孝公说起:(公元前381~前338年)其为战国时的秦君,名渠梁。系穆公十五氏孙。孝公任用了商鞅,法令大行,秦国富强。
再说一说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以封於商,也称商鞅、商君。
其原仕魏,为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座卒后,遂入秦,历任左庶长(春秋.秦官爵名。)、大良造(秦爵名。)。
相秦十九年,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创新主张,施律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等。使秦民生活充裕丰实,国家富强昌盛起来。
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众目睽睽之下,其被车马裂死。
商鞅变法《史记》有传,《汉书》著录。虽昔日变法修刑者未得善终,但鞅在秦官爵二十级中,其“左庶长”官阶排第十;及有第十六爵的“大良造”之位,威震天下,名扬四海。君王信托,职微任重。变法盛古优昔,亦天下强焉。可谓宣居三年,百姓便之。正是颂德歌功,更法强国。
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实际上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大发展,是对于秦国有大贡献的。这是从商鞅变法对于战国时期秦国的效果而评论的。秦朝自商鞅变法而得图强,这一点是肯定的。
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的一统六国,建立强盛的大秦帝国,可以说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帮助不是一点,而是实质性的,是 经济的大发展,这一点毋庸质疑。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图强。中国所有的变法的目的都是图强,没有一个变法是图弱的。
不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到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以至于后来的光绪时期百日维新。
变法其根本目的是想让国家好起来,这个好起来有几方面,一个是经济大发展,改善经济困顿的局面。第二就是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强大了,敌国才无法入侵,或者入侵后也被打败。
还有就是外交上,你一个变法后强大的国家,你到别的国家出使,别人都要高看一眼。这没有办法,弱国无外交嘛。
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越是容易出现变法情况。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各主中原,所以要变法变得更强大,压制其他国家。北宋,清末大体情况也是一样,都处于内忧外患的阶段,唯有变法才能改变衰败的国情。
以上讲的是变法发生的时间节点。变法,通常后面带两个字图强。这个可以理解。
回过头来说商鞅变法。
(商鞅画像)
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国实行的一次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纳士。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制、重视农桑、奖励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于是,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颁布《垦草令》。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军事方面设立军功标准,根据军功多少可以得到多少的享用。以上说了商鞅变法大体的内容。总体而言,商鞅的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大幅度上涨,而且军士打仗有动力,也进一步加强了军事力量,为秦国后期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再说一下商鞅变法的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商鞅继承的是吴起,李悝的法家思想。那么这种法家思想就是主张用严峻的刑法来治理百姓。轻罪重罚,导致民怨积深。
商鞅变法还有一个法是连坐法。就是一个人犯罪,全家连坐。这个法令过于严苛,也是不足取的。然后商鞅重农抑商,刚开始还可以,农业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商业明显落后,所以商鞅变法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
不管如何,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能够主导变革图新是多么的难得,商鞅由于在变法中得罪了秦国旧贵族势力,秦孝公死后,其子继位,商鞅被车裂。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所以,后人说,秦国之所以能富国强兵,商君功不可没。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谢谢阅读📖。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收藏文章。
(内容摘录一些历史资料,谨表感谢,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
商鞅,姬姓、公孙氏,原叫“公孙鞅”,因其是卫国人,也有称其为“卫鞅”的。由于,在秦国主持变法成功后,因功被秦王封为商君,故而又叫“商鞅”并传于后世。
公元359年开始,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在秦国推行新法。新法以“奖励耕战”为主要内容,极大提升了秦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攻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商鞅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也没得到新王的信任。由于变法侵犯了旧贵族们的利益,秦惠文王为平衡势力,决定处罚商鞅。商鞅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但新法得到保持下来。
在商鞅确立的新法治理下,秦国国势不断强盛。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攻灭了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秦朝建立后,由于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嬴胡亥没有很好的及时调整政策,让久历战乱的百姓休养生息,最终在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末义军刘邦所部攻入秦朝都城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只传国14年。而这时,距离商鞅被处死已经过去了131年。
任何一项的法律与制度,都有它的时代特征,也都需要与时俱进。商鞅的新法是针对“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它也帮助秦国富强并统一了天下。而一百多年后,秦朝的灭亡在于秦的暴政,不能归罪了商鞅和他的新法了。
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
商鞅变法是强国之法,是强国之路!
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又叫卫鞅,后被封于商地,所以叫商鞅。鬼谷子的学生,法家代表人物。
秦国秦孝公即位后,立心改革图治,向天下发出招贤纳士令,卫鞅便从卫国前往秦国,到秦国后,卫鞅的理论的到秦孝公的肯定与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他的改革,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废除井田制、重农桑轻工商、依军功奖功勋、实行度量衡统一,取消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连坐之法,从栎阳迁都咸阳等,通过舌战群儒、立木为信等使改革得以开展!
商鞅变法明显是强国之法,通过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军队战斗力明显加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对商鞅本人,无疑是遗害无穷的,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没有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受到了被他变法害苦的贵族们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逃亡,在追捕中被杀命,不但落得个“车裂”的下场,甚至被流民分食尸肉,显然对他个人是个悲剧!
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
商鞅变法是乱世的强国之法,是一场优秀彻底的封建化改革。
商鞅入秦,开始变法商鞅应秦孝公的招贤令入秦迎来了秦的历史转机。秦孝公为商鞅的强国变法之策打动,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是渐进且彻底的变革,使得秦国富国强兵,为秦始皇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一阶段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一开始遭到反动派的强烈抗议,但是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变法开始。
公元前359年,商鞅颁布第一条变法法令《垦草令》,主要内容包括: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商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
《垦草令》主要从农业出发,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繁荣了秦国的农业经济,也为接下来下一阶段的改革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二阶段随着第一阶段改革的成功初步见效,商鞅和秦孝公的合作也越发融洽,改革阻力也下降了。商鞅开始第二阶段的改革。
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新一轮的变革,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法律上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此举增强了社会的稳定。经济上明确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支持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改革户籍制度,推行小家庭制度;军事上奖励军功,实施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第二阶段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
第三阶段公元前349年秦国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秦孝公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三阶段变法。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向着统一的步伐走,看出秦国前两阶段变革之后,实力上升的野心,为之后的领土扩大进行提前的变法行动。
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经过第三阶段的变法,商鞅变法彻底的完成封建化变革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商鞅之死秦孝公死亡之后,商鞅被旧贵族处以车裂之刑,但是变法继续了下去。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之亡秦朝二世而亡不是因为商鞅变法,而是秦朝统一之后形势变化,秦始皇等统治阶级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商鞅变法里的法律和做法是乱世强国之策,但是显然不是治国之策。政策没有因是而变才是秦朝走向灭亡的根源,给我们后世留下深刻的警示和教训。
我是@晓话文史 ,谢谢你的阅读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你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