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一位帝王夺取天下的难度最大?

我是紫陌,谢邀解答。中国历史上每逢天下大乱,都会出现一些百年难遇的豪杰,终结乱世,开创新的王朝新的时代。这些豪杰中有的是草根的,有的是富二代,有的直接篡位等等。要说哪一位帝王夺取天下的难度是最大的。

首先确定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一定要是皇帝。像魏武帝曹操,晋宣帝司马懿这样被追封的皇帝是不算的。

第二:要夺取天下。称帝后几年就被灭掉的,也是不能作数的。起码要有一个基本上的统一局面。

为什么不用“完成统一”而用“夺取天下”呢?这个紫陌后面再说。本文有点长,各位朋友耐点心哦!

秦始皇-嬴政 ★★★★★★★★★

秦始皇嬴政,出身贵族,继承父亲嬴子楚秦王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第一位出生贵族的皇帝。被后世称作“千古一帝”!

嬴政划时代的实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统一全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皇帝,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人。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建立在先辈们成果的基础上的。

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这里面的功劳虽然并不能全部算在秦始皇一个人的身上。但是秦始皇的功劳也是相当巨大的,而秦始皇本来基础就很好,在秦始皇执政的时候,秦国已经非常强大,在我国的历史上开局基础排在前三是没有问题的。

而就这样的基础上,秦始皇的百万秦国精锐还用了十年才统一了中国,又用了三年才统一了南方百越等地。

秦始皇从公元前236算,亲政后第一场战事,到公元前221统一,一共用时15年的时间。在这么强悍的基础上,还耗时了这么久,可见难度一般,紫陌给九星。

嬴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第一位出生贵族的皇帝。

汉高祖-刘邦 ★★★★★★★★☆

汉高祖刘邦,出身生农民,担任过泗水亭长(派出所长),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击败强秦,消灭项羽。

“朕本布衣,未有尺寸之风封,起于田垄之间,三年而亡秦,五年而有天下”。

开局也是基本啥也没有,就一个所长的职务,看这句话也能看出,三年就把秦朝覆灭了,而后五年就坐拥了天下。强大的秦朝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没了,不能说是刘邦太厉害,只能说秦国已经不是秦始皇的时候了,所以难度上不能说特别难。秦始皇在强大的基础下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刘邦的困难在于,他有一个异常强大的敌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作为超级战神,一生大小战争百战百胜。能够战胜这样的敌人,为刘邦增色不少。

刘邦把一部分部队分给韩信,让韩信带兵去打其他杂鱼,而自己在正面硬抗项羽。虽然说一直被项羽打的很惨,差点连老命也丢了,但是刘邦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能战胜项羽这样的对手,刘邦的难度紫陌给打八星。

刘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出生的皇帝。

新朝皇帝-王莽★★★★★

王莽出身外戚,因为姑母为汉成帝皇太后,封为射声校尉(二千石,即郡守级干部),后担任大司马(三公之一),汉哀帝时担任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然后辅佐汉平帝,成为国丈。

之后顺利夺取天下,紫陌认为王莽夺取天下难度系数为五颗星。

王莽新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称帝成功的先河,因为传统史观相对于通过战争革命取得政权,比较鄙弃禅位这种移转政权的方式,王莽一直被中国史学家误认为是“伪君子”。

王莽是外戚专权到夺权,有违背当时儒家的思想,而他所推行的政策法令都有违背社会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民众也并不拥护。

中国古代史学家对新朝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尤其是《汉书》视王莽为逆臣贼子。后世亦是按汉书观点评价王莽,直到清末之后,评价才有所改变。

王莽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15年,和秦朝存在的时间差不多,甚至还稍微少点。之后就被汉室子孙刘秀等推翻了。受“成者王,败者寇”传统定论影响,所以他注定要被打入另册。

王莽是第一位夺取女婿天下的开国皇帝,也是第一位出生外戚的开国皇帝,也是第一位亡国之君的开国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 ★★★★★★

三国归晋,司马炎是最终的胜利者。但是已经有司马懿打下的坚实基础,而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王位的时候,蜀国也已经灭亡。吴国偏安一隅,苟延残喘而已。

司马炎出身权臣之家,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三代经营,完全控制曹魏朝政。

在后三国时代,占据绝大部分土地和资源的司马炎,统一难度并不大。司马炎继承父亲晋王、大将军权位,强迫魏末帝(陈留王)“禅让”而取天下。

公元265年司马炎登基,280年统一全国(灭吴),一共耗时16年,虽说时间长,但是按照当时的情况,也不是多难,紫陌给六星。

司马炎是中国第一位后宫万人的开国皇帝。

隋文帝-杨坚 ★★★★★★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被低估的皇帝,他在文治武功上非常有建树。在军事上,也实现了基本的统一。政治上他推行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成为后世历朝历代的基础。

杨坚称帝后,于公元587年灭亡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公元589灭陈,统一了中国。 杨坚公元581年登基,公元589年统一全国,耗时9年。

杨坚结束了西晋末年以隋文帝杨坚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但是,杨坚本是北周的重臣,出生北周世家大族杨氏家庭,其父杨忠追随宇文泰,后封为上柱国、随国公。

杨坚之妻为当朝柱国、大将军独孤信,后来嫁给北周宣帝,杨坚担任上柱国、大司马,控制朝政。

北周静帝即位后,朝中大权更是集中在杨坚手中,不久杨坚废黜外孙周静帝自立为帝,他是接收了北周政权,在已有的基础上灭掉陈国实现的统一。他的这种统一,难度并不大。紫陌认为给六星。

杨坚是第一位从外孙手中夺取皇位的皇帝。

唐高祖-李渊 ★★★★★★★☆

看过《隋唐演义》的都知道,隋末唐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虽然小说有演绎的成分,但是在实际的战争中,难度并不比小说里小。

唐朝统一战争中,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扫灭群雄,其中最强大的势力是窦建德和王世充,都是很难啃的硬骨头。

这里没有写唐太宗李世民,是因为李渊才是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在统一战争中战功卓著,但在当时并不是皇帝,唐朝的统一,基本是在李渊时期完成的。

公元618年起,到公元907元,用时不到九年时间,李渊统一了全国,但是李渊的本身就是当时的关陇贵族。

其祖父官封陇西郡公,追封唐国公,担任过西魏太尉。其父袭封唐国公,担任北周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后辅佐杨坚建立隋朝,参与灭陈之战。

隋炀帝时镇守太原,借助隋末农民起义太原起兵,夺取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在开局基础上首先就很不错,有着几万的人马,难度系数是有,但是也是有限,紫陌给打七星半。

李渊第一位世家大族出身的开国皇帝,也是第一位被儿子强迫“禅让”的开国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出身农民家庭,早年是乡间无赖,后来参加郭威的军队,并在周世宗柴荣时勇立战功成为一代名将,担任禁军首领。

周世宗早逝,幼子即位为恭帝,赵匡胤借机发动兵变,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发生了,之后便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赵匡胤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大将,在成为皇帝,夺取天下的难度系数也就那样吧,紫陌给打六星。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幼主(6岁)手上夺取政权的皇帝。也是第一位开国第二年即解除大将兵权的皇帝,“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也由此而生。

赵匡胤是历史上第一位企图通过“贿买”收复失地的皇帝。

宋高宗-赵构★★★★

赵构本身就出自皇室家庭,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靖康之变”北宋皇帝、后宫三千多人被俘虏。

康王赵构在南方招兵幸免于难,于是被拥立为皇帝。夺取天下难度系数,紫陌认为基本是没啥难度,要不是前二帝被虏去,赵构也就做不上皇帝了。

赵构毕竟也是一位皇帝,给个面子,紫陌给打个四星。

赵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敌国未破即灭谋臣的皇帝,也是第一位签订疆土划界的皇帝,更是第一位受惊吓而“阳痿”的皇帝。

元世祖-勃尔只斤·忽必烈 ★★★★★★☆

元世祖忽必烈是蒙古国第五任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忽必烈出生于蒙古可汗家庭,其父兄都担任过蒙古大汗,早年受命征伐南宋。其兄宪宗蒙哥大汗在四川暴毙,忽必烈立即班师回到草原与弟弟争夺可汗之位,后来控制政权,即位为皇帝,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

同时期的蒙古人确实很厉害了。四大汗国横扫欧亚大陆,欧洲和俄罗斯都挡不住啊。

从军事将领、可汗弟弟发展为皇帝,相比起来,元朝在南宋身上,还是遇到了一些阻力的。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忽必烈统一了全国。

忽必烈夺取天下的难度系数,紫陌给六星半。

忽必烈是第一位定都(而不是迁都)北京的皇帝。

明太祖 朱元璋 ★★★★★★★★☆

朱元璋几乎就是唯一一个乞丐出身的皇帝。他是历史上第二个平民帝王,第一个就是刘邦,可是他比刘邦更惨,刘邦年轻的时候混的再差也是一个亭长,有工资拿。但朱元璋却是真的穷,家人都被饿死了,为了吃一口饱饭还去当和尚。

再来看看历史上其他帝王,家里大多数都是豪门,比如秦始皇一出生就是王子,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兄弟,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儿子,这些人要么是王族,要么是贵族,总之没有一个是平民阶级的。

但朱元璋就不同了,他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完全靠着个人打拼,从一穷二白到坐拥天下,实在是了不起的过程。

而且,朱元璋也是唯一一个在地理上从南到北实现统一的,其他的统一无一例外都是从北到南的。

而且因为出身太差,大家都不看好他,导致没人愿意资助他,就算他想起义,也得有钱吧!可朱元璋就是连基础的奋斗基金都没有人投资。而且元朝是历史上等级最森严的朝代,想要发财都难更何况是当官称王。

紫陌给朱元璋八星半。这其中,不但包括他打败元顺帝,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的军事成功,更是他从一个乞丐一步一步走上人生巅峰的政治才能。

他所面临的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骑兵,在这样强大的敌人面前朱元璋最后可以获得胜利让人想不到。

而且在那个时代出身比朱元璋好,又有能力的人很多,比如陈友谅这些人,可是朱元璋还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的身边也冒出来一个个很厉害的人,来帮助他成立大明朝。

朱元璋统一中国用了13年(1355年—1368年),从啥也没有到统一全国,用了13年,秦始皇在强大的基础上还用了十多年,所以给朱元璋打个八星半也是实至名归还。不过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到君王,也实在不容易!

清世祖-福临★★★★★★☆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东北猎户家庭,追随父亲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协助建立后金政权。努尔哈赤死后,即位为后金可汗,夺取辽东之地,建立清朝,后称帝。

其继承人顺治帝入关夺取天下。皇太极从继承父亲可汗之位,到建立清朝,难度系数,紫陌给皇太极打七星,本来明朝晚期,政权已经在风雨之中摇摆不定了。

但是实际上是顺治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但是又皇太极是清朝第一位称帝的皇帝,所以有点纠结。但是顺治是入关的皇帝,就把顺治列上吧。当然,皇太极已经奠定清军入关基础。

清朝在入关之前,全国人口只有一百万,部队二十万。而明朝有两亿人口,两百万常备军。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水平,清朝都和明朝有太大的差距。

但是最终的结果居然是小小的满清吞掉了巨无霸的明朝。虽然,这里面有运气成分,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搅局,还有依靠了吴三桂等投降将领的帮助。

但是能完成这样的以小吃大的吞并仍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顺治也是比较顺的,吃着皇太极的老本,而又有多尔衮这一角色,紫陌只能给打6星半了。

读到这里,其实还没有完。现在回答前面的问题,我为什么不用“完成统一”而用“夺取天下”呢?

因为还有一些皇帝发动的战争,通常不被看作是统一战争。比如藩王造反和光武中兴。

明成祖-朱棣 ★★★★★★★

朱棣夺取天下,并不比他爸朱元璋的难度低。古往今来,儿子杀掉老爸做皇帝的不少,兄弟相残的也不少。但是藩王造反夺取天下的,也只有这一个成功的而已。朱棣和他的爸爸朱元璋一样,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

而且,朱元璋造反,是赶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时期。元朝气数已尽,各方面的矛盾总爆发,天下大乱,汉人反对蒙古压迫的情绪高涨,可以说是顺应天意和民意,趁乱取胜的。

而到了朱棣这里就不一样了。明朝已经是大一统的王朝,天下太平,人心安定,希望过太平的生活。在这时候,你一个做叔叔的,起兵去打侄子,想要夺取侄子的皇位,不管你表面上说的多好,这也是不道德和不仁义的,是没有民心支持的。

老百姓刚刚经过战乱,终于统一了,都想好好过日子,谁愿意跟一个藩王去造反呢?所以,燕王朱棣这样的行为其实是“逆天”的,这样能取得成功,实属不易。不过朱棣不属于统一全国了,的减星了,紫陌给打七星半。

东汉-光武帝-刘秀 ★★★★★★★★☆

刘秀和朱元璋,被当做是最有军事才能的两个皇帝,通常被放在一起做对比。一般人认为,朱元璋要强一些,因为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而刘秀是世家子弟,刘姓王族的后裔,他的成功之路要更容易些。

而实际上,两个人都或多或少借了岳父家的光。刘秀娶了真定王刘杨的侄女郭圣通,朱元璋娶了红巾军起义领袖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两个人都因为政治联姻而得到了不少好处,所以,所谓的真正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伟大的帝王,都很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

紫陌认为刘秀夺取天下的难度要更大。原因是,刘秀身边的过硬的帮手更少。朱元璋身边文有李善长,刘伯温这样谋士,武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猛将,为他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刘秀虽然也有自己的云台28将,邓禹、吴汉、冯异、耿弇这些人,但是这些人好像在历史上都并不是特别有名。什么原因呢?

因为刘秀自己实在是太厉害了。他自己就是最强的,所以他身边的文臣武将都显得光芒黯淡了。在著名的“昆阳之战”中,刘秀指挥不到两万人,战胜了王莽的42万大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所以,紫陌给刘秀八星半。

紫陌认为还是秦始皇难度比较大,基础可以说是很好的了,还用了那么长时间,其他的六国中,也是有几个硬点子不好搞,还有南方百越,几十万精锐硬是打了三年,之后还不敢撤退,因为只要撤退,南方版图很有可能又不属于我国的了。

而现今的南方强省、经济强市,也都是两千多之前不毛之地。所以紫陌认为嬴政才是最难的,最然嬴政的下属很厉害的。但是大多不都是记得领头人吗!而下面的人,可能也会铭记,但是领头人毕竟是领头人。

而下来就是刘秀了,刘秀在所有的皇帝中,其实是个非主流。

因为其他皇帝夺取天下大多数是靠运用人才。比如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刘邦自己才能有限,但是能把这些人才为己所用,所以才可以取得天下。

而刘秀是自己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靠着自己亲自指挥打仗夺取天下的,这个在历史上虽然算不得绝无仅有,也算上是凤毛麟角了。

“狡兔死,走狗烹”,貌似是古代的一个魔咒,将领在跟着皇帝打江山的时候,无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拼了命的攻城略地,可谓是九死一生。

王朝建立后,那些战功显赫的将军,本以为从此可以享受生活,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但皇帝却把他们当作最大的威胁,找各种理由铲除功臣。

而刘秀也是历史上为二不杀功臣的皇帝,第一就是秦始皇。

说秦始皇不杀功臣,并不是信口开河。秦朝第一功臣王翦,一口气灭了魏、齐、楚等五国,战功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王翦性格比较倔强,在灭楚国的时候,秦始皇没采纳他的建议,王翦直接辞官回老家了,表达了心中的不爽。

后来,在与楚国的作战中,秦兵损失惨重,秦始皇放下了帝王的尊严,亲自到王翦家拜访,并向他道歉,并答应了王翦提出的所有条件,这样才请王翦出手灭掉楚国。要是换做其他帝王,这种没面子的事情,迟早要算账。

而秦始皇不仅不记仇,反而比以前更加器重王翦,而且还把他尊为老师,此等胸怀令人钦佩,敢问有多少皇帝可以做到?

秦国大将李信与蒙恬,带着20万将士出征,结果败的一塌糊涂,堪称秦灭六国时期败的最惨的一次。纵然如此,秦始皇念及李信在灭燕国时立下大功,并未过于惩罚他。

蒙恬、蒙毅两兄弟,手中握着30余万大军,而且是秦朝最精锐的部队,但秦始皇始终没有怀疑过他们。可见秦始皇对于有功之臣的气度,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果然是非同寻常。

也有人说,秦始皇不杀功臣,是因为功臣都比较识趣,能做到急流勇退,让他找不到借口。也有人说,秦始皇仅当了十一年皇帝,时间相对较短,若是再久一些,估计会对功臣下手。

曾有一位伟人如此评价:“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可是秦始皇却被人骂了几千年”。

紫陌认为秦始皇之所以从不杀功臣,是源于内心的自信和气场,断定功臣不敢有任何不轨的想法。

而刘秀就是唯二不杀功臣的皇帝了。我国传统京剧中,有一出《打金砖》,说的是:

刘秀酒后错斩功臣铫期,另外一个功臣马武闯宫直谏可惜来晚了,只见到好友的首级,而刘秀避而不见,马武用金砖击头而死的故事。

这其实都是抹黑,刘秀并没有斩杀任何一个功臣,而铫期和马武都是病死的,其中马武还死在刘秀的后面。刘秀一直是用一种温情的方式来处理与功臣的关系,这与很流行的大杀功臣、兔死狗烹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光武帝刘秀,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很有名的皇帝,他隐藏在那些赫赫有名的皇帝身后。这其中就有千古一帝秦始皇,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等,我们熟知的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光武帝刘秀,作为一个不起眼的皇帝静静地躺在史书里,不过如果你真正了解他的话,也定会对他的一生充满尊敬。

结语:

而在我国历史上,紫陌看好的就是第一个建立多民族国家-秦朝的始皇帝嬴政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了。能力不错,而且对待有功之臣的做法也是认可的,虽然刘邦和朱元璋是不可否认是不错,但是杀功臣也是一绝。

韩信我们都知道,也被诛了三族。朱元璋就更不用了,说是杀功臣不眨眼都不为过,基本功臣没剩几个了,“胡惟庸案”直接干没了3万人,“蓝玉案”干没了1.5万人,这是多么吓人,可能对于他们来说除掉功臣就是砍菜切瓜般简单吧!

大家心中认可的皇帝是谁呢?说说你的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历史上哪一位帝王夺取天下的难度最大?

要说哪个皇帝夺天下最艰难?不少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毕竟人家闹革命的时候,一身破缁衣,家底最值钱的也就不过一个大海碗罢了。

但如果这样想的话,其实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明明大家在讨论打天下谁更艰难,最后却变成了攀比谁的出身更惨。

朱元璋虽然出身卑微,但后面大环境里还有抗元同盟一起分压,有队友,甭管坑不坑,开局至少还不算是最差的,顶着小明王系的外壳,上面有领导担着责任风险,后面创业难度倒也不算太高。

那么,历史上到底是哪个皇帝夺天下最艰难呢?

如果我说是唐高祖李渊,估计很多小伙伴们都会表示反对,不少人还可能已经开始在底下摸板砖。

毕竟人家李渊是高官起家——太原刘守,起事的时候手下还有一票小弟,比朱元璋、刘邦他们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而且印象中,唐朝建立过程不是挺溜的嘛!

其实,如果您再回过头看看,史书上记载的唐公定鼎天下过程,恐怕会不由为他擦一把冷汗,真是步步惊心,每一步其实都在失败的边缘徘徊好久。

可以说,唐朝打天下这个副本原本是个地狱级难度,正常来讲,是不可能实现的死局,但偏偏这个副本里出现了一个重大bug——李世民,才最终让一切不可能,归于可能。

差点儿夭折的举事

大业十三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此时的隋炀帝远在江都,朝廷对北面的影响、掌控力变得微弱起来。

这个时候,太原留守李渊跟晋阳令刘文静商议,想要搞事情。

但是不要以为李渊是太原留守,一把手就能够说反就反。想要反,除非能过了他手下的两个副手——郡丞王威(管官僚机构)、武牙郎将高君雅(掌管军队)这两个人的关。

明着来不行,李渊便打着北面刘武周造反,太原兵不够的理由,让自己手下招募军队,想玩阴的,这让王威、高君雅感到了一丝不对的味道。

随后,两人便借着晋祠祈雨的由头,邀请领导李渊莅临现场指导,准备届时干掉李渊。

威、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

李渊这还没开始,就被人算计,倘若对方谋划得逞,那后面基本上也就没有大唐什么事儿了。好在晋阳乡长刘世龙无意间得知了这事儿,才给了李渊策划反杀的机会。

刚开局就被动,李渊这个举事,确实不吉利。

周边的局势,相当险恶

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李渊在太原举事不久,唐军就西向攻入了长安,自此李唐王朝在关中奠定了争夺天下的基础,一切仿佛顺风顺水。

但这个过程当中,唐军进展的其实也不顺利,有好几次,李渊都感到,造反这个事儿,真不是人干的,确实太难了。眼前的那些关卡看着根本难以逾越,为此,李渊好几次都打起了退堂鼓。

霍邑有宋老生把关,打不过去,李渊说,下雨了,咱回吧。

李世民说,别呀,再看看。

最终,阵斩宋老生。

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

河东有屈突通,李渊率兵攻打才发现,这个屈突通他是防御型人才,实在搞不定。

没办法,只能跳过去,继续向前,先易后难,看看长安那边有没有机会。

他一跑路,后面屈突通便派桑显和夜袭唐军,本来桑显和已经击败对方,但这个时候,李世民又出现了,惊险地挽回了局面。

屈突通遣其武牙郎将桑显和率众数千,夜袭长谐,义师不利。太宗以游骑数百掩其后,显和溃散,义军复振。

李渊这一路上不停招揽群雄,到了长安已经有号称二十万的兵力,按说这么多人,打长安没问题了吧。但史书记载,李渊派人到长安城下,是好说歹说,劝对方开门投降。

结果城内的人,根本没理他这茬,就是要死守,最终,李渊也没能兵不血刃进入长安,打了一个月,才最终进入长安。

从后面李渊进城之后就杀了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就能看出,这一个月里,唐军方面应该伤亡也不小。

而且此时的李渊,他所占领的也仅仅只是河东和关中罢了,周边不友好的小伙伴,各个都瞪着眼,想要弄死他。

隋末时期天下群雄并起,彼此之间没有多少仇恨,但因为最后胜利者只有一人,所以,大家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关系。

这就像传说中的苗疆养蛊,一个罐子里放入一堆毒虫,最后揭开盖子,就活一个,期间过程自然残酷万分。

因此,隋末时期的争霸赛,大家往往都是一对多,特别是李渊,别看他进入了关中,但这个时候,他周边的环境,那可是相当不友好。

北面是突厥人支持的刘武周、梁师都,东面是窦建德和李密,南面是王世充,西面是薛举,而且关中之地历来需要巴蜀的经济来支撑,此时的巴蜀却并不在李渊手中。

因此,李渊即便入了长安,对于群雄来讲,也不过是刚刚起步的水平,没啥了不起的。

四战长安

最先让李渊感到危机的就是西面号称“西秦霸王”的薛举,人家刚刚整合了陇西,拥兵三十万,按照正常发展规划,下一步就该攻击长安了。

冷不丁,李渊跑过来,端了桃子,这让薛举感到很上火。

薛举发兵,大举进攻李渊,在高墌西南,薛举大军大破唐军,随后,唐军统帅李世民出战,再次败绩,眼看着开挂都不好使,李渊方面要GG之时。

秦王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历史给大家来了个偶然性,薛举突然死了。

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可没他爹那么生猛,最终被秦王李世民击败,这才解了西面的危机。

这个时候,李渊在发展,其他枭雄们也在进步。

不久,被王世充打成光杆司令的李密来降,给李渊带来了,王世充坐大,开始入侵关中的噩耗。

东面,窦建德也击败了宇文化及,实力大增。

这个时候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李渊这边,直接发生了翻船事件,并州竟然丢了,整个河东陷入危急。

血战河东

义宁二年九月,刘武周战将宋金刚击败裴寂,右武卫大将军姜宝谊战死,败退军队退回晋阳。

坐镇并州的并州总管、齐王元吉根本没想过组织抵抗,二话不说,直接撒腿跑路,一溜烟跑回了长安。

这让一千多年前的李渊,着实体验了把“坑爹”的苦楚。

河东可是李渊的根本,命根子。唐代中期之前,关中政权仰仗的粮草、财货基本就仨地方——蜀地、关中、河东,蜀地没占,河东再一丢,李渊争夺天下的底子基本要没了。

墙倒众人推,一看李渊要挂,旁边的人还不赶紧上。

十一月,窦建德进攻李渊山东之地,俘虏李神通、李世勣,山东之地,悉数丧失。

同年十二月,宋金刚再败唐师,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行军总管于筠一众高层全部战死,战况惨烈。

北面刘武周、东面窦建德、南面王世充也都挽起了袖子,准备暴揍李渊这个关中崽,面临灭顶之灾的李渊,最终再次放大招——召唤李世民。

义宁三年四月,秦王李世民挥军北进,大破宋金刚于介州,将刘武周赶到了突厥营地,一举收复河东失地。

随后,挥师南下,约架王世充。

面对开挂的李世民,窦建德和王世充觉得,联合起来还是有胜算的把握的,随后,窦建德率领十万众来虎牢关夹击李世民,王世充城内还有数万可战之士,如果内外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战,王世充充满期待,窦建德也觉得稳操胜券,而领着三千五百骑的李世民,却用事实告诉了大家,不一定。

虎牢关一战,唐军大胜,追斩三十余里,斩首三千,俘虏五万,当唐军拉着窦建德在洛阳城下走一圈之后,王世充彻底崩了,被迫投降。

唐军统一天下的希望,曙光初现,然而此刻一个巨大的阴霾却依然笼罩在李渊的头顶,那就是北面的突厥。

突厥的威胁

在中原混战之时,塞外强大的突厥部族却在玩游戏,隋末时期,北面每个枭雄背后其实都有突厥的身影,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刘黑闼,包括李渊背后都有突厥的支持。

突厥这边倒不是什么好心,他只是希望的是有一个混乱的北方,这样各个弱小的政权就都得抢着向他喊爷。

后来,眼看着李渊坐大,自己暗中支持的小弟不给力,纷纷败北,背后的突厥大哥最终坐不住了。

义宁六年,突厥寇朔州,遣皇太子及秦王屯并州以备之。

义宁七年,突厥大举进犯,关中震动,李渊一度都想要迁都躲避,夺取天下即将化为泡影。

最终还是在李世民等人劝解下,才放弃了迁都,打定跟突厥周旋到底的念头。

可以说,大唐的统一战,一直是在北面突厥强大武威胁之下完成的,最终还是在李世民时代,才彻底解决突厥隐患,历经两代人的忍辱负重,相当的不容易。

因此,大唐夺得天下的综合难度指数,应该是五星级。

历史上哪一位帝王夺取天下的难度最大?

夺取天下难度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这点小编不接受反驳,因为朱元璋开局就只有一个碗,后面全靠不要命的开挂和逆天的运气,他的强悍就如同中国历史上的一道bug!

中国历史上就只有两位布衣出身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一位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因此,这两位布衣天子夺取天下的难度,无疑是最大的。但这两者之中,又以朱元璋难度更大。

首先,朱元璋起点比刘邦更低;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之前,好歹也是泗水亭亭长,是秦朝的一员小吏。虽说是位卑言轻,但好歹还能混口饭吃,而且还讨了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媳妇吕雉,家中还有儿女一双。关键是,刘邦还能早早的结识到萧何、曹参一些沛县官吏。

可朱元璋就悲剧了,他原名朱八八(重八),老爸五四,光听名字就知道朱元璋的出身有多低下。早年家乡大灾,短短几个月就夺走了朱元璋几位至亲,而且身无分文的朱元璋甚至连给亲人买一块下葬的地都办不到。

后来为了活命,朱元璋只好跑去皇觉寺当和尚,再往后连寺庙都呆不下去了,沦为一无所有的贫僧,只能靠四处“化缘”讨饭吃。所以,光起步,朱元璋就比刘邦要艰苦得多。

其次,朱元璋的主要对手比刘邦多得多,而且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后,自己在芒砀山拉起了一支队伍反秦。在后来的抗秦战争中,刘邦虽说自领一军,并且还比项羽早一步进入关中,但这都得感谢项羽。

没办法,正所谓:“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巨鹿之战,秦末名将章邯率领的三十万秦军主力,被项羽的几万楚军一战报销,事后项羽还一口气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托项羽的福,刘邦这一路上虽然也打了不少仗,他基本上是有惊无险就进了关中。

前期地图打大boss有队友带,而后期地图的大boss项羽,虽然战斗力爆表,但似乎“魔免”差了些,在大战略上一错再错,总是被刘邦给套路。而且,项羽个人好勇寡谋,还心存妇人之仁。结果是刘邦以弱制强,成功运用大迂回战略,将北方诸侯逐一吞灭,最终在垓下一战以六十万大军合围项羽的十万大军。

垓下之战,那还真是组团大大蛇的节奏啊!尽管项羽是条十级大蛇,但围殴他的除了九级刘邦,还是八级韩信、七级彭越、六级英布,而且汉军还爆了兵,兵力整整是楚军的六倍有余,并且还占了有利地形,掌握粮食优势。

可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玩的地图堪称魔鬼级别!一开始在汉族群雄中,朱元璋既没陈友谅兵多,也没张士诚钱多,而且还很不幸的夹在两者之间。与此同时,朱元璋的北面还有蒙元这个庞然大物。

结果朱元璋却能在鄱阳湖之战中,以二十万击败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一战击溃强大的陈汉政权,从而奠定了南方的势力格局。此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汉族割据势力,再打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的旗号,挥师北伐,将曾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逐出中原。

而明初北伐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取得彻底成功的北伐行动,而且是一气呵成,不光赶走了蒙元,还一举收复了自后晋以来丢失整整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故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历史上哪一位帝王夺取天下的难度最大?

当然是秦始皇了,理由如下:

一、秦始皇从13岁继承王位开始,到22岁亲政,对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除掉了吕不韦、嫪毐,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二、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花了十年时间同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关键是其中的赵、魏、楚、齐这些国家当时也是非常强大的存在,每一个国家都有实力有机会完成统一的,但最后确实秦始皇完成了,也许这是历史的选择吧!在后世所有完成统一的帝王中,没有哪一个在统一的过程中遇到过如此多并且强大的对手,所以秦始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存在。

三、秦始皇说过中华历史上最霸气的一段话: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历史上哪一位帝王夺取天下的难度最大?

开国皇帝中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是布衣皇帝,刘邦还好一点,怎么说也是一个亭长,哪像朱元璋开篇就是一个乞丐,能吃饱饭都是一个奇迹,因此我觉得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难度最大,具体我做了一下对比。

历史上想要夺取天下那都是要付出生命为代价的,稍有不慎甚至可能会被灭九族,但是机遇往往就是与风险同在的,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是对于夺取天下的时候,哪一个开国皇帝面对的难度最大呢?我想毋庸置疑就是朱元璋。

出身相比

在中国的历史上,秦始皇本来就是王,后来晋升为皇;隋文帝也是一个国公,在当时也是一个世家大族;李渊更不用说了,和隋文帝还有亲戚关系;赵匡胤呢?人家也是大家公子,哪像朱元璋乞丐一个,要什么没什么。

努力的程度

作为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饱肚子,然后才是怎样改变自己。在朱元璋结束了云游三年的流浪生活后,开阔了眼界的朱元璋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做准备了,三年的流浪生活让朱元璋变得刚毅果敢,做事狠辣。只要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他就不会放过。

在汤和的建议下,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最后就是凭借着自己做事能干,为人机敏灵活,打仗更是勇猛异常,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也就是从此才开始一步步的走向人生的巅峰。

对比一下那些世家大族的公子,衣食无忧不用愁,军饷和兵员都是手到擒来,建功立业也只是一声令下而已,像朱元璋这种冲锋陷阵的估计就他一个。

对手的实力

在朱元璋实力稍有成效的时候,朱元璋的周边也有不少强敌林立,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和长江下游的张士诚,东南有方国珍,南邻陈友定,北边还有元朝的虎视眈眈。在这些对手中,就数陈友谅实力最强,是朱元璋的三倍之多,实力远超朱元璋,朱元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吞没掉。

但是最后朱元璋胜了,胜在了朱元璋的为人,他能让那些跟着他的人高兴的为他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此捍卫战争的胜利。

最为一个没有一点背景的人,一点点的积累自己的实力,要比那些世家公子难的多,因此这也是朱元璋夺天下最难的原因。

历史上哪一位帝王夺取天下的难度最大?

秦始皇,他统一了纷争的六国时代,为中华民族以后各朝各代统一奠定了疆域和思想基础,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中华民族和皇帝的鼻祖!最伟大最艰难的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