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龙袍,为什么包拯也能穿龙袍?
大家好,我是紫陌,谢邀解答。题主这个问题可能是对那个阶段历史是不怎么了解的,包拯穿的四爪的蟒袍,因为只有天子才可以穿五爪的龙袍,这个是不会改变的。下面看笔者一一道来。
相信大家对包拯这个人物是很熟悉和了解的,“包青天”“包黑炭”等一些响亮的另类称呼,在我们看的影视剧当中可谓深的大家的喜爱,笔者以前就不爱叫包拯,喜欢叫“包黑炭”!哈哈!因为其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所以被称为“包黑炭”,又因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贪图富贵,铁面无私,且英明武断,敢于替百姓申正义、鸣不平,所以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包青天”。
包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后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
后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封建礼治不可破古代的皇帝也称“天子”,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合后,皇帝制度就被定了下来。最初的血统世袭制度也让天子的形象在人民百姓中间留下了神话色彩,他们通常认为天子的身上拥有龙的血统。龙是中国自古以来象征祥瑞和权贵的瑞兽,具有极传奇的神话色彩。在古代的多数朝代,能使用龙这一形象的只有天子,天子身上所穿的龙袍就是最好应证。如果当时的百姓擅自炮制、穿着龙袍,是要被治杀头之罪的。不过秦始皇的龙袍是黑色,因为当时黑色,后来才演变为黄色,成为了皇家专用颜色。
但是我们在看影视剧时,包拯不管断案还是平时,都是身穿“龙袍”,威风凛凛。那么问题来了,包拯不是真空天子,也并非王公大臣,为何也敢穿龙袍呢?对于龙袍来说,就是皇帝的象征,只有帝王一个人可以穿龙袍,就算是皇帝的亲兄弟也没有穿龙袍的权利,自古以来,敢穿龙袍的除了皇帝之外,就只有戏班的戏子敢穿了,就算是戏服,也有非常严格的讲究。就和现在的演员一样,是可以演,只是让人看。但是过分了就凉了。要知道,从孔子时代,就开始倡导礼制,从汉武帝起就有了僭越之罪,穿不合适的衣服是要被杀头的。
包拯的“龙袍”非龙袍电视剧里包拯的衣冠形象,在电视剧中,身为开封府尹的包拯面色青黑,额头上有一轮白月,戴着宋朝官员统一形制的乌纱帽,黑色的官袍上,一只金龙驾云飞腾。
但是这只是影视剧,与实际还是有差距的。也许有人说,包拯身上的龙袍是皇帝赐予的,但其实并不存在这一回事。归根究底,还是电视剧的导演与美工误导了各位观众。导演很可能是为了进一步美化、突出包青天在百姓眼中的高大形象,而为他穿上蟒袍。
其实,宋朝的官服分为龙袍和蟒袍,其实这两种衣服也好区分。首先,在爪子和龙角上可以区分,有四个爪子的就是蟒袍,五爪的则是龙袍,而皇上穿的龙都是上升龙,就是龙头向上,而包拯穿的蟒袍则是下降龙,龙头朝下。再者就是颜色,皇帝的衣服的专属颜色就是黄色,其他衣服则是没有黄色的。而我们平常看见包拯穿的服装,大多都是黑色的,也就是当时所谓的蟒袍。
但是呢,有的时候皇帝一高兴,就会赏赐一些有功的大臣,有的皇帝甚至将自己的龙袍作为赏赐,不过这样的机会非常渺茫。不过受到赏赐龙袍的官员,是不能把龙袍穿出来的,只能在家里老老实实的供奉起来,要是敢穿出来,会被定为谋反的大罪,不但脑袋要分分钟搬家,还要株连九族。所以只能这样说,包拯穿的衣服像是龙袍,并不是真正的龙袍,而是四个爪的蟒袍。就算是给他十个胆,也不敢穿龙袍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过市。
结语:所以说,历史上的包拯并没有穿龙袍这回事,只不过是电视剧闹的一出乌龙。在宋朝,官员们的官服都是很朴素的,皇帝赏赐龙袍的情况几乎是看不见的。如果让电视剧里的包拯真的穿上原有的服装,就显不出来他的威严和大气,缺少了一种神秘感。毕竟故事就是故事,传奇就是传奇,何必当真呢?
大家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笔者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期待和大家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龙袍,为什么包拯也能穿龙袍?
龙是皇帝皇室专属图案,他人不得使用。只有天子(皇帝)可以穿绣有龙纹的服饰(龙袍、龙衣),做龙椅,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绣有龙纹的服饰,否则就是僭越,轻者治罪,重则砍头。包拯是宋代的高官,官至龙图阁大学士,他是没有资格穿龙袍,也不可能穿龙袍。蟒纹类龙纹,其所穿的服饰不是龙袍,是蟒袍,其纹样像龙,引起了后人的误会。
龙与蟒的区别在于爪与什么身份穿着。1)龙纹与蟒纹很相像,一般不容易分辨,主要从爪上区别。龙是五爪,蟒是四爪,皇帝服饰上的龙自然是五爪龙,但是官员服饰上的“龙”是四爪蟒,注意不是龙。2)纹样落在皇帝服饰上,就是龙,龙在亲王服饰上就是蟒。亲王的补子是团龙补子,注意是龙,也只能表现在补上,服饰的其他部位不能有龙纹,也不是龙纹。皇帝、后妃有龙袍,皇子有袍,不叫龙袍,叫蟒袍。
同属蟒袍的还要飞鱼、斗牛纹,飞鱼、斗牛纹也类似蟒纹,都属于赐服一类。对于龙纹、龙纹、飞鱼纹的误认,古人也有搞错的。《明史·舆服志》记载:嘉靖“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帝怒,谕阁臣言:尚书二品,何以服蟒?言对曰:瓒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耳。帝曰:飞鱼何组两角?其严禁之。于是礼部奏定,文武官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违禁华异服色。”皇帝将飞鱼纹误认为龙纹了,而蟒纹更容易被错认为是龙纹。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宋代对于皇帝服饰的龙纹,以及明黄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包拯虽然官至龙图阁大学士,还是臣子,自然不会也不能穿上龙袍(龙袍加身就等同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了),只是蟒纹袍服,因为蟒纹类似龙纹,后人误会了,认错了。因此设问“包拯为什么也能穿龙袍”是不成立的。
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龙袍,为什么包拯也能穿龙袍?
“龙袍”是皇上的专利品,其他人染指和穿上龙袍都会被砍头。
“擅自使用皇家之物,尤其是穿龙袍”这是僭越之罪,别说你穿上龙袍,就是你家中藏着龙袍,一旦被朝廷侦知就会被灭族。
比如鳌拜家中藏了件龙袍,最后定罪就有“僭越”这条罪名,只要你不打算造反,最好不要穿龙袍。
不过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除外,他不想造反,却在喝醉状态下被手下哥们强行“黄袍加身”,从这以后,龙袍又称黄袍。
包拯是清官,又是大理寺卿,这里面的知识他懂,别看包公敢“打龙袍”,但他不会冒杀头之罪去穿龙袍。也许是你看电视剧《包青天》,觉的包拯穿的是龙袍吧?(如图)
其实这不是龙袍,包公穿的是蟒袍。龙袍和蟒袍的区别是:龙袍上面绣的是龙,是皇帝专用朝服,又称龙衮。颜色是黄色、朱色和紫色。
龙袍上绣有9条龙,胸前、后背各一条,左、右两肩各一条,前、后膝盖处各二条、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绣九条龙取意“九五之尊”,从前面看到五条,从后面看到五条,这是因为肩上的两条前后都能看到。(如图)
▲龙袍
在古代,龙袍除了皇帝能穿外,郡王以上的也能穿,但不能穿黄色的。
其他官员不能穿,只有得到皇帝的赏赐才能穿,但必须“挑去金龙的一爪”。
到了明朝时,经过改制,龙袍的龙为五爪,四爪为蟒,随之创造出了蟒袍,包公穿的就是这种四爪蟒袍。也可以说是挑去一爪的“龙袍”。
换言之,分辨是龙袍还是蟒袍,只要看它的爪就可以了(如图)
蟒袍加身是士大夫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这意味着大富大贵位极人臣,那么,包公有资格穿挑去一爪的龙袍吗?
包公(999~1062年)安徽合肥人,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的进士,考中进士这一年包公28岁。
随后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令。
三年后,由于父母年老多病,包拯请求在老家合肥任职,于是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税收官员(税监)。三年后又要外调,父母不愿让他离开。然后包公就辞去了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没多久父母相继去世,包公守孝三年。
到1037年才进到京都开封听选。这一年包公38岁。(包公10年的光阴白白浪费了)
10年后又回到了起点。所幸此时包公无牵无挂,这一年被朝廷授补为天长(今安徽)知县。
1041年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经过了10年的努力,(1052年)包公任龙图阁大学士,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包龙图的原因。
这一年包公53岁。
包公是63岁去世的,这十年间是包公政治生涯的高峰期,先后担任了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
尤其在办案方面成绩卓著,被皇上御赐三把铡刀。曾经为皇上的母亲申冤昭雪,“打龙袍”以抚平皇太后的创伤,这就是历史剧打龙袍的来源。
综上所述,皇上赐给包公“挑去一爪”的龙袍是理所当然和情理之中的事,包公穿蟒袍当之无愧,但他不会穿黄色的龙袍。文/秉烛读春秋
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龙袍,为什么包拯也能穿龙袍?
封建时代的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皇权是专制的,所以带有“龙”的东西就变成了皇帝的专属之物,其他人是不能染指的。龙袍,自然只有皇帝能穿。包拯作为北宋年间的名臣,自然懂的规矩,不会去穿龙袍。
那么为什么会问包拯穿龙袍?这自然得多亏了一系列关于包拯的电视剧。
在电视剧中,身为开封府尹的包拯(实际上包拯从来都没有当过开封府尹,当的是“权知开封府事”,相当于代理的开封府尹),身着华丽的服装。这服装究竟华丽到了什么程度,上两张图图片就知道了。
我们在包拯的官服上看到了什么?一条张牙舞爪的大金龙!对的,你没有看错,这就是一条大金龙。大家可以数一下龙的爪子有几个趾头,不多不少,正好5个。
五爪金龙,其实并不是因为5个爪子,而是因为爪子上有5个趾头。如果只有4个趾头,那个就是莽!也就是说,剧中包拯穿的,那可不是什么蟒袍,而是正儿八经的龙袍。很明显,这是编剧太不长心了。看得出来,编剧是准备给包拯穿蟒袍的,但是没注意看这个龙的爪子究竟有几个趾头了。
其实,即便是给包拯穿的蟒袍,同样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因为蟒袍并不是宋朝的朝服,所以包拯也不可能整天穿着蟒袍去办公,宋朝的朝服是这样的:
而蟒袍作为朝服被使用,已经是明朝时期的事情了,不过,即便是明朝,蟒袍也不是随便穿的,是皇帝赏赐给有功之臣的。到了清朝,蟒袍才开始放松限制,穿的频率才搞起来。
不过,明清时期蟒袍,远没有电视剧中包拯穿的那么花里胡哨。包拯穿的那个,应该叫做戏服。
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龙袍,为什么包拯也能穿龙袍?
古代只有皇帝可以穿龙袍,包拯肯定不能穿龙袍。
包青天,名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28岁中进士,先后任扬州,庐州,赢州,开封等知府。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因为黑也被称为黑包公。
大家都知道除了皇帝无论是谁都不能穿龙袍,这是常识。穿龙袍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的显示,谁想试穿等于谋反,杀无赦,还牵连家族。
题主提出为什么包拯也能穿龙袍?有书君认为这是没搞清楚状况,本身就是错误的认识,错误源于:
1、受影视剧的影响
既然是龙图阁大学士,艺术创作者也就根据意想了一个类似龙袍的形象,这是影视剧剧情的需要。
电视剧误人子弟,为了提升包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吸人眼球,特意给包青天穿上更显地位的蟒袍。
包拯穿"龙袍"的"包公戏"来自于明清时期的演出服为基础,这不符合宋朝时期的朝服制度,属于乱用服装,另外戏曲服装都是四爪的蟒袍,被误认为是龙袍。
包拯最大的品级是礼部尚书,而且是追封的,按照宋神宗改制之前的状况,北宋应该沿用的是唐代的制度,也就是正三品。
包公的职称一直都不高,不过社会地位却很高,比如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有个职位,但他是做具体事情的。
因为他有助于帮宋仁宗解决问题,查出"狸猫换太子"的真象,找到了老娘,皇上感激他。
他也能够为民做主,龙头铡伺候驸马爷为秦香莲讨回公道,在民间声誉极高,有了人们对"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的喜爱。
包拯就业时期宋仁宗特别擅长画画,给包拯画了一幅画像。但是皇帝画的像不能让他随便拿回家,只能专门盖了一栋房子挂上,让包拯住,这个地方就叫龙图阁。
包拯被封为龙图阁大学士,使得"龙图阁直学士使"后来正式成为了官名,但认为龙图阁大学士可以穿龙袍是一种误解。
2、包拯穿的是蟒袍不是龙袍
自汉唐,皇帝(天子)皆自诩为受命于天,是真龙天子,皇室子孙称龙子龙孙。明代之后皇帝以五爪金龙独享,亲王、郡王则以四爪为荣。一般王公重臣则至多三爪蟒袍。如有僭越,轻则杀头,重者满门抄斩。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原型就是蟒蛇,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口,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能腾云驾雾,并吞云吐雾。
如果仔细分辨,龙和蟒的形象还是能够区分出来的。
龙袍可以在爪子和龙头方向上区分:五爪的则是龙袍,而皇上穿的龙都是上升龙,就是龙头向上;而包拯穿的蟒袍是四个爪子,龙头朝下是下降龙,就是蟒袍。
另外可以从颜色上判断。皇帝的衣服的专属颜色是黄色,清代将明黄色定位为龙袍的颜色,影视剧中看见包拯穿的服装,大多都是黑色的,也就是当时所谓的蟒袍。
包拯既不是皇亲国戚,也没有封侯拜相,更不是位极人臣,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没有资格穿龙袍,说他也能穿龙袍是被后人抬高了地位。
包拯虽然官至龙图阁大学士,还是臣子,不能穿龙袍。蟒纹类龙纹,引起了别人误会,所以他所穿的服饰不是龙袍,是蟒袍。
3、明清之后才有了蟒袍
明朝以前穿蟒袍是一种误解。明清之前根本没有蟒袍,蟒袍是明清时期官员的礼服,又名花衣、蟒服。
宋朝的时候穿的官服比较低调,尽量统一,尽量简化。最外面的衣服,基本上统一为绯罗袍,绯色是暗红色。
宋代的朝服,也叫具服,是宋代最华丽的官服,一般大型典礼、朝会的时候才穿。
宋代官员平时穿的官服,又叫常服。衣服上没有图,没花鸟鱼虫、没四爪金蟒、没飞禽走兽,那时候没有雕龙画凤的官服。
那时候官要为民服务,有大公无私的办公理念,不可能穿得很复杂,形式上简单,讲求朴实无华方便实用。
有人认为包拯的龙袍是皇帝赐予的,这也是错误的。皇帝将自己的龙袍作为赏赐的机率非常渺茫。
就算被赐龙袍的官员,也不能把龙袍穿出来,只能在家里老老实实的供奉起来跪拜,要是敢穿出来,会被定为谋反的大罪,分分钟脑袋搬家株连九族。
看完介绍,相信你已经能初步确定包拯不可能穿龙袍了。如果你还有其它的看法,请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吧。
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龙袍,为什么包拯也能穿龙袍?
包拯穿“龙袍”是“包公戏”乱用服装。有人说,包公穿的是“蟒袍”,不是龙袍。这更是误导读者。因为,蟒袍是到明清才开始出现的。作为大宋官员的包拯,无论如何都不会穿“龙袍”或者“蟒袍”的。
蟒袍出现于明清时期,是一种官员的礼服。又名花衣、蟒服。“蟒袍”属于俗称,来源于明清戏剧中。和皇帝穿龙袍的区别是,蟒袍的爪子为4爪(龙袍为5爪)。有“四爪为蟒,五爪为龙”的说法。不仅官员能穿蟒袍,受封诰命的妇女,也能穿女式蟒袍。也是因此,“蟒袍加身”,被用来形容官员在仕途上青云直上(寓意:位极人臣,荣华富贵)。
在明朝沈德符所写的《野获编》记载: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趾)耳。在明朝,遇到重大庆典活动,例如“三节两寿”,百官都要穿蟒服。因为蟒袍又叫花衣,所以这段时间也被称为“花衣期”。
到清朝时期,更多的人可以穿“蟒袍”。清朝时期,皇子和百官都能穿“蟒袍”,甚至杂役也能用蟒袍作为礼服。官员的蟒袍只能是蓝色及石青色。皇子的蟒袍可以用明黄、金黄及杏黄。而且,根据身份地位不同,蟒袍分为三等。
第一等:亲王、郡王、文武一品、二品,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等,特赐绣四爪蟒9条。(特别受恩宠的皇子,可以穿金黄色“五爪蟒”!)
第二等,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可绣四爪蟒8条。
第三等: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可绣四爪蟒5条。
包拯被称为“包龙图”,是因为他领“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包拯的官并不算顶级,他死的时候才被追赠礼部尚书。他的“龙图阁直学士”位在“枢密直学士”下面,算从三品。明清时期,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称他为“包青天”。
而且,在明代《龙图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等小说中,将包拯更加神话。甚至在清代戏剧中,给包拯加上了“月形脑门”:脸墨黑如漆(清正廉洁),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能判阴阳)。
给包拯加上“黑脸和月亮”,是因为民间认为包拯除了在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以外,还要在夜晚主持阴间的讼事!这“月形脑门”,就是包拯审理阴间案件的“通行证”!
(文|勇战王聊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