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小陌。华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朝代转换了一波又一波,一个朝代被推翻,一个新的时代又迎来曙光,这些都是靠战争来换取的结果,那么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些城市是热门争夺的呢?
(一)徐州相比看三国的朋友很熟悉这个地名,曹魏集团和蜀汉集团都想方设法要得到徐州,主要徐州是一个有利的区域,徐州的东部是大海,西边和南边是平原和平地,北边是山,坐拥徐州可以随时进取西方和南方,北方和东部有利的地形几乎不用太担心被进攻。
徐州还是一个南北方的轴点,在徐州不管是去南方还是北方都很方便,在中国历史上,在徐州开展的战役上几百次之多。解放时的徐州会战,也是在这里。因为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见徐州作为一个战略要地是有充分实力的。
(二)襄阳襄阳为什么重要呢?主要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襄阳处于一个畸形的十字路口、我们说要想进攻南方,就得把长江给跨过去,而襄阳正好就是长江上的一个节点。而且大军到了襄阳,就得换上船了,因为历来有“南船北马”的谚语,就是说的襄阳这个地方。
如果得到襄阳,退可直接退回中原,而进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个荆州,一个孝感,然后就是武汉了。所以得到襄阳这个地方可以保证自己已经得到半壁江山了。春秋时期,楚国意欲北山,第一战就是拿下邓国,那时邓国正好就在襄阳这个位置上。后来蒙古灭南宋的关键点,就是拿下襄阳。
(三)合肥古代北方和南方有明显的界限,中原的政权和在南方的政权有很多并足而立的时期,两方要是开战,主要战场就是合肥。
南方政权古往今来都大多以南京为重要根据地,那这里肯定不能成为主要战场,南方政权要想守,那南京后面的长江一线就是他们的后院,所以这里也不可以。那就只能向前一点在合肥。北方政权进攻南京,合肥是必经之地,要想绕远路,搞个迂回,又容易被包抄后路。
总结这三个地区就是我国历来的军事重镇,不管从位置还是战略重要性上来讲,这三个城市都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军事上的重要性也让这些城市后来的发展都独具特点。大家还有哪些必争之地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喜欢的话就留个关注吧。关注作者,看更多历史。
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诸如徐州、洛阳、襄阳等等,不过小编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个城市---锦州。这个在常人眼里不足称道的城市,曾在明清、近代历史风云变幻之际,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锦州的战略地位锦州,地处中国东北辽宁省西南部,北依松岭山,南邻渤海,西接辽西走廊、东连辽沈大地。锦州战略地位的形成和辽西走廊有很大关系,辽西走廊是位于锦州和山海关之间的一条狭窄通道,长约185公里,最宽处15多公里,最窄处仅有8公里。
在这条走廊的北部是丘陵起伏的高山,南部则是汪洋一片的大海,因此从华北到东北,辽西走廊是最容易、最便捷,也是最安全的一条道路,否则要不翻山越岭从内蒙古绕道,要不下渤海游泳到营口或者是朝鲜。
因此,作为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咽喉要道,辽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散布在这条走廊上的城市,诸如山海关、宁远、葫芦岛、锦州等则成为重要的战略节点。尤其是锦州,作为辽西走廊的最前端城市,战略地位更是得天独厚,并在明末清初、国共内战中,发挥了关键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明朝和清朝围绕锦州的战斗随着明朝的日趋衰落,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频繁侵扰大明帝国。为了抵御后金军的入侵,明廷沿着辽西走廊筑起了一道从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坚固防线,并在这条防线内修筑了多个联防据点,称之为关宁锦防线。
围绕此防线,尤其是位居前端的锦宁防线,明清开展了长达20多年的拉锯战,留下一段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最典型的莫过于1626年宁锦大战,来势汹汹、不可一世的后金军本以为凭借强大的骑兵,可以继续摧城拔寨、直捣黄龙,没想到在宁远城一带却遭遇当头棒喝。袁崇焕凭借精心构筑的锦宁防线,配合红夷大炮,把后金军打得节节败退,努尔哈赤因此一命呜呼,这是明末大明军队取得为数不多的辉煌胜利。从此,锦宁防线名声大振。
一年后,后金的继任者皇太极带领15万八旗军卷土而来,打算报一箭之仇,结果再次损兵折将,锦宁防线再显神威!
只因当时明朝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已经是王朝末路,终究抵不过不断壮大的后金军。1642年明军松山战役大败后,祖大寿投降,锦州沦陷,锦宁防线立马被撕开一张巨大的缺口,导致大明经营了20多年的关宁锦防线彻底崩溃,辽西走廊门户大开,后金军直抵山海关,剑指近在咫尺的北京。最终,随着崇祯自缢,吴三桂投降,昔日的关宁锦防线彻底沦陷。
长达 20 年的明清之战,充分展示了锦州扼塞天然、雄踞辽西、兵家必争的战略地位,锦州也因此声名远播,载入史册。
国军和解放军围绕锦州的斗争让锦州进一步声名鹊起的,莫过于1948年的东北辽沈战役。随着国共双方东北战争的白热化,双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和蒋介石几乎同时把目光聚焦到一个地方---锦州。不得不说,最高统领的战略眼光都是一流的,都能意识到锦州的重要战略地位,于是双方围绕锦州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虽然双方看到的问题是同样的,但最后的结局却大为不同。
蒋介石意识到东北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命令卫立煌放弃沈阳、长春,赶紧把东北的50万大军撤到锦州,把守辽西走廊的东大门,如果战局不妙,还可以继续西撤到华北,于傅作义部合兵一处,形成百万集团军优势,这样一来,解放军很难吃掉这么庞大的军队。然而,卫立煌身在曹营心在汉,阴奉阳违,迟迟不肯撤兵锦州,贻误浪费了一次次的宝贵战机,最终东北国军被解放军一口口吃到,50万大军几个星期内便灰飞烟灭。
而毛泽东最担心的就是国民党大军撤退到锦州,于是屡次命令林彪放弃先攻打长春的计划,直奔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以防国民党军逃窜。在林彪犹豫不决的时刻,毛泽东更是大发雷霆,敦促其继续攻打锦州。最终,林彪大军抢在国军后撤之前拿下锦州,关闭了50万大军的后退之路,彻底扭转了东北局势,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并进一步掀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之后史学家曾指出,“国民党之失败,败在辽沈战役。而辽沈战役之失败,则败在锦州”。锦州,再一次成为政权更迭的突破口,并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结尾锦州,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高山巍巍、大海涛涛,历史的时光暗淡了刀光剑影,消散了战争硝烟,但曾在这片土地上纵横捭阖的英雄们,那些治国之能臣、惯战之悍将们的故事则永远不会消失,将和这座英雄的城市一起成为永恒!
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
很多年以后,蒋介石一直埋怨马歇尔在日本投降后给他的错误压力,原本蒋介石打算命令接收东北的部队停留在锦州一线不再深入,而美方为了遏制苏联在远东的存在,强烈要求继续推进,最终葬送了精锐的远征军主力。而罗荣桓元帅逝世后,主席曾经赋诗一首纪念,《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其中有两句是:“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1948年4月,鉴于东北国军在战略上已完全处于劣势,蒋介石迭电要求卫立煌打通沈锦线,将沈阳30万主力撤至锦州,而后者担心部队在运动途中容易遭到东野截击,认定坚守不出更加稳妥,始终拒绝执行。与此同时,西柏坡则要求东野主力离开松花江流域,长驱南下攻取锦州。双方统帅如此嘱目的焦点城市,充分说明了锦州所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诠释了什么叫作“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即是“进退有据的战略要点”,也是对战争双方同样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这个成语是与军事地形学息息相关的,要争的则是先后手和胜负手。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为方便控制东北,将原来的三省增设为九省,而现在的辽宁省锦州市当时是“辽西省省会”,它地处辽西走廊中段,是连接山海关内外的咽喉要点,号称“关外第一名城”。
到1948年夏季,东北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的不断进攻下,已完全龟缩在自北向南的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城市,其它所有重要城市和广大农村全部在东北野战军控制之下。东野已经发展到主力部队70余万人、地方武装30万人的百万大军(总兵力103万人),而国民党“东北剿总”在三个城市的总兵力只有55万人,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首先攻击哪一座城市成为战略核心问题,林彪坚持先打长春(10万守敌),之后再向南扫荡攻取沈阳(30万守敌)和锦州(15万守敌)。然而西柏坡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力主先打锦州,从而将东北国民党军全部封闭在关外予以消灭,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为什么锦州战略位置如此重要呢?从东北入关有陆海两种方式,陆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热河方向经由喜峰口越过长城,这也是当年满洲大汗皇太极拿不下锦州和山海关,为了袭绕北京而不得已选择的道路,缺点是路途遥远、人烟稀少、水源缺乏,很不利于大军行进。更重要的是,东北军区所属的冀热辽军区已完全控制了这条道路,卫立煌就是想走也走不成。
而当时东北可供大部队转运的港口有三:大连、营口和葫芦岛,其中大连在苏军控制之下,葫芦岛在锦州以南,营口港则吞吐能力有限,国民党海军也无法提供50万大军海运所需的舰船(最后只有刘玉章第52军自营口逃离)。
因此,东北国民党军若想撤往关内,只有唯一的一条陆路可走:辽西走廊。辽西走廊西侧倚群山,东边临渤海,地势险要。明末袁崇焕所筑的“关宁锦防线”就建在此间,它成功地阻挡了满清铁骑几十年,这条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以宁远为中坚、以锦州为前卫,绵延百余公里,卡在了满洲八旗入关捷径上,一直到吴三桂降清才被彻底打开。
因此,谁占据了锦州,谁就控制了辽西走廊,谁就掌握了进出山海关的行动权,自然是“兵家必争”。东北野战军的顾虑在于,几十万大军离开北满根据地超越长春和沈阳南下,既有强敌留在身后,又是无后方作战,一旦攻锦不力必将陷全军于被动,所以才坚持先取长春。
而西柏坡则敏锐指出:假使长春守敌被歼,东北国军反而卸下了一个巨大包袱,在没有牵挂之下极有可能加速撤往锦州,经过几十封电报往来,1948年9月3日,林彪终于下定了南下北宁线作战攻取锦州的决心。
战役的核心思想是:置长春和沈阳守敌于不顾,确立攻击并控制锦州的决心,确立打前所未有之大歼灭战的决心,彻底封闭东北大门,最终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
西柏坡的回电第一时间就到了:“你们决定打锦州,甚好,甚慰”。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
何为兵家必争之地?说白了就是对兵家有重大价值的地区,要么它能给军队提供易守难攻的雄关,要么它能够给大军提供便捷的进军通道,要么它能给战争机器输送大量的兵马和钱粮。从这个逻辑来看,似乎整个中国的不少城市都能够沾上一两点,可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呢,由于各个城市的先天优势不同,所以这个兵家必争之地跟三甲、二甲医院一样,也是分等级的,今天就跟大家讲个比较典型的“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
可能不少人在宏观的地形图上都看不出徐州的战略价值,这也难怪,毕竟徐州所在的地区乃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地理结构比较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四战之地,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兵家必争”呢?
其实,徐州是中国极少的能包罗古今兵家地理优势的城市。
将地形图按比例放大,你会发现这个地方虽然是位处平原,但是却是群山环抱,而且山的平均海拔都不高,并且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同时具有着平原和山地的双重优势,也就意味着这里不仅适合大军团进行决战,还能够据凭借地利打伏击战。从先秦时期的史料来看,里面记载着曾经的徐州城拥汴水、泗水之河道,环绕群山,也是座易守难攻的城池,由此可见,当年的楚霸王定都彭城并不是没有考虑到地理因素的。 徐州,包括所在的黄淮地区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中华文明的区域之一,这里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经济重心,不过之后也因黄河泛滥问题一度阻碍了发展,南宋时期,赵氏政权衣冠南渡,将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再加上黄淮泛滥(不乏人祸因素)导致了黄淮地区整体发展滞后。但是历朝历代的恢复工作并未终止,使得这里出现了再度繁荣,一直是我国丰富的粮产区和充裕的兵源区,以及重要的税赋重地,时至今日,这片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粮食产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最为重要的是,徐州位于中国南北要冲地带,苏鲁豫皖交界核心位置,不仅离四省的政治中心(省会)距离相近,还和历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国都)距离相当,战略价值不言而喻。所以得到徐州就拥有了任意向南、北、西路进攻的主动权,让防御者防不胜防,而无论是哪一路得手,得到洛阳、北京、南京的任意一城,都会产生不小的政治影响。尤其是在古代南北政权对峙时期,一方得此地屯驻重兵,进可攻,退可守,足以立于不败之地。
古代战争主要是以控陆为主,近现代战争主要是侧重于控海空,而徐州的地理位置相对于汉中、西安、襄阳等传统陆战战略要地,则在近现代战争中更显兵家优势。此地足以控扼海陆空三军,关乎到中国东部的国防安全,连云港、日照、青岛、烟台的海空防基地的得失很大程度上系于徐州供给的强弱快慢,所以徐州的交通发展不仅是利于民用方面的,更有军事层面的战略意义。
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
1.
武昌,因两湖地区对东南地区有高屋建瓴的优势,又因武昌扼守长江,是仅次于襄阳的两湖重镇,所以,武昌当之无愧成为两湖与东南博弈的焦点。三国时期,孙权攻取武昌,随后夺取了荆州西部,实现了全据江南、三分天下的目的。
2.
汉中,位于今川、陕、鄂诸省的交界处,是四川的北大门。三国蜀、魏交兵,蜀军占领汉中之地,进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为据守四川的屏障,成为蜀汉政权能够长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汉中之剑阁道是修建在大、小剑山峭壁间的栈道。该地两崖夹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就是巴蜀之地。后来刘邦兵出陈仓,一举占领关中。三国时期刘备曾经和曹操在汉中血战一场,如果曹操占据汉中,那么西蜀无险可守。南宋初期,金国铁蹄踏遍大好江山,西路军一举攻下了西安。幸亏南宋死守着汉中,汉中一失,整个四川就尽落敌手。
3.
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有“五省通衢”的美誉,是古代重要战略位置。徐州,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西北部,古时候也叫彭城,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毫无争议的“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可比作一位巨人,站在一个制高点,可督苏鲁豫皖四省。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所以,除了河南之外,徐州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必争之地。
4.
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欲得天下,必先取中原”等说法,表明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排在首位。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指今河南一带。河南是战略要地,东西南北的贯通枢纽。河南物产丰富,占据了这里,就会取得极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就有了称霸天下的基础。
5.
纵观中国历史,一般“厄某地之咽喉”的关隘、“兼有政治和经济双重目的”的城池以及港口都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况且在中国历史上,因地理条件而受到影响的军事与战争的例证也是不胜枚举。首先,从大处着眼,比如中原王朝为什么要在边境上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周边民族大规模入侵中原时,双方又为什么常常会以秦岭、淮河为界。为什么山西高原、关中地区、四川盆地、江南一带、福建区域乃至岭南地区经常会出现军阀割据。
6.山西是个多山的省份,属于黄土高原,东有太行山脉,西有吕梁山脉,南有中条山脉,北有阴山余脉和恒山,中部有太岳山脉。此外,还有五台山、洪涛山、系舟山等。黄河奔腾萦流于西面和南面。山西境内山岭起伏跌宕,沟谷纵横交错,山间多陷落盆地和河流切穿的沟壑深谷。地理形势所决定,山西关隘众多,在历史上,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关隘险阻也是最多的。比如娘子关、雁门关、孟门关、杀虎关、汾阳金锁关、风陵渡、平型关等等。山西是中原王朝抵御草原政权的前沿,其中燕云十六州就有四州在山西,可见其重要性。
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
谈到兵家必争之地,我国有十大兵家必争之地:1:锦州,2:徐州,3:大同,4:河套,5:山海关,6:嘉峪关,7:虎牢关,8:襄阳,9:汉中,10:武昌。因为用兵之道重在"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兵家必争之地"争的是"地利"也!
(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