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大家好,我是小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秦始皇嬴政有很多儿子,但最出名的莫过于公子扶苏和秦二世胡亥。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呢?因为只是扶苏和胡亥只是念了名字,并非姓名。他们完整的姓名应该叫赵扶苏,赵胡亥。因为他们都是嬴姓赵氏。
中国先秦时代的称谓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是由姓、氏、名、字四个部分组成。而现代只剩下姓和名两个部分,有很大的不同。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祖龙等。胡亥,嬴姓,赵氏 ,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扶苏,嬴姓,名扶苏,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而秦始皇嬴政的叫法也是不对的,在周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表示血缘出身,氏是表示社会集团。当时一般人的标记就是氏,而姓只在辨婚姻的时使用,因为有同姓不婚的原则,所以一般女性才称姓,而男性不称。
到了先秦时代,成年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秦始皇嬴政是嬴姓,赵氏,应该叫赵政。
举个例子:商鞅是姓姬,是公孙氏,名鞅,就叫公孙鞅,因秦王将商地封给公孙鞅,才称为商鞅。
赵姬,秦始皇母亲,姓赵氏,名失载。就叫赵姬了。
原因:(1)在秦朝以前,百姓是没有姓的,只有贵族有姓。所以当时的百姓是不能直接称呼贵族的姓氏,所以一般都是叫名字,所以也就叫扶苏和胡亥了。也是显示了对贵族的尊重。
(2)而王室的各代君主,基本都不称氏,也不称姓,只称名。对于王室来说,是无需在名字前冠上姓氏的。所以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和胡亥,都是名字,没有冠上姓氏。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留个关注吧,小陌期待与您一起探讨、分享更多的历史事物。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嬴政是个错误的叫法我们老说秦王嬴政,其实这是一个错得离谱的叫法。为什么呢?“嬴”是秦始皇的姓,“政”是他的名,放在今天,姓+名当然就叫“嬴政”了。可是先秦不是这样叫的,先秦没有一个人的称谓是姓+名,一般情况下是氏+名。
今天姓与氏已经不分了,合称姓氏,但是先秦分得很清楚。这两者的区别,相当于是大家族与小家族的分别,比如嬴姓,不仅秦国是嬴姓,赵国也是嬴性,两国是有共同祖先的。大家就没看到哪个赵国国王被称为“嬴某某”,因为姓是不用来称呼的。
第二,不叫“嬴政”叫什么呢?秦始皇不叫嬴政,那么要叫什么呢?
《史记》里面说,秦始皇出生后,以赵为氏,称为赵政。那么赵政的叫法对不对呢?
也对,也不对。
先秦的姓氏学非常复杂。我说个大概。
有几种情况下,名字前面不加“氏”。
第一种情况,国君不称氏而称国。你一旦当上国君,以前的“氏”就不用了,改用国名。比如秦始皇最早叫赵政,当上秦王后,就不能叫赵政了,而是叫“秦王政“或“秦政”。
第二种情况,公子不称氏而称国。公子就是国君之子,也不加姓氏,而是加国名。
第三种情况,公孙不称氏而称国。公孙就是公子的儿子,同样不加姓氏,而是用国名。
好了,下面我说说,秦始皇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叫“赵政”。
秦始皇出生时,他的曾祖父是秦昭王,祖父安国君是太子,也就是“公子”,父亲子楚是安国君的儿子,也就是“公孙”。秦王、公子、公孙都不在名字前加“氏”,秦始皇刚出生时,是第四代,不属于“国君”、“公子”、“公孙”之列,所以可以有一个“氏”,他以“赵”为氏,称为赵政。
但是,随着他身份的变化。成为“公孙”、“公子”之后,就不能再用“赵”氏了,而应称为“公孙政”、“公子政”,或者加个‘秦’字,即“秦公子政”、“秦公孙政”。成为国君后,则称为“秦王政”。
第三,扶苏与胡亥都是名,没有氏扶苏与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不是姓“扶”名“苏”,胡亥,也不是姓“胡”名“亥”。扶苏与胡亥都是名字,不涉及姓氏。
有人把扶苏称为“嬴扶苏”,胡亥称为“嬴胡亥”,大错。扶苏与胡亥都是皇子,但是依传统一般仍是称为“公子”。因此,扶苏的正确称呼是“公子扶苏”或“秦公子扶苏”,胡亥的正确称呼是“公子胡亥”或“秦公子胡亥”。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一点,秦始皇从来都不叫“嬴政”!这是后来近现代史学界为了方便而“约定俗成”搞出来的一个名字。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明确交代了,秦始皇叫赵政。太史公所处的时代离秦始皇只有百年余,而且掌握着大量宫廷档案,是不可能将“千古第一帝”秦始皇的名字搞错的。换言之,秦始皇叫赵政、不是嬴政。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古人的姓与氏姓氏始于何时已经无考,但有文字记载的周代姓氏便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存在了,有明确史料记载,商王为子姓。换言之,至少在商代,姓氏这个东西便已经出现了,而且已经“分家”了。为何要如此说呢?原因很简单,商纣王帝辛的叔叔比干因为被分封在了比地,便以比为氏、名为比干了。难道比干不姓子?非也、非也,他的确姓子,但名字却不叫子干,这就涉及到先秦时期古人的命名习惯了。
先秦时期,因为长期实行分封制,由大宗分封出去的小宗旁支往往会以职位、封地等等为氏,以示与大宗的区别。为了进一步强调这种大小宗的区别,先秦时期的男性往往不称姓而称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姓原本的姓了,姓还是那个姓,只是不用在名字里而已。如投汨罗江自尽的那位屈原,他就是楚国的宗室,姓芈。但是,因为其先祖是小宗、被分封在了屈邑,他家这一支便以屈为氏以示与楚国大宗熊氏的区别。换言之,楚怀王熊槐和屈原其实都姓芈,他们是同宗、是“一家人”,只是因为屈原家后来沦为了小宗,故而以屈为氏而已。
简单说,姓与氏的区别就如同一棵树,姓是主干、氏是分支,同姓者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氏,各支的男性后裔都称氏而不称姓。秦国宗室为嬴姓赵氏,按照先秦时期的命名习惯,男性称氏,秦始皇自然名叫赵政而不是嬴政。到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后期,周天子的分封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加之后来秦国、秦王朝大力推行郡县制,久而久之,姓氏分家的土壤也便不复存在了。七国宗室后来虽然有那么多后裔,却鲜有新分出的氏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在秦王朝灭亡之前,贵族男子还是称氏不称姓的,原本的氏依然存在,只是没有再继续增加而已。
秦王朝建立之后,全面废除了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姓氏分家的土壤彻底没有了。最终,姓和氏合二为一,成为了现而今常见的姓氏。自汉王朝开始,姓氏已经基本合并了,许多原本的旧贵族也纷纷以氏为姓,随大流了。人们经常说什么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不同姓者两千年前也可能是一家。
先秦时期女性的命名规则先秦时期男性称氏,那么女性呢?因为先秦时期的女性不存在分封之事,更加不存在另立门户之说。因此,女性无论是隶属于哪个“氏”,她们都不称氏,只称姓。如著名的秦宣太后,为何史籍称其为“芈八子”?就是因为她姓芈,八子是秦国后宫的等级,大概其相当于后来的妃、嫔、贵人之类。换言之,宣太后和楚怀王熊槐、屈原都是同宗,都是“一家人”。
但是,中国古代的史家对女性向来“惜墨如金”,尤其是先秦时期,能在史籍中留下记载的女性,往往也只是留下一个姓而已,鲜有能留下全名者。如周成王的生母、太公望(姜子牙)的女儿,在史籍中也只留下了“邑姜”这个名字。有的女性甚至只留下了一个排行,如仲姜、孟姜之类,仲、孟实际上就是排行而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姜几姑娘”“姜几丫头”之类……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先秦时期女子称姓不称氏。否则,太公望的女儿就应该叫邑吕而不是邑姜了,不是吗?
公子的称呼在先秦时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即七国的“公子”。这些七国君主的儿子们出现在史籍中时往往既不称姓、也不称氏,只称名。在名字前加上公子,如秦孝公的庶长兄公子虔,就是被商鞅割掉鼻子的那位。虽然他叫赵虔,但史籍中通常都是以公子虔称之,而不称其为赵虔。当然,随着姓氏的合并,后世一些史家也有以赵虔称之的,但并不属于主流。当然,国君也是如此,大概其是一种尊称吧。如秦始皇为秦王期间,史籍中就曾被称为秦王政。但无论怎么说,在汉王朝之前、甚至更靠后的一段时期里,从来没有嬴政、嬴虔这样的说法……
书归正传,为什么秦始皇的儿子叫扶苏、胡亥?原因很简单,这只是他们的名字而已!实际上他们叫赵扶苏、赵胡亥,或者按照古人的叫法,叫公子扶苏、公子胡亥也是正确的。但无论怎么说,他们都不叫嬴扶苏、嬴胡亥,他们更加不姓扶、不姓胡!王老五被称为“老五”,难道他就姓“老”了吗?扶苏与胡亥同样道理。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这是个好玩的问题.
秦始皇叫嬴政,为何他的儿子就不叫嬴政呢?却叫扶苏和胡亥。
据有关的资料记载,秦始皇有十八个儿子,没有一个叫嬴政的。
秦始皇为何不把自己的名字,赐予其中一个儿子呢?然后把皇位传给他,如此一来,天下永远是秦朝,皇帝是始皇、二世、三世,直到万万世,而做皇帝的人永远叫嬴政。
这多好呢?史家记载也方便,后世读故事也轻松。
现在恐怕一般人读史,最头痛的就是那些名字吧。不仅有名,还有字,有号,烦得很。
外国人习惯把自己的名字给子孙后代,这样不仅把姓,而且把名字一起传给子孙,再给子孙另外取一个名字,以示区别。
这一点就不如中国人聪明,既然需要另外再取名,何必再给他加上自己的名字呢?显得麻烦,看起来就头晕。
今天,所有的家长,都很重视给孩子取名。有许多规矩,寄予无限期望,这都是儒家思想在作祟。
现在还有专门的机构在替人取名,用周易八卦、看笔画等等来议论吉凶。你说他迷信,他还不服。
回到题主的问题,秦始皇是法家,他不管儒家那一套,恐怕也不信奉周易那些东西。
扶苏一名来源于《诗经·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来形容树木枝叶茂盛,是香草佳木的意思。
公子扶苏是老大,秦始皇也希望自己儿孙众多,繁衍生息不断。一连生了十八个儿子,起码也有十个以上公主。
秦二世胡亥,据说其母为胡人,名字一个字亥,习惯称他为胡亥。
究竟为何秦始皇要给他们取这样的名字,史书没有交代,也不好瞎猜。
总之,一点是肯定的,他爹是嬴政,他们就不能再叫嬴政啦。
古代习惯给孩子取名,不直接用祖宗的名字,以示对祖宗的尊敬。
豹眼以前看过一些家谱,也发现隔几代后,子孙也有用祖上的名字的。但一般是年代比较久远,起码是已经不在世了。
古代一般以单名为主,也有少数是复名,没有绝对的一致。
不管取啥名字,但姓是不变的,一般家长不必去操这个心。不用这个姓,反倒是操心的事。
嬴政姓嬴没问题,扶苏、胡亥姓嬴也没问题。
习惯称嬴政为嬴政,称嬴扶苏为扶苏、嬴胡亥为胡亥。可能是古人怕麻烦,不愿意称呼三字,叫两个字比较省事。
而且直呼姓名不太礼貌,一般称呼名感觉更亲近一些。
尽管古人取名很讲究,但扶苏、胡亥取名的事还真没有多少可以探讨的。
取名的事很复杂,如果他们自己不说,外人还真不清楚其中的深意,仅此而已。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秦始皇叫嬴政,这个大家都知道。他的两个比较出名的儿子,一个叫扶苏,一个叫胡亥。一个姓“扶”、一个姓“胡”。其实不是这样的,扶苏和胡亥都姓“赢”。只是没有人直呼他们大名,因为秦朝时,大臣们称呼皇帝的儿子都是在“公子”二字的后面加皇子的名。比如“公子扶苏”、“公子胡亥”、 “公子将闾”。这就像我们现在看清朝电视剧,称呼皇子都是在排行后面加个“爷”字。比如:“四爷”、“八爷”、“十三爷”。
后来人们就习惯了这种称呼,把赢扶苏称之为“扶苏”,把赢胡亥称之为“胡亥”。就有了老爸姓赢,一个儿子姓扶、一个儿子姓胡的错觉。不知道的还以为秦始皇被绿了多少次呢。
既然聊到这个话题,就顺便说说扶苏和胡亥这哥俩吧!扶苏,赢姓。秦始皇长子,是一个刚毅勇武,而且还挺仁义的皇子,是大秦帝国的法定继承人。
秦始皇时期,市井间有人议论秦始皇的暴政。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大罪。秦始皇知道后,对此事进行了彻底的“追究”。严刑之下人人互相揭发,最终株连了460多人,这些人的下场只有死。
之后,扶苏借此事劝谏秦始皇,大概意思是:我大秦天下初定,还有很多人心没能完全归顺,父王应该以仁治国,不要加剧百姓对朝廷的怨恨,像上次坑杀460余人这种事,还是谨慎一些的好。
秦始皇一听,你这是委婉的说我暴政啊!言外之意是那460多人说的对,我就是个暴君呗?既然咱们爷俩政见你不一样,你就别在我旁边了,上远处玩去吧。
于是下令将扶苏派往边关,让他去跟蒙恬修长城了,同时也抵御匈奴。
转眼间两年过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危,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扶苏,让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继承皇位。
秦始皇驾崩的时候,李斯和赵高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会对他们不利,于是就篡改了遗诏,立扶苏的弟弟胡亥为太子。并伪造了另一份遗诏寄给扶苏,这封遗诏上的内容是命扶苏自尽。
在那个“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扶苏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扶苏死后不久,胡亥登基,就是有名的“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赢胡亥、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秦朝的第二位皇帝,性格暴虐。扶苏死后,在李斯和赵高等人的拥立下,登上皇位。
赵高力保胡亥的原因是,胡亥从小就跟着赵高学习狱法,也就是说两人是师徒关系。
公元210年,秦始皇巡游的时候胡亥是随驾的。当秦始皇病危的时候,赵高和李斯等人就已经开始筹划帮胡亥篡位的事情了。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秘不发丧,假传圣旨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当时不仅仅逼死了扶苏,同时把20多个兄弟姐妹都给杀了,残暴的本性从这时候就开始暴露了。
胡亥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安葬秦始皇,在秦始皇下葬的时候,胡亥说:先帝没有子嗣的嫔妃们,放她们出宫不合适,就让她们全部殉葬吧!
一句话,就把几十位嫔妃送上了黄泉路。
三年后,公元前207年,由于胡亥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同时,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老贵族们也都展开了“复国运动”。
在大势已去的时候,最讽刺的一幕出现了:曾经自己的老师赵高不顾一切的保自己登基,现在,老师赵高的心腹上门来逼自己自杀。二十四岁的胡亥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结局居然和哥哥扶苏一样,都是被逼自尽,到头来只是比扶苏多当了三年皇帝而已。
后世给扶苏和胡亥的评价截然相反。一提起扶苏,就是仁义公子形象;一提起胡亥,就是残虐暴君形象。不管评价如何,冥冥中注定,兄弟俩都是悲剧人生。
本文作者:冲仔学历史
欢迎评论、点赞、关注,祝您愉悦!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最近只要涉及到秦始皇的问题,基本上都绕不过身世问题与姓名问题,今天我们暂且不讨论秦始皇究竟是秦庄襄王之子还是吕不韦之子,只对先秦时期的姓名问题做一下介绍。
图:嫪毐与秦始皇母亲赵姬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要分清“姓”与“氏”的区别,远古时期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为了防止同宗结婚,于是就产生了八大姓:姬、姜、姚、妫、姒、嬴、妘、姞。
但是随着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只用姓已经满足不了要求,很多人只用姓已经区别不出了,于是就出现了“姓”下面的分支,也就是“氏”,而在先秦时期每个人的称呼都是有三种叫法的,也就是姓+氏+名,但古人的称谓和记述多数用名。
而至于名前加什么就看语境的需要了,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政,在秦始皇活着的年代,别人都是称呼他赵政而不是嬴政,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与胡亥,自然就叫赵扶苏和赵胡亥了。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叫嬴扶苏、嬴胡亥。而起名扶苏是因为当时有“山有扶苏”的说法,意思就是茂盛生长;取名胡亥应该跟他的生母所在的民族习惯有关。
其实,在先秦时期称呼一个人未必是用姓或者氏,有时候这个人的国家、氏族、地位、封地哪个比较有存在感或者比较重要就用哪个,并不一定在名前就是氏。
比如商鞅,名叫鞅,后来的文史资料习惯叫他商鞅,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商”地,号商君,但他是姬姓,卫氏,可以叫卫鞅,而他又是卫国公孙氏的后裔,因此也可以叫公孙鞅。
而先秦时期,因为地位、经历不同,到底名前面放什么来标识人与人的不同,并不是一概而论的称“女称姓,男讲名”,比如对地位高的人就一般不称氏而称姓,比如齐桓公姜小白,就没有叫他吕小白,在成为国君之前,人们都称他公子小白。而有的人可以直接称呼名,比如晋文公重耳。
另外,屈原姓芈,而以氏称屈原。吕不韦姓姜,而以氏称吕不韦。管仲姓姬,用的也是氏。
而对于一般平民,有很多直接用职业加名称呼的,在先秦时期“师”是指乐手,因此很多乐手都被称“师某”。
总之,在先秦时期,称呼是不固定使用某一种组合的。
事实上,我们今天使用的统统都是氏+名的模式,只不过以前的“氏”后来叫成了“姓”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古八大姓,流传至今的只有姜和姚比较多,而芈、风等华夏集团之外的诸侯姓就更少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