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么?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

朱棣在位期间,先后五次率兵北伐,消灭残元势力,安定北方边境,最终病死于第五次胜利回师的路上,可以说朱棣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开后世君王之表率。

朱棣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明朝国威,纵朱棣一朝,来北京朝贡的国家超过六十个,受大明皇帝册封的国家三十余个,可以说,朱棣用自己的能力诠释了什么是“不怒自威”,什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很少发动对外战争的情况下令很多国家甘为明朝附属国,这种民族自豪感,我认为比那些用千百万人的生命换来的更有意义。能让敌人不敢主动侵略甚至甘愿俯首称臣,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朱棣便做到了这一点。

但朱棣的成就也绝不仅仅是对外政策上,在对内方面,朱棣采取了疏通运河,奖励耕种,减免赋税等措施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所以我认为,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用兵如神,是难得一遇的明君。

朱棣的功绩

编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改革吏治

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迁都北京

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的事件。因发生于永乐年间,故名。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域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环葬着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统称十三陵。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北平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今天游客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他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开国名将徐达之女)死去,朱棣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说的风水宝地。

建造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拓展知识

朱元璋在位期间,朱棣很本分的驻守北京,在燕地尽职尽责的防御蒙古人,从没做过任何僭越之事,“靖难之役”之前,朱棣是一个很合格的藩王,他完美的完成了朱元璋当年分封他们到各地为王,为朱家守江山的美好愿望。不得不说在朱元璋众多儿子当中,朱棣最像他,太子朱标仁孝,性情太软弱,其他的儿子大多都沉迷酒色,几乎都是庸俗之辈,只有朱棣最勤于政务,在封地脚踏实地的为大明朝尽心尽力,也为大明朝立下赫赫战功,朱棣的身上散发着非比寻常的胆识与气魄,所以朱元璋将大明最重要的燕地交给朱棣,又给他娶了大明第一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为王妃,可见朱元璋很器重朱棣,而朱棣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因此对朱元璋而言,朱棣应该是他最为自豪的儿子。

当然了朱棣篡权并诛杀了很多建文旧臣,这是他一辈子也洗不掉的污点,如果朱棣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他杀了这么多人,一定会受到后人万世的唾骂,但朱棣是一个君,所有对他的评价都不能仅仅站在“家”的角度而要站在“国”的角度去看,尤其是在封建时代,这种时代的局限性,思想的局限性决定了如朱棣这般有野心,有能力成为一代雄主的人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很多牺牲。而且朱棣造反实在是朱允炆逼的,如果朱棣真的早就有造反之心,那么他不会等到北平被朱允炆派来的人接管之后再起兵,更不会等到自己的部队被朱允炆借口调走之后再起兵,历史上有自己的大本营被别人占了,部队被别人调走了再发动叛乱的吗?如果有那也只有朱棣一人而已,再看看朱棣起兵后的几次作战,很多次都是打了败仗,自己还差点被杀,从北京打到南京,虽然只用了四年,但却多次险象环生,这种狼狈真看不出来像是蓄谋已久的,更像是仓促起兵。

朱棣是一位明君也是一个合格的儿子,他既做了一个君王应该做的,也做了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不管是为君为子,他都无愧于家,无愧于国。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么?

朱棣上台应该感谢他的父亲朱元璋,虽然朱元璋没有让他就位,而是让他的侄儿朱允炆“隔代”做了皇帝。

朱元璋在选定太子之位时,朱棣前面的三个哥哥都死去,按道理,他这个第四子应该“顺位”的,但是,朱元璋却把太子之位给了长孙朱允炆。朱棣非常愤怒。那为什么还要说朱棣应该感谢朱元璋呢?因为,正是朱元璋在位时大肆斩杀“开国功臣”(主要是异姓王),让朱棣的藩王(燕王)地位做大,以至朱允炆“削藩”时,无再多的功臣战将可用,朱棣得以“靖难”“清君侧”,一举将朱允炆集团势力扫进历史的火炉,灰飞烟灭。

(明成祖朱棣)

朱棣上位,总算没有像李世民那样,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死于自焚)往下一脉斩尽杀绝,而且先安慰后打压。但是,分析朱棣是不是明君,还得看他在位时是否实行开明的政策,他对历史的贡献如何。

先看他施行的政策。朱棣一上台,开始推行的,叫“拨乱反正”,不是政策的政策。凡是建文帝实行的政策,全部推翻;凡是太祖朱元璋施行的,全部恢复。似乎是在为自己“正名”,但执行起来,总算好操作,政策很快也就理顺了。

接着,他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了,开始了自己的所谓施政。明朝真正的“严苛暴政”自他开始。首先,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实行残酷统治。对建文帝时期的重臣毫不手软,一概诛戮,甚至株连。株连之举,他是开了明朝最残酷的先例。方孝孺被“株连十族”,历史之“最”;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等等,不胜枚举。再削藩,诸王势力大幅减弱,藩王都“成不了气候”。对建文帝诸子先是安抚,委以藩王,后全部削为庶人。恢复洪武时废除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官员自危。

(郑和下西洋)

接着,迁都北京。北平本就是朱棣做燕王时的兴王之地,迁都北平,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皇权地位,更可以有力抗击蒙古,完成全国真正统一之势。应天府南京只是作为辅都。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再接着,就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编纂《永乐大典》,该典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郑和七下西洋,便是壮举。与西方殖民势力枪炮政策开路相比,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外友好交往的历史。

最后,五征蒙古。朱棣从做燕王起,就与蒙古势力相抗衡,誓要铲除。蒙古割据,不除何以统一?但第五次亲征时,朱棣却死于回师的途中。他被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

(远征蒙古)

我们再来看看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如何。朱棣为什么被称为“永乐大帝”呢?可能是基于他的三大政绩的缘故: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五征蒙古。朱棣对历史是有贡献的。在他统治时期,明朝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有阿拉伯帝国的存在,同时期的唐朝都不一定是世界最强国家)。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朱棣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就忘了他统治时期的至暗年代。明朝真正的“苛政”,很多都是从永乐开始的,从而让明朝在历史上的统治名声不太好。

所以笔者宁愿称朱棣为“永乐大帝”,也不愿意称他为明君。 @头条历史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头条读书会 @美文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么?

在大明王朝,朱棣绝对算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名声,仅次于其老爹朱元璋。他也跟他的老爹一样,然而跟他的老爹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虽然黑粉不少,但是粉丝更多。而一说到朱棣,很多的人想到的是靖难之役,篡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位,对方孝孺的诛十族,残杀宫女,仿佛朱棣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那么,朱棣在历史上算是一个明君还是一个暴君呢?

今天,填哥就为大家解说一下朱棣,让大家看看,在填哥的心目当中,朱棣究竟是一位明君,还是一个暴君。

对一个人物的剖析,其实不难,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朱棣,他究竟做了哪些事情。

一、少年天子,征服乃儿不花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公元1360年,根据记载,成祖朱棣自小就是一个美男子,且性格刚毅果敢。明成祖的第一次露面,是征服乃儿不花。

当时明成祖和晋王一起出征。但是晋王一见敌军人多势众,就胆怯了。明成祖朱棣却丝毫不惧,避实击虚,大败敌军。因而深得朱元璋的赏识。

在大明洪武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就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年仅21岁的他,就镇守北平。可谓年少有为。

二、靖难之役。残杀建文功臣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后,深感多位皇叔的威胁,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削除周王,湘、代、齐、岷诸王。燕王深感威胁,于是在王府装疯卖傻,并称自己身患重病。

但是建文帝仍然没有解除对朱棣的疑虑。派大臣监视他。

于是,朱棣以清除齐泰、黄子澄为借口,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反叛。这就是有名的“靖难之役”。战争进行了四年,建文帝先后任用耿炳文、李景隆平叛,大败而归。在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占领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于是登基称帝。

平心而论,建文帝削藩的想法是对的。历朝历代,有实力的藩王都会对朝廷产生巨大的威胁。但是建文帝的削藩操之过急,手段过狠了。他不是削减藩王的权力,而是直接废为平民,甚至逼迫自裁了。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在逼着朱棣造反啊!

朱棣登上帝位后,对建文帝的臣子展开大规模的清洗。齐泰、黄子澄不用说了。方孝孺、练子宁、陈迪、胡润,董庸、卓敬、黄观、王度、卢原质等人都被诛族,特别是景清,不仅自己被杀,而且乡里人都被诛杀,连同他的学生,老师,姐妹包括姓景的族人都不放过。因为忠于建文帝,在朱棣登基之初被杀的不下数万人。可谓是心狠手辣。

三、复藩削藩

位高权重的藩王自古以来都是皇权的威胁。建文帝就是因为削藩太急才遭到灭顶之灾的。朱棣初等帝位,为了稳固统治,恢复了被建文帝削除的藩王的爵位。但是等到帝位稳固之后,朱棣又开始削除各个藩王了。

建文四年,壬申,徙封谷王橞于长沙。
永乐元年,己未,徙封宁王权于南昌。
夏四月,岷王楩有罪,降其官属。
九月,庚子,岷王楩有罪,削其护卫。二年春三月戊辰,改封敷惠王允熙瓯宁王,奉懿文太子祀。三年,九月冬十月,盗杀驸马都尉梅殷。丁卯,齐王榑有罪,三赐书戒之。四年,齐王榑有罪,削官属护卫,留之京师。六年春正月丁巳,岷王楩复有罪,罢其官属。


朱棣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先后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这样既解决了建文帝没有解决的削藩的问题,又不至于引起新的叛乱。

四、迁都北京。移民充实北京。

明朝自从朱元璋开始,就在考虑迁都的问题。甚至一度想要迁都西安。但是因为朱标的死而作罢。

明太祖没有完成的事,朱棣帮着完成了。公元1421年,在朱棣的主张下,大明王朝迁都北京。虽然朱棣的迁都北京,有着回到自己老根据地的打算。但是此举,也使得北京从此作为中国的都城600余年(民国时期除外),成就了北京的辉煌。

北京,也成就了明朝硬气。因为实话说,南京作为都城并不合适。中国自古以来的威胁都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定都南京。除非遇到朱元璋一样雄才大略的皇帝,否则就近指挥调度大军抵抗侵略十分困难。容易在北方的铁蹄下丧失半壁江山,沦为偏安一隅的局部政权。

而定都北京,相当于把都城定在了前线。指挥调度都十分容易。明朝因此有“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之说。如果不是迁都北京,明朝很有可能在土木堡之变后就土崩瓦解了。至少也是只剩下半壁江山了。

但是北京作为一个边疆城市,而且还经过多年的战乱。所以人烟稀少。为此,明成祖多次下令各个地方移民,充实北京。为北京的繁荣昌盛奠定一定的人力基础。

建文四年乙未,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永乐元年秋七月甲戌,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二年七月丁卯,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三年九月丁巳,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虽然,这些举措,有建造北京皇宫的动机,但是,无疑这些充实北京的人口,促进北京的发展。

五、郑和下西洋,扬我国威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现在众说纷纭。但是无论如何,在成祖、宣宗的支持下,于永乐三年开始,宣德八年结束的郑和的船队的浩浩荡荡的下西洋,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声望,宣扬了中国的国威。

郑和下西洋,既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行史上的壮举。他比西方的新航路的开辟早了近一百年。他给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谊和问候。

六.亲征蒙古

在中国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心腹大患。宋朝甚至因此而两度被灭。

明朝建立后,追亡逐北,继续打击残元政权。徐达、蓝玉多次深入漠北,给予残元政权沉重打击。但是成祖即位之后,残元政权仍然是巨大的边患。

明成祖勇武过人,多次率领军队亲征漠北,追歼残敌。给予残元政权一定的打击。

永乐八年,首次亲征,追击雅本失里,败阿鲁台,

永乐十二年,击败马合木,大败瓦剌

永乐二十年,亲征阿鲁台,大败兀良哈

永乐二十一年,再次亲征阿鲁台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亲征蒙古途中去世。

永乐的亲征,虽然也说明成祖手下大将缺乏,但是也为明朝前期为患边疆的残元政权予以打击。

七、镇守安南

越南北部,古称交趾,又称安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国的领土。但是自从宋朝时期,越南的北部就开始脱离中国自立。自此之后,交趾经常反叛。元朝末年,交趾趁着中原大乱的机会,又一次自立。还发兵攻打明朝。

明成祖多次发兵,征伐安南。把安南纳入中国国土。并派兵镇守安南。可惜明朝宣德皇帝从安南撤兵。从此,安南脱离中国的统治。

八、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

明朝初年,东北地区很多地方归顺大明。明朝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在奴儿干地区设置卫所。但是随着明朝在东北统治的稳固和地方的扩大。一个辽东都指挥使很明显不够用。所以,永乐七年,在当地官员的建议下,明成祖决定升奴儿干卫所为奴儿干都司。统一指挥东北的北部,包括黑龙江,嫩江,外兴安岭以及库页岛和日本海等等广阔的地区,加强对东北包括女真在内的各个民族的管辖。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对明政府在东北的统治和东北的开发,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九、励精图治

明成祖不仅仅积极开疆拓土,稳固明朝的统治。对内方面,也是励精图治。孜孜不倦。

成祖多次下令赈济灾民。这在有着抹黑明朝之嫌的《明史》上也屡见不鲜。

 永乐元年癸亥,耕耤田。己巳,振北京六府饥。甲午,振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五月丁丑,除天下荒田未垦者额税。庚寅,捕山东蝗。丁酉,河南蝗,免今年夏税。壬辰,罢遣浚河民夫。二年辛卯,振松江、嘉兴、苏州、湖州饥。

如此种种,在明史之中,记载的次数达三十多次。

而且,朱棣还多次赦免罪犯。重申藩死罪的,要经过五次复核。朱棣还多次劝课农桑,并亲自下地耕种,作为表率。

威武的大明军队

在朱棣的统治下,大明百姓安居乐业,明朝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朱棣的统治,为明朝的仁宣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朱棣虽然个性残暴了一些,但他的文治武功,还是值得称道的。朱棣,还是不愧为一代明君的。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么?

朱棣当然算是明朝的一代明君,他虽然是夺权上位的,但不能否认他的治国功绩。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多次亲征北元残余势力,南伐安南,东击倭寇,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朱棣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朱棣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朱棣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总而言之,朱棣是一位强势的雄主,对国家贡献颇大。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么?

朱棣靖难之役后,抢了侄子的皇帝宝座,当上了皇帝。要说是明君还有待商榷,因为在他身上,励精图治和残暴虐杀集于一身。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但其最残暴的就是诛杀方孝孺十族。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并将其门生一并诛杀,开了“诛十族”的先例。《明史》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么?

说起明朝的皇帝,很多人可能马上会想到一堆的皇帝:洪武皇帝朱元璋、永乐皇帝朱棣、万历皇帝、崇祯皇帝......不错,明朝的皇帝好像每一个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就拿明成祖朱棣来讲吧,关于朱棣的故事不少,关于朱棣的评价也不少,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朱棣是明君还是昏君?

说朱棣是昏君的,理由大概是朱棣从朱允炆手里夺得了皇位,皇位来得不正,并且朱棣杀方孝孺、杀宫女,有暴君的行为。

说朱棣是明君的,理由主要是朱棣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推动了明朝国力的提升。

你认为呢?

我赞同第二点:朱棣是明君,是明朝杰出的皇帝之一。

朱棣为什么是明君?为什么是杰出的皇帝?

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这说法很多,有的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有的说是为了提高声望,有的说是因为军事目的。

不管怎样,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的好处是这一行为提高了明朝在世界的声望,宣扬了国威。

郑和下西洋特殊在哪里?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很多人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世界著名的航海活动,但不清楚的是郑和下西洋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

郑和下西洋发展了经济,促进了中外的交流。在朱元璋时期是有海禁政策的,而朱棣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派出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外贸易,通过贸易,明朝获得了新的原料、技术、工艺品。这些得到的原料、技术、工艺品反过来,改进了国内的生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迁都北京——加强统治

北京的辉煌离不开朱棣的迁都。

明朝的首都原本是在南京,好端端的,朱棣为什么想要迁都到北京呢?有三个原因:

  • 原本北京就是朱棣镇守的地方,迁都北京,有点像是回自己大本营的意味,毕竟是自己熟悉的地方,方便统治。

  • 有利于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过了元朝末年的战乱,华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残破不堪。明朝建立后南方地区恢复的比较快,而北方地区却很多处于停滞状态。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快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抵御来着北方的威胁。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巨大威胁,如果没有迁都而是选择继续在南京,一旦蒙古入侵,虽然说首都受到攻击的可能性降低,但首都离战争地点太远,抵抗侵略就比较麻烦,指挥调度不方便。

亲征蒙古——维护边境安宁

朱棣的军事能力是很不错的,靖难起兵能够成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他不是一直在皇宫里呆着,他用五次亲征,给予元朝残余势力重大打击。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回了蒙古,徐达、蓝玉等人多次和元朝的残余势力进行交战,这些战斗给了残元一定程度的打击,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仍旧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威胁。

朱棣在当上皇帝之前在北京当燕王,他很清楚残元势力是边疆的巨大隐患。怎么解决这个隐患?打!

明成祖朱棣的五次亲征,给残元势力进行了重大打击,残元势力进一步被削弱。实力变弱了自然也就不敢频繁乱动了,明朝的边疆由此变得更安稳。

虽说得为不正是朱棣一生的黑点,虽说杀方孝孺、杀宫女是暴君行为,但从总体上看,朱棣在当上皇帝后并非毫无作为,相反,在他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评价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更多的是看他为国家做了什么,为人民做了什么,有没有使得国家发展得更好。因此,朱棣是一位明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