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是必然的吗?

问题觉得是必然 自己太作 不死不行啊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被汉高祖刘邦称为汉初三杰,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更被后世誉为“兵神”“兵仙”。

作为战必胜,攻必取,为大汉立下不是功勋,集王侯将相与一身的韩信,为何在没有谋反的证据,直接被吕后下令杀害了呢?

其实这跟韩信在征战时期做的几件事有关。

韩信是淮阴人,早前家贫,却志向远大,不事生产,其实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胸怀天下,却解决不了温饱,常常饿肚子。当时在河边洗衣服的漂母,看韩信可怜,于是给他饭吃。甚至受到当地的屠夫,被逼从屠夫胯下爬过。可以说,韩信在早期混的相当失败。

后来天下大乱,韩信觉得机会来了,先是投奔项梁,不受重用,后来又投奔刘邦,还是不受重用,胸怀奇谋,却无人赏识,韩信郁郁不得志,幸好萧何慧眼识英雄,向刘邦郑重推荐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方得以施展自身的才华。

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后,逐渐在天下崭露头角,但是随着韩信的功劳越来越大,韩信开始逐渐骄纵自满,做了几件不该做的事。

第一件事

刘邦命令韩信去进攻齐国,同时又派郦食其去劝降齐王田广,在韩信未到齐国时,前方就传来消息,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韩信本想停止攻击,但是韩信的手下说:“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于是韩信嫉妒郦食其功劳,继续攻打齐国,导致齐王烹杀郦食其。而郦食其又是刘邦心爱的谋士,此事让刘邦心有不满。

第二件事

韩信在攻下齐国后,自恃功劳大,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为了大局考虑,出于安抚韩信,才答应他封他为齐王。自恃功劳而向主公讨爵位,甚至拥兵自重,以此来逼迫君主,韩信犯了臣子大忌,可以说已有不臣之心,从此刘邦对韩信最后的信任也消失殆尽,只剩下相互利用。

第三件事

刘邦封了韩信作为齐王后,与韩信和彭越约定两线出兵,合围项羽。没想到刘邦进军后,韩信与彭越并未按约定未出兵,害的刘邦大败。最后为了能够调动韩信与彭越,刘邦只得听从张良的计谋,又封了大量的土地给韩信和彭越。彭越暂且不提,本是就不是刘邦的人。但是韩信可是刘邦嫡系,他是凭借刘邦的赏识才有今天,而在刘邦用人之际,竟然拥兵自重,以此来要挟主公,已经犯了臣子大忌。

综上所述,韩信其人是由能力,但是平台毕竟是刘邦给的,没有刘邦也就没有他今天。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错把平台当本事,这样的话,利用价值完了,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后来吕后杀韩信,刘邦也只是默认而已。

我简单的总结一下

1.性格孤傲,他在军中几乎瞧不起任何人,刘邦他都不放在眼里。

2.喜欢显摆自己,例如韩信点兵,当着刘邦夸自己。

3.太过本事,一旦韩信反叛将造成严重后果,张良称他为“国士之无双”,功高震主,刘邦担心汉室江山倾倒。

4.太单纯,太天真,我们承认韩信这个人很聪明,从军事才能和忍受胯下之辱可以看出这个人非常机灵,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很笨拙,在一些场合看不出来,很不成熟,刘邦在杀他之前内心非常纠结,给过他无数次机会,可他老是看不透,以为刘邦一定会相信他,还逼迫刘邦封他为王。

5.政治无能,不会治理,军事能力强但政治方面弱。

6.猜不透人家心里,不琢磨事儿,刘邦杀他前,他手下谋士纷纷提醒他借机反叛出去或者一走了之,可他不听劝,依然天真地以为刘邦要对自己加官进爵。

7.不怕被杀,刘邦之前曾说过他死的时候列出了看不到天…等一系列条件,他对于会被杀掉连考虑都没考虑。这几条均或多或少导致了韩信的死亡。

拓展知识

在中国西汉的历史上,韩信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一方面他是汉帝国伟业的创造者,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另一方面,他在汉初刘邦分封的诸侯王当中,处境最为尴尬,一直都被刘邦怀疑,不断降低韩信的爵位和剥夺韩信的封地。那么韩信这个人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需要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审视他,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得出更加符合真相的韩信人物形象。

长期以来的历史研究中,对韩信的评价有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认为韩信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韩信残忍好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韩信这个人物呢?客观地讲,韩信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是兼具两种不同的性格特色的,因为在不同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首先来说,韩信作为一名军事领袖,他的才能无疑是极其优秀的,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臣子,他却缺乏必要的隐忍和气量。

韩信这个人物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十分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讲出若干与韩信有关系的成语典故。关于韩信的故事,也是有两个极端的表现,既表现了忠义和诚信,也表现了残忍和背信弃义。我们分别来梳理这个问题。

关于韩信正面形象的故事主要两个。一个故事是讲述韩信小的时候,接受漂母的帮助。漂母就是在河边洗衣服的一名妇女(也有学者说“漂母”这个词是当时的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的工资很低),韩信早年落魄的时候,收到了这个漂母的帮助,等到韩信功成名就,用千金馈赠给这个妇女。这个故事展示了韩信重信重义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故事是韩信曾经两次拒绝敌军的贿赂,拒绝了背叛汉高祖刘邦。这也体现了韩信一诺千金的人物形象。

但是韩信的形象的对立面也很明显。史书中记载,他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但是对侮辱他的人韩信十分宽容,竟然以德报怨。但是史书同样记载了曾经又一次韩信在一处亭长家留宿,亭长的妻子很不待见他,做很差的饭菜让他吃,韩信对这个问题却丝毫不忍耐。有的学者认为,韩信之所以能够宽恕胯下羞辱他的人,是因为韩信担任楚王时期,为了沽名钓誉选择对羞辱自己的人宽大处理的态度。但是为何他对亭长的作为耿耿于怀?这就很难讲清楚了。

通常来说,韩信就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之所以韩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拥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率领军队纵横天下。为了保全这个理想,韩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因为如果一怒之下将羞辱自己的人杀死,可能韩信的长远志向就不能实现了。此外,有学者指出,韩信的所谓“不忍叛汉”实际上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这个问题上,韩信表现的优柔寡断了。他可以在功成还乡时,一饭千金表现自己的侠士风气。但是,一旦面临到威胁自己生命的话,他就选择出卖自己的朋友以图保全自己的性命。从这个特点上看,韩信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已经认识到事实上韩信的为人处世有其自身的不足。首先来说,韩信是一个贪功好利的人,他在刘邦危难之际竟然仗势要挟刘邦封赐自己为“假齐王”。这个行为不仅惹怒了刘邦,也让以刘邦为中心的势力集团加深了对异姓诸侯王的怀疑。其次,韩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恃才傲物的品格特点。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韩信作为六国旧贵族之一,他的思想深处有着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对时代的把握不够敏锐。刘邦作为平民出身的统治者,它能够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对于刘邦而言,分封制不过是一种手段,用于巩固新成立的政权。但是韩信和项羽同刘邦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时代观念仍然停留在分封天下的格局,他们的目标仅仅停留于裂土封侯的层面。

总得来说,我们对韩信的认识确实还存在着争论,但是整体而言,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那就是他既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优秀将领,同时又是一个充斥着“人性”色彩的正常人,在他身上善恶杂存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吗?

同时期史上有两个韩信,韩王信和淮阴侯韩信。巧合的是,俩个人都跟着刘邦混,都是因为谋反被刘邦给杀了。

刚刚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韩信没有实战经验,刘邦却直接任命他为大将军。

接着这个茬,把韩王信放一边,说一下这个淮阴侯韩信的事吧。

01

初露锋芒

在上个问题中,说道萧何力荐韩信,刘邦答应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当时,刘邦是留了一手的。

或许刘邦、萧何并不清楚,韩信白吃白喝,人家不给吃了还不高兴;屠夫要杀他,他就甘愿受胯下之辱等等,对于韩信的人品可能不了解。

其实,即便了解了,刘邦或许不认为有啥不妥。毕竟刘邦做的那些事,也比韩信强不到哪里去。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刘邦不会计较这些,但一定会防着他的。大将军这个岗位可不是闲着玩的,是必须要交给他带兵权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翻脸后,以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东击项羽。

韩信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

刘邦得意忘形,沉迷于欢乐,被项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仅老父亲和老婆丢了,一对儿女也抛弃了好几次。

刘邦在彭城遭遇了大败,几乎裤衩也丢净了,但韩信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02

扫平魏、赵、燕诸侯势力后,韩信就被剥夺了军权。

兵败彭城后,韩信向刘邦提出了“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

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坚持正面与项羽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加了三万兵力,并派遣张耳一起与韩信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作出这个决策,对刘邦来说是相当艰难地。

韩信的能力,刘邦是丝毫不用担心的,但把重兵交给韩信,独自在外作战,这有很大的风险。

刘邦知道韩信的战略是正确的,也是战胜项羽最根本的战略。但刘邦也实在没有办法控制韩信了,刘邦要面对项羽正面的进攻,就不可能把自己的亲信大将全部派给韩信;如果派遣一两个将领,不仅不能控制韩信,反而会引起韩信的怀疑。

在此艰难时刻,刘邦再次表现出了非凡的魄力,把他的朋友但称不上铁哥们的张耳,派给了韩信。此时的刘邦也是在做惊天豪赌,如果韩信反叛那就听天由命吧。

彭城兵败,刘邦实力大损,派给韩信的三万大军可是刘邦的命根子哦。

韩信也不含糊,大军一出就灭掉了魏国。然后降服赵国广武君李左车,与赵国展开对决,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了赵国二十万大军。

之后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派遣使者去燕国,燕国得到消息就投降了。韩信请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了。

这是韩信为下一步攻占齐国之后,想封齐王做打算。

但是刘邦在荥阳与项羽的战事吃紧,兵力严重不足。刘邦单独与夏侯婴跑到了张耳、韩信的军营,一下子剥夺了二人的军队,二人得知,大惊失色。

这件事看出刘邦对带兵大将的不放心,也给韩信敲响了警钟。

03

韩信欲立齐王,招致了刘邦的忌恨。

剥夺了二人军队之后,刘邦任命张耳备守赵地,以韩信为相国。让他们二人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国军队,准备攻打齐国。刘邦这一招是十分的流氓,但韩信也无可奈何。

韩信收集赵国的军队,开始征讨齐国。此时,刘邦已经派遣郦食其说服了齐国投降。但韩信采纳蒯通的建议,一举击败项羽与齐王二十万联军,拿下了齐国。

这时候,韩信就提出来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

这是韩信犯下了的致命的错误。

韩信不用刘邦的一兵一卒,完全依靠自己收集的赵国残余的兵力灭掉了齐国。这个功劳封为齐王并不为过,但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自己提出来哦。

但此时没有人站出来替韩信说话,韩信为张耳投之以桃,但张耳并没有报之以李,搞得韩信憋不住了。

刘邦一听就火了,桌子一拍就站了起来。本想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反而威胁要自立为王。旁边的张良、陈平一看不好,就狠狠地跺了刘邦一脚。

刘邦如梦方醒,趁机说:“韩信这小子太没出息,大丈夫要立就立真齐王。”

刘邦虽然封了韩信为齐王,但心里那个恨恐怕连韩信都清楚了。

04

一错再错,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韩信灭掉齐国后,使项羽非常恐慌,就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联合楚国,三分天下。韩信没有同意,这是韩信犯的第二个错误。

齐人蒯通清楚天下大局的关键在韩信手里,就用相人术劝说韩信。他认为韩信功高盖主,名震天下,这很危险,终于说动了韩信。

但韩信犹豫不决,不忍背叛刘邦,又认为功劳很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

最终没有听取蒯通的计谋,这是韩信犯下的第三个错误。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趁项羽无备,约定韩信、彭越南下合围项羽。结果,韩信、彭越没有如期南下,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归。

这是韩信犯下的第四个错误,至此,韩信除非造反,否则已经是死定了。

为了调动韩信、彭越的积极性,刘邦听从了张良之计,划陈(河南淮阳)以东至东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由韩信统一指挥对项羽作战。

韩信又入套了,在他的指挥下,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一举消灭了项羽。

至此,韩信的死期也就到了。之后的事,韩信就控制不了啦,除非造反。

不管韩信是否在谋反,以谋反之罪除掉韩信已经是必然的事。

如果刘邦不杀韩信,反而让韩信造反成功,把刘邦给杀了。是不是有人会说:“刘邦你傻啊,韩信几次想造反你还不觉醒,你能怨谁呢?”

刘邦杀了韩信,那是韩信一错再错,自己找的;如果韩信杀了刘邦称帝,就说明刘邦没有皇帝那个命。

这就是历史,刘邦能做皇帝,就说明他比任何人都高明;韩信最后这个结局,依然被当做了英雄,可见历史还是公允的。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吗?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他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的死也是让人惋惜,成为千古争议的话题。从韩信的历史来看,我认为他的死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冤案,而造成这起冤案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果韩信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还是有可能不死的。

一、韩信之死是吕后策划的一起冤案。

韩信之死,按照《史记》的记载,是因为谋反罪被杀。史书记载,韩信对刘邦处分他不满,因此和陈豨共同谋反。在刘邦出兵平定陈豨的时候,韩信在长安密谋造反响应陈豨。他和家臣在夜晚假诈皇家的诏书,赦免政府监狱里的罪犯,来攻打吕后和太子。

韩信密谋已定后,在等待陈豨的消息时,他因事要杀他的一个家臣。这个家臣的弟弟于是跑到吕后那里告密。吕后和萧何合谋,以陈豨被平定的借口,劝韩信去宫里朝贺。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所杀。

现在,我们回首看这段历史,就感到漏洞百出。韩信惯能用兵,他被贬后就一直居住长安,对长安的一切应该了如指掌。他怎么可能采取如此拙劣的计划来造反。他在仓促之间释放出的罪犯,没有一点组织性和战斗力,如何能够和拱卫京师的南军、北军对敌。这样的造反实际上是自杀。

再看出首的人,他是韩信家臣的弟弟,韩信要杀他的哥哥。在情急之下,为了救他的哥哥,他什么事不能编造。在汉初的时候,这种事情比比皆是。这种个人的口供是难以作为证据的。

再看杀韩信的过程。出面骗韩信的是萧何,借口是平定陈豨,陈豨已死。以韩信的军事才能,他应该对陈豨的作战能力有一定的判断。如果他能够相信陈豨被平定,那么,他密谋造反纯粹就是多此一举。如果他不相信陈豨被平定,那么他就能够判断自己的密谋被发现,就不会跟萧何去宫中自投罗网,反而会铤而走险。

因此,在吕后杀韩信的整个世界里,充满了矛盾,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唯一能够把整个事件解释通的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韩信根本就没有谋反。他是被吕后和萧何串通起来,以谋反的罪名给冤杀的。

二、吕后为什么要冤杀韩信。

吕后杀韩信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韩信个性太强,不肯投靠吕后。我们可以看到,汉初三杰中,只有韩信被杀了,而其他的张良和萧何都得到了善终。

这是因为,这两个人见风使舵,都早早投靠了吕后。而韩信对于吕后的拉拢根本就不理不睬。当时,为了拉拢韩信,吕后派樊哙去请韩信来家做客。樊哙可以说对韩信十分礼遇了。跪着迎送韩信,还口称韩信大王,自称臣。可是韩信出门就嘲笑的说,自己这辈子居然和樊哙这种人同列。

就这样,韩信单方面的关闭了与吕后的大门。在此之后,吕后就把韩信当做眼中钉肉中刺。而韩信心里还不知道,还在自由自在的生活,跟刘邦吃饭还打趣刘邦的带兵能力太差。可是,自己却不知道离死只有一步之遥了。

吕后杀死韩信,一个原因是他不为自己所用,第二个原因是他的军事能力太强,自己无法驾驭他。最后一个原因是借杀韩信为名,对那些不听从自己的刘邦功臣们杀鸡儆猴。

三、韩信死前的处境。

韩信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他到死还以为自己是因为功高盖主而死的。他在被刘邦抓起来的时候,就说自己是“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可他就不明白,这只是他死亡原因的一部分。

固然,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功勋卓著,可是在天下平定之后,他也就没有多少作用了。这个时候,刘邦对韩信的容忍也就到了极点。他立刻夺了韩信的兵权,改易他的封地,最后抓了他,免去他的王位,改封为淮阴侯,将他软禁在长安。

刘邦对韩信的处分也就到此为止了。软禁的韩信没有任何势力,不管怎么样也不会对汉朝有什么威胁。韩信也就发发牢骚,也做不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并且,刘邦不杀韩信,还有他自己的打算。

在刘邦的算盘上,韩信还占有一个位置。他还想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天下叛乱此起彼伏,而北方的匈奴还威胁着汉朝的江山。刘邦在与匈奴的战争中,被围了七天七夜,险些丢了性命。这一切,都使得刘邦需要韩信的才能。

但是,韩信在被免去王位后,对刘邦产生了深深的怨望。他对当时的环境、社会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他对汉朝政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他不但不理睬朝政,也不和刘邦亲近。而对吕后的拉拢也不理不睬,这使得韩信最终走向了死路。

四、韩信如何才能够免于被杀的下场。

韩信如果想要免于被杀,其实他有好几条道路可走。这里,是从他个人来说的。如果韩信想要不死,他就要成为别人不可或缺的人。

一条路是修好与刘邦的关系。刘邦抓韩信并没有杀韩信的心,这是因为刘邦知道韩信没有谋反之心。在抓韩信的时候,刘邦只是对韩信说了一句,人告公反。这既是告诉韩信抓他的原因,也是对他的警告。

韩信却没有意识到刘邦话里的意思。他只是认为自己被亏待了,可没有认识到刘邦对他的保护。如果韩信意识到这一点,把名利观念抛掉,和刘邦把关系修复。那么,刘邦会给韩信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样,韩信也不可能那么容易被吕后杀掉。

第二条路就是投靠吕后。吕后在汉朝建立后,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而为了对付功臣集团,刘邦也有意识的培植吕后的外戚势力。对于韩信这个和刘邦有嫌隙的人,正是吕后大力拉拢的对象。如果韩信加入吕后的集团,以他的能力肯定会成为吕后集团的中坚。

如果那样,韩信在吕后心中的位置肯定比首鼠两端的萧何、张良要强得多。有韩信在手,军队的将领谁还敢与吕后作对?如果这样,吕后重用韩信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杀掉他?

第三条路就让自己成为汉朝不可缺少的人。当时,虽然各地的叛乱很多,但是都不是天下稳定后的汉朝的威胁。当时,对汉朝最大的威胁是匈奴。而要对付匈奴,只能采取军事手段。而采取军事手段,最强的将领韩信则是最佳的与匈奴作战的带兵人选。

如果韩信以民族的利益为重,主动担负起对匈奴的作战任务。那么,不管是刘邦还是吕后,都会对他十分倚重的。这样一来,谁还怎么可能去杀害他呢?

结语:

韩信能够忍胯下之辱而成就事业,可是当他功成名就之后,却失去了过去的志气。被名利腐蚀的他,不能忍受失去王位的对待,陷进了人生的深渊。

他没有任何进取的精神,不想任何办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把自己封闭起来,对新的政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样一来,他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而他自身的军事能力,既然不能为人所用,那么就成为威胁他人的祸根。这样,韩信的结局,就只剩下一死了。即便是吕后不杀他,象他这样活着,又跟死有什么两样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吗?



岳飞当年被杀,韩世忠找秦桧理论,秦桧回答说岳飞被杀是“上意”,韩世忠就没话说了。韩信之死与岳飞是有一定相似性的——他曾经多次得罪刘邦,他的死,绝对不是吕雉多么残忍,多么专行,也不是萧何多么会算计,这完全是他与刘邦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刘邦虽然在萧何的推荐下重用了韩信,但是对他一直不放心,每当韩信打了大胜仗,每当刘邦在项羽的逼迫下进入绝境,刘邦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夺取韩信的兵权!韩信对此也一直都是无怨无悔,但是当他率领几千士兵平定了赵国、燕国、代国以及齐国以后他还是有点飘了——他竟然以要挟的姿态逼迫刘邦承认了齐王的地位。这种事不论放谁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刘邦没办法啊,只能向韩信低头了,但心里那个恨啊!



所以,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首先履行约定,把韩信封为楚王,向全天下展示了他开阔的胸襟,但是,很快便有人举报韩信企图谋反,刘邦还是向全天下展示了他开阔的胸襟。随后,又有人举报韩信谋反,这次刘邦没有出面,吕雉和萧何把他杀了。

请问,吕雉准备杀韩信的时候,刘邦知情吗?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吗?

谢谢邀请,韩信被杀不是单一的必然性,也不是偶然性,是存在多种因素。主观原因是韩信战必胜 、胜必骄,内心的政治思维固化,自认为建立这么多功勋,应该封赏他为王才对等,在政治方面属于固化不开。

客观原因是在每次征战中,韩信常对抗刘邦的军令,特别突出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刘邦也意识到韩信功绩更大必存野心,每次取得大胜利后,刘邦会果断削弱韩信兵权以防突变,韩信在军事上的优越表现被世人奉为“兵仙”。

韩信剧照

政治思维固化功高逼封王埋祸根

韩信征战四方、戎马一生,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强敌莫敢之相争”。为此刘邦大加赞赏。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

刘邦深深意识到,韩信功高必盖主,未防野心刘邦多次夺取权韩信的军权。

为争功绩失谋士,在刘邦派郦食其去劝降齐王,已取得成功,韩信在手下劝说之下一举要歼灭齐国,齐王恼怒烹杀郦食其,让刘邦心疼。

韩信剧照

促成张耳封王以诱饵,试探刘邦对有功之臣封赏的诚意有多大。在攻下齐国,自持功高逼迫刘邦封假齐王,刘邦为了安抚韩信允许封赏,从此韩信让刘邦留下不利的影响。

韩信和彭越封为王以后,刘邦和项羽几战都失利,刘邦这时处于弱势,无力再和项羽开战,约定韩信和彭越出兵合围,他俩并未按约定出兵,使得刘邦再次打败。为了能够及时调动韩信和彭越的军队联合作战,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加以封赏,他们才肯出兵跟项羽作战。拥兵自重挟制主公,为君臣大忌。

政体变革的牺牲品

秦朝以前历朝历代是以分封制治理各国诸侯,形成常年祸乱不断,百姓常处在诸侯纷争和祸乱下。秦始皇打败六国一统天下,采取郡县制实行大一统政策,中央集权全方位的治理天下,形成了统一的体系。

首创体制推行不久,又被新上位的奸臣和暴君搞得一团糟,把才统一的秦帝国引向灭亡,再次把百姓引入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

几年后,各地势力和项羽推翻暴秦,项羽取得成功,以楚国君王名义实行分封制,不久弊端突显,诸侯王再次暴乱,几年后又亡于汉。

刘邦采取的是知人善用,采纳良策,联合各地英才一举夺取天下。刘邦立国之初也采取的是分封异姓诸侯王韩信、英布、彭越等等,分封制结合郡县制并行,行之有效的结合各部夺得天下。

刘邦和吕后剧照

韩信、彭越、英布借鉴以前历朝历代的诸侯分封制的固化思想,总认为自己功高必封王封地,才有调配不受命,推托装病,刘邦意识到中央集中权力是最好的治理方法,以防项羽失败的不利因素,就开始实施铲除威胁,权力集中。首当其冲就会针对彭越、韩信、英布削权根除,他们成为了中央和地方博弈的政治牺牲品。

韩信自身存在的问题

刘邦给他提供了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的平台,让其一跃为最高指挥权,东征西伐为刘邦平定天下建立卓越的功勋。但他自身存在着缺点,功高自持高傲飘飘然,把握不住自己的政治立场,把自己放到刘邦对立面,让刘邦产生了威胁。

即使刘邦惜才爱乌,功绩不忘,仍然给韩信留下过几次改正的机会,韩信却不能有效的把握,终究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韩信剧照

总之:韩信未能像张良、萧何那样看清势态,隐身消退自己寻找活路,这就使韩信表现出在政治方面的弱智表现。

不管后来民间流传、史料记载,对韩信灭杀是出于谁之手何原因,里面还是有刘邦授意的成分。史记中也是浅薄的记载,韩信被诛原因是挑动和勾结陈豨谋反,被萧何和吕太后使计骗于长乐宫用竹尖刺杀,这些记载也存在一些疑虑。从政治层面和韩信的作为方面,综合多种因素都会产生必然性的结果。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须。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吗?

韩信被杀的结局确有其必然性,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分封制和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因素

这是韩信被贬被杀的核心原因和关键因素。周朝采取分封制,历春秋战国数百年杀伐征战方重归一统。秦采用郡县制实现大一统,却因施政不善,连续政变等原因造成帝国根基崩溃。项羽推翻暴秦,以楚国名义实行分封制,不数年又亡于汉。汉帝国代秦而起,虽上承秦制,但名义上仍须摒弃秦法以体现政治正确。故刘邦立国之始,分封异姓诸侯韩信,英布,彭越等,以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但汉帝国统治核心心里清楚,在当时形势而言,分封制是天下大乱的源头,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故自汉高,惠,文,景直至武帝七世百余年,汉室始终以削藩和巩固中央集权为要务,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一直贯穿了汉朝中前期,至武帝之世才基本实现中央集权,方有凝聚国力数十年力挫匈奴,扬威西域之壮举。从这个角度,韩信英布等人的政治立场与中央政府背道而驰,因此成为了汉初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第一批政治牺牲品,其悲剧命运有着典型的必然性。

2.为天下清除不安定因素,为汉室子孙铺平道路

韩信身为后世推崇的兵仙,其治军练兵统帅的综合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大争之世的无双国士到了承平之世自然就成为了统治集团眼中的最大威胁,为巩固统治基础,清除不安定因素,韩信自然首当其冲。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并非刘邦首创,数千载史册血泪斑斑,不绝如缕。事实上相比朱元璋勾践等人,刘邦并不算多心狠手辣,对韩信从齐王改封楚王再贬淮阴侯,从夺兵权到软禁长安,刘邦始终还是记着韩信平定天下之功,没有下死手,反而没有吕后拿得起放得下。

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决不决,不是豪杰。刘邦晚年时期,清除各异姓诸侯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姓不王,种种手段均有给后世子孙铺平道路的因素,客观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自有其必然性。

3.韩信等人的心态因素

韩信等人身为西汉开国功臣集团的军功受益阶层代表,其裂土封王的政治理想本身就与汉帝国水火不容,最终形成不可调和之势。

自逼封齐王至垓下之战,韩信等人一直以各种方式挟功邀赏,表面上虽然达到了裂土封王的政治目的,但已经就此埋下了后续决裂的种子。以上种种,虽不能说咎由自取,但其与刘邦等人的政治理念的偏差,终成其取死之道,却也有着典型的必然性。

总体而言,韩信之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必然性结果,虽有冤屈之处,但为百年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帮助实现了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也算是为国献身,死得其所了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