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操能够做到“窃国而不留贼名”?

为何曹操能够做到“窃国而不留贼名”呢

野史及电视剧三国演义记载及解说是说曹操是贼,而正史记载曹操还是不错的 下面来说一下:

翻开三国故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在正史中,曹操和刘备评价都很好;但在《三国演义》等野史中,曹操成了窃国大盗,一代奸雄,相反刘备却是匡扶汉室,仁义无双!

套用现在的话,简单的说,即:曹操没节操,刘备有节操!然而,既然如此,为何这两人死后的墓碑上,却又显得截然相反呢?即:曹操墓碑忠于汉室,而刘备却是背叛汉室!

先来看看仁义无双的刘备墓!223年6月10日,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打击之后,刘备一撅不起,在白帝城托孤之后,很快就去世了。在他死后,被安葬在了四川成都。需要注意的是,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所以,刘备的墓碑记载很明确,有这么几个大字,即:“汉昭烈陵”,又被称为惠陵!大家都知道,刘备一生的口号是“匡扶汉室”,但最后自己却称帝了,自己匡扶了自己?

关于惠陵,还有三点值得一提:(1)惠陵距今已有1780多年历史了,史书记载未有被盗痕迹,至今也没有被挖掘,(2)是三国时期唯一保存下来的帝陵,(3)如今看到的“汉昭烈皇帝之陵”,是清朝乾隆时期所刻!

再来看看窃国大盗的曹操墓!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这里有一点很关键,即:曹操一直到死,都没有称帝。所以,曹操的墓碑是:“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而不是魏武帝之墓!

当时,曹操有没有能力称帝呢?显然有!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已经彻底的“挟天子”了!如果想要称帝,汉献帝估计立即会献出江山!即便内部有一些微弱的反对势力,对曹操而言,并不难摆平!

关于曹操墓,还有一个重点,即:由于曹操主张丧葬从简,反而给后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因为太简,所以后人找不到曹操墓,甚至就有了他“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以证明曹操奸诈!2009年,曹操墓被找到!

显然,至少从曹操和刘备的墓碑上,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理想和不同,即:刘备才是野心勃勃,曹操反而致力于匡扶汉室。这里要提醒一下的是,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之中,刘备是第一个称帝,229年孙权称帝!

当然,曹操年轻的时候,一心想要匡扶汉室,所以才有刺杀董卓、敢于收留汉献帝等行为。至于到死也没有称帝,或许也和他追求一个忠臣的好名声有关。但不管如何,在客观上却显示出了曹操的忠义!

最后,值得一提的有两点:(1)鲁迅评价“刘备之德近乎伪”,刘备情商很高,但却很虚假,(2)曹操的唯才是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行为,让很多寒门进入了官场,后来司马懿之所以造反成功,就是因为司马懿成了世家大族的代表!一直到隋唐的科举制度出台,中国都是由“门阀”控制,最典型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为何曹操能够做到“窃国而不留贼名”?

说曹操能够做到“窃国而不留贼名",这句乍看挺文言文的句子,散发弄舟到是头一次听说,翻了翻《三国志》、《后汉史》、《三国演义》等书,也没看到这句。百度一下吧,原来在电视剧《新三国》中出现过。是剧情里汉献帝秘密招见刘备,向刘备诉陈委曲的一句台词。

如果从小说演义角度讲,制造正反角矛盾冲突,刘备正角曹操反角,增加戏剧张力,无可厚非。况且自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问世六百余年来,曹操奸臣汉贼的帽子就一直重重的扣在头上。坊间街巷,谈之贬议;戏剧舞台,演之阴诈。

试问说起曹操,古时民间谁不知晓是个大反角。一切盖罗氏演义太入人心的原因。口口传诵,代代演传。旧时人们文化普及率低,一听茶楼讲书和村头秀才讲古,莫不以为正史。

实则呢,现代人知识量知天知地,知人知性,看过往云烟,越来越客观,越来越从人性、逻辑上去思维了。

近些年来,很多文章、视频作品为曹操鸣不平,肯定他的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地位,披露《三国演义》笔墨有偏、虚构成分多多。更多的人读史,展开思维,也是愈来愈把《三国演义》推向只是一本文学小说的归类,而绝非史官记录类史籍。

客观的,从人性、性格角度思维,不再单纯的以好人、坏人标签化人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文学名著终是名著,无意推翻它。毕意它传达的是善仁、忠正的价值观。但有句话叫知世故而不世故,用于解读一些历史小说,是同为一个道理,演义小说可以照看,照读的津津有味,但书背后的东西又要有自个儿的见解。少一分执迷,多一份理清,方为正读。

真实的曹操窃国了吗?没有,至死他没有撵汉天子下台。

曹操不留贼名了呢?呵呵,他的贼名还要怎么不留,谁不知,戏剧脸谱上,他白粉底勾黑线,一出场就是坏蛋。

该提问说曹操窃国而不留贼名,爱侃古史的散发弄舟到是一看此题,怎么觉得反个了呢?如果有人说曹操未窃国而却留贼名,散发弄舟到是极为赞同。

曹操活的很累啊,怕别人说闲话,处处犹疑小心,救献帝于窘迫如乞儿之时,好房好饭供着,三个女儿都给了献帝,手下贪功禄,累累建议曹操侵权再大一些,曹操头疼婉拒,还自降了官职,退还了部分封邑,并亲笔写下了饱含深情心意的《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搜下原文,你会发现与你读的《三国演义》大相径庭。有人可能说是虚的,好吧,一个人如果能虚伪到底、虚伪到死,我想也是一件好事、功德吧。

曹操在他的《述志令》中说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译文: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曹操说的是心言吗?通读汉末乱世的同学应该明白,此真不是虚言。 鲁迅先生亦曾赞过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反过来说,汉献帝活的累吗?也很累,祖上的江山到他手里,支离破碎,不依仗曹操,自个儿可能更惨,依仗曹操,又怕汉业总是外人纵横把控。可是,当势时,汉献帝怕也是无奈,忧虑也是无助。别说真是曹操交权于汉庭,他掌控不了,就是他有心有能力卸了曹操权摄,谁又能当呢,天下只会怕更乱吧。所以逻辑上讲,天下诸雄乱起时,汉献帝阴谋夺回权政,此心应该不敢存多。什么衣带诏、心大不甘,盖是小说家之言。真有衣带诏,事发于后来曹操知晓,曹操真有那么心大,至死也没亏待献帝。他完全可以效董卓,另扶一个汉家宗亲。

再说说刘备,若真心扶汉室,曹操高接远迎于刘备,表刘备为皇戚,待若上上宾,那时的曹操,未灭袁绍、未饮长江,我相信还是一心想匡汉的,多多拉聚人才人力,让汉室光大。可刘备怎么做的,抽机会溜出了许都,另立山头,枭雄之志可见。真若一心向汉,受皇恩与曹操厚待也不低了,与曹操共好,共保献帝,督察曹操有不妥之言行,敦促效正就是了。二人联手,何愁汉不复兴呢?

造化弄人,一心想霸王图业的野心刘备,后世成了仁善复汉的贤君代表,一心想匡汉振兴的曹操,(至少前期是,后期各因素另论),成了历代令人唾弃的奸贼。 有人言: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诚不欺我。

若地下曹操有知,后世累为奸人,不知有悔否?早知世人如此看我铁定权贼,当初我瞎犹豫什么名节志向,黑了肠子算了,该夺权夺权,该手黑手黑,说不定,监修重书史籍,我是一代名主呢!哪那么多后世瞎比比。

那条文件规定的待破产的公司,我拼血泪打下的翻盘,非得还回挂名不出力的原老板!

文未,再次推荐喜好历史的同学,百度搜下曹操的《述志令》,无论从推心置腹,文学范文,都是一篇饱含真情的好文。 曹操有奸也好,有雄也罢,真的不要再带上《三国演义》这个有色眼镜再看了。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为何曹操能够做到“窃国而不留贼名”?

我认为说曹操“窃国”是因为“江山”是雄才大略的曹操打下来的,曹操为他的儿子开辟道路。说曹操“不留贼名”是因为曹操始终以汉臣自居,至死没有称帝。

一、曹操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曹操需要大量的人才。过去的察举制完全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于是他颁布“惟才是举”令。血缘不管用,也不看品德,曹操只看才干。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只要他有本事,曹操就要。“惟才是举”使曹操帐下文才武将冠绝一时。曹操手下能人太多了。“惟才是举”令,直接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称霸的基础。曹操虽然多疑,但是他在用人上还是很下功夫的。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群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毁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败北,转而经营关中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势力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决定联合刘备迎战曹军。两军在赤壁对峙。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都是北方人,不服水土,有流行疾病。以致刚交战曹军便失利,撤到江北。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黄盖的建议,诈降、火烧连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洛阳称帝,国号魏。

三、曹操也想当皇帝

本来曹操想,把“他想当皇上”的想法透个风出去,大臣们推他上皇帝宝座,魏王就是这样成功当上的。但是他发现这一套不管用了,有人真阻拦。曹操很生气,谁反对就杀,荀彧、荀攸全被杀了。但最后他就是获得不了朝臣的一致认可。

反对曹操称帝的是通过察举制选拔上来那批人。曹操没有废除这一制度,每年仍然通过这一选官制度选拔上来很多人。曹操养了一大批没用的庸人。具体办事儿的,能领功受赏的,还是通过惟才是举选拔上来的人。所以曹操得罪了一大片。曹操一旦当皇上,就断了这批人的活路。

他那么大的权势,最后不得不仰天长叹: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其实“江山”是雄才大略的曹操打下来的,曹操为他的儿子开辟道路,最后儿子曹丕称帝。说曹操“窃国而不留贼名”,也算中肯的评价吧!

为何曹操能够做到“窃国而不留贼名”?

我理解古代的“国”就是“大一统”这个中国历史极为重要的概念。

巜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自鲁隐公元年开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开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简单的编年纪事:“元年春王正月,”其实背后却大有玄机,而巜春秋》三传的解释说“王”就是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统的概念,天下都实行王的政令。

这就确立了“王”的大一统地位。否则就是谋逆,更不消说名正言顺了。在群雄峰起的征战中,都以自己为“正统”而号令天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挟持义帝熊心为楚后怀王,利用义帝之名成为项氏家族反秦的保护伞,有熊心坐在义帝高位上,才能使项梁、项羽顺利招兵买马,得到楚人拥护。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曹操专利,只是曹操相对于袁绍来说,两个人的智力、胆量高下立分。

汉未的谋士第一人当数袁绍手下的沮授,当汉献帝在洛阳向全国各地发出勤王檄文,要求各地诸侯来洛阳朝见天子,称臣纳贡,实际上是向全国诸侯求救,北方最强大的“四世三公”袁绍的谋士诅授认为是“天赐良机”,力主袁绍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沮授提高声音,加强语气:“谁能御之?”

可惜袁绍的眼光稍逊曹操,他在犹豫和徘徊之间,谋士荀彧一拳砸在矮几上对尚在犹豫不定的曹操说:“可以马上迎驾献帝”,兖州牧曹操于是进入洛阳迎驾献帝,并且迁都许昌。

一进入许昌地界,曹操的“窃国”行动开始,首先向朝中著名的三公发难,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罢太尉杨彪及司空张喜。接着封自己的第一谋士荀彧为侍中,授尚书令。尚书令相当于后世的内阁首辅,简单点说,荀彧撑管了负责全部官员考核,财政预算,司法诉讼等国家一切事务达十几年之久。

打击清算了异己,党旧亲信把持要政,劲敌草包袁绍被稳住,曹操进一步控制权力。十月,曹操自封司空,行车骑将军,至此,曹操集天下大权于一身。

曹操叧一个窃国的重要措施就是将“屯田”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来抓,他任用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主持屯田任务,具体办法是国家把

土地分给个人,然后根据收获量官民五五分成,当年即得谷百万斛,于是大力推行屯田。“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屯田的广泛实施,不仅解除了中原一带粮荒,并且极大地支援了曹操日后的战争。

当然,对于百姓而言,这是大好事情,但是,曹操的此项措施是“一箭双雕”,既能得到民意的认可,实则是在政治、经济上全面掌控了朝廷大政,曹操双赢。

但是,投鼠忌器的曹操在春风得意之际,不识时务的袁术冒天下之大不讳,趁着曹操、刘备大战吕布于小沛之际于寿春称帝,吕布大怒进军寿春,留下书信羞辱袁术一番,袁术退守淮水以南与吕布隔水对峙。

远在江东的孙策听到袁术僭号称帝,令谋士张竑作书对袁术大张挞伐。曹操又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对袁术实行南北夾击。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秋九月,曹操利用汉献帝名义,在全国对袁术愤怒声讨,同时进行围剿攻击,袁术在走投无路之际,想喝一口糖开水都办不到,他在叹息:“袁术至于此乎”?一个扑街动作倒在地上死去。

曹操至此声誉日隆,势力大增,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一国之主。汉献帝此时年仅二十岁,刘邦子孙的鲜血尚在身上流淌,他不甘束手就擒,他要绝地反弹,于是在一个晚上写下血诏:“诛杀曹操。”......

公元199年,曹操发现疑点,用不着寻找证据,权力可以代替一切,董承等人被诛三族,董贵人被一刀杀死,包括腹中胎儿,衣带诏事件表明了汉室最后一丝反抗曹操的努力失败,汉室彻底㓆陷。

只跑了一个怀揣血诏的漏网之鱼一一刘备、刘皇叔。

曹操打着拥护汉室的旗号东征西讨,建立不朽功业,曹操地位逐渐巩固,此时的曹阿暪志得意满,渐有骄横之心。他赶走董卓,击溃袁绍,打败刘表,放眼天下,有几人为敌?

曹操的职位已经位极人臣,没有上升空间了,只有封王封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封王封爵是帝王的事情,与外姓无关,令人意料之外的是曹操的坚定拥护者荀彧却反对曹操的做法,足见封建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直到荀彧死了,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初十,汉献帝宣布封曹操为魏公。曹操等于是成为国中之国的君王,可以在属国设置百官,可以任命贤能担当属国之职,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直到确定曹丕为继承人,贾诩辅助。曹操基本上完成了窃国的更进一步工作,曹丕也顺利通过禅让,建立晋朝,曹操谥号武帝。

《三国演义》则直呼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蜀汉君臣更是宣称:“汉贼不两立”。曹操的“贼”名坐实。

为何曹操能够做到“窃国而不留贼名”?

在东汉末年,任何一方军阀集团都优胜于官二代曹操的小股正在创业的集团公司,曹操以其超人的敏锐思维大胆的策略和智慧才能脱颖而出,逐渐收复汉室宽松政策造成中央政权被地方政权瓜分孤立的局势。

曹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未象以往谋权篡位者那样荒淫无道加剧天下百姓和国家再遭涂炭。曹操大力整顿吏治,以礼而法,用人唯才不拘一格。屯田戍耕,军纪严明。户籍而法循,克勤减繁税,绅庶各有需,使原本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乱景象得到很大改变。民族调合,各安有命,对有害于中央政权的顽固军阀采取严厉打击手段,确保统一大业进程有力推进,实为千古奇才。唐王李世民评价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为何曹操能够做到“窃国而不留贼名”?

窃财窃物,失之细行,为盗为贼;窃国窃政,关乎社稷,为王为侯。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张角以妖异之术愚民为变,启乱于外;常侍逞奸邪之能蒙蔽圣聪,伏祸于内。外患未消,内乱又起,董卓入朝,妄兴废立。王允诛奸,除恶过刻,遂遭反噬,李傕郭汜,豺狼肆性,汉祚几为殄灭。

天下凋敝,英雄乘势,曹操起于微未,散家财起义兵,兵之为义者,以扶汉室诛国贼为名,正名顺义,得聚人心。自古善欺者善饰,当是时曹操已粗具争雄班底,入卫汉室,得政治之先机,外招内抚,恩威并施,争伐略定中原,天下之地三分而据其二。政出一门,献帝虚有帝名,徒尊庙党之上;曹操进女为后,监之枕席之间。曹操代汉,水到渠成。

然曹操终一生而不为,何耶?为忠献帝年长而不归政,此非拟周公者之行,曹操善谋略通经史,文武兼具,汉中期王莽开篡禅文化之先河,刘秀中兴,王莽族灭,王莽未移汉祚之前为忠为孝,一朝背北大奸大恶,观曹操诗文引领魏晋,风骨至正无邪,胸中尚有忠孝羞耻之心。至死不为盖为此也!以心度心,天下有几人愿为他人做嫁衣,为子为嗣人之常情,操距代汉一步,传曹丕而为之,丕拟莽故事先封魏王,加九锡之礼,禅而三让,饰欺天下,篡禅文化更趋完善,曹魏遂立。

至晋代魏,司马氏毕三代之功,拟魏代汉模式,为后世篡弑之贼,效尤之榜样。曹操虽未有恶名于当世,亦不免招后世之污,忠奸善恶,民族风骨;人心向背,文化使然。

若曹操生于今时,当无忠奸之论矣!吾侪抚史问心,拟有曹操之能,得势乘时,是功成揖让?是取而代之?任贤用能,强弱相易;泽济民生,莫道忠奸。临碣石,观沧海,皆为斯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