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诸葛家族到底有多大?

汉末,阳都诸葛家登上时代舞台,魏蜀吴三分天下,这个诸葛家竟在三个国家皆有身居高位者。正所谓:“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吴书》

琅琊郡,今山东临沂。汉朝时,有一葛姓家族从诸县(今山东诸城市)迁至阳都县(今临沂沂南),由于当时阳都县已经有另一家葛姓家族,这家从诸县来的直接改了姓,取诸县的“诸”加在葛姓前,成了“诸葛”,而正是这个家族,日后闪耀一时,并流芳百世。

琅琊诸葛氏,那是西汉元帝朝 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因丰性格耿直难以继续做官,被贬琅琊南阳(山东沂南),这就是琅琊诸葛的祖上,到了诸葛亮这一代历史的长河已经流到了东汉末期,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时代。当袁绍大肆屠杀宦官之时那也标志着士族时代的到来,诸葛家族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时机,纷纷登台唱戏。

诸葛亮当时在荆州襄阳城郊当农民的时候,生活过的也不咋样,而当时他的哥哥诸葛瑾已经在东吴混的想当的牛X,为啥诸葛亮那么有才不去投奔哥哥谋个一官半职而甘愿做一个农民盘踞在荆州,如果没有更大的野心支撑,诸葛亮决不会这样做。就是诸葛亮愿意当农民,作为哥哥的诸葛瑾也是不会愿意的,他为何不照顾一下自己那么有才华的亲弟弟啊,说明他们可能已经达成某种商定。

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当我们在读《三国志》的时候至始至终都不会明白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到底目的何在?难道诸葛亮心里不明白他的北伐不会成功吗?当然不是的,这一点连刘禅都明白,诸葛亮咋能不明白呢?在出师表里给出的原因绝对不能让人信服。“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体的意思就是刘备一统天下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崩了,现在天下三分,我们益州最弱,这关系到我们的存亡时刻,所以我必须北伐。

一门三兄弟各持一国。诸葛亮把持蜀国,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把持着吴国,诸葛诞虽然弱了一点,没有能控制住魏国,那是因为魏国有比他更高的人司马家族。有可能他们的思路先控制三国而后合并大一统,这只是猜想。这种面面开花的思路很符合诸葛家族的小心谨慎性格。干大事太小心谨慎是最大的冒险,最后使得他们的家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历史真的如此,从另一方面说他们的思路也真实宏大。

汉末三国诸葛家族到底有多大?

三国时期有这么一个家族,他们在魏蜀吴三国都有成员担任朝廷重臣,其中吴蜀有两位更是权倾朝野。这个家族就是诸葛家族,三国时期天下最大的家族之一。一、家族起源诸葛氏本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期做过司隶校尉。到了诸葛亮父亲这一代,为汉末为兖州泰山郡丞。诸葛亮父亲早死,在刘表手下为官的叔父诸葛玄便把诸葛亮一家接到荆州照顾,但却与前往江东的诸葛瑾走散。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在卧龙岗一带耕种。诸葛瑾被孙权赏识而效命于东吴。魏国重臣诸葛诞也是诸葛丰的后人,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出仕时即为魏国效命。二、蜀汉丞相、名臣良相诸葛亮本是琅琊人士,因为父亲早早去世,便和叔父一起来到了荆州。叔父去世后便与诸葛均一起在隆中耕种为业。诸葛亮聪明好学,有大才,在襄阳一带被人称为“卧龙”。诸葛亮喜欢《梁甫吟》,还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刘备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指点下,最终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未出草庐,却已经为刘备规划好了三分天下之计。刘备与诸葛亮相见恨晚,刘备很信任诸葛亮,任命他为军师,负责军事。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先是和孙权结盟,之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曹操于赤壁大败后随即北还。诸葛亮趁此机会与刘备收复荆州南部四郡,又从孙权处借的南郡。至此,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基业。之后刘备又进入益州与刘璋争夺蜀中,占据蜀中后又与曹操大战于汉中。汉中大胜后,刘备进位汉中王。好景不长,关羽败走麦城,荆州丢失。刘备为收复荆州举大军讨伐东吴,但是却被东吴陆逊一场大火烧得片甲不留。第二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去世前,刘备托孤与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开始以丞相之职掌管蜀汉军政大权。直至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这期间蜀国军国大事全部由诸葛亮一人决断。三、吴国权臣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哥,早年间因为逃避战火而流落到江东。孙权很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待之为上宾。赤壁之战后,诸葛瑾开始在外交和战场上崭露头角。诸葛瑾曾随吕蒙讨伐关羽,也活跃于对魏的作战。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小时候因为表现得聪明伶俐而被孙权重视。长大后,被委以辅佐太子的重任。东吴丞相陆逊去世后,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孙权去世时,太子孙亮年纪还小,孙权只能把辅佐幼主的重任交给了诸葛恪。诸葛恪辅政时独断专权,为很多人不满,包括当时的皇帝孙亮。最终,孙亮联合另一位托孤大臣孙峻杀害诸葛恪。诸葛恪活着的时候权倾朝野,诸葛氏在东吴也极为风光。四、魏国重臣诸葛诞在魏明帝时期不受重用,到了曹芳继位,曹爽专权,诸葛诞才重新被重用起来。诸葛诞在讨伐王凌、毌丘俭与文钦等叛乱,以及对吴作战时立有功勋,累计获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但是好景不长,诸葛诞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诸葛诞又不满司马氏擅权,心中很是不安。于是,诸葛诞开始收买人心,蓄养死士,以求自保。最终诸葛诞谋反行径暴露,司马昭亲征诸葛诞,诸葛诞死守寿春,最后粮尽身死。诸葛一族在三国时期可谓是名门望族,诸葛亮、诸葛恪都曾执掌朝政,诸葛诞也为一方诸侯。但是他们各位其主,没有什么交集。最后,诸葛家族也因为他们三人的死去而渐渐没落。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的历史故事;给我留言,下一篇文章就是您想要的答案。

汉末三国诸葛家族到底有多大?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不仅有卧龙之称得诸葛亮,他的两个兄弟,大哥诸葛瑾和堂弟诸葛诞也是才高八斗分别被称为虎和狗。只可惜诸葛瑾和诸葛诞并未和兄弟诸葛亮一起辅佐蜀国,诸葛瑾去了吴国,而诸葛诞去了魏国。

1,诸葛亮:最为聪慧,蜀汉丞相,辅助刘备三分天下

2,诸葛瑾:为人谨慎,待人温和又不乏才智,做事可知得托付。深得孙权信任,官拜东吴大将军,人称谓虎。

3,诸葛诞:在魏国以勇猛著称,与魏国夏侯玄齐名,人称谓狗,这里的狗是为功狗,即有功的战将。

可见诸葛三兄弟各有所长且本领不凡,出类拔萃。只可惜三人选择了不同的主公。若三人选择同时效力于蜀国,诸葛亮主谋略,诸葛瑾主朝中之事,诸葛诞加入蜀国猛将之中。那就没有吴国魏国啥事了,可为什么他们三兄弟选择不同的道路,而不联合在一起呢?

我认为,诸葛兄弟多么聪明。既然要出山首先得想着自己的发展,其次想着自己家族的命运。人虽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终究为人臣,稍有不慎便落得个满门抄斩。诸葛家族被灭门。其次,就算三人同在一家,又忠心向主一个主管策略,一个主管内务,一个主管外战。你让皇帝干什么。你们三个原来就本领不凡,容易招人嫉妒,再加上经常立功不免会有点功高盖主的嫌疑。皇帝肯定有所防范,限制你们的权力。这时要是有小人献谗言,不免会被皇帝暗中搞死。所以兄弟权衡再三决定不能共侍一主。所以水镜先生司马徽只说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未提诸葛三兄弟。他早就知道诸葛三兄弟是不可能联合在一起的。

4,再说说诸葛恪: 作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聪明绝顶,从小便被人称为神童。葛恪得驴之说讲的便是诸葛恪聪明过人的故事。由于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长相像驴,有一次孙权召集大家开会,会中牵出来一头驴。驴脸上写有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嘲讽诸葛瑾,诸葛恪跪求孙权赐笔写字,便在驴的脸上添上之子两字。合起来念为诸葛子瑜之子,巧妙地化解了父亲的尴尬,受到了大家的赏识,后来孙权将驴赏赐给诸葛恪。人称诸葛恪得驴。诸葛恪思维敏捷,又善于谋率与诸葛亮有几分相似。以至于孙权死时托孤与诸葛恪。诸葛恪与叔父诸葛亮的感情十分微妙,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既佩服既不服。诸葛恪很多地方故意模仿叔父,在他执掌吴国大权的头几年时间里将吴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名声也渐渐响亮,仿佛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他渐渐感觉自己向叔父靠拢。后来他想要完成叔父的遗志。开始北伐,第一次北伐创造了以3000人击败魏军七万人的壮举,也奠定他在三国中的地位,只可惜他不顾一战国立空虚的状况想要锦上添花,第二次北伐被魏国以3000人击败吴国的20万大军。两次历史惊人的巧合。诸葛恪战败回国后吴王孙亮听信谗言想要拿回诸葛恪的兵权,设计了一场宫廷政变害死了诸葛恪。自此诸葛家族,诸葛瑾病死,诸葛诞叛变被杀,诸葛亮北伐病死,诸葛恪被冤而死。从此诸葛家族走向没落。

不禁感慨,诸葛家族里面人才辈出,又个个手握重权最后都落了个不得好死的下场。如若他们可以不顾及那么多联合在一起,也许三国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吧。

汉末三国诸葛家族到底有多大?

大到诸葛三兄弟在魏蜀吴三国开花🌼

汉末三国诸葛家族到底有多大?

琅琊诸葛氏是西汉名臣诸葛丰之后,虽然还算不上汉末顶级士族,但很有家学底蕴,属于在地方上具备较大影响力的中等士族。

诸葛氏一门三杰:吴大将军诸葛瑾、蜀丞相诸葛亮、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分仕三国皆成大器(魏国还有一位善谈天命人事、曾任谒者仆射的诸葛璋)。

《世说新语·品藻》:诸葛理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三国志·诸葛诞传》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也。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入为吏部郎。

尚书郎是比较典型的九品中正选官入仕职位,吏部郎是选官的实际操作者,需要熟悉门阀,一般出自高门士族。)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亮集曰:是岁(建兴元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

诸葛璋生平不可考,但此人在蜀汉新旧交替的敏感时期,来信谈天命,明显是奉命所为,打家族亲情牌。此人应该是诸葛亮族人,很可能还是孔明长辈。

《世说新语·排调》:诸葛令(诸葛恢)、王丞相(王导)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

汉末三国诸葛家族到底有多大?

三国时期的九大权臣,诸葛家族就占了两位。一位是诸葛恪,诸葛瑾的儿子,也就是诸葛亮的侄儿;诸葛恪体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称,成人之后拜骑都尉,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在陆逊病逝后,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曾取得东兴之战大捷,名震天下,之后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后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诱杀,并夷灭三族。另一位当然是诸葛亮之所以能被刘备请出来,刘备的诚心只是一方面原因,而关键原因还是两人的目的一致,刘备是要恢复汉室正统,而诸葛亮也是为了匡扶汉室。但没想到,刘备却在半途而终,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后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