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以康熙无孔不入的密探,会不知道雍正府里有邬思道这个人吗?

康熙在多年的政治斗争中,他的情报相当灵通,对于安插眼线早就成了康熙司空见惯的伎俩了,他的密探从中央到地方,从前朝到大内,可以说,无孔不入,作为消息系统非常完善的康熙,对皇子和臣子的动态是了如指掌。

都知道,康熙的手段和帝王心术,平衡驭人相当了得的。比如《康熙王朝》中,康熙除鳌拜时,将他从小玩到大的魏东亭视为股肱,让他监视提督吴六一,但魏东亭不知道的是,他在监视别人的同时,其实也被康熙派人监视。康熙的密探潜入魏府,以管家的身份监视魏东亭的动态。后来,康熙不放心索额图,又如法炮制,安插密探在索额图府上,结果公开的身份也是管家老蔡。

所以说,从康熙遍布散的眼线提供大量的情报,按理说,四阿哥胤禛府上莫名多了一个瘸子,康熙肯定知道邬思道的存在,只不过,他只知道皇孙弘时、弘历的老师,并不清楚邬思道在府上真正的作用。

不过,在原著中,就比《雍正王朝》这桥段的细节更详细,更突出了,先看看原著中,康熙对邬思道是怎样看待和什么立场的。

原著中,邬思道的存在压根不是秘密

原著中,邬思道并不是一个神秘人物,康熙不仅见过邬思道,其他皇子也知道在胤禛府上有邬思道这个人。

邬思道本是无锡才子,但因为一次的南京应试中落榜,素来心高气傲的邬思道,不相信自己会落榜,于是到处打听,结果一打听得知,这内幕是因为主考和副考官都是认钱的主,谁给钱多谁就“金榜题名”。

邬思道盛怒之下,纠集了落榜举人到贡院闹事,讽刺主、副考官只认钱,没有圣人之道。到处宣讲徇私舞弊之事,大街上撒揭帖,弄得天下人皆知。然后,自己开溜了。

康熙得知此事后,将主、副考官受到惩罚,江南巡抚也被降两级留用,并下旨抓拿南京贡院闹事的这些举人,当然,名单里也有带头闹事的邬思道。

其实,康熙表面上虽对邬思道进行通知,但对邬思道写的那首揭帖赞不绝口,对邬思道这种敢于揭露科考舞弊的行为提出表扬。

所以,邬思道的事迹和大名,不仅是康熙知道,就连阿哥们都暗自给他竖起大拇指。

经历了十年的逃亡生活,并在逃亡中,被水军打折了腿,从一枚年轻气盛的才子,妥妥变成一个落魄的瘸子。好在十年后,因太后去世,皇帝下令大赦天下,邬思道的通缉令才被解除,才得以重见天日。

因此,这次在邬思道重回家乡时,因机缘巧合,最终雍正把他纳入府上当世子们老师。

有一次,康熙微服私访到胤禛府上时,见过邬思道一次,而且对邬思道印象很深刻。当时雍正和邬思道正在聊李卫当官的趣事,康熙的到来,便也加入了他们的话题。

在大家各抒己见地讨论的时候,邬思道便出来反驳康熙的智囊方苞对李卫发表的看法。这时,康熙才认真端详着邬思道,觉得此人非比寻常,便问起了邬思道的大名。

这才得知,他就是当年大闹南京科考的生员,不仅没有诧异,还说有幸见到他本人,连连称赞邬思道写的《讨南闱主考揭帖》,文采过人,并希望他好好为四阿哥效力。

毕竟康熙是个爱才的皇帝,希望儿子们慧眼识人。所以,阿哥们门下招揽人才,招纳智囊,在康熙眼里再正常不过了。康熙认为邬思道有才华,有一定的能力,胤禛能驾驭邬思道这样的人才,说明胤禛的有能力。因此,康熙也对雍正有了新的看法。

而且不光康熙知道邬思道,就连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也都与邬思道会过面,三阿哥还亲自与邬思道斗文采,结果被满腹经纶的邬思道折服了,临了,还意犹未尽,不忘邀请邬思道到他府上与那些鸿儒交流。

由此可见,在原著中,邬思道的存在,在康熙和皇子这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的事儿了。只不过,即便康熙知道邬思道的存在,他只知道邬思道的颇有才华和能力,并没有深入了解邬思道那暗黑的绝世智谋。

所以,康熙对邬思道这个人也就不以为然,康熙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高智商的人,一般人不会轻易入他法眼,而且邬思道在府上深居简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瘸子,肯定不相信他能有干预朝政的本事。

同样,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八胤禩他们也只把他当一个普通的文人看待而已,没想到这个大门不出的教书先生有这么大能耐。所以邬思道在雍正府里压根就不是秘密。

然而,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邬思道的存在,相对于原著,就显得非常的神秘了!

所以要想知道剧中的康熙是否知道邬思道,看官们就得脑洞大开,根据剧情推测。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神秘般的存在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自从被胤禛从江南赈灾接回来之后,一直是以世子老师的身份出现在府上,但实际上,他是胤禛找来协助干大事的。

邬思道堪称神人,神到什么程度呢,从未出过府,却知道天下事,尤其康熙的心思被他揣摩透透的,胤禛能从“九子夺嫡”中胜出,多半都是邬思道的指点迷津。

那么,问题来了,像邬思道这么一个多智近妖的人物在胤禛府邸,康熙是否知道呢?

根据剧情推测,康熙是知道的。作为消息系统很完善的康熙,对诸位儿子的一举一动,当然也了如指掌了。只不过,康熙很注重儿子的才干,希望儿子都能成为“内襄政本,外领师干”来拥护皇权。至于阿哥们招揽能人异士,在康熙看来也不是稀奇事。

况且,邬思道的公开身份是胤禛府上的教书先生,是教弘时弘历读书的。康熙作为皇爷爷,自然有权力知道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需要密探,康熙也知道邬思道这个人的存在。

另外,在热河秋闱的时候,康熙因那把明黄“如玉”赏赐哪位阿哥而犯愁时,蒙古王公建议赐给老八,而小弘历突然站出来与王公大臣理论一番,还拍马屁说康熙是“第一巴图鲁”,把康熙给乐坏了,不禁对他称赞不已,还将那把“如玉”赐给弘历。

那么,弘历能有这番操作,就是因为邬思道提前给弘历做足了功课,才使得弘历有超常的发挥,由此,也深得康熙的喜爱。

弘历小小年纪就语出惊人,独具慧眼,一番话说得康熙龙心大悦。不过,以康熙的谨慎和精明,应该也猜出弘历的这番话是有人提前教的,但弘历小小年纪就有异同龄人的想法,康熙非但不生气,还喜出望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康熙应该知道邬思道的存在,或许还对这位教书先生有几分敬佩之心,把他的皇孙弘历教得这么好。

那么,经过这件事后,康熙也必定想知道邬思道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了,以康熙的谨慎和精明,也应该会让密探摸摸邬思道的底。

当然,在雍正的王府里,邬思道有着良好的身份掩饰,而且雍正和邬思道密谈不是选择在凉亭,就是在晚上秘密房间里进行,周围有一些绝对的亲信。有没有注意到,只要雍正和邬思道在密谈的时候,都有雍正的亲信李卫在侍奉着,端茶倒水站岗。

再说,雍正府邸并不混乱,对侍奉的人的要求很严格,周围有一些绝对的亲信,外人很难接近的。所以,邬思道在府邸的身份才能一直被保密。用十三阿哥胤祥的话来说,四哥府邸里的栅栏已经牢牢固定了。即便康熙派密探摸底,也只获取邬思道老师的身份,压根不清楚他有多大的能耐。

可以说,邬思道在府邸神秘般的存在,就连十三阿哥对邬思道的真正身份也是后知后觉,后来才隐约的发现邬思道不光才华横溢,还洞若观火、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只能说,雍正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到位。

结语

由此可见,电视剧中的康熙应该知道邬思道的存在,只不过,不知道邬思道在府邸的重要作用。在康熙眼里,邬思道只是一个比普通书生更有才华的教书先生。就连雍正也不知道邬思道的能耐到底有多强,开始欣赏于他的才华,纳入府协助干大事,后来惊叹于他的才华,产生了杀他的念头!

《雍正王朝》中,以康熙无孔不入的密探,会不知道雍正府里有邬思道这个人吗?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康熙没有见过邬思道。但是若是以电视剧中康熙对臣子的监控来看,康熙肯定知道有邬思道这个人的存在。毕竟,邬思道是雍正为弘时和弘历请的师傅,是康熙亲孙子的师傅!所以尽管电视剧中没有情节描述。但以常理看,康熙必然是知道邬思道得。只不过,有可能康熙不知道他的底细。

在《雍正皇帝》原著小说中,康熙不仅知道邬思道,并且还见过他,甚至还知道邬思道的底细。而且不仅康熙知道邬思道,就连老大、老三、老八,他们也都知道老四的府上有个叫邬思道的先生。原著中的邬思道,并不是一个神秘人物。

先讲一下原著小说中的邬思道。他是江苏乡试的解元,年轻有为,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在江南会试中却意外落榜了。邬思道不相信自己会落榜,就托人四处打听内幕。后来才得知,原来是主考和副主考暗中搞鬼,故意让邬思道这类没有背景的士子落榜。于是邬思道便一怒之下纠集了四百多名落榜举人抬着财神赵公明的神像冲进南京贡院(讽刺主考只认钱,没有圣人之道)。

之后,邬思道仍不解气。他还到处宣讲主考官贪贿收受的事情,把这件会考舞弊案的丑事弄得天下人皆知。

然后他就撒丫子跑路了……

由于他这个主谋跑了,官府抓不到主犯。最后这件事被一级一级的往上捅,最后捅到了康熙的御前。康熙在听说后,勃然大怒!将江南巡抚连降两级,会试的正副主考官革职罢官,永不叙用。其后,康熙皇帝依然不解气,将明珠和索额图一并训斥。搞得相关的涉案官员都对邬思道是恨之入骨,要求将他严办!

康熙表面上对邬思道进行通缉,但私下里却对阿哥们赞扬了邬思道的事迹,对他敢于揭露科考黑幕的行为提出了表扬。因此邬思道的大名不仅康熙知道,连包括老四在内的阿哥们也都知道。

十年后,太后去世,朝廷大赦天下。再加之明珠和索额图先后倒台,邬思道的通缉才得以被解除,结束了十年的逃亡生涯。后来又因为机缘巧合,邬思道最终流落到了老四的府上,变身为弘时和弘历的师傅。

有一天,老四不在府里。大阿哥和三阿哥恰好来串门。于是,老大和老三就这么碰见了邬思道。三阿哥听说邬思道是师傅,就想与他以文会友,斗斗文采。结果老三被邬思道的文采所折服。细问之下才得知,原来面前的这位乃是当年大闹江南会考的邬思道。

三阿哥不禁感叹道:果然名下无虚,当年左玉兴、赵泰明真的是屈了你。(当年让邬思道落榜的贪污犯考官)

后来,老四回到府里,一群人又坐在一起以文会友。三阿哥临走时,惺惺相惜的对邬思道说道:真该荐你去应考,可惜你身体有残疾。有时间时可以到我府上走走。我那里也有不少鸿儒,大家谈笑耍子。(想挖老四的墙角)

老四听出老三想挖墙脚,当时就急眼了,生怕老大和老三再纠缠别的事,便急于说:两位哥哥还有别的事么?没事就拜拜吧。(对老大和老三下了逐客令)

几年后(年羹尧血洗江夏镇后),老四和邬思道正在王府内的狮子园闲聊,康熙在方苞的陪同下,微服私访到了老四的府邸,见老四和邬思道聊得开心,便也加入进了老四和邬思道的话题。(聊李卫当官的趣事)

聊天期间,陪同康熙微服私访的方苞发表了自己对李卫当官的一些看法,对李卫的事情颇有意见。但邬思道听后却很不以为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康熙听出邬思道的谈吐非凡,不像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便盯着邬思道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邬思道很坦然的告诉了康熙自己的资料,康熙听到这个名字,恍然大悟,连呼:原来你就是当年闹过南闱的生员!朕当年也读过你写的文章,很有文采,没想到你居然在四阿哥的府上当先生。

康熙与方苞临走时对邬思道嘱咐:好生的为四阿哥效力。

以上便是原著小说中,康熙、老大、老三与邬思道见面、谈话的情节。在小说中,康熙知道邬思道的底细,只是没有见过真人。后来见到了,也没有表现出很诧异的感觉。毕竟自己儿子的府里有清客、智囊,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老四的府上有邬思道,老八的府上也有个汪景祺(小说中给年羹尧指点出叛军位置的人)。阿哥为自己招揽能人异士,在康熙看来也不是稀奇事。

至于说,康熙面对邬思道这种奇才,居然不以为然,没有把他挖到自己旗下,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康熙身边并不缺王佐之才,并且自己就是一个高智商的人,一般的智囊根本就入不了他的法眼。邬思道平时都是深居简出,很少在外头露面。康熙、老大、老三即使知道邬思道的存在,也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普通文人看待而已,并不知道他的能耐究竟有多大。

PS:其实,邬思道的很多计谋也只有他和雍正两个人心知肚明,连老十三都不知道。

再说电视剧。由于电视剧的改动比较大,相较于原著来说,很多地方都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因此,要想知道电视剧中的康熙是否知道邬思道,就只能靠推测。

我个人认为,康熙是知道的。毕竟邬思道是弘历的老师,康熙又亲自调教过弘历。康熙从弘历口中,多多少少会听到邬思道的一些信息。并且弘历是康熙的孙子,是爱新觉罗子孙。皇族子弟请师傅,康熙这个皇帝怎么能不知道呢?

也就是说,康熙可以懒得听,懒得知道。但是雍正不能不报告,不能故意隐瞒。

再者,电视剧中的康熙,情报搜集也是很厉害的。像桑佩、邓元芳、图伦升贪污,老十请道士张德明给老八算命,这些信息康熙都是一清二楚。根本瞒不过他。

不过,还是那个问题:就算康熙知道邬思道这个人,肯定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能耐。

在电视剧中有个细节,就是每一次老四和邬思道商议事情,都是密谋的,除了心腹外没有任何人的参与。一开始老十三也能参与其中,但是一些事情老四也有意没有让十三爷参与。后来老十三被软禁,雍正的秘密也就只有邬思道一个人知道了。而邬思道的真实能耐,也只有老四一个人知道。

所以,电视剧中的康熙应该知道邬思道。但是肯定不知道他的能耐。在康熙眼里,邬思道只是一个普通的书生。

《雍正王朝》中,以康熙无孔不入的密探,会不知道雍正府里有邬思道这个人吗?

当然知道啊,不仅知道,他还跟邬思道见过面呢!

一、

关于邬思道本人,除了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小说,以及我们提到的《雍正王朝》电视剧,其实在李岳瑞的笔记小说《春冰室野乘》中也有提到:

邬思道本身为绍兴人,而且没有给雍正帝当过什么幕僚,而是田文镜手下的一个幕僚,当年因为弹劾年羹尧而闻名,后来雍正帝给田文镜写的信中还提到过他。

在剧中,关于邬思道的来历就比较模糊了,按照剧中的分析,他是由年羹尧发现并救出,而年羹尧也是听从老四胤禛的指令,后来带到了京城,成为胤禛府上的幕僚以及世子的老师。

在俩人的密谈中可以发现一些信息:

比如老四胤禛当时背诵的文章就是十年前邬思道写的《士子揭世文》,讲的是康熙三十八年,在顺天府的乡试中出现了舞弊案,而邬思道就是当年带头闹事的人,因此很多人受到牵连,除了主考和副考以外,还有江苏巡抚也连降两级。

最后因为某种原因,康熙帝把邬思道下了大狱,刚刚救出来的时候,年秋月还给他洗脚,讲到了冻伤,其实之所以被放出,是正赶上太后去世,大赦天下导致。

二、

当年的舞弊案闹的沸沸扬扬,康熙帝自然知道,京城的阿哥们也都清楚。

而且邬思道被带进胤禛府上时,是全家正儿八经拜师的,在清朝皇室,所有的老师一般都会登记在册,如果有心查的话,也是可以查到的。

在剧中没有表,但是在二月河的小说里有表当年老四胤禛扬州赈灾回来,老大和老三就登门拜访了,当时就碰到了邬思道。

老三嘛,是文人,非要跟邬思道一比高下,结果邬思道更胜一筹,弄得老三心里痒痒,非邀请邬思道到他的府上坐坐,而且还提到自己府上文人墨客多了去了,大家可以一起耍耍。

老四胤禛一看,这是光天化日之下挖墙脚啊,不行,马上下逐客令,硬是把两个哥哥送出了府。

老三走时说了句话:

“果然名下无虚,当年左玉兴、赵泰明真的是屈了你!”

可见,老三是认识邬思道了,而且他提到的这个左玉兴和赵泰明估计就是当年的主副考官。

老大和老三知道邬思道,估计其他阿哥也多少会知道。

三、

那么康熙帝知道吗?

其实康熙帝不傻,他的眼线遍布全天下,不然的话,老四胤禛那么卖力追缴户部欠款,还是漏掉了三条大鱼,最终还是康熙帝揪出来的。

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都值得推敲,老四胤禛每每走了妙棋之后,康熙帝不得不怀疑,尤其是最终他确定让他即位之后,自然会关心他背后的高人。

其实热河狩猎之事,康熙帝已经觉察到不对劲了,弘历的言行必然受到老师的指点。康熙帝不会不打听一下他的老师,也就是说他必然知道教弘历的是邬思道。

不过邬思道教的东西多少有些阴暗,不够正大光明,所以,康熙帝才决定亲自教弘历行正路。

所以,当康熙帝当“大马”让弘历骑的时候,当康熙帝跟弘历在雪地里打雪仗的时候,当康熙帝手把手教弘历写字的时候,怎么可能不问他以前的老师是谁?

康熙帝知道的事情很多,他知道雍亲王府弘时生病而叫去的太医;康熙帝知道老八胤禩府上去了一个道士;康熙帝知道的事情多着呢,连太子胤礽都抱怨说自己见到康熙帝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他会不知道老四胤禛的府上有一个待了十多年的邬思道?

四、

康熙帝见过邬思道的:

有一次康熙帝出门走走,那已经到了康熙帝五十六年,他不知不觉就到了雍亲王府,于是决定进去看看。

这时候的老四胤禛跟邬思道正在读李卫写的信,这个情节剧中也有体现,当时大家是笑得前仰后合。

结果康熙帝也拿过了信,读完了之后,也是大笑不止,结果打翻了茶杯。当时随行的还有方苞,他也笑话李卫读书少,结果邬思道不愿意听了,他出来给圆,说他的文章只要润色一下也是好文章。

康熙帝早就知道邬思道,于是出了个题目,让用“九,韭,酒”为韵作诗,邬思道作了一首诗:

“照猫画虎十八九,吃尽鱼虾不吃韭。只为捕鼠太猖狂,蹬翻案头一瓶酒!”

邬思道还是很聪明的,他把猫说成了李卫,因为猫捉老鼠太给力,结果踢翻了酒,意思是说李卫写的信都是为了朝廷,结果被康熙帝笑话,还打翻了酒。

而康熙帝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

“养猫还不就是为了捕鼠?”

这句话的意味可就大了去了,表面上是暗指培养李卫,让他做好官。其实还有两个暗指,一个是指邬思道,老四胤禛养着一个邬思道,目的还不是为了皇位。

另一个暗指则是指老四胤禛,朕培养了这么多儿子,还不是为了保障大清?

再说白一点,到了康熙五十六年了,太子胤礽早就废了,老八胤禩也早被康熙帝否决了,剩下的只有老四胤禛符合皇位了。这句话一说,就等同于早早的就告诉老四胤禛了,你好好准备捕鼠吧!

从这次康熙帝跟邬思道见面毫无惊讶之情来看,康熙帝早就知道邬思道了,当初老四胤禛去寻找邬思道,说不定就是康熙帝给出的主意……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以康熙无孔不入的密探,会不知道雍正府里有邬思道这个人吗?

这肯定对于康熙来说是个不公开的秘密了。片子默认就是康熙知道,而其他人尤其是老八不知道。康熙希望这个得罪自己又满腹经纶的人辅佐自己的儿子。他的初衷就是让雍正匡补自己的过失,雍正用这个人康熙能忍。

《雍正王朝》中,以康熙无孔不入的密探,会不知道雍正府里有邬思道这个人吗?

以康熙之英明,必定会对儿子们的举动了如指掌,他肯定知道邬思道的存在。事实上,在二月河的原著中,康熙不仅知道邬思道的存在,还曾见过邬思道,并勉励他用心辅佐胤禛。只不过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这段情节被略过而已。

康熙和邬思道见面,正值诸皇子夺嫡白热化之时。时逢中秋,雍正在府邸内和邬思道、性音和尚小聚,雍正拿出李卫(已经外放做了知县)写来的信件给邬思道等人看,并在信件内汇报了工作。李卫对辖区内发生的案件虽然判得明白,但判词却粗鄙无文,引起几人哄堂大笑。

这时候康熙出宫闲游到了雍正府邸,没让人通报就直接到了几人聚会处。性音武艺高强,其实早就发现了康熙的到来,却在邬思道的阻止下并没事先预警。康熙来了之后,邬思道顺势把李卫的判词拿出来,博得康熙开怀大笑。

康熙刚坐下来就开宗明义:今晚外头好月亮,各家团圆吃酒观灯。当然,也有人商议着办些异想天开的大事。朕也带了方苞(《雍正王朝》中未出现,原著中康熙的文胆)出来走走。几个阿哥府都唱戏,热闹红火得不堪,朕都没进去。只你府不唱戏,路过这里,顺便进来瞧瞧。随后又夸奖了弘历,并让弘历进宫读书,自己亲自调教。

说完这件大事,便提起了李卫判决的一桩官司,说的是有个老尼姑状告小尼姑擅自嫁人,违反了清规戒律。李卫的原判词是:尼姑也是人,换了换衣服罢了。佛经国法几曾说过不许人家还俗的?老秃母狗,你想嫁你也嫁吧!

邬思道现场把判词改成了文言文:小尼姑脱去袈裟,便穿衲袄,正佛家所谓不二法门,朝廷未尝禁也。尔独何心,乃欲使之老死客门?尔如见猎心喜,不妨人云亦云。康熙看邬思道如此才学,又让他以“九、韭、酒”为韵做诗,这个韵调极窄所以难度很高,但也没有难倒邬思道,他现场做诗:照猫画虎十八九,吃尽鱼虾不吃韭。只为捕鼠太猖狂,蹬翻案头一瓶酒!

康熙开怀大笑之下,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好!养猫还不就是为了扑鼠?”又转身拍着邬思道肩头道:“好好侍候你主子。你才学很好,辅佐他做个贤阿哥,就不能做官,也不虚此生了。”

康熙就此离去,邬思道等人也成功地获得了圣心,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从康熙的话语中收到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信息:八阿哥等人正在府内聚会密谋;康熙需要有人出头替他平衡八爷党;胤禛能成为贤阿哥,即位可能性大增。

邬思道用自己的智慧,大大地替胤禛加了分。这个情节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在电视剧中被忽略了。

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雍正王朝》中,以康熙无孔不入的密探,会不知道雍正府里有邬思道这个人吗?

肯定知道!

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的帝王,都是玩“特务政治”的“发烧友”,并且是当之无愧的高手。“特务政治”也是历代帝王维持和巩固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有效手段之一。康熙也不例外,他也是玩“特务政治”的高手。

特务政治最盛行的时期,是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你方唱罢我登台,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直到煤山自尽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特务政治几乎就是皇家的传统,而宦官集团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当特务。

明朝的特务是非常厉害的,有一个传说:某大臣在白天被皇帝训了,晚上回家,坐在那里满面愁容咳声叹气,没料想第二天皇帝问他:你昨天晚上在家里为什么咳声叹气?是因为对我有意见吗?大臣忙说:没有的事啊!我哪敢对皇上有意见啊!皇上拿出了一张纸:你自己看看,你昨天晚上的样子!

大臣接过来一看,瞬间冷汗直流,那张纸上画的正是他昨天晚上在家里愁眉苦脸的样子。这简直就是最原始的“偷拍”。

回到康熙朝的话题,康熙的特务政治不如明朝那么厉害,但是康熙的“密探”也是遍布朝野,有专业的,也有兼职的,在一些重要的官员家里,保不齐那个仆人就是康熙的密探。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当中,索额图家里的管家老蔡,就是康熙的密探,当索额图察觉之后,也是惊恐万分,尽管他很快的除掉了老蔡,但是,肯定会引起康熙的警觉,索额图几乎就是在杀掉老蔡之后,便被康熙重点盯防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对皇子和大臣们的私下勾当也大多是了如指掌,在追比国库欠款的总结会上,康熙当庭指出桑佩、邓元芳、图伦升贪污的事实,不仅如此,就连贪污的钱干了什么也一清二楚。公开推举新太子的时候老十请了个道士张德明去给老八算命,也没瞒过康熙的眼线。

所以,邬思道的存在,康熙一定是心知肚明。

邬思道并不是一个“默默无名”的落魄文人,相反,邬思道年轻的时候,干过一件反响很大的事情:邬思道非常有才,年轻气盛。他参加江苏的乡试中了解元,但是会试却落榜了!邬思道很不服气,最终他打听到是会试两主考贪赃枉法,收了银子,把自己给黑了!邬思道纠集一帮考生,抬着“赵公元帅(财神)”的牌位冲击南京贡院,这个事件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康熙知道此事,严厉惩处了主考官员,而邬思道也因为聚众闹事被抓进大牢(小说当中是这家伙跑了),在大牢中邬思道的腿落下了残疾,所以电视剧当中的邬思道是个“瘸子”。

这样的人物来到四阿哥胤禛的府上,康熙怎么会不知道呢?

但是,康熙对邬思道的存在似乎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有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防范,这和雍正的“反侦察”手段的高超是分不开的,因为雍正本人也是热衷于“特务政治”的皇帝。

邬思道在四阿哥胤禛的府上,有一个公开的身份,他是胤禛请来的专门给孩子们教书的“老师”,这个身份与邬思道的落魄文人的背景很相符。同时,邬思道调教出来的胤禛的四儿子弘历让康熙很欣赏。邬思道这个老师做得还是非常成功的。这个身份不仅仅是“掩护”。

更为重要的是,雍正(胤禛)与邬思道之间所有针对最关键的谋划和分析都是仅仅在他们两个人之间进行,并且是在没有任何外人(后来有李卫伺候)的环境中进行,几乎所有的密谋过程就是十三阿哥胤祥也不知道。

最为典型的,就是邬思道通过高福把太子胤礽给任伯安的亲笔信交到八阿哥胤禩的手里,并在事后除掉高福的那次最核心的“谋划”,十三阿哥胤祥也是在事后猜出来的。

所以,尽管康熙知道在四阿哥府上有一个教书先生邬思道,但也就仅仅如此,雍正(胤禛)几乎没有任何的把柄落在康熙的手里。

无论是年羹尧血洗江夏镇,还是太子安排十三阿哥胤祥杀掉郑春华,康熙竟然都没有怀疑雍正(胤禛)和邬思道之间的背后密谋。

雍正的手段,比起八阿哥胤禩来还是要高明的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