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二十两银子能办多大事?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贵族建立,清代银两购买力的比起之前的朝代差的。主要是银矿的陆续发掘,白银的产量急增,同时清代对外贸易活跃,大量瓷器、茶叶和丝绸等名贵产品,都通过收白银来结算,导致大量白银涌入,从而降低了白银的购买力。
可以说,清朝的货币非常复杂,早期是以银两和铜钱为主;中期,银两购买力就下降了,因为国外的银元流入所导致;后期,机制币出现,货币盛行,各类货币并行。但各类货币之间都可以兑换,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比值,比值也就存在波动。其中银两和制钱这两种货币一直贯穿整个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在位期间,国势强盛,最辉煌时期,也是清朝五位帝王钱最兴盛时期,可谓是“康乾盛世”。
那么,如题主所问,在清代有二十两银子能办多大的事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清代各层收入、物价状态、银两价值等三方面。
清代各层收入状况据了解,清代最低收入普通人群,分为短工和长工种,短工日工资(包吃住),大多数30文钱,有技艺的50文钱;长工年收入(包吃住)8-12两白银之间,属于长期雇用。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只有如今的200左右,就相当于现在月薪六千的人可以拿到将近20两白银,不过,每个朝代的物价状况不同,所以比值也是有所差别的。
在清朝御医工资也算高,月薪一般在二两左右,其他打杂的就更低了,每个月工资三两银子的,一般都是太医院的院使,院使位高权重,这工资可就不给力了。试想,当时能入太医院的,都是很厉害的人物,首先得学医多年,经过自己奋斗,终于磨练出杰出的医术了,最后的工资,还只是跟太监工资差不多,清代的太监每个月工资还是二两银子呢!
清朝官员的收入状况,《大清会典》规定:按照品阶年薪来算,一至九品的官员工资为33-180两,每一两俸银对应发放一斛米,外调官员另加额外补贴,就相当于领取双倍工资。
在雍正时期,实行了“养廉银”政策,养廉银通常是基本工资的10-100倍,官员的基本工资:九品35两、八品 40两、七品45两、六品 60两、五品 80 两、四品 105两、三品 130 两、二品155两、一品 180两。
当然清代官员的主要收入并不是工资等收入,当时的官员还很多的方式为自己敛财,至清代官员的黑色收入之巨大令人发指,例如,乾隆朝的和珅巨贪富可敌国。
和珅有银元宝55600个,现银100万两,大银元宝500个,这个和珅可是富可敌国,这些再折合下来就是655600两银子,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计算相当于65亿,有身价过亿的富豪级别,按现在的银价则是2.27亿。以前吧,对和珅拥有这资产没有什么概念,但细算算,和珅是多么有钱啊!
清代的物价状况清朝中后期,一两银子大概可以兑换到一千文铜钱,按照当时的粮食价格,十个铜钱买一升的大米,根据《清会典》古籍的记载,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100升粮食,当时的一升并不是现在的一公斤,那时候一升等于1.5公斤,100升粮食相当于现在的150公斤,按现在的市价3元一件来算,约等于如今的450元。
食物类:100文钱可以购买20-25个鸡蛋,普通白面 20文/斤,白菜 2文/斤,盐 40文/斤,食用油 60文/斤,普通鲤鱼的价格大约20文/斤,牛、羊、猪肉25-30文/斤。
衣物类:上等棉花120文一斤,上等丝绸80-100文,上等棉布价值20文/尺,而一套经过数十道工艺制作的旗袍,价值百两白银,普通粗布大约10文/尺,做一套低廉的粗朴衣服需要300文钱。
不过,每个阶段物价程度的涨跌有所变更,但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清朝时期,在京城,按照当时的房价,租个很好的四合院,一个月才一两多银子的租金,十五两可以买一套四50平方的房子了。乾隆年间,京城市中心的一间房,大概也只卖到15—18两银子,房子的面积相当于我们现在50平方米,20两在京城就足够买一间很好的房子了。
清代银两的价值从形式上看,清朝白银分为铸造的银锭和碎银,虽然都是银子,但是在购买力是有区别的,即使银锭和碎银成分相同,但银锭一定比碎银要值钱,因为便于流通过程中找零,银锭夹剪夹碎后,就有了碎银各种不规则的形状,这样既影响质地,还无形中提高了交易的成本。
银锭称为元宝,像小船形状,上面铭文清晰,铸有重量,成分和产地,便于交易时识别。而碎银子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是石头,坑坑洼洼的,不便于识别。大额交易之前要熔为整锭,当元宝从上层流到下层时,用剪刀剪一小块,小额交易时,碎银除了要用天平称重,以及手掐、牙咬来估定碎银的成分,观察质地等方式,重量的差额会用铜钱来补充。
不过,现在我们购买的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纯度,清代制银技术落后,提纯就更别说了,所以市面上流通的所有白银,银锭和碎银中没有做到精细化工,含有熔锭之时渗入的煤渣和气孔,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纯银,所以,它的购买力肯定也不同。
清代制钱是以文为单位,一千文为一串,但到清末,大约700文一串,合银一两,但实际流通中,清朝不完整的制银制度,银钱比价波动频繁。康乾盛世作为最主要的时期,康熙、雍正制钱实际职能相对稳定。乾隆朝后期,通货开始膨胀,由于制钱文减重,导致铜质下降。清末,至清末机制铜元出现,很少用白银交易,制钱制度日益崩溃,所以制钱遂最终被逐出流通领域。
另外,清朝时期的物价和现在天壤之别,物价变动很厉害,再按照当时各地银子质量的不同,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各地的物价不同,同样的银子也有不同的购买力。
在乾隆年间,在京城一个普通的跑堂伙计一个月大概1至2两银子收入,普通的人奋斗一年的话,大概就能在京城为自己置办房产了,那么当时一个家庭中,大致都是5至6口人家庭,他们的收入大致养家糊口还是没问题的,所以这20两银子在当时价值还是很高的。
结语在清朝,一般的八旗子弟,一个也只不过3两银子,一年下来,加个补贴啥的,也就大约40两左右,而二十两银子,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能过上小康的生活。到清末,签订了大量权辱国的条约后,清末机制铜元出现,白银交易稀少,改用铜元交易,所以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
—End—
清代二十两银子能办多大事?
很多古代剧中,里面的人物一出手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两银子,可实际上在古代,一两银子很多时候都不是什么小数目,夸张的时候一两银子都能买个仆人丫鬟,更别说几百两上千两。
以往朝代,汉朝到两宋主要使用铜钱,而元朝与明朝主要用银票,清朝的时候白银的使用才算比较广泛,因为时期的不同,清朝二十两白银能做的事情,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成书于清乾隆时期的《儒林外史》当中记载,范进中举之后,岳父胡屠户说他一天杀一头猪也赚不到一钱银子,那时候的寻常人家,年收入能够达到二十两,已是中等水平。
在《中国通史》当中记载,乾隆与嘉庆时期的短工,每天的薪水大概是十文钱,这时候一千文能兑一两银子,换言之,当时普通百姓家年入能有十两银子就不错了,二十两已非常好了。
康熙年间的《顺天府志》记载,康熙三十七年,京城鲤鱼每斤20文钱,猪肉每斤30文钱,鸡蛋一钱银子54个,到了道光年间,鱼肉一斤40文,猪肉一斤57文,价格上涨了不少。
若用肉价的例,当时一两银子大概也就相当于现在三百块钱的购买力,也就是说清朝中前期的时候,二十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六千多块钱的样子,当然这是有很大浮动空间的。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当中记载,康熙年间大米价格最低的时候,两文钱就能买到一升的大米,大概一斤半,而到了荒年米价飙升,一升需要七文钱甚至更高。
如果用大米的例来折算的话,现在一斤大米是三元钱,清朝依旧是一斤十六两,这么折算折算的话,清朝中期的时候,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将近一千元,然而这也并不算太准确。
如果了解当时的收入水平,就知道二十两银子意味着什么了,在清朝,宫廷之中的御医每个月的薪水是二两银子,即便是太医院的院使,每个月也才三两银子,这些人可都是顶级医者。
清朝时代的宫廷内侍,每个月也有二两银子的俸禄钱,可相较于这些低收入者,清朝亲王每年的年俸就达到一万两白银的水平,当然这些人是例外,大多数人的收入都是很低的。
在清代,正一品每年的年俸也只有一百八十两,六品的话只有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九品的话只有三十三两,因此雍正朝出现了养廉银制度,他们的收入猛增了不少。
只不过,清代的百姓们收入普遍都还是非常低的,那时候的物价水平也不是很高,光绪三年武昌城一座近两百平米的宅院,售价为五十两白银,二十两也能买一套小点的。
如果手上有二十两白银,那绝对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寻常人家里能够为女儿出嫁置办极其丰厚的嫁妆,能够在乡间添置些小产业,做些小买卖。
整体来说,二十两白银在清朝绝大多数时期,都不是一笔小钱,能做的事情很多,可到了晚清时期,物价陡增,白银越来越不值钱,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少,远远不如之前了。
清代二十两银子能办多大事?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这是因为银子的购买力在清代不同时期其实是有不小差别的。比如说1684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购买一石的大米,需要银子0.87两。而1800年,也就是嘉庆五年,同样购买一石的大米,需要银子1.98两,翻了一倍多。而到了1898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同样购买一石的大米,需要银子2.42两。可以见到,清代银子的购买力是一直在下降的。回到我们的问题的话,也就是说,清初20两银子能办的事情,到晚清应该需要50两银子才能办下来。
再说说单一时期的物价吧。
以道光二十一年,也就是1841年的物价而言,当时北京城内,买一石的大米需要银子2.27两。而当时一斤肉要20文。一斤鱼要54文。烤鸭一套要500文。优质门帘一挂要1000文。一部《朱子全书》要4000文。一双尖靴要2500文。一斤腌肉要100文。一斤猪油要140文。而当时1两银子可以换1434文钱。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换算一下。不过大致结论是,在清代,相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书、帖等文化用品的价格极高,可见当时价格比例和我们今日有很大区别
清代二十两银子能办多大事?
我们以康熙时的物价来看,看20两大概能买到什么东西:
1、2500斤-3000斤大米(甚至更多,因为康熙时的米价最便宜)
2、350斤牛肉
3、300斤羊肉
以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日开销大概在40文钱(1两等于1000文,正规来算),20两可以维持生活一年多了。
金庸的祖上查慎行曾经记了一个事,他说,付给轿夫工资是1两,轿夫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私人司机了,司机工资才1两。
而一个织工,一个月工资是1两4钱(算是高级职工的工资)
一个官员的收入,以巡抚为例,也就是省长啦,年收入是120两左右。
到了清后期,物价上涨,20两能干的事情就不多了。
清代二十两银子能办多大事?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到后我忍不住想回答一下,凡事跟金钱有关的话题,大家总是非常感兴趣,尤其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里面的人出手似乎都很大方,动不动就从袖子里拿出银子,今天就来说说清代二十两能办多大事?
由于不同时期的物价和购买力是不同的,我们先来看看清朝时期一两银子能干些什么?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选择乾隆时期来换算一下。因为经过康熙和雍正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乾隆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实现了安居乐业。
乾隆年间,京城一个普通百姓每月大概收入在2两银子左右,茶馆里一个跑堂的伙计每月差不多能赚1两,也就是说清代的20两是一个正常家庭的年收入。
清朝1两白银大约是1000文铜钱,当时10文钱正好买一升大米,而一升就是现在的1.5斤,因此一两银子能够买150斤大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00块钱左右。不过清朝时期的物价和现在天壤之别,因此一两银子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大开销。
清朝时期在京城闹市租一个半亩的四合院,每月租金大概才一两多银子,乾隆十三年,京城一间瓦房大概是15—18两银子,也就是说有20两银子足够买一间房子,而且还是京城的房子。
综上所述,清朝乾隆时期,一个普通百姓奋斗一年,大概能收入20—30两,一年就能为自己置办房产了,因此二十两在当时价值还是很高的。
清代二十两银子能办多大事?
银两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是稀罕物,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绝对是一笔巨资,而对于清朝官员来说,正九品官员一年俸银33两,绿营正七品把总一年俸银也才36两,当然炭银火耗养廉银除外。
图为清朝官银,各地税收统一铸成,民间私用是杀头大罪,由朝廷根据需要融化后铸成普通银两在市面流通。
前几年流向市面有个清末期的老房契显示:1879年湖北地区白银50两能买175平的大宅子,一个知县一年俸银45两,等于县令干一年即可买房,在这里说房和收入还是很模糊,说点贴近生活的,时代无论怎么变,人肯定离不开吃。
清朝铜钱,单位文,乾隆鼎盛时1两银子可换1000文铜钱,那时蔬菜2-3文钱一斤,水果6-8文钱一斤,清中后期后,1两银子可涨到5000文铜钱。
清朝乾隆年间物产最丰富,生活达到最巅峰,我们以乾隆朝最鼎盛为例,那时北京居民平均月收入2两白银,1两银子等于1000文铜钱,1两银子能买600斤大米,对比2018年的米价,最便宜的米2元一斤,换算出来清朝乾隆年间1两银子约等于现在1200人民币。
图为清朝后期银币。
所以一个知县单论俸禄一年收入在54000元,一品大员单论年薪在21万,这样就有概念了,清朝普通妃子年俸300两,月薪25两,所以20两是笔不小的钱,那20两银子就相当于24000元,这个钱可以是高薪族的月收入,也可以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年收入,甚至一个家庭年收入都没有24000元,20两放在现在也是笔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