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为什么至死不见雍正皇帝的年妃?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是帝王家。德妃乌雅氏在康熙朝小心翼翼,可以称是“贤德端庄”,但雍正登基后,德妃乌雅氏却“偏听偏信”,着实不通情理!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都是乌雅氏所生,但是兄弟俩人一向关系不和,政治立场也是对立的,乌雅氏作为母亲,非但没有很好疏通俩人的关系,反而一味偏袒儿子胤禵,处处为小儿子着想,就差没有直接开口叫雍正让位了,所以,兄弟俩人原本不睦的关系再次升温。
而太后乌雅氏之所以迁怒于年妃,她始终认为年家的存在,她的小儿子胤禵再也没有复盘的机会,有年妃在,雍正才偏袒自己的奴才黑了亲弟弟。
更重要的是,她以为当年康熙皇帝晋封她为“皇贵妃”,是因为沾了自己小儿子胤禵的光,而不是沾大儿子胤禛的面子。
乌雅氏晋升以为是沾胤禵的光首次废太子后,朝中大臣推举八爷为新太子过程中,十三爷和十四爷在乾清宫门口打了一架,惊动了康熙,康熙呵斥制止,十四爷始终要求康熙给个说法,气得康熙拔剑就砍,关键时候四阿哥胤禛用手抓住剑锋,血流不停,康熙才忍住怒火松开剑。
此后,乌雅氏直接绑着十四阿哥来请罪认错,康熙醒来看了看两个儿子,“哼哼”两声说:“你生这两个儿子啊!”欲言又止,沉思片刻,就封了乌雅氏为“皇贵妃”。
当时乌雅氏也是一头雾水,认为康熙封她为“皇贵妃”,就是沾儿子十四阿哥的光。原因有二:其一,小儿子胤禵犯错误了,既不追究,还晋封她“皇贵妃”。
其二,她有两个儿子没错,但是胤禛从小是由别人养大的,小儿子胤禵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觉得小儿子胤禵比大儿子胤禛更亲切一些。
因此,凡是有什么好事,德妃乌雅氏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儿子,甚至认为未来的皇帝宝座应该是由小儿子胤禵来坐,而不是由大儿子胤禛。
再后来,西北战事告急,因为传丹带领着6万军队全军覆没,康熙叫人拟旨,在众皇子当中择一个优秀的阿哥到西北出任“大将军王”,替父出征平叛。
众皇子一致认定只要谁出任“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继承人, 而这个“大将军王”人选偏偏是乌雅氏的小儿子胤禵,这下乌雅氏更坚定了自己的小儿子胤禵就是未来的继承人。
胤禵在西北处处受年羹尧掣肘原本四爷是打算推举十三爷出任“大将军王”的,但是在谋士邬思道建议下,让四爷推举了十四爷来担任,让年羹尧来陕甘总督来钳制十四爷这个“大将军王”。西北的一切的军粮都必须经年羹尧之手,只要年羹尧卡住胤禵的二十万大军粮草,那么,就算十四爷胤禵有什么心思,也翻不出什么大浪。
于是,四爷直接推荐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让年羹尧改武从文,出任了陕甘总督。
虽然年羹尧是四爷府邸的包衣奴才,但是这个年羹尧向来心高气傲,多次在四爷和八爷之间摇摆不定,还好四爷用强硬的手段把他拉回来,但这次出任陕甘总督,一旦离开京城,山高皇帝远的,说不定还不知要出什么幺蛾子呢。
所以,四爷胤禛为了更好钳制年羹尧,唯一的办法就是替年家抬旗,和年秋月联婚,这样与年家有了姻亲关系,年羹尧才能忠于他。
年秋月也是个苦命的人,本来跟邬思道郎有情妾有心,琴瑟和鸣,但却被四爷当钳制年羹尧的筹码。如果年秋月和邬思道早早选择远走高飞,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人生悲剧了。
后来,十四爷胤禵在西北处处受到年羹尧掣肘,原本按月供应的粮饷改为按天供应,让胤禵这个大将军王“空有其表”。而对于这一切乌雅氏也都看在眼里,本着偏袒小儿子胤禵的她,对大儿子胤禛这样的安排更加无法理解。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所以,乌雅氏认为大儿子胤禛完全没有把小儿子胤禵当兄弟看待,故而更加痛恨大儿子,而对于断了儿子胤禵后路的年羹尧更是痛恨,因为年羹尧的存在,才让儿子胤禵处处受制。
康熙驾崩,远在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手握重兵,但是早已被年羹尧限制,已经错过了“反击”的时机。胤禛继位后,胤禵回京奔丧,胤禵的表现很无理,而乌雅氏非但不规劝儿子胤禵,反而对儿子雍正充满了恨意。
本来儿子当上皇帝,作为母亲,应该高兴才对,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乌雅氏不接受皇太后的册封,也不认可雍正新君,甚至哭闹着要给康熙殉葬,乌雅氏的种种表现,让儿子雍正新皇帝下不了台。
乌雅氏至死拒绝见年妃:表面为出气,事实上是对胤禵的偏袒,对胤禛的怨恨胤禵回京后,他的表现极度让雍正不满,一气之下,拿掉他的“大将军王”头衔,接着派他去守陵,但母亲乌雅氏非但没有调和,还跟着一起“瞎闹”,也要跟着一起去守陵。
随后,雍正提拔年羹尧出任为“大将军王”,率兵前去西北平叛,后来年羹尧打了胜仗,此时风光无限,他的妹妹年秋月也因此,荣升为贵妃。
因此,太后乌雅氏对这一切是看在眼里,而她对儿子雍正的不满,只能隐忍不发,于是,将所有的恨全部施加年羹尧身上,因为她始终认为年羹尧抢了小儿子大将军的头衔,是年羹尧让儿子胤禵失去皇位的主要原因,所以痛恨年家的人。
当然,年妃的苦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哥哥年羹尧嚣张跋扈的原因,甚至可以说,在雍正面前还有点狂。
当年羹尧西北大捷归来,进京觐见雍正的时候,雍正看见将士们大热天还穿戴盔甲,于是令他们卸甲,但是将士们一动不动,只有年羹尧令卸甲的时候,将士们才卸甲,年羹尧还不自知地说:“将士们只听军令,不知皇上。”
随后,雍正回宫找年妃撒气,命年妃一件一件的“卸甲”,因为雍正对年羹尧有多不满,就对年秋月有多冷落,哥哥年羹尧的背后有多风光,年秋月在后宫就有多艰难。
所以,一个被雍正皇帝都冷落的妃子,在后宫中有谁会给她好脸色,而太后乌雅氏对年妃更没有任何的好脸色,她偏听偏信,始终痛恨年家的人。
当然,雍正但凡有意护着年妃,太后乌雅氏也不至于理直气壮地为难年妃,即使这样还不够,临了还留遗嘱,不想见年妃,皇帝嫔妃不参加皇太后的殡天让人有何感想,这也是给年秋月最后一击,彻底击垮了她。
乌雅氏作为母亲,一碗水端不平,一味偏袒自己小儿子,可以说,她对小儿子胤禵有多爱,就对大儿子雍正有多恨,甚至把这种恨迁怒于年妃身上,着实少了作为皇太后母仪天下的形象。
乌雅氏身为太后不是不知道,朝堂的政事,后宫不干政,这一切本来就和年妃没有任何关系,只因她哥哥是年羹尧,就受尽了委屈和排挤。
当然,乌雅氏对年妃的所做所为,确实是自己出气了,但身为太后这么做,有失于自己身份,作为皇帝母亲,着实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既没有在两个儿子之间进行有效的调和,甚至还对儿子皇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造成君臣之间,乃至亲兄弟的不睦。
结语由此可见,康熙晋封乌雅氏为“皇贵妃”,完全是看在儿子胤禛的面子上,德妃德妃,既没有母亲宽容的度量,也没有皇太后的气量,她把气撒在年妃的身上,这本身就是打着雍正脸,作为母亲不通情理也就罢,还要参与朝堂政事,俩儿子造成势不两立的后果,是与乌雅氏这个母亲息息相关。
—End—
《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为什么至死不见雍正皇帝的年妃?
一
康熙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都是由乌雅氏所生。但是,兄弟二人在政治主张等方面有极大的分歧,作为母亲的乌雅氏并没有很好的疏通关系,反而一味偏袒小儿子,这也导致兄弟二人不和的局面始终未能化解。《雍正王朝》中,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八爷党推举八爷为新太子过程中,十三爷和十四爷在乾清宫在大打一架,惊动了圣驾,而十四爷却始终嘴硬不松口,气的康熙拿剑就砍,而关键时刻四爷胤禛一把捏住剑锋,血流不止,康熙才忍了口气。
而后,乌雅氏带着两个儿子来给气坏了身子的康熙爷请安认错,康熙看了两个儿子,沉思了一下,就封乌雅氏为“德妃”。
其实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乌雅氏注定是母凭子贵,但是到底凭哪个儿子呢?康熙心里清楚,乌雅氏心里却不清楚!
因为,在乌雅氏心中,他始终更爱自己的小儿子,毕竟小儿子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而大儿子却是由别人养大,故而大儿子胤禛显得生分,小儿子胤禵才更亲切。
故而,乌雅氏就更偏爱自己的小儿子,觉得自己的小儿子更优秀,觉得自己的小儿子才更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继承人。
二
青海罗布藏丹增叛乱,西北告急,康熙叫人拟旨:推荐一名皇子到西北做大将军,享受王的待遇,回京后,另有重用!众皇子议论纷纷,八爷党认定谁做了“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四爷也很着急,自己除了一个十三弟就没有可依赖的人,而十三弟更应该在自己身边。
正当四爷不知如何是好时,李卫来了,他告诉四爷他手中还有一张王牌,就是年羹尧。十四爷做“大将军王”,可以让年羹尧做“陕甘总督”,一切粮草军务都要经过年羹尧之手,这样年羹尧直接就卡住了十四爷的喉咙,四爷如同醍醐灌顶。
于是,他推荐十四爷“大将军王”,推荐年羹尧做了“陕甘总督”。
但是年羹尧这个人可不是很好管,一旦离开京城,山高皇帝远的,指不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所以必须要与年羹尧有政治条件:结为姻亲!
于是,四爷立即纳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为妾,四爷和年羹尧就有了姻亲关系。
后来,十四爷在西北处处受到年羹尧掣肘,让这个“大将军王”有苦说不出。而这一切乌雅氏也看在眼里,本着对胤禵的疼爱,他就对胤禛的安排更加不理解,故而更加厌恶痛恨年羹尧。因为年羹尧的存在,才让自己的小儿子处处受制。
最终,康熙驾崩,四爷继位,是为雍正皇帝。而“大将军王”胤禵却远在西北,被年羹尧限制着,已然错过了最好时机。本来,作为母亲,乌雅氏知道胤禛继位应该很开心,但事实不是这样,她却表现的很不正常,不接受皇太后的册封,不认可新皇帝,甚至想着给康熙殉葬。乌雅氏的种种表现,却让新皇帝雍正着实下不了台,但是,她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又必须维护着她。这样,雍正和胤禵的关系完全都不可能调和!
三
乌雅氏的种种表现让雍正下不了台,也让雍正很没面子。特别是雍正让胤禵去给康熙守陵,乌雅氏甚至要跟着胤禵一起去,可见乌雅氏对胤禵的爱以及对胤禛的恨!随后,她把对胤禛的恨全部施加在年羹尧身上,因为她觉得年羹尧才是她小儿子胤禵没有得到皇位的主要原因,于是她就迁怒年家人。
而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已经是雍正的妃子,也就是乌雅氏的儿媳,但是乌雅氏从来都对年妃没有任何的好脸色,她心眼小,就始终恨年家人。
当然,乌雅氏虽然作为皇太后,着实少了皇太后的气量,自己的儿媳妇,她就始终拒绝不见,甚至到死的时候都始终不愿意见一下年妃,不给年妃孝敬的机会。当然,年妃着实受委屈了。这一切本来和年妃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她哥哥是年羹尧。
乌雅氏的所作所为是让自己出气了,但着实不成体统,作为皇帝的母亲,过多的参与朝堂的政事,这本身就不应该,而对自己大儿子皇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这绝对不通情理。
而把气撒在年妃身上,这本身又是对雍正的打脸,又让年妃不痛快。可见这个女人真是“德不配位”,明显康熙加封的“德妃”是看在她儿子面上,而她真的“德”差的太远。做人做事着实没有一点的格局,可以说她对胤禵有多爱就对胤禛有多恨,她的偏心让兄弟关系更加势不两立,这一切的后果与乌雅氏息息相关。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为什么至死不见雍正皇帝的年妃?
在《雍正王朝》中很多人的悲惨结局都是自己胡作非为,咎由自取的。比如太子胤礽,比如老八胤禩,比如老十四胤禵,比如年羹尧……
但是有一个人可以说是整部剧中最悲惨的人,相信不少人看完全剧都会为这个人感到惋惜,她就是年秋月!
到了雍正帝即位后,对年秋月的打击一直没有停息,先是太后乌雅氏,后是雍正帝,那么她究竟犯了什么错呢?
一、
年秋月的爱情:
年秋月是有爱情的,她的爱情起源于雍亲王府,也终结于雍亲王府,而她自己却毫无办法抗拒。
有人说这要怪年羹尧,谁让他越来越风光,导致老四胤禛需要倚重他,故而“强娶”年秋月,以便攀上亲家。这个理由,不仅我们信了,连年秋月也这样认为,所以自从她成为了老四胤禛的侧福晋以后,就再也不肯见亲哥哥年羹尧了!
有人说,这要怪邬思道,在举荐大将军王之前,年羹尧回京,却跑到老十四胤禵那里,结果让老四胤禛怒了。知道错了后的年羹尧在雍亲王府跪了一天,终于靠给老四胤禛洗脚的机会得到了原谅。而年秋月也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她傻傻的问邬思道:
“我们就真的没有那一天吗?”
邬思道也无奈地说:
“你早晚是四爷的人!”
既然邬思道知道年秋月早晚就是四爷的人,他为什么之前还要跟年秋月互生情愫?既然已经有了情愫,为什么不能大胆一点,抢先娶了年秋月?
当然,她的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老四胤禛,因为他从来没有把年秋月当成一个女人看待,他只是把她当成了一枚政治棋子!
二、
年秋月的悲剧(一)
自从年秋月成为了老四胤禛的侧福晋以后,悲剧的人生就此开始。就连结婚当晚,老四胤禛都没有好好的跟新娘子温纯一下,却还在搞他的夺位计谋。结婚当晚年秋月就落下了眼泪,一方面为不能跟邬思道厮守而流泪,一方面为自己的命运而流泪,但是命运并没有放过她,几年后她的处境更加艰难了……
第一个跳出来打击年秋月的是雍正帝,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因为卸甲的事惹怒了雍正帝,雍正帝回去后逼着年秋月卸甲,从此以后就被冷落了。第二个打击年秋月的就是乌雅氏了……
要解释清楚太后乌雅氏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得从她刚刚升为皇贵妃说起:
引起她成为皇贵妃的事件,就是老十四胤禵和老十三胤祥宫前打架事件,因为废太子的事,两个人大干一场。最后老十四还顶撞康熙帝,气得康熙帝举剑就砍,幸亏老四胤禛用双手架住刀锋,才没有酿成悲剧。
随后康熙帝气晕,德妃乌雅氏带着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去康熙帝面前请罪,结果康熙帝非但没有怪罪老十四,还册封乌雅氏为皇贵妃。
正是这个举动,让乌雅氏想入非非了:
乌雅氏并没有什么立功表现,所以封为皇贵妃完全是母凭子贵,而这一点,乌雅氏自己也是相当明白的。只不过她没有明白的是她认为她凭借的是老十四胤禵的贵,而康熙帝想的却完全不同。
后来老十四胤禵成为了大将军王,而这个结果,跟乌雅氏当时被封为皇贵妃时的预期相同。再加上当时人们传言,谁当上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皇帝,这更让乌雅氏确定自己的猜测没有错,自己最宠爱的老十四胤禵即将成为皇帝。
三、
年秋月的悲剧(二)
伴随着老十四胤禵成为大将军王,年羹尧也成为了陕甘总督,年秋月也成为了老四胤禛的侧福晋,这也是老四胤禛举荐老十四的原因所在。
正是年羹尧的存在,导致老十四胤禵打起仗来放不开,处处受到年羹尧的掣肘。这种状况直到康熙帝驾崩后,集中爆发了……
当乌雅氏听到老四胤禛成为新皇帝以后,她简直不能相信,当然她一个妇道人家并想不通为什么,因为想不通,所以她不肯卖雍正帝面子。不肯接受皇太后的称号,不肯接受百官的朝拜,不肯移居皇太后该去的慈宁宫,甚至想要给康熙帝殉葬,这让雍正帝很是无奈。
她实在想不通军权在握的老十四胤禵,为什么争不来皇位?即使挥军进京,那皇位也是唾手可得的。而这种想不通直到老十四胤禵回京后,一切真相大白。
按照当时的法律,后宫是不能干政的,而外部的任何人都不可以给太后传递任何有关朝政的信息。
可是老十四却每每利用探望太后乌雅氏的机会,给她灌输自己不得志的原因,当然幕后控制者是雍正帝,他现在是皇帝,自然不能怪罪,于是他们把怒气全部放到了年羹尧身上!更何况年羹尧还是顶替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位置,而他只不过曾经是个府邸的奴才!
直到后来年羹尧被罢免了大将军职位,这反倒让老十四有点幸灾乐祸,甚至当着雍正帝的面都在讲:
“我怎么能跟年羹尧想比啊?吃饭要传膳,睡女人还要翻牌子,就连他坐的地方也是皇阿玛当年的御座。”
四、
年秋月的悲剧(三)
而这些话老十四不仅仅讲给雍正帝听,还讲给太后乌雅氏听,而且在这之前已经跟太后讲过不止一遍了。
所以在太后乌雅氏病重的时候,众妃子都去探望,乌雅氏专门提出了年妃,大怒说:
“你给我出去!出去!我不想见年家的人!”
撵走了年妃,太后乌雅氏又对雍正帝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打虎还靠亲兄弟……”
而此时的老十四胤禵还在跟乔引娣打情骂哨呢,甚至说了一句未卜先知的话:
“他总不会和我争你吧?”
而这句话就透露了老十四和乌雅氏的本意,他们就是认为雍正帝抢了本属于老十四的皇帝位置,你抢了皇位就算了,总不至于还抢女人吧?
甚至到了太后的葬礼上,皇后也告诉年妃:
“太后临终前说过,不想再见到你!”
这句话成为了压倒年秋月的最后一根稻草,太后怎么对年妃,雍正帝不是不知道。而且这两次撵她,她都看向了雍正帝,可是雍正帝一句话都没说!因为他也是把本该撒给年羹尧的气,全部放年秋月身上了。而年秋月,作为一枚棋子,随着年羹尧的落幕,而失去了任何价值,此时的她就已经注定要灭亡了……
直到她临死的时候,才再次想到了自己的爱情,她甚至忘了前来探望的人是自己的丈夫,是皇帝:
“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本是皇室内斗,偏偏拉上了年妃当陪葬,可悲可叹……
至于雍正帝为什么最后会落下一滴泪?在杨角风谈雍正王朝前面几期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啰嗦了。
综上所述,年秋月唯一做错的地方,就在于,她不该投生到年家,就像她不见年羹尧时曾说的那样:
“我家的人都死绝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为什么至死不见雍正皇帝的年妃?
后宫历来不得参与朝政,因此宫中也禁止任何人向太后传递外界的事情。但是十四阿哥以借探母为由,偷偷跟太后打年羹尧的小报告。太后乌雅氏因怒迁恨,就把火气全部撒到年妃身上了。
太后不见年妃,就跟雍正让年妃卸甲是一个意思,母子被年羹尧气炸了,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把火气撒到无辜的年妃身上。
十四阿哥向太后说,年羹尧在平定青海叛乱之后恃宠而骄、欺君罔上。不仅吃饭要像皇帝一样传膳,睡女人也要跟皇帝一样翻牌子,屁股下面坐的也是康熙爷当年坐过的御座。全无人臣之礼!
更关键的是,老十四的大将军王就是被年羹尧给顶替了,当年他在西北当大将军王,也没有年羹尧摆那么大的谱。现在太后看到小儿子过的这么委屈,大儿子潜邸时期的包衣奴才反倒过的锦衣玉食的生活。老太太的心理不平衡了……
因而,老太后先是让年妃从她面前消失,继而在弥留之际,不许年妃戴孝。太后灵堂诸人都可以跪拜,却独不许年妃跪拜。这都是老太太在撒气,发泄心中对雍正不公平对待老十四的怨恨。
其实我们知道,电视剧里面的年妃是个苦命的人。本来钟意邬思道,一直到最后都想跟邬思道远走高飞,却被当哥的年羹尧当做筹码,卖给了主子爷。
如果年秋月跟着邬思道,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人生悲剧了。记得有一次邬先生教弘时和弘历背书,饭菜都凉了还没背好,大福晋和十三爷轮番去请也没请动,还是四爷出主意让秋月出马,轻松搞定。年秋月对邬思道的感情,就像少女对大叔的崇拜,她喜欢上了沉稳睿智的邬先生,而邬先生心里也是明白的。可年羹尧的崛起让他看到了秋月的宿命,他告诉年秋月,你终究是四爷的人,早早断了她的念想。
可悲的是,年秋月只是主子爷拉拢年羹尧的一枚棋子,而主子爷对这枚棋子也没有多少男女间的感情。新婚之夜都还在锁眉盘算着自己的政治生涯,却把棋子独自丢在了空房之中,黯然神伤。
后来,原来的四爷成了皇上,她自己也就被封了年妃,哥哥打了胜仗,自己又荣升贵妃。有恩宠就有苦屈,后来哥哥恃功忘本,雍正尚需用他,只好隐怒不发,转身把怒火全泄在了秋月身上。秋月的后半生,仿佛是在用无尽的泪水来偿还这个脱去奴身的尊贵身份。再后来年羹尧失去了利用价值,雍正终于动手,秋月也失去了最后一点儿利用价值,成了一枚弃子被丢落在深宫,无人问津。
即使这样还不够,太后始终怨念年家,认为是年家抢了大将军的头衔而让自己的亲生骨肉相残,临了又把气撒到了秋月身上,给了秋月最后一击,这次终于击垮了秋月。
年妃奄奄一息时,雍正忠于良心发现,来看望她。对于这个棋子,雍正从来没有过感情,谈不上辜负,却有着近似亲情的一种愧疚。再冷漠的政治家也会有心软疲惫的时候,年羹尧再大的罪,与他的妹妹无关。
看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人,雍正的眼神流露出的含义是复杂的,读不出是怒还是怜。而一向沉默的年妃,明知道不可能,还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大胆的向主子提了两个不可能答应她的要求:不要杀年羹尧;告诉邬先生,自己要走了。
这是她一生中,鼓足了勇气,说的最大胆的两句话……
一向冷面的雍正听完年妃的遗言,也不禁默默流泪了。这是全剧里面,除了自己的母亲,太后过世外。雍正唯一的一次,为一个女人流下了眼泪。
电视剧中的年妃,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她最浪漫的时光,都是在服侍邬思道期间。只有那个时候的年妃,才能看得到她,发自内心的笑容。
《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为什么至死不见雍正皇帝的年妃?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可以说是一个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悲剧角色。年秋月正值青春时,因为哥哥年羹尧考虑到自己的前途,所以安排她去照顾即将被康熙四皇子胤禛重用的谋士邬思道,并因此进入了雍王府的深宫别院。在照顾邬思道的前几年里,年秋月与老书生邬思道互生情愫,本以为彼此这段老少姻缘会绚丽地开花结果。然而,因为随着四爷的夺嫡事业的发展,年羹尧的立场有些摇晃,所以四爷通过与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联姻的方式笼络住年羹尧。这被拆散的好姻缘对邬思道或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年秋月却是心灵上的致命打击。等到了四爷夺嫡成功登基为帝后,年羹尧在雍正朝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年秋月在雍正皇帝后宫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被封为年贵妃,年羹尧兄妹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后来,年秋月也因为哥哥年羹尧的失势,逐渐被冷落,在后宫中忍受着各种屈辱,直至凄凉孤寂地去世。最让我们对年秋月的悲催命运感到凄凉的是,雍正皇帝的母亲太后乌雅氏直至去世都不愿见年秋月,不允许年秋月戴她的孝、守她的灵。如题所问,为什么本来年秋月与太后乌雅氏没有什么正面冲突,太后乌雅氏却至死不见不愿见她呢?私以为,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详见下:
第一,乌雅氏误认为自己的儿子雍正正是因为有年羹尧等人的阴谋帮助,才她所疼爱的儿子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为虎作伥)康熙晚年,最大的事情就是持续多年的九子夺嫡愈争愈烈,且却因为康熙的多方考虑,继位人选迟迟没有确定。特别是在康熙二次废除太子后,继位人选模糊不清这种状态愈加显著。当然,不管康熙默定的继承人是谁,朝野上下都有一些表象出现,只是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令人参不透实情的表象。其中,最有导向性、迷惑性的表象就是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即雍正的同母兄弟,德妃乌雅氏的小儿子,由康熙允旨任命为西征的抚远大将军,这使得朝野上下无数人都认为康熙默定的继位人就是皇十四子胤禵,以至于时至今日仍然由很多人认为雍正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继承皇位的。不过,不管是历史,还是《雍正王朝》电视剧本身,其实上康熙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西征的抚远大将军,真的只是康熙刻意安排之下的表象而已,本文仅谈《雍正王朝》电视剧。
显然,在剧中像邬思道、张廷玉、佟国维、马奇这样的高人,自然是不会看不出康熙这么任命的玄妙的,只是他们或因为畏惧康熙皇权,或因为自身利益考量,不能也不敢说,必须要适当地选择沉默。对这类高人而言,是看穿了不说,不给人暗示,不是会被表象给骗了的人。但是,这样的高人能有几人呢?很少很少,就连四爷这个智慧极高的局中人都没看透,就更别提其他人了。何况是不允许干政,不懂政治斗争,不懂谋略的康熙后宫里胤禛胤禵的母亲,德妃乌雅氏这样的老太婆了。显然,在康熙晚年皇位继承人还未确定这个特殊时候,对于康熙隆重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西征的抚远大将军这件事,胤禵的母亲德妃乌雅氏结合表象和朝野传言,尤其相信康熙默定的继位人就是她所疼爱的小儿子胤禵了。
但是,出乎德妃乌雅氏的意料,到了康熙驾崩后,接康熙大位登基为帝的不是她所疼爱的小儿子胤禵,而是她那个被人称为“冷面王”的儿子胤禛。虽说也是自己的儿子继位,远远好过了那许多有儿子却没能继位的妃子,但是终究不是自己认为那样,继位人是自己所疼爱的小儿子胤禵,作为心有所偏的母亲德妃乌雅氏内心并不是十分满意的。凭着德妃乌雅氏不高的智慧,结合着容易迷惑人的康熙所布下的迷局,自然会猜想是不是那个继位的儿子用了什么不能见人的手段,才夺去了自己所疼爱的儿子胤禵的嫡位。后来,再加上雍正那些以八爷为首的政敌、被雍正改革革去了利益的臣民,在朝野之间谣传雍正继位路子不正的闲言碎语,固执的老太婆太后乌雅氏自然更加坚定的认为自己所疼爱的儿子胤禵的皇位,就是被那个“冷面王”胤禛用不正当手段夺取了。因此,太后乌雅氏对于雍正以及那些在雍正未登基前,和雍正关系密切的人,那些为虎作伥的“帮凶”势必有所怨恨。不巧,年羹尧就是这样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帮凶”。
不过,太后乌雅氏怀疑归怀疑,怨恨归怨恨,对那些“帮凶”她是无可奈何的,毕竟清朝严明规定后宫是不能干政的,她完全没能力去调查自己的怀疑、去报复那些帮凶,能够做的也只有默默地承受着。或许某一天,太后乌雅氏猛然想起,后宫中有年羹尧的妹妹这么一个特殊的人物,她可以伸出本不长的手,打击报复年贵妃,泄泄心中的怨气。所以,年贵妃自然就成为了代替年羹尧这样的雍正“帮凶”的受气筒。
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局渐渐发生变化。因为很多政治问题,导致雍正对自己的弟弟胤禵这样特殊身份的人都不得不进一步打击,自然在太后乌雅氏看来,受气的还是自己那个最疼爱的儿子胤禵,所以太后乌雅氏对年贵妃的怨气也越来越重。直到年贵妃的哥哥年羹尧的事情,闹得雍正朝野上下流言四起时,太后乌雅氏对年贵妃的怨气到达来顶峰。所以,最后到了太后乌雅氏生病时不愿见年家的人,太后去世时不愿年贵妃给她戴孝的地步。
“年妃,你不用守灵了。”
总的来说,太后乌雅氏对年贵妃的怨气,起于其看不透康熙的迷局,误以为年羹尧等人是帮助胤禛夺取了本属于自己所疼爱的儿子太胤禵的皇位的“帮凶”,所以将她的怨气发泄在其所能给发泄得到的“帮凶”的家人年贵妃身上。
第二,太后乌雅氏可能天真地认为因为年羹尧的存在,才导致雍正对西北用兵时,换了十四阿哥的大将军王,以至于十四阿哥被“圈禁”;雍正登基为帝后,大局已定,几乎对天下人来说都是不能扭转乾坤的,太后乌雅氏一样。对于太后乌雅氏这样有两个儿子的母亲而言,结果虽不如意,但也不差,只是期望着两个儿子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守护爱新觉罗的江山。比如,在西北用兵时,就该由自己所疼爱的那个儿子胤禵这个最合适的人去为朝廷,为亲哥哥解忧。
乌雅氏:“皇上,我记得那时你对我说,要举荐你十四弟出任大将军王,问我放不放心……当时,我心里好欢喜。皇上……”
雍正:“额娘,您累了,歇着吧。有什么话,以后再说。”
但是,天不遂人愿,偏偏她的这两个儿子自小就不是一个阵营的,他们根本就不可能一条心。当然,雍正登基后,胤禵倔强地与雍正作对不一定就是真的和雍正作对,而是一种高明的保身工术,毕竟因为胤禵与八爷党关系实在太深,而八爷党又不甘心,天真地千方百计想搞事情,世人皆知大势已去,如果胤禵再和八爷党纠缠不清极易被卷进去,因此胤禵必须要将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特殊位置上,才不至于陷入自绝于天地、自绝于列祖列宗的境地。
对雍正来说,自然也不希望最亲的弟弟胤禵陷入陷入自绝于天地、自觉于列祖列宗的境地,如此负担实在太重。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弟弟胤禵的立场怎么样,到底什么心思,实在是个问题。因此,当西北需要用兵时,雍正宁愿选择年羹尧这个不是最合适的人,也不用胤禵这个有实战经验的合适人选。所以,雍正就将十四阿哥胤禵派去给先帝守皇陵。这其实是间接地保护了十四阿哥胤禵,让他远离朝廷是非之地,当然也逃不过“圈禁”弟弟的口实。如此,在世人看来,甚至在十四阿哥胤禵看来,就是雍正圈禁了曾经的有力对手。
关于雍正不用十四阿哥胤禵作为平定西北罗布藏丹增的抚远大将军这件事,其中的弯弯拐拐自然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深宫中的老婆子太后乌雅氏来说,因为她的局限性,或许很容易认为,就是因为年羹尧的存在,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好于与十四阿哥胤禵的关系,所以雍正才用年羹尧为西北的抚远大将军而不用十四阿哥胤禵的,才导致本属于胤禵大功劳变为了年羹尧的。也正是因为胤禵没继续去西北带兵留在京城,所以才导致雍正与胤禵的关系更加恶劣,才导致了太后乌雅氏最疼爱的那个儿子落得被“圈禁”的下场。等等一些列雍正与胤禵矛盾,矛头都指向年羹尧的存在。
也许,太后乌雅氏会想,要是没有年羹尧这样的“帮凶”的存在,皇位就是自己最疼爱的胤禵的;如果没有年羹尧的存在,即便胤禵不是皇帝,他仍然可以继续做他的抚远大将军。但是,偏偏有年羹尧这个家伙存在,才导致了自己的愿望落空,才导致自己两个儿子的不和,更导致了自己最疼爱的胤禵被雍正“圈禁”。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那个该死的年羹尧!因此,太后乌雅氏那无处可释放的怨气,自然还是落到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头上。
第三,德妃乌雅氏或许认为,因为年羹尧这种人人得而诛之的奸贼的存在,导致朝野上下一片愤怒,导致了自己那个当皇帝的儿子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对太后乌雅氏来说,除却误认为因为年羹尧的存在,导致自己两个儿子不和睦,而将怨气发泄到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头上的之外。还有一个致使太后乌雅氏将怨气发泄到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头上的原因,那就是年羹尧成为了朝野上下的是非之人,使得自己那个当皇帝的儿子胤禛承受不该承受的。
那拉氏忙:“太后,您要叫谁?”
乌雅氏:“年妃呢?年妃来了吗?”
年秋月:“回太后,奴婢在这儿。”
“你给我出去!”乌雅氏。
“太后……”年秋月。
乌雅氏:“给我出去!我不想见到年家的人……”
他,年羹尧,间接破坏了她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和睦都不说了。更气人的是,他年羹尧一个深受国恩、深受皇帝器重的臣子,居然不思回报,吃饭要传膳、睡觉要翻牌子,各种违祖制不守臣道,明目张胆地置王法不顾犯下九十二条滔天罪行,玷污了大清国,导致朝野震惊,天下议论儿子胤禛的不圣明,使得儿子胤禛背负骂名。因此,她不愿意看到年家的人,不愿意让年家的人戴她的孝。
结语总的来说,年秋月是他哥哥年羹尧仕途上的垫脚石,是雍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实上她很无辜、很无奈、她别无选择,她非常值得我们的同情。但是,不明事理的局中人太后乌雅氏,将她视为了致使“天家不和”的帮凶同伙,所以太后乌雅氏将其对雍正的误会、年羹尧的不满以及对儿子胤禵的心疼,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年秋月头上!以上是个人见解,望各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
《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为什么至死不见雍正皇帝的年妃?
第72期总680期
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上期回答了康熙帝热河狩猎皇子们跪在戒得门前等待处理假调兵符案。
这次有网友问到太后乌雅氏为什么至死不见雍正皇帝的年妃,我想其中必定有原因!太后乌雅氏这是怎么了?婆媳关系闹得这么僵,是雍正侧妃年秋月不孝顺,还是太后乌雅氏找毛病?
这得从西北军事吃紧开始说,刚刚登基不久的雍正皇帝有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处理,康熙帝驾崩后只留下不到一千万两百银,雍正王朝的龙椅还没坐热就来报说西北的叛军罗卜藏丹曾又起兵反叛朝廷。
这个是个大事,不得含糊,雍正皇帝曾经问过李卫,西北军事派谁去最好,李卫也说:只有两个人选,首选当然是十三爷胤祥,随后又加一句;十三爷胤祥也离不开你,因为皇上这里需要十三爷。【雍正说:还想着大将军王】
其次李卫推荐了年羹尧,看来李卫是对的,不考虑成熟他是不会说,雍正皇帝与李卫想的一样,没有别的人选,只年羹尧最合适。
十四阿哥胤禵这个大将军王回京奔丧后就被雍正皇帝以加封亲王给先皇守陵为名将其软禁了。
这位康熙皇帝留下来的雍正皇帝亲生母亲,现在的太后乌雅氏,本就对她这位儿子四阿哥胤禛的登基做皇帝有想法,现在又把小儿子胤禵的大将军王给拿下了。
乌雅氏心理这个堵,所以就把气撒到年羹尧的妹妹,雍正皇帝的后妃年氏身上!
【把大将军王让你弟弟干】
实际上,自打康熙皇帝驾崩,这位雍正皇帝与十四阿哥胤禵的亲生母亲乌雅氏就没消停过!
起先是不受太后封号,受了封号要天天见小儿子,又哭死溺活要去给先帝陪葬,然后又要与小儿子胤禵一起去守陵,太后乌雅氏闹得不可开交,朝廷上下也议论纷纷。
估计要不是雍正皇帝的亲妈,以雍正皇帝这脾气必然给她废了,撵出宫去,看来亲妈作起来,皇帝也没办法!
这不是:太后乌雅氏病得不轻,还念念不忘雍正皇帝的后妃年氏。【乌雅氏问:年氏呢?】
这日,十四阿哥胤禵回来了,目的是看望母后,无可非议,准奏!
可是到了后宫就提起大将军王一事,说着又扯到年羹尧的身上,本来最近弹劾年羹尧的奏折如同雪片一样,让雍正皇帝自顾不暇。
太后乌雅氏知道后就抓住了把柄,打仗还需亲兄弟,要不是这年羹尧,小儿子胤禵还是大将军王!
这让雍正皇帝非常生气,认为是十四阿哥胤禵在太后乌雅氏面前捣鬼,念念不忘他这个大将军王位置要造反!
太后乌雅氏死了,死前有遗嘱,不见雍正嫔妃年氏,这位皇帝的嫔妃在太后殡天不参加是何道理!【太后至死不见的年妃】
本人以为:太后乌雅氏在儿子雍正皇帝与小儿子胤禵之间没有做到一位母亲的责任,没有在二个儿子之间进行有效的调节,造成了君臣之间,乃至亲兄弟的不睦。
至于用谁做大将军,那是朝廷的事,满清王朝有制度,后宫人等不得干政,否则杀无赦!可是太后乌雅氏,那是皇帝的母亲。
在雍正朝,关于太后乌雅氏的死,最后留下了很多谜团,本来雍正皇帝在继位皇帝的问题上非议很多,最大的非议就是纂权,雍正皇帝的母亲这样一闹,又增添了色彩!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关予回答《雍正王朝》的详细解剖还在后面,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带你继续解剖分析雍正朝!欢迎网友一起评论、互动、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