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想知道原因

胤礽是康熙和发妻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也是史上最后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他经历了三年里两立两废,纵观历史也仅有一位。

胤礽文武双全,有治国之韬略,善于理政,胤礽的悲剧,无非是权势的欲望膨胀,他的势力对康熙皇权具有挑战性,君与储君,父与子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

胤礽幼年、青少年阶段都非常优秀

康熙四年,康熙迎娶辅政大臣索尼之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为皇后。

康熙十三年五月,赫舍里皇后在生出胤礽两个时辰后,因难产而撒手人寰,为了弥补英年早逝的发妻赫舍里,康熙把所有的心思和爱都倾注胤礽的身上。

康熙十四年,正值三藩之乱,军情紧急之际,康熙把刚满周岁的胤礽册封为太子。

康熙之所以选择在平定三藩时机册封太子,康熙深知胤礽关系重大,便决定早定国本,稳住人心,尤其是为了安抚索额图。

康熙为了胤礽此后能顺利继承皇位,可谓是用心良苦、亲自抚养和训诲:

“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而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并事事精详指示。”

康熙南巡北狩,都命胤礽跟随身边,并亲自传授治国之道,胤礽就这样带着父亲的拳拳爱心,健壮成长起来。

胤礽从小聪明好学,不管是骑马射箭,还是儒家经典,都非常熟练,而且待人彬彬有礼,因而很受康熙的欢心。

康熙外出巡时常把他带在身边,为的是让他多历练,幼年时骑射就颇有成绩,五岁随康熙狩猎,射获了一鹿五兔。

康熙二十年,胤礽八岁时,康熙还特许他出阁读书,并亲自挑选饱学之人给他陪读。

之后,康熙还特意请了品学兼优的大学士李光地、耿介当胤礽的老师,康熙希望教他学问同时,又教处世立行。

胤礽成年后,康熙为了培养胤礽,不仅让他代行祭祀大殿,还让他参与朝政,康熙每次出巡时,都会让他留京坐镇,代理监国。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为了在这个阶段多历练胤礽,特意留他在京师坐镇,处理各部院奏章,并主持各种的政务。

太子胤礽在京师表现得非常好,文武百官都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康熙更是给他赞赏有加。

然而,随着胤礽年龄增长,却越来越让康熙感到很失望,胤礽的变化,除了康熙无度的宠爱外,还有臣民拥戴,使他逐渐膨胀,变得越来越乖张。

胤礽一废的原因

康熙与胤礽的第一次隔阂,是在康熙首次亲政噶尔丹的时候,因在塞外生了一场病,于是召三阿哥胤祉和太子胤礽来看望。

当时康熙的病况很严重,整个人都憔悴很多,面色蜡黄,但胤礽却表现出没有关心、体贴之意,反而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康熙对他既失望又痛心。

胤礽自幼衣食无忧,加上康熙宠溺,侍臣的阿谀,这使胤礽逐渐养成了享乐奢华的生活,任性骄纵,高傲无礼,不思奋进。

后来,依仗着皇太子的身份,随意谩骂,肆恶虐众,甚至对父亲康熙也少了几分的敬意,对诸兄弟也极少有仁爱之心。

康熙十四七年五月,众皇子随驾巡幸塞外途中,康熙的皇十八子胤祄突发急病,康熙心疼爱子,心急如火,但胤礽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关心这个弟弟的病况。

康熙气愤的责备“绝无友爱之意”,毫无做兄长的样子,结果胤礽非但不自我检讨,还直接与父亲顶撞,加上大阿哥告发胤礽的种种恶行,让康熙非常地失望和不满。

康熙一气下令起驾回京,途中夜里,康熙又发现胤礽夜里在他的帐外窃看,让康熙一度怀疑他有图谋不轨,有弑君之意,为此让康熙“昼夜戒慎不宁”。

塞外巡幸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与胤礽矛盾激化,终于让康熙下定废黜他的决心: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

当年九月,康熙宣布胤礽多项罪行,将其圈禁,宣布上谕之后,康熙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伤心,痛哭扑地。

胤礽被废后,太子虚位,诸皇子们虎视眈眈,明里暗里斗,争斗愈发不可遏制,这也为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埋下了祸根。

胤礽二废的原因

胤礽被废后,康熙发现胤礽的行为怪异,疯疯癫癫,直到皇三子胤祉揭发大阿哥胤禔用魇镇陷害胤礽后,康熙对这个儿子胤礽欲有疼惜之心,于是以“狂疾顿除,改而为善”之说辞,再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

然而,胤礽他经历了一次“冷宫”之后,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耿耿于怀,暴戾乖张,大有不轨之意,彻底让康熙失望。

康熙四十九年,“会饮结党案”发生,胤礽在策划逼父尽早让位,康熙见胤礽毫无吸取教训,康熙怒不可遏,因此父子之间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康熙决意再次将胤礽废黜。

即向诸位皇子宣布:胤礽的种种行为是狂疾所至,以至大失人心,这祖宗的大业绝不能托付他的这样的人。

胤礽虽然有种种的失误,但在治国的能力还是得到康熙肯定的,所以康熙在诏书中依然承认胤礽““学问材技,具有可观”。

康熙对诸位儿子的定义是“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但事实上,胤礽以太子身份多次监国,他的周边势力必然就会慢慢形成了。

加上其他兄弟政治势力也各自形成,野心澎湃,必然对胤礽的太子之位构成的威胁,但这场斗争是胤礽无法控制的。

胤礽经历两立两废,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势力之间的斗争。

康熙五十年十月,康熙将太子的党羽耿额、齐世武、鄂缮、悟礼等一并锁拿,拘禁在宗人府中,并严加审讯。

因为这次案件牵连臣僚众多,审讯将近半年多之久,在第二年四月定案,康熙下旨将耿额等人治罪,齐世武死得最惨,五体被活活钉在墙上至死。

康熙以“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货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并将太子的党羽一一剪除。

而且康熙皇帝在二次废太子后,表现得非常平静,不像第一次痛哭扑地,这也意味着,康熙皇帝对胤礽彻底失望,彻底放弃了胤礽。

胤礽北康熙圈禁在咸安宫,直至雍正继位后,1724年12月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51岁。

结语

康熙对胤礽的培养,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胤礽的前期不负康熙期望,表现良好,并得到康熙的肯定和称赞。后期却自甘堕落,胤礽随着年龄的增长,手里的权力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导致自己越走越远,最终触及康熙底线,经历两立两废的悲剧。胤礽的悲剧,何尝不是康熙的过错,给胤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是康熙,让他跌到尘埃的也是康熙。

—End—


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康熙皇帝一生削平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北征蒙古,金戈铁马,征战无数,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但是在他文治武功的背后,也有一件令他感到十分苦恼、悲哀的事情,那就是皇太子胤礽的两废两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向处事果敢的康熙大帝为何却在储君的问题上如此优柔寡断。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系嫡出,由胤礽所领导的“太子党”也是康熙晚年“九龙夺嫡”中的重要一派。其实按理来说,胤礽身为嫡长子,身份贵重特殊,深得康熙宠爱,出生后仅仅一岁就被封为了太子,应该赢面更大才对。那为何他经历两立两废,最终还被康熙幽禁至死呢?他在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以至于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一废太子
  • 对康熙不孝
“太子侍疾无忧色,上不怿,遣太子先还”。——《清史稿·胤礽传》

康熙二十九年(即公历1690年)七月,康熙首次征讨噶尔丹的时候因身体不适,出了塞外就生了一场病,于是就召他的两个儿子过来接驾,其中就包括了皇太子胤礽。在接见胤礽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康熙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外表看上去面色蜡黄、形销骨立,但是胤礽却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的怜惜、孝敬之意,反而装作没事人似的,这让康熙非常生气。

  • 对手足不仁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巡幸塞外的过程中,皇十八子胤祄突发急病,康熙心疼老来得之爱子,为此十分着急,但胤礽却表现地若无其事一般,丝毫没有把这个十八弟的病情放在心上。康熙一生气就责备他“绝无友爱之意”,结果胤礽居然胆大包天,不但不听教导,反而直接和康熙对着干顶起嘴来了,态度骄纵不堪,让康熙甚为不悦。

这两件事在康熙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他们父子心中永远的疙瘩。

  • 窥伺皇父

在这次巡幸回京途中,胤礽不知为何居然在大晚上的趴在康熙的帐篷外面偷看,这让康熙一度怀疑他要謀逆弑君,为此甚至达到了“昼夜戒慎不宁”的地步。此事也让康熙最终下定了要废黜他的决心。此外康熙在废太子的诏书中还指出了胤礽的多项罪行,因此可以说康熙之所以会废太子,都是他自找的。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遭其殴挞,大臣官员亦罹其毒…允礽与所属恣行乖戾,无所不至,遣使邀截蒙古贡使,攘进御之马,致蒙古俱不心服。朕以其赋性奢侈。”——《康熙废太子诏书》二废太子

一废太子后不久,康熙就发现胤礽行为怪异,举止疯癫,怀疑他是被鬼神所附,特别是在皇三子胤祉揭发皇长子胤褆用魇镇陷害胤礽后,康熙就接连召见了他几次,每见一次之后按照康熙的话说就是“胸中乃疏快一次”,很明显康熙这个时候又开始疼惜上了他的这个嫡长子,结果不久后果不其然就找了个“果蒙天佑,狂疾顿除,改而为善”的由头复立了他为太子。

  • 包庇官员,潜通消息

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发生了步军统领讬合齐,尚书耿额、齐世武,都统鄂缮、迓图的联合贪污受贿案,而这些重臣康熙自然心知肚明都是胤礽的党羽,于是见胤礽毫无悔改之意的康熙忍无可忍,决定再废太子。

废太子的诏书中说“诸事皆因允礽。允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货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旨意一下,太子再次被废,并被囚禁于咸安宫。自此以后清朝也再没有册立过太子,胤礽成了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其实胤礽行为不检点,罪过累累自己作死虽然是事实,但是其中父亲康熙又何尝没有过错呢?毕竟养不教父之过,胤礽一生下来没多久就被立为了太子,康熙对他又是百般呵护,万般宠爱,自然朝臣们对他也会是高看一眼,胤礽因此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长此以往又怎么不会恃宠生娇、性格变得蛮横无理起来呢?所以说“溺爱害人”这句话看来古今都是通用的。

参考史料:《清史稿》

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爱新觉罗·胤礽,康熙次子,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也是康熙曾经最喜爱的孩子。

但是,出身皇家的胤礽也是最不幸的人,在康熙的疼爱和臣民的拥戴中,胤礽逐渐膨胀,不断触及康熙底线,经历了康熙两次废黜,终于没入了历史的尘埃。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胤礽的悲剧?静夜史认为这和他的父亲康熙有密切关系:

胤礽被康熙宠爱,绝对不只是因为他是嫡子,而是因为他是康熙和挚爱赫舍里皇后的结晶。

1674年5月3日,胤礽出生于紫禁城坤宁宫。本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不过胤礽的出生不仅没有给父母带来莫大喜悦,反而导致康熙和赫舍里阴阳两隔。因为胤礽的出生,导致赫舍里难产而死,康熙悲痛万分,将对赫舍里所有的爱都倾注到胤礽身上。

在胤礽满月时,康熙册封其为皇太子,这是清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公开立储的皇太子。

因为赫舍里的去世,康熙亲自承担起抚养胤礽的重任,不仅在紫禁城修筑宫殿供其居住,还在胤礽年少时亲自为胤礽选择老师,使胤礽年纪轻轻就通晓满汉文字。另外,康熙外出狩猎时,也时常带着胤礽,练就了胤礽骑射的本领。

在胤礽不断的成长中,逐渐具备了明君的气质,康熙非常高兴。

但是,和所有溺爱孩子的父亲一样,很多事做得太过也会过犹不及。在康熙教育胤礽的过程中,对于赫舍里的骨肉,可谓极度包容,在待遇上也和其他皇子有着天壤之别,这让胤礽小小年纪就养成了嚣张跋扈的品格。

而在胤礽公然怠慢自己的老师耿介时,康熙不问青红皂白就对耿介大加斥责。

一般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康熙所谓的“尊师重教”毫无疑问会让太子有样学样,所以太子的嚣张跋扈康熙至少有一半的责任。

而康熙之所以这样,和他的治国理政思路密不可分。作为少数民族皇帝,康熙最大的忧虑就是江山不稳,所以为了巩固统治,在不断加强武力统治的同时,康熙也在文化和思想上大做文章。

比如召集儒生探讨孔孟之道,借此批判孔孟,冲击传统伦理秩序。虽然压制汉人思想,加强统治的目标达成了,但是却害了自己和皇子,尤其是太子胤礽。

没有了所谓的伦理束缚,太子做的事越来越出格。在康熙1708年5月巡幸塞外途中,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告发太子种种恶行。比如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截留蒙古贡品,放纵手下敲诈勒索等。康熙大怒,认为皇太子“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而加重父子芥蒂的是1690年康熙远征噶尔丹时期,康熙突发重病,令太子胤礽驰驿前迎。不曾想胤礽到行宫看到康熙病容,不仅丝毫不忧愁,反而有暗喜之态,这让康熙万分失望,认为其不堪重用。

其后康熙和太子关系越发恶劣,康熙曾训斥太子,作为嫡长子,毫无做兄长的样子。但胤礽竟公然顶撞,让康熙下不来台。而且,太子还曾在夜晚偷窥康熙行宫,导致康熙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大呼“今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不宁”。

想起胤礽多次抱怨自己当太子时间太久,昭然若揭的弑父篡位之心,康熙终于下决心在1708年9月废掉皇太子,康熙大恸。

康熙的一生,除鳌拜、平三藩,收台岛、拒沙俄、灭噶尔丹,成绩斐然,然而在皇子教育上,康熙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一直以来,除了康熙没有以身作则,他的“意气用事”也导致了太子胤礽的悲剧。在清朝入关前,实行八王议政制度,这种带有鲜明渔猎民族特色的制度虽然不利于专制皇权,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后继有“贤”,有利于清朝的发展壮大。

但是康熙太爱赫舍里了,比李世民对长孙皇后还情真意切,这就导致康熙在赫舍里难产而死后,失去理智地将胤礽立为太子。再加上无休止的溺爱,终于造成了太子被废的悲剧。

除此之外,康熙为培养太子的能力,制造了匪夷所思的“群狼”策略,即在培养太子胤礽参政的同时,也在培养其他阿哥参政,这就让太子非常不满,和兄弟的关系越发恶劣。

而且,这也为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埋下了祸根。

作为深宫高墙中成长起来的太子,胤礽没有经历先祖打江山的辛苦与艰险,无法对其他人做到感同身受,这使得胤礽和康熙关系的恶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康熙确实舍不得这个辛辛苦苦培养了20多年的皇太子,所以在1709年3月,废黜仅半年的胤礽再度被立为皇太子。

当时,皇权的威严没有让胤礽悔悟,反而让他更加变本加厉,于是康熙终于对胤礽彻底绝望,也承认了自己教育的失败。1712年9月30日,康熙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从复立以来,以前的狂妄还未消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胤礽拘执看守。”

11月16日,康熙帝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至此胤礽彻底被康熙抛弃,直至1724年12月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51岁。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胤礽,是满清历史上唯一的皇太子,而且是两立两废,极其特殊。

为何作为康熙唯一嫡子,未能登基?

原因很多,也牵涉到复杂的局势博弈。

一、胤礽身份尊贵

满清之前为特殊时期,继承人都是八旗力量的政治妥协。如皇太极、福临都是。康熙则是因为福临早丧,没有指定继承人,孝庄因此选择出过天花的康熙。

康熙册封胤礽,一是仰慕中原文化,想以嫡长继承制来拉近汉族士绅的认同感。二是与原配赫舍里为少年夫妻,感情深厚,胤礽又是赫舍里剩下的唯一儿子。

所以康熙册封胤礽为满清第一个皇太子,给予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待遇,甚至默许索额图扩张势力拱卫胤礽。

二,一废太子

然而,康熙教会了胤礽如何做君,却没教会胤礽如何做兄弟。胤礽沉浸在自己是未来皇帝的意识中,对兄弟,大臣非常冷漠。

同时,由于索额图结党营私,败坏法纪,贪污受贿以满足废太子的开销,康熙逐步对索额图不满起来。停职敲打过,却毫无意义。

此后传言索额图曾试图谋杀康熙,这一点本人倒不认同,毕竟索额图集团的活动始终在康熙的监控之下。但不管怎么说,康熙42年囚禁并饿死索额图,想来应该是索额图某些地方突破了底线。

失去索额图的支持后胤礽势力大衰,更危险的敌人也已经全面扑来。

早在康熙37年,康熙出于平衡索额图与废太子权力的考虑放出其他儿子参与朝政。大阿哥、三阿哥皆封王,四五七八封贝勒,尤其大阿哥与明珠(明珠不是惠妃的哥哥。明珠与惠妃是同宗,按照辈分算应是惠妃的堂叔)迅速结合形成了大阿哥党。

大阿哥党成员很多,八阿哥(良妃出身非常低,八阿哥从小被惠妃养大),九、十及后期的十四均是对废太子不满的兄弟。

失去索额图本已是岌岌可危的局面,而废太子又出事了:

一,十八弟死而不哀。二,账殿夜警。

康熙47年5月,康熙携儿子们出巡塞外。大阿哥等人告发胤礽三罪,鞭笞贵族,贪污截留蒙古贡品,包庇奶兄,康熙隐忍不发。

7月,康熙第18子发重病,随后死去。

胤礽却没有哀痛表情,康熙当然很生气。被训斥的胤礽,后面却被发现接近康熙的帐篷并“裂布窥探圣躬“。

在这里,裂布有两个解释,一是帐篷发生自然裂缝,胤礽路过好奇而看了几眼。二是用匕首划开帐篷,故意去看康熙的行踪。

不管是哪一条,康熙之火终于爆发了。9月宣布废黜太子。

胤礽居所:

三,复立太子

此时大阿哥却主动跳出来,要求代父处死胤礽。康熙盛怒,直言大阿哥蠢猪,没资格继承皇位。三阿哥则落井下石,揭发大阿哥勾结喇嘛巫蛊魇镇太子。

大阿哥轰然倒下。然其势力还在,早有准备的八阿哥立即出面接管了大阿哥党主要成员,自身还有妻家外公安亲王势力,加上八九十等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八阿哥党,向储君位置发起了冲锋。

康熙得知胤礽是被魇镇造成,心中火气逐步消失,所以当年12月就释放胤礽并要求大臣们推举太子,其实是想让大臣再举胤礽。

然而结局却很不妙,在上书房大臣马齐的带领下,在退职公爵佟国维的推动下,八阿哥几乎得到八成支持。康熙震怒,公然推翻自己下令官员推荐太子,朕无有不准的话,重处马齐,驱逐舅舅佟国维,呵呵。

太多官员支持八阿哥,当然令康熙害怕自己被架空而悲剧掉。然而,哪怕康熙公开辱骂八阿哥为辛者库贱妇所生,可八阿哥依旧阻挡在胤礽的复起之路上。

康熙经过多次做大臣工作并晋三、四、五为亲王,封七、九等为郡王,恢复八阿哥的贝勒爵后就自以为团结安抚儿子们了,于康熙48年正月再立胤礽为太子。

四,二废太子

虽然二立太子,但朝中明眼人都明白。康熙不过是用废太子耍权术,以废太子做靶标吸引八阿哥党火力,利于缓慢寻找继承人。

就是胤礽自己也知道。

康熙49年4月,户部尚书沈天生串通勒索钱财案爆发,竟牵出胤礽正计划逼迫康熙提前退位的阴谋。估计此案应该确有其事,康熙撕掉了最后一片温情的面纱。

经过策划,康熙51年9月二废太子并关押于咸安宫。个人估计,此时的康熙已明确选定了继承人,不再需要胤礽。

此后,虽多次有人推荐三立胤礽,但胤礽一直被关押。雍正继位后没有释放自己以前的老大胤礽,但继位第二天封胤礽长子弘皙为郡王。第二年,胤礽病死,追封理亲王。雍正八年,弘皙继承理亲王。

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胤礽是康熙的嫡子,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他的“落幕”,让康熙痛心不已,也标志着清朝嫡长子继承制的失败。

高贵的出生,天之骄子,各路名师教学,却养成不良品性

胤礽的母亲孝诚仁皇后,是康熙的挚爱,但生下胤礽就去世了。所以,胤礽从小就缺少母爱,好在康熙对他异常钟爱。1675年底,康熙出于形势的考量,立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非常重视胤礽的教育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大清的未来的宗庙社稷。康熙认为:

“自古帝王莫不豫教储贰为国家根本”

在胤礽只有四岁时,康熙就亲自教他学习儒家经典和礼乐文化,告诉他祖先的创业史、历朝历代的经验得失以及帝王心术。胤礽六岁时,康熙命张英和李光地当他的师傅;命熊赐履教胤礽理学知识。

为了方便胤礽学习,康熙又恢复了顺治时裁撤的詹事府,作为东宫的附属机构,专门辅导太子读书。

1686年二月,胤礽年满十二,康熙为他挑选辅臣,有臣子推荐汤斌。康熙也认为,汤斌品学兼优,就授予他礼部尚书兼管詹事府,专心教导胤礽。

胤礽十四岁时,出阁读书已经成了不能再拖之事,康熙对汤斌等人说:

“古昔圣贤训储不得其道,以致颠覆,往往有之。唐太宗亦称英明之祖,而不能保全储副,朕深意其故。”

于是,康熙特地委任诸大臣,教导他的“储贰”胤礽,还训诫胤礽读书写字要勤奋,不许有一天闲暇,并赐名其读书的地方为“无逸斋”。

在诸多名师的教导下,胤礽掌握了满汉两种文字和一些儒家经典,并且擅长弓马骑射。每次随康熙出巡,胤礽都能吟诗作对,颇受康熙赞赏。

然而,长大后的胤礽,表现却让人失望。他年龄稍长,就结交一些心术不正之人,还染上许多不良习惯;又仗着自己的太子身份,变得日益骄纵,胡作非为,甚至对康熙也不是很尊重,对其他皇子更加冷淡。

康熙第一次征讨噶尔丹时,行军途中,突发疾病,无法继续前行,于是便命令胤礽和胤祉前来迎驾。胤礽到行宫后,向康熙问安。

当时康熙重病不起,面容憔悴,胤礽却毫无忧戚的表情,好像一切与他无关,问安如同一场橡皮图章的形式。这让康熙很不高兴,认为胤礽没有君父情怀,命他先行回京。此后,康熙对胤礽的感情也开始有所冷淡。

1696年,康熙第二次征讨噶尔丹。出发前,他命令胤礽留守京城,负责处理朝廷的一切政务。此外,康熙还命令阿兰泰等大臣,如果有重大要事,先由大臣讨论,然后禀报胤礽。

但是,康熙回京后,发现各部门的奏折堆积成山,大量政事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这与自己有奏即答的风格相距甚远。康熙对此很不满意,认为胤礽懒散,治国理政才能也问题突出。

康熙第三次出征时,仍命胤礽留守京城。临行前,康熙对胤礽交代,如果有大臣敢作奸犯科或者朋比为奸,等他回京后要据实禀报。但是,康熙刚刚离开京城,胤礽又开始故态复萌,飞扬跋扈,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到一起,平时的端庄已经完全不见踪影。

康熙回来后,根据御史禀报,将胤礽身边的小人全部拿下。

从此,胤礽失去康熙的恩宠,朝野上下对其行为不端的议论逐渐增多,连康熙的哥哥福全,在临终前也提议康熙废除胤礽。

康熙失望透顶,终究放弃胤礽

康熙多次告诫胤礽要行为端正,但胤礽依旧不思悔改,而且更加猖狂,他结交索额图等人,朋比为奸。

康熙四十七年秋,康熙带着胤礽以及众多皇子去木兰围场打猎。途中,康熙贵妃所生的皇十八子病重,康熙很悲痛,皇子们也很伤心。胤礽却“毫无友爱之意”,康熙将他痛骂一顿,岂料胤礽“忿然发怒”。

鉴于胤礽以往的作为,尤其是他派人监视康熙的动静,让康熙深感后怕,一度担心“今日被鸩,明日遇害”。于是,康熙召集诸大臣,先下手为强,宣布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还指出他的诸多罪状:

一、专擅权威,肆恶暴戾。康熙认为“得众心者未有不兴,失众心者未有不亡”,他很注重君臣关系,而胤礽却动不动就责罚臣工;

二、生活铺张浪费。康熙一向很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性,处处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而胤礽却穷奢极欲,生活开销远超康熙,仍“犹以为不足”。

三、结党营私,觊觎皇位。在封建社会,皇权具有唯一性,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得染指。康熙曾说过:

“国家唯有一主,大权所在,何得分毫假人——《清圣祖实录》”

胤礽当了几十年太子,很自然也会迫不及待地上位,他周围早已经聚集以索额图为首的党羽,君与储君的矛盾开始公开化。

在废除太子的谕旨最后,康熙还痛骂胤礽:

“必致败坏我国家,戕贼我万民而后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为君,其如祖业何?”

胤礽遭此打击,精神失常。康熙没想到的是,太子之位空缺,诸皇子夺嫡之争空前激烈。先是大阿哥出来蹦哒;接着胤禩所向披靡,朝堂局势错综复杂。康熙没法办法,再加上念及与胤礽的父子之情,重新复立了胤礽。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胤礽多年养成的坏毛病早已经积重难返。复立太子的几年间,对其所属臣子以及侍卫百般刁难;吃穿用度还是超过康熙。

最让康熙无奈的是,许多指望胤礽升官发财的人,纷纷投靠胤礽,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父子之间围绕皇权斗得不可开交,严重影响朝廷的安定,许多臣子都无所适从。

1712年,康熙剪除胤礽的党羽后,再次废除太子。

秋媚说:胤礽被废,主要是其咎由自取,但康熙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康熙作为父亲,对胤礽管教不严,期待过高,以至其走向深渊。此外,皇子们参与朝政,必然会明里暗里挤兑胤礽,毕竟每位皇子在理论上都有继位的可能,这也加剧了胤礽的被废。

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康熙的嫡子胤礽,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公开册封的皇太子,并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也是唯一的一个。

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其生母为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候,赫舍里皇后便去世了,康熙为了纪念他与赫舍里皇后之间的真挚感情,同时为了表彰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索额图等人在康熙除掉权臣鳌拜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周岁的胤礽就被康熙册立为皇太子。

在康熙之前的清朝以及其前身后金政权中,努尔哈赤曾三次确立自己的继位人,分别是他的弟弟舒尔哈齐,以及自己的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但是这三次立储均已失败告终,并且舒尔哈齐和褚英还因此被努尔哈赤所杀,由于后金当时只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太子的称法,因而并不能算作是王朝的太子。

而到了皇太极和顺治时期,尽管皇太极对于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所生的八阿哥,以及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所生的荣亲王,都给予了极高的礼仪,并且这两位帝王都表现出想要立其为太子的行为和态度,但是这两位皇子不约而同的均是以不满周岁早殇的结局收场,并没有被公开册封。

在康熙的继任者雍正皇帝开始,便采取了秘密立储的方式,不再公开册立皇太子作为国之储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胤礽在清朝的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他不仅仅是最后一个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未来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并且也是唯一的一个。

历史上的康熙对于胤礽的培养可以耗费了半生心血,但是胤礽的表现却让康熙极度失望。

由于胤礽的出生时伴随着赫舍里皇后的去世,所以康熙在此后承担了大部分的抚养胤礽的事务,特别是在胤礽出天花期间,康熙昼夜陪伴长达12天的时间。与此同时,康熙还安排当时非常得宠的荣妃马佳氏照顾、抚育胤礽,为此康熙不惜将马佳氏的儿子三阿哥胤祉送到宫外抚养,随后才将其接回。

在胤礽的培养与教育上,康熙不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进行亲力亲为的辅导,同时为其安排了四位老师,即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这四人皆是当世之鸿儒,并且为官清廉、品行高尚。与此同时,康熙还给予了胤礽许多的机会来署理国政,不断提升胤礽的威望。

或许是从小就被册立为太子受到了周围兄弟和朝臣的追捧和迎合,也或许是长时间坐在太子位置上也有了其他的想法,成年后的太子并没有按照康熙所预期的方向健康发展,反而是越来越“坏”。

首先,是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特别是他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餐食等方面,比康熙使用的还要珍贵。

其次,就是胤礽非常的贪婪。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这些钱远远不足以满足胤礽铺张而又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太子胤礽经常性自己亲自或者安排其属下的人打着自己旗号进行索贿。

再次,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他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并且对于其他朝臣也是缺乏最为基本的礼貌和礼节,让朝臣是怨声载道。

最后,就是太子胤礽已经变得完全没有了同情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的时候因风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探望康熙的时候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是兴高采烈的,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

正是因为太子胤礽愈发拙劣的表现,引得了康熙的不满,也为后来胤礽被康熙两度废黜皇太子之位埋下了伏笔。

康熙“两废皇太子”后,胤礽在圈禁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的十年。

康熙与胤礽之间的矛盾的集中爆发起源于索额图之死。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逐步的开始暴露了出来。

这些事情的出现让康熙开始反思对于太子的教育,最终发现索额图成为太子“变坏”的最大元凶,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对于索额图已经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直接将索额图圈禁在了宗人府,九月,索额图被活活饿死。

康熙皇帝原本希望借索额图之死给胤礽一个提醒和教训,可是这却极大的刺激了胤礽,在这之后胤礽近乎于以一种报复的态度来对待康熙,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且直接导致了“康熙一废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非常喜爱的皇十八子胤衸在热河秋闱中去世,就在康熙皇帝以及所有的皇子陷入悲伤之时,只有胤礽依旧我行我素,毫无伤感之意,引得了康熙皇帝的极大不满。

与此同时,在这期间康熙惊讶的发现胤礽竟在深夜窥探自己的营帐,这再一次引得了康熙皇帝的震怒。于是康熙皇帝当机立断,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在这之后,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相互倾轧,并且纷纷还想将胤礽置于死地,一时间朝堂上是乌烟瘴气,为了政局的稳定,同时也是不愿看到自己半生心血被白白浪费,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对于自己被复立,胤礽想到的不是痛改前非,而是感觉有了“保护伞”一般的继续放肆,在他看来,皇子之间的争斗以及康熙内心的纠结,都让他能够安坐太子之位。于是在这之后,胤礽的拙劣表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继续贪赃枉法、欺凌兄弟和朝臣,甚至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对于已经无可救药的胤礽,康熙皇帝也最终死心,在“托合齐会饮案”爆发后,康熙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将其圈禁在了咸安宫,终康熙一朝也未将其放出。

而胤礽也最终在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死后被雍正皇帝追封为和硕理亲王,隆重下葬,其子弘晳等人也受到雍正的优待,相对于那些被雍正残酷迫害致死的康熙皇子,胤礽也算是以“善终”收场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