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时帽子突然掉了,说明了什么?
太子跪拜时帽子突然掉了,说是穿帮,有点牵强了,这么明显的穿帮,导演早就喊:咔,重新来一次了!至于那个群演的笑场,真想抽他,太不严谨了吧,嘎嘎!
言归正传,在太子跪拜时帽子掉了,往浅的来说,演的时候太投入忘了自己头上还有顶乌纱帽,往深的来说,寓意着胤礽太子之位不保了,也正因为这一个小细节,为胤礽后面埋下了一个小小的伏笔。
刚复立胤礽太子之位后,康熙随即进行他人生最后一次南巡,也是第六次南巡。按以往惯例,康熙帝南巡,太子监国,但此时太子的心态和以往不一样,毕竟刚刚经过一次冷宫后,心里还是比较恐惧的,康熙这一走,其他兄弟将矛头对准他,怕自己无处可躲,一着不慎,被他们揪到小辫子,落下个监国不利的名声。
康熙南巡,朝廷文武百官和众皇子都来送行,胤礽作为一国储君,当然要先率众下跪,望着高处俯视着他的康熙,心里多少有点紧张,因此,兢兢战战,结果下跪这一叩头,帽子瞬间滚落了,用胤礽的话说,他见到父亲康熙,就像老鼠见到猫似的。
在《雍正王朝》剧中,胤礽不止一次见到康熙兢兢战战了,有一次,康熙和众朝臣和诸位皇子商议黄河赈灾的事宜,太子因跟郑春华私会,迟迟才来大殿,面对康熙的质问,心虚得吓着两腿发软,汗流浃背,直接跪下了,语无伦次让朝中百官贻笑大方。
这次太子的神情和上次一样,心里有点虚,面对康熙高处俯视着他,就好像他的一身毛病会被康熙看穿似的,紧张地重重地一叩头,把自己的帽子都给磕掉了,这也预示着胤礽的太子之位即将二次被废。
最好笑的是,康熙的车轿还没走远,再仔细一看一个镜头,胤礽不着痕迹的把他的帽子给戴好,此时好像如释重负,第一个站了起来,拍了拍袖子,左右瞟了一眼还在跪着的众兄弟,嘴角一上扬,不屑的甩袖扬长而去了……
这时,只留下一脸诧异的众皇子,之后第一个镜头就给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两人对视了一下,估计心想着:有什么好神气的,不就是刚复立你太子之位吗?最后谁是赢家还不一定呢!
第二个镜头落在老四胤禛那里,他也是一脸的怀疑的表情:二哥,你行不行啊,这位子的责任太重,不行退位我来得了!
第三个镜头最经典,那就是老十胤䄉,人家的不满都是掖着藏着,他倒好还发出声音了,“呸!”一声,心里骂道:什么东西,别在我面前耍大牌,老子就是不服你!
好嘞,众多皇子都带着不满情绪走开了,第四个镜头是老十三胤祥,老十三一脸懵逼的状态,一会都缓不过来,愣愣地站在原地瞅着大家走远,才回过神来:这二哥没吃错药吧?身为监国老大,就这样一声不吭的走了,太不靠谱了!
众大臣起身纷纷议论,觉得太子胤礽越来越高傲自大了,怨声载道。其实康熙复立胤礽,本就是缓兵之计,再次拎太子出来当挡箭牌,以保护心中的继位人。然而,胤礽这这一复出,又是监国身份,既不能上体圣心,也不能下顺民意。还以监国的身份,给了众人一个下马威,几乎得罪所有人,朝中大臣跟风站队老八那边,太子彻底将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康熙南巡后,皇子争权和党争愈演愈烈,胤礽为了不让其他人动摇他的地位,开始打压八爷党。此后,为了得到“百官行述”,诸位兄弟是绞尽脑汁、各显神通,先是太子开始私访死囚罪人刘八女,紧接着四阿哥、十三阿哥、邬思道三人商量利用太子,命年羹尧拿着十三阿哥的手谕跨省追捕刘八女和抢先拿到“百官行述”,以至酿成了火烧江夏镇的悲剧。
说起年羹尧,剧中也有一桥段磕头帽子掉的情节,那就是孙嘉诚弹劾年羹尧的时候,面对雍正的质问,一时惊慌把帽子给磕掉了,不管是穿帮,还是有隐喻,后来事实上,孙嘉诚和年羹尧的命都不保,先是孙嘉诚命丧于年羹尧刀下,之后年羹尧又被清流联名弹劾被雍正砍了脑袋,这说明帽子一掉预示着准没什么好事。
所以说胤礽帽子这一掉,也意味着太子之位不保了,因为觊觎这个位置的人太多了,都想取而代之,各种明枪暗箭会朝着太子,八爷党更是暗中使坏,处处掣肘。
所以他打起了《百官行述》的主意,企图通过抓住百官的把柄,牢牢控制百官。太子这想法确实不错,但他的门下执行力不行,太子手里明明有一副好牌,却被他底下的人打得稀巴烂。
更要命的是,胤礽写给任伯安的信,被老四被胤禛拿到,胤禛和邬思道一合计,借助老八的手,将那封信送到康熙的手里。康熙拿到信,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这可是铁证如山,于是,他又将信发送给胤礽。
胤礽拿到信件后,瞬间瘫软了,知道自己会再次被废,所以不想坐以待毙,等着被废,举兵造反也是被废,反正结果都是一样,不如赌一把大的,搞一出“玄武门之变”,意图兵变,想着万一自己成功了,就是皇帝了。
可惜,姜还是老的辣,胤礽机关算尽,结果还是被康熙轻松制服了,太子二次被废,彻底万劫不复。
所以说太子帽子突然掉了,象征着太子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落个一无所有!
结语《雍正王朝》经典之处,就是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演绎着很到位、很精彩!不过除了太子胤礽跪拜时帽子掉后,站在他后面穿红色衣服的的群演笑场外,还有一个桥段有笑场的,就是在十四阿哥胤禵顶撞康熙皇帝时,康熙气得拔剑要诛杀十四阿哥的时候,有一个劝架拉架的边拉边露出憨笑,真想替导演喊:咔咔咔!
—End—
《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时帽子突然掉了,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胤礽的太子之位终将不保,再次被废只是时间问题。
在《雍正王朝》中,二阿哥胤礽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在康熙面前他唯唯诺诺,毫无储君的担当和气宇,而背着康熙他又勾结党羽,卖官鬻爵,坏事做尽,是典型的国之蛀虫。在反复考察后,康熙对太子胤礽深感失望。
在第一次废掉胤礽的太子名位后,其他皇子似乎看到了希望,夺嫡之争日趋白热化。先是大阿哥胤禔头一个跳出来欲杀胤礽,被康熙压制之后,紧接着三阿哥胤祉又落井下石,捅出胤禔魇镇胤礽的惊天秘密。之后,八阿哥胤禩借助举荐新太子的机会,串联朝臣,高调剑指储位,这令康熙十分忌惮。为避免八爷党过分膨胀以至削弱君权,康熙只好与佟国维合作,狠狠压制了八爷党。
犹如惊弓之鸟的康熙为了抑制和消减诸子夺嫡争储的热情,只好复立胤礽为太子。但此时在康熙看来,胤礽已经扶不起来,复立胤礽不过是在替真正的太子挡子弹,是权宜之计,而在诸皇子看来,胤礽也已不复太子之威了,他很难再起到一个震慑作用,胤礽的再次被废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我们就看到在康熙开启他的第六次南巡之时,胤礽在下跪时,帽子不慎掉到地上,这似乎预示着他的再次被废。
《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时帽子突然掉了,说明了什么?
《雍正王朝》中康熙一废太子后,经过举荐新太子风波,八爷党大受打击。而老四和张廷玉极力主张复立二阿哥胤礽,实际上是给了康熙台阶下。康熙顺水推舟,正好借势复立胤礽为太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我们的太子胤礽仿佛陷入了魔障一样,他是知错认错但绝不改错。
康熙帝最后一次南巡,文武百官,夹道目送。胤礽却衣冠不整,跪拜之时竟连帽子也掉了。这说明什么呢?
这个情节饱含深意,一是说明太子全无礼数。古人的帽子代表人的礼仪法度,太子在康熙面前连帽子都没戴好,说明其对父皇康熙全无敬仰之心,胤礽心里想的恐怕只有皇位,什么父子之情,胤礽压根没放在心上。
二是说明胤礽全无悔改之心。康熙希望太子能奉公守法,仁德信义著于四海。可惜太子并无半分悔改之心,就算曾经被废黜过。那又怎样?我胤礽现在还是太子,你们都必须战战兢兢,而我就可以我行我素,目空一切。这或许就是胤礽的内心。康熙走后,太子的行动连八爷党都看不下去。这也说明,大家已经看透胤礽,他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恬不知耻的作风,你现在确实拿他没办法。
最后,这也预示着太子即将走向穷途末路。他的王冠都掉了,也就什么也不是了。果不其然,胤礽竟然想通过《百官行述》控制文武官员。但人算不如天算,四阿哥胤禛和老十三联合,挫败了太子的阴谋。在四爷的主导下,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成为了压倒胤礽的最后一根稻草。胤礽败在了老四的手里,在这一惊心动魄较量过程中,老八也只不过是胤禛扳倒太子的棋子而已。四爷的手段还是高明些。
《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时帽子突然掉了,说明了什么?
往简单的说。这就是一个很正常的穿帮情节,因为道具那个帽子不太稳固,所以磕头的时候就很容易掉下来。
但如果往深刻的讲的话,非要说个所以然的话,其实也是有寓意在里面的。
什么寓意呢?其实很容易就猜到了,就是太子的地位不保了。
看过剧的朋友们都知道太子被废之后又复立了,其实是康熙为了稳固朝局而做出的权宜之计罢了。康熙48年,在张廷玉的陪同下,康熙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南巡,太子监国。太子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康熙走后又开始飘飘然了,谁都不放在眼里。这是太子有生以来权力最大的时期,也是离毁灭最近的时期。后面的剧情大家也知道了。太子监过后,看谁都不爽。不管是以前针对他的八爷党及其成员,还是上书房大臣。只要他不爽就没有好脸色看。轻则斥责一顿,重则就是罢免,总之一句话,他在作死的路上越行越远。最后竟然在猪队友的怂恿下造反,思想简单的他想起来以前被废的时候的落魄,竟然同意了谋反。老十四也暗中下黑手伪造太子手谕。结局可想而知,康熙作为千古一帝,其帝王心术与谋略,根本不是太子可以比的,最后康熙很轻松的拿下了太子平定了散乱。
从此太子真正被废,众皇子的夺嫡之争正式进入白热化状态。
《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时帽子突然掉了,说明了什么?
(声 明原创)
文学作品讲究隐喻、象征等描写方法。《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跪拜时帽子突然掉了,有其象征意义,象征自己的太子地位或将不保。隐喻自己以前的丑行即将暴露。可见,导演在这部剧中所用的心血。
《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时帽子突然掉了,说明了什么?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我们的太子胤礽仿佛陷入了魔障一样,他是知错认错但绝不改错。
康熙帝最后一次南巡,文武百官,夹道目送。胤礽却衣冠不整,跪拜之时竟连帽子也掉了。这说明什么呢?
这个情节饱含深意,一是说明太子全无礼数。古人的帽子代表人的礼仪法度,太子在康熙面前连帽子都没戴好,说明其对父皇康熙全无敬仰之心,胤礽心里想的恐怕只有皇位,什么父子之情,胤礽压根没放在心上。
二是说明胤礽全无悔改之心。康熙希望太子能奉公守法,仁德信义著于四海。可惜太子并无半分悔改之心,就算曾经被废黜过。那又怎样?我胤礽现在还是太子,你们都必须战战兢兢,而我就可以我行我素,目空一切。这或许就是胤礽的内心。康熙走后,太子的行动连八爷党都看不下去。这也说明,大家已经看透胤礽,他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恬不知耻的作风,你现在确实拿他没办法。
最后,这也预示着太子即将走向穷途末路。他的王冠都掉了,也就什么也不是了。果不其然,胤礽竟然想通过《百官行述》控制文武官员。但人算不如天算,四阿哥胤禛和老十三联合,挫败了太子的阴谋。在四爷的主导下,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成为了压倒胤礽的最后一根稻草。胤礽败在了老四的手里,在这一惊心动魄较量过程中,老八也只不过是胤禛扳倒太子的棋子而已。四爷的手段还是高明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