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去世时,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地让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雍正是清朝最勤奋的皇帝,以“勤先天下”日理政事终年不息,对清王朝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不可否认的。雍正为了整顿康熙朝留下的隐患,整顿吏治,大刀阔斧的改革,用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新政,减轻了百姓负担,限制了贵族们横征暴敛,所以遭来骂名滚滚。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突然驾崩于圆明园,享年58岁。雍正去世后,大臣和诸位宗室都忙于取出了两份密诏,而雍正留下的两份密诏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何张廷玉在内的大臣们都如此紧张呢?
秘密建储制度
清朝入关以来,一直都没有立太子的先例,康熙帝就是打破了这个先例立太子。因此,康熙皇帝晚年废太子之后,在立储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引发“九子夺嫡”风波,兄弟相残,导致朝野动荡难安,也让康熙用上所有精力的忙于调和和灭火,可以说,康熙晚年都是在惊恐当中度过的。
雍正作为夺嫡之路的胜利者,深深体会到“公开立储法”的弊端,有多艰辛和残忍,为了避免再发生皇子争储的悲剧,于是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秘密立储法”。
“秘密立储法”,也就是挑选出皇帝心中的储君人选,把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中,并放在金匣里,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在先皇帝驾崩后,由诸位大臣和皇子一起取出,当众宣读继位即可。
所以雍正在驾崩之前,便已将密诏写好,并放“光明正大”牌匾后面。大臣们和诸位皇子们取出诏书,正准备宣读时,这时张廷玉就不淡定了,坚持要找出另一道密旨,并说:
“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出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当时雍正拿出密旨时,只有张廷玉和鄂尔泰二人在场,只有他们知道有第二份密旨。所以张廷玉和鄂尔泰坚持让太监赶紧要找出第二份密旨。
第二份密旨真的很重要吗?
雍正八年6月,雍正就写了这份密旨,据《雍正朝起居注》记载,雍正皇帝当时病情凶险,以为自己一病不起了。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塞等人处理。
于是,在病榻修养期间,雍正皇帝考虑到自己的病情随时都可以会夺走性命,在自己弥留之际,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两道密旨,一道是“秘密立储君”,另一道是张廷玉急于要找的。
当时,雍正考虑到乾隆还年轻,且对政务不熟,决定立下辅政大臣诏书,所以还提前召见了张廷玉、鄂尔泰、庄亲王允禄以及果亲王允礼四人,密旨中提到了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辅政大臣的选择。
此外,雍正皇帝提醒乾隆要以宽仁为主治理朝政,不要让老爹一样严苟制度。不过后来,雍正做好身后交代后,经过御医的精心调养,病情得日渐好转,后来便痊愈了,这道密旨就一直放在雍正身边。
而且当时,雍正为了表示对张廷玉和鄂尔泰二人的重视,曾拿出来给他们过目,他们才知道第二道密旨的存在,并且雍正皇帝为了表他对二人的态度,还给他们做保:
“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并遗命“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雍正的突然去世,许多遗言可能未来得及嘱托。相比之下,张廷玉心急火燎的找密旨的意图更为周全。
不过,谁都不知道有第二道密旨的存在,就连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都说没见过,都认为张廷玉老糊涂了,最后,还是张廷玉凭自己的记忆力描述下,反复查找,幸亏有存密档,才知道这道密旨的内容。
这道密旨的意思大概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这四人的为人秉性良好,能力也有,老爹留下的这几位重要大臣,作为你的辅政大臣,并特意交代乾隆,张廷玉和鄂尔泰俩人忠心不渝,要重视和信任他们,将来让他们二人配享太庙。
要知道,在大清王朝享有太庙的人不多,张廷玉是他们中唯一的汉族人,配享太庙更是汉臣在清廷中获得的最高荣誉,独享一份,这表明他很受重视。
所以作为外臣的张廷玉和鄂尔泰来说,这道密旨,不仅让新皇帝重视,死后还能“旷代殊荣”,能配享太庙对他们俩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乾隆与张廷玉之间有嫌隙张廷玉深知乾隆皇帝是乾纲独断的人,虽然答应让他们当辅政大臣,但张廷玉表示不敢当辅佐之名,开始乾隆还很高兴,张廷玉有这样的觉悟,还“蒙恩俞允”。
而乾隆继位之后,都是重用自己亲信的人,并没有重用老臣,所以张廷玉和鄂尔泰位极人臣,虽然还继续掌管总理事务,但张廷玉与乾隆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按理说,张廷玉是乾隆的老师,师生之间应该更亲近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张廷玉在乾隆朝不再像雍正朝有“存在感”,乾隆并没有给其参政议政,而是逐渐疏远张廷玉老臣,为何呢?无非就是有几点:
其一,张廷玉越来越顽固。在选拔学者制度方面,乾隆希望不要用特殊的考官制度来选拔学者,但张廷玉认为旧制度更好,不能改变,并且张廷玉借着三朝元老身份时常给乾隆难堪,导致二人有嫌隙,乾隆对顽固不化的张廷玉就很不爽,所以逐渐疏远他了。
其二,张廷玉年事已高。对于年老的张廷玉,乾隆皇帝既不想令其参政,又不欲其退休,而张廷玉得不到乾隆的重任,只希望得到乾隆皇帝的许诺,让他配享太庙待遇,可乾隆就很不爽了,我堂堂一国之君岂能言而无信!
其三,满汉尊卑态度。张廷玉是汉臣,朝中影响力和势力过大,阻碍了乾隆皇帝专政。因此乾隆开始对其打压,并且乾隆有满汉尊卑深厚的思想,所以张廷玉自然就在乾隆那里逐渐失宠。
当时张廷玉已经八十多岁了,年老的张廷玉多次请辞之时,乾隆皇帝认为他容不下老臣,所以很不高兴,但还是忍住怒火,给张廷玉批了。
乾隆允许后,张廷玉竟然让儿子张若澄代办谢恩,因未能亲自谢恩,乾隆皇帝很生气,传旨叫张廷玉立马进宫说明原因。
傅恒和汪由敦是张廷玉门生,旨意还没到,二人就已经悄悄将消息透露给恩师了,张廷玉才意识到自己大错,赶紧进宫向乾隆谢恩赔罪。
而乾隆此时不仅为张廷玉大有不敬不满,还为泄密而盛怒难忍,最终让张廷玉暂缓还乡、剥夺爵位、还停发俸禄。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再次向皇上请求告老还乡。乾隆皇帝因为皇长子去世,乾隆心里郁闷至极,老糊涂的张廷玉恰好撞到了抢口上,被罢去配享太庙待遇,同意让其还乡。
就这样,张廷玉谨小慎微一辈子,最后自己落下“罢配享,免治罪”的结果。不过,倒霉的事还继续发生,张廷玉回乡不久,四川学政编修朱筌贪污一案,又牵连到张廷玉,所以将他还乡之前皇帝所赐予的钱财和物品都朝廷被追回,此时的张廷玉真是两手空空,名誉扫地。
由此可见,张廷玉的晚年很悲凉,最终84岁的张廷玉病逝于家中。后来,乾隆皇帝还是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也算是全了雍正和张廷玉的君臣情谊。
结语张廷玉万万也没想到,自己辛苦“革命一辈子”权柄,雍正还明令“配享太庙”的待遇,在乾隆朝不仅没有被重视,竟然成为日后乾隆皇帝打压的契机,到最后不仅剥爵位,还罢配享,不知道张廷玉在临终前,会不会后悔当初心急火燎的坚持要找出那道密旨给乾隆看?
—End—
雍正去世时,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地让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雍正是清朝非议最多的一位皇帝,他通过残酷的九子夺嫡继承皇位,登基之后又施行“摊丁入亩”、“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等新政,严重侵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被当时的贵族骂得很惨,留给后世的几乎都是恶名。
但是历史的眼睛是雪亮的,雍正对清王朝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也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公元1735年,雍正在圆明园驾崩,终年58岁,他死后,一帮大臣忙住取出了两份遗诏,那么这两份遗诏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包括张廷玉在内的大臣们如此紧张呢?
秘密建储制在清朝之前的王朝,大都数都尊崇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天注定。
但是清朝由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从来就没有嫡长子继承的概念,整个清朝,只有道光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皇位。
康熙晚年,爆发了残酷的九子夺嫡,大阿哥,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大打出手,经过一阵刀光剑影,四爷成功上位,他对公开立储的弊端深有体会,所以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
皇帝事先写好传位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皇帝驾崩后,由诸位大臣和皇子共同取出,当众宣读继位人。
所以雍正驾崩后,张廷玉等人急着取出的第一份诏书就是雍正藏在“正大光明”后面的传位诏书,传位于宝亲王弘历,即乾隆皇帝。
那么怎么还会有第二份诏书?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二份诏书的存在,所以当张廷玉等人找到诏书的时候,很多人包括乾隆都不相信,幸好皇家都有存档习惯,这种重要的诏书都会有两份,一份公开,一份藏在皇室密档中。
这份诏书其实是写给乾隆的,内容大概意思是:你老爹我给你留下了4位重臣,分别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大学士鄂尔泰,他们4个人的能力是我验证过的,现在我将这4个人任命为辅政大臣,由他们辅助你,我就可以安息了。另外张廷玉和鄂尔泰为我出力甚多,他们死后,你就安排他们配享太庙吧。
终于知道张廷玉等人为什么着急找出这份诏书,因为这个关系着他们在新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新朝廷中的权柄。
另外张廷玉和鄂尔泰还被赐予了死后莫大的哀荣——配享太庙,整个清朝有资格配享太庙的不到30余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所以作为外臣的张廷玉和鄂尔泰能配享太庙是莫大的荣誉。
对于张廷玉来说,配享太庙更是汉臣在清廷中获得的最高荣誉,独此一份,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没有此等待遇,所以他表现得如此心急火燎也在情理之中。
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的诏书乾隆当然会遵守,于是张廷玉、鄂尔泰等4人成了辅政大臣,但是他们预料中的大权在握的现象并没有出现。
乾隆早期,张廷玉和鄂尔泰位极人臣,掌管国家大事,但是两个方面逐渐让张廷玉失去了乾隆的信任。
第一个方面就是年老的张廷玉越来越固执,而年轻的乾隆又是血气方刚,两个性格严重冲突的人在一起时间长了肯定会生出矛盾,张廷玉借着三朝元老,辅政大臣的身份老是给乾隆难堪,这让乾隆很不爽,也逐渐疏远张廷玉。
另一个方面就是满汉之争,张廷玉是汉臣,鄂尔泰是满臣,在乾隆朝两人共事十余年,平日里竟然不多说一句话,足见满汉之争的气氛有多严肃,而始作俑者就是乾隆,其实乾隆有深厚的满尊汉卑的思想,所以张廷玉也逐渐失宠。
年老的张廷玉多次请求告老还乡,乾隆认为这是在讽刺他容不下老臣,所以很不爽。乾隆15年,皇长子去世,乾隆正悲痛,张廷玉又来辞官,乾隆大怒,采纳众人意见,罢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同意让其还乡。回到家乡后,张廷玉又牵扯了四川学政编修朱筌的罪行,乾隆下旨要求张廷玉上缴之前皇帝赐予他的所有财物。
张廷玉的晚年可谓是悲凉,不久后病逝于家中,活了84岁,后来乾隆还是让其配享太庙,算是全了雍正和张廷玉的君臣情谊。
雍正去世时,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地让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雍正和自己的老爸康熙,自己的儿子乾隆共创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雍正作为中间的一位承上启下的帝王,还是有突出的贡献的!
从凶险的“九子夺嫡”中拼杀过来的雍正,自然知道皇位的继承是多么的重要,所以,雍正把皇位的更迭从之前的“太子制”变成了“秘密立储制”。
在雍正死后,为何张廷玉要找另外一道密旨呢?一、雍正秘密立储制本来就有两道圣旨!
雍正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拼杀过来,自然是知道皇位的继承对清朝有多么重要,然而康熙的太子立储显然是失败的。
痛定思痛,雍正就采取了另外一种选择继承人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就是,秘密立储制。
在雍正执政早期就写了一封圣旨藏在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
雍正九年的时候,因为身体的原因,雍正又写了一份圣旨。这份圣旨的内容也是关于他死后继承的诸多事宜,所以张廷玉要找到这份圣旨来确定继承的问题。
二、张廷玉的行为只是为了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有两份圣旨这件事儿,张廷玉是知道的。而且张婷玉那个时候已经在军机处,属于权力的中心,所以他要找到这份圣旨。
其实促使张廷玉找到这份圣旨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圣旨的内容。
藏在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内容就是指定乾隆为继承人。而另外一份圣旨是在雍正的随身太监手里,里面的内容则是继承人辅佐的问题。
张廷玉找的这份圣旨的内容是指定四个人为辅政大臣。这四个人就是大学是张廷玉、大学士鄂尔泰、还有果亲王允礼和庄亲王允禄。
雍正在这道圣旨里面言辞恳切的希望乾隆能听这四位大臣的话,让他们辅佐乾隆,并且说明了张廷玉和鄂尔泰是足以配享太庙的大臣,要让乾隆委以重任。
所以张廷玉在雍正去世之后要找到另外一张圣旨的事就可以解释了。
一是为了遵从雍正的意愿,二是为了使自己仍然可以得到乾隆的重用,起到为朝廷效力的作用。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雍正去世时,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地让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于圆明园。在雍正去世时,张廷玉心急火燎地问太监找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并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么,张廷玉究竟要找什么密旨呢?说起来,雍正继位时,清王朝早已弊病丛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非常严重。
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治理。
雍正是个“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继位后,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时间全扑在治国安邦的大业上了。
雍正为了抓廉政建设,对贪腐采取了高压手段,对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讲情面。同时,他又对廉政干部以“廉银”的形式,加以奖励。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极大的转变,财力也跟着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顿吏治在雍正看来还只是基础,随后他又在全国进行查亏空,并要求造成亏空的官员,3年必须补齐所缺的金额,否则以重罪治处。这样一来既惩治了贪官,又让国库得到了充盈。
雍正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藉等。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
雍正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们的权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设立了军机处。这样一来,议政王们的权力就形同虚设。他在下达命令时,只需通过军机处。就完全可以实现。
雍正对“九子夺嫡”感触很深,为了避免再发生皇子争储的悲剧,他还制定了“秘密立储法”。雍正元年,雍正将乾隆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一份带在身边。这道密诏要等到雍正去世后,再由宣诏大臣等人共同拆启,然后确立新君。
雍正去世后,大家准备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布乾隆继位。不过,大学士张廷玉却说,还有一道密旨,让太监也找出来。当时鄂尔泰也这么说。他们说:“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不过,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表示,不知道雍正身边还藏着这样一道密旨。最后,还是在张廷玉的描述下,反复查找,才找到了这道密旨。
那么,张廷玉为何一定要找到这道密旨呢?上面写的是什么呢?
原来,在这道密旨上,雍正不仅确立了传位人选,同时还分别提到了4个人。
一是庄亲王允禄。密旨上写道:“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二是果亲王允礼。密旨上写道:“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三是大学士张廷玉。密旨上写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学士鄂尔泰。密旨上写道:“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夸赞了一番张廷玉和鄂尔泰后,还特别为他二人做保,称“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并遗命“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张廷玉剧照)
那么,这道密旨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记载,公元1730年,雍正继位第8个年头,他害了一场大病,病情凶险。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赛等人处理。在弥留之际,雍正考虑到乾隆才20岁,且对政务不熟。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这4位朝臣,大有让他们4人做辅政大臣之意。
不过,那会儿,经过御医的精心治疗,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并渐渐好转。所以这道密旨就没有宣读,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边。
而且,雍正为了笼络张廷玉和鄂尔泰,曾拿出来给他二人过目,所以他们俩都知道这道密旨的存在。
张廷玉宣读这道密旨后,继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遗旨,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为辅政大臣。
当然了,张廷玉和鄂尔泰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继位不久,就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不知道张廷玉在经受这一切后,会不会后悔当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给乾隆看。
雍正去世时,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地让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雍正十三年农历8月23日夜,勤勉的雍正皇帝来不及交待后事,便暴亡于圆明园。
由于雍正皇帝去世得非常突然,不论是皇后、皇子还是朝臣们都毫无准备。
好在雍正皇帝早在继位之初,便开创了“秘密建储制”。也就是把从皇子中挑选出来的储君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中,并置于金匣里,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在先皇帝驾崩后,只需要从那里取出密诏,宣读继位即可。
所以早在雍正元年8月17日,雍正便将储君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并放在了“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了。
不过,就在大家取出“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密诏,正准备宣读时。大学士张廷玉却坚持说,还有一份传位密旨应该赶紧找出来,并说:“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可以,雍正皇帝身边的太监想来想去,却对张廷玉描述的密旨毫无印象。
最后,还是经张廷玉反复描述后,才好不容易将那道密旨找了出来。
(张廷玉剧照)
那么,张廷玉为何一定要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呢?,这道密旨中又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这道密旨是在雍正八年6月写的。
据《雍正朝起居注》中记载,这年6月,雍正皇帝得了一场十分凶险的大病,眼看着就有驾崩的危险。
在病榻之上,雍正皇帝也考虑到自己的病情可能会夺走性命,所以他写下了一份密旨,其中不光有继承人乾隆的名字,还在密旨中提到了四个人,他们分别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
当时,雍正在写下密旨后,还召见了这4个人,向他们交待了密旨的内容。
此外,雍正皇帝还特别交待乾隆继位后,在治理国政上要以宽仁为主,对于他前期的一些严苛政策和制度,一定要酌情增减,
谁知道,后事都安排妥当的雍正皇帝在经过精心调养后,病情日渐好转,不久竟痊愈了。
既然又能干革命工作了,雍正皇帝也就不再提起了。
说起来,雍正皇帝可以说是清王朝12位皇帝中最勤勉的皇帝了。
(雍正皇帝剧照)
康熙皇帝虽在历史上有千古一帝的称号,但康熙皇帝晚年吏治腐败,贪污成风。
此外,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及晚年的“九子夺嫡”,不仅把国库清空,还让朝廷动荡难安。
所以,雍正皇帝继位后,以雷霆手段,在整顿吏治、清查亏空、赋税改革、土地整改及加强集权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也为乾隆时期的盛世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雍正皇帝也有他的缺点,那就是刻薄寡恩。像有拥立之功的隆科多和年羹尧等,都在他继位不久后,遭到了打压。
但雍正皇帝对张廷玉却信赖有加,并且非常器重。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张廷玉的确很有真才实干,在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另一方面张廷玉是个清官,一直有廉洁的清名。
此外,张廷玉是个非常合格的秘书,雍正皇帝只要表达了意思,他能马上草拟出谕旨。雍正过目后,往往不需修改便可下发。
不光会写材料,张廷玉还很能为雍正皇帝分忧。在雍正皇帝“圣躬违和”的那年,雍正皇帝命张廷玉代理军政事务。所以每天张廷玉不仅要处理繁杂的公务,还要一一向卧在病床上的雍正皇帝汇报。此外,他还要频繁地和御医商讨雍正皇帝的病情及药方等。
所以,雍正皇帝在痊愈后,出于对张廷玉表现的满意,同时也是笼络张廷玉,曾将那道密旨给张廷玉看过。
这也是为何,在雍正皇帝驾崩后,张廷玉坚持说要找出密旨的原因。
(乾隆皇帝剧照)
那么,张廷玉为何一定要找出密旨呢?
原来,和雍正元年的那份传位密诏相比,雍正八年的那道密旨,不论是在继承人的交待上,还是人事安排上都更加详尽。
这其中,就分别提到了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
雍正皇帝在密旨中写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这也就能解释张廷玉为何非要心急火燎要太监找出这份密旨的原因了。
因为雍正皇帝的这番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张廷玉等四人是雍正皇帝留给乾隆的辅政大臣;二是特别肯定了张廷玉和鄂尔泰的忠心不渝,明确地下令,将来让他们俩配享太庙。
对于张廷玉来说,雍正皇帝的这份密旨,不仅能让他生前继续位居高位,死后也能“旷代殊荣”。所以张廷玉掘地三尺,也要把这道密旨找出来,然后在宣布乾隆继位的同时,关于他的那一部分也会一并诏告天下。如此一来,不管是辅佐乾隆皇帝,还是死后配享受太庙,都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
不过,张廷玉深知年轻的乾隆皇帝是乾纲独断的人,所以他表示“不敢当辅政之名,请照前例称总理事务”。自然,张廷玉能有这个觉悟,乾隆皇帝还是很高兴的,所以就“蒙恩俞允”。
只是张廷玉万万没想到,雍正明令“配享太庙”的待遇,居然会成为日后乾隆皇帝对他反复打压的一个契机,当然,那是后话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雍正去世时,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地让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雍正去世时,张廷玉之所以要找出另一道密旨是因为他要保住、延续自己以及张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张廷玉最终的下场可谓有些凄凉。
雍正立下两份密旨雍正在位的时间比起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来说,是比较短的。而且雍正是突然暴死的,好在雍正早已提前立下了传位密旨。雍正吸取了“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提前立下了传位诏书,避免悲剧再度上演。并且,雍正立下的密旨诏书有两份,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上面只是简单的说了传位于乾隆。另一份密旨则相对比较复杂,除了写着传位于乾隆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遗旨。而张廷玉之所以心急火燎的要找出第二份密旨,因为他是知道这份遗旨的内容,并且关乎他自身的命运和利益。
第二份密旨内容揭秘因为第二份密旨的存在知情者极少,甚至连雍正身边的贴身太监大总管都不知道,因此找到这份密旨还花了点时间。第二份密旨中对于皇位继承人的人选自然跟第一份一致,乃是乾隆弘历。增加的内容则是关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大学士鄂尔泰四人。雍正考虑到乾隆年轻,对于朝廷政务不熟,故而钦点以上四人辅佐乾隆稳定朝政,同时也有保全这四人的目的。尤其是对于作为汉臣张廷玉来说,这一道密旨对他太关键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张廷玉颇受雍正重用,但并不代表他一样会受乾隆的重用。雍正的这道密旨不但肯定了他对大清的贡献,也能保住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适得其反,被弃用的辅政大臣乾隆继位后,遵照雍正遗旨将四人封为辅政大臣。但是,乾隆并没有重用张廷玉,反而还处处打压他,最终甚至还剥夺了他的官职和荣耀。那么,乾隆为何如此针对张廷玉呢?
1、张廷玉卷入党争,被乾隆所不喜作为雍正钦点的辅政大臣,张廷玉在朝中的势力自然是可观的,张氏家族的官员就有不少。然而张廷玉与鄂尔泰却是不和,导致了“满汉”暗中党争的局面。这对于刚刚继位的乾隆来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从这来看,乾隆对于这两人的印象自然是不佳和不喜的。
2、乾隆抑汉扬满思想严重这一点其实也无可厚非。大清本来就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重用满臣是必然。而汉臣想要得到重用可谓十分不易,没有出类拔萃的才能,绝不可能被重用。所以,张廷玉能够被雍正重用,也是其有真才实干,为大清做出了大贡献的。但是,乾隆对于张廷玉及其家族在朝廷中的势力感到不满。这与乾隆严重的抑汉扬满思想密不可分,可谓“先天性”的偏见。
3、张廷玉“倚老卖老”,重提配享太庙,引乾隆不满在雍正的遗诏中,赐予了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对一个汉臣来说,绝对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张廷玉找出这第二份密旨的用意,应该与这点也有重大关联。然而在乾隆时期,张廷玉又上书重提了配享太庙的事情,意在提醒乾隆不要忘记雍正的遗诏。但他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乾隆的强烈反感,认为张廷玉居功自傲,倚老卖老。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虽然最终得享太庙,成为了大清唯一得此殊荣的汉臣,但他并没有延续雍正时期的被重用,反而早早的告老还乡,并且被剥夺了所有的官职和荣耀,可谓凄凉。他找出第二道密旨的本意是想要延续自己以及张氏家族的势力地位,却偏偏起到了反效果,令人感到惋惜。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多多鼓励和关注我,感谢大家的阅读和点评。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