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同时加封4个亲王,为何各亲王之间出现了相互出卖的情况?

康熙皇帝同时加封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三胤禛和老八胤祀为亲王。

康熙在位61年,儿子众多,意味着储君之位竞争激烈,暗里涌动许久的朝堂之争,正式爆发!而康熙皇帝同时加封亲王,表面上,康熙皇帝欣赏几个儿子,实际上,是康熙帝王制衡之术。

《雍正王朝》中,在太子胤礽“谋反”事件时,康熙同时加封4个亲王,康熙这么着急的把这4位“热门”阿哥同时加封亲王,是为何呢?要知道夺嫡之争非常激烈,而康熙为什么突然这么做呢?

胤礽“谋反”,康熙同时加封4个亲王

首先要说太子胤礽,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上有康熙压制下有兄弟暗算,这个太子当的惶恐不安。又想做点实际行动让康熙看看,但自己又没有什么能力,所以性格越来越乖张,行为越来越不可理喻。

太子胤礽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挥霍,作为一国的储君,不为康熙分忧解难也就罢,竟然会卖官鬻爵。而太子胤礽负责的刑部爆发了清朝建国以来最大的冤案,康熙虽然没有处理太子,但康熙对太子越来越反感,太子胤礽自己也感受到康熙对他微妙的转变,情绪低落,觉得他这太子位危在旦夕。

而最要命的是太子胤礽和后宫嫔妃郑春华还有牵扯,让康熙彻底对他失望,这可是皇帝的大忌。在这些事情被发现之后,太子胤礽不是第一时间去跟康熙认错,而是已经做好了被废的准备,去找老十三胤祥喝酒解闷。此时,老八胤禩集团却准备上演致命一击。

尽管康熙把太子和郑春华那晚之事封锁了,还是让老八胤禩集团知道了。老十四胤禵作为伪造的高手,竟然想到伪造了一份胤礽调兵的手谕,对太子胤礽落井下石。

利用伪造调兵手谕,命令驻扎在热河行宫之外的3000驻军进入行宫,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正是太子胤礽手下的凌普,而凌普又是太子胤礽奶娘的儿子。这下太子有口难辩,之前做的事,已经够让康熙极度不满了,这下又出“谋反”之事,根本洗不干净。

老十四胤禵等于给太子胤礽挖了一个大坑,想让太子胤礽彻底翻不了身,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这“阴招”够损,比老八胤禩更加腹黑。

当凌普率领军队进入行宫之后,当大阿哥把太子手谕交给康熙时,康熙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太子胤礽这个儿子狗急跳墙已经想要“谋反”了,康熙气得差点晕过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对皇权的巨大威胁和挑战,而康熙皇帝为何同时加封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为亲王,给这些皇子更高的权力呢?

除了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找不着人,其他的人康熙命他们都在戒得居门外面跪等召唤和安排,所以就算这些皇子再想动什么“歪脑子”,也没时间和空间去操作。

康熙废除胤礽一切事务,驻军事务由老大胤褆和老三胤祉联合管理

加封后几个亲王,要说互相出卖,老大和老三开始相互攻击,死磕两败俱伤。康熙皇帝对这几个儿子还是很了解,知子莫若父,为了稳住局面,所以同时加封这4个儿子,是为了起到了相互制约的作用。

然后,康熙皇帝才宣布了“停了太子一切权力”的决定,也就是剥夺了太子所有的权力。而驻军事务安排老大和老三联合管理。“总领行宫宿卫”职权交给了皇长子胤褆;将“总领热河驻军行营”职权交给了皇三子胤祉。

这里请注意,康熙皇帝非常的精明,对此事务安排得十分巧妙,老大胤褆和老三胤祉关系一直非常不好,让二人同时管理热河军队,为了防止出现逼宫的情况,也是互相监督作用。

所以不得不佩服康熙皇帝的手腕和帝王之术。在这个时候,无论是谁想动私心调兵,另一个肯定不同意。后来的事实证明,老大和老三确实不合,都为了私心在相互攻击。

老三胤祉在受到康熙皇帝褒奖以后,开始了对老大胤禔的举报,举报老大胤禔妄图魇镇太子胤礽。老大胤褆之举过于活跃,加上魇镇太子胤礽之事,所以被康熙圈禁起来。

康熙为了平衡和制约,封4个亲王

在当时的皇子中间,对于皇位争夺的主要形成五个派系:

以大阿哥胤褆为首的“大爷党”;以太子胤礽为首的“太子党”;以皇三子胤祉为首的“三爷党”;以皇四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

经过康熙皇帝的制衡以后,老大胤褆和老三胤祉的相对势力薄弱,管理热河军队互相牵制;而胤禛和胤禩实力相当,康熙在皇子势力平衡控制的同时,对于他们之间的安排相当高明。

让胤禛和胤禩带领其他阿哥在戒得居门外等候,谁都不得离开,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虽然被加封为亲王,但康熙没有给他们任务,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

相对老四胤禛和太子的关系,康熙皇帝没把握,不敢冒险。至于老八胤禩,老八集团的势力本来就很大,康熙为了平衡势力,也不会把兵权交给老八。

康熙“稳固皇权”和“局面稳定”目的达到以后,侧面暗示,你们几个我比较欣赏,新太子有可能会在他们之间选一个,再一次给皇子们产生错觉,也可能再次引起党派新一轮对康熙皇权挑战和威胁的可能。

所以,康熙皇帝在整件事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皇子党派势力的平衡和制约。老大和老三的势力相对要弱一点,兵权交他们俩人手里,为了就是补充两位薄弱的势力,才能达到真正平衡的势力。

老大和老三这时就相当在热河行宫的“保安队长”,负责保护康熙的人身安全。所以康熙给他们的一个错觉,太子即将被废,你们两个作为兄长最有可能当中是新太子,所以他们在康熙面前相互举报和攻击,形成树立局面,这才康熙想要达到制约的状态。

康熙皇帝只有这样刻意制造的假象,才能保证在回京之前,最大限度的保证自身皇权的维护和稳定,而手握兵权的胤褆和胤祉不会对自己再次产生威胁。

老八被康熙打压,老十胤禵四开始自立门户

康熙一下封了4个亲王,也是在热河当时情况的制衡之术,为了平衡各位皇子的势力来稳定局面,才能稳固的皇权。静下心来,才能冷静安排以后的皇子势力分布和定储君最终人选,有时间调查“调兵逼宫”事件背后的真相。

而老大和老三互攻两败俱伤以后,老八感觉自己的机会,开始“上窜下跳”。开始联合朝中大臣和各地的官员,要求这些大臣都推荐自己为新储君,这下老八是志在必得。

从表面上看,老八有这么多大臣支持,成为新太子是众望所归。但是老八算尽人心,就是没有算到康熙“圣心”,作为继承人能力太强,则是对康熙的巨大威胁,直接影响皇帝自己的地位,康熙肯定容得这样的事发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开始打压老八,老八在康熙那里失去“圣心”,大伤元气。后来,老十四看到八哥当储君无望,也开始了自立门户的步伐。

老八胤禩这个人虽然精明,势力也大,但老八一直都是出明招,连邬思道都能看出来,何况康熙能看不出来吗?而老十四就不同了,则喜欢用“阴招”,对付太子胤礽是这样,老十四“阴招”最多,后来对付老八和雍正皇帝也是这样。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一下封了4位亲王,应该是剧情的大体展现。但实际上,在历史,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大封过一次,把三个儿子同时加封为亲王,一个老三胤祉封为和硕诚亲王;一个老四胤禛封为和硕雍亲王;一个老五胤祺封为和硕恒亲王。其实在历史上,康熙除了封这三位皇子为亲王,其他阿哥也是在这次大封,晋封多罗郡王和贝子。

结语

无情最是帝王家,康熙个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康熙为了制衡,稳住当时局面,不得不进行皇子党派势力的平衡和制约。对于康熙皇帝而言,这既是必须又是无奈,只能这样才最大限度的保证自身皇权的维护和稳定。面对暗里涌动许久的夺嫡之争,身为帝王,康熙皇帝也只能将父亲的角色置于君王以后,才能控制住当时的局面。

—END—


康熙皇帝同时加封4个亲王,为何各亲王之间出现了相互出卖的情况?

清朝时期,特别是清朝初年,想要获封王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被晋封为亲王爵位,那更是难上加难。可在《雍正王朝》中,却有着这样的一段剧情,当康熙面对太子胤礽的“叛乱”的时候,竟然同时将自己的四位皇子晋封为了亲王。

康熙为何要“一口气”连着封了四个亲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

太子胤礽“叛乱”,康熙加封自己的四位皇子为亲王。

就在康熙率领众位皇子前往热河秋闱之前,震惊朝野的“刑部冤案事件”刚刚收场,尽管太子胤礽并没有受到康熙的惩治,但是此次热河之旅对他来说,无疑是倍受煎熬的。

在此之前,刑部都是由太子胤礽主管,甚至康熙连“勾决犯人”这样一个“代天行事”的权力都交给了胤礽,可刑部却爆发了“以钱买命”的荒唐案件,这不仅将康熙皇帝陷入极为不利的舆论漩涡之中,更是彻底暴露了整个国家司法刑名系统的腐化与堕落。所以,不管胤礽是否直接参与到了这场刑部冤案之中,他都是难辞其咎的。

不仅如此,肖国兴的离奇失踪更是让胤礽如同惊弓之鸟,毕竟肖国兴作为胤礽的亲信,知道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肖国兴真的将所有的事情向康熙和盘托出,那么胤礽将会彻底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可最让胤礽感到担忧和恐惧的,还是康熙对于他的态度转变。

一件原本是由众位蒙古王公敬献给太子胤礽的金如意,却被康熙无故扣下,并且作为了赏物,赏赐给了雍正之子弘历。而按照惯例,招待、安抚诸位蒙古王公的晚宴应该是由太子胤礽出席的,可康熙却转而安排八阿哥胤禩出席,并代其向蒙古王公们敬酒。

再加上此时的肖国兴一直处于“下落不明”的状态,更是增加了胤礽的紧张情绪,最终在他与郑春华的“丑事”被康熙撞见之后,胤礽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八爷党”的众位皇子也在这个时候对于胤礽是虎视眈眈,准备给予致命一击。

十四阿哥胤禵伙同八阿哥胤禩,模仿胤礽的笔迹,伪造了一份假的“太子手谕”,而不明真相的铁杆“太子党”成员凌普信以为真,并就此率兵行动,包围了整个热河行宫,使得局势瞬间紧张起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康熙急忙做出了三项极为重要的安排。

一来,康熙将所有的皇子全部召集到了他所在的戒得居。

康熙这样做,既是将皇子聚集在一起,以保证他们的绝对安全,同时,这个时候的康熙已经对于皇子们产生了戒心。于是,这样一来,便将他们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同时又让他们与外界隔离,切断与外部势力的联络,从而不会再引发新的事端。

二来,康熙调狼覃率领军队进驻八大山庄,进一步确保自身的安全。

三来,就是康熙一口气连着封了四位皇位为亲王,而这恰恰也昭显了康熙极为高超的政治手腕。

康熙同时加封四个亲王,既是要限制太子胤礽,也是要他们之间相互牵制。

康熙将所有皇子聚集在戒得居,同时将自己的四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以及八阿哥胤禩一起加封为亲王爵位。与此同时,康熙还下旨,收回了太子胤礽手中的所有权力,并将整个行宫乃至热河地区的防务交给了大阿哥胤褆和三阿哥胤祉。

“从即刻起,停用太子一切印信。着直亲王胤褆总领行宫宿卫,着诚亲王胤祉总领热河驻军行营事宜。非奉朕亲笔手谕,无论何人不得擅自向各部及各省发文调兵。所有从驾侍卫、亲兵、善扑营兵士及驻地兵马,一体由直亲王胤褆、诚亲王胤祉及上书房大臣合议请旨节制。”

仔细分析我们便可看出,康熙是将帝王心术及高超的政治手段展现到了极致。

首先,康熙连封了四位亲王,可以说是就此安抚住了所有的皇子。

《雍正王朝》中的“九子夺嫡”,皇子之间主要分为五股势力,以大阿哥胤褆为首的“大爷党”;以三阿哥胤祉带领着一帮文人所组成的“三爷党”;以四阿哥胤禛为核心的“四爷党”,十三阿哥胤祥则是雍正最为信赖的兄弟;“八爷党”的势力最为庞大,这其中八阿哥胤禩为领袖,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都是胤禩的重要支持者;除此之外,还有由胤礽及其亲信组成的“太子党”。

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康熙任命的四位亲王,即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以及八阿哥胤禩,均为各自政治集团的“首脑”,因而对这四人进行晋封,无疑是对其整个政治集团的安抚,如此一来,康熙便可以借此缓和自己与众位皇子之间的矛盾,专心处理眼前的危局。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康熙在提升其他皇子的地位的同时,无疑也是对于太子胤礽权威的一种削弱,康熙便可利用这些皇子更好的限制胤礽的权力。

其次,康熙在拉拢众位皇子的同时,也是要其进行相互牵制。

康熙虽然同时晋封了四位皇子为亲王,但是对于每一位皇子,康熙都有着他不同的考量。

大阿哥胤褆,与太子胤礽的矛盾最深,同时也是在众位皇子之中将自己的“夺嫡之心”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康熙非常清楚,如果给了胤褆机会,那么他一定会将胤礽置于死地。于是,康熙安排胤褆“总领行宫宿卫”,实际上就是让胤褆暂时性的担任自己行宫的“保安队长”,从而将其死死的按在自己的身边,使其不会有任何机会可以加害胤礽。

四阿哥胤禛,在此之前与太子胤礽的关系非常好,并且在外人看来他就是“太子党”的成员,对此康熙也是有所忌惮的,更何况此时与胤禛关系极为密切的十三阿哥胤祥还与胤礽呆在一起,康熙也不确定整件事情是否与胤禛有关。于是,康熙将其加封为亲王,便是对其的拉拢,使其在这个时候能够站在自己这一边,同时为了提防他与胤礽再行“内外勾结”,所以康熙只是对其进行了晋封,并没有安排其他差事给到他。

八阿哥胤禩,与太子胤礽的关系也非常不好,康熙晋封其为亲王,主要是为了对其进行拉拢的同时,也对其党羽进行安抚,这样便可以避免“八爷党”人趁虚而入,使得局面更加的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对三阿哥胤祉的安排,则更加能体现康熙的精明与深谋远虑。

胤祉是出了名的“书生皇子”,相比于权谋之术,他更加倾向于舞文弄墨,而他成天也是同一帮文人墨客混迹在一起,除了编修书籍,似乎并没有对权力斗争有着多大的兴趣。他要做的就是在众位皇子之中保持绝对的中立,同时用自己在文化领域的成就来取悦康熙,这样一来,即便是他最后不能从“九子夺嫡”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那么他也能够凭借与众位皇子之间都没有过多的矛盾与冲突,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当然,还有一点是《雍正王朝》这部剧作中没有提及的,历史上的胤礽和胤祉其实关系是非常好的,因为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实际上就是胤礽的养母,而一直以来,胤祉也对胤礽保有了绝对的尊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非常清楚,太子胤礽犯下了如此大的过错,几乎所有人都想将胤祉置于死地,从而有机会取而代之,只有胤祉不会。所以,康熙将“总领热河驻军行营事宜”的差事交给胤祉,一方面是为借助胤祉的个性,来维持局面的稳定,以确保自身以及其他皇子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他深知只有胤祉能保全胤礽的性命,康熙需要一个活着的胤礽来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再次,康熙实际上这也是在挑拨这些皇子之间的矛盾。

太子胤礽如今要背负“叛乱”的罪名,储君之位必然难保,而康熙又同时晋封了四位亲王,更像是罗列了一份“储君候选人”的名单,这样一来,这些受封的皇子以及他们背后的政治集团必然是要蠢蠢欲动的。

果然,获封亲王的大阿哥胤褆率先跳了出来,企图以皇长子的身份“压服”其他皇子,随即遭到了其他皇子的坚决抵制,尤其是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阿哥胤䄉,对其更是不屑一顾。而三阿哥胤祉则是在康熙面前当众揭发了胤褆用“魇镇”诅咒太子胤礽的事情,从而将其受到了康熙的重罚,胤褆也就这样的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此,这次“太子胤礽叛乱”的危机得到了解决,尽管事发非常的突然,但是康熙还是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作出决策,使得事态得以顺利平息。

这其中,一口气加封自己的四位皇子为亲王的举措,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此举不仅对众位皇子进行了拉拢和安抚,稳定的局面,让局面没有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更是将矛盾成功转移,这些受封的皇子及其政治势力集团之间也因此展开了争斗,康熙则是在权力处理太子胤礽问题的同时,坐享了“渔翁之利”,从而让这场危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与解决。

最后,还要特别说明的是,康熙一口气连着封了四位亲王,只是《雍正王朝》的杜撰和演绎而已,历史上并没有此事。不过,康熙还是曾同时晋封过三位亲王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在复立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的同时,还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加封为亲王,并且晋封七阿哥胤祐、十阿哥胤䄉为郡王。如此密集的加封,实际上也是出于平衡朝中实力,限制太子胤礽的权力,从而实现朝局的稳定。所以,关于这一点,大家还是要将《雍正王朝》和正史区分开来的。

康熙皇帝同时加封4个亲王,为何各亲王之间出现了相互出卖的情况?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受到《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剧中康熙皇帝带皇子们外出巡幸,发现太子胤礽和妃子郑春华私通,胤禵假造太子手谕,调兵逼宫陷害胤礽,由于事起仓促,当天夜里康熙皇帝将胤禔、胤祉、胤禛和胤禩四人加封为亲王。

胤礽

这个场景和史实不符,皇长子胤禔在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直郡王,太子胤礽被废后,他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很受康熙皇帝器重,这也就让他误以为自己争夺储君的机会到了,进而向康熙皇帝表示,愿意代康熙皇帝处死胤礽,这让康熙皇帝非常反感,痛斥胤禔“乱臣贼子”。

而皇三子胤祉和太子胤礽关系一向很好,在胤礽被废后,对胤禔提出处死胤礽十分不满,之后便对康熙皇帝举报了胤禔用魇术诅咒太子一事,胤禔被削去王爵,圈禁了起来,因此胤禔他并没有被封为亲王,爵位最高时只是郡王。

胤禔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册封成年皇子,这一年皇三子胤祉被封为了诚郡王,太子胤礽被废后,胤礽平时各种不正当的行为逐渐被揭发,胤祉虽然和太子交好,但并未参与其中,因此没有被康熙皇帝处罚,一年后胤礽被复立为太子,胤祉也在这一年进封诚亲王。

雍正年间,胤祉受雍正皇帝猜疑,最后被削去爵位圈禁起来,雍正四年,胤祉病逝后,雍正皇帝下令以郡王例下葬。皇四子胤禛在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七年,推举新太子时,胤禛支持复立太子胤礽,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复立为太子后,胤禛被进封为和硕雍亲王。

胤祉

皇八子胤禩,在康熙年间并没有被封过王,康熙三十七年,胤禩被封为贝勒,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皇帝得知相士张明德声称胤禩日后必定大贵,而胤禩却没有向康熙皇帝汇报此事,康熙皇帝十分愤怒,胤禩被革去贝勒爵位,后来因为朝中大臣们都推举胤禩为太子,胤禩遭到康熙皇帝猜忌,胤禩一党受到康熙皇帝打压。

胤禛登基后,为了稳定朝局,平衡各方的实力,胤禩被加封为和硕廉亲王,但是随着雍正皇帝的统治逐渐稳固后,雍正开始打压这个最大的政敌,雍正四年,胤禩被削去王爵圈禁,最后被迫害致死。

胤禩

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的确出现过一次同时封王的情况,就是在胤礽被复立为太子的康熙四十八年,不过这一年被封为亲王的皇子不是四位,而是三位,分别是皇三子胤祉,进封和硕诚亲王;皇四子胤禛,进封和硕雍亲王;皇五子胤祺,进封和硕恒亲王。

胤祺

康熙皇帝同时加封4个亲王,为何各亲王之间出现了相互出卖的情况?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加封四个皇子为亲王,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冬天的热河狩猎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这四位皇子分别是八爷党首脑老八胤禩、还有名为太子一党,实际上与老十三自成一派的老四胤禛、清流领袖老三胤祉、皇长子胤禔。

当时,老大负责热河行宫的宿卫,老三负责热河驻军行营,也就是一个对内一个对外。老大与老三一向不合,这样还可以互相牵制,同时热河内外军队的调动需要老大、老三还有上书房马齐三个人协议调动。

老大老三,不但不和,背地里还勾心斗角、相互出卖。为何?剧中没有反映出老三和太子胤礽的关系。历史上,胤礽出生时,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难产而死,康熙便将胤礽交给皇三子胤祉生母荣妃抚养。因此,太子胤礽和胤祉从小一块长大,这感情基础肯定要好于其他兄弟。这就有了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帮助皇长子胤禔私下里阴谋魇镇太子胤礽,胤祉仔细打探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康熙帝。

老四因为明面上是太子一党,老八身为八爷党首脑势力庞大。而此时,十三爷胤祥不但没有因此受牵连,反而被康熙重用,掌管刑部。同时因为处理刑部冤案时,老八被牵扯其内,导致卑鄙手段被康熙最终发掘,从而彻底无缘皇储。

康熙如此圣君,还能不知道他这几个儿子各怀鬼胎,本要查个清楚,但张廷玉再次提醒此时不宜大动干戈,弄不好会引起夺嫡之战导致皇室自相残杀。

康熙为了稳住局势,召唤众皇子相见,直接说出来废黜胤礽太子之位。并且在日后会重新挑选一个新的太子,画了一个大饼,给了所有人一个希望,再次稳住了众皇子,至此热河危机在康熙的安排之下平稳渡过。

为了自己的利益,兄弟们之间反目成仇,这在皇家再正常不过。也许,这就是老十三胤祥说的那句“最是无情帝王家”了吧!

康熙皇帝同时加封4个亲王,为何各亲王之间出现了相互出卖的情况?

如果题主认为康熙同时加封胤禔、胤祉、胤禛、胤禩为亲王的话,那么这个题目就应该是立足于小说《雍正王朝》而非正史。正史上的胤禔、胤祉与康熙三十七年被加封为亲王,胤禛、胤祺、胤禩被加封为贝勒,也就是说,正史上四人确实被同时加封了,但却不都是亲王爵位。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利用胤禵伪造的太子手谕,秘密调遣凌普带兵包围康熙行宫,制造出了一场“太子谋反”大戏。康熙岿然不动,从容应对,将叛军镇压。此时的太子想要与胤禛会面 未果,正在与胤祥在一起。

康熙对于太子如此僭越的“举动”大为惊诧,当即停止了一切太子权力,同时加封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为亲王。

四人同时为为亲王,四人的小算盘也开始敲得响当当。首先是皇长子胤禔,一众皇子中序齿最高、战功最著者,一直相信胤礽之后必定是由自己做皇帝。所以在门外候旨之时,胤禔就主动承担起“大哥”角色,对众皇子进行安排,一度引发众皇子不满。

不仅如此,胤禔还像康熙进言要诛杀胤礽,还声称如果康熙下不去手,自己可以代行万难之事。这一切都已经表明胤禔夺嫡的决心与自信,只可惜这是迷之自信。胤祉又在后来的对峙当中当着康熙的面曝光了胤禔借助魇阵迫害胤礽的行为,康熙当即大怒,将胤禔废爵圈禁。

胤祉的此番背后插刀也并没有给自己创造多嫡优势,反而是将自己也送入了深渊之中。彼时彼刻康熙大发雷霆的质问胤祉:“为什么你现在才说出此事?你的圣贤之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此一事过后,只有胤禛成为了赢家。十四阿哥胤禵伪造的手谕,创造了“太子兵变”的事件。随后胤禔利欲熏心,想要借机除掉胤礽,不想被康熙所憎。胤祉为了除掉胤禔,曝光了大阿哥所做的丑事,结果自己也被康熙迁怒。

在这一出好戏当中,胤禛苦心庇护着“侠王”胤祥,胤禩为创造好好先生形象而见风使舵,装作无辜。总之,四位王爷的终极目标都是皇太子之位,因此,参与夺嫡的四位王爷虽然在某些时刻团结一致,但归根结底是各怀鬼胎。

首先,彼时的八爷党,也就是胤禵还未自立山头之时的八爷党一手缔造了“太子谋反”的“现实”,目的就是为了拉太子下马,让早已对胤礽身心俱疲的康熙做出最后决断。胤禩本人可以凭借佟国维、马齐,以及包括大半个朝廷的文武百官登上皇太子之位。这是胤禩的算盘。

但是事情却出现了变化,久久蛰伏的皇长子胤禔早已经迫不及待。在得知“太子谋反”之后,他立刻请示皇帝除掉胤礽,并且以兄长身份向众皇子发号施令。胤禔仰仗着其兄长身份,以及在众皇子当中无可争议的军功之最,意图力争皇太子之位,这是胤禔的算盘。

胤祉是搞文学的,一心想要用品行内涵去打动康熙。在胤禔突然上蹿下跳之时,胤祉不免心生想法。毕竟大阿哥坑胤祉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而胤祉也有意要夺嫡。总不能刚刚合伙拉下去一个庸主,再扶起来以为蠢材吧?在几番思索与观察之后,胤祉在康熙怒骂胤禔之时推波助澜,将胤禔送进了宗人府。

胤祉的做法无异于将自己包装的道德品行狠狠踩在了脚下,这原本是他力争储位的筹码,却不料成为了自己的枷锁与包袱。在被康熙一顿训斥之后,胤祉也终于从有野心的文化人变成了只能做文化人的文化人。

胤禛在虽然全程没有参与其中,但是胤禛夺嫡之心已久。自己伪装成为太子党已经很多年,苦心经营,就在等胤礽被废除的那一刻。此时八爷党帮忙,让胤礽陷入众矢之的,上蹿下跳的胤禔与胤祉在两人拙劣的表演中纷纷宣告失败。

胤禛这一波是只赚不赔:首先祸由八爷党而起,就算东窗事发那也是胤禩的黑锅。其次在胤礽低迷的这段时间,胤禛坚决的与自己昔日的“主子”划清了界限,胤礽就连胤禛的面都见不了。唯一可惜的是胤禛的好战友胤祥被卷进了此事之中,这是胤禛唯一的损失。

这是夺嫡主力四爷党与八爷党少有的紧密配合,目的都是为了除掉皇太子,只不过在这场闹剧中,胤禔与胤祉不攻自破,为四爷党与八爷党的寡头竞争奠定了基础。

【创作不易,欢迎评论】

康熙皇帝同时加封4个亲王,为何各亲王之间出现了相互出卖的情况?

暂且不论事情的真相,咱们就只论康熙皇帝加封四位亲王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彼此之间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代英主的康熙皇帝,对于挑选接班人自然是要慎之又慎的,而且康熙的儿子众多足够有时间让他去慢慢挑选,众多皇子都是天然拥有继承权的面对这样的情况竞争便开始了,皇位只有一个,在供不应求的现实面前,大家只能绞尽脑汁去击败其他的竞争者,从而达到自己登顶的目的,但是面对众多的兄弟要想快速寻找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是极其困难的。

爵位是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当四人同时被封为亲王之时,大家心里早已是心知肚明,竞争者的终于水落石出了,只要击败这几个人自己就是最后的赢家,在这个时候大家自然不会心慈手软,无所不用其极早已成为了习惯,因为成王败寇是历史的准则,失败者的下场是所有人都清楚的,而参与竞争的人都是极其自信的,自然做事情也就毫无顾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