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最后雍正死亡的场景,血滴在奏折上,看似绝非正常死亡,这是在暗示着什么?

从乔引娣嘱咐他不要总吃丹药,就已经暗示雍正依赖上了“丹药”,加上几次身心双重打击,吃了一颗“丹药”提着一口气支撑着,后来感觉不管用,抓起一把吃下去了,最后导致吐血身亡。

《雍正王朝》剧中没有放大这一节写雍正死亡原因。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朝乾夕锡,常年的身体透支和精神上的打击,无疑就是加快他的身体健康的原因。雍正亲自朱批十万字奏折,一人就改了多项制度,大力发展经济,为后世积累了大量財富,才造就了康乾盛世。

雍正是一个心怀天下的好皇帝,整饬吏治、治理贪腐使康熙末年空虚的国库充盈起来,尽管骂名滚滚,但还是不忘康熙交给的重担,推行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士绅一体当官一体纳粮的改革,虽说改革触及太多权贵和读书人的利益,但百姓受益。

雍正只执政了十三年,用心推行新政,实施的新政策和改革,吏治腐败,为“康乾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雍正这十三年顶的上康熙乾隆的六十年。

雍正除了身体透支,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打击。《雍正王朝》中,虽然雍正顺利继位,但八爷贤名也令雍正颇有忌惮,老八的羽翼依旧是一股不容小觑的阻力,最终酿成“八王议政”的逼宫之祸。

在“八王议政”的事件那一幕,其实,雍正都已经是受到心理的重击了,朝堂之上的百官,面对八爷党的“逼宫”,只有张廷玉挺身而出,呐喊疾呼给予了雍正重要的支持,而除了张廷玉,还有马齐,老十三是站他这边的,其他人只保持沉默,无形是在支持八爷党。

由于十三爷身体状态不好,为了保全雍正不惜躺在担架上夺回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再加上急火攻心,最终倒在朝堂之上,不久便撒手人寰。十三爷是雍正的铁杆兄弟,十三爷这一走雍正感到既孤独又极度伤心的,所以老十三英年早逝对他打击很大。

而雍正与老八注定你死我活,老八胤禩一直煞费心机的将觊觎储位的侄儿弘时拉下水,仍旧在跟雍正过招,蛊惑弘时,加害弘历,雍正为了保住弘历,弘时最终被忍无可忍的雍正带到康熙驾崩的宫殿鸩杀。

八爷成功以八爷党作为代价,挑拨了弘时和雍正的自相残杀,八爷输了,也要让雍正不好过,最终二人两败俱伤,雍正在鸩杀弘时后痛苦不堪,吐一口老血,瘫坐那里,都没有力气走路,不得不让图里琛背着他回去,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内心创伤。

当年的夺嫡竞争激烈,雍正登基后,呕心沥血,废除贱藉解放无数奴隶这一优政。雍正的政敌太多,那些个兄弟个个都是如狼似虎之辈,不仅处处制造麻烦,还对雍正开展无休无止的造谣。遭的骂名滚滚来,雍正心理承受压力比康熙乾隆要多的多,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

比如,吕留良案对雍正影响恶劣,得罪了南朝士子,又一拔黑子闯在污名之路上。雍正为了写那本《大义觉迷录》,他一心只想为自己自清,他的一片赤诚想向世人表白辟谣。可是辟谣部分人没记住,都说坏事传千里,谣言一个都没落下。

可叹,当年的十三爷胤祥一片苦心,觉得他这么做只会越抹越黑,带领一百多余文武百官跪地请求雍正不要写,但还是打消不了雍正的念头。雍正还是选择自清,越描越黑,实在是其平生最可悲可痛的昏招。

还有乔引娣这事,雍正当时只是为了想在乔引娣这个对敌面前,证明自己不是谣言中之人,才把乔引娣放身边当见证者。殊不知,又落下抢兄弟的女人的罪名,在民间,人们都骂他晚年是好色之徒。

刚开始乔引娣不理解,后来跟雍正相处多年时间,看到的是雍正勤勉执政,渐渐地从仇视到认可。雍正还答应放乔引娣回到守皇陵的老十四身边去。

所以乔引娣这一走,身边的最理解他的人也没有了,成了“孤家寡人”,而就在十余年高度工作的劳累,加上心思多虑,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才会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还有一点就是雍正迷恋了“丹药”。雍正年轻时是信佛身边的朋友都有和尚和道士,但对丹药这些东西没有感兴趣,五阿哥胤祺曾多次举荐道士练的“丹药”,但都被雍正拒绝了。后来,可能感觉自己身体状况不佳,不仅把道士请到宫内,还请道士给他炼丹服用。

所以就此雍正依赖了丹药,在乔引娣嘱咐的话中,就能看出雍正对药物的依赖性,所谓的丹药,都是朱砂、铅等毒性较大的矿石,再加上高温炼制,所以热性很大。所以丹药这种东西不但没有好的效果,还经常出现重金属超标的情形。

人体长期大量使用“丹药”,肯定会中毒,“贾道士送来的仙丹好是好,可是要慢慢地补才成”,从乔引娣的话中就知道,雍正平常服用也是一大把抓来吃的,药物也是他日积月累致命的一击。

紧接着老八胤禩也死了,还留下一封遗书给雍正,李德全将遗书呈送雍正,雍正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养心殿,殊不知,“阿其那”的这封信,无疑给雍正的“最后一击”。

雍正看完老八信后,顿觉心头剧痛,用手捂着胸口,五脏六腑像被火着似的,而且老八的话不断回响他的脑海里。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八爷这封信道出他在这四十多年一直活在明争暗斗中,最后还是成了“孤家寡人”。

最忠诚铁杆兄弟老十三胤祥走了,以及他亲自对儿子下手,最后还被“阿其那”恶心了一下,即使最后剩下乔引娣,也被他送回到了老十四胤禵身边,临死前仍是孑然一身。

此时雍正手颤抖着,挣扎把信烧了,两只眼睛使劲地闭了一下,接着想继续批奏折,眼睛看字模糊,伸手拉一个小匣子,小匣子里装满一颗颗“丹药”。

雍正吃了一颗,回头看看,这下感觉好多了,幻觉的老八影子没有了,接着坐下来又抓起一把,吞了下去,又开始继续批奏折。

剧情镜头没有再出现雍正本人,很有悬念的起了一阵一阵阴凉的风,把奏折吹散一地,风一吹,翻滚着往里滚,这这也许暗示着雍正是一个“工作狂”,在身体透支严重下,还在为国事担忧,提着一口气也要把奏折批完,只看到一滴两滴,最后滴一滩血在奏折上,雍正驾崩。

九子夺嫡雍正虽然胜出,但他在位十几年也相当不容易,他经历的是兄弟阋墙,父子相残的悲剧,他此时纵眼望去,的确如八爷所说的,他失去太多人,而为君后,依旧是高处不胜寒的“孤家寡人”。

老八的遗书,无情的戳中了他最后的一道线,让雍正想到夺嫡的无情、杀子的无奈,百官的反对声音,引发了雍正当时的悔恨及愤怒。当然急火攻心下,而最后压倒他应该是那些红色的丹药,大量服用这些丹药,最终要了雍正的命。

结语

雍正最终吐血身亡的原因,是很多复杂的因素,雍正十余年勤勉工作,废寝忘食,加上心思多虑、敏感多疑,心眼小才会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临死前还要跟死去的“阿其那”较量,比一下谁更得人心,最后在愤怒下服用大量的“丹药”,导致吐血身亡。纵观雍正一生,虽然身后骂名滚滚,但收获的是天下的民心,收获的是大清江山的稳定与延续,也许没有雍正的励精图治,就没有后来的乾隆盛世,清朝也许早就灭亡了。

—END—


《雍正王朝》中,最后雍正死亡的场景,血滴在奏折上,看似绝非正常死亡,这是在暗示着什么?

秦始皇死的时候也是同样死法,吐血而亡,他们俩都是吃丹药导致。丹药含有很多重金属,导致严重的肝脏肾脏结石,同时 ,身体上,尤其肺部血管很脆,内脏动脉血管一旦破裂直接死亡。

《雍正王朝》中,最后雍正死亡的场景,血滴在奏折上,看似绝非正常死亡,这是在暗示着什么?

导读:雍正死亡一直是清朝迷案之一,但是在《雍正王朝》最终吐血喷在奏折上面。其实不用暗示,如果按照剧情的发展大体可以雍正的吐血而亡的成因分成三个方面:第一、十几年如一日的勤政造成的身体透支严重。第二、在经历十三阿哥去世、亲手鸩杀逆子弘时的时候就已经口吐鲜血被图里琛背着回来。最后在老八胤禩临终前写的新中冷嘲热讽有给了本来就身体虚弱的雍正致命一击在吞服了大量丹药后最终吐血而亡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这一辈子是相当的不容易,客观的来说算是康熙这夺嫡的九子中相对公正,心怀天下的守成之君。虽然在夺嫡的路途上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也是为了将来能施展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让这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发展强大。雍正是这么设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政的十三年他早起晚睡极为勤勉,所以在早期清朝帝王比较长寿的家族传统下才58岁就去世了。

剧中在新政初见成效、完成西北平定,勤勉的雍正吐血而亡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第一、十几年如一日积劳成疾,身体透支严重

雍正是康乾盛世三代帝王中唯一的非马上皇帝的帝王,所以身体素质和康熙和乾隆相比肯定要差一些。康熙和乾隆都能执政60年,而雍正才13年。但是雍正是清代所有帝王当中最勤勉的,一生亲手写下的朱笔批复的奏折的字数多大数十万字。

这可不是乾隆所谓没事装大个写的所谓御诗,那是雍正真正为这个国家批复的奏折和施政纲领。这数十万字的朱批透露着雍正为国家的操劳和贡献,所以才有康乾盛世的强大和物质基础。从客观意义上来说,康乾盛世中雍正也挺不容易不断的攒家底。让大清王朝在疲态中换发新生,让乾隆可以充分的施展发挥他的十全武功,造就康乾盛世。

所以说以一个文人皇帝,能坚持这么多年勤勉再加上老八等人以及弘时这个逆子的掣肘体力精力严重透支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十三阿哥胤祥去世、亲手处死逆子弘时,最后连最后陪伴的乔引娣都放回十四阿哥身边。这一系列的打击都让雍正黯然神伤。

在剧中,雍正接遭遇了很多事对他打击很大。第一件事怡亲王胤祥去世:胤祥是雍正的好兄弟、好战友,在胤禛办差以及后来登基为帝的过程中老十三强兵权以武力送雍正坐稳帝位。后雍正年间,协助雍正清缴国库推行新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老八集团联合弘时和隆科多物理逼宫要施行八王议政的过程中,又是老十三拖着病重的身体擎天保驾平定了这次叛乱。

所以胤祥的英年早逝让雍正伤心不已,也让雍正更加痛恨安琪娜塞斯黑他们。

第二件事就是为了再次避免夺嫡风波,雍正不得不亲手处决了逆子弘时。都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在帝王家不能这么看,弘时多次出手想害死宝亲王弘历从而想夺得太子之位。为了保证江山永固和帝王有序传承,早就属意弘历继承帝位的雍正不得不亲手鸩杀弘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痛苦难当的雍正那时候就大口吐血,这不单是身体上的受伤心灵上的伤害更是难以愈合。一向刚强的雍正对图里琛说:

“背朕走一段把,朕有些挺不住了”

第三件事就是他从老十四胤提身边抢走的乔引娣经过多年的相处也有亦仆亦友的默契感,这次他也放乔引娣回到遵化给康熙守灵的老十四身旁去了。所以身边无人,导致他最后驾崩的时候身边竟无一人发现。

受到爱新觉罗 阿其那遗书刺激吞服了大量红色的丹药后发作吐血而亡

等把乔引娣送走后,接到了老八的遗书。老八在遗书中冷嘲热讽的承认他输了,但是雍正也没赢;他不认可雍正的新政,认为这只能带来身后的骂名。雍正用生命苦熬换来的新政盛世被老八一口否定。

说白了也许老八并不是真心的不佩服雍正,写遗书的目的就是气人。说白了就是你给我谈治理国家的功绩,我就给你说百官的骂名就是让你不痛快。你辛苦是你自找的和我们无关。就有一种纯粹斗气的意思了,就是临死前还得恶心你一次。

这可把雍正气得手脚直哆嗦,头上直出虚汗。所以雍正拿出了红色的丹药,这里要注意一个细节:开始的时候雍正吃了一粒,但是很快又抓了一把在座位前吃了下去。咱们都知道古代帝王吞服的丹药中含有大量的汞、铅等重金属,即使认为丹药有用的道士对于丹药的用量也绝对有严格的控制。绝对不能这样一把一把的吃,绝对会急性中毒然后吐血而亡也就可以理解了。

小结:

综上所述,雍正最终吐血而亡是多件事情综合叠加产生的效果。雍正多疑、勤勉、心眼小都促成了最后和阿其那的较劲从而吞服大量丹药导致吐血身亡。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和政敌一样计较,对于纯粹想恶心人的对手也不用较真。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雍正王朝》中,最后雍正死亡的场景,血滴在奏折上,看似绝非正常死亡,这是在暗示着什么?

1735年8月23日凌晨,雍正客死圆明园。雍正算是历史上留下谜团最多的皇帝,他的死亡和继位一样有争议。

民间传说雍正是吕留良孙女吕四娘所杀,并把雍正的头颅砍下,还有说是卢氏夫人,更有甚者说是曹雪芹因为所爱的林黛玉原型竺香玉成为雍正宠妃,用丹药毒死了雍正,如果说被雍正迫害的原阿哥们武士报仇还沾点边。既然没有确切证据这些权当饭后谈资吧。

清朝官方记录《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办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宝亲王、和亲王朝夕侍侧。戌时,上疾大渐,诏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至寝宫,接受遗诏。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大学生宣读朱笔谕旨,宝亲王(乾隆)继位。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皇舆返大内,申刻大殓。”

可见雍正死前并不是自己一人,所以即便有刺客进来,也不可能让他们把雍正的头带走。首辅大臣张廷玉当时在雍正身边,在他的《自订年谱》中记载亲眼见到雍正七窍流血,吓得他魂飞天外。

由上可见,雍正死的突然,死相恐怖,有中毒症状。因为雍正崇尚佛教道教,非常痴迷丹药,他死后乾隆下令把宫里的和尚道士炼丹器皿全部赶走清理,并不准他们胡言乱语。雍正自康熙年间就开始吃,从政13年来一直废寝忘食的勤务政务,处理各种烂摊子,批阅奏章仅奏章就达四万份之多,批字三四百万字,硬生生在夹缝里把700万两的国库增加到5000万两。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很有可能有心脑血管疾病,加上丹药催化,突然离奇死亡是很有可能的。

《雍正王朝》里面雍正亲审弘出来时就吐了一大口血,被人背会宫内,后又接见处理朝政大事,深夜幻想胤禩来召唤自己,恍惚中摸了一粒丹药放入口中,后来就出现血滴在奏章上的场景。这不正暗示积劳成疾,误食丹药最终龙驭归天嘛!

《雍正王朝》中,最后雍正死亡的场景,血滴在奏折上,看似绝非正常死亡,这是在暗示着什么?

暗示什么?

当然是暗示他是重金属中毒而亡啊,那么是谁让他中毒而亡呢?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就是雍正帝在即位之前,是信佛的,经常手不离佛珠。

可是到了执政后期,他又开始信道了,不仅重用贾世芳,还吃他给调配的仙丹来提神。

由于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经常批奏折到天亮,又赶上老十三胤祥因病去世,对他打击颇大。再加上亲手赐死了皇子弘时,当时雍正帝就口吐鲜血,被图里琛背回了宫里。

等到了老八胤禩自尽身亡,留下的遗书深深刺激了到了雍正帝,他一怒之下大量吞服仙丹,最终病发,吐血而亡。

所以,搞明白了他为什么从信佛到信道,就搞明白了他为什么会暴毙而亡!

一、

雍正帝自幼信佛,喜欢读佛家经典,喜欢结交一些佛教人士,也算是延续了清朝的传统。雍正帝也是中国历代帝王之中,唯一一个真正亲参实悟,且直透三关的大禅师,当然,也存在争议。

其实雍正帝所信奉的佛教是藏传佛教,是男女双修之喇嘛教,在他即位之后,他所在的雍亲王府就改成了喇嘛教的雍和宫。

这种佛教跟我们所理解的佛教不同,且非常毁三观,如果去雍和宫参观,现在还是能看到一些赤裸双身佛像的。涉及敏感,这里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这本书。

实际上很多人认为,雍正帝之所以信佛,是延续了清朝前几代皇上的信仰,因为自身戾气太重,靠信佛来掩饰,从而给康熙帝留下好印象。但即位之后的雍正帝,对佛教渐渐失去兴趣,开始信道,跟白云观的道士交往密切。

信佛,其实是修心,毕竟佛家讲究不杀生,要有慈悲心,要普济众生,经常要举办法会、修建寺庙、乐善好施等。这是对大众有利的,对雍正帝个人来讲,只能算是精神层面的自我修养。

但是信道,就不同了,信道主要修炼自身,无外乎两个目的:

一个是追求长生不老,这一点上雍正帝可能隐藏的比较深一些,明朝的嘉靖帝要外露的多。另外一个目的,则是追求房中术,后宫佳丽三千,这是刚性需求,所以《甄嬛传》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当然这一点上嘉靖帝的儿子隆庆帝就要牛叉的多,最终也是因为吃了大量媚药,而亡。

二、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一直是信佛的,从他当皇子的时候,手就没离开过佛珠。

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掩饰其内心的不安,以及手中的鲜血!还记得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之后,老四胤禛怎么处理的他吗?

先是告诉年羹尧,出了天大的事,主子都帮你兜着,随后就把他关进了柏林寺,目的就是让他自己反思。反思后的年羹尧终于悟出了道理,那就是,脏活得自己干,不能牵扯到主子:

“主子您是菩萨转世,奴才愿意当一个护法的金刚!”

老四胤禛是菩萨转世,是慈悲为怀,这就是他一直以来想展现给外人的形象。而护法,往往是手中沾满鲜血的,只要有人对菩萨不敬,护法就可以诛之。

为什么老四胤禛后来迟迟不愿意杀年羹尧,其原因也在于此,毕竟替他背了很多黑锅:

“你能悟到这一点,可见是佛法无边!”

显然,老四胤禛对年羹尧说他是菩萨转世,非常满意,并把自己手中的佛珠送给了年羹尧,就是希望他要帮助主子,保持“慈悲为怀”的形象。

老四胤禛就是凭借着自己信佛,作为有力的武器,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因为他本身就是冷面王,不讲情义,不讲脸面,给人的感觉就是冷酷无情。若不是因为他信佛,旁人也误以为他信佛,他能获得皇位,确实难得多。

三、

但是他真信佛吗?

并不是,因为佛家的束缚太多了,这种束缚已经无法满足他日益增长的夺嫡欲望,所以也就有了他的杀心跟佛心冲突的几次:

坎儿的死,这一点,我已经说了好多次了,老四胤禛自己下不了决心,不愿意背锅,所以去找了大和尚。大和尚其实通过对话就听懂了,老四胤禛是想要江山,于是对他讲:

“王爷,请放下手中的念珠!”

这是老四胤禛从信佛到杀生的转折点,也正是大和尚的开导,让他明白,拿起念珠就是菩萨,放下念珠,就是恶魔,坎儿也因此丧命。

康熙帝也非常睿智,早已看出了端倪,所以临终前送他了“戒急用忍”四个大字,并嘱咐他要善待自己的兄弟,这也是雍正帝即位后,有几次差点扔掉佛珠:

第一次就是老十四胤禵大闹灵堂,雍正帝是一忍再忍,最终把佛珠从右手换到了左手上,忍了下来。

还有就是首次朝会,老十胤䄉当众放屁出丑,雍正帝是死死攥着佛珠,也是最终忍了下来。

这种例子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这时候的雍正帝,所谓的信佛,其实已经压不住自己的仁慈心了。

事实上他即位当晚就已经暴露杀心了,如果不是邬思道提出半隐方略,很可能当晚就被灭了,就像后来平白无故消失的府里的人,还有高毋庸。

四、

当了皇上的雍正帝,第一次放下佛珠就在宣布处斩诺敏和张廷璐的朝堂之上,那时候的他手中已经没有佛珠了。到了观刑那一天,雍正帝也到了刑场,同样的,他手中也没有戴佛珠。

因为西北迟迟无法大捷,雍正帝再次念上了佛,手中又拿起了佛珠,果然西北就大捷了。高兴之余,雍正帝是戴着佛珠去召见年羹尧的,直到年羹尧说出这么一句话:

“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

拍着年羹尧肩膀出去吃饭的雍正帝,手中已经没有了佛珠,而佛珠被他丢在了龙椅之上……

甚至于八王议政逼宫之时,雍正帝手里还拿着佛珠呢,可是等老十三胤祥吐血倒地后,他再次把佛珠扔掉,去慌忙扶人。

从那之后,雍正帝就没有再拾起过佛珠,也就表明,这时候起,他已经自知,自己有违佛法,信佛已经保佑不了他了,他要求长寿。

那么他什么时候开始信道的呢?

其实就在于老十三胤祥以及五阿哥弘昼的推荐,还记得伯伦不归那个神秘道士吗?

他的出现,就在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感慨无人可用之后,当时老十三胤祥说了一句:

“臣弟只是想说,皇上似乎应该着手发现,培养一批才俊之士……”

所以,不要迷信神秘道士能猜中前三甲,前三甲本就是老十三胤祥跟雍正帝提前就策划好的人才了。只不过派贾士芳去通知他们三个罢了,而老十三胤祥也一直在暗中保护着这三人,不然隆科多的大公子为什么会中招?

五、

那时候的雍正帝还并不信任贾士芳,但架不住大家一直在讲,比如五阿哥弘昼,有一次在雍正帝生病了之后就建议:

“皇阿玛,儿臣有个奏请,请皇阿玛俯准,儿臣想让贾士芳来给皇阿玛看看病!”

那么贾士芳有没有来给雍正帝看病呢?

当然来了,而且效果一定不错,还记得雍正帝陪着乔引娣去景陵的时候,乔引娣嘱咐了一句什么话吗?

“皇上,您回宫吧,记着,别太累着自己,贾道士送来的仙丹好是好,可是要慢慢地补才成。”

贾士芳不仅给雍正帝看过病,在老十三胤祥病重之时,也曾经在王府出现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个身影。

而雍正帝之所以会吐血而亡,问题就出在仙丹上面,乔引娣之所以强调仙丹要慢慢补,就说明,之前的雍正帝一定不是慢慢补的,他急于求成,必然是大把大把的吃。

这种猜测也被验证了:

雍正帝暴毙而亡前,就是看了老八胤禩留给他的遗书,心神不宁之下,掏出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是满满一盒红色药丸。他吃了以后,没多久,双手发抖,奏折也批不了,随后一阵风吹过来,奏折撒了一地。一滴血,两滴血,随后一大片血喷出,字幕也出来了,雍正帝驾崩。

所以,雍正帝的死因就是食用过多仙丹,重金属中毒而亡,这一点在乾隆帝即位之后连发的三道圣旨中也能看出来: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间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

这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所以,雍正帝信佛,杀人,信道,伤自身,身在帝王家,信什么,都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如果说这里面是不是有阴谋,我觉得弘昼嫌疑最大!

《雍正王朝》中,最后雍正死亡的场景,血滴在奏折上,看似绝非正常死亡,这是在暗示着什么?

清朝有三位皇帝的死亡被认为非常蹊跷,分别是顺治、雍正和光绪,雍正的死尤其扑朔迷离,在《雍正王朝》里,雍正弥留前他的血滴在奏折上,这绝非正常死亡现象,雍正之死,存在他因。

在清朝皇帝里,雍正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在激烈的“九子夺嫡”斗争中,雍正从不被看好到最终胜出,其经历的过程尤其艰难。雍正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后登基继位,时年45岁,于公元1785年驾崩,在位13年终年58岁,他的皇父康熙帝活了69岁,在清朝皇帝里面寿命仅次于孙子高宗弘历,雍正的年龄在清朝皇帝里面也可以挤进前5。雍正猝然而逝,历来有三种死因的说法,一种是因劳累过度而死,一种是被吕四娘谋杀而死(吕留良之女),还有一种,是服食丹药而死。

那哪一种说法更可靠呢?关于劳累过度之说,笔者难以苟同,清朝皇帝都很懂得养生,康熙帝就深谙养生之道,雍正公务再忙也应懂得基本的劳逸结合,皇帝活活被“累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本来就极少。而关于民间盛传的因文字狱而下狱至死的吕留良,他是不是有这么一个叫吕四娘的女儿一直存在争议,且宫禁森严,层层关卡,吕四娘又谈何容易去谋杀皇帝。最后一种说法,则更加令人信服,雍正服食丹药而死,此事并非空穴来风,有史料证明,雍正帝早于雍正八年(1730年)就在圆明园的秀清村开始召集道士炼丹了。

明朝的世宗嘉靖皇帝堪称中国皇帝“炼丹求长生”的最痴迷者,但清朝的世宗雍正皇帝其实也不遑多让,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内务府账本《活计档》就披露了雍正炼丹的一些情况,据此推测,雍正帝最早于雍正八年(1730年)就开始召集道士炼丹。关于炼丹服丹之后患,前车之鉴累不胜数,谚语有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古代道家的所谓“仙丹”很多都含致命的化学物,包括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是含有毒素的,对人脑五脏侵害相当大。晋哀帝、唐太宗、明仁宗都是死于服食丹药,连对炼丹最痴狂的明世宗也被怀疑是死于服食丹药过量。

我们再顺着最权威的内务府档案《活计档》去寻找蛛丝马迹,结果果然是令人大吃一惊,在雍正帝死前的十二天,有两百斤黑铅运入圆明园,铅是重要的炼丹原料,如此数量的黑铅被运入圆明园,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炼丹,更可怕的是这种有毒金属,过量食用完全可置人于死地。在这之前,雍正帝早于雍正八年(1730年)便已经迷上了道家长生之术,对道家炼丹长达五年孜孜不倦的痴迷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到最后,雍正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不适的时候,极有可能是加大了剂量,最终死于服丹过量。

持这种观点的史料并非没有,《清帝外纪》就直白无误的指出:“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饵丹所致,或出有因”。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雍正帝将是清朝开国267年以来唯一一位死于丹药中毒的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