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先生为什么从田文镜处离开时说“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他在怕什么?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一个心怀大志,并且是多智多妖的奇人,他是四阿哥胤禛的师爷,在九子夺嫡帮助雍正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精于权谋之道的邬思道自然明白其中道理,所以雍正上位后已有杀邬思道之心,而又想到与邬思道亦师亦友的名份,让雍正有了犹豫。那么,邬思道口中的“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这句话意义何在呢?

在雍正登基的当晚,朝中局势还未稳定,就迫不及待的回到潜邸,处理一些影响雍正形象和见不得台面的的人,其实最重要的人就是邬思道。并且专门与邬思道讨论如何安排他功勋卓著名分问题,说白了,就是解决邬思道何去何从的安置问题。但雍正心里早已准备除掉邬思道的想法了,只是想试探一下邬思道。

邬思道早就洞察一切,如果邬思道当时有半点 恃功自傲,或者要求要名分,雍正肯定毫不犹豫除掉他,因为本身邬思道谋划的“阴谋”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事情,有损形象的事情绝不能让外人知道成为要挟雍正的把柄,以雍正的个性绝不会让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邬思道表明了立场,撇清和雍正的关系原则

雍正所担心的是,邬先生旷世之才,如果为他人所用,一旦和其他阿哥联手起来,雍正的麻烦可就大了。

以邬思道的智慧,雍正的这点小心思他能不看出来吗?邬思道很清楚四爷胤禛此时的顾虑和担忧,所以邬思道很干脆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之前是四爷的师爷,提出他和雍正之间的关系原则。即使四爷身份变了,但他的身份始终没变,还是四爷的师爷。

他提出的立场是想给雍正传递一个信息,我邬思道帮四爷是为了完成一个读书人的远大抱负和理想,辅佐四爷胤禛上位从未想过能要图一官半职。邬思道看雍正打消了之前顾虑,继续传递他的想法:

“不要身份,不进官场,不言功劳,更不想涉足朝政。”

那么雍正之所以会答应邬思道?不仅仅是念及旧情就打消疑虑的,其实不然,邬思道很清楚只有选择功成身退,才能让雍正打消对他的担忧和疑虑,也就是邬思道提出的“半隐”。

所谓的半隐就是在雍正遇到难处需要人解决的时候,邬思道随时还可以帮上忙,还可以用上他。

而邬思道最终的目的,就是彻底脱离雍正的视线和控制。所以邬思道选择雍正的心腹李卫那里,这样雍正能够随时找到自己的前提下,还可以隐藏身份,而且还在雍正的监视下,这也是邬思道非常的明智选择,也是保命的最佳选择。

但是,随着李卫官职的升高,很快就会升为封疆大吏,邬思道很清楚,尽管他选择雍正最信任的心腹做一个幕宾,如果不识时务再继续做李卫的师爷的话,雍正的多疑,是要出麻烦的,所谓强强联合,这应该是雍正非常忌讳的。

邬思道抽身到田文镜处,帮助田文镜解围

所以邬思道知道,想办法抽身到雍正另一个心腹大臣田文镜那里做幕宾,这样比较稳妥些。因为田文镜的名气还不及李卫,田文镜处不是雍正的主要“核心”。所以,尽管田文镜升为河南巡抚,但是离朝廷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还有就是田文镜根本不知道邬思道的身份和背景,雍正不会担心邬思道和田文镜一起勾结干点什么名堂,相对来说,邬思道去田文镜那里做幕宾辅佐,雍正还是比较满意的。

于是,邬思道正好帮助田文镜解燃眉之围,帮助田文镜彻查山西诺敏谎报藩库亏空,欺瞒朝廷的案子,同时让田文镜扳倒诺敏还立了大功。邬思道还要求田文镜以八千两一年的幕酬聘他做幕宾。这个田文镜在高兴之下就立刻答应了,且不知道这就是邬思道给自己预先计谋好的全身而退的伏笔。

邬思道来田文镜府上后从不过问官府事务,表现就是什么正事儿也不干,怎么样舒服就怎么来,当大爷的架势。无所事事的邬思道追着田文镜后面要自己的幕酬,田文镜很恼火了:李卫送来的不是师爷,是大爷。

邬思道的水平真的很高,他故意激起田文镜对自己的不满,这样的话,田文镜就会觉得聘他不值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邬思道轰走,邬思道可以趁机脱离官场远离朝政,同时可以给雍正传达信息:邬思道除了雍正以外,绝不会与雍正的所谓的心腹达成盟友。

邬思道主动请缨押粮草至西北大营

当然,邬思道还是帮田文镜办了事情的,邬思道觉得,朝廷的事可以不管,但四爷遇到了困难,邬思道就会不遗余力的去帮雍正度过难关的。

而在年羹尧与叛军罗卜藏丹周转很长时间也没结果,年羹尧“围而不歼”的举动,耗费朝廷巨大的财力物力,让雍正在后方供应上已经开始捉襟见肘,雍正非常重视这次的胜败,如果不很快结束战事,平定西北,雍正就会被年羹尧拖垮,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西北的年羹尧,因为河南发洪水的原因,粮道押运粮食迟到几天,并且没有按数额送到,竟然把押粮官员给杀了。而这种情况,其他官员觉得,官可以不当,但命不能不要啊!这样一来,没有人再敢往西北押运粮草了,如果皇帝怪罪下来连脑袋都不保,田文镜急得焦头烂额的,实在没办法。

邬思道当机立断主动找田文镜,让他去押运粮草至西北大营。但是这事办成之后,田文镜可要把欠他的钱还清了,田文镜正为没有人愿意押粮去西北这事犯愁,田文镜这一听邬思道主动请缨去西北大营的,当然很高兴,一激动就很快答应了邬思道提出的要求。田文镜心想:搞不好这个师爷也被年羹尧给宰了呢,还给我省了几千两银子,而邬思道押运的粮草依然不够数。

所以邬思道借着押运粮草的机会,到西北大营戳穿年羹尧“围而不歼”的举动,明里暗里的教训年羹尧,并给年羹尧找到了叛军主力,逼年羹尧速战速决。这一次都在邬思道的预算当中,年羹尧果然迅速的包围叛军主力,并全歼叛军,大获全胜,也可以说,稳定了雍正的皇位。邬思道也算是尽最后一次薄力为他四爷出力,而邬思道不愿意被人提及他得这次功劳,当然,年羹尧更不愿意让人跟他一起争功了。

邬思道离开田文镜处时,他是害怕与雍正再见面,耕难于脱身,性命难保

西北大捷,让雍正腾出手开始推行新政,所以雍正带着探花刘墨林到试行新政的地方微服私访看情况。

邬思道从田文镜那里得知雍正到这里视察新政,邬思道知道,一旦跟雍正再碰面,就意味着邬思道越来越难脱身,邬思道的好日子应该说也到头了,他很可能一直生活雍正的监视和猜忌之下, 甚至性命难保,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当邬思道知道雍正早已经到了河南地界,这时邬思道故意激怒田文镜,田文镜巴不得不干事儿的大爷赶紧走,田文镜生气告诉邬思道:

你这样的什么活都不干还天天想着幕酬,我养不起你,你走我不聘你了,拿五千两银子赶紧走人。

田文镜不了解邬思道身份,是邬思道可以利用的一个机会,一个远离雍正的机会。

邬思道走之前还叮嘱一句:东翁,这可是你说的?

然后回到住处打点行李,就急急忙忙催着如月赶紧坐车走,如月说,明天走不行吗?

邬思道嘴里嘟囔着如月:“赶紧离开,再不走就晚了……”

所谓的晚了就是我再不走,以后都没好日子过了,一旦走不了,那我邬思道这老命都得搁这里,那后续的事情不敢设想。

结语

邬思道选择功臣而退,是一种大智慧,善用者可以保命。邬思道相当于被田文镜轰走了,邬思道就坡下驴选择脱身。雍正可以放心了,所以愿意给邬思道一个自由的空间。毕竟,雍正是个聪明人,邬思道的明哲保身,从此远走高飞,远离朝廷,也远离雍正。

—END—


(图片来源网络)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为什么从田文镜处离开时说“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他在怕什么?

邬思道是真的害怕和雍正再见面,如果再见面就意味着邬思道会在朝政之事当中越陷越深,后果不堪设想,甚至邬思道会性命难保。

我们先看看邬思道和雍正之间的关系以及邬思道去田文镜的府上的真正目的,以及雍正为什么要找邬思道,最后为什么有放弃了见邬思道,这样就会理解邬思道口里的“再不走就来不及了”的真正意义。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邬思道是四阿哥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的师爷,在四阿哥胤禛与其他皇子争夺太子之位以及后来争夺皇位继承人的斗争中(史称九子夺嫡)夺取胜利登上皇位成为雍正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在四阿哥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的当天深夜,雍正回到自己的“潜邸”,专门与邬思道讨论了这位功勋卓著的师爷的“名分问题”,其实也就是邬思道“何去何从”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雍正是有“除掉”邬思道的思想准备的,只要邬思道流露出半点“侍功邀宠”,或者“迷恋名分”的意思,雍正会毫不犹豫的除掉邬思道,因为一旦这个师爷拿自己的功劳来要挟雍正的话,那些功劳里面就会有绝对不能让人知道的秘密成为要挟雍正的把柄。雍正绝对不能“授人以柄”。

聪明绝顶的邬思道很清楚他的这个主子四爷对他的担忧,所以他很干脆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提出了处理他和雍正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办法。

邬思道的立场就是“不要身份,不进官场,不言功劳”,并且不惜自黑“所有的阴谋诡计都来自自己”。他的这个立场是想向雍正传达一个信息——他邬思道过去没想过通过辅佐四爷胤禛上位让自己“飞黄腾达”,今后也不想“涉足朝政”。

他和雍正之间达成的是邬思道“功成身退”的原则,也就是邬思道提出的“半隐”。所谓的半隐就是在雍正能够随时找到自己的前提下,隐藏身份。邬思道在雍正登基之初主动选择了接受雍正的监督甚至是监管的态度是非常的明智的,是能保命的最佳选择。

但是,邬思道很清楚,如果长期选择“半隐”的方式的话,要想远离朝政就会越来越不现实。尽管他选择了雍正最信任和放心的李卫,给李卫做一个幕宾,但是他不可能在李卫那里长期待下去,随着李卫官职的升高,邬思道这个曾经的雍亲王的师爷如果不识时务的成为了李卫的师爷的话,雍正会睡不着觉的——所谓“强强联合”,李卫和邬思道联起手来应该是雍正非常忌讳的。

所以当邬思道从朝廷的邸报当中看出了李卫不就就会升官成为封疆大吏,他再在李卫府上做幕宾就要出麻烦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李卫,到雍正的另一个心腹大臣田文镜那里做一个幕宾,尽管田文镜也是即将升任河南巡抚,但是一来田文镜总的来讲还不算雍正的“核心圈子”成员,另一方面来说,田文镜根本不知道邬思道的背景和曾经的身份,雍正是不会担心邬思道和田文镜在一起会搞什么其他的名堂,相反,对于邬思道去田文镜府上辅佐田文镜,雍正还是比较满意的。

邬思道去田文镜那里,是给田文镜送了一份很大的觐见礼的,这份大礼就是在田文镜查处山西巡抚诺敏在清理山西藩库的差事上欺骗朝廷的案子上钻进死胡同的时候,邬思道几乎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给田文镜解了围让田文镜扳倒诺敏立了大功的同时,把自己用八千两一年的幕酬卖给了田文镜,这个田文镜在激动之余就答应了,他真的没想到这“八千两幕酬”就是邬思道给自己预先埋下的“全身而退”的伏笔。邬思道的水平真的很高。

在田文镜的府上,邬思道的表现就是田文镜怎么不舒服他就怎么来,在田文镜的眼里这位曾经为他出过“奇谋”的令他敬佩不已的“世外高人”到了他这个“河南巡抚”的府上,就基本上什么正事儿也不干了,不仅不帮自己处理政务,无所事事的邬先生对自己的幕酬盯得倒是挺紧,追着屁股要自己的幕酬(田文镜冷静下来才发现,他根本雇不起八千两一年的师爷)。

邬思道是故意的激起田文镜对自己的不满,他寄希望于田文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把自己“解雇轰走”,这样的话,他趁机脱离官场脱离朝政,远离朝廷的目的就可以达到,同时也可以向雍正传达一个新的信息:邬思道不会和任何雍正的心腹结成“盟友”或“主仆”关系,绝不依附于雍正之外的任何人,也希望和雍正达成新的默契和共识:雍正王朝已经基本稳固,邬思道可以在有监督的条件下“归隐山林”(那个他走到哪里都要带着的那个叫如月的女人,就是他和雍正之间的联系的纽带)。

尽管如此,邬思道还是知道自己毕竟是雍正的师爷,当雍正有困难需要他出面解决的时候,他也会主动的出面并不遗余力的帮助雍正解决困难度过难关。

所以,当在西北的年羹尧在耗费朝廷的巨大的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居然与青海的叛军罗卜藏丹增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而雍正不惜得罪朝廷的大部分官员倾其所有,快撑不下去的时候,邬思道从田文镜征集粮草的困难程度以及年羹尧对押运粮草的地方官员的蛮横态度上判断出这个“胆大妄为”的年羹尧开始准备“养寇自重”,这样下去会把雍正拖垮。

邬思道当机立断的向田文镜主动请缨,自己押解粮草到西北大营。田文镜正在为没有官员愿意押粮去西北而犯愁——他的前一个押粮官就因为晚到和没有按照年羹尧的要求数量足额送到,而被年羹尧给杀了。

官员们可以不要乌纱帽但不能不要命。所以邬思道主动请缨让田文镜很是激动,一般情况下,田文镜一激动就会出现思维漏洞。邬思道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他回到河南之后田文镜要立刻支付欠邬思道的五千两幕酬,田文镜又答应了。邬思道很高兴,心里想,等我回来看好戏吧!

邬思道的西北执行效果出奇的好,年羹尧知道邬思道的身份,在邬思道面前年羹尧还是丝毫的不敢造次,邬思道明里暗里的教训了年羹尧,并玩了一把“灯下黑”的游戏,戳穿了年羹尧的“猫捉老鼠”的把戏,给年羹尧找到了“叛军主力”。

年羹尧打了大胜仗,邬思道的功劳没人提及,年羹尧肯定不愿意让任何人和他正红,而邬思道同样也不愿意被任何人提及。

西北大捷,雍正腾出手来开始大刀阔斧的推行新政,同时他也要到试行新政的地方看看新政的效果。在河南连降暴雨,考验田文镜“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的效果,雍正带着新科探花刘墨林到河南微服私访。

邬思道这个人嗅觉非常的灵敏,他从田文镜那里的朝廷邸报上得知雍正要到河南视察治河和新政,邬思道知道,一旦雍正在河南见到自己,极大的概率就是把自己带回京城,这样的话,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邬思道的好日子应该说就此完结,他会一直生活在雍正的监视和猜忌之下,不会活多久。

所以当邬思道知道雍正其实已经早就到了河南地界,正在各处微访的时候,他当机立断,用激将法让田文镜把自己给“解雇并轰走”,他用的办法依然是田文镜答应的但总是给不了的那剩余五千两幕酬。逼债逼急了,田文镜告诉邬思道:你这样的什么活都不干还要八千两幕酬的师爷我养不起,我不聘了还不成吗?拿着五千两银子赶紧走人!

邬思道还要叮嘱一句:东翁,这可是你说的!

然后回到住处打点行装,第二天一早急急忙忙的坐车就走,嘴里还嘟囔那个如月姑娘:赶快离开这里,再不走就晚了……

所谓的“晚了”就是走不了了。邬思道知道,一旦走不了了,那后续的事情就不敢设想了。

一走了之,邬思道也算是大智慧。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为什么从田文镜处离开时说“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他在怕什么?

邬思道走的很急,甚至不愿意带任何行李物品走,还是他媳妇儿如月带了几样东西,腿有残疾的邬思道此刻行动之快令人咋舌,边走边嘟囔着“再不走就来不及”,是什么让平时足智多谋稳重的邬思道如此慌乱?他到底在怕什么事情呢?

原来是那个曾经与他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他曾经尽心辅佐最终登上宝座的那个男人要来了,这个男人就是曾经的雍亲王如今的雍正帝。

从雍正登基那一刻起,他们曾经休戚与共、亲密无间的关系变了,邬思道是久经沧海的人,他辅佐四爷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而是实现平生的理想抱负,他自信学的是屠龙术、帝王道,平常人他还不愿意教呢。

邬思道曾经也是想通过科考从而报效朝廷的一员,他满怀信心的参加了康熙三十六年的南闺科考,他自信考的非常不错,谁料想,结果却不尽人意,榜上居然没有他的名字,这时的邬思道心高气傲,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邬思道这个时候很愤怒,愤怒之余,他打听了一下,原来负责这次科考的主考和副主考左玉兴和赵泰明二人是搂钱的高手,考试名额原来他们早就内定好了的。邬思道可不能任凭他们这样干,他联络一批落榜的士子,大闹了一场考试贡院,之后扬长而去。

这样一来,虽然搞倒了那两个考官,但他自己也被朝廷通缉,无奈之下,邬思道走上了四处逃亡之路,后来有幸赶上孝庄太后去世,康熙大赦天下,邬思道才得以露面。

这时候他已经是个中年男人了,而且他自己在逃亡的路上落了个残疾,变成了一个瘸子,再参加科考的愿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正好四爷也早听说过邬思道的才名,他让年羹尧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邬思道。邬思道需要一个好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理想。四爷需要一个替他谋划大事的高人,二人一拍即合,两好合一好。

邬思道到了雍亲王府之后,倾尽全力辅佐四爷,替他谋划了一件又一件大事,使四爷能安心办差,尽情发挥,从而一步步赢得了康熙的圣心。并且邬思道还负责教导四爷的几个儿子,这其中弘历是佼佼者,四爷之所以能赢得康熙的好感,弘历给的加成分很高,从那次狩猎就可以看的出,这都是邬思道教导的结果。

最终四爷成功登顶,然而,从这个时候开始,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前两个人可以称作朋友,无话不谈,这之后,四爷成了高高在上的帝王,邬思道则成了一个知道太多秘密的人。正应了那句话:与平常人交往,一起共享乐容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往,一起共患难容易,共享乐难。历史的车轮无数次印证了这句话。

邬思道正是参透了这句话,所以提早做了准备,利用他高深莫测的智慧化解了兔死狗烹的结局,得了一个半隐的结果,先去了李卫那里,之后辗转到了田文镜幕下,做了一名师爷,这就有了提问中再不走就来不及了的事情发生。那么,他到底在怕什么呢?这一切还得从四爷继位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说起。

雍正继位当晚,邬思道和雍正的心里博弈

四爷继位当晚,看似惊心动魄,各方都在博弈,八爷一伙、张廷玉、隆科多、四爷、张五哥、邬思道,每个人都在尽情的发挥着各自的表演天赋,实际上康熙早已为四爷铺平了道路,其他人再怎么折腾也是没有用的。

四爷名分已定之后,控制了该控制的人,安排好了宫内的事情,回到了潜邸,因为这边还有一帮子人等着他“安排”呢,究竟是怎么个安排发,们来品一下。

四爷回到潜邸,首先安排了把家眷转移到宫内,紧接着去找了邬思道,这是他第一个要“安排”的人。而邬思道呢,早就收拾好了东西在等着这一刻。

二人的每一句对话都可圈可点,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试探和心理博弈。四爷首先开口说话打破了沉默,四爷说:今晚折腾的可够呛,一大摊子事,实在是累坏了,宫里边暂时是安排好了,但还不算安稳,情形不是很稳定,这不,我刚安排完宫里的事,就赶过来看看先生,没有你,我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的,我得感谢你呀。

邬思道心说,得了,别整那些没用的,我还不知道你啥意思,你其实只看到了第二层,而你把我想到了第一层,其实呢,我在第五层。

看破不说破,日后好相见,邬思道说:四爷你得天独厚,成此大事是顺利成章的,我其实啥也没干,就帮你整理文案,写个发言稿啥的,实在不值得一提。

四爷心说:你个老狐狸我还不知道你吗,你之前帮我分析了那么多事,我都不知道我爹想的啥,你可倒好,猜的那么准,现在想想都后怕,我爹那么高深莫测的人,你都揣摩的那么透,何况我呢,你知道我那么秘密事。

四爷接着说:先生谦虚了,你堪比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你是有大才的人物,我正准备启用你,咱们一起办大事呢,但暂时还不好安排,主要你是我的私人助理,而且你也没个毕业证啥的,等以后我坐稳喽一定给你安排个好职位。

邬思道心说:得了吧,你想啥我还不知道,你大晚上赶回来,不就是想除掉我们这些替你办过隐秘事的人吗,你不就怕我们说出去吗?

这个时候,老十七忽然跑来要见雍正,来的很巧,不知道要说什么事,雍正刚想召见,邬思道拦住了。

邬思道说:万岁爷,您如今是天子了,天子不应该有自己的私事,十七爷如果有正事,您应该让他到朝堂上去说,如果是私事,那就不能见,免得别人挑毛病。

雍正说:我见见自己的兄弟怕什么,既然你这么说了,那就算了吧,让老十七先回去,明个儿见了再说吧。

邬思道紧接着说:外面站岗的那帮人都是我安排好的,知道万岁你要回来,得保证您的安全呀。

言下之意就是说,在保证你安全的同时也得保证我的安全,再加上之前说的天子不能办私事,也是暗示雍正呢。

邬思道又动情的说:我已经是个不能再用的人了,首先,我身体不行,我是个瘸子,其次,我曾经犯过错误,你爹还通缉过我呢,你要是启用我,别人会说你不孝的,最后,我帮你办的那些事儿,都是私下里办的,拿不到台面上去,如今,我已经身心疲惫,实在是没有精力再更多工作了,我想出去溜达溜达散散心。

雍正说:这可惜了你的才华,既然你这么说了,那就算了,但我们还是要保持联系,这样吧,你先去李卫那里帮一下他吧,那小子缺心眼,也不认得几个字,他那里正在研发新产品,正需要你这样的把握技术大关,这你可不能推辞。

雍正心说:以后再找机会收拾这瘸子吧,现在先放他他去李卫那里,李卫那小子没话说,我说东他不敢朝西,先让李卫看着他。

邬思道说:谢谢万岁爷,那我就李卫那里待着,以后我们还能见见面,没啥事,我先撤了,我在外面找了个地方,今就刚出去,您忙您的,不用送了。

第二天,邬思道走的时候,常务副皇帝,十三爷来想送,十三爷仗义,对邬思道说:我们对不起你呀,邬思道说:没有这么一说,我跟你相交这么多年,临走送你一些忠告,你得防着你那皇上四哥,要是给你个铁帽子王你要辞掉,别傻乎乎的接着,还有,那些曾经搞地下活动的人,今晚上可能会被干掉。

之后十三爷领来了一个女人,名叫如月,这其实是雍正做的安排,十三爷不好明说,说是负责照顾邬思道的,邬思道也就接受了。这之后,邬思道开始了他的彻底脱离雍正的计划。

邬思道的逃亡计划

邬思道辗转来到了李卫的地盘,其实他在这里基本上也没办什么事,整天就是读读书,写写字,钓个鱼什么的,偶尔帮李卫解决点工作上的疑难杂症,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但他知道雍正是个刻薄主儿,生性多疑,好猜忌,而且,他又知道雍正那么多秘密事,总待在李卫这里也不是个事,得想辙脱离。

也是巧了,酷吏田文镜那里正遇到发愁的事儿,诺敏搞得田文镜头大,田文镜不知道咋办,邬思道来了想法,说服李卫把自己介绍到田文镜那里,李卫想想也没啥大碍,就同意了。

李卫带着邬思道到了田文镜的地盘,做了一番介绍,但并没有说明邬思道和雍正的关系,李卫把邬思道好一顿夸,田文镜觉得是吹牛呢,于是邬思道展露了自己的才华,出了个点子,让田文镜抓到了诺敏的把柄。

田文镜可开心了,他属于那种好大喜功的人,是为了名声不顾一切的人,这个人也是刻薄成性,在河南实行新政弄得上下都是他很有意见,但雍正很支持他。

帮田文镜办完这件事,邬思道开始谈条件了,我不能给你白干啊,你一年得给我八千两银子的报酬,田文镜听了,倒吸一口冷气,心说你怎么不去抢啊,但面前这个人确实有两把刷子,先同意了再说吧。

于是,邬思道的第二步计划实现了,正式到了田文镜府上之后,邬思道啥事也不办了,到时间就要银子,田文镜就很气,得,你不办事,我就不给你银子,我还得敢你走,这正是邬思道想要的结果。

邬思道故意激怒田文镜赶他走,并说了“东翁这可是你让我走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我走了你可别后悔,我是真的要走,正好你如了我的意。

后来,雍正到河南考察,邬思道提前得到了消息,说出了题主所问的那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的话,拉上如月就开溜了。

雍正见了田文镜以后,特意问了他邬先生呢?田文镜很纳闷,皇上怎么会知道这个人呢?于是,田文镜让人去找,结果得到报告说,邬先生不见了,田文镜赶紧准备让人去追,雍正叹了口气说算了,想追也追不上了,让他走吧。

写在最后

邬思道究竟在怕什么呢?他怕的是雍正变幻莫测的帝王心术,他们二人经历了太多,多少事情都是他们私下里一起分析决策的,这其中有很多不能对外说的事,他对雍正所有的事都了如指掌,雍正怕邬思道抖落出去,所以派人看着他,邬思道怕雍正哪天心血来潮,把他给灭了口,所以才想法设法的要脱离雍正的视线。

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邬思道走到哪儿还是在大清的地盘上,雍正要真狠下心办他,早就办了,反之,邬思道要想出卖雍正也早就出卖了,也不会为了尽全力出谋划策,不得不说二人的疑心都太重了。

当然,这些都是小说家和编剧为了剧情需要作出的设想,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么回事。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为什么从田文镜处离开时说“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他在怕什么?

雍正刚登帝位,邬思道就匆匆逃离了雍亲王府。到了半夜,一场屠戮便在那里发生了。

雍正在夺嫡大战中险胜,靠的是邬思道的精心谋划和老十三胤祥的鼎力支持,以及一群奴才的同心协力。

这其中有阳谋,更有阴谋,有明争,更有暗斗。也就是说,雍正能够坐上大位,背后有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兄弟们为了储君之位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邬思道却告诉他:“争是为不争,不争是为争。”

所以,在其他阿哥因锋芒毕露而纷纷被淘汰出局的时候,雍正在康熙的心目中,依然是那个安分守己、务实能干的四阿哥。

但在背后里,他不比老大、老八、老十四他们争得少,只是除了雍亲王府里的人和十三弟胤祥很少有人知道罢了。

他曾用雪活埋了偷偷给八王送情报的高福儿,窝藏了和太子私通的母妃郑春华,暗中指使胤祥清除了八爷党的亲信任伯安……

所有这些秘密,如果被夺嫡失败的兄弟们知道了,就会成为定时炸弹,说不定哪一天,会把雍正炸个晕头转向。

为了让这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烂在大家的肚子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永远闭嘴,而要使他们永远闭嘴,只有一个方法简单可行。

作为雍正的谋士,邬思道当然会想到这个方法。所以雍正一登基,他就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撤退了。

康熙驾崩后,居丧27天期满,雍正脱掉丧服开始处理政务,让胤祥先回府安排晚上的家庭聚餐。

胤祥下马后先来寻邬思道,只见邬思道正默默地整理书籍,胤祥笑着说:“这些活计让下人来干,你忙什么?”

雍正称帝,全家当然要搬到宫里去住,大院里的东西几乎搬空了,胤祥认为吴思道整理书籍是为了进宫。

没想到邬思道却说:“万岁已经传旨,今晚要回来,下人们已经去准备酒席了,而我就要告辞了。”

胤祥有些懵,他兴冲冲地跑来是给邬思道报喜的,而邬思道却说:“别人今夜哭,我也无喜可言。”

胤祥告诉他,雍正在养心殿亲口说,邬先生有辅相之才,特安排先生进翰林侍读,然后转上书房,宣麻拜相。

邬思道却没有高兴,反而对胤祥说:“听说皇上要晋升你为铁帽子王,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生平安!”

见胤祥吃惊,邬思道压低声音说:“皇上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胤祥对邬思道给雍正的评价不以为然:“我不信!今日四哥还说,他不做鸟尽弓藏的事。”

邬思道阴冷地一笑道:

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周用诚、墨香墨雨、性音和粘杆处十几个最心腹的,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恐怕都要……

邬思道正和胤祥聊天,雍正突然带着十几个太监进来了。邬思道急忙起来迎接,却被雍正一把按住了:

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不要这么生分了。今晚这一聚十分难得,过了今晚,我们都又忙起来了!

不料邬思道一下子跪下去,伏地行了大礼:“万岁!臣有密奏的事。”

胤祥回避了,雍正扶起邬思道说:“老十三给你说什么了,你的脸色不对啊!”

邬思道便说:“就是因为十三爷说皇上要启用臣,才要单独给皇上说,我要辞谢皇上。”

雍正没有说话,幽幽地望着他的谋士,沉默良久才用十分严峻的声音问道:“为什么呢?”

邬思道缓缓地说:“我是残疾人,又是戴罪之身,国家取士授官,自有制度。任用于我,恐怕有伤圣德。”

随便交代一下,当年邬思道参加科考,因抗议主考官舞弊,曾带人大闹南京贡院,被朝廷当首犯捉拿。

后来孝庄去世,康熙大赦天下,他才重见天日,被雍正所用。可惜他的双腿在流亡途中被土匪打折了。

雍正听邬思道去意已决,便动情地说:“只是可惜了先生!”

邬思道见雍正动了心,便舒了一口气,说出了关键的一句:“臣虽薄有小才,却是阴谋为体,以后不堪再用,望万岁放臣还山!”

雍正黯然神伤,他的确想在半夜对一些人下手,而邬思道表示永不从政,永不泄密,想到十几年的交情,他含泪说到:“依你!”

邬思道当晚离开雍亲王府,搬到棋盘街一处房子里。在那里又遇到他落难时另嫁他人的未婚妻金凤姑和丫头兰草儿。

他想带着两个女人全身而退,雍正却让心腹李卫,介绍邬思道去河南巡抚田文镜处做幕僚。

田文镜是个酷吏,更是一个耿直的清官,他麾下其他师爷的工资都是每年300两,而邬思道却是他们的二十多倍——8000两。

所以抠门的田文镜总觉得邬思道不值那么多银子,可碍于李卫的面子,也不好辞退。

最后两个人因为治理黄河的事情争论不休,田文镜瞧不上邬思道的盛气凌人,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

你狂什么?不要以为是李卫荐的你,我就不敢开销!李卫是两江总督,我是河南巡抚,不受他统属!你要想在我这里做事,和其他师爷一样,我这池子就这么深,别说8000两一年,5000两也是没有的!我是个穷官、清官!

邬思道打量着气急败坏的田文镜,冷冷地说道:

你不是赃官,我也不是赃师爷。你拿不出8000两,到时候我也许一两也不要。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这就走,你好自为之。

说完,邬思道拿起拐杖,头也不回地走了。回到住处,马上让家人收拾东西,说今晚动身先去湖广,再转南京。

夫人兰草儿紧张地忙问:“老爷,出什么事了?明天再走不行吗?”

邬思道说:“田文镜把我开销了!”

其实,他没给夫人说实话,他之所以急着开溜,并不是因为田文镜不用他了,而是他得到一个消息:雍正要来河南考察黄河了!

田文镜把邬思道“开销”不久,雍正就到了。雍正知道邬思道在田文镜这里做师爷,就问:“邬先生安否?”

田文镜听雍正一口一个“先生”地称呼邬思道,马上慌了神:邬思道原来和皇上有关系啊!

他吞吞吐吐地对雍正说,邬思道一年8000两银子,其他师爷只有300两,自己摆不平这件事,他自己也愿意走,所以就让他走了。

雍正却说这么好的师爷8000两去哪里找?你不要算了,李卫那里正需要人,让他去那里吧。

田文镜又听与雍正同来的张廷玉说邬思道是“无双国士”,才知低估了邬思道的价值。但后悔也来不及了,这时候邬思道已经到了李卫那里,帮助他解决难题呢。

毕竟是李卫把邬思道推荐给田文镜的,他临去南京之前,想跟李卫告个别。

田文镜把辞退邬思道的事情已经写信告诉了李卫,李卫想劝劝邬思道,可邬思道说:

我不怨田文镜,我还要感谢他呢。你也不用劝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这里面的事情田文镜也不清楚,只有皇上、十三爷和你知道。我不能说破,“说破英雄惊煞人”!这次是田文镜替皇上放了我,如蒙大赦!

李卫本来也是雍亲王府的奴才,和周用诚是从小的朋友,他回京没有见到周用诚就怀疑被除掉了。

今日听邬思道说这话,也明白了聪明绝顶的邬思道,之所以决意退隐的原因。

写在最后——

邬思道对胤祥说过一句话:“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正是因为他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才会在把雍正扶上大位之后躲得远远的,这使他躲过一劫。

后来,他远离朝廷在河南做师爷,心里始终忐忑不安,听说雍正要来,怕主子再惦记其当年的事情,与自己不利。

于是,他利用田文镜的不待见,玩了个“金蝉脱壳”,最终回到江南,过起了悠哉悠哉的隐士生活。

看来,与被雍正清理了的家奴和后来除掉的年羹尧、隆科多等相比,邬思道无疑是最懂处世之道的那一个。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为什么从田文镜处离开时说“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他在怕什么?

邬思道在河南巡抚田文静处的年薪是八千两,这本身就是没打算长久在田文静处干下去,自己又不好按照现在的话说“辞职”,瓢泼大雨下个没完,为何邬思道顶着雨也要马上离开,而且越快越好,临走时候还留下一句:再不走来不及了!【邬思道踏入雍亲王府那一刻】

邬思道看似神秘但并不复杂,起先是闹贡院的落魄举人,蹲了十年大狱好与皇四阿哥胤禛邂逅来到了雍亲王府名义是西席,实质就是那时候四阿哥的幕僚。

满腔热血的邬思道在帮助雍正登顶皇帝位置前是一心一意想利用自己这个残疾之身在后半生发挥余热,如果一旦四阿哥胤禛登上了皇帝位置也不妄活了一回。

可是对四阿哥胤禛成功的那一刻,邬思道才明白自己已经成为“难题”并且是一位可怕的人。【雍正帝关注着邬思道行踪】

雍正皇帝登基后,邬思道要想活命只有面临三个选择:

一、马上在雍正皇帝面前消失,而且还要装聋作哑,就当自己从来没有在雍亲王府出现过。

二、邬思道消失可以,但不能脱离雍正皇帝视线,所以邬思道发米。发明了一个“半隐”以自保。

三、出力不能出名,比如帮助李卫识字、帮助田文静推行新政出招、帮助年羹尧寻找叛军等等。【李卫向雍正汇报邬思道行踪】

在雍正帝登基的那天晚上,是邬思道自己选择去李卫处,名义是帮助李卫提高文化,解决难题,实质上是自缚寻找生存之道,邬思道的这个去处选择的好,正对雍正帝的心思,选别处恐怕不行,因为在雍正眼里李卫可靠。

当田文静去河南为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时候,河南出现了动荡,读书人罢考,士绅土豪闹事,这些被一位初次当巡抚的田文静搞的焦头乱额,苦不堪言。

雍正皇帝暗示李卫把邬思道推荐给田文静,帮助田文静在河南立足,李卫领会了雍正皇帝的意思!【雍正皇帝暗示李卫这么办】

李卫按照雍正帝的意思马上照办,可以邬思道的为人处世是不会与田文静相处太久的,所以借整治山西巡抚诺敏亏空欺诈一案给田文静出招就谈好了“工钱”,年薪是八千两银子的薪水,田文静竟然同意了,原因是邬思道对诺敏欺骗案给田文静出一招就制胜。

邬思道在河南帮助田文静的一举一动是逃不过雍正皇帝的眼睛。可邬思道与田文静谈的工钱让田文静吃不消了,一年八千两银子薪水,田文静一年多薪水不过几百两,田文静扛不住了。

可田文静哪知道这就是邬思道留下的脱身之道,邬思道不想在这位呆板田文静处一直干下去。【你这条大鱼我养不活了】

夏季的连雨天,河南的黄河泛滥让田文静措手不及。可据邬思道分析雍正皇帝就在这几日到河南,雍正帝的套路邬思道岂能不知!

既然雍正帝要来河南,邬思道必须尽快脱身,离开这是非之地。

(一)如果不脱身与雍正皇帝见了面雍正帝对邬思道如何称呼,他们是如何认识的,田文静不知道。

(二)雍正帝一定来河南了,说到就到,再不走真的来不及了,与雍正帝见面是及其危险的,邬思道想在雍正面前永远消失。

(三)脱身的理由就是田文静不讲信用,拖欠工钱,理由充分。【邬思道又一次脱离险境】

邬思道属于泥鳅鱼的,溜了!不过从雍正皇帝的只言片语中田文静似乎明白点其中的“奥妙”,明白了邬思道并非等闲人物。

田文静更是明白邬思道是一个宝贝旮瘩,这么好的“靠山”放走了,田文静是后悔不迭,没用了,机会是给有魄力的人准备的,田文静这个池子真养不了这条大鱼。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188期总268期)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为什么从田文镜处离开时说“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他在怕什么?

邬思道毅然放弃8000两银子的年薪,选择远遁,其实是害怕和雍正见面。

然而田文镜并不知道雍正登基前和邬思道的关系,他以为邬思道是恃才傲物,想以辞职为要挟,故意抬高身价,借机要求加薪。

这让田文镜非常恼火,他认为8000两的聘银已经不低,所以坚决不松口、不同意。

邬思道有苦难言,这一波鸡同鸭讲,情急之下才会说出“再不走就来不及了”的话,让田文镜以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新的雇主,心伤之下才松了口,其实也只是试探邬思道。

哪想邬思道真的走了,这让田文镜目瞪口呆。那么邬思道为什么会害怕和雍正见面?为什么会火急火燎的离开?这一切都是因为邬思道已经看穿了帝王之术,“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作为一个有“诸葛匡扶社稷之才”的落魄文人,邬思道这一生的功绩,也是他最得意的地方,就是协助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胜出。

然而政治是血腥的,太多的阴暗见不得阳光。胤禛在夺嫡的路上也有很多不光彩的地方,而这一切只有他邬思道最清楚。

所以当高福被下套死后,邬思道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老四胤禛表面人畜无害,但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政治家的铁血,帝王之术是他天生的技能。

正因为如此,胤禛登基为帝后,邬思道知道,自己必须远离朝廷,不能奢望再得到来自胤禛的任何赏赐。

四爷是四爷,皇帝是皇帝,同一个人,身份的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了。但要完全脱离胤禛的视线何谈容易,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中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隐隐于市”,所以他选择了田文镜,重操起了师爷的旧职业。

也许,有人会说邬思道可惜了,一位有着宰相之才的人居然龟缩在一位巡抚的背后做着师爷,但只有他自己明白,他是躲在阴暗处的人,胤禛不杀他,那还是念着某些人情。

而他选择田文镜,就是要告诉胤禛,自己不再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自己也守口如瓶(田文镜并不清楚邬思道和胤禛的关系),但自己也关心“摊丁入亩”和“官差一体纳粮”的国策,关心大清国的黎民百姓。

但他邬思道不能和胤禛见面。

既然选择了“中隐”,希望活着,但他始终是胤禛心中的一根刺,杀与不杀,全在胤禛的一念之间。

为了不触犯胤禛,为了不引起见面的尴尬,为了保持胤禛的光辉形象,邬思道必须远遁,越远越好。

而这一切,正是邬思道宁愿放弃8000两银子,也要走的根本。

毕竟,命没了,再多的银子也是惘然!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