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为何甘心被杀,却不敢造反?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是雍正最宠信的人。从雍正还没登基时候,年羹尧就协助雍正夺嫡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年羹尧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做事果断干练、胆大心细,无论雍正吩咐什么差事都办的令雍正非常满意。年羹尧除了协助雍正筹款赈灾,到国库欠款,还是后来的“血洗江夏镇”的差事。都没让雍正失望过,尤其是在控制十四阿哥军需粮草,让老十四那时吃了他的亏,没有反抗的能力,这事办的让雍正很满意,那是功不可没。
话说年羹尧从一个实力派的人,年羹尧对于雍正是不可或缺的。为何要让他死,下场还如此悲惨呢?那么,年羹尧手握军权,又是西北大将军,为何甘心被雍正处死,却不敢造反呢?
年羹尧治军有方,但做人却不自知,把军中霸道作风带到雍正面前,引起雍正杀他的导火线!雍正对年羹尧也是十分器重,年羹尧治军有方,这一点在军中权威极大,在平定青海叛乱中居功至伟,为雍正消除了心腹之患。但年羹尧做人不自知,为人从不低调和机变,嚣张跋扈,在见雍正的时候太过藐视,不但得罪了满朝文武,还让雍正对他极其不满。他无非就是仗着自己的军功,仗着自己的能力,才这么目中无人,还把军中霸道的作风带到了朝廷中,他从心底里觉得雍正的江山有一大半是自己打下来的,处处以功臣自居。
西北大捷,年羹尧归京百官跪迎,连马都没下,对朝中百官爱理不理,趾高气扬,可以说是目中无人。这不是蔑视百官,而是蔑视朝廷,蔑视皇帝。太空目一切,大肆用自己的人出任朝廷重要差事,多次弹劾朝中官员,所以让众多大臣对其很不满,但当时碍于年羹尧功劳巨大,不跟他计较太多。
还有一点就是年羹尧拥兵自重,雍正召见年羹尧属下,兵不卸甲,雍正命令他们卸甲,没有人行动,直到年羹尧发话,才有人行动,这时他却说:“只知将军而不知有皇帝。”这一件事情已经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导火线即将引燃。
其实,雍正这时候,就开始不放心他,对他有所防备了。所以,雍正派孙嘉诚随年羹尧去军营,表面上是协助他琐碎事务,实际上让他在暗中监督年羹尧。而年羹尧狂妄,不知天高地厚,这时偏偏在军中把孙嘉诚给杀了,虽说杀的是孙嘉诚的命,但是伤的是雍正的心。雍正对他的最后的一点耐性,惹恼了雍正的底线,这也是引起雍正杀他的导火线,他这不是自断后路吗?
雍正要动年羹尧时,来了个釜底抽薪,根本没有给他机会造反!年羹尧是一个缺乏政治头脑和政治智慧,只是一味的狂妄。只要雍正想动他,是分分钟钟的事,雍正直接派贴身侍卫带着圣旨前去缉拿年羹尧。来了个釜底抽薪,让年羹尧措手不及,他哪有时间筹备造反,这时年羹尧与蒙古王公喝酒作乐之际,而不知岳钟琪早就端了他的老巢。夺下了大将军中帐,将他的心腹全部撤走,然后来个瓮中捉鳖,那时岳钟琪已经代替年羹尧的位置了。
当年羹尧回营的时候,他的一切权利也被架空岳钟琪完全掌握着他的兵权,年羹尧压根就没想到雍正要对他动手,让岳钟琪夺他军权,他还以为岳钟琪叛变,大声对岳钟琪说:好你个岳钟琪,有这手段,你是想打算如何处置我啊?
这时他看到雍正的钦差图里琛了,才感觉后背脊梁一凉,大惊失色,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是这样。就算年羹尧纵有三头六臂也逃不掉了,这时候的年羹尧就是个没牙的老虎,军权兵权都是空架子,连跟跟雍正叛谈条件的资格都没有,拿什么来造反?
雍正就是想给年羹尧来个措手不及,哪会给你时间造反,可见看他下手的速度之快。如果当时年羹尧真的有充足时间准备的话,年羹尧未必就这么轻松被他拿下了。他不甘心也好,不服气也罢,这就是雍正的高明之处。
雍正撤掉年羹尧的大将军,去当杭州将军,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其实雍正还想给年羹尧机会的,让他收敛锋芒。而那个狂傲的年羹尧在被夺了权之后是怎样表现的呢?
年羹尧想不明白自己立了那么大的功劳,不甘心雍正会如此对他。他的表现无非是为了与雍正斗一把,让天下人都知道雍正对待功臣是如何残忍的。妻妾成群翻牌子事件僭越,享受皇帝的待遇,穿黄马褂招摇过市,做出种种的举动,他这样做已经触犯了雍正的权威。
年羹尧这么做已经影响雍正名声。所以雍正一怒之下,决定将年羹尧的“青海之功”不再许于他。年羹尧不但不收敛,还要跟雍正对着干,继续轰轰烈烈。但雍正都不允许他轰轰烈烈啊,于是乎,雍正把年羹尧赐死了。
年羹尧之所以有这般下场,主要是自己作的,嚣张傲慢,不知道天高地厚,分不清君臣关系,他自以为是雍正的恩人,目中无人,惹朝中大臣不满的声音愈加激烈,就连皇帝他都不放眼里,所以雍正决定要杀他的原因。
在《雍正王朝》剧中,年羹尧和牧童下棋那一幕,此刻让人很难想象,嚣张跋扈的大将军沦落此地步和一个牧童下棋,也让他明白过来输赢并不重要,自己也只不过是一颗棋子,而不是掌控棋子的那个人,所以说找准位置很重要。
总之,年羹尧的权力是雍正赋予的,他之所以嚣张跋扈也是被雍正惯出来的,到年羹尧都觉得雍正不会如此对他。像岳钟琪和伊兴阿这些人,怎么可能会听从年羹尧的指挥,即使年羹尧是大将军,也不可能短时间能做足工作,号令他们一起造反,他们还是忠于雍正的,只要雍正一句话,这些人立马就会取下年羹尧的头。
结语年羹尧之所以甘心被杀,不是不敢造反,而是雍正早已做好撤掉他的大将军,来个釜底抽薪,即使他想造反,年羹尧已成为了没有牙的老虎,如何去造反?
年羹尧没有得到善终,也是自己作的,分不清君臣关系,忘记了之前邬思道送他一句话:与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
《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为何甘心被杀,却不敢造反?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来看,年羹尧应该是既不甘心被杀,也没时间造反,如果给他时间的话,他不一定不敢造反。
年羹尧的“不甘心”其实是不服气、想不通,。而“没时间”是雍正没给他准备造反的时间。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年羹尧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是雍正皇帝的最重要的肱骨大臣之一。从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年羹尧就为雍正夺嫡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除了协助雍正完成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外,在追比国库欠款以及后来的“血洗江夏镇”抢回《百官行述》和太子胤礽的亲笔信等差事上,都是果敢干练,胆大心细,差事办的令雍正非常满意。
尤其是在升任陕甘总督之后,年羹尧坚决的执行了雍正的指令,严密并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了当时的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让胤禵在得知雍正登基之后由于军需粮草后勤被年羹尧牢牢控制而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被雍正派去的图理琛解除兵权“押解”回京。
这确实是一件“不世之功”。
雍正对年羹尧也是非常重用,让他从一个包衣奴才一步一步的做到了陕甘总督,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年羹尧更是被雍正寄予厚望,任命其为抚远大将军。总揽西北的军政事务。
在雍正背负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改革压力的关头,年羹尧取得了西北战事的全面胜利,消除了西北的一个大的心腹之患,同时也着实的给雍正长了脸。
雍正的兴奋几乎达到了亢奋的程度,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年羹尧的赞誉,御批的折子上不乏“你是朕的恩人”以及“朕心疼你”这样非常肉麻的句子,可以说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无以复加。
但是,这样的“蜜月”很快就结束了,年羹尧如日中天的日子并不太长,他和雍正就闹掰了。这个“闹掰”可不是一般的闹别扭,闹到最后,雍正把年羹尧给杀了!
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年羹尧太跋扈,仗着自己的“不世之功”和雍正极度的宠信,目空一切,不但不把王公贵族和满朝文武放在眼里,甚至连雍正皇上的面子也不给,在他的眼里,就是坐在龙椅上的皇上,也应该给他“三分薄面”,因为他年羹尧是当今皇上的“恩人”,这话可是“白纸红字”写的清清楚楚。
于是,极度的膨胀让年羹尧做出了许多满朝文武极端愤怒的事情,也做出了让雍正既没面子又无法发作的“狂妄之举”。
年羹尧得胜班师回朝,德胜门外百官跪迎,这本来已经让很多官员感到十分羞辱,但年羹尧的做派,不仅让他们感到羞辱,更是感到极度的愤怒。
面对百官跪迎,年羹尧居然没有下马,也没有回礼,而是趾高气昂的策马而过,就像没看见一样。
而到了皇宫 ,年羹尧大大咧咧的坐在雍正跟前,俨然就是兄弟俩,毫无人臣的意识。
之后拿出的厚厚的“论功行赏”的名单,就已经开始让雍正有些烦了:这不是“狮子大开口”吗?雍正想商量,年羹尧一口回绝:那不行,我都答应了,你不办,我的面子往哪放?
雍正又忍了。和稀泥:慢慢来,我们分期分批奖赏总行吧?先让那些战功卓著的将军们进来让我看看……。
几个将军进入宫殿,叩头谢恩,雍正挺高兴:天挺热的,将军们都把身上的铠甲脱了吧!
说完话,没动静。跪着的几位将军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年羹尧,那意思是:年大将军,我们脱还是不脱啊?
雍正的脸几乎快要挂不住了:怎么个意思?我说话不好使了?
年羹尧根本没在意雍正的感受:既然皇上让你们脱,你们还不赶快卸甲!
几位将军听了年羹尧的指令,脱得那叫一个干净利索。
这还不算完,年羹尧又来了一句:皇上莫怪,这些将军们只知军令,不知皇上!
这一句其实就够了。雍正杀年羹尧的念头已起:这是标准的分庭抗礼,佣兵自重!
当然,雍正心里还是感谢年羹尧的,在立下不世之功的时候,难免得意忘形,自我膨胀,这种“蔑视和僭越”如果只是一时亢奋下的冲动,雍正还是可以忍耐的,毕竟他不愿意让别人,尤其是“八爷党”的人看他和年羹尧的笑话。
可是这个年羹尧,似乎要一条道走到黑了!他把雍正的忍耐当成了承诺,以为这些都应该是给他的回报和应有的权力。
所以,年羹尧打骨子里就没想到过收敛,在他看来,他的功劳就是封个王爷也不为过,况且这话还是雍正亲口告诉他的,当然,得意已极的他,没有注意雍正还有后半句:异性封王的都没什么好下场。
雍正没有给他封王,他自己给自己封了王,还是“一字并肩王”。
在外人看来年羹尧就是作死的节奏,但是年羹尧自己却不这么想,所以他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翻牌子”、“用膳”的特权,也肆无忌惮的行使诸如“年选”的王权。
这一切,雍正都在忍,直到年羹尧杀了孙嘉诚之后,雍正翻脸了。
年羹尧杀人如麻,并且雍正一直是放纵不管的,这让年羹尧有一个误解,就是他有着“先斩后奏”甚至是“斩而不奏”的权力。在他看来,杀孙嘉诚就像他曾经杀的任何人一样,看不顺眼就杀。
但是在雍正看来,杀了孙嘉诚就是突破了他和年羹尧的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年羹尧必须要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一个失控的年羹尧就是“脱离笼子的恶魔”。
在雍正和年羹尧之间,其实“相互利用”一直是大于相互信任的。年羹尧尽管是包衣奴才出身,但是他对雍正的“忠心”其实从来就没那么“耿耿”,雍正心里也很清楚,这个奴才办事是要代价和回报的,在他们君臣之间这似乎成了一种默契,年羹尧为雍正卖命,接受雍正监督。交换条件就是雍正给他利益,给他权力甚至默许他胡作非为。
但是年羹尧杀了孙嘉诚,意味着年羹尧开始不愿意被控制和被监视了。因为雍正派孙嘉诚到西北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控制和监视”年羹尧。
所以,雍正彻底的对年羹尧失去了信心,他要收拾年羹尧了。
雍正还是很了解年羹尧的,知道尽管年羹尧手握重兵,并且在西北经营多年,形成了以“年选”官员为基础的很强的政治势力,假如他要造反的话,应该是既有能力,又有实力,还有基础。
所以,雍正对付年羹尧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派大内侍卫领班图理琛为钦差大臣,用最快的速度到西北,趁年羹尧不在军中夺了年羹尧的兵权,调离了年羹尧的心腹,并且让年羹尧的副将岳钟琪代替了年羹尧的位置。
等到年羹尧回到军中的时候,岳钟琪已经完全掌控了兵权,成为了图理琛的得力助手和坚强后盾。
所以,年羹尧也只有老老实实的按照雍正的要求,去任杭州将军了。
此刻,年羹尧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和条件“奢谈造反”了。任凭雍正发落是年羹尧的唯一选择。
雍正的速度之快,就没有给年羹尧有造反的想法的时间,更不用说去策划造反。
很典型的“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意思。
但是,遭遇这个“突然打击”的年羹尧,还没有从“皇上的恩人”和“自我封王”的幻觉中醒过来,在接下来雍正一步一步的贬斥过程中,年羹尧采取的是“赌气对抗”的办法,他很不服气: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吗?
年羹尧的赌气对抗,其实恰恰说明至少在被贬之前,他心里是没有任何“造反”的念头,正因为没有他才会感到更加的委屈和不满。
而这种情绪下的对抗,实际上是在逼着雍正痛下杀手!
造成年羹尧被杀的第二个原因,是出自满朝文武的愤怒,其中还包含着很大成分的嫉妒。
雍正对年羹尧的吹捧,肉嘛,纵容,疼爱让满朝文武简直是“醋意满满”,假如年羹尧能够有些许自谦,能刻意低调,那么这些嫉妒和醋意一时半会不一定有地方发泄,但是年羹尧恰恰就像那个“中举的范进”,极度兴奋下极度狂躁,趾高气昂,目空一切,蔑视群臣,恃宠而骄。
这就给那些御史大夫们一个全力攻击年羹尧的机会和口实。憋着一口恶气和满怀醋意的御史大夫和朝中对年羹尧极度不满的大臣们,在八爷党不怀好意的鼓动下,掀起了弹劾年羹尧的巨大浪潮。
在这个几乎是一边倒的局面下,年羹尧那里似乎是“硬到底”了,当他被满朝文武用吐沫一步一步的贬到杭州看大门的时候,他对自己落到这步田地并未自省,实际上他已经无法自省。他唯一剩下的就是自己的那点尊严和对雍正的极度怨愤。
他用自己的对抗行为,向世人展示了一副“狡兔死走狗烹”,卸磨杀驴的现实画面
这种情况下,雍正就是再不乐意,也只有尽快让年羹尧消失了。
就年羹尧来讲,直到死的那一刻,他仍然是不甘心,不服气的——西北大捷之前,我干什么都行,干什么都对,要多少钱都给,提拔什么人都准,西北大捷之后就怎么就不行,什么都不对了?
其实,年羹尧是得意忘形之后,完全忽视或者试图改变一个根本:就是他永远只能是个奴才!想和主子平等,就是找死。
但是,等他看清楚这一点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为何甘心被杀,却不敢造反?
造反如同创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行,它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成功的概率很小,失败的可能很大。“戍卒叫,函谷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创业”口号听起来激动人心,真做起来举步维艰。《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坐镇西北,虽手握重兵,但根本没有反的条件。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缺乏正当性清朝中前期的军事制度有个特点,不允许地方筹粮(三藩除外),不管你地方将领是谁,所需粮饷必须在朝廷控制范围之内。这招主要是为了防地方将领做大,避免出现割据势力。因此,年羹尧在西北打仗的时候,他的军需都要走户部的账。
后来西北大捷,军营每月的花销依旧需要一百五十万两,即便年羹尧夸大其词,一百万两也是底线吧。你年羹尧要造雍正的反,人家肯定会断你的炊,你去哪儿筹款?西北贫瘠之地,也没几块钱。没有源源不断的物质供应,你这造反没有任何的持续性,逃兵只会越来越多。
年羹尧的部队,有八旗也有绿营兵,人员参差不齐。人一旦杂了,就众口难调,各有各的小九九,不可能铁板一块。大家都是朝廷的兵,有共同目标的时候,都能团结在年大将军周围。
但年羹尧如果要造反,这些人就会出现割裂。大多数的清兵,都是有家有口的,人家还指望着打仗挣点钱,回家买房置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呢。他们如果被定义为反贼,那家人也会跟着遭殃的。吴三桂敢闹事,是因为吴军都拖家带口,反起来家里没有后顾之忧。你年羹尧造反,手底下这些人恐怕不会响应。
军营的骨干成员,也并非全是年羹尧的嫡系部队。这些人里面,有八爷党和十三爷故旧。尤其是老十三,振臂一呼,年羹尧的二十万大军,不晓得有多少会倒戈相向。在祖宗的江山社稷问题上,八爷与雍正是一致的,肯定不会站在年羹尧那边。此外,在历史上,岳钟琪家与年家关系一直不好,在关键时刻,岳钟琪会听命于雍正。清朝的常备军,一般都有上百万,年羹尧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二十万,剩下的都是雍正的,这数据差别太大了。
造反一般发生在大规模失去田地,百姓无家可归,或者无地可耕时,这是群众基础。当时,雍正已经推行“新政”,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年羹尧造反不得人心啊。
年羹尧“造反”,要出师有名,总得有个“油头”吧,你要打着“天命”的旗号,给人感觉你是真命天子,受命于天,就是类似于“陈胜王”“苍天已死”之类的口号。孙嘉诚曾经借助“天命”求雨成功,拥有最权威的“天命”解释权,但年羹尧却把他杀了,这本就是逆天而行,别说借助天命,只会天怒人怨。年羹尧连这个最具正当性的“天命”旗号都利用不了,至于“清君侧”“吊名伐罪”就更没有说服力。
老十三给了年羹尧一个措手不及年羹尧杀了富宁安、运粮官,罢免甘肃巡抚,雍正也没说他什么。在杀孙嘉诚的时候,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身首异处,也许还自以为是地认为雍正会默认。但孙嘉诚的死,碰到了雍正的底线,也激怒了朝堂上的所有人,雍正必须要对年羹尧有所行动。
老十三在策划解除年羹尧兵权的行动中,先是调虎离山,安排他去喝花酒,让他对军营失去控制权和知情权;接着调走了年羹尧的嫡系,换上听命于朝廷的新人,让他无兵可用;然后将他调往千里之外的杭州,来了个釜底抽薪。这时的年羹尧,已经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对雍正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到了杭州,年羹尧被一贬再贬,已经成了过街老鼠,别说造雍正的反,随便县令都可以欺负他。
秋媚说:年羹尧不管心里想没想过要反,但他确实没有反的资本,人、财、物以及道德制高点都在雍正手里。雍正将孙嘉诚送到西北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动年羹尧的心思。
《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为何甘心被杀,却不敢造反?
没有人甘心被杀,只是无能为力,最后只能任人宰割罢了。
年羹尧真的功高震主了吗?就《雍正王朝》中关于杀年羹尧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年羹尧功高震主,并且嚣张跋扈,结党营私,实际上年羹尧真的有这么大能量吗?
纵横看未必,年羹尧只是在西北打胜了一场仗而已,清朝从入关开始就不乏武功,尤其是康熙年间,平三藩,收台湾,抗击沙俄,亲征葛尔丹,哪一次战争不是旷日持久,关系清朝国本的战争也有很多,在雍正年间西北战事更加频繁,年羹尧在西北打的战役,按照《雍正王朝》里的说法,年羹尧在西北的战役中已经关系到了雍正的皇位,在真实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就是在《雍正王朝》中,也是不可能的。
堂堂一个大清国会被这样一场小战役所决定成败,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年羹尧能够直接控制的人马,也就十来万,加上可以协统的,不过二三十万,整个清朝的部队拥有一二百万,年羹尧这点兵部算什么。
所以,要说年羹尧功高震主,那纯粹是扯淡,在唐朝以来,除了郭子仪和岳飞有功高震主的资格,剩下的还真就没有哪个将领能做到这个水平。
在剧中,邬思道告诉年羹尧这一仗只许胜,不许败,关系到皇位了,实际上就是给年羹尧打气,让年羹尧觉得自己很厉害,也就是让年羹尧膨胀。
年羹尧纵情声色,未尝不是一种自保?事实上年羹尧在这一仗之后的确膨胀,在年羹尧看来,自己的确做了很大的功劳,按照年羹尧的想法,有功劳就应该得到应得的东西,除了在朝中安排一些自己人外,在生活上也是开启了极度奢靡的生活方式,十几斤的大白菜,你就吃个几两的白菜心,到哪里去排面比雍正都大,蒙古王爷都得给你敬酒,还得给你送女人,年羹尧的这个行为,简直就是有点无法无天了。
实际上,年羹尧不知道,太嚣张跋扈会被兔死狗烹?年羹尧太知道了,作为一个从包衣奴才(剧中的背景)一步步走上一个奴才所能达到的巅峰,年羹尧这一步步走得很不容易。
是野心和上进心,让年羹尧心狠手辣,在江夏镇大开杀戒,虽然雍正嘴上说不高兴,实际很开心。也就是说,年羹尧的心狠手辣并不是自带属性,而是他深知雍正心里想的事,所以替雍正把事干了。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年羹尧很了解雍正,而雍正未必了解年羹尧。
年羹尧作为远征在外的大将,不论你做什么都必然遭人猜忌,所以,年羹尧做一些纵情声色,享乐生活,很可能是知道自己的结局,也可能是表现出一副不求上进的表现,以求自保。
在清朝的体制下,想要造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年羹尧知道自己的下场,也只能是想方设法以别种方法来避免,而不是直接造反,别说年羹尧一个包衣奴才,率领的兵又大部分是八旗子弟,或者是绿营,即使是曾国藩这样率领的完全跟清朝没有太大关系的淮军,是自己武装,自己筹饷,自己任将的部队,在剿灭太平天国后,依然不敢在南方造反,更何况是年羹尧了。
这应该是制度上的优越性,在清朝很少出现权臣造反,或者大将作乱的情形,前朝所有出现的问题,在清朝尤其是雍正朝之后都得到了避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要是想造反,是根本不可能的,尽管剧中强调的是雍正的智慧,在年羹尧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并且将副将岳钟琪等视为忠于雍正的将领,年羹尧是孤家寡人。
实际上以清朝的制度来说,年羹尧根本不具备反叛的资本,无论是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来说,清朝的制衡都搞得很明白,具体来说得说很久,简单来说,清朝的体制就是避免任何一个人可以达到和朝廷对抗的程度。
《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为何甘心被杀,却不敢造反?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飞扬跋扈、桀骜不驯较之于正史之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年羹尧在坐镇在西北的时候,不仅一手遮天、目无朝廷,甚至还经常先斩后奏、草菅人命,俨然是“土皇帝”般的存在。
可即便是如此,年羹尧在西北的“统治”的也在其擅杀孙嘉诚之后,顷刻间便土崩瓦解了。
这其中,除了清朝时期皇权至上、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外,雍正对于整个事件的周密部署与妥善安排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使得年羹尧在没有进行反抗与抵制的情况下,便乖乖的“束手就擒”,非常沮丧而又极度狼狈的离开了西北大营,并就此走上了覆亡之路。
孙嘉诚之死,成为了雍正“倒年”的直接“导火索”。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雍正真的是不想去动年羹尧。
一来,“九子夺嫡”时期的雍正,一直是以“孤臣”自居,自己阵营的人本来就少,像年羹尧这样有能力并且已经身处一定官职高度的人,那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年羹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雍正眼中绝对的“稀缺资源”。
二来,雍正与年羹尧不仅是主子与包衣奴才这样的“主仆关系”,在雍正迎娶年秋月之后,两人之间更是有了亲缘的牵绊,这必然也会让雍正更加珍惜并且正视年羹尧的存在。
然而,年羹尧的表现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让雍正失望。
早在康熙在世的时候,年羹尧先是擅自违抗雍正的指令,带兵在江夏镇劫掠一番后,竟然将全镇上下七百余口全部屠戮,甚至还将整个江夏镇放火焚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十三阿哥胤祥被康熙圈禁了十年之后。随后在得知自己要出任陕甘总督的时候,年羹尧没有向雍正进行任何汇报,并且回京后也没有向雍正通报请安,就开始在北京城内“上窜下跳”。也正是因为如此,年羹尧遭到了雍正的一番训诫,就此收敛了许多,这让雍正暂时对年羹尧放下心来。
然而,伴随着雍正登基,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年羹尧被雍正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领二十多万西北大军前去平叛,年羹尧也就此开始再一次的忘乎所以了起来。
平叛期间,年羹尧生活奢靡,滥杀无辜,却迟迟不与叛军决战,弄得朝堂上下是流言四起,人人自危,就连雍正以及整个国家都陷入到了极大的困境之中。而在平叛成功回到北京后,年羹尧就连雍正也不放在眼里,开始居功自傲,结党营私。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本想借着“孙嘉诚求雨”以及安排孙嘉诚跟随其前往西北推行新政的事情,给年羹尧提个醒,希望其有所收敛,可年羹尧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开始公开和雍正叫板。
此时的雍正已经对于年羹尧有了极大的不满,但念在年羹尧的功勋仍对其采取了包容态度,可接下来发生的三件事情,让雍正对于年羹尧彻底的“死心”了。
第一件事情是雍正前往河南视察的时候,由年羹尧举荐的河南河道汪家奇擅离职守,只顾自己搬家却不管百姓死活,遭到了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弹劾,被雍正当场允准。
第二件事情是同样由年羹尧举荐任用的江苏按察使黄伦品行不端,贪赃枉法,并且公然阻碍“摊丁入亩”的新政推行,被李卫用计查办,进而被雍正下令发配。
而就在雍正查办黄伦的同时,第三件事情,也是雍正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年羹尧擅杀了孙嘉诚。
对于孙嘉诚的死,雍正在气愤之余,更多的是心痛与可惜,毕竟在朝堂上,像孙嘉诚一样能够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并且有着卓越能力的官员是少之又少,年羹尧此举不仅是让雍正折损了一条重要的臂膀,更是感觉到了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是彻底的“无药可救”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决定要拿年羹尧“开刀”了。
雍正的周密安排,让年羹尧只得“束手就擒”,毫无招架之力。雍正虽然贵为帝王,可年羹尧毕竟从康熙朝晚年开始就经营西北,随后更是在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前后继续巩固其在西北的势力,如果贸然出手,说不定真的会把年羹尧给“逼”上绝路进而选择“狗急跳墙”,与雍正彻底来个“鱼死网破”。倘若真是如此,对于雍正来说必然是得不偿失的,况且他此时的人尚在江苏,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对于全局的把控能力上来说,也都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雍正此次对于年羹尧的惩治,必须是要“一击致命”的,并且是不能只“打疼”,而是要彻彻底底的“打死”,让年羹尧再也无法施展其在西北的影响力。
首先,雍正充分做好“时间管理”,打好时间差。
此时在北京的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张廷玉,在同一时间内连续发出了三份手谕。
“你连夜动身,务必在十五日前把这个送到岳钟琪将军手里。”
“你也即可动身,务必在五天内把这个送到伊兴阿将军手里。”
在这之后,又调遣了宫内的侍卫头子图里琛,将最为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
“你该怎么做,十三爷都交代了。差事办砸了,提头来见。”
之所以要把时间安排的如此紧密,是因为此时的年羹尧正在与蒙古王公会晤,不在西北大营之中,因而要趁着这一时机,将一切事情不受阻挠的安排妥当,而当年羹尧得知并且回到营中的时候,一切早已尘埃落定,年羹尧便对此无可奈何。
其次,在此之前,雍正在西北的政治格局势力分布中,已经提前做好了部署与安排。
西北大军中的政治派系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年羹尧的旧部,包括岳钟琪等人,是自年羹尧在担任四川提督时起,就一同并肩战斗的,属于年羹尧麾下的中坚力量;其二,是以伊兴阿为代表的雍正委派的官员,这些人既是雍正为年羹尧提供的帮扶力量,同时也是在替雍正监督、监视年羹尧的;其三,就是十四阿哥胤禵的旧部,这些人大多为满洲八旗官兵,为首的富宁安已经被年羹尧处死,剩下的虽然听命于年羹尧,但是从内心来说,对其还是极度的不满和排斥的。
而从胤祥等人下达的命令便可以看出,雍正的策略就是,优先拉拢岳钟琪,实现对年羹尧自身势力的削弱与分化瓦解,并且维系大军的稳定,同时让伊兴阿等人转向支持岳钟琪,与年羹尧的反对派,也就是十四阿哥胤禵的旧部一起,对年羹尧的“死忠”势力形成压制。
这样一来,年羹尧在西北军中的势力便顷刻间“土崩瓦解”,彻底丧失了反抗的可能。
再次,雍正当下就是只将年羹尧调离西北,至于其他暂不追究。
在雍正的旨意中,对于年羹尧桀骜不驯、结党营私、贪污腐败等罪行只字不提,只说了他擅杀孙嘉诚的事情,并且以此作为年羹尧的罪名。
雍正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安定西北的军心,毕竟其他的事情,西北的军官以及各级官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牵连,只有擅杀孙嘉诚是年羹尧一人所为,雍正不提也是不愿将年羹尧的问题过渡的上纲上线,将矛盾扩大化,从而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则是雍正的一点“私心”,他对于年羹尧还是有一丝“感恩”的,他也不希望这个时候将年羹尧彻底的否定,他还要给年羹尧一些挽回的余地。
与此同时,雍正也深知,这个时候如果真的将年羹尧在营中处死,必然会引发朝局与军队的震动,反而给了内外部的敌人以可乘之机,为了避免局势恶化,同时也是为了不过分的激起年羹尧的反叛之心,雍正便只将其调离西北。毕竟雍正也知道,离开了西北的年羹尧就如同离开了池塘的鱼儿一样,没有了自己势力的保护,已然是处于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威胁也就此小了很多。
就这样,在雍正的精心策划安排下,年羹尧在毫无反抗的情况下,离开了他的西北“老巢”,前往杭州任职,之后便开启了他一年内被连降十八级,最终被雍正赐以自尽的惨淡结局。
《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为何甘心被杀,却不敢造反?
作者:金满楼
首先要说明的是,年羹尧并不是被杀,而是赐死,也就是迫令自杀。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尸首,留个体面,这也是清朝皇帝对待之前重臣的通常手段。
当然,总归都是一死,但被杀和赐死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这点要为四爷辨明。
说起年羹尧为何不敢造反,其实和此前雍正即位时十四阿哥为何不敢造反的道理是一样的。
您想啊,不管是十四阿哥手里的兵将,还是年羹尧手里的兵将,你想造反啊,你得有这号召力,手下的那些兵将们能听你的话啊?
在古代,造反或者跟着去造反,那成本可就太大了,自己死了不算,还得诛九族。就算十四阿哥和年羹尧想要造反,手下的那些兵将凭什么跟他们去冒这个风险呢?
更何况,清朝的八旗兵和其他朝代的军队还不一样,您要知道,清朝的旗人都的兵户,父兄驻防各地或打仗在前线,他们的家小可都在京城呢。
(当然,各地驻军的家小都驻地满城,但京城八旗可是占了大头)
再者即使那些官兵愿意跟着十四阿哥或年更要去造反,他们也得问个理由吧?
为什么造反?凭什么造反?没理由啊!没有理由,别说取得民心,就是兵心也不可得不是?
再者,即使被迫跟着造反,那造反成功的概念有多大?
试想,十四阿哥或年羹尧确实有点能耐,手里也确实有不少兵将,但要和全国一盘棋比起来,那又算不得什么了。
就这么一点兵力,去挑战名正言顺的雍正,更何况后者还不是善茬,这不是要大概率失败,自寻死路吗?
再者,打仗都要拼后勤,没有粮草、基地、后勤如何行军打仗?以当时的情况论,军队的后勤全要依靠地方供给。
可是,那些地方官可都是念圣贤书考科举出来的,你让他们去支持造反,这可是难办喽!
总之,从各种角度而言,年羹尧或十四阿哥都没有造反的成功因素,即使要贸然造反,无非就是加速死亡。
所以,雍正对年羹尧的惩治,并没有遇到任何的阻扰,而年羹尧也由年大将军一降再降,最终贬到杭州,而落得一身“轻松”,啥也不是。
雍正对年羹尧的这一玩法,几乎就等于是老鹰抓小鸡一般简单。最后,雍正还不放过老年,而命人将年羹尧押送入京,判下数十条罪状,赐死了之。
功臣难当,仁君罕见。老年啊,这也都是太过跋扈所致,自找的。
就当时的官兵和大臣们,又有谁同情他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