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雍正王朝》中,大智若妖的邬思道经过一番分析,建议四阿哥要保举废太子复出。看似风平浪静,但已狼烟四起,一场谋划争锋就此揭开。邬思道太了解康熙的帝王权术运用,只有得君心者,才能继承大统,而不是得民心者,才得天下。
邬思道的大智囊可以“洞若观火”,看出康熙这次是以“引蛇出洞”的权术考验阿哥们的态度。邬思道觉得无论是失利的大阿哥党,还是志在必得的八阿哥党,他们此时只会落井下石,绝不可能做出保举废太子复位,而只会趁机置废太子于死地!
十三阿哥这时候也刚从理藩院被放出来,一出来就去找四阿哥相聚。知道四阿哥要保举废太子后,还跟四阿哥发出抗拒的声音:“这样的太子值得我去保么?”心里还支持四阿哥争取自荐做太子。
邬思道在一旁听得很清楚,声声赞同十三阿哥的远见,还声称:“十三阿哥是个无双国士,四阿哥能有你此弟,何愁大事不成?”于是邬思道以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名义拟两份密折保举太子胤𧘌复立的稿件,让他们上奏康熙。
邬思道为什么要建议保举太子胤𧘌复立呢?邬思道了解四阿哥的行事风格,在朝中大臣里面最没有人缘的,大家都知道四阿哥是孤家寡人,从不涉及党争,只做“食君俸禄,忠君之事。”始终保持铁面无私,妒恶如仇行事风格。
而这次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一起保举废太子复出,正应了四阿哥孤家寡人的行事风格,即使废太子无法复出,那也会在康熙这里留下好印象,因为康熙一直希望四阿哥做个“孤臣”,保举废太子,就是与朝臣的意见相左,会进一步的为朝臣所“孤立”,正应了康熙的心思,做了皇帝的孤臣,为皇帝分忧解难,顾及兄弟之情义,深得康熙的欢心。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保举废太子,不能否认没有阴谋,但目的很明确,让四阿哥在康熙这里上了一道保险,也是为了日后四阿哥的夺嫡之路做好铺垫。
之前张五哥的怨案中,邬思道就提过:太子名分早定,且从幼年开始就被立为储君,可谓倾注了康熙半生心血。重点培养三十多年,一直是以继承的第一选人对待,在康熙心里已经深根蒂固了。谁让太子倒台,将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最终就是不容于康熙皇帝。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有错,可以质疑,但不能说皇帝有错。康熙废太子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稳定局面不得已而为之。
保举太子复出,能够让康熙有台阶下,康熙的心里并不是真的有废黜的打算,他心中首选还是废太子胤𧘌,保举胤𧘌正是合了康熙的心思,四阿哥之举正是阿哥之中最能赢得康熙满意。
这次举荐新太子的风波,看似风平浪静,但已狼烟四起,一场谋划高手出场八阿哥胤祀却是一个高调行事,大有不坐上这个新太子的位置,决不收兵之势。可想而知,八阿哥的势力有多强大, 也是在多个阿哥里最有实力的黑马。
在康熙要举荐新太子时,朝中大臣佟国维选择八阿哥。佟国维是位身居高位,老奸巨猾的的人,他力挺八阿哥,打击太子并要干掉太子以绝后患。目的无非是为了家族利益,选择一个实力强的阿哥,保证佟氏一门永远不倒。
而八阿哥自认为志在必得时,已经联合朝中大臣一起上书建议,推举自己为新任太子,人常说“枪打出头鸟”,康熙在朝堂上多次强调:“自有安排,不可莽撞行事。”如果太子刚刚被废就急吼吼提出新人选,必然被康熙看做寡恩薄情,影响印象。
此刻的邬思道彻底彰显出他的智囊,在举荐新太子,邬思道能“洞若观火”康熙的所作所为。所以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胤𧘌,不但能够在暗中与八爷相抗衡,还可以得到康熙圣心。
邬思道想的很明白,这个时候举荐废太子,必然得到康熙的信任和重用,因为在此时的太子党大多被俘获,满朝又极力举荐八阿哥,即便复立太子了,太子这边也是势单力薄,保举太子是对太子支持 ,也是对康熙的支持。而且四阿哥是名副其实的“孤臣”,这时候举荐四阿哥当太子,那不如力保太子,让自己在康熙那里留个好印象。
邬思道清楚,即使未来废太子御极四海之时,也不会找四阿麻烦,四阿哥可以继续做他的亲王,或许还能更上一步,位极人臣。因此保举废太子就等于保他自己。四阿哥要想登上皇位,也要等待时机,而不是更早的暴露自己的野心。
邬思道保举废太子的分析目的就是,不让四阿哥在康熙那里曝露自己的野心,继续维护太子。好让太子党和八爷党斗争,目的是让四阿哥坐收渔利。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以不争而默默做事,以表忠义之心,最终四阿哥胤禛是最后大赢家其实邬思道才是明白人,他早已将形势看得透彻!就算四阿哥去争也未必能赢,八爷党现在势力太大,所以只能选择做实事而不是去主动去争。而邬思道清楚,康熙最反感阿哥们与朝臣结党,谁犯了这样的忌讳都会惹怒康熙。所以,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策略。
邬思道之所以“神”,就是因为他深知康熙心中的想法,这一点之前明珠和索额图就是一个教训的先例,倒台也是再所难免,而以太子能力以及手段跟四阿哥相比,还是嫩了点。即便是复立太子位了,他这个太子也很难吸取教训,难免又会重蹈覆辙,再次被废的就是在所难免了。
康熙皇帝对荐举的态度不明朗,邬思道知道,康熙必须要保持稳定的朝局,才能立新太子上位。邬思道分析,在荐举这问题上,无论何时,八爷党那边只要一个乱,四爷上位那边就只需要一个稳。康熙选择是废太子还是新太子,他都是要求一个稳妥局面,不管结果如何,都证明了四阿哥的忠义之心,可以给皇帝留下好印象。
邬思道的判断十分准确,康熙的心思被他完全猜到了,康熙所谓的太子选举其实就是套路,来试探各个皇子的势力罢了。八爷党结党营私落败,废太子重新上位。
当然一心想着推举八爷上位的佟国维马奇等人,这次他们推举八阿哥正好掉进康熙设好的“瓮”,在康熙这里彻底失宠。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举荐废太子,在康熙这里至少证明了自己没有结党营私,没有觊觎太子位之心。
邬思道早参透了康熙的心里,所谓知大势而为之,顺势而为。大势就是康熙的心思和朝局的变化。,所以胤禛能成为赢家,离不开邬思道这位的精于谋划的高手。
结语邬思道在剧中可谓是多智多妖的人,这次保举谈不上是什么阴谋。只是邬思道分析谋划上,掌握了主动,判断局势,顺势而为。让四阿哥胤禛保举废太子,顾及兄弟之情支持太子。康熙是仁孝之人,不愿意看到兄弟阋墙,落井下石,所以在选择接班人上不仅要看能力,还要考察人品,四阿哥正应了康熙的心思,有忠义之心,为皇帝分忧解难,在康熙心中获得了很大的认同,必然得到康熙的欢心和信任。
—END—
(图片来源网络)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复立废太子,算不上是一个阴谋,但绝对是一个非常聪明并且正确的“夺嫡方略”。
这个方略就是“不争是争”。四阿哥胤禛就是遵照这个“夺嫡方略”最终胜出的。
我们先看看这个保举复立废太子的奏折的背景。当然这是一个电视剧虚构的情节,所以只能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为依据。
康熙四十七年,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胤礽被康熙给废了。太子胤礽的被废,完全就是这个昏庸,贪婪,失德的太子自己一手造成的。
自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水造成重大水患灾情牵扯出国库空虚这个令康熙震怒的重大问题。康熙就对他这些年把朝政托付给太子打理感到后悔,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太子把朝政打理成这个样子。
但这仅仅是开始,围绕着追比国库欠款的案子,康熙发现,在众多的拖欠国库银两的各级官员和王公贵族当中,原来自己的这个太子居然是欠款第一大户!这和“监守自盗”几乎如出一辙,康熙觉得颜面扫地。
太子胤礽为了尽快还清国库欠款,开始了疯狂的“卖官鬻爵”的勾当,当然这些个勾当没能逃过康熙的眼镜,看着这个贪婪的,胆大妄为的太子,康熙产生了深深地怀疑:这难道就是大清未来的皇帝吗?
太子胤礽的贪赃枉法胆大妄为不仅仅是卖官鬻爵这点事,为了搂钱,他还干起了“买卖人命”的缺德勾当,他的这个见不得人的勾当,终于被他的死对头八阿哥胤禩抓住了把柄,并以此威胁康熙,大有逼着康熙废掉太子的架势。
康熙非常厌恶八阿哥这种“假公济私”,用太子的把柄威胁自己的行为,按照他的想法,这就是“其心可诛”。这个时候康熙对八阿哥胤禩的厌恶已经超过了那个不成器的太子。
但是这个太子也实在是太不像话,他居然勾引了他爹的妃子郑春华,并且被康熙抓个正着。
本来就对太子十分失望的康熙忍无可忍,怒不可遏,一气之下他废掉了太子胤礽,同时也把那个对太子之位垂涎三尺,心急火燎的大阿哥也给废了(终身监禁)。
这个时候,最有实力登上储君之位的就剩下八阿哥胤禩了。
在康熙的诸多皇子当中 这个八阿哥胤禩是人气最旺,美誉度最高的皇子,人称“八贤王”,当太子被废,康熙宣布公开推举新太子的时候,八阿哥胤禩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在公开推举太子的过程中,八阿哥胤禩的行为可以用“上窜下跳”和“志在必得”来形容。他不仅纠集自己的亲信党羽争取更多的选票,还争取到了号称“佟半朝”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的支持。推举新太子呈现出了八阿哥胤禩的选票一边倒的压倒性多数的局面。
同时,八阿哥胤禩为了造势,也是为了试探康熙的态度,上演了一出“江湖术士”算命测字制造“八王大”的所谓“天意”舆论。
一时间八阿哥胤禩的人气如日中天。似乎是“志在必得”。
而此时的四阿哥胤禛尽管已经有了夺嫡的想法,并且也在努力的争取皇上康熙和朝野的重视和支持,但是他的势力和实力与八阿哥相比还是相差悬殊,眼看着这个有着“八贤王”口碑和绝大部分朝廷官员支持以及“八王大”的舆论的八阿哥胤禩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胤禛不仅仅是“忧心忡忡”,而是“心急如焚”了。
尤其是胤禛听到了康熙的那句:“江湖术士的话,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因为他多少还代表一些民意”的时候,他甚至有些心灰意冷了。
这个关键的时候,他的师爷邬思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邬思道做了两件事,就重新燃起了胤禛夺嫡的希望。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胤禛: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你爹康熙不是一个随便用一个“捉鬼放鬼”的把戏就能哄住的糊涂老头,你爹是一个古今少有的“圣主”,怪力乱神那一套他根本不会相信。至于江湖术士的拆字游戏,邬思道仅仅让不识几个大字的李卫把“八王大”倒着念一遍,就解开了胤禛的心里的疙瘩——李卫念的是“大王八”。
胤禛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他很兴奋:就为这三个字就可以喝完一坛子酒啊!
通过邬思道的分析,四阿哥胤禛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这一次的公开推举太子,极大的可能是他老爹康熙皇上的“请君入瓮”,而且八阿哥胤禩以及佟国维已经进了那个“瓮”。这样一来,他的夺嫡的希望就打大的增加了。
事实上就在邬思道和胤禛分析形势的同时,康熙请佟国维共进晚餐,向佟国维摊牌,君臣之间达成了交易,老八被狠狠地坑了一把。
邬思道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替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草拟了一个奏折,内容就是举荐复立废太子胤礽。
邬思道在拿出这个奏折之前,通过一个小故事,给四阿哥胤禛的夺嫡之路定了调子:不争是争。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主张“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唯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个原则是邬思道分析了康熙的心理和八阿哥胤禩“锋芒毕露”,“寸土必争”,“争锋相对”的行为带来的教训之后为胤禛制定的非常正确并且非常有效的“夺嫡方略”。
这个方略最重要的核心是要让满朝文武,特别是康熙皇帝深信胤禛这个冷面王是一心只惦记江山社稷的安危,一心只为康熙皇上排忧解难的“实干家”,对于储君之位毫无“觊觎之心”。
所以,邬思道草拟了一个保举复立废太子胤礽的折子,其目的是告诉康熙:我胤禛对太子之位不感兴趣,也不支持其他皇子觊觎太子之位,太子之位还是还给废太子胤礽为好。
康熙对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的奏折感到非常满意,评价是三个字:好,好,好!这两份保举废太子的奏折加上张廷玉保举废太子的密折,给康熙打击八阿哥胤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邬思道对康熙的研究已经是深入骨髓,康熙所做的一切,邬思道基本上都是“洞若观火”,有这样一位师爷,四阿哥胤禛焉能不胜?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其实邬思道只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皇储的废立乃是帝王家事,康熙公然提出议立太子人选,绝非真意。
当然我们若从剧情前后,以观众的视角,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康熙在引蛇出洞。因为此前在张廷玉的提示之下,康熙已经意识到“太子手谕”是假的,那么这背后何人兴风作浪,搅弄风云,康熙不能不查。
如何查?那就只能让这隐藏在幕后的人主动跳出来,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大阿哥胤禔,但很显然搞假太子手谕的人,必然不是胤禔,因为胤禔虽然垂涎储位,但没有搞阴谋的智商。因此此事必有隐藏得更深的其他人。
但是对于邬思道而言,他掌握信息再详细,必然不能如观众那般面面俱到。所以站在邬思道的角度,他只能从康熙的帝王心术着手。
既然此次公议太子人选,不是出于康熙真心。那么就必须考虑到康熙最担心什么?
历史上帝王越到晚年,越是习惯性抓紧权柄,最担忧的便是大权旁落。所以此次议立太子人选,谁被公举,必然成为康熙的眼中钉、肉中刺。康熙虽不会除之,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但是必然加以防备,也就是说这种人是不可能再次进入康熙的选嫡视线的。
在这个关键阶段,其实就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精髓阶段。
其实对于这点,不但但邬思道读得懂,张廷玉、佟国维都读懂了。但是出于各自不同诉求,每个人的具体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邬思道第一点提出的就是不同意四阿哥胤禛参与竞争,不允许十三阿哥胤祥保举四阿哥。
因为参与竞争,必然减分,甚至可能被排除出局。这是一心把胤禛推上皇位的邬思道绝对不允许犯的错误。
自己不参与,但也绝对不能随大流。要给康熙心目中对胤禛加分,必须表现出胤禛的忠直,让康熙放心。
如何做到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康熙提出议立太子人选,却并没排除了废太子胤礽。胤禛和胤祥以前就一直都以忠直于皇帝康熙、太子胤礽的形象示人的。
所以既然没有排除胤礽,此次理应推举胤礽。
一来,表明胤禛忠介耿直,不忘本,这样对胤礽,自然可以这样对自己;
二来,表明胤禛顾大局,无夺嫡之心;
三来,表面胤禛敢于坚持少数派意见,兴利除弊,此人堪当大任。
这也是康熙对胤禛保举胤礽,一连说了三个好的原因所在。
但康熙一开始就是想复立胤礽的吗?非也!
他一开始只是为了揪出幕后真凶。因为只是议立人选,并非选中之后,便要立当选之人的。天子乾纲独断,最后决定权还是在于康熙本人。他不用担心结束后,要给谁交待。
但是张廷玉还意识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太子长期缺位,只会使夺嫡之争愈演愈烈,这样一来可能伤及真正的储苗。
于是康熙经过张廷玉密折的点醒,立马生出来复立胤礽,平息夺嫡之争。最后发现胤禛、胤祥的保举和自己不谋而合,这更体现出来了一种默契,自然又是更多的加分项。
所以全局来看,邬思道只是更聪明,想到的问题更为全面。至于阴谋还不至于。毕竟看到这一层深度的还有张廷玉、佟国维。要说阴谋,佟国维还真玩了把阴谋,而且是阴谋阳谋交叉使用,让人眼花缭乱,既让自己软着陆了,又把隆科多送上了关键位子,保住了佟佳家族的富贵。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的情形是这样的,十三阿哥从理藩院被放出来后,与四阿哥团聚,期间他发出了“这样的太子值得我去保么”的感慨,并且让四阿哥去争取太子之位,听到这里,邬思道立马赞同并称在十三阿哥是“国士无双”,随即拿出了两份已经拟好的密折稿件交给了两位阿哥,要二位阿哥以各自的名义上奏康熙皇帝,内容当然就是保举废太子胤礽,复立二阿哥。
这一段剧情看似平淡无常,但是我认为在整部电视剧里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四阿哥胤禛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夺嫡之路,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辅佐太子,而这一刻开始,则完完全全不一样了。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保举废太子,不能说是有什么阴谋,但是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日后四阿哥的夺嫡铺路:
其一,邬思道在之前“张五哥刑部冤案”的剧情中就提到,太子名分早定,三十多年的太子经历让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谁让太子倒台“将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康熙自己也提到,“一废皇太子”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稳定局面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真的有废黜的打算,他心中的首选继位人还是废太子胤礽,所以保举胤礽正是应了康熙的心思,必然得到康熙满意。
其二,这个时候举荐太子,必然得到康熙的信任与重用,此时的太子党羽被俘获,满朝又极力保举八阿哥,即便是复立太子,太子的势力也是势单力薄,保举废太子,是对太子的支持,也是对于康熙的支持,必然得到康熙的重用以平衡朝中势力,事实上,四阿哥兼任了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十三阿哥监管了刑部,德妃被晋封皇贵妃,就连弘历都被安排进宫由康熙亲自教育,都是说明了这一点,正是以退为进,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成果。
其三,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要求是做“孤臣”,而这次,面对满朝保举八阿哥的局面,保举废太子,就是与朝臣的意见相左,会进一步的为朝臣所“孤立”,在其他兄弟那里也会被另眼相看,但是这却迎合了康熙的想法,做了皇帝的孤臣,替皇帝分忧解难。
剧中的邬思道之所以“神”,就是因为他深知康熙心中的想法,康熙非常反感阿哥们与朝臣结党,这一点也有明珠和索额图的先例,而八阿哥就犯了这样的忌讳,倒台再所难免,而太子的心智和能力以及手段,比起四阿哥还是有些差距的,即便是复立为太子,也很难吸取教训,难免重蹈覆辙,再次被废就是在所难免了。所以,康熙给八阿哥来了一个“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而邬思道也让四阿哥给太子来一个“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如果是阴谋,可能阴谋就是在这里吧。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我认为邬思道的建议是真正的大智慧,这其实是藏拙之道,所谓:“争是不争,不争是争”!隐藏的最深的才是最后赢家,像八阿哥胤禩那样明目张胆的去争,只会引起康熙的猜忌,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一个做了将近四十年的太子,被废之后居然没有兄弟出来说情,兄弟之情何在?君臣情分何在?康熙会怎么想、怎么办?
康熙让众人推举新太子其实也着有对众人的试探之意,他也是想静下心来,在高处看看,谁的野心最大,谁有结党的嫌疑。邬思道让胤禛保举废太子胤礽,百利而无一害。这样做既全了和太子几十年的兄弟之情,君臣之道,又向康熙表明了他自己没有夺嫡的心思,还赢得了支持太子的那帮人的好感,可谓一举数得。
胤礽是因为什么事被废,背后有什么原因?《雍正王朝》里的太子胤礽形象很差,他被描述胆小、自私、懦弱无能、专横、毫无能力、与母妃有染……种种劣行不胜枚举。那么,历史上的胤礽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真实历史上的胤礽,聪明好学、文武双全、颇具才能、出生高贵,处理起事情来那是有模有样,并且政绩不俗,颇有建树。
唯一相同的是无论是电视剧里还是历史胤礽都是两次被废,而且废的原因都差不多,都是众兄弟在里面挑唆,胤礽但凡犯一点错误就会被兄弟们揪着不放,并且时不时的给康熙吹耳旁风,长久一来给康熙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导致被废。
那么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胤礽第一次被废是什么原因呢?导火索是因为胤礽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有染被康熙发现,胤礽于当晚被囚禁。其实,胤礽被废的原因绝非如此简单,是由量变达到质变导致的,康熙早就对这个太子不信任了,早在康熙外出巡游,索额图策划在半路上囚禁康熙,打算把胤礽扶上位,让康熙做太上皇的事情败露,被康熙察觉之后,索额图被圈禁,这个时候康熙就对太子不信任了,虽然没有处罚胤礽,但是心里面已经存了猜疑。
后来当太子监国,结果国库库银被借一空,安徽出了水患没钱治理,还是胤禛和胤祥两人从盐商身上筹了一笔款子,才解了燃眉之急,紧接着康熙让胤禛、胤祥清理国库欠款,本来办的好好的,结果到了关键时刻,胤礽说了一句软话,导致清理欠款不了了之,他屁股拍的干干净净,倒是胤禛得罪了一大帮人,康熙这次也没处罚他,后来刑部出了“宰白鸭”冤案,也是跟胤礽有关系,让他监国,结果国家被治理了个稀巴烂,康熙已经忍不住了。
到了热河行宫狩猎,康熙已经有意废了他,正好他和郑春华的那一幕让康熙撞见,这正好给了康熙废他的口实,接着大阿哥煽风点火,八阿哥一帮假造了胤礽调兵的手谕,一系列动作,加速了胤礽第一被废的过程。那么既然太子之位空出来,肯定会有人要补上,这时其他的兄弟们都跃跃欲试,朝臣们也是站队的站队,观望的观望,康熙有旨意要公开选出一个新太子来,大家都开始行动了。
“八爷党”的做法招来了康熙的猜疑胤礽被废的眀诏发出以后,康熙来了一手让众人推荐新太子的好戏,既然有舞台那么大家都尽情表演着自己演技,只是有的人演技好,有的人演技差,甚至表演的拙劣不堪。
八阿哥胤禩一伙的演技就不怎么样,直接就是明演,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康熙不满太子已经很久了,积郁骤发,雷霆大怒间一举废黜了胤礽,看上去好像是铁了心了。但胤礽被废这个门一经打开,他也就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大阿哥由于操之过急演技拙劣不堪,竟要杀了胤礽,被康熙囚禁,三阿哥反过来又咬大阿哥,一击不中,反被康熙贬斥了一顿,十三阿哥由于被太子牵连,而被囚禁,这些事情都出乎康熙当初的意料之外。
上书房大臣佟国维、马齐串联了一大帮子人保举八阿哥胤禩出任太子之位,佟国维在自己府里日夜会见众官员,都是支持八阿哥那帮人,马齐更是明目张胆的搞笑,手心里写了一个‘八’字,碰到有官员问,就把手伸出来给大家看。八阿哥自己府里人流更是昼夜不息,到处联络打探消息,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更是赤条条四处奔走拉人保荐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内结侍卫,外联朝臣,他的架势像是在不得嫡位绝不罢手。当初太子胤礽在位,这些事情都显现不出来,胤礽被废后暴露无遗,站在康熙的角度设身处地想,怎么能不惊心动魄?康熙原来最担心的是胤礽逼宫,所以废掉了他,如今他最害怕的事情是“五公子闹朝”,不但江山社稷危险,康熙自己恐怕想善终都难啊。
康熙看到这种现象能不胆战心惊?八阿哥平时没办过什么差事,没有任何功绩可言,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保举他,无疑是结党营私而已,一旦不打压下去,尾大不掉,康熙自己的位置都危险。所以当康熙看到这种现象之后,改变了当初的主意,当佟国维一干人等统计出保举心新太子的票数之后拿给康熙看,康熙瞬间就怒了,他们居然没有统计胤礽的票数。
其实胤礽也是有人保的,但佟国维等人直接把胤礽的票数忽略不计了,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佟国维因为这件事被砭官回家闭门读书,八阿哥被斥责生母乃辛者库所处,身份卑贱根本没有当选太子的资格,其他保举八阿哥的大大小小都受到了批评。至此,一场闹剧演完,演技最高的非康熙被人莫属,演技最差的是八阿哥一伙,隐藏最深的是胤禛。
邬思道审时度势让胤禛保举废太子胤礽可谓一举数得,胤禛是最大的赢家胤礽被废后,康熙让大家公开推选新太子,这可给胤禛出了难题,自己到底怎么办?是继续支持废太子呢还是自己表面当太子的心思呢?到底该如何选择?
其实,胤禛最开始的时候,是属于太子一党的人,包括十三阿哥胤祥也是,但他们是实心为国办差的阿哥,并没有什么私心。太子被废之后,他也慌了神,于是就同府里的谋士邬思道商量,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可谓神一般的存在,对帝王心术,对众人都心思了解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这也是他最后能明哲保身的关键所在。
邬思道首先给胤禛分析胤禛自己如果要做太子的利弊,如果胤禛自己表明当太子的心思,不但“八爷党”那么庞大的一帮人要群起而攻他,另外支持废太子胤礽故旧也要起来攻击他,所以自己表面这种心思是断然不可行的方案,一旦把这种心思表露出来,只能是一败涂地!
反过来举荐废太子胤礽复位,虽说是要冒一点点风险,但进可攻退可守,这显然是最好的一种可行性方案。即使举荐不奏效,满朝文武、黎民百姓也会视胤禛为忠义之士。成,则收利,不成,收名,有何不妥呢?
举荐八阿哥胤禩更是不可能的事儿,众人都跟在老八的屁股后面,胤禛即便举荐也落不着什么好处,更何况胤禛和老八一伙矛盾极深。胤礽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如今被废了,如果没一个兄弟出来说公道话,这于人情天理上都是是说不过去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胤禛举荐废太子胤礽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这正合了康熙的心思,康熙对胤禛满是赞誉之言,支持太子胤礽的人更是对胤禛满是感激,胤礽本人更是痛苦流涕,感动的哇哇的,胤禛收获了人心,获得了好名声,谁也没得罪,最重要的是获得了康熙本人的赞誉。
写在最后邬思道让胤禛举荐废太子胤礽复出可谓用心良苦,收获颇丰,邬思道在这部剧里好似神一样的存在,对帝王心术了解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保举废太子胤礽,正合了康熙的心思,骨肉兄弟几十年,胤礽被废,胤禛出来替他说几句,显出来了他对胤礽的亲情、忠心与君臣之道,收获了人心,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康熙的圣心,此举可谓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小崔拙见,欢迎关注点评,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谈不上是什么阴谋,只是邬思道分析得当,掌握了主动,顺势而为,以得到康熙的信任罢了。太子被废后,康熙深知九子夺嫡的局势必将弄得朝廷错综复杂,到底是重新再立太子还是不立太子,如果立太子立谁,在康熙心中都有个基本考量。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太子必须立,只是怎么立,立谁的问题。因为如果不立,那皇位之争不知道要搅到什么天翻地覆的局面。所以:
1.太子肯定要立,这点毋庸置疑。邬思道知道,朝野都知道,康熙帝自然也会要实行立太子的规矩。只是一废一立,在朝野会掀起多大的波澜,会有多少人跳出来,康熙心里不是没有数,他要以此事为契机,来一个大清理。所以,康熙帝想到了佟国维,与佟国维吃了一顿饭后达成了一个协议,佟国维心领神会,把隆科多推出来大义灭亲,然后让康熙打压八爷党。
2.立谁很重要,那么,康熙会立谁呢?很多人都以为会立八爷胤禩,那只是表面现象,康熙在作出举荐新太子的时候也进行了误导,比如那个道人的事。这让朝廷上的很多人自以为是,加之佟国维是居中联络,都倒向的八爷党。但是邬思道一番“八王大,大王八”分析,得出了康熙对八爷胤禩根本就不感冒的结果,所以,八爷是没戏了。再就剩下老大,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十四和十三了。最蠢莫过老大,康熙都否定了,就不谈了,老三明显是心有余力不足,老九老十老十四是八爷党不说,老四和老十三是一伙的。现在朝廷就剩下老四老十三了。十三爷不可能,其实就剩下老四了。那么是不是推荐老四呢?这就是水平问题了。
3.会不会有人举荐四爷胤禛?虽然前面我们分析是老四老十三,但是当时的朝廷见风人士不知道啊,老四追比国库欠款得罪的人可不少,所以要真正推荐起来,得票数估计还不如老大。康熙心里肯定明白,因为若要举荐四爷,那只怕也是个打水漂的事件,在康熙心里,也许肯定了四爷胤禛是接班人,但是时机不成熟,靠举荐上位为时尚早,所以,举荐四爷胤禛一定是个下下之策。
4.真正的新太子上位需要什么条件?邬思道分析得很正确,无论何时,八爷党需要的是一个乱字,而四爷上位需要的是一个稳字。邬思道知道,康熙更清楚,所以,康熙必须要保持稳定的朝局,才能铺陈真正的新太子上位。此时的废太子虽然被康熙否了,但是他不是没有作用了,加之太子出事也是事出有因,他的存在至少可以保持朝局的稳定,不会因为其他儿子觊觎太子之位而互相争斗,而现在扶持真正的新太子上位,即胤禛,看朝廷的风向,还真不一定坐得稳。康熙需要时间来度过这个稳定期。
那最后,就只有保举废太子了,以求得一个稳字。邬思道那是参透了康熙的心里,所谓知大势而为之,必成。就是这个道理。大势是什么?大势就是康熙的心思和朝局的变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