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君侧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
正儿八经的“清君侧”往往波澜不惊,比如管仲清除易牙、竖刁、开方,反而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清君侧”搞得轰轰烈烈,比如刘濞、朱棣等。
“清君侧”大白话就是“皇帝身边有奸臣,俺替皇帝当一回清洁工”,比如易牙,这家伙为了拍马屁把亲儿子炖了给齐桓公吃;再比如竖刁,为了能伺候齐桓公不惜把自己宫了;再比如开方,为了工作爹妈死了也不回家奔丧。
管仲说:“这几个家伙的作为有违人伦,连爹妈、儿子和自己的身体都不爱的人,怎么指望他忠诚?所以他们一定是大奸之人,留在您身边早晚会害了您。”
管仲轻轻一抬扫把,三个奸佞小人就被从齐桓公身边清除,这是真正的“清君侧”。
易牙、竖刁、开方跟管仲比分量太轻,假如双方的地位颠倒呢?比如“君侧”是打老虎司马昭呢?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就干过“清君侧”的事,可惜他们的实力太弱,被司马昭清了。
所以清君侧是个技术活,千万不能当体力活干,否则流的不光是汗,还有血!
以上两种是正儿八经的“清君侧”,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过绝大多数时候“清君侧”是高级化妆品,往往成了“不法商人的羊头”。
历史上第一个挂起这颗羊头的是汉景帝时期的吴王刘濞,他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义正严词地指出晁错就是那个奸佞,由此拉开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谁都知道,刘濞的目的不在“侧”而在“君”,但“君”代表正义,清不得,“清侧”既维护了正义,又成功地暗讽了君的昏庸,为进一步清扫做好了铺垫。
虽然刘濞最终“被清”了,但后人发现,“清君侧”这支化妆品的功效太神奇了,它成功地帮叛逆者竖起了一座迷惑人心的“贞洁坊”。
于是“清君侧”像个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在历史舞台频频走秀。
又因为目的指向是“君”,所以这种走秀的代价相当的大,要不是“君”被清了,要不就是“清洁工”被清了,要不就是大伙儿一块玩完。
比如“七国之乱”死的是“清洁工”刘濞,“靖难之役”的“清洁工”朱棣则是胜利者,而“八王之乱”中,包括晋惠帝(君)、贾南风(侧)和“清洁工”司马亮、司马玮、司马伦等八王全都被清台,最后被匈奴人渔翁得利。
稍微温和一点也有,比如“神龙政变”,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被清理后,武则天也顺手被清了,只不过她没被处死,而是交出龙椅退休养老。
由此可见,大多“清君侧”,刮掉那层脂粉露出的残酷事实就是,“清侧”是假,“清君”才是真。
历史上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事例呢?答案是有的,比如前文所说的管仲清易牙、竖刁。再比如王允清董卓、宇文邕刺杀宇文护。
董卓在杀了少帝刘宏,扶立汉献帝刘协后,将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从此一手遮天,成了事实上的皇帝,是个不折不扣的,应该被清掉的家伙。
于是王允悄悄联络吕布等势力干掉了董卓。汉献帝虽然没有被清,可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该有的皇权,朝政大权又落到了王允手里。
由此可见,这种所谓的“清君侧”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说到底皇权太弱小了,“清君侧”只是权臣们相互斗争的工具,君主本来就没权,姑且被保留了。
宇文护本来是宇文泰留给儿子的护国神器,但这家伙实在太生猛,脾气不好,简直就是弑君专业户,先后有三位皇帝倒在他的屠刀下。
当宇文邕被宇文护送上龙椅时,自然是战战兢兢如芒刺在背。在小心翼翼地当了十二年傀儡后,依然没有出现替他“清君侧”的人,于是他只好亲自拿起“扫帚”。
在亲弟弟宇文直和宦官何泉的帮助下,宇文邕给宇文护设了个套,将他骗进后宫,帮忙劝说太后少喝酒保重身体,还煞有其事地读起了《酒诰》。就在他读得聚精会神的时候,宇文邕兜头就是一棒子。
由此可见,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获得真正的权力,皇帝自己得挺得起腰杆子,靠别人行“清君侧”基本上不靠谱。
历史上的清君侧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
当然有。比如唐朝的马嵬兵变。
当时,禁军先杀了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户部侍郎杨暄等人。后又逼宫,迫使唐玄宗勒死了杨贵妃。
虽然这件事,让唐玄宗的威望大跌。没过多久就被太子李亨取而代之。但禁军在整个兵变过程中,确实是“只清侧,未清君”。
事后,参与兵变的禁军依然追随唐玄宗,并护送玄宗到了剑南道。而玄宗一直到死也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主导马嵬兵变的人,和参与兵变的人,无论是在兵变期间,还是兵变之后,都没有提到「清君侧」。
也就是说,虽然马嵬兵变就是清君侧。但当时并没有人打出过「清君侧」的旗号。
而如果我们以正式打出过「清君侧」旗号为标准进行评判。
那么,我们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只清侧,不清君”的案例。
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清君侧在理论上是正义之举。
正义凌然的人,真正是出于为国为民而做出清君侧行为的人,并不需要打这个旗号。
老子问心无愧,随便别人怎么说。
而那些只是奔着清理君主去的人,心里有鬼的人,往往才需打着「清君侧」旗号,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
举几个例子。
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叛军想打皇帝。但名不正言不顺,就说晁错是坏人,以清君侧为借口造反。结果汉景帝杀了晁错,叛军却依旧不依不饶。其真实目的昭然若揭。
还有安史之乱。安禄山想打唐玄宗。但名不正言不顺,就说杨国忠是坏人,以清君侧为借口造反。结果杨国忠还没死,安禄山倒先称帝建国了。其真实目的昭然若揭。
再就是靖难之役。朱棣实际是反朱允炆,但他又不能明说,就只能说是清君侧,是去南京靖难。到最后,君侧被朱棣清了,君也被朱棣清了。
如果,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成功了,汉景帝和唐玄宗的下场也必然是被清理。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那些打着「清君侧」旗号的人,最后全都是言行不一呢?
这其中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清君侧是个大工程,一个人干不了。
任何人要想清君侧,都得先拉队伍,要拉上一大群人追随自己,才能进行清君侧。
而我们知道,清君侧虽然理论上是正义的。
但实际上,这与造反没什么区别。
一个心怀鬼胎的人,拉着一群同样心怀鬼胎的人,打着清君侧旗号,干的却是造反砍头的勾当。
你说说,如果这个事情如果干成了,君主存在苟活的可能性吗?
当然不存在了。一定是会被弄死的。
因为就算带头清君侧的人反悔了,不想取君主代之了,参与造反的众人,也肯定会把君主弄死,把带头大哥抬上皇位。
大家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图什么?不就图个以小博大,图个荣华富贵吗?
现在领头人却说,我反悔了,现在清完了君侧,自己准备走人了。这对于大家来说,简直就是开玩笑!
对于大伙而言,这个皇位,你带头大哥不坐也得坐。大伙把毒酒、遗诏、劝进表,全都准备好了,今天就算是赶鸭子上架,也得把带头大哥架上龙椅。
不然,大家造反一场,不是白忙活了吗?
历史上的清君侧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
基本上不会有这样的人。
设想一下,你是一个藩王,永远没法继位的那种。
你大哥是太子,你的皇帝老爹千辛万苦地培养他,还把你们这些生龙活虎的儿子们扔到外面就藩,彻底断了你们继位的念想。
但很不幸,你大哥死掉了,你的皇帝老爹很伤心,决定把皇位传给孙子,也就是你的大侄子。
输给大哥,你认,输给大侄子,你显然很不爽。你府里的属官们试探性地问你是不是该有所行动了。你不是没想过,但一想到老爹拿着刀要砍你的样子,你也只好认了。
府里的属官们有点失望,因为只有你龙飞九天了,他们才有可能以潜邸旧臣的身份得到重用,否则就只能一辈子困在这苦寒之地,再也没法出头。
几年后,皇帝老爹死了,大侄子顺理成章地继了位。你打算进京奔丧,可大侄子一道诏书下去,让你好好在封地呆着,不许出去。
你有了些许不详的预感,老爹尸骨未寒,这臭小子就要磨刀了?
果然,不久大侄子就在一群心领神会的大臣的建议下,决定削藩。你的兄弟们一个个地被废,被囚,甚至是被杀。你知道,幸好你手握重兵,大侄子才没敢轻易动你。但也正是因为你手握重兵,如果继续坐以待毙的话,你会比他们死得更惨。
府里的属官纷纷找到你,希望你能做个决断。他们知道,现在已经不是出不出头的问题了,而是有头无头的问题。再这样下去,大家的小命都难保,谁也不想坐以待毙。
你叹口气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时,人群中一个老和尚冒出来句话,捅破了窗户纸,他说,那要看谁才是真正的君。
听到这话,大家不由分说,山呼万岁,就差把龙袍披你身上了,谁都不想错失这个从龙起兵的机会。在他们的簇拥下,你从一个尊贵的皇室藩王,沦为一个叛逆。你开始在幽深的王府里打造兵器,为起兵做准备。
很快,大侄子的亲信大臣来到了你的封地,接管了权力不说,还派兵包围了你的王城和王府。你开始卧床休息,甚至装疯卖傻,跑到猪圈里去和猪抢吃的。大侄子的亲信观察了你很久,还是被你骗过了。他们觉得你没啥威胁了,夺你的爵不过一道诏书的事。但殊不知,你私下里却秘密联络了亲信将领,突然起兵。王城静谧的夜被划破,火光和血色染红了天边。
虽说你放出消息,说自己只不过是在尊祖训,诛奸臣,以清君侧之恶,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经过几年的苦战,靠着那些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你出生入死的亲信,你终于率军进入京城。
面对那些曾经蛊惑大侄子削藩的所谓奸臣们,没说的,直接代表太祖爷夷他三族,诛他十族,毕竟你是来请君侧的。对啊,清君侧,侧都被清了,君去哪儿了?
你举目四望,皇宫里火光冲天。就在刚才,你的亲信趁你不备,偷偷放了一把火,大侄子早已不知所踪。你突然间有点后悔,那毕竟是自己的大侄子啊,更何况一会儿还要去祠堂,到了那儿你又该如何面对老爹的牌位?想到这儿,你连忙派人去找,派出去的人很快就回来了,说找到了一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应该就是你大侄子。
你还没顾上哭灵,就有人拿着龙袍和诏书走过来,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跪请你灵前继位。你看着底下那一双双炽热的眼神,里面充满了对荣华富贵、飞黄腾达的渴望。这些人冒着被诛九族的风险跟着你从北打到南,现在他们个个披坚执锐跪在你脚下,如果这时候你后悔了,对他们说自己其实只想清君侧,除此之外别无他意,你想想他们会有什么动作?
估计要揍你个生活不能自理吧。
历史上的清君侧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
“清君侧”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自《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清君侧,顾名思义,就是“清扫”一下君主身侧,把那些亲信、奸臣什么的都咔嚓了,防止君主受到他们蛊惑。
从本义上来说清君侧是正义之举,但奸臣怎么定义,往往奸臣能够得势,君主是肯定不会认为他们是奸臣的,只有实施清君侧的人认为其是奸臣,也就是说,只要发动者一口咬定,管他是不是奸臣,我说了算。
所以清君侧后来屡屡被叛乱者作为反抗中央政权的幌子,以作师出有名,在大义上站得住脚,不至于被群起而攻之。
一般来说,清君侧把君侧都清了,可见君主也就成了光杆,下一步就是清君了,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清君侧呢?
有,比如第一次以清君侧为名的造反——西汉七国之乱。
汉景帝任用晁错进行削藩,激起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共同反叛,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
七国叛军来势汹汹,汉景帝有点慌了,居然真的杀了晁错,然而叛军非但没停,反而攻得更猛了。这也正常,毕竟反都反了,还能半道上回去不成?
还有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东晋时期王敦攻入建康,那也是清君侧不清君的。不过这些例子都有些非正常情况,七国之乱清君侧,那是君主自己清的,不是发动者。
八王之乱之所以不清君,是因为其他王爷的相互掣肘,胆肥的司马伦不就把君清了;东晋时期基本就是世家坐天下,皇室是摆设,王敦没能清君,有其他世家掣肘的缘故。
再看那些成功的清君侧,即君侧是被发动者清的,发动者牢固地掌控了中央,这种情况,不清君是要过年吗?
最著名的如明朝朱棣的靖难之役,要是朱允炆没有不见踪影,朱棣杀是肯定不会杀他的,一套流程下来,逼他禅让而已,毕竟朱棣上位后可是不承认朱允炆地位的。
当然,有一个真的是要过年的例子,那就是元朝孛罗帖木儿以“清君侧”名义,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太原,元顺帝依然还是皇帝。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太子领军反攻大都,孛罗帖木儿战败,最终为元顺帝密派人杀死。
历史上的清君侧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
清君侧,指的是清除掉君王身边的奸臣。西汉的七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元代孛罗帖木儿发起的叛乱,明代朱棣的靖难之役。很多朝代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既然频率如此之高,就不可能是偶然现象。古人之所以这么做叫师出有名。别小看古人,他们做事也是讲逻辑的。
1.清君侧,说的很明白是为了勤王,帮助皇帝镇压奸臣,使得自己的动机立得住脚,否则直接清君,就是叛乱,就是以下犯上,从道义上站不住脚。
2.但是历史上很多人往往是把“清君侧”当成一个幌子,表面上清君侧,实际目的还是为了清君,比如安史之乱,比如靖难之役。
多说一句朱棣的靖难之役,攻陷南京后,方孝儒曾经要求过朱棣还政给朱允炆的儿子,结果你懂的。
3.但是有没有只清君侧,不清君的呢?也是有的,西汉的“七王之乱”就是以清楚晁错为理由进行出兵的,结果为了缓解关系,汉景帝真的杀了晁错,平息了事件。但是七王之乱之所以不清君,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了,而是他们被汉景帝打败了,最后各退一步,战略撤退而已。
更多精彩国学历史文章,敬请微信关注“guiguzi7619299”。
历史上的清君侧有没有只清侧不清君的?
西汉的七国之乱,可能是历史上首次以“清君侧”为名的叛乱行为,此后,这个口号就成为了乱臣贼子的最爱,比如,东晋的王敦就清了两次君侧。
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女婿。永嘉之乱后,与堂弟王导共同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担任大将军、江州牧,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与担任宰相的王导共同掌控了东晋的内外军政事务,以致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王家的权势引起司马睿的猜忌,为了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他重用丹阳尹刘隗、尚书令刁协等亲信,并逐渐疏远王导,司马睿与王氏之间开始产生嫌隙。
为防范王敦,刘隗劝司马睿任用心腹执掌方镇,以收兵权。恰好此时湘州刺史出现空缺,王敦请求由自己的亲信出任,司马睿却在刘隗、刁协的劝告下,任命自己的从叔父司马承为湘州刺史。同时,刁协建议司马睿建立一支由朝廷亲自掌控的军队,以防不虞。于是司马睿下令将扬州等地的恢复良民身份,以备征役。太兴四年(321)五月,晋元帝下诏发奴为兵。七月,任命亲信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兗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镇淮阴,各领以奴为兵者万余人。刘戴二人名义上是防范北方的后赵政权,实际上是使合肥、淮阴、建康形成犄角之势,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王敦反叛。王敦致信刘隗,意欲与之结好,同心戮力王室,却被刘隗拒绝。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起兵,以清君侧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东攻建康。王敦大军很快攻破石头城,司马睿忙命刘隗、戴渊等率部反攻,皆大败而回。面对败局,司马睿安排刘隗、刁协二人自寻生路。刁协逃至江乘被随从斩杀,刘隗率妻、子投奔后赵。王敦入京后,为自己加官晋爵,大肆诛杀异己,对司马睿则不闻不问。不久即超然离开,回镇武昌,遥控朝政。十一月,司马睿病死。
司马睿死后,司马绍即位,积极筹备防范王敦,王敦也加快了篡夺的步伐。但恰在此时,王敦身患重病,便以养子王应为自己的继承人,他认为王应年少难当大事,在谋划后事时提出了三套方案:上策为放弃兵权,复归朝廷;中策为退回武昌,拥兵自守;下策为举兵东下,颠覆朝廷。王敦手下却认为下策才是上策,于是约定在王敦死后发动叛乱,直取建康。
太宁二年(324年)六月,王敦以温峤为丹阳尹,希望借温峤监视朝廷,但温峤却把王敦的计划悉数报给了司马绍,司马绍决定起兵讨伐王敦。
不得已,王敦又一次以清君侧讨伐奸臣温峤的名义起兵,迅速攻至建康,但随后却战事不利,王敦忧愤交加,不久即病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