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八柱国都有谁?八柱国对于西魏及之后的王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八柱国”即八位柱国大将军的简称,他们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猛一看名称您可能完全没感觉,不就是在大将军前加了个“柱国”嘛,历史上加前缀的大将军多了去了,最牛的无非就是唐朝的“上大将军”,官居一品,没什么了不起的,“柱国”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事实上“柱国”也确实没什么了不起,它从战国时期就存在,隋唐加“柱国”或“上柱国”的官员数不胜数。基本上类似于“三师、三公”,荣誉职务而已。可是西魏时期的大将军一旦加上“柱国”,就相当于原子弹配上了东风速递。

原来,这些柱国大将军就是缔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军事贵族集团,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所命名的“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比魏晋以来的士族门阀集团还要牛叉,门阀集团大多只掌控政治,很少掌握军权,而关陇集团则是军政一把抓,且通过联姻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在这种权力结构下,关陇集团对皇权形成严重制约,甚至很轻松地就能实现皇权更迭和改朝换代。

北周是如何取代西魏的?因为宇文家族获得了八柱国的选票。隋朝又为何能取代了北周?因为杨氏家族在关陇集团的选举中获得了大多数的选票。隋末战乱中胜出的为何是李渊家族?也跟关陇集团的背后运作有关!

所以,八柱国是中国士族阶级发展到极致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大体上它还属于士族阶级的最高层级门阀士族阶段,但已经从阶层垄断走向了寡头垄断。

让人惊讶的是,八柱国居然诞生于一个小小的边境小镇——武川镇,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

八柱国中,宇文泰、侯莫陈崇、独孤信、李虎、赵贵都是武川人。八柱国的前辈们尔朱荣、贺拔岳,以及高欢、侯景、杨忠等当时的风云人物也都是武川人,或者紧邻武川的朔州人;李弼、于谨虽不是武川人,但也在六镇起义中卷进了武川人的漩涡中。

正是这场战乱,正是这群武川人摧毁了一个王朝,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军事贵族集团。

如果说军镇的特性和豪族云聚是这个集团崛起的先天条件,那么宇文泰审时度势,创建的府兵制则是它孕育的温床。

所谓府兵就是一种军农合一的管理模式,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一人当兵全家享受军籍待遇,无需缴纳田粮税赋,也无需承担徭役。

府兵的上级管理单位是谁呢?大将军府。

宇文泰下令设置了一百多个军府,它们分属于十二个大将军府(每个大将军府设两位大将军)管理。这十二府二十四位大将军又分别隶属于六位柱国大将军(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宇文泰名义上也是柱国大将军,其实是总管。加上顶着荣誉头衔的元欣,合计八位柱国大将军。

在汉人朝廷的管理系统中,“府”属于行政管理范畴,与“军”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而草原部落民族一般则实行军政一体化,以军领民的模式。这跟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也跟他们半军事化的生活特性有关。

很显然,柱国大将军已经不同于汉人政权下的军事将领,他们其实是既有领民的行政权力,还有部落性质的军事权力,甚至还有世袭的领地特权。

你觉得他们像谁?是不是很像夏商两朝的部落联盟和部落邦联制?比西周分封的诸侯还要牛叉几分!难怪他们一翻脸就换皇帝,就改朝换代!

既然如此,已经汉化的宇文泰为何开历史的倒车,创建“府兵制”呢?

其实还真不能用“开历史倒车”这么个粗暴的字眼,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一个最现实,也最符合宇文家族利益的选择。

由于战乱,天下流民遍地,国家财政已经崩溃,根本无力维持正常的兵役制度。府兵制用大量闲置的土地为资源,不需要支付兵饷,甚至基本的武器装备都由府兵自备,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士兵们虽然没有兵饷,但可以一次性获得几百亩土地,全家人不纳税不服役,在农耕社会下这简直是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由此政策一出,大量的流民,甚至普通百姓都涌入关中积极参军。

对于文泰来说,宇文家族原本只是个豪酋,生活在北魏政治圈的边缘,他需要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新势力。很显然,给追随自己的武川豪族集团抬身价就是必然的选项。

如果我们把八柱国的家世扒一扒就会发现,他们已经悄然展开了复杂的政治联姻,通俗一点讲,他们已经是一条船上荣辱与共的整体,而宇文泰就是船长。

宇文泰虽然没有完成改朝换代,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无非是想学司马昭而已。

需要补充交代的是,关陇集团不等于八柱国,而是以八柱国为首的门阀集团,它们既包括以上八姓,还包括杨氏、独孤氏、长孙氏、窦氏、贺兰氏、豆卢氏、王氏、韦氏、尉迟氏等先后崛起的家族。当然,随着历史洪流的冲刷,也有人逐渐掉队,甚至被淘汰了。

比如原本是皇族的元(拓跋)氏,其家族的衰落速度惊人,隋朝建立之后基本沦为配角。上升速度最快的当属杨氏,不在八柱国之列的杨氏家族,只用了两代人二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改朝换代。

可以说,八柱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政治组织,它的诞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是士族阶级发展的巅峰时刻。物极必反,随着皇权的崛起,由八柱国缔造的关陇士族集团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中国迎来了一个庶族阶级的新时代。

西魏八柱国都有谁?八柱国对于西魏及之后的王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受邀作答,不胜荣幸!

西魏八柱国指当时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八柱国的概况与其所代表的势力

在八柱国之中,宇文泰是柱国之首,地位远较其余七人为高,可看作实际统治者。元欣则是因魏宗室的地位而挂名,并无实权,因此实际上是六柱国。

六个柱国以下各督二个大将军,共有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套制度即是最初的府兵制,由宇文泰设立。通过府兵制,八柱国将统治权牢牢地抓在手中。

八柱国所代表的政治势力,远不止这八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军事贵族集团,即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大部分出身于北魏六镇,尤以武川镇为多。八柱国十二将军中,大半出自武川。

八柱国及关陇集团的影响
  • 从王朝更迭上看

以八柱国为首的关陇集团胡汉融合,文武不分,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利益共同体,是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立国基础(唐朝立国没有完全依靠关陇贵族,但李渊的成功与其关陇出身是分不开的)。

由于北周、隋、唐都由关陇集团成员建立,因此三朝皇室与朝中重臣具有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这也减少了政权更迭带来的杀戮与混乱。

  • 政治形态方面

关陇集团既是王朝建立的支持者,也是皇权的制约者。南朝的刘裕代晋、侯景之乱,北朝的国史之狱、河阴之变,都使世家大族受到削弱,关陇集团却延续了中国古代贵族政治的寿命。

  • 从制度而言

关陇集团的强大迫使皇帝转向扶持寒族,助推了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完善。而关陇集团赖以生存的府兵制,与租庸调制一并成为唐朝前期兴盛的制度因素。

  • 从文化上说

关陇集团最终完成了胡汉融合的历史进程,为唐代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

自五胡乱华始,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便已开始,但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只是生活习惯与器物上的交流。孝文帝改革是民族融合的一次相对成功的尝试,但在六镇之乱和尔朱荣等人的叛乱中,改革成果毁坏殆尽。

以八柱国为首的关陇贵族形成后,初步建立胡汉融合、鲜卑为主的文化格局。随着关陇集团内部的势力转变,汉文化最终成为主流,各族文化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中融合。

文化融合使胡人的刚勇之气与汉人的深厚文化底蕴相结合,使唐代汉文化具有特别的活力与包容性,造就了唐代在文化和武力上的强盛。

由于关陇集团在八柱国的主导下形成,因此上述关陇集团的影响也可看作是西魏八柱国的影响。

西魏八柱国都有谁?八柱国对于西魏及之后的王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导读:柱国顾名思义是顶梁柱的意思,柱国大将军就是自然掌控着国家的支柱性力量。西魏重建柱国大将军后出现了八位柱国大将军,这八位柱国和麾下12大将军构成了西魏的权力核心。此后由军事体制构成八柱国衍变成的关陇集团,历经民族融合兼备了汉文明细腻的谋略与鲜卑等民族的悍勇;孵化出出西魏、北周、隋唐三代王朝,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左右着华夏大地的政治历史走向。

初步形成的关陇集团要早于八柱国,但是八柱国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又加深了关陇军事集团的进一步抱团。要说关陇军事集团的初步成型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贺拔岳,贺拔岳死后宇文泰接手贺拔岳的军队才形成西魏;进而形成八柱国。

八柱国来源于北方六镇的武川镇,随着北魏后期的权力动荡逐渐成形

如果非要寻根溯源,关陇军事集团的形成还要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等改革措施虽然缓和了阶级矛盾、威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但是造成了北魏故都平城贵族与洛阳新贵严重的对立。跟随孝文帝来到洛阳的贵族在政策扶植下逐渐繁荣昌盛,而坚持鲜卑旧俗的旧贵族留在了北部边境。新的利益集团指定的政策自然是偏向洛阳新贵的,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而长期戍守北方六镇的将士因待遇骤降而不满,于是源于北方六镇、后蔓延于河北以及关陇大地的六镇起义爆发。

如同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一样,六镇起义也同样成就了尔朱荣这样野心勃勃的军阀。尔朱荣制造了震惊朝野的河阴之变,最后尔朱荣被孝庄帝亲手刺杀。出身义军威望甚高的高欢趁机游说归顺尔朱荣的20万义军为自己所有,这也是后来高欢称霸甚至建立北齐的嫡系。北魏孝武帝不堪忍受权臣高欢的压制,于是密令贺拔岳除掉高欢。北魏孝武帝并任命贺拔岳为为都督二雍二华二岐豳四梁三益巴二夏蔚宁泾二十州诸军事、大都督,由此实力遍布关中的贺拔岳逐渐形成关陇集团。

在贺拔岳死后宇文泰被推举为贺拔岳的继承人,在获取孝武帝的官方认可后掌握关陇集团的宇文泰成为与高欢并立的两大权臣。与高欢相同的是,宇文泰凭借手中的关陇集团以及后来的八柱国势力成为分裂西魏的权臣;也为日后北周代魏提供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形成的八柱国以及关陇军事集团,融合了汉文明的细腻与鲜卑的血勇;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混战大量北方汉人来到南方组建偏安的东晋王朝,这也就是有名的衣冠南渡。从此北方政权频繁更迭长达百余年,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长期的征伐造成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同时由于和南朝的对峙的需要,这才引发孝文帝改革。改革的结果相对很成功,推进了民族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改革在逐渐柔弱细腻的魏晋汉文明中植入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悍勇和血性,进而形成的八柱国和关陇军事集团同样延续了这种态势。所以八柱国大将军掌控的军队才能完成北周代魏,进而开创出文武兼备的隋唐时代。

通过复杂的利益、婚嫁的绑定,八柱国以及后来的关陇军事集团成为超出传五姓七望承数百年大族的超级门阀

八柱国当中宇文泰是头领、元欣作为皇族代表只是虚衔,而剩余六大柱国分掌十二将军。所以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牢牢掌控了西魏的政治、军事实力,并且柱国之间利用错综复杂的利益和婚嫁关系构成了坚实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共同体掌控着当时最英勇善战的军队(府兵制)和富庶的北方,所以关陇军事集团很快成长为超越传承数百年大家族(比如五姓七望)。虽然关东世家在从北周、隋唐朝廷上都掌控着很重要的职位,但是皇帝一直出自关陇军事集团。PS:安史之乱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南朝一直不是对手。下图是北周、隋唐几代皇族和八柱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隋朝代替北周,唐朝代隋朝都是关陇集团内部寻找利益代言人的过程;只不过唐朝帝王的手腕更高,历代帝王各种手段的打击逐渐瓦解了门阀政治

对由八柱国延伸出的关陇军事集团来说,集团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隋朝替代北周、唐朝替代隋朝都是关陇集团内部不代言人更迭的过程,也就是谁家能最大化的代表集团的利益就让谁当皇帝。比如隋朝二世而亡,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不过是潜在的表象;真正的愿意是隋炀帝积极推行科举制等手段,提升寒门在朝堂上的力量严重威胁到了关陇集团和关东世家的利益。所以才煽风点火的推动起义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很显然唐高祖李渊、李密等造反派同样出自关陇集团内部,最终为了集团利益实现了内部代言人更迭的过程。也许这才是唐朝代隋的根本原因,只不过唐朝建立后为了自己统治的长治久安还是费尽手段瓦解了门阀政治。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几代帝王,不断利用各种手段(包含不限于科举)提升寒门力量、打压门阀;比如利用关东世家代表程咬金、魏征等人来制衡关陇军事集团。随着府兵制这个关陇集团赖以生存、控制军队制度的瓦解,关陇军事集团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西魏八柱国都有谁?八柱国对于西魏及之后的王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西魏八柱国分别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可以这样理解,宇文泰是老大(西魏实际掌权者),其他七个都是他的打手(攻略四方的名将)。八个人齐心协力,从北魏末的大起义开始,四处征战,为后来的北周一统北方及隋唐王朝强盛奠定了基础。

图 西魏疆域

先说老大宇文泰吧。

一、宇文泰(西魏实际掌权者)

图 宇文泰

鲜卑族。其人非常有才,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将弱小的西魏一步步发展为强国。奠定了北周一统北方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宇文泰就没有日后的北周,隋王朝一统天下的日程,也得往后排排了。

再来说七个小弟

元欣(北魏宗室)

北魏宗室元欣性格粗俗轻率,喜好饲养鹰犬,德行也比较一般,能成为八柱国之一更多是为了稳定西魏的宗室成员。

李虎

西魏名将。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

其人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精通骑射。广交朋友,乐善好施。

图 李虎

李弼

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著名将领。隋末瓦岗寨李密曾祖。

少有大志,体力过人。征战四方,战功赫赫。

赵贵

北魏到北周时期将领。

宇文护掌权后,赵贵联合大司马独孤信谋划除掉宇文护,事情泄露,坐罪被杀。

于谨

鲜卑族。北朝杰出政治家、战略家。

性情沉稳,胆识过人。年轻从军,领军灭亡南梁,攻克江陵,杀死梁元帝。

独孤信

鲜卑族。西魏、北周时期名将。

仪容俊美,善于骑射。 大冢宰赵贵谋反伏诛后,以同谋罪被逼自尽,时年五十四,赠雍州刺史,封河内戾公。

侯莫陈崇

鲜卑族。此人勇武果敢,擅长骑射,谨慎诚朴。曾单骑擒获关陇皇帝万俟丑奴。

西魏以后的北周和唐朝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

西魏八柱国都有谁?八柱国对于西魏及之后的王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南北朝历史本不好记,八柱国有点印象,不过名字就记住两个,宇文泰和李虎。宇文泰是八柱国的老大,容易记住。李虎是李世民的太爷爷,名字也好记。

先说我记住的八柱国之事,记不住的在文后百度补充。

柱国是“柱国大将军”的简称,是一种官职。在西魏,柱国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属于军政合一的高级领导,我们可以理解成西魏的“八大金刚”。

八柱国当中,有好是几个少数民族,鲜卑族。因为西魏是由北魏分化而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

八柱国都属于关陇地区的人,所以后世有的专家把他们叫“关陇集团”。

八柱国狭义上说是这八个人,广义上说是由这八个人延伸出来的制度、势力。八柱国一会联姻,一会仇杀,有时互相支持,有时互相制约。这八种政治势力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国历史上折腾了一百多年。

隋朝成立后,为巩固皇权,隋炀帝开科举、重江南,得罪了八柱国背后的“关陇集团”,这是杨广最终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为巩固皇权,依然打压“关陇集团”。经过几代帝王努力,八柱国的基础“关陇集团”,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唐王朝的好运似乎也到了头,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八柱国在西魏时建立,对西魏的政局稳定肯定有利。在东魏国力强于西魏情况下,八柱国制度团结了西魏各种政治势力,一致对外,保障了国家安全。

八柱国的过度膨胀,一旦失去平衡,造成皇权旁落,同样也会引起政局混乱。北周禅位给杨坚,隋末乱局,唐李兴起都说明了这一点。

下面把百度内容补充如下:

八柱国全部名单: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李弼是瓦岗寨李密太爷爷。

独孤信是最“牛”的老丈人。

西魏八柱国都有谁?八柱国对于西魏及之后的王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所谓“八柱国”,指的是西魏的八个柱国大将军。他们分别是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在西魏,柱国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属于军政合一的高级领导,八柱国都属于关陇地区的人,所以后世把他们叫“关陇集团”。

西魏建国仅仅只有二十一年,可是著名的西魏八柱国却左右了中国此后数百年的纷争历史,可以说不管是五代以来还是隋唐时期的各种争端,基本上都和八柱国这八大家族的人有关,对后世影响颇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