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大汉中兴,岂是小小的李榷郭汜能够左右的?历史发展的潮流,又哪里是王允的一个失误能改变得了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王允究竟为什么不肯招降西凉军?”还要穿透史书没有记载的内容,看清王允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最后,我们不光能回答题干,还会惊呼: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王允是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送上断头台的董卓死后西凉军树倒猢狲散,所谓几大金刚,要么变木炭烧了,要么变石头降了,剩下威望最高的李榷、郭汜六神无主,二人一合计:算了,咱不玩了,带着兄弟们回家吧。
谋士贾诩拦住:别介,咱这么往回跑,估计还没到家就被官军砍光了。莫不如这样,咱收拢旧部,打出为老董复仇的旗号攻打长安,如果成功了,皇帝就是咱的玩偶,失败了就劫掠关中,再回家也不迟。
李榷、郭汜惊呼:老贾还是你狡猾,就按你说的办!
正是贾诩的“毒计”,让原本已经平息的事端再起波澜,结果把东汉帝国推向深渊。所以后人说,东汉帝国亡于贾诩的这条毒计,贾诩是三国第一“毒士”。
董卓虽死,西凉军这个隐患尚存,王允就没想到吗?当然想到了,不光他想到了,就连吕布等人都想到了,只是在如何清除隐患的措施上,王允与主流思想产生了分歧。
以吕布为代表,他们认为对西凉军要采取“招抚”的政策,理由是,这些人大多数就是跟屁虫,不是首恶,应该得到赦免;同时,他们的战斗力还在,硬碰硬容易把他们逼反了。
至于具体的措施也很简单,先赦免,然后派一个得力的人,率领关东联军屯驻西凉,慢慢同化华他们,这叫温水煮青蛙。至于人选嘛,皇甫嵩啊,他本就是西凉人士,在当地有影响力,又忠于朝廷。
王允的反应很吊诡,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首先否决了赦免的提议:这些人确实是身不由己,可是赦免针对的是罪大恶极的人,给他们赦免等于给他们加了个大恶的罪名,这岂不是更让他们惶恐?所以还不如不赦免,该如何处罚就如何处罚。
让关东士卒看住西凉军,那就更不可取了,人家关东联军是平定董卓之乱的主力军,你让他们跑到大西北吃风沙,岂不是让他们心生疑虑?不行,坚决不行!
王允甚至还含沙射影地批评吕布:你一个剑客而已,不配惨胡政治。
这时候的王允,因为诛杀董卓有功,小尾巴早就翘上了天,看谁都是不懂事的小马仔,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
就这样,左等右等,始终等不来朝廷深情呼唤的李榷、郭汜,在贾诩的撺掇下卷起了惊天骇浪。西凉军的战斗力真的非常猛,大军还没到长安,就发展到十几万人。
结果嘛,王允惨透了,他被迫出城受死,以保全长安城不受屠戮,包括他的亲信和家族全部遇害。王允用他的死给自己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又在身后留下了“愚蠢”的骂名。
再大的忠诚,也不能掩盖他对东汉帝国的伤害!
王允的“骄傲自满”背后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不过我认为,用“骄傲自满”和“愚蠢”两个词,不能解释王允的行为,作为一个老谋深算,懂得韬光养晦的政治家,岂能不顾眼前的危险,把自己的脑瓜骄傲丢了?您不觉得他驳斥吕布等人的说辞,简直就是精神病人的胡话吗?
老王你别激动,我替你给大家解释:俺老王哪是你们想象的那么无脑?朝中的局势太复杂了,除了西凉军,俺不得不把其它几股势力,一起摆到台面上称量,而不是光盯着西凉军。
祸水往往不在外,而在萧墙之内,朝中的几大势力才是政局平稳的根!哪几股势力呢:关中士族集团、关东士族集团、河东士族集团。
我之前多次撰文,董卓之乱不能看热闹,而是要看到本质,那是西凉集团与关东士族集团矛盾的大爆发,他迁都长安就是想断了关东集团的根。
董卓失败了,可是朝中的政治矛盾并没有消失,反而迎来新一轮的角逐。此时,原本唱主角的关东集团在董卓无情的杀戮下,已经大大衰退,原本唱配角的关中集团和河东集团开始冒头,而王允正是河东集团的代表人物。
这下你懂王允为何要坚决杀掉蔡邕了吧?蔡邕是关东集团人士,力挺蔡邕的郑玄就是关东人士,马日磾就是关中人士。
河东集团有谁?说不上来,那时候的河东集团太弱小了,真正兴起要道魏晋南北朝。关中集团在西汉很强,东汉一直不温不火,因此这时候的关东集团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东汉帝国是怎么走向衰败的?关东士族集团垄断政治资源,所引发的斗争以及政权腐败是最重要的原因,好容易走向权力中心的王允怎么办?
拱手把权力还给关东集团?那怎么可能!可是王允虽然掌握了最高权力,但是他的政治基础太弱,所以一面是不愿意拱手让出胜利果实,一面又担心守不住胜利果实,所以他变得患得患失!
倘若王允抛弃个人得失,要想稳定朝局的话,李榷、郭汜根本不是问题,他只要做一件事:让袁绍等关东豪族入朝,十个李榷郭汜也白搭。
但王允没这么做,他从来就没对袁氏、陈氏、荀氏、杨氏等豪族发出个任何友善的信号,而是关起门来给自己“垒窝”。这哪里是“骄傲自满”,而是权力派他,这也不是“愚蠢”,而是“刷聪明”。
或许他想学习董卓,以强力手段压制住关东集团,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至于西凉散兵游勇,那哪里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
可以说,是王允的自私,和对西凉军的低估,才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那么,假如王允招降李榷、郭汜呢?能不能从此大汉中兴?一个字——扯!
真相原来如此,“三人转”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
其实到这儿我们已经就看清了东汉帝国衰弱的本质:东汉的豪门政治已经走向了末路穷途,除非以革命的方式推倒重建,绝没有起死回生的理由。
我们推演一下李榷郭汜被招降,可能带来的几个结果:
1.西凉军和关东军谁在汉帝国军队中唱主角?
2.军队听王允的,还是分别听各自政治大佬的?
3.“王允的中央”关东豪门集团能认可吗?袁绍等人会乖乖缴枪吗?
4.假如关东集团不承认王允,王允拿什么抗衡全国大大小小的军头?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列出一串,结论就一个:即便王允收降了西凉军,他也摆弄不了他们,也没办法对抗关东集团,更没办法铲除东汉帝国败落的根。
所谓大汉中兴,那只是士族集团用来标榜自己的道德旗帜,用来欺骗天下人的美丽谎言!
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谢谢邀请!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也不可能中兴。因为自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已经无可挽回。董卓虽死,部下还在,李傕、郭汜等人,比董卓还坏,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允忽视了一个人物,那就是贾诩,这个人物对东汉政权的安危,关系很大,别说王允没有答应赦免李傕、郭汜等人,就是答应赦免李傕郭汜等人,王允也没有驾驭李傕郭汜的能力,王允只适应做文官,统帅军队,可不是说说玩的,真正地能控制局势的人也只有曹操。当时李傕、郭汜看到董卓已死,群龙无首,感到局势不妙,立即逃离京城,可是贾诩他不这样认为,他和李傕、郭汜说,你们现在逃跑,王允还要追杀,一但走散,到时只有死路一条;如果现在杀回京城,不但能为董卓报仇,还能控制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晚。所以李傕、郭汜杀回京城,就连吕布也无法阻挡,李傕、郭汜又一控制控制朝廷,作恶比董卓还要甚之,王允等人也被杀死,整个京城,惨不忍睹。
所以说,就是王允答应赦免李傕、郭汜等人,中兴汉室,也难上加难。此时天下群雄四起,汉献帝根本没有什么能力来控制天下,只能靠身边的大臣,王允根本也驾驭不了贾诩、李傕、郭汜等人。王允的失误,就是没有将贾诩和董卓一快儿杀死。
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王允如果招降凉州军,无疑可以稳住朝廷形势,改写历史。但是,无论这个历史如何改写,想让汉室复兴也是不可能的。
控制住几股主要力量,就可能稳住朝廷当时,长安附近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两股:并州武人、凉州武人。
军力最强的是凉州武人,他们是董卓原班人马,既有早期奉何进命令进来的,也有董卓掌全后陆续进来的凉州军。其次是丁原带来的并州军。这支力量在丁原被杀后,归顺董卓,由吕布统帅。
原中央军系统,何进统领的北军等禁军以及宦官把控的西园八校尉,他们力量在董卓入京后遭到了破坏,或领军人物出走(如原西园八校尉中的袁术、曹操等人),或依附董卓(如原属何进的张辽);
董卓入京时,何进、何苗已死,北军五校等群龙无首,董卓顺势吞并了这些力量;随后,董卓通过吕布杀丁原,吞并了并州军;最后,随着西园八校尉纷纷出走,又被董卓把握。
因此,董卓得以独步京城,把持朝政。王允利用并州军与凉州集团的矛盾,联合吕布杀了董卓。(并州集团与凉州集团的矛盾由来已久,吕布与胡轸不团结,是孙坚得以击败董卓军,攻入洛阳的重要因素)。
董卓死后,并州军支持王允,能够控制实力最强却群龙无首的的凉州武人,成为王允能否控制局势的关键!
王允有可能稳定住局势王允当时有条件控制住局势。
1、董卓被杀后,凉州众将李催、郭汜等人派人入朝,请求朝廷赦免;
董卓死后,凉州军群龙无首,各派本无意再与王允、吕布竞争。2、吕布及众同僚纷纷提出赦免凉州军,但王允不许;
看来:尽管凉州军随董卓作恶,并与吕布不合,但群臣都主张赦免凉州军;招抚凉州军,不存在内部阻力!
3、有人建议以皇甫嵩接过董卓旧部,王允认为这样会刺激关东诸侯,拒绝!
王允认为,凉州军重新统合到一起,关东诸侯会担心,自然,王允本人也会忌惮一支重新统一的凉州军,因此,王允否决了由皇甫嵩或者任何人独掌凉州军的可能。4、凉州军风传朝廷在遣散他们后,将尽杀凉州人,于是在贾诩建议下杀回长安,暴动成功!
看来:凉州军为求自保,联合到了一起。凉州军军力强过吕布并州军,吕布无法抵挡!
5、凉州军夺权后,彼此又争战不休。
凉州军再无董卓一样的老大,他们在一起危急时会合作,但再不是一支统一一致的军队。由上可知:董卓死后,凉州军群龙无首,不倾向于与王允、吕布竞争!
王允完全有机会通过招降控制凉州军,并对凉州军分而治之,从而最终控制局势!
汉室不可复兴,群雄割据不可避免即便王允能控制中朝廷形势,也是不可能避免群雄割据的。
就在王允杀董卓的这一年,群雄之间的战争逐渐进入高潮:河北,袁绍与公孙瓒同年在界桥、巨马河连续大战;兖州,曹操已经入主兖州;荆州,袁术已经派孙坚与刘表大打出手。此时的“诸侯”,已不是当初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的,以太守、郡守为主的,拥兵自重的地方官了,他们是袁绍、袁术、公孙瓒等人组成的,横跨数郡县,甚至数州的武装集团!
即使王允控制了朝廷局势,难道朝廷有能力阻止这些大诸侯之间的互相兼并吗?
后来的曹操,他控制了大汉朝廷吧!难道曹操就因此可以号令天下了吗?
挟了天子,想要统一北方,还是要靠一场一场的激战!没有击败孙权,就照样管不了江东!即使王允控制了朝廷,他与后来控制的大汉朝廷的曹操一样,行不行,最后还得看武力!
从军事力量上看,并州、凉州军的战力此时可以傲视群雄,但王允们是不是可以击败袁绍、曹操呢?
爆个冷门,即或王允真的击败了袁绍、曹操,扫平“叛逆”,他会不会成为新的改朝换代者呢?指望当代周公来拯救汉室,王允并不比曹操靠谱!
历史是由一个稳定的大趋势(主旋律)和若干个偶然因素组成的交响曲。王允如果招降了凉州军,稳定了朝廷,这无疑会极大的改变后来的历史走向,但大汉分崩离析的历史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个人看法,请大家批评!
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不能,王允除董卓不是因为他忠心汉室,而是因为董卓大权独揽,横行霸道,王允等人在朝中每天战战兢兢,唯恐那一天得罪董卓,而被斩首。
李,郭和西凉军本来就是虎狼之师,非王允能节制,即使降朝,由于手中有兵马,不会让王允操纵他们,反而会象董卓那样,依仗兵势点据朝中大权,王允反而会有杀身之祸了。
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东汉真正的乱局是从大将军何进被杀后开始的,因为听从袁绍的建议,何进一心打击宦官,不惜把宦官逼上绝路,结果因为大意,何进反而被宦官所杀,何进一死,朝廷群龙无首,袁绍、袁术兄弟趁机率军诛杀所有宦官,东汉历史上称雄政坛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被消灭。
何进之死引发了乱局,也带来了更大的威胁,这就是地方军阀凭借武力掌控朝廷,这在两汉近四百年的历史上是首次出现,董卓就是因为被何进招到洛阳,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与权术,在朝廷群龙无首的时候控制了皇帝,一跃成为东汉政权的实际控制人。
然而好景不长,董卓虽然控制了朝廷,但由于他所依靠的是残酷的迫害与武力,所以背地里反对董卓的人非常多,就连董卓身边的吕布也开始反对董卓,最终吕布在王允的忽悠下杀死了董卓,吕布与王允联合起来控制了朝廷。
何进
本以为董卓一死,东汉朝廷会再次回到之前稳定的状态,但是王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居然在赦免董卓旧部的决定上犹犹豫豫,甚至公开表示不愿意招降董卓旧部,这种做法一下子就激怒了董卓旧部,他们在贾诩的鼓动下,联合起来攻打长安城。
以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贾诩等人为首的凉州军队很快攻破了长安城,打败了吕布,杀死了王允,控制了汉献帝,本以来董卓被杀后,皇帝可以恢复自由身,没想到了是才出狼窝,又进了虎穴,李傕、郭汜等人又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那么问题来了,董卓被杀后,王允只需要招降董卓旧部的凉州兵就行了,这样就没有后来的李傕、郭沁反攻长安,王允也不会死,那为何王允不肯招降呢?
董卓
《后汉书》: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最初,王允是准备赦免董卓部将的,吕布也劝王允赦免,但是王允却对群臣解释道:这些人本来是无罪的,只是跟随董卓身不由己而犯了错,现在如果给他们加上恶逆的罪名而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会让他们产生猜疑和恐惧,心理上会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计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
王允的这个逻辑让人难以理解,前面说董卓部将是无罪的,后面又说赦免他们又让他们产生猜疑,心理上会受不了,这其实是前后矛盾的,如果他们真是无罪的,直接赦免就行了,如果他们真的有罪,你如果不赦免这些人,是会引发动乱的。
王允
要知道当时董卓手下的凉州兵差不多有十余万人,这些军队由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等中郎将统领,除了吕布之外,其他将领都驻守在长安以东的地区,以防范函谷关以东的军队,董卓之所以被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长安城中忠于董卓的军队不多。
换句话说,董卓是把重兵部署在外,导致内部兵力空虚,而被吕布所杀,即使董卓被杀,但是他的部将几乎没有任何损失,成建制的存在,这些人的兵力加起来远远大于长安城的军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吕布都看到了这个隐患,所以建议王允把董卓的财物拿出来分给公卿与将校,从而拉拢人心,但是王允又拒绝了,他认为没有这个必要,王允甚至直接看不起吕布,因为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而吕布则是出身贫寒,士族与平民之间有着严重的阶级代沟。
吕布
王允拒绝招降董卓旧部真正的原因就是阶级认同。士族在东汉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汉桓帝与汉灵帝统治期间,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大量的士人被定性为党人,并禁止参政,这剥夺了士人做官的权利,引发了士人强烈的对抗。
所以在桓灵二帝期间,士人联合外戚对付宦官,汉灵帝去世后,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联合了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企图共同铲除宦官,但由于何进犹犹豫豫,被宦官抓住机会杀了,袁绍因此而杀尽了宦官。
就连董卓进京的建议也是袁绍向何进提出的,否则东汉历史上哪有董卓什么事,董卓控制了皇帝与朝廷,等于是抢夺了士人在政治上的胜利,所以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联合起来反对董卓,董卓因此而迁都长安,并将重兵部署在长安以东防范关东联军。
关东兵
关东联军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联军,是以袁绍为首的,袁绍出自东汉有名的大家族-汝南袁氏,其家族有着四世三公的美名,多年混迹朝廷参与政治,这是所有世家大族的共同理想,士人们想建立一个所有士族参政议政的政权。
袁绍出自汝南袁氏,王允出身太原王氏,两人的出身类似,地位类似,理想类似,因此产生了认同感。
《后汉书》: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凉州人,允议罢其军。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甚不可也。
在董卓被杀后,面对如何处置董卓旧部的问题上,王允一直反反复复的,王允企图削夺凉州将领的兵权,并且取缔所有军队,同时还想利用关东联军去控制董卓旧部。
王允与董卓
有人对王允说道:凉州兵素来忌惮袁绍,畏惧关东兵,如果派关东兵去解散凉州兵,凉州兵就会担心性命不保,这样容易引起兵变与动乱,还不如派皇甫嵩去统领凉州兵,以便安抚军心。
这个建议也被王允所拒绝,王允认为:关东兵是反对董卓的义兵,是我们的盟友,现在董卓已经死了,如果把关东兵驻守在险恶的地方,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
王允居然以担心关东将领疑心不重视他们而拒绝了这个建议,这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虽然这个建议并不完美,但是有关东兵牵制凉州兵的话,凉州兵断不可能如此容易攻破长安,话虽如此,但是关东兵只是一盘散沙,或者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根本没有心思对付凉州兵。
关东将领们只想着如何去抢地盘,当初董卓在洛阳做恶时,关东兵中除了曹操与孙坚真的出兵攻打董卓之外,其他所有将领,包括盟主袁绍都没有出动一兵一卒,这样的关东兵根本不会为了王允而对付凉州兵,王允认为自己和关东兵站在同一战线,多少有点自卖自夸的感觉。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
政治是复杂的,敌人的敌人并不一定就是你的盟友,王允认为董卓的敌人(关东兵)就是自己的盟友,有些过于乐观了,王允只是从身份地位和家庭出身的角度来看待政治问题,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和关东兵是同一战壕的。
事实上,关东兵根本不关心董卓,也不关心朝廷被谁控制,看看关东兵盟友袁绍的表现就知道了,当初关东联军反对董卓没有结果后,袁绍就来到冀州抢地盘去了,他只关心谁能占领河北,根本不关心朝廷是被董卓控制还是被凉州兵控制。
王允没有看到这一切,一意孤行地认为不能赦免凉州兵,再加上消息传递不通畅,社会上起了流言,说王允想要解散凉州兵,杀死所有凉州人,董卓旧部听到这个传言后,就陷入了绝望,人在绝望之下就会拼命,凉州兵认为自己横竖是个死,不如拼命一搏,还有活命的机会,于是在贾诩的劝说下,凉州兵们联合起来杀向长安城。
凉州兵
本来这一切都可以避免,只需要王允以皇帝名义下一道圣旨,内容就是赦免所有凉州兵与董卓旧部,只要这么做,根本就没有李傕、郭汜等人的叛乱,朝廷就会再次陷入被军阀所控制的局面,那样的话,大汉会中兴吗?
东汉走到这一步,永远不会中兴了,只会逐渐衰弱并灭亡。
从何进被杀后,袁绍等人杀死了所有的宦官开始,东汉注定要灭亡,宦官是东汉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是皇帝可以依靠的一个政治力量,在东汉历史上,每当权臣强大时,皇帝都是联合宦官来铲除权臣的,现在宦官没了,士族控制了政权,那皇帝永远只能是傀儡。
士族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地方上,他们有庄园经济,把田地租给没地的人耕种,藏匿并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他们有话语权,有控制舆论的权力。
王允掌权就是士人掌权
在朝廷中,他们有推荐权,能向朝廷和地方推荐自己人做官,他们有政治权力,能让自己参政议政,并且不同士人之间相互联姻,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士人集团,这是一个政治利益共同体,其力量强大到能与皇权相抗衡。
王允掌权的时候,汉献帝仍然是傀儡,朝政还是王允说了算,王允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大汉中兴,那只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即使没有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东汉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谢邀,哥们儿,你难道想改变历史吗?朝代更迭,是天像使然,如果是气数已尽,谁又有那个能力去改变![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