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兄弟相争李渊提出中分天下,李世民同意了,为何李渊反悔了?
随着李建成、李世民哥俩的争斗进入白热化,护仔的李渊迫不得已,提出以潼关为界,李世民出镇洛阳当土皇帝,以此隔开哥俩的互啄。
焦头烂额的“老母鸡”李渊怎么也想不到,这么“完美”的计划居然失败了!中分天下的流产,让两派势力滑落你死我活的境地,进而引发了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
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中分天下”其实馊得很,开国皇帝李渊怎么会出此下策呢?我们先按史书的记载,还原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最后再给您揭示史书没记载的一些秘密。
随着大唐统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洛阳的攻克,李世民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他被任命为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天策将军,有权开衙设府,宛若一个小朝廷,地位直逼太子李建成。
即便如此,李渊依然觉得亏待了二郎,估计是喝多了,有一次私下允诺李世民:宝贝儿,天下是你帮我打下来的,将来我要立你为太子。
就在天策府上下一片欢腾之际,东宫那边不甘心被“破门”,发起了疯狂还击。李建成得到了四弟齐王李元吉的支持,哥俩利用唐初宫禁不严的漏洞,频频出入春色潋滟的后宫,跟李渊的嫔妃们展开“深度外交。”
《旧唐书》对“深度”的解释是,李渊长了满头“绿毛”:“高祖所宠张婕妤、尹德妃皆与之淫乱。”结果就是李渊三百六十度被包围,听到的都是夸赞李建成,控诉乃至离间李世民。
偏偏李世民不屑于与这些女人及其家族同流合污,甚至公然打压她们的不法行为。就这样,李二给自己的太子之路竖起了一堵墙。李渊也逐渐改变了态度,开始讨厌二郎对自己的不恭敬、抗命,生生咽回了当初的承诺。
1:1,中圈重新开球!
平局不是李建成的终极目标,要乘胜追击。他与幕僚们进行了一次SWOT分析,认为秦王府兵多将广,攻强守弱,太子府政治大佬云集,是守强攻弱。结论:买C罗、姚明,加强攻击性。
于是李建成疯狂开支票,悄悄组织起一支两千人的“长林军”,又让心腹庆州都督杨文干做好进军长安的准备,随时打李世民一个突然袭击。
内外夹击,好手段!估计李世民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了。为了给杨文干的装备升级,李建成又给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下了一道命令:给杨文干运送一批铠甲等装备。
问题就出在尔朱焕和桥公山身上,哥俩走到豳州被风一吹清醒了:咱们这是谋反啊,没长铁脖子干嘛干这事?
于是哥俩一封告密信,特快专递到了李渊手上。
当时李渊正在离长安250里外的仁智宫消夏,接到信的他从头凉到脚:快,派飞机接二郎觐见!
李世民到达仁智宫的时候,李建成已经被李渊诓到仁智宫囚禁起来。李渊一改冰冷的态度:宝贝啊,你哥……,你去搞定杨文干,我立你做太子,将来让你大哥做蜀王,要是不听话你随时可以收拾他。
李建成原想发动偷袭,却不料球员不给力,半路丢球了,反被李世民打了个防反。哈哈,李二内心狂喜,他在心里已经默默地将比分牌翻成了2:1。
当李世民平定杨文干叛乱后,回到场上一看,咦?怎么还是1:1?裁判,是不是你搞错了?
李建成笑了,秦王府上下几乎哭得稀里哗啦:黑哨啊!
原来,李世民刚走,红粉军团又开始对李渊轰炸,当然也有李元吉,还有一位大唐开国最牛的卧底封德彝。在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下,李渊同志的认识高度有了质的提高,他认为:太子的行为不是针对自己的谋反,而是由于老二太咄咄逼人,人家迫不得已采取的正当防卫。
既然如此,李渊看看两边:都是你们这些手下人挑唆,害得我家两只公鸡斗得一地鸡毛,太子府王珪、韦挺、秦王府杜淹,判流放。
李渊各打五十大板,以为自己吹了个红哨,他哪知道正是自己的糊涂,更加激化了两派的矛盾。
不久,李世民受邀到太子宫喝一顿,结果宴席上发生了骇人的情形:李二喝着喝着突然口吐鲜血,在族叔李神通的搀扶下,踉踉跄跄地回到了秦王府。
对这件事,《新唐书》立场鲜明地指出,这是李建成下毒所为,而《旧唐书》则不持立场。同样不持立场的还有李渊,他亲自到秦王府探视二郎,又严令诸王:秦王不善饮酒,以后禁止你们再这么灌他。
李渊嘴上这么说,心里恐怕不是这么想的,他当即向李世民提出了“中分天下”的计划。
对这件事,新旧唐书措辞略有差异,所表达的意思一致:“宝贝儿,得天下都是你的功劳,当初我想立你做太子,你又不肯。如今你大哥做太子这么多年了,我也不好拿下他。这么的吧,你去洛阳,陕东归你,你可以在那里建天子旌旗,跟当年梁孝王一样。”
李世民哭了:爹啊,我不想这样啊,我舍不得离开您啊!
李渊:“少装蒜,就这么的吧!”
李世民乘着擦眼泪的空档,把憋了半天的笑意偷摸释放掉,又恢复一脸悲戚,送老爹回宫。
李建成得到消息立刻炸了:神马玩意?中分天下?凭啥把我的江山分出一半!李建成不傻,李渊表面上很公平,但对未来的继承人李老大来说,就是剜他的肉。
整了半天,最后还是1:2!李建成决定奋起还击,不惜掀翻比分牌!
李渊的嫡妻窦氏去世早,大概他这个爹过多地“兼职”了妈,所以李渊有个毛病,哪个儿子在跟前就对哪个亲,说话贼管用。这一回,李建成和李元吉围着“老妈”,三言两语就让他再次吹了“歪哨”:
“老妈,哦不,老爸,你看看老二身边都是什么人,大多都是山东人。这几天我听说秦王府上下都乐疯了,回到洛阳他们就龙归大海,关起门来玩独立,这哪是梁孝王?”
李渊一哆嗦:啊!各位观众请注意,刚才进球无效,经视频裁判分辩比分依然是1:1!
就这样,李渊左摇右摆,以慈母之心把儿子们推上了你死我活。利益面前哪来绝对公平,有时候为了整体利益,就得忘记自己是个父亲。李阿婆妇人之仁,反而给儿子们火上浇油,所以“玄武门之变”,他罪责难逃。
李建成为何一句话就能改变李渊的“中分天下”计划呢?
李渊的“中分天下”,跟赵武灵王把国家一劈两半不同,他的构想是东西两边依然是一体,只是东边由李二自治,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但从形式上还要承认大唐一体。
可李建成告诉他,李二一伙都是虎豹,让他们出笼,哪有再乖乖听话的事?大唐分裂就是必然的结果,弄不好他们反戈一击,把大唐彻底打碎了!
分裂是李渊不能接受的,估计李阿婆心里忍不住骂李二:小王八羔子,难怪这么痛快就答应了呢,原来心怀鬼胎啊。
李渊这个人面对亲情显得很优柔寡断,这是事实,可他毕竟是刀头舔血出来的“悍匪”,玩政治、玩刀枪,他哪一样都是行家,连你我都能想到的事,他怎么就脑短路了呢?他怎么会这么水?
是的,我高度怀疑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客观讲,李世民确实是伟大的帝王,可伟大不等于完美,我们没必要造神。理性分析那段历史就不难看出,李世民一直拼命地给自己贴金,以便告诉后人:俺李老二当皇帝不全是靠杀兄夺位,皇位本来就该属于我!
史书上反反复复以李渊的口吻强调:大唐得天下,李二一柱擎天,李渊是个配角,李建成就是摘果子。事实上这是个笑话。
在统一天下的前期,李建成的战功与李世民基本不相上下,后期李渊为了培养李建成的政务能力,不可能再让太子总是上战场,从那以后,李建成开始专心政务,军功就远远落后于李世民了。
所以,严格来讲,李建成的功劳隐形部分太多,至少不落后于李世民,摘果子一说纯属被舆论带偏了。
说李世民的贡献大于李渊就更奇葩了,要真是这样,当初李世民干嘛不自己玩,非要拉着老爹?当时天下各派武装多如牛毛,为何唯独李渊振臂一呼,五个月就攻破长安?
告诉你一个事实,单单李渊的身份价值,就是个无可估量的宝!李渊是陇西李氏的嫡系掌门人,唐国公,陇西李氏不下数百子弟,再加上他们的姻亲关系,几乎将关陇的所有政治势力一网打尽了。这才是李渊成功的政治基础,军事实际上是配角!
直白一点说,李二再牛,他如果挑大梁,只能当苦力,一寸一寸地耕耘,随时会被哪位大佬干掉。李渊是资本家,发句话就能来一帮捧臭脚的资本大佬。李二有资格跟老爸比功劳吗?笑话!
如果你一直坚持认为李二是首功,只能说你没看透历史的本质!
所以,所谓李世民功劳如何大,李渊如何水,甚至所谓“中分天下”,那都是美化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杨文干事件”就是李世民一手导演的大戏,太子李建成才是受害者。
真相究竟怎样,一切不得而知了,我只能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中分天下”之说不可信!
为解决兄弟相争李渊提出中分天下,李世民同意了,为何李渊反悔了?
我相信李园绝对不会说这种话,因为什么呢?对于古代帝王来说,最难以容忍的就是权力的分配,如果说流李渊说了中分天下的建议,那么说明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也无法完成隋末唐初的混战局面,建立统一的唐帝国,我们现在由于受到唐史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结束隋末战乱,的是李世民,其实李世民只是一个执,执行者,大的方向和战略是由李渊来进行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她应该知道,对于国家分裂,他是无法容忍的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都不会这么做,因此我感觉李渊如果说过这种话,只是抛出一个诱饵,并不是说真的要中分天下,因此大家要注意古代帝王和现代是一样的,他们都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不可能为了一己之私欲而使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为解决兄弟相争李渊提出中分天下,李世民同意了,为何李渊反悔了?
因为这是个有害无益的选择。大唐建国时间尚短,国力空虚,一分为二更不是北边游牧民族的对手,只有当儿皇帝的命了。本来李建成是太子,天下一分为二,李老大能乐意?李二同意是本来他没有继承权,现在有一半已经偷着乐了。再者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在前,一山不容二虎,李老大李老二都不是屈居人下之辈,等老李死了,天下还是大乱。所以这个想法只能暴露出老李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为解决兄弟相争李渊提出中分天下,李世民同意了,为何李渊反悔了?
为防止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俩斗得“你死我活”,唐高祖李渊想了个“两京分治”、中分天下的折中方案!至于说李渊是何种情况下提出的这个方案,却跟一桩“谋杀案”有关!因此,这个事就值得说道说道了!
差点被毒死的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曾经专门请李世民喝酒,史载: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资治通鉴·唐纪七》
大意是,李建成夜晚请李世民喝酒,不料,李世民却喝得“暴心通,吐血数升”。很明显,李建成是在酒里下了毒,准备把李世民毒死!
不过,这件事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李建成如果下毒毒死李世民的话,为什么没有毒死呢?难道是手下留情?还是说他的叔叔淮安王李神通,一看苗头不对,立即把李世民托走的?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就事件的紧急程度而言,唐高祖李渊也应该治李建成的“罪”才是,毕竟,他差点把自己的弟弟害死!
然而,李渊得知以后,也仅仅是谴责了一番李建成而已:
“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复得饮。”
完了!就这么一句话!由此可见,李渊对于太子李建成的宠爱。
转过头来,李渊安慰李世民说:
“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争,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李渊这段话大体有两个意思:一是考虑到李建成“为嗣日久”(已7年),李渊不打算剥夺他太子之位;二是考虑到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不和,提出了一个“两京分治”的方案,即将大唐一分别为二,一部以长安为首都,李建成称帝;一部以洛阳为首都,李世民称帝。
汉梁孝王刘武(~前144),西汉梁国诸侯王,汉文帝刘恒嫡次子,汉景帝刘启同母帝,母亲为窦太后。刘启、刘武亲兄弟俩也曾经争夺过汉帝位。最终结果是刘武妥协,被封在淮阳这个地方为王。他们好在没有发生兄弟相残的残酷事件!这种处理结果,对唐高祖李渊来说“堪称完美”。
李渊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希望李世民能够“让一让”自己的哥哥。
可是李世民不同意,“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可是,李渊依旧坚持:
“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烦悲也。”
显然,李渊认为长安和洛阳之间的距离很近。如果你想来看我,来就是了,不必再悲伤下去了。
由李渊的坚持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李渊似乎对自己儿子之间的争斗也已经没有办法!在他眼里,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这个“两京方案”了!
那,为何李渊又反悔了呢?既然李渊坚持,李世民也只好按父亲的意思,准备着离开长安,前往洛阳。
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以后,就在一起商量:
“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
看来,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害怕李世民到了洛阳以后“有土地甲兵”,做大做强!以后再想收拾他,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如此认为,还有一个因素是东宫里至少有2000宫府兵!关于这些宫府兵是如何来得,史载:
建成乃私召四方骁勇,并募长安恶少年二千馀人,蓄为宫甲,分屯左、右长林门,号为长林军。——《旧唐书·隐太子李建成传》
只可惜,“玄武门之变”时,这2000多精兵在太子李建成、李元吉被诛杀以后才开始发挥作用。不过,彼时一切都晚了。当然,这都是后话。
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好以后,“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
“秦王左右闻往洛阳,无比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
是,李渊是打算让李世民前往洛阳,但是,他也担心李世民的手下将军们也去怎么办?而且,从军事作战的能力上讲,李世民的确是将才难得!到时候,别说李建成已经继位,就算自己没有退位,自己这个二儿子在洛阳发兵讨伐自己,自己也受不了啊!
所以,至此时,李渊的想法已然发生了改变!他的重点不再是缓和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间的矛盾上,而是放到了李唐王朝社稷的安危上!
最终,李渊改了主意:
“上意遂移,事复中止!”
李世民还没上路,就被“挽留”了下来!
结语: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李建成、李元吉的想法并无不妥之处!只是他们两个也没想到,李世民竟然敢于在自己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动“玄武门之变”, 而且还成功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看,李建成、李元吉兄弟难免失算吧?还不如把李世民放归洛阳呢?到时,即便双方开战,李渊还在,还是有一定的机会。
再看李渊,若是他当初能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变的话,以后的情况也是难讲。
说来说去,都是造化使然啊!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
(网图、侵删)
为解决兄弟相争李渊提出中分天下,李世民同意了,为何李渊反悔了?
汉王杨谅的前车之鉴啊!杨谅割据并州这是当年杨坚为了保住杨家天下加紧控制东部并州而采取的措施,而杨广继位后立刻派杨素进行了讨伐与镇压,但是过程并不顺利且有凶险,李建成深知如果平分天下,秦王李世民力量远远超过当年杨谅,自己若得西部则世民得东部,恐怕是必败无疑
为解决兄弟相争李渊提出中分天下,李世民同意了,为何李渊反悔了?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的悲剧会重演,如果李渊让李世民和李建成各自为政,自立为帝,迟早有一天“八王之乱”的悲剧就会重演,一山不容二虎,他们拔刀相向是迟早的事,所以李渊在决定之后就马上后悔了,毕竟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骨肉相残!
一、虽然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但在大唐开疆拓土的战斗中,李世民的功劳远远要高于李建成,李世民不管在朝中还是在军中的威信不是李建成能比的。而李建成做为嫡长子,地位要比李世民高的多,但他心胸狭窄,处事优柔寡断,朝中的人脉不行。在这种形势下,李建成哪里是李世民的对手呢,但李渊也是无可奈何,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二、李渊曾许诺李世民,等到他夺得天下之后立他为太子,天下统一后李渊却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出于许诺,李渊封李世民各为司徒、中书令,还发明了天策上将之职授予李世民,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但在“立长不立幼”的礼法之下,李渊没有传位给李世民的意思,反而感觉到李世民功高震主,对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构陷李世民的阴谋视而不见。这也成为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三、李渊深知,自己百年之后,李建成是根本斗不过李世民的。李世民连年征战在外,带领自己的势力镇守洛阳。只有把李世民困与长安城中,李世民就不敢明目张胆的篡权。如若分地!分而治之,李世民不可能一辈子甘心为臣,谁不爱当皇帝,所以李世民发动兵变是迟早的事。
所以李渊一想到这些,他就感到不寒而栗,分地而治的念头一扫而光。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李世民无奈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诛杀,登上帝位,尊他为太上皇,这是他也是欲哭无泪啊!
(图片来自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