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诛吕后,满朝文武刘氏子孙为何无人提议废去吕雉名号尊位?

诛吕行动中,吕氏一族连嫁出门的姑娘,甚至这些姑娘们所生的儿子都全部被诛杀。历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场清洗来得这么彻底,作为吕氏家族的老树根吕雉,为何却没被剥夺尊位呢?

原因有三:对大臣们来说这么做没必要,对汉文帝来说他做不到,对功臣派来说他们不允许。

所谓名号尊位,就是指代表古人身份和地位的称谓,比如吕雉的“高皇后”,就是她的名号尊位,“高”即“汉高帝”刘邦,“高皇后”确认了吕雉作为大汉开国皇帝刘邦嫡妻的身份。

嫡妻身份对一个已经去世的女人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认为很重要!首先映射在政治上,只有嫡妻的儿子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其次体现在礼仪上,只有嫡妻才有资格接受后世子孙祭拜。

所以,西汉其实一直很“畸形”,从汉文帝开始皇位就被庶系“霸占”,皇帝们一边拜倒在吕雉的神位之下,一边心里想的都是“亲祖宗”薄太后。

既然如此,为何不将吕雉的神位扔出太庙,换薄太后“上岗”呢?毕竟这种操作历史上比比皆是。

首先,对大臣们来说,废黜吕雉尊号实在没必要。

诛吕行动针对的对象是吕氏家族,而不是已经去世的吕雉,直白一点说,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从吕氏手上夺权,而不是跟死人较劲。

所谓名号尊位,表面上是对逝者的尊崇,实质是其后人的政治光环。既然如此,当吕氏家族连外嫁的女人都被清洗干净了,再也没有人可以借吕雉的光环兴风作浪了,废黜它还有意义吗?

其实作为大汉开国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吕雉的政治才华,以及她对汉帝国的振兴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废黜吕雉的尊号很可能引发执政方针的变化,甚至政治派别的纷争,这些都是朝臣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清洗吕氏,延续吕雉的政治方略,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其次,对汉文帝来说,他做不到废黜吕雉。

从主观出发,汉文帝恐怕是唯一有废黜吕雉动机的人,理由很简单,一旦吕雉被剥夺尊号,空出来的位置肯定由薄太后顶替。如此一来,汉文帝就摇身一变成了嫡子,他就从Z变“非法夺位”,变成了合法的“嫡系即位”。

我们一直称“薄太后”,其实这个称谓不准确,薄太后始终只是个“王太后”,而不是“皇太后”。按理来说,当汉文帝从代王变成了皇帝,她只能随之变成“太妃”,除非吕雉给她腾位置。直到东汉开国,光武帝刘秀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下旨废黜了吕雉,才将“高皇后”的凤冠带到薄太后的头上。

可汉文帝为何不作为,宁可憋了巴屈地拜倒在吕雉脚下,却不为生母薄太后争一争呢?

对不起,汉文帝做不到,皇帝并不能一手遮天,尤其是汉文帝。汉文帝的皇位得来纯属天上掉馅饼,他没有参与诛吕行动,却因为功臣派与齐王系的鹬蚌相争,当了一回老渔翁。

有得必有失,在意外被皇冠砸中的同时,汉文帝就不得不面临着功臣势力和诸侯王们的掣肘,甚至敌视。在这种情形下,汉文帝断然不敢废黜吕雉,给诸侯王们以口实掀起新的风波。

尤其是功臣势力,他们是万万不会允许汉文帝废黜吕雉的!

最后,对功臣派来讲,他们不允许废黜吕雉。

嗯?功臣派是吕氏一族的死对头,怎么可能会替吕雉守名号尊位?政治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利益和矛盾往往会易位,比如此刻吕雉的尊号,就是保证功臣派利益的工具。

诛吕行动虽然打出的旗号是吕氏谋反,可事实上这是污蔑,真正谋反的是齐王系和功臣派,目的就是为了跟吕氏夺权。

为了利益最大化,功臣派又背信弃义,抛弃了齐王刘肥选择了寸功未立的汉文帝。在他们的布局中,没有势力的汉文帝坐上皇位后,无论从感恩的角度,还是政治依靠的角度,都必须拿他们当块宝。

假如他们同意汉文帝废黜吕雉会是什么情况?那就等于从法理上公开承认汉文帝的嫡子身份,人家即位靠的是身份,不是功臣派的抬举,既然如此凭什么要感谢他们?

这岂不是要摆脱控制!所以功臣派一定不会允许废掉吕雉的尊位。吕雉的存在等于是加在汉文帝头上的紧箍咒:你记住了啊,你是庶子,如果不听话,废了你名正言顺!

妙吧?死人的尊号成了活人的工具!

西汉诛吕后,满朝文武刘氏子孙为何无人提议废去吕雉名号尊位?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汉高祖刘邦庶长房的几个孙子在发动“剿灭诸吕”的政变之时就已经给出答案了,他们剿灭的是“诸吕”,而不是吕后。所谓“诸吕”,大概其就是吕氏子弟之意。换言之,从一开始,刘姓宗室就没有把矛头指向吕后。

吕后是汉高祖原配正妻

虽然在吕后进门之前,汉高祖刘邦已经有了“外妇”曹氏并生下了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但是,刘邦一直没有把曹氏娶进门,吕后是以原配正妻身份进入老刘家的!在中国古代,妻和妾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只有明媒正娶进门的才叫妻!其他女人只能叫妾,而且妾进门不能叫娶,只能叫纳妾而不是娶妾。至于曹氏,连妾都算不上,太史公给了她一个称呼,叫“外妇”。而发动“剿灭诸吕”政变的,恰恰就是“外妇”曹氏的几个亲孙子。

在中国古代,对于妻妾的地位是有法律规定的,以妾为妻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法律对帝王家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是庶长房的孙子喧宾夺主否定嫡祖母的地位,这是彼时的法律和道德伦理系统所不允许的!不仅庶长房不行,后来成为大宗的汉文帝刘恒也不行。这也是刘恒给自己生母薄太后另建南陵的原因所在,因为长陵系统中的后陵只能是吕后的!庶出皇帝的刘恒也不能喧宾夺主。除非刘邦废了吕后,刘邦的后世子孙必须承认吕后的原配正妻身份!否则就是不孝,在以孝道治天下的时代,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皇帝也不能不有所顾忌。

汉惠帝刘盈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在刘邦庶长房的几个孙子发动“剿灭诸吕”的政变时,汉惠帝刘盈已经去世多年。正所谓盖棺定论,刘盈的皇帝名分是确定了的!更何况,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皇太子,是名正言顺的天然皇位继承人。吕后作为刘盈的生母、刘邦的原配正妻,是最天然、最“根正苗红”的皇太后!比后来的薄太后要名正言顺得多。

无论是刘邦庶长房的孙子、还是汉文帝刘恒,都无法否定、也不敢否定汉惠帝刘盈的皇帝身份。否则,他们就是“乱臣贼子”!他们能做的就是利用宗法制度作文章,让刘盈绝嗣,从而以庶长房或兄终弟及的身份继承皇位。这就是为什么刘邦庶长房那几个孙子要杀爵绝汉惠帝刘盈庶出之子的原因所在!既然不能否定汉惠帝刘盈,那么吕后的皇太后身份自然也无法否定!一旦否定了吕后的身份,如何定位汉惠帝刘盈便成了一个大问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彼时吕后和刘盈都已经入土,为两个死人搞得活人鸡犬不宁,得不偿失,倒不如低调处理……

吕后的历史功绩老刘家还是认可的

太史公在编纂《史记》时,将吕后纳入了帝王才能享受的待遇——本纪之中。彼时吕后已经作古多年,掌权的是汉文帝的刘恒的后代。太史公敢把吕后纳入本纪之中,可见彼时的汉王朝官方是认可吕后的历史功绩的!

除此之外,汉惠帝刘盈去世后、吕后独掌朝纲期间,汉高祖刘邦庶出的幼弟楚元王刘交与吕后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作为彼时刘氏家族辈分最高的长辈,楚元王刘交的态度代表了大多数刘姓小宗的态度,他们也是认可吕后身份和历史功绩的。

吕后一生没有跳出“刘家人”的圈子

吕后和武则天不同,她虽然专权却始终没有生出改朝换代的野心,在吕后心中,她永远是老刘家的儿媳!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一点从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接连立了两个庶出的亲孙子当皇帝、却从来没有考虑吕家人也能看得出。

对于所谓“诸吕”,吕后也是有所限制的。给他们封王不假,吕后却始终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纠结应该立刘姓为储还是吕姓。在吕后心中,皇帝只能由刘家人来做,吕家人不行!如果吕后铁了心自己当皇帝或者让吕家人来当皇帝,恐怕汉高祖刘邦庶长房那几个孙子和汉文帝刘恒很难有命活到吕后去世以后,不是吗?对于吕后这一点,汉文帝刘恒、甚至刘邦庶长房那几个孙子也都是认可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国家法律层面、宗法层面、道德伦理层面,还是私人层面,汉高祖刘邦庶长房的几个孙子、汉文帝刘恒都不敢轻易否定、也不能否定吕后的地位!更何况,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正妻,作为后世子孙,理论上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废去吕后的尊号!

西汉诛吕后,满朝文武刘氏子孙为何无人提议废去吕雉名号尊位?

西汉皇族集团与功臣集团在吕雉死后对吕雉家族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不仅是掌握大权的诸吕比如吕雉的妹妹吕媭被杀,连吕媭与樊哙的儿子都被杀。

汉惠帝因为是吕雉的血统,连汉惠帝的几个儿子都全部被杀。即使是取得政权的汉文帝的嫡妻因为是吕雉家族,她与她为汉文帝生的四个儿子都全部被杀。吕雉家族中嫁给西汉皇族的女性及她们的孩子全部被杀。可以说吕雉家族在吕雉死后基本被斩尽杀绝。

那为什么西汉皇族与功臣集团没有废除吕雉的名号呢?主要是因为吕雉是胜利者,吕雉在刘邦死后掌握西汉最高权力多年,加上吕雉心狠手辣,杀害了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以及杀害刘如意等刘邦儿子,对西汉皇族与功臣集团形成巨大的心理威慑,即使吕雉已经死亡,但她活着时候掌握生杀大权的威严仍然让人敬畏,因此没有人敢对吕雉秋后算账。

吕雉武则天慈禧等心狠手辣独揽大权的女强人 ,即使在她们死后或者失去权力以后,仍然没有人敢对她们秋后算账,因为人们都敬畏强者,比如题主及回答问题的人仍然为吕雉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就是证明。

一直到吕雉死后两百多年,她作为心狠手辣的最高统治者的威慑力才完全失去,根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吕雉的尸体被盗窃西汉皇陵的赤眉军士兵轮奸并暴尸天下。

吕雉的名号后来也被东汉皇帝废除。“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后汉书.光武帝纪》 ,至此吕雉的神主之位被搬出高庙,另尊刘邦的嫔妃薄姬为“高皇后,配食地祗”。

西汉诛吕后,满朝文武刘氏子孙为何无人提议废去吕雉名号尊位?

尊号,古代政权,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这玩意儿何人敢废,只能是刘邦,或者当朝皇帝,问题是刘邦已死,诛吕时皇位空着,诛灭完吕氏,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如果真要废,也只能是汉文帝出手。

图为汉高祖刘邦画像。

但这里面问题很复杂,吕后是刘邦的原配正妻,是汉惠帝刘盈的生母,礼法上吕后是刘恒的嫡母,帝王之家讲究血脉相承,吕后已死,废黜自己老妈,还是个死人,历史上一例未有,如果废黜,那刘邦正妻怎么办,是不是把吕后从刘邦合葬墓里面扒出来?

图为吕后故里的吕后庙。

最大的问题是,废了吕后,汉惠帝又算什么,是不是也要把汉惠帝也废掉,但汉惠帝可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登位的,也没有祸乱朝纲,废掉恐怕要引发国乱吧,所以这是一系列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的事儿,这种事当臣子的能提么?

吕后本纪,是《史记》中唯一对女性单独作的传记。

倒是刘秀建立东汉后,觉得吕后没资格受刘氏祭拜,把她的牌位扔出了皇陵,这里要说明一点,刘秀和刘邦一系八竿子打不着,逐吕氏牌位,只是刘秀的个人行为而已,倒是东汉和帝刘肇诛灭窦氏,夺得政权,有朝臣建言废掉窦太后,和帝在这事上还算清醒,怒斥后,是孝为大,严拒。

长陵,刘邦与吕后合葬墓。

历史上好像仅有一桩废太后的例子,是晋惠帝的贾南风把杨太后给废黜了,后来贾南风皇后也被为庶人,这2人都是活着的时候被废的,完全是打击现有的势力,如果人死了估计也没有废黜一事了,谁还会跟一死人较劲呢。再者,吕后虽擅权,但也是有功绩的,其才干留下赫赫名声,周勃陈平剿灭诸吕之乱时,针对的是诸吕,吕氏的后人,并非吕后本人。

西汉诛吕后,满朝文武刘氏子孙为何无人提议废去吕雉名号尊位?

我们在研究吕雉时,不能专注于她给刘邦戴了多少顶绿帽子、她诛灭了刘邦多少后世子孙 、她如何残忍、把貌美如花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等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她毕竟是政治家,历史学家们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皇帝并称为“吕武”,说明在国计民生方面,她是有两把刷子的。

她的斤量在于早年以千金之身嫁给了谁也不看好的沛县二流子亭长刘邦,并且生下汉惠帝,母以子贵。高祖即位后,她积极参与诛杀韩信、彭越 的行动,为西汉稳定出了力 。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她因此而成为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这两个第一无可替代。

尤其是,她还是秦一统江山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他实际统治西汉期间,遵循“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并支持汉惠帝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正是由于她倡导并实行“无为而治”,西汉的经济在刘邦之后才得以长足发展,也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史公司马迁说她统治期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意思是说吕后掌权,虽然是垂帘听政,但是天下太平,因为犯罪很少。而农业稳定,人民丰衣足食。能得到历史学家这样高的评价,说明其政绩是非常高的。

西汉诛吕后,满朝文武刘氏子孙为何无人提议废去吕雉名号尊位?

1。长安功勋集团不支持废除吕雉名号尊位。

众所周知,西汉诛吕行动中,汉文帝刘恒远在偏僻的代国,没有尺寸之功。他能君临天下,完全利益于西汉功勋集团陈平、周勃等人的推崇。

诛吕行动的哲学口号是平叛“吕氏谋反”,其实是栽赃与污蔑,真正地 犯上作乱的应该是功勋集团与刘氏宗室的齐王系,根本目的就是铲除吕氏势力,夺回政权。

功勋集团在成功夺取政权后,却抛弃了齐王刘肥选择了寸功未立的代王刘恒——刘恒的母亲薄姬娘家势力单薄,不会有外戚乱政。刘恒孝道,能服天下。尤其是刘恒当皇帝后,在政治上可能要依靠功勋集团,会对功勋们生发感恩之情。这是陈平、周勃等拥戴刘恒为帝的初衷。

而功勋集团一旦支持汉文帝废黜吕雉,无异于从法理上承认了刘恒的嫡子身份——这样,代王是依靠与生俱来的身份上位的,而不是功臣集团扶植、抬举、拥立的结果。那么汉文帝刘恒就会失去对功勋集团的感恩之情,也不会拿他们当宝了。

因而 ,设身处地,功勋集团不会允许废掉吕雉的尊位的。吕雉的名号尊位不变,刘恒就永远是庶子,如果不依照功勋们的脸色行事,就废黜了你!这有牵制作用。

2。吕雉的名号与尊位当时已经失去了政治价值。

诛吕行动开始时,吕雉已经薨逝,诛吕旨在灭吕氏家族,而不是已经驾鹤西去的吕雉。刘氏皇室与功勋集团要权力,不是对死人掘墓鞭尸。

废除吕雉的名号尊位,实质上是黯淡其政治光环而已。而吕氏家族残余势力都被清洗干净了,再也没有人打着吕雉的旗号兴风作浪了,吕雉的名号与尊位再也产生不了政治力量,废黜它没有现实意义,属于画蛇添足。

再者,吕雉是有政治才华的人,她对大汉的振兴作出了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况且,与刘邦一道出生入死的元勋对吕雉并没有歹意,如樊哙、夏侯婴根本同吕稚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冒然废除其名位 尊号可能会引发政治派别的纷争,这是当时所有政治家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事。

3。汉文帝刘恒不会废除吕雉的名号尊位的。

延续吕雉的政治方略,是稳定国内形势的最好选择。事实上,刘恒这一步做得非常对。

一旦吕雉被剥夺尊号,那么,刘恒的母亲薄姬就会取而代之,文帝就就成了嫡子,刘恒就成了合法的“嫡系即位”。事实上,刘恒是汉高祖的第四子。在老大汉惠帝刘盈、老二齐悼惠王刘肥、老三赵隐王刘如意相继离世后,他就是汉高祖长子了,当皇帝也有一定的合法性。那么,刘恒为什么不让母亲成为刘邦的正室皇后呢?

其实,刘恒母亲的“薄太后”名不符实,薄太后生前只是个“代王太后”。按理来说,代王成为汉文帝后,她只能随变成“皇太妃”,只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下旨废黜了吕雉,将“高皇后”的凤冠带到薄太后的头上,这已经远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如果汉文帝当时就把母亲设立为高祖的皇后,就意味着自己也不能延续吕雉的政治方略了。还有,从文帝杀了自己的唯一的舅舅薄昭这件事上来看,汉文帝宁愿跪在吕后脚 下,也不愿让母亲染指政治,他不愿意当刘盈,让母亲像吕雉一样干政。文帝借此对母亲的政治势力形成打压之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西汉诛吕后,满朝文武刘氏子孙为何无人提议废去吕雉名号尊位?

谢谢邀请,方城阙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前半句不够严谨,不是西汉初年诛吕后,而应是西汉初年诛诸吕,即吕氏宗亲。

那为什么满朝文武刘氏子孙无人提议废去吕雉名号尊位?方城阙认为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一、没有正当理由废去吕雉名号尊位

吕雉作为汉高帝刘邦的元配,汉惠帝刘盈的亲生母亲,生前被封为皇后,皇太后,死后被尊为高皇后,并与高帝刘邦合葬于长陵,并得配食高庙。这是符合周礼的,具有宗族制度的正统性。

虽然吕后在汉惠帝刘盈在位时把持朝政,在惠帝死后又先后扶持两个少帝为皇帝,继续独掌朝政大权,并且迫害刘氏诸王,滥封吕氏诸王,但她始终没有“篡汉为吕”,自己或扶持吕氏当皇帝,这在历史上是有公论的,因此吕后把持朝政的这一时期,史称“吕后专制”。

二、本次“诛吕迎刘”行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场宫廷内斗,而不是一场改朝换代。

本次朝中大臣刘氏子孙发动的宫廷内斗,向天

下诸侯表明的理由是遵照高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政治遗训,“讨伐天下不当为王者。”无论是陈平、周勃、陆贾等朝中大臣,还是齐王刘襄及其两个兄弟刘章、刘兴居,内应外连,发动宫廷政变,都是在这个政治框架里行事,以诛杀吕氏宗亲为最终目的。

所以说也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挑战吕雉做为皇后的合法性;提议废除吕雉,皇后、高皇后的名号尊位。

这也体现了当时朝中大臣们和刘氏子孙们的政治智慧,也化解了非吕氏后党们的抵触心理,只是表明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诛灭吕氏,并没有诛连非吕氏后党的意思。如吕后在世时最受恩宠的左丞相审食其,在这次宫斗中并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只是丢了官罢了。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说被朝臣们拥立的汉文帝刘恒,在继位后也表现的聪慧、仁厚,无形中也化解了此次宫斗中留下的众多后疑症,表现了一位优秀皇帝的政治智慧。

虽然此次没有人敢提议废去吕后名号尊位,但吕后迫害刘氏宗亲,滥封吕氏为王的恶行,终遭报应,只不过这已经是二百多年后的事情。

“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后汉书.光武帝纪》

至此吕太后神主之位被搬出高庙,另尊刘邦的小妾薄姬为“高皇后,配食地祗”。正应了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