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粟特人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历时八年,两姓四任皇帝。有意思的是,四人都死后,居然被河朔地区的将士立祠称“四圣”。直到五十年后,唐廷强行拆毁祠堂,并对安禄山掘坟毁棺,才终止了这个畸形的习俗。
更有意思的是,“四圣”之间的皇位传承,都是以暴力方式完成。安庆绪弑父,夺了安禄山的皇位;史思明又以除暴为名,干掉安庆绪夺了皇位;史朝义又在部将的支持下,弑杀史思明抢了龙椅。拢共八年时间,三起连环杀,“大燕”政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安庆绪弑父夺位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次年(至德元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至德二载的正月初一,本来是安禄山登基周年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天居然是自称“火神”的他,灭火的日子。
安禄山之死,可以用“四头猪的故事”讲述。
第一头猪就是男一号大“肥猪”安禄山。安禄山的肥胖世间罕见,肉嘟嘟的大肚皮下垂到膝盖。所以,他每次穿衣服很困难,需要一个力气大的助手,用头顶着他的肚皮,再用双手使劲勒腰带。
这种力气活,宫女没法完成,就落在了“劁猪”李猪儿的头上。李猪儿从小跟着安禄山,很得信任,某一天安禄山突然笑眯眯地对李猪儿说:阿猪啊,想不想永远伺候在我身边啊?想吧,那你就必须做“劁猪”!
安禄山一脸坏笑,手起刀落,把李猪儿割了个干干净净。李猪儿昏死数日,从死亡线上逃生,从此成了安禄山的御用“宫男”。不过,他对安禄山的那份恩情,随着“劁”下的东西一起烂掉了。
大概被“劁猪”暗中诅咒的原因,“肥猪”起兵不久,浑身长满毒疮,搞得双目几近失明,连登基仪式都虎头蛇尾,匆匆结束。
金灿灿的皇冠摸得着看不见,“肥猪”的脾气越来越暴戾,动不动对身边的人一顿棍棒皮鞭。“劁猪”能忍,有的人不能忍,比如“野猪”严庄。
“野猪”跟“劁猪”不一样,人家有尊严。这位严庄是读书人,靠一肚子坏水,帮“肥猪”步步高升,是体面而又狡猾的谋士。如今,他居然沦落为跟“劁猪”一样的待遇,不由“坏水涌动”。
于是“野猪”找到第四头猪,“蠢猪”安庆绪。安庆绪是安禄山的次子,由于大哥安庆宗被杀,事实上他已经是安禄山的嫡长子,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可是这家伙居然被“野猪”说服,决定提前上位。
于是,蠢猪、野猪和劁猪,联合上演了一场杀“肥猪”大戏。“肥猪”正晾着大肚皮睡觉,“劁猪”挥起大刀,砍开了让他流了几吨汗的皮囊。“肥猪”到死都不知道谁杀了他,断气前他被“福尔摩斯”附体:“一定是家贼所为!”
史思明夺了安家的龙椅说安庆绪是蠢猪,猪都要集体抗议。他坐上龙椅后,把大权交给了严庄,又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把大本营范阳,交给了史思明,还给他起了个相当帅气的名字“安荣国”。
既然都“安”了,一家人,安庆绪放心了,“安荣国”笑了,一家人嘛,皇位是不是也可以轮流坐坐?
当安庆绪被唐军围在相州,拿树皮当点心,与老鼠对视,四目泪汪汪时,史思明驻兵魏州,就是不伸援手。
乾元二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已经自称“燕王”:那个字能不能改一下?如果你不想继续吃老鼠的话!安庆绪一咬牙,派人送信,皇位是您的啦,只要您肯出手相救。
相州解围后,安庆绪信守承诺当“君子”,奉上玉玺。史思明却当了“伪君子”,他以安庆绪弑父为由,把他及几个弟弟,全部打发去拜见安禄山。
史朝义依葫芦画瓢史思明跟安禄山一个德行,性情暴躁。尤其是在连吃败仗后,那张臭嘴见谁骂谁,动辄杀人。
史朝义奉命进攻陕城失败,点燃了史思明的怒火,他把史朝义、骆悦等人叫过来,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差点动刀。想想大敌当前,转而恨恨地令他们修建三角城屯粮,必须一天内完成。
史朝义等人退出来,火急火燎,赶紧组织人马筑城,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终于完工了。没想到史朝义一看:什么?这叫完成任务了?外墙为何不抹泥?
史朝义慌忙解释:大伙儿累了一夜,一会儿就抹泥。史思明却像点着了的鞭炮,止不住口地喷粪,什么污言秽语都骂,连亲儿子一起挨个问候祖宗八代。
等史思明骂累了,墙上的泥灰也抹完了,他还觉得不过瘾,临走前又指着史朝义的鼻子,留下一句恶狠狠的话:等我拿下陕州,就宰了你这个家贼!
说实话,单纯从自然人角度,史朝义真的还算是个好孩子,他性格很温顺,不好杀戮,对待将士们也很宽厚。可是史思明怎么也看不上这个儿子,多次公开声称,要杀了史朝义,立次子史朝清为太子。
当晚,骆悦等人找到史朝义:这架势我们都不会有好下场,给您两个选择,一干掉老史你上位,二我们投唐不伺候您了。史朝义思来想去,被迫点头应允了骆悦的计划。
史思明正在看小品演出,被骆悦等人从厕所里提溜出来。临死前他亲自演出:儿啊,我死不足惜,你岂不要挂上弑父恶名(催泪型)?诸位兄弟们,早上是我错了,到长安你们再处置我行不(动情型)?你们这些胡贼,大逆不道,我哪儿对不起你们(大义凛然型)?
结果,骆悦不光看戏不给钱,还亲自动手勒死了史思明。
“大燕”为何上演连环杀1.安禄山、史思明个人性格缺陷放大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行伍出身,性情暴戾,尤其当受到外界压力时,通常拿身边的人泄火。这种人往往还有一种过度的自信,认为自己对部下有牢不可破的掌控权,忽视了人性的微妙之处。
他们忘了,他们自己就不是受道德约束的人,身边的人怎么可能是谦谦君子?玩火者必自焚,杀人者必被人杀,以暴制暴通常就是他们的归宿。
2.胡人崇尚武力,不受汉人礼仪教化约束
从秦帝国以来,中原汉人王朝,从未发生过弑父事件,而“大燕”政权,却接连上演丑剧,这跟胡人的文化习俗有关。
安禄山是粟特人,史思明是突厥人,游牧民族崇尚武力,暴力为王的文化特性,在他们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也总发生弑父夺位事件,随着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这种现象才在中原绝迹。
所以,安庆绪和史朝义弑父,其实是民族文化特性,催生了他们的行为。
3.“大燕”内部政治分裂,部曲性质严重
“大燕”政权说白了就是一个军阀政府,根本没有建立完善的文官体系。史思明虽然曾经设立了三省六部,可就是个空架子,没有相应官员。
安禄山起家,靠的是部曲势力膨胀,虽然这帮他摆脱了中央控制,可是它带来的制度性缺陷,也为自己埋下祸根。那些大大小小的将领们,都具备拥兵自重的资本。
安禄山的幕僚体系,包括严庄、张通儒等人,都是一群不受传统道德约束的读书人,他们的智谋,往往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当出现政治分裂的情况下,他们就是助纣为虐的加速器。
安禄山的死,让“大燕”内部的分裂加剧,倘若不是唐廷一再出错,根本轮不到史思明有机会上台。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安史之乱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终结的方式居然是如此的离奇和统一,不得不让人惊讶。安禄山史思明这对造反兄弟,居然都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里,不得不说是天道有常,报应不爽。
安禄山与史思明本来都是北部边疆一带的混混,俩人关系很好。由于安禄山是胡人,精通各种少数民族语言,曾经当过边境贸易的翻译,但干的很不好,日子过不下去,就当上了偷羊贼,当小偷被捉,安禄山靠着随机应变的勇敢向当地军政长官表示自己愿意为唐军做事,于是便被留了一命,加入了唐军。
安禄山进入军队之后,由于他机灵奸诈,精通胡语,打仗也勇猛,所以升迁的很快。可是有一次他因为犯错在东京洛阳被审判,唐朝名相张九龄当时就觉得这个人有反叛之相,强烈要求杀他,结果却没杀成,反倒被唐玄宗注意到。于是安禄山从此搭上了唐玄宗这条线。
由于安禄山溜须拍马的本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又经常做出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所以很受唐玄宗喜爱。安禄山是个大胖子,史书记载“晚年愈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六十斤”,可是就这样的安禄山,在玄宗面前跳“胡旋舞”的时候,居然能跳的“疾如风焉”,可见他的手段了。
由于安禄山累年受唐玄宗宠爱,所以玄宗不断给他加官进爵,甚至一个人领了三个镇的节度使,掌握了唐朝一半的军队。实力足够以后,安禄山不再伪装,悍然发动了叛乱,就像白居易说的:“渔阳鼙鼓动地来”。
关于安史之乱的种种战争过程,在此不多赘述,反正就是安禄山击败了唐朝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攻克了南北两京,在洛阳登基称大燕皇帝,声势滔天。
重点说说他为什被自己的儿子杀掉。
安禄山晚年,叛军的战况陷入泥潭,进展缓慢甚至还陷入了被动,安禄山急火攻心,加之身体过于肥胖(可能压迫了视神经),瞎了。
安禄山本来就是残暴凶狠之人,加上双目失明,战局不利,更加残忍嗜杀。左右的宫女太监经常被责打甚至杀掉,甚至对待大臣都如此,心腹之臣严庄也经常被打,所以一段时间下来,安禄山搞的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安禄山唯一可靠的人——儿子,也被他得罪到底。安禄山的次子(事实上的长子)安庆绪,本来应该立为太子,安禄山却犯了历代帝王的大忌——废长立幼,偏爱小儿子,于是安庆绪对安禄山极为不满。
儿子,大臣,宫女太监都不满,连安禄山最贴身的太监李猪儿都对安禄山恨之入骨,被杀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安庆绪组织了一批人进入安禄山的寝宫,没有任何一个宫廷护卫阻拦。他们拿刀捅开了安禄山肥胖的肚子,安禄山到死都没想到是谁杀的自己,死前大呼一声:“必家贼也!”。
而史思明的情况,和安禄山差不多。
史思明跟安禄山费了同样的错误,废长立幼。史思明坑死了安庆绪以后当上了“燕朝”皇帝,却并没有打算把位置传给长子史朝义,而是打算传给小儿子。史思明作为一个父亲,经常找儿子史朝义的茬,还屡屡威胁要杀掉史朝义,搞的史朝义是坐立难安。
对待儿子都如此,对待手下就更不必说了。史思明对待部将极为苛刻,动辄责打杀掉,搞的将领们表面不敢说什么,内心早已离心离德。反倒是对待谦和恭俭的史朝义很有好感。
有一次,史思明给史朝义下令,让他在一天之内完成一座堡垒的修筑。这个任务很困难,但史朝义恐惧史思明的淫威,还是艰难的带着人干完了。可是就这样,史思明还是不满,骑马绕城一圈以后说:等打完这仗,一定杀了你!(指史朝义)。
史朝义极为恐惧,部将们也都听在心里。当晚史思明下榻的地方离史朝义的军营只有几十里路。部将们哭着来找史朝义说:“怀王(史朝义的爵位),皇上一定会杀了你,到时候我们也活不成,与其坐等被杀,不如主动出击,大事今天必须定下,否则我们就投降唐朝去了!”。史朝义想起往日种种,终于下定决心,带领三百亲兵只本史思明住所而去。史思明逃跑不成,被活捉,几天后被勒死,死在了自己的亲儿子手里。
安禄山史思明,他们受唐玄宗的重赏,唐玄宗极为信任他们,他们却背叛了唐朝。这二人终于也被自己的儿子背叛,真真天理报应,丝毫不爽。
更多趣闻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吧!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安史之乱中确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象:在7年加2个月的叛乱中,叛军出现了四个首领,先是安禄山在范阳矫诏起兵,一年之后,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又过了两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又过了两年,史朝义杀死了史思明;再过两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落下了帷幕。
与叛军无休止的内乱略有不同,唐廷这边虽然换了三个皇帝,但只有第一次的马嵬兵变之后,唐肃宗僭越称帝,之后的唐代宗是合法继位。那么,为何安庆绪和史朝义都选择弑父自立呢?
安禄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长子安庆宗和次子安庆绪是安禄山原配所生,是正儿八经的嫡子。安庆宗一直留在京城并娶了唐朝宗室女,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身边正是带着宠爱的次子安庆绪,起兵后,唐玄宗处死了安庆宗,安庆绪实际上就是未来的继承人。
说起来,安庆绪虽然善骑射,很得安禄山的宠爱,但是比较懦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这样的一个人,你让他弑父,尤其是安禄山这种有战功的三镇节度使,打死安庆绪他也不敢,但是架不住别人的谋划,谋划此事的正是安禄山的谋臣严庄和贴身太监李猪儿。这两个人都曾被安禄山虐待。
李猪儿十来岁就离开契丹部落跟随在安禄山身边,当时安禄山亲自操刀阉割了猪儿,猪儿疼了整整一天,差点死去,自此以后,猪儿就成了安禄山的贴身太监,伺候他的饮食起居,也承受安禄山的怒火。我们都知道,安禄山是一个胖子,三百多斤,穿衣服都费事,而且身上长疮,起兵后,眼睛更是渐渐看不见了,身上布满毒疮,这让安禄山的脾气更加的可怕,动不动就对下属非打即骂,即便是心腹谋士也不例外,严庄就是其中一些,不同的是,严庄不想忍了,于是开始谋划杀死安禄山扶立安庆绪。
757年春节,严庄和猪儿就进了安禄山的卧室,而安庆绪在外面等着结果。他们杀死了安禄山,就地挖了一个大坑,然后用毯子把安禄山的尸体一裹,就这么潦草的埋了。随后安庆绪继位。只是安庆绪实在上不了台面,所以他总是躲着,让严庄来处理政务。
而原先只是安禄山的部下兼老乡史思明渐渐不服安庆绪,逐渐有了异心,即便安庆绪调兵,他也不肯出兵,反而逐渐占有了范阳。后来安庆绪被郭子仪和李光弼他们围困在邺城,不得不求救于史思明,许诺将皇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这才出兵救援安庆绪,并在唐军撤兵后杀死了安庆绪,理由就是:“尔为人子,杀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为太上皇讨贼。"
如此的正义凛然,又是如此的冠冕堂皇。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两年后,他的长子史朝义也把他给杀死了。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嫡长子一般都是未来的继承人,但史思明并不怎么喜欢这个长子,反而更喜欢幼子史朝清,并希望史朝清能继承他的事业。而且史朝义和史思明的性格反差比较大,史思明严酷少恩,而史朝义比较忠厚谦逊。
所以史思明总用严苛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儿子,只要史朝义打了败仗,史思明就会说:“史朝义终究不能成就我的大业。”,后来史朝义奉命修筑城堡储存粮食,史思明让他一天完成,结果史思明来检查是否完工时,史朝义还没有抹泥,史思明随即大骂,并说:“等攻下了陕州,迟早要把史朝义杀死”。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史朝义越来越恐惧。史朝义的部下也感觉到了危机。
761年,史思明驻扎在鹿桥驿,骆悦等劝说史朝义举事废掉史思明自立。他们集结了三百士兵,围住了驿站,闯进史思明的卧室,当时史思明正好去上厕所,察觉事态不对,就跳墙出去,骑马就跑,结果还是被射落马下。后来史朝义又把史朝清母子杀掉。
但是史朝义在军中的威信并不高,虽然继位但并不能有效调动各个节度使,以至于史朝义在同唐军作战时处处挨打,到了763年就兵败自杀。安史之乱也落下帷幕。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谢邀。
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都当上了皇帝,但他们被儿子杀,也是不可避免。
悦史君认为,还不仅仅是皇位的问题,更与他们自身的原因息息相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后,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洛阳、长安被占,唐玄宗逃跑,称帝建立大燕。
可到了唐朝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就被儿子安庆绪、大臣严庄和奴仆李猪儿等人杀害,严庄拥戴安庆绪即位。
安禄山被杀,当然跟儿子安庆绪有关,但悦史君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安禄山身体不好压力大,对手下疑神疑鬼,大臣严庄、奴仆李猪儿等人都被他无端责罚、打骂,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安禄山是胡人,按风俗是要留很大一部分财产给幼子,安禄山也很宠爱幼子,让事实上的长子安庆绪有不安全感;
第三,安禄山巨胖,而且眼也瞎,这给了安庆绪等人下手的好机会。
史思明是安禄山麾下大将,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对他不放心,史思明也产生了独立倾向。
安庆绪派人偷袭史思明,却被史思明设计瓦解,随后投降唐朝,当了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然而,唐肃宗对史思明不放心,也派人去想办法解决他,结果史思明杀了唐肃宗派来的人,再次造反,号称大圣周王。
史思明还趁唐军进攻安庆绪,设计杀害安庆绪等人,恢复大燕称帝。
但到了唐朝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大将骆悦等人杀害,骆悦等人拥戴史朝义即位。
史思明被杀,同样不只是儿子史朝义的事,悦史君认为,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史思明太凶残,没有父子人伦,史朝义办事稍差一点,就威胁要杀他;
第二,史思明同样是胡人,他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幼子,史朝义的压力不比安庆绪小;
第三,史思明对部将也很不留情面,骆悦等人害怕战败被他杀害,就勾结史朝义一起杀了他。
总之,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大时代下的逆臣,他们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悦史君觉得,这也是一种无情的嘲讽吧。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安禄山率军叛乱,造成了唐朝历史上空前的大破坏,从此,辉煌的盛唐开始走向衰败。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与唐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但就在这关键时刻,一手终结了大唐盛世的安禄山却一命呜呼。
755年12月,安禄山命史思明留守范阳,自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从范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入洛阳,占领长安。但好景不长,安禄山漏出了凶残的本来面目。为了给被唐玄宗杀死的儿子报仇,安禄山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很快失去民心。失去民心的军队就是一场赌博。
此时,唐肃宗已在灵武即位,郭子仪率五万精兵赶到灵武,被打翻在地的唐朝又爬起来了。在这一阶段,唐军和叛军形成了拉锯战,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输赢。安禄山的心情随着战事的输赢而起伏。狂喜的时候大吃大喝,发怒的时候暴打手下。河北境内原来投降的人又回归唐廷,山西的局势也骑虎难下,安禄山惶恐不可终日。时不时会大骂严庄等大臣:“都是你们这些人唆使我造反!”他甚至想撤兵回到范阳去。
安禄山非常胖,有350斤重,平时就用两只手捧着垂下来的大肚子。眼睛看东西也非常模糊。身上还长着疮,肉已经腐烂发出了臭味。因为病痛的折磨,安禄山心情暴躁。动不动就暴打手下将士,以减少自己的痛苦。
严庄是安禄山的第一谋士,权倾一时,即便这样,轻则挨骂,重则挨打。严庄长期受虐,便起了杀意。他开始寻找机会。安禄山身边有个宦官叫李猪儿,从十几岁就伺候他。安禄山起床时,李猪儿用头顶着他的背,安禄山穿裤子时,李猪儿用头顶着他的肚子,如此尽心照顾伺候,稍不留意,就是一顿棍棒。李猪儿天天提心吊胆,生怕被打。
安禄山和他喜欢的段氏女子有一个儿子,叫安庆恩,安禄山非常喜欢。段氏也经常在安禄山耳边鼓捣:让安庆恩来当接班人,换掉窝囊废的哥哥安庆绪。
安庆绪是安禄山的次子(长子为唐玄宗所杀)已经被封为晋王,册封太子之位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自从父亲喜欢安庆恩以后,时常训斥安庆绪。安庆绪开始如坐针毡,生怕被废。早有杀心的严庄此时找到了突破口,他把安庆绪、李猪儿叫到一起,对安庆绪说:你知道大义灭亲吗?有些事情不得不做,机不可失;对李猪儿说:你挨得鞭子还少吗?这帮毫无忠信的乌合之众一拍即合,计划如何干掉安禄山。
一天晚上,严庄和安禄山拿着兵器,守在安禄山的寝宫门前,让李猪儿一个人进去,李猪儿进到帐中,一刀捅进安禄山的肚子。安禄山想去拔床头的剑,但是他太胖,只听他大喊:贼人必定是严庄!安禄山心里明白也是没有用了,喊完倒地身亡。严庄和安庆绪才冲进来,他们让人在宫里面挖个大坑,用毛毡把安禄山裹起来,直接埋掉。
第二天,严庄说安禄山病危,下诏立安庆绪为接班人。安庆绪登基称帝后,才为安禄山发丧。恶贯满盈的安禄山落得被儿子手刃的下场是罪有应得。
758年,安庆绪的叛军被郭子仪率领的唐军打得节节败退,唐军很快收复洛阳和长安。安庆绪此时被困在邺城,史思明带兵从范阳赶来救援,不久,史思明喊着“替死去的父亲惩罚逆贼”的口号,杀死了安庆绪。随即自己即位大燕皇帝。
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跟随父亲征战多年,为人谦逊,爱惜士卒,深得人心。但是史思明却喜欢胡作非为的小儿子史朝清,时常有杀掉史朝义的念头。
761年的三月,史朝义遭到唐军的阻击屡战屡败,史思明痛斥了儿子一顿,并称要杀掉他以立军威。然后让史朝义一天之内修好囤粮的三角城。
清早,三角城按时修好,不过外墙上没有抹泥。史思明看到后大怒,将史朝义和几个大将大肆辱骂。史朝义吓得战战兢兢,解释说:“士兵们忙了一夜,太累了,歇一歇就抹泥。”史思明一听,马上呵斥道:“你爱惜士兵,就敢违抗我的命令吗?”于是,马上让士兵起来抹泥,眼看着士兵顷刻间完成。史思明瞪着憎恶的儿子,临走时说到:“等我拿下陕州,当晚就斩了这家贼!”
史朝义听后忧惧异常,他的部将骆悦和蔡文景三人商量后说:如今死到临头,只有废立君王,叫来帝王身边的曹将军一起商量行事。史朝义听后低头不语,骆悦说:你若不忍心,我们只好投归唐廷了。史朝义考虑了许久才点了点头。
当晚,骆悦等人带兵闯入史思明寝室。仆人手指茅厕。此时厕所内的史思明听到屋内的动静后,翻墙逃到马厩,正准备骑上马逃跑,被眼疾手快的骆悦部将射中,翻落马下就擒。考虑到众心不齐,骆悦最终勒死了史思明,于是,史朝义即大燕皇帝位。一年后,史朝义多次兵败,自觉走投无路,在林中自尽。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终结。
与其说安史叛乱是被唐军平定,不如说是自取灭亡。安禄山和史思明一味的信奉弱肉强食,崇尚武力,当他们暴虐无常,嗜杀成性、众叛亲离的之时,也为自己的生命敲响了警钟。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公元755年,唐玄宗与“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杨贵妃因为“安史之乱”弃都而逃,至此大唐由盛转衰;那么作为始作俑者,安禄山与史思明他们兄弟二人是何下场呢?
他们居然都是被自己的儿子和部下合谋给干掉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他们兄弟俩命运的终结方式竟然这等狗血并且一致,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那现在回到正题,为什么这二人会被自己的儿子给杀了呢?
先来说说安禄山的死因安禄山是由儿子安庆绪默许后,被严庄和宦官李猪儿杀死的。为什么这三人要动手呢?
《新唐书》云:“腹缓及膝,奋两肩若挽牵者乃能行。”
说安禄山老兄由于身体肥胖,身上肚子膘赘肉垂盖到了自己的膝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行走。并且由于过度的肥胖可能压迫了视神经,在起兵叛乱后视力渐渐模糊,到叛乱后期更是完全失明。
另外,其身上还长年生有块状毒疮疖,这一切病痛使得安禄山脾气变得是越发暴躁,经常鞭打士兵及服侍的人。这其中又数他身边的近臣严庄和宦官李猪儿挨打的次数最多,因此这两人都对安禄山积怨甚深。
不仅如此,安禄山还想废掉嫡出的长子安庆绪,要立一个庶出的儿子安庆恩。在乱世废长立幼,无疑就是取乱之道。
这自然使得本就因为母亲被安禄山抛弃,导致被唐玄宗杀死而怨恨不已的安庆绪,更加的心怀不满。毕竟这一路造反下来,所有仗基本都是在安庆绪指挥下打的。现在功成名就了想废长立幼,自古以来天下就没有这样的道理。
因此,在这儿子,大臣,太监都各有怨念和不满的一系列诱因下,安禄山被杀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至于史思明的情况,和安禄山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两者相差不多。
史思明在坑死了安庆绪当上了“燕朝”皇帝以后,也打算废长立幼,不让长子史朝义继位。并且,史思明身为父亲,却喜欢没事儿就儿子史朝义的茬,更是屡屡威胁说要杀掉史朝义,这就搞的史朝义坐蜡了。
史思明对待儿子尚且如此,那对待下属部将更是极为苛刻,动辄就责罚打杀,这就搞的一众将领们内心早已心生怨恨,与之离心离德。
某一次,史思明给史朝义下令,要求他在一月之内修筑好一座堡垒。虽然这个任务很困难,但史朝义为了保命,在史思明的淫威之下,还是艰难的带人勉强地基本完成了,只剩外墙的泥还没来及抹上去。
就因为这个事儿使得史思明大为不满,在骑马绕城一圈检阅完毕以后把史朝义、骆悦等大将召至面前,想杀掉他们以立军威。
史朝义深知凶残的史思明完全没有父子之情,更别说对将士了,于是战战兢兢的哀求说:“兵士太乏累,歇一歇马上就上泥。”史思明喝斥道:“你爱惜属下,就敢违我将命吗!”指着史朝义说:等我攻克陕州,一定杀了你!
史朝义自然极为恐惧,骆悦等大将们也都听在心里。当晚他哭着来找史朝义说:“怀王(指史朝义),皇上一定会杀了你,到时候我们也活不成,与其坐等被杀,不如主动出击。”。史朝义不敢答应,骆悦等人就威胁说:“大事今天必须定下,否则我们就投降唐朝去了!”
史朝义想起往日种种,终于下定决心,带领三百亲兵直奔史思明住所而去。史思明逃跑不成,被骆悦等人活捉后就先行动手,用绳子将这位动辄就要人命的老上司史思明给勒死了。
结语: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都曾被唐玄宗极为的信任,但他们最终却背叛了唐朝。这二人最后命运的终结也是被自己的儿子和近臣背叛,真可谓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啊!
后来宋代诗人徐钧写了一首《安禄山》
随人玄养宁知父,负主恩私岂有君。
逆气终然招逆报,可怜四海乱如云。
善恶到头终有报,试问苍天饶过谁。
以上就是@明贝勒对此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踊跃留言!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如涉侵权,尽快联系,速度删除。
@明贝勒 原创首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