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政权后,为何不称皇帝?

提起称帝一事,估计楚霸王一肚子气。就差那么一点点,自己就是皇帝了,连项姓后人都遗憾:祖上缺顶皇冠,我们这些后辈跟人吹牛皮都不带劲。

其实项羽早就在盘算称帝事宜。你们家小卖店开业,还得放串鞭炮,皇帝登基哪那么简单。咱得政治上合法,得有人劝进,还得定都、定国号、年号,还得建宫殿做龙袍,当然,后宫佳丽们也不能太寒碜吧。

所以,需要时间准备,只可惜别人没给他空档期。有六个人很可恶,他们活生生耽误了楚霸王的帝业。

第一个是叔叔项梁。

想当初叔侄俩从会稽起兵,一路风生水起,没怕过谁惧过谁,神来杀神佛来杀佛。造反么,讲的就是这个气势!

可是项梁“无事生非”,非要给自己找个婆婆,给放牛娃楚怀王当“小媳妇”。这下可倒好,替人家打工,还不如陈胜,想给自己加上什么头衔,就加什么头衔。

第二个是木头人楚怀王。

本来他就是项氏叔侄的“招魂幡”,用过了就可以被烧毁。没想到这家伙拿自己挺当回事,趁项梁战死,自以为翻身做主人,居然指手画脚起来。

换任何一个人,项羽立马对他提枪就刺,可楚怀王是叔叔立的婆婆,“孙媳妇”有心没胆呐。项羽在心里默念了一万遍:你自觉点崩了吧!可惜二人根本心无灵犀,“招魂幡”就这么高傲地飘扬着。

项羽忍无可忍,只好给他挪窝,帮他“崩”了。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被人踩住了尾巴。

第三个是刘邦、田荣。

汉二年四月,项羽才回到彭城,“时差”还没倒过来,五月份,田荣就反了。紧接着,十月份,刘邦就兵出汉中,并乘项羽不在家,抄了他的后路,攻克了彭城。

连“国都”都丢了,估计做了一半的龙椅也被刘邦当柴火烧了。项羽只好延期计划,挽起袖子当清洁工。

项羽根本没想到,老刘邦比“小强”还要强,自己被扯进了泥潭,拔不出身了。能不能改变计划?先称帝,再打刘邦多威风!恐怕也不行,老范头不同意。

第四个是碎嘴子范增。

通常认为,项羽与范增的矛盾,就是因为项羽过于自负,个人处理事件的方式差异而已。其实不然,范增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很可能与项羽存在尖锐矛盾。

比如,当初拥立楚怀王,就是范增的主意。在范增的政治蓝图中,楚怀王不仅仅是旗帜,更是恢复战国宗法制社会的政治符号。项羽武夫一枚,根本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甚至他都无法与范增对等沟通。

楚怀王被谋害,恐怕是范增与项羽走向分裂的关键事件。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匆忙登基,范增一定不会答应。

第五个是墙头草各路反王。

有人曾经疑惑,诸侯王们都是项羽赐予的,他们为什么不力挺项羽,反而吃里扒外,支持了刘邦?

其实各路反王从来没有感激过项羽,也没有几人真正投靠刘邦,他们只是有个人的小算盘。只是他们的小算盘,与项羽称帝相冲突而已。

各路反王以战国时期六国王室后裔,和贵族后裔为主体,他们的政治目标只有一个:恢复到六国分裂状态,各玩各的。项羽称帝本质上是对秦帝国的继承,与他们分而治之的理想,形成本质冲突。

所以,各路反王不会支持项羽称帝。他们支持刘邦吗?也不支持,所以一个个逐渐被灭掉了,楚汉争霸时,他们以“看狗咬狗”的心态,旁观刘项撕咬,谁占上风他们就声援谁。

第六个就是项羽自己。

说到底,项羽不能称帝还是要怪他自己。他自己犯了一连串低级错误,靠军事实力积累的资本,被自己低能的政治操作,一步步挥霍一空。

比如,当初进入关中后,接受谏言,定都关中会怎样?刘邦还能出得了汉中吗?又比如分封诸侯的同时,剥夺或削弱他们的兵权有可能吗?当然可以,那时候各路反王的军事实力与项羽差距太大,满足他们的政治需求,换取兵权,是可以操作的。楚怀王一定要杀掉吗?留在身边当傀儡岂不更好?

总之,项羽自己太低能,他不配坐龙椅!可以不夸张地说,即便项羽当初想称帝,都一脸茫然,搞不清楚戴皇冠的流程。当时的客观环境,也不容许他称帝,也幸亏项羽没称帝,否则死得更快!

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政权后,为何不称皇帝?

项羽,姬姓,名籍,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著名将军,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西楚霸王和他的楚军,曾经威震天下,也确实建立了西楚政权,为什么他不称皇帝呢?有四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其一,皇帝的称号还是新生事物,没有深入人心

大家想一想,其实皇帝对咱们来说,那是人人皆知的称号,已经有2200余年的历史。

但是,对项羽来说,皇帝的称号还是新生事物,从秦始皇开始称呼“皇帝”,到项羽率军灭秦,期间只有15年而已。

也就是说,“皇帝”这个称号对项羽那一代人来说,还是新东西。

其二、项羽更喜欢“王”的称号

比如周武王、秦王、楚王、关中王,他甚至于宁愿要“关中王”的称号,也不在意什么“皇帝”的名号。

楚怀王曾经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本来最先入关中,可以成为关中王,但是“王”这个称号,各路诸侯,只有楚怀王具有“王”的尊号,所谓物以稀为贵。

因此,项羽更倾向于“王”的称号,所以他才自称西楚霸王。

其三、秦始皇是项羽的仇人,项羽不愿意使用仇人用过的东西

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着大船渡浙江时,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项梁赶忙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

其实,项羽是要用“西楚霸王”的尊号来取代“皇帝”的尊号,他本来也可以定都咸阳,但是咸阳的皇宫是秦始皇用过的东西。他不愿意用秦始皇用过的东西。

于是乎,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熄灭,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

这个时候,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不喜欢秦始皇用过的东西,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东,可以“衣锦还乡”,于是不听此人的劝告。

那人有些失望地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是这样。项羽听到后,居然把那个人杀掉了。

其四、项羽具有“西楚霸王”的尊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册封诸侯王,而秦始皇的“皇帝制度”则意味着“郡县制”,而郡县制是不能全面册封诸侯王的体制

项羽凭藉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军队,于次年一方面尊楚怀王为义帝于郴县,而暗中密令英布、吴芮等人将其杀死于南迁途中。

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王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

这十八个王分别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等诸侯王。

可以看出西楚霸王的政权结构就是:西楚霸王—诸侯王。而秦始皇的行政体制是:皇帝—郡—县

项羽也只能用“西楚霸王”的尊号,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册封诸侯王。

秦始皇的“皇帝制度”则意味着“郡县制”,而郡县制,对于项羽那一代人来说,就意味着秦始皇的那一套。

而项羽起义的目的就是推翻秦始皇的皇帝制度,他怎么可能再用“皇帝”的称号呢!

总而言之,当时“皇帝”的称号还是新生事物,没有深入人心,项羽更喜欢“王”的称号,秦始皇又是项羽的仇人,项羽不愿意使用仇人用过的东西。

项羽具有“西楚霸王”的尊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册封诸侯王,而秦始皇的“皇帝制度”则意味着“郡县制”,而郡县制是不能全面册封诸侯王的体制。

所以,最终项羽抛弃了“皇帝”的称号,自己创建了“西楚霸王”的尊号。

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政权后,为何不称皇帝?

这是由当时的反秦势力环境和项羽个人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

陈胜、吴广等平民造反是反秦的导火索,他们在势力的扩张中,激起了六国旧贵族势力和六国战将后裔势力的崛起,陈胜、吴广等平民势力被秦军相继剿灭,反秦势力出于需要,借助六国王室号令天下,使六国部分王室力量兴起,与此同时,像刘邦、张耳等这些小官吏层力量也得到了发展。到秦朝灭亡时,反秦力量达到了六种:1、田安、赵歇等六国旧贵族势力,2,项羽、臧荼等六国战将之后,3、章邯、司马欣等秦国降将,4、刘邦、张耳等小官吏层,5、魏豹、韩广等六国王室后裔。6、鯨布、共敖封反秦中英勇善战并立功的战将。这些反秦势力推翻大秦的目的就是反对秦始皇的大一统,他们中一部分想恢复六国原状态,一部分想得到分封弄个诸侯王,没有大一统的群众基础。项羽个人凭借英勇善战能力,虽然成了反秦的主导力量,他本身也憎恨秦始皇那一套,由于反秦力量极为复杂,他也担心不好控制而造反,因此还是实行了分封制。不过,他并没有恢复原来的六国状态,而是在郡县的基础上分封,变郡县为郡囯,并自立为西楚霸王。想以“霸王”头衔号令诸侯,结果跟周王室一样,仍然造成了分裂、争斗的局面。

项羽本身武力虽强,但缺乏像秦始皇那样的大智慧,这是他个人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另外,他身边缺乏像李斯一样的幕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政权后,为何不称皇帝?

少时读《史记》,觉得项羽就是打仗厉害,其他方面一点也不聪明,竟然会被刘邦这样的人打败;后来再读《史记》,慢慢发现,不仅仅项羽很厉害,刘邦也很厉害,他们的很多思路竟然都是不谋而合的。

比如说称帝这个事儿,如果我们觉得他是因为稀罕当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史记》的字里行间在告诉我们,项羽如果不是逆天改命,他连个主帅都不是,当霸王更是想都不要去想。

一、逆天改命的项羽

与刘邦相比,项羽的开局要厉害得多,不但有个贵族后裔的身份,还有众多项氏子弟队友,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超级厉害的叔叔项梁。项梁混迹江东多年,收揽了一大批贤士大夫、当地豪侠在其门下,以至,当项梁、项羽起兵之初,他们就练出了一支由八千人组成的精兵,这是当时其他起义军所不具备的,所以,他们很快便凭借这个优势崭露头角,而且依靠扶持楚怀王,成为了楚国的头号“玩家”。

然而,不幸的是,项梁战败身亡,而楚怀王这时也直接站出来拿走了项羽的兵权,出兵救赵之时,项羽只是作为宋义的副手出征的,毫无疑问,此时的项氏已经大权旁落了,正在为他人做嫁衣。如果项羽不能逆天改命的话,那他也只能成为历史上一个籍籍无名的将而已。

不过,项羽终归是项羽,此时的他做了绝大部分人看似都不敢想的事儿。

他不但直接在军中斩杀了统帅宋义,并依靠项氏的威望迅速整合队伍,随后,更是以少胜多在巨鹿大破秦军主军,拿下秦军统帅王离,直接让那些作壁上观的诸侯们看傻了眼。《史记》中形容他们进项羽大帐都是爬着进去的,这当然是有夸张成份,但项羽无疑已经达到了其人生的第一个巅峰,他这个联军统帅绝对是靠硬实力拿下的。

二、称王不称帝

当上联军统帅的项羽,很快便带着人马突破了函谷关,一路杀到咸阳附近,在鸿门接待了先其入关的刘邦。很多人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硬推,说项羽应该直接杀了刘邦的,但是他们却都忽略了当时项羽的身份——联军统帅,名义上统帅诸侯联军,实际上却仍要在意众位诸侯代表的看法。

他和刘邦同为楚怀王的代表,这个时候是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他们不能内讧。所以,项羽给楚怀王发了一条信息,问他这个事儿该咋办。楚怀王给项羽的回信儿是两个字——“如约”。什么“约”呢?就是在刘邦、宋义、项羽等等这些楚国将领在出征前,楚怀王跟他们的一个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按照当时的情况,先入关的是刘邦,自然关中王就是他的了。

这下项羽可就有气了,秦军主力是他灭的,漂亮仗是他打的,结果楚怀王却一点表示都没有了,反而冷冰冰地就甩过来两个字——如约。项羽心想,等着楚怀王分封这条路是走不通了,只能另辟蹊径了,于是项羽想到了“自王”,可是为了掩人耳目,闭人口舌,还是需要动点手脚。因此就有了项羽的那次著名的分封。

项羽先是利用自己联军统帅的名义,号召各诸侯代表“尊怀王为义帝”,意思是说义帝现在的身份已经凌驾于诸王之上了,紧接着,项羽又“代表”义帝分封了一些有功之人,这其中既有原来的诸侯王,也有随项羽出征的一些各诸侯统帅。项羽在这中间也耍起了小手段,他利用分封把原来的诸侯国,如齐、楚、燕、赵、魏、韩,都变相分裂了,新分封的诸侯王占的地盘就是原本属于他们的。

当然,项羽也没有忘了为自己争取利益,身为西楚霸王的他,不但占了楚国最核心的几个郡,还把魏国西迁,从而将原先魏国的地盘划给了自己,转瞬之间,他就从一个没有封地的上将军变成了拥有九郡的最强大的诸侯国。

三、如果项羽称帝会怎么样?

项羽当时的身份是楚国上将军,他如果越过楚怀王,直接自称为王已经算是背叛了;如果项羽斗胆称帝的话,那就无异于与所有诸侯为敌了。帝者,天帝也,是统治万民的象征,然而当时的项羽甚至还没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封地。

项羽如果称帝,首先是要将诸侯们驱逐出关中,并直接将刘邦的势力打垮,并进入汉中消灭掉刘邦的残余势力,与此同时,派得力将领驻守要塞,以防诸侯联军的袭击,进而巩固关中局势。待到时机成熟后,重走秦灭六国之路,实现再一次的统一。

这个进程从后来者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刘邦的打法实际上也是差不多的。然而,很可惜,项羽不是刘邦,这条路刘邦可以走,但项羽却万万不行。

虽然项羽与刘邦同为楚人,但刘邦和他的团队是由中下层群众组建起来的,而项羽的团队却是以楚国旧贵族势力为基础的。

贵族势力原本是战国时代各国家的特殊阶层,他们享受至高的权利和地位,但当秦灭六国之际,这一切便都烟消云散了,六国贵族们都成为了大秦帝国治下的子民,过着与其他百姓相去不远的生活。这份落差,使得他们从内心深处恨怨秦国这个国家,包括秦朝统治者,也包括秦人,这也是章邯投降后,他的秦军会遭受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欺压的根本原因,这在后来也造成了那场三月不息的咸阳大火。这些都是项羽即使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的“滔天怒火”。

然而,这一点对刘邦来说却是可控的。对于各国子民来说,他们更在意的是统治者的统治方式,而不是秦与楚的区别,如果秦人的统治更加友好的话,六国子民也一样会臣服的。所以,对于刘邦来说,他需要控制的不是团队对秦人的怒火,而是贪婪本性。考虑到刘邦团队的出身,这对于刘邦来说难度可就小得多了,所以,他才能更容易地推行“约法三章”来安抚秦人。

项羽与刘邦两个团队对秦人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立足点了。刘邦是从内心期待拥有关中这块封地的,而项羽则更应该回到楚国去把持大局。当然,项羽也想到了刘邦所想,所以他只是将刘邦已经占领的汉中封给了他,顺便送了他两个地广人稀的郡——巴、蜀,关中则留给他更为信任的三个秦国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

水言水语

关于项羽的失败,我们可以说他“义帝杀早了”,也可以说他在齐国的“战争耗时太久”,还可以强调他“后勤保障、可持续性不强”等等,但却绝不能将责任归咎于这次分封。

复盘这次分封,项羽几乎做了所有最正确的选择,他攫取了最大块封地的同时,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内乱,为自己营造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拓展实力,他还利用这个机会削弱了刘邦的兵力,如果不开天眼的话,项羽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如此了。

至于说称帝,项羽又怎会不想呢?他如果不知道帝位的尊贵,又怎会尊楚怀王为义帝呢?又怎会想尽办法除掉义帝呢?只不过时机不成熟,项羽还不能那么做而已。

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政权后,为何不称皇帝?

为什么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不当皇帝,而更愿意做西楚霸王?为什么项羽不趁机建立一个大楚帝国,反而是裂土封侯,大封十八路诸侯王呢?结合秦末灭亡时的情况,让我们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大背景下探寻真实原因。

  • 秦朝灭亡后的主流社会思潮

在今天人们所固有的认知中,秦代开创的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应当受到人民的欢迎,但现实却是截然相反的。秦国统一天下后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当时的人们总结了两点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一是秦法暴虐,民众不堪其苦;其二便是秦代没有实行分邦建国的传统政治制度。

在秦代以前,虽然整个华夏地区虽然诸侯混战,但人们更多地将原因归咎于礼崩乐坏,而不是因为分封诸侯的错误。人们相信如果能再度出现一个周公般的人物,天下又会回到安居乐业的状态了。况且,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没有让人们生活幸福,对于经历秦朝暴政统治的人,是绝对不会怀念秦的政治制度的。

秦代灭亡后,社会的普遍思潮是: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帝国注定会失败的,谁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帝国的统一。在这种思潮下,人们更倾向于回到战国时代,建立众多的国家,来分散统一帝国的风险。

  • 项羽困于国仇家恨,缺乏与秦和解的智慧

楚国灭亡之时,项羽已是青葱少年,经历祖父项燕惨死和国家灭亡的双重悲剧后,从此跟随叔父项梁开始了四处逃亡颠沛流离的生活,至此仇恨的种子深埋于项羽的心中。后来,在叔父二人起兵反秦的战斗中,项梁也因不敌章邯的秦军而被杀,项羽对秦的憎恨厌恶又添了一笔血债。

等到进入秦都咸阳,项羽为了宣泄心中长久以来对秦的仇恨,杀秦王子婴,焚宫室阿房,展现在秦人面前的完全不像是一个拯救万千民众于水深火热中的英雄,反倒是一个残暴的莽夫,更不要说此前项羽坑杀已投降的二十万秦军,种种行径,导致项羽与较早进入咸阳并约法三章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秦人民心尽失。从这方面看,项羽根本就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做事仅凭个人好恶,完全不顾及后果。

面对项羽的过失,也曾有人向他提过在关中之地称帝的建议。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有人劝说项羽,表示“关中阻山河西塞,土地肥饶,可定都以霸有天下”,然而项羽却言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秦朝灭亡了,大仇得报,作为灭秦的英雄,项羽想的完全是衣锦还乡回到楚国,而不是在秦地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帝国自己当皇帝,这确实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

  • 项羽没有完成政治整合,缺乏对诸侯的掌控

项羽为何在秦亡后裂土封侯,没有称帝,这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脱不开的。

自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后,帝国各地的叛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舞台上,有两股势力趁机崛起并发展壮大,一股是原本被秦灭掉的山东六国,民变不久,六国残存的遗老遗少们寻回各自的王室后裔纷纷称王复国;另一股则是各地掌握了军权的各将领,如刘邦、彭越、英布等人,他们虽不属于六国宗室后裔,但因崛起于军旅,实力比原本的六国还要强大。等到秦朝灭亡之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或多或少的独立割据一方土地了,项羽的封王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些诸侯的既得利益,若是在缺乏对诸侯掌控的时候骤然称帝,势必会遭到诸侯的强烈反对,群起而攻之。

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政权后,为何不称皇帝?

大秦帝国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却没有称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项羽在名义上仍是楚怀王的臣子

大家都知道,项羽与刘邦都出自楚政权,而楚政权名义上的统治者是楚怀王。

当初项梁起兵反秦,为了增强义军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他听从谋士范增的意见,立楚王后裔熊心为王,即楚怀王。范增吸取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认为原因在于“不立楚后而自立”。楚地一直流传一种说法,“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范增劝项梁应该立楚国王室的后人。项梁采纳其言,从民间寻来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为楚王。

因此,项羽在名义上是楚怀王的臣子,除非把楚怀王拉下马,否则他怎么可能当皇帝呢?如果项羽成了皇帝,那么楚怀王是什么呢?所以,项羽只是自称西楚霸王,而把楚怀王拥为“义帝”。西楚霸王的地位凌架于其他诸侯王之上,但却屈于“义帝”之下。

那么,为什么项羽不索性把楚怀王拉下马呢?

第二,项羽为什么不把楚怀王拉下马呢?

项羽家族本是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楚国历史长达八百年,尽管后来被秦国所灭,但短短十余年又成功复国。因此,楚人仍然愿意接受楚王室后裔继续统治,这从范增的建议就可以看得出来。事实也是如此,自从项梁拥立楚怀王后,各路义军纷纷归附,包括刘邦、陈婴、张良等,楚政权的实力也极剧扩大,并成为东方反秦联盟无可争议的领袖。

在反秦战争中,楚怀王做过两个极为英明的决策:其一是解巨鹿之围;其二是派刘邦西略关中。这两个决策,彻底改变战争的形势。楚怀王差一点就可能成为一代开国名君了,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他把救援巨鹿的主力交给宋义,但是宋义并非一个合格的人选,最后被项羽杀死,取代其上将军之位。这是非常关键的,项羽杀宋义,一举把楚政权最精锐的兵力捏在手中。后来在巨鹿之战大破秦军后,各路义军又纷纷归附项羽。这么一来,楚怀王彻底失去对军队的掌控,而没有武力为后盾,他什么也不是。

不过,项羽尽管实力强大,他仍不敢把楚怀王拉下马,自己取而代之。一则是因为中国人固有的君臣观念是不好改变的,多数诸侯还是认楚怀王这个头的。二则楚怀王也确实没有被废掉的理由,他在反秦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第三,项羽没称帝,并不是一个错误

很多人认为项羽没称帝是一个错误,是后来败亡的原因。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项羽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项羽想实现的政权模式是这样的:霸王至强,天子至尊。也就是说,楚怀王称“义帝”,保留一个至尊头衔,但却没有实际权力;霸王至强,虽然名义上是臣子,但却是真实的统治者。

项羽这种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这也是春秋时代齐桓公、晋文公的做法。近代日本的政治模式,也是如此,在德川幕府时代,天皇至尊,将军至强,跟项羽的模式并无不同。可以说,项羽自称霸王,在当时是一种好的选择。问题是,项羽后来为什么失败呢?

第四,项羽失败的两大原因

既然“霸王至强,天子至尊”的模式并没错,那么项羽为什么最终走向失败呢?这里原因很多,有政治上的原因,有军事上的原因,有经济上的原因,有性格上的原因等等。我在这里分析两个政治上的原因:

其一,项羽胡乱封王,开启诸侯混战

项羽做得最糟的一件事,就是胡乱封王,足见其政治上的短视。项羽以“西楚霸王”的名义主持分封事宜,分封的结果是一团乱麻,为内战埋下伏笔。为什么呢?他分封完全没标准,完全是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

1、有功者没封王。在反秦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田荣、彭越、陈余等人都没封王,反倒是章邯、司马欣、董翳等秦国降将都封王了。要知道章邯等人在投降前,是沾满起义军鲜血的屠夫。

2、没有契约精神。最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刘邦先入关中,理由分封为关中王,但项羽却没有一点契约精神,翻脸不认账。他把刘邦封到偏远的汉中,而把关中分为三名秦国降将。这样做,大失人心。

3、胡乱分割诸侯王的地盘。在反秦期间,东方六国全部复国,除了楚怀王外,还有赵王赵歇、魏王魏豹、燕王韩广、韩王韩成、齐王田市。楚怀王被项羽赶到江南,架空了;魏国土地被项羽独占,魏豹改封西魏王;赵国改封给赵国宰相张耳,赵歇被赶到代国;齐国改封给齐国将领田都,田市被赶到胶东;燕国改封给燕国将领臧荼,韩广被赶到辽东。以前这些诸侯王的地盘,都被手下的大将霸占了,而国王被赶到偏远的地方。这不是胡闹吗?

其二,杀害义帝

秦国灭亡后,项羽给了楚怀王个“义帝”的头衔,安置在江南,其实形同流放。项羽虽然打心眼里瞧不起楚怀王,但表面上仍是尊其为天子,自己只称霸王。

义帝楚怀王虽然无权无势,但在名义上还是各路诸侯共尊的元首,在政治上还是有很大号召力,因而这点引起项羽的不快。

在分封诸侯王后,得没得到封王的田荣勃然大怒,率先起兵反项羽。与其同时,没能得到关中之地的刘邦也乘机而动,夺取三秦之地。无论是刘邦还是田荣,都扛出义帝的招牌,不承认你项羽有分封的权力。说白了,你项羽与我们不都是义帝的臣子吗?凭什么你说了算呢?

这样,项羽感觉到威胁了。刘邦、田荣扛出义帝的招牌,项羽在政治上就十分初动,怎么办呢?项羽就干脆来了个简单粗暴的方式:来个斩草除根,便派人处死义帝。

可是项羽万万没想到,他杀了义帝,不仅未能扭转政治劣势,反而成为弑君者。刘邦乘机为义帝发丧,三军缟素,强烈谴责项羽流放并杀害义帝大逆不道的残暴行为,号召各诸侯共同出兵,诛杀弑君者项羽。说到对政治的理解,项羽远不及刘邦,他只是个惟武力论者,只知道采用武力手段高压统治,而刘邦显然技高一筹,利用义帝被杀一事,大做文章,以争取得到诸侯国的认同,并且由此而成为反项集团的盟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