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诛杀开国功臣,开国皇帝做的对还是错?

开国功臣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哪一朝都不可避免。其结果无非两种,一种开国功臣干掉皇权,再一次改朝换代,比如五代、南北朝等,众多短命王朝。另一种就是皇权战胜功臣势力,王朝得以延续。

皇权胜出,功臣势力大体上有两个结果,一种是退出权力中枢,换取爵禄;另一种是从肉体上被消灭,兔死狗烹。

  • “兔死狗烹”型君臣冲突:

开国功臣与皇权矛盾冲突,最惨烈的朝代,当属西汉和明朝,两位平民皇帝刘邦和朱元璋,余生都是在与功臣势力的斗争中落幕。

刘邦先后诛杀了韩王信、韩信、臧荼、卢绾、彭越、英布,废掉了女婿赵王张敖,八大异姓诸侯王仅长沙王吴芮幸存。

这些诸侯王或形势逼迫谋反,或比窦娥还要冤,身上都充满了悲情色彩。尤其是“游击司令”彭越,被剁成了肉酱,韩信在剥夺兵权的情况下,依然逃不出魔掌。

朱元璋屠杀功臣最残酷,他连功臣,顺带附属势力、从属势力,不论真假一律屠杀。蓝玉、胡惟庸、李善长,每一个案子都要牵连数万人。

到朱元璋驾崩,开国功臣基本屠戮殆尽,以至于靖难之役时,朱允炆只能靠李景隆、耿炳文挑大梁。因为老朱手段太残忍,导致民间留下了众多误传,比如火烧功臣楼,逼杀徐达、汤和等,被“黑上加黑”。

  • “爵禄赎买”型君臣矛盾:

这一类君臣矛盾相对缓和,其结局也充满温情,以东汉、唐、宋为代表。

东汉开国后,刘秀将所有开国功臣全部逐出权力中枢,只留下邓禹、贾复等少数几个人,做政治参谋,其余一概回家养老。当然,刘秀付出的代价就是,让功臣家族子弟入朝为官,保障他们在中央及地方的特权。

唐朝最特殊,功臣势力在朝中继续发挥余热,一直到高宗、武则天时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宋朝开国,采取以文抑武的方式,让开国功臣以爵禄易兵权,以文官压制武将,实现和平过渡。需要指出的是,“杯酒释兵权”虽然是一段伪历史,但是它所反映的精神实质是可信的。

以上三朝,功臣集团与皇权大体上和平共处,留下了温情脉脉的一幕。那么,别的王朝为何不向他们学习?这些皇帝诛杀功臣该不该受谴责呢?

  • 首先,开国功臣与皇权的矛盾是永恒的,责任不在哪个皇帝身上

同情弱者是人之天性,所以,作为胜利者的刘邦和朱元璋,很容易被当作忘恩负义的代表。但是请不要忘了,刘邦和朱元璋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要论情感细腻程度,要论讲义气,他们绝对远超多数人,否则凭什么有那么多人追随他们?

悲剧的根源在于,打天下时,开国功臣和皇帝是一个利益集体,他们需要从既得利益集团手上虎口夺食,是患难兄弟。

可是改朝换代完成后,开国功臣与皇帝立刻分化,功臣势力代表了各大家族的局部利益,而皇帝则代表了国家整体利益。这两方利益不可能完全融合,往往冲突大于兼容。

所以,从根子上将,皇帝诛杀功臣,不是皇帝个人的责任,而是两方势力角色转变后的必然结果。即便东汉、唐、宋,也逃脱不了矛盾冲突。

东汉刚刚统一天下后,就爆发了“度田事件”,各地豪强势力,以功臣家族为主体,掀起了对光武帝刘秀“度田令”的武装反抗。刘秀度田就是为了限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保证国家利益,可是功臣势力就是最大的豪强。

这场冲突在全国蔓延,光武帝软硬皆施,杀了一批豪强,以及与豪强勾结的官员,另一方面又通过放缓改革力度、让渡皇权等手段,才没有引起帝国覆灭之灾。

  • 其次,各个历史阶段的环境不一样,皇帝处理矛盾的选项有差异

假如刘邦和朱元璋,具备东汉、唐、宋的历史环境,他们也一定会选择与功臣势力和平共处。毕竟功臣势力也是大老虎,打虎不成被虎伤的教训还少吗?看看五代时期。

问题是,历史不能复制,每个朝代的历史环境不同,皇帝们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做选择题。

比如东汉时期,刘秀面临的对象是豪门士族集团,他只能选择与豪门势力共享皇权,与他们保持权力的动态平衡。有人说刘秀仁慈不杀功臣,既对也不对,那个时期,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不可能清除掉豪门士族集团。

唐朝跟东汉类似,大唐建国依靠门阀集团,如果想干掉他们,那就重演隋朝覆灭之路。唐朝用了三四代人,才让门阀集团画上句号。

可是豪门集团和门阀集团也有一个好处,他们的利益需要通过皇权来实现,所以他们也是皇权的拥护势力。

刘邦开国有这股势力吗?没有,太子又过于柔弱,压制不了功臣势力。唐宋至少在皇帝的个人能力上,保证了前几代君主的强势。

所以,刘邦把功臣集团划分成两档,一档是异姓诸侯王,相当于军阀,必须干掉。二档是以丰沛集团为首的武将,他架构了吕氏与武将势力的掣肘局面。

朱元璋面临的环境,跟刘邦很相似,一是功臣集团出身低微,文化素养不高,二是嗣君过于文弱,压制不住骄兵悍将。

假如汉惠帝和明惠帝,有李世民和赵光义的本事,假如他们的开国功臣,有豪门士族和门阀集团的文化素养,两位太祖爷,断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

  • 最后,政治斗争不能用对与错简单判断

如果我们把皇权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仅仅看作是个体之间的冲突,又忽视特定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很容易“意气用事”,从纯道德的角度,批评开国皇帝的无情无义。

中国古代的生产结构,决定了皇权的两个特性,它既是皇族私人利益的代表,也是全社会国家利益的代表,它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利益的角逐。

因此,不能以简单的“对”或者“错”,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立足于国家利益。

我们还是以东汉为例,豪门集团代表的是局部利益,应该受到压力打击。可是历史环境决定了,对他们只能利用和压制,不能粗暴打击。所以,本质上说,刘秀是牺牲国家利益,赢得国家安定,你能说这个策略完全对,还是完全错吗?只能说是“适宜”。

同样,如果不消灭异姓诸侯王,刘邦驾崩后,西汉必然回到军阀割据状态,新的诸侯争霸逃不掉。走这条路,刘邦个人赢得了“仁慈”的名声,可是结果却牺牲了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你能说刘邦杀戮异姓诸侯王有错吗?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仁”与“小仁”的关系吧,大仁者胸怀天下苍生,小仁者顾全眼前众生。可是赢得好名声的,却往往是“小仁者”,唉!

在古代历史上,诛杀开国功臣,开国皇帝做的对还是错?

诛杀开国功臣,何对之有?这只能说明这些开国皇帝“天下唯我独尊”的思想作崇,以及延续战争杀戮的本性使然。心胸狭隘,恶念便生;排除异已,纵使斩草除根,悲哉!

(刘邦)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和朱元璋就是典型的这号人物。打江山,依靠功臣名将,建立政权后,心中便只有“家天下”了,要这些功臣还有什么用?他们对待异姓王的手段何其残忍。刘邦(包括吕后),一连诛杀臧荼、张敖、彭越、韩信、英布等功臣,而朱元璋则有过之而无所不及,仅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几乎就将开国功臣屠戮殆尽。他们为什么要杀这些开国功臣?倒不是完全没用,更重要的是“功高震主”的思想在作崇。这些功臣,皆受众人拥戴,万一挥刀指向,“犯上作乱”,江山何保?刘邦们何曾想过,一起打江山,也可以一起治理国家的道理?!

(朱元璋)

有人说,刘邦和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异姓王,大汉和大明江山不是很稳固吗?两者皆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呢!而秦朝和隋朝并没有杀什么开国功臣,为什么延续不了两代呢?错。杀戮功臣与江山稳固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也不是因果关系。江山稳固不仅靠人,更靠制度。刘邦和朱元璋应该感谢他们的后代的智慧以及对国家治理的修正,并不是因为杀尽了异姓王就消除了外部对王朝的威胁。

(李世民)

我们可以来看看唐朝皇帝李世民。李世民虽然弑兄杀弟登台(笔者视为家族争权博弈),在用人方面胸怀却是宽广的。唐朝的一些开国功臣都得到了重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建成手下重臣魏征、薛万彻等人,居然为李世民所用。唐朝建立起开明的用人之策,“唐天下”似乎依赖“众天下”,后人延袭创新,唐朝取得的辉煌闪耀史册。

如此说来,诛杀开国功臣,无论从哪种角度分析,都难辞其咎。@头条历史 @头条读书会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美文

在古代历史上,诛杀开国功臣,开国皇帝做的对还是错?

诛杀开国功臣,皇帝为巩固自己的家天下,什么样的丧尽天良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什么花言巧语都是骗人的,顺君者昌,逆他者亡。在杀人不眨眼的皇帝面前,从来没有对与错。

在古代历史上,诛杀开国功臣,开国皇帝做的对还是错?

作为英明的君主,做决策权衡的是利弊,天天讲对错的人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如果非要追究是非曲直,那也要讲大是大非。对人民有利的就是对的,有害于人民的就是错的,这个是非是站在人民大众的层面上考量的,而不是以某个人或者某个小集团为中心。

道理也简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老百姓高兴了,封建王朝的大船才能行的稳,走的远。开国皇帝一般是有大智慧的,得民心、合民意这个理,他们心里瓦亮瓦亮的。

像蓝玉,作为大明开国时期杰出的武将,作战不是一般的猛,功劳不是一般的大,一提这个人,了解他的人耳边就嗡嗡的响,如雷贯耳。朱元璋开始对他也是礼遇有加。但是这家伙后来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慢慢就走向人民的反面了:为祸乡里,强占民田,目无法纪,驱赶官吏,比秃尾巴狗还横。

朱元璋对蓝玉的行为很是不满,封他为凉国公以示警告,蓝玉根本就不往心里去。不仅仅蓝玉自己,他还带坏了一帮人,同时淮西勋贵胡惟庸等人跟他关系密切,称兄道弟,拉帮结派,这种人站在人民头上拉屎的人,已经严重威胁到朱元璋的统治地位,对老百姓而言更是祸害,老朱怎么会不收拾他?

人性的弱点往往就这样,大多数人一有点成就容易翘尾巴,自以为是,渐渐的目中无人,目无法纪,甚至无法无天。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灾,开国皇帝从自身及大众的利益出发,狠狠的收拾这帮枭枭之徒,绝对是应该的。

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惩罚扩大化,伤及了部分无辜,确实也令人痛惜,但是总体大方向是没有错的。

在古代历史上,诛杀开国功臣,开国皇帝做的对还是错?

诛杀开国功臣,站在皇帝立场的奴才们的观点,傩护皇权的尊严是对的,正确的!

站在国家和角度,站在人民的立场,皇帝诛杀开国功臣是有罪的,而且是罪恶滔天的!不可饶恕的!

在古代历史上,诛杀开国功臣,开国皇帝做的对还是错?

诛杀功臣利大于弊,东汉北宋善待功臣迅速衰亡,西汉明朝诛杀功臣得到巩固!

东汉光武帝刘秀与北宋太祖赵匡胤,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但两个王朝都是在百余年便走向衰亡,很大程度上是受开国功臣拖累。

乱世开国,国家正处于虚弱期,开国功勋们享受诸多特权,关键列入史籍便有数百,而将校级别多不胜数,随着时间推移,权利集团形成世家或者士大夫阶层,削弱皇权的同时,腐蚀整个社会的经济财富,与底层民众争夺利益,加速国家矛盾的爆发。

再看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功臣除去多数,避免皇权受到挑战,也避免主幼而被架空,毕竟汉惠帝刘盈与太子朱标都以仁孝著称。

诛杀功臣勋贵,使皇权威信得到彰显,任用宗室诸王驻守各地,垄断分享皇权利益,使得家族迅速扩大,皇权愈加稳固,可惜,当宗室扩张又日渐腐朽,朝廷财政也受到削弱,明末财政枯竭便是最直接的体现,使得宗室成为皇权的绊脚石。

只能说,诛杀功臣利大于弊,能够短时间内维持皇权稳定,但真正需要的是继任者的教育,唯有后继之君励精图治国家才能昌盛,若是后继之君懈怠误国,诛杀功勋反倒为谋逆不轨扫除障碍,明成祖朱棣便因建文帝无名将可用,靖难之役才会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