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为什么不以德服人?

汉武帝打胜了匈奴也没有建城,没有迁徙人口,没有开发占领的漠南地区。为何不见好就收?何必劳民伤财,难道就是为了领土广大,地图好看吗?

什么叫“德”?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品行”,难免肤浅,就不能洞悉汉匈战争的本质,更无法理解,汉武帝为何跟匈奴人打了四十年,既没有得到大漠一寸土地,还把富庶的大汉差点打亡了。

汉人大骂匈奴是强盗,似乎他们就是一个不开化的种,没办法跟他们讲“德”。那就讲一个反面的例子,南匈奴王室出了个伟人叫刘渊,西晋末年,他建立了一个叫“汉”的政权,史称“赵汉”。这位刘渊,汉学功底身后,儒家五经无所不通,他曾经批评周勃灌婴,说他俩不能帮助汉文帝创建教化。

刘渊的赵汉政权,虽有胡风遗存,但总的来说,完全是按中原汉民族的“德治”思想建立的。刘渊本人积极践行汉文化,比如他的孝行,一点不比汉人差,他母亲去世时,他“擗踊号叫,哀感旁邻”。

所以,匈奴也是人,也可以教化,“德教”对他们来说是行得通的。那么汉武帝为何不“以德服人”,教化的成本多低,何必劳命伤财呢?

首先我们要把握“德”本质,“品行”只是“德”的表征之一,是很少的一部分。“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理念,简单来说,它规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对照“法制”,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罢了。

再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比如“德治”讲究“仁义礼智信”,四书五经都围绕它,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法制”不管这个抽象的东西,你可以不仁不义,但是如果你的不仁不义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那就办你,以具体的条款约束你。

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法制,因为越是到后期,“德治”越失去了效用,“德”慢慢成了高不可攀的自我修养目标,法就出现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德”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以家庭伦理结构为代表的统治秩序。“法制”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以商业资本统领的社会治理模式。农耕文明社会结构简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集少,相互依赖性差。这种模式不适应工业文明,所以必须重建。

再回到题干,匈奴人是什么模式呢?他们是落后的游牧文明,他们是“道”的社会结构,“德”不适合于他们。

“德治”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匈奴人做不到,他们狩猎为生,不会种地,不会纺织,不会盖房子。气候好,水草丰美,牛肥羊壮,他们就活得逍遥自在,遇上天灾就喝西北风。

即便遇上好收成,他想用牛羊、皮毛跟汉人交还,还处于“不平等”状态,因为汉人对这些东西可有可无,汉人所拥有的东西却是匈奴人的必需品。这种不平衡,就带来“贸易逆差”。

请问以上两个问题,靠“德”能解决吗?

民以食为天,游牧文明的天然缺陷,决定了他们生存的艰难,所以对他们来,掠夺就是上天赋予他们的权利。这就是他们的“道”,原始的人类生存法则,弱肉强食。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会对牛羊鱼虾讲“德”吗?吃他们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匈奴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不是人种问题,而是环境决定的,假如他牛羊肉永远吃不完,他也不会去掠夺你。

匈奴人也想通过贸易解决自身的不足,可惜汉人不买账,你那玩意不是必需品,没有议价权,跟你交易是给你面子,惹你大爷我生气,不跟你交换,饿死你!

这就是中原政权,经常跟游牧民族发生边贸冲突的原因。他急需,我们不给,给了也“压榨”他,人家把牛羊卖光,都换不来急需,不抢你才见鬼!

这种冲突其实跟“德”一点关系都没有,汉人也委屈,我也不是故意刁难你啊,市场供需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谈不来就不做生意呗。匈奴急了,这不是生意,是我们的命。

对匈奴人来说,你掐着人家的命,跟人家谈“德”,这不很滑稽吗?

所以,从根子上将,汉匈的矛盾,不是“以德服人”的事,它是两种不同经济模式冲突的必然结果。清末西防入侵中国,其实跟这个是一回事。

南匈奴后来就变温顺乐呢?刘渊怎么就“德”了呢?因为南匈奴投降汉政权后,被定居在河套地区,这地方胡汉杂居,已经不是纯粹的游牧地区,农业文明发达。在汉人的影响下,匈奴人也拿起锄头,跨上织布机,他们也自给自足了。

汉武帝能做到“以德服人”吗?理论上可以,实际操作做不到。

当我们了解了“德”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生存模式时,我们就应知道,如果想让对方被“德”折服,那就要让他过上“德”的生活,让匈奴集体进入农业文明。

能做到吗?太难了!

漠北大草原,它就种不了庄稼,土质、气候都不行。中原平原是上天赐给汉人生存的宝,大草原上的人只能游牧,汉武帝能解决得了吗?

把匈奴人全部迁徙到汉地呢?你愿意,人家还不一定愿意。愿意的匈奴人也有,比如刘渊等,后来鲜卑等少数民族都迁过来了,最后都成了汉人。这个过程相当漫长,涉及到他们自身的裂变,以及与汉民族的关系变迁,汉武帝可以影响他们,靠他这一代人,根本承担不了这项工作。

这些都行不通,只剩下一条路:发展边贸,而且以“白求恩”的精神,打破供需,强迫汉民做“赔本买卖”,或者国家资助匈奴。你觉得汉武帝会这么干吗?有病啊,锤他丫的!

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为什么不以德服人?

春秋战国烽火连天,中原大地狼烟四起,几百年来战事不息,秦王朝昙花一现,在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下,很快土崩瓦解。西汉初年,百废待兴,国力衰弱,和亲政策也是出于无奈,白登山,一个让汉天子引以为耻,颜面扫尽的地方。

当年匈奴大举南下,气势汹汹,浩浩荡荡。不仅边关告急,就连首都长安也深受影响,严重威胁新生大汉王朝政权。放眼满朝文武,悠云惨淡万里宁,国内更是秋风萧瑟。紧急会议通宵达旦,开三天三夜,始终无退敌良策,再三天匈奴大军就兵临城下,边关战报哀鸿遍野,全是让人垂头丧气的惨败。高祖御驾亲征,部队西出二百里,被匈奴大军团团包围,在白登山上被困七天七夜,粮草断绝北风吹,漫天雪花衣裳单。高祖一夜愁白头,陈平献言,匈奴此番入境,不外乎多要金钱,粮草,美女。暂切答复他,留着青山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高祖拔出宝剑,一剑劈开碗口大悲树,我与匈奴势不量力,十年后匈奴如此树。匈奴单于收下十五万两银,三千马匹,粮五万担,民间少女无数。勉强答应放汉军一条生路,人困马乏,七万饥肠辘辘,衣冠不整的汉军,回到风高惨月的长安。

匈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逐草而居,中原连年战事,无暇顾及到他,因此这些年,匈奴各部落得以快速的发展兴旺,人口爆增七倍,一直对中原大地有虎狼之心。特别是每年秋末初冬,狂风大作,枯草遍野,马匹牛羊无食料时,匈奴屡屡侵犯边关。今年尤甚。

汉朝几代帝王,铭记白登山之耻,卧心尝胆,发奋图强,武帝时,国家空前强大,卫青和霍去病越来越表现出卓著的军事天才,三军士气高涨,斗志昂扬。历史的天平倾向汉王朝,一雪前耻,宜将勇浪追穷寇,不可沽名作霸王。对匈奴穷追猛打揭开千里追袭的序幕。

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为什么不以德服人?

世界上没有单纯的"以德服人",只有恩威并重。

古代的事就不要说了,单看看现代的越南、阿尔巴尼亚,我们以德服了这些白眼狼了吗?

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为什么不以德服人?

匈奴就如当今美国,他们尊从丛林法则,不讲诚信唯利是图胡言乱语,匈奴也是胡人,我们今天用语表达不诚实叫“胡说、胡来、胡扯、胡搞”,对他们用德用善能改变他们吗,一个字就是打,要打的他怕要打服他还不能心软,要一路追着打直到不再碰面为止。

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为什么不以德服人?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一直提倡的是以德服人,自古天下有德者居之。这句话,在《封神演义》这部小说里面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封神演义》这部小说虽然虚构的成分非常大,但是它所讲的道理是真实的,也是古人非常认可的道理。周朝为什么能够取代商朝?并非是商朝打起来不厉害,商朝事实上是非常强大的,刚打败了东夷和徐夷,包括纣王本人,也是很有指挥才干的。但是周文王、周武王“有德”,商纣王失道。所以最终包括天上的神仙,也都一同帮助文王武王,打击“无德”的纣王。作者为了表现纣王的无道和失德,甚至杜撰出了纣王搞“酒池肉林”以及剖开孕妇的肚子,看婴孩是男是女这样的桥段。最终,商纣王不管怎么强悍,都必须失去商朝,把江山让给周朝。

在后世的宋朝,宋太祖认为,应该把国都迁到地势比较险要的洛阳,在洛阳,防卫的成本会低一些。但是赵光义却不同意。他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宋太祖立马就无话可说,因为赵光义是天然的“政治正确”,宋太祖还有何话可说。

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汉朝却不重视“德”?而要对匈奴穷追猛打呢?

说汉朝对匈奴穷追猛打,这个话一点也不错。尤其是从汉武帝开始,汉朝就持续不断地打击匈奴。汉武帝在位54年,他打匈奴就用了44年的。尤其是他的两员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对匈奴采用的,可以说是灭绝式的打击。基本上把匈奴打得离开了他们自己生活的地方,不得不四处逃遁。

后来从汉宣帝上台后,对匈奴的打击进一步加剧。此后,虽然汉朝进入了衰落期,但就算汉朝进入了衰落期,匈奴也没有因此卷土重来,他们再也没有强大过。就算在南北朝时期,匈奴一度还建立了“汉赵匈奴”这样的国家,但也不过就是昙花一现。

那么,为什么汉朝对匈奴会进行这样灭绝式的打击,完全“不讲武德”呢?

其实关于这一点,汉宣帝是讲得最透彻的。

汉宣帝在当皇帝的时候,有人劝说汉宣帝要实行仁政,认为尧舜的仁政,是整个中国古代仁政的最高版图,应该学习他们。同时,大臣们又给汉宣帝讲汉文汉景,认为这两代皇帝的“文景之治”,也是采用的仁政治国。但是汉宣帝告诉他,咱们汉家治国,从来都是恩威并施,而不仅仅是仁政。如果仅仅采用仁政,国家是没办法进行治理的。

汉宣帝这里说的是治国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对待匈奴的问题。

因为古代的中原国家,一直把周边的小少数民族认定为他们的藩属国。认为他们是天下共主,这些藩属国也是应该归他们治理的。所以,汉宣帝讲的,也就是汉朝的一种外交政策。

事实上,从汉高祖到吕后到汉文帝、汉景帝,他们之所以对匈奴采用仁政,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和匈奴抗衡,没有能力打击匈奴。

汉高祖和匈奴打了一仗,结果在白登这个地方,被围困了七天七夜。再怎么说,汉高祖也是有血性的男子,受了这样的奇耻大辱,难道他不想报仇雪恨吗?但是为什么后来只是采用和亲的办法,而不去报仇雪恨呢?因为实力不济,打不赢。

吕后的时候,匈奴单于冒顿提出想娶吕后为妻,这明显是对吕后的一种羞辱,但是吕后却也只能非常谦虚地写一封信去回绝冒顿,说自己年老色衰,没有脸面嫁给冒顿。看看这话说得多谦和啊。之所以这样谦和,就在于汉朝的实力确实不足,不敢报仇。

汉文帝的时候也是一直采用和亲的政策。当时汉朝让太监中行说陪同一个公主嫁给匈奴,这个中行说因为不满意自己被送到边关去生活,所以一直怂恿匈奴老上单于和汉朝作对,要么在书信以及礼物上挑衅汉朝,要么在秋收季节怂恿老上单于率军抢劫汉朝的庄稼。不过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汉文帝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率军和匈奴对抗。

汉景帝的时候,汉景帝听说匈奴有五个将领想投降,汉景帝立刻就决定封他们为侯。汉景帝如此巴结匈奴人,让周亚夫都看不下去了。周亚夫说,高祖都曾经说过,无功不封侯,为什么还要封几个匈奴人为侯呢?但是汉景帝却偏偏要封他为侯。

从这几代皇帝的做法,我们就可以看出,汉朝当时的实力,确实不足以摆出强硬的姿态和匈奴作战。所以只能采用巴结讨好的办法,来缓和双方的矛盾。

当然了,汉朝毕竟是中原大国,就算采用巴结讨好的办法,对外也不能这样宣称,而只能说这是“以德治天下”。

事实上,汉武帝后期以及汉宣帝开始时期,汉朝也在派公主对匈奴进行和亲。尤其是对已经分裂的南匈奴进行和亲。在这个时候,汉朝的实力绝对是大于匈奴的。如果要继续打的话,肯定是打得赢匈奴的。而这个时候汉朝还采用和亲的方式,显然这才叫做“以德服人”“以德治天下”。

所以,所有的“以德治天下”都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你的实力必须足够强大。有了这样一个保证,用“德政”来处理和边关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条路才行得通。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等)

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为什么不以德服人?

“汉匈70余年,屡战屡败,被迫和亲,以致于国威丧失,士气蹉跎”这样的话语中,就能够表明了匈奴这个野蛮人欺负了汉朝七十余年了。

祖孙四代的仇恨累积在一起了,匈奴时常在长安都城外围不断地游猎,显示着“卧榻之侧,有人在虎视眈眈”这样的情景之下。

作为天朝上国的有为君主都不会忍受这样的窝囊气,甚至作为平民百姓,你家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总得要教训教训,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之后,才能让人信服。

这并不关匈奴人,还是汉人的身份。

没实力的情况下,你去跟他们讲道理,称兄道弟的心意,可是在别人眼里都是一文不值,甚至我还可以要的更多,因为你的底线是无下限的地步。

就比如汉初时期的,和亲政策,你所看到的都是悲惨之下的冤魂,汉朝公主的无声呐喊。

故汉朝经历祖孙四代的发展后,终于在汉武一朝,达到了顶峰。不仅仅是经济实力,还包括了诸侯国这样的掣肘,都被“推恩令”一一分解了,还做到了思想的统一,“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儒家思想。

所以你看到了这样的汉朝军事,政治,经济,思想四位一体的大融合下,终于到了展示肌肉的时刻了。

就犹如如今的美国凭借着自己的经济军事,政治等一系列手段,不断地对世界输入自己的思想及霸蛮的行为。

那么汉朝武帝不仅仅是为了刘家天下的万世伟业,还包括了自己的野心,成就千古一帝,最为主要的是,他要挺立起汉人的千古自信,鼓舞起万民的信心与士气。这样的大战略下,必须要对匈奴穷追猛打,甚至到把他们干到不敢下天山,以致于霍去病可以“封狼居胥”的霸气。

在汉武一朝打了几十年的仗后,挺立起了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后,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孙子汉宣帝刘病已及汉元帝等一系列后来者,才能迎来了匈奴分离,融合汉朝。

才开始领略到了汉民族的道德法治,才是以德服人的最终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