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朱元璋异常喜爱扩廓帖木儿(王保保)?

某一天,朱元璋招待众将,席间提出一问:“当今之世,谁可以称得上奇男子?”诸将认为是常遇春,朱元璋笑笑:“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朱元璋的理由实在搞笑,他的逻辑是能被他所用的都不值一提,不能得到的才是奇人。很有点“老婆总是别人家的好”的意思,吊胃口的才是最香的,到手的反而不值钱了。

能被老朱这么惦记,王保保到底是何方神圣?

元朝的最后一根擎天柱

老朱喜欢“保保”肯定不是把他误当作“宝宝”,这么奇怪的名字很有点穿越感。原来王保保就不是汉人,他是蒙古伯也台氏,蒙古名“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母族是乃蛮部后裔“察罕帖木儿”,父母两族都算不上蒙古传统贵族。

蒙古入主中原后,大量蒙古人移居中原,也无可遏制地爱上汉文化,生活习俗逐渐汉化。比如他们热衷于取汉姓,改汉名,察罕帖木儿改汉姓“李”,伯也台氏改汉姓“王”,扩廓帖木儿给自己起了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汉名——王保保(也有说“保保”是译音)。

王保保的祖上,追随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河南有功,被赐定居固始县。当然少不得赐田赏官,由此王保保成了当地的蒙古族大地主。

王保保从小体弱多病,按照古人习俗,他被送给舅家当养子,希望借此躲过病魔。这个偶然因素,竟让王保保成了两大家族政治遗产的继承人。

元朝末年,红巾起义爆发,为了弥补政府军的不足,元顺帝下令,各地可以自行组织乡勇,以平定叛乱。王宝宝的父亲和舅舅,借此机会组织起了“义兵”,王保保由此跨入行伍,其军事天才开始展现。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王保保作为主力军,两次平定中原红巾军,让他成为元朝横亘在中原大地的一道屏障。随着舅舅和父亲的陆续去世,王保保成了这支地方军的领袖。

这个格局很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大小士族,利用家族势力,纷纷募兵,割据一方。朱元璋和王保保本质上一样,都是军阀势力,只不过一个是以推翻元朝统治为目的,一个是以维护元朝统治为目的。

朱元璋心系王保保的理由

朱元璋对王保保的倾心,不光是嘴上说说,他至少有两个行动:

  • 与王保保“联姻”,从感情上拉拢

洪武四年,王保保败于徐达,仅仅带着妻子数人,以浮木渡黄河逃脱,他的妹妹王观音奴成了徐达的俘虏。

王小妹被解压到南京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她,反而让次子朱樉,娶她为嫡妻。大将邓愈的长女,则为政治需要让路,屈身为朱樉的侧妃。

很显然,老朱就是想告诉王保保:投降大明,你就是皇亲国戚!

  • 多次派使者说降王保保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十年间,至少给王保保写过七封信。还曾经派过两名旧交,深入漠北说服王保保。

第一位叫李保保,是王保保早年的心腹,曾官至枢密院知院,兵败后投降大明。王保保对李保保一点都不念旧情,一杯毒酒杀害了老部下。

第二位叫李思齐,当年的关中军阀,跟王保保打了几年,后来投降了大明。如今二人各为其主,王保保热情接待,客客气气相送,招降免谈。让李思齐没想到的时候,当他走到塞口时,王保保派来相送的人说:主帅想得到你的一份礼物——你的一只胳膊!李思齐被迫自断一臂脱身,终因伤势太重而亡。

痴情汉朱元璋,始终没有得到王保保的芳心,钱谦益曾经撰文说,太祖一生三大遗憾,未能招降王保保是其一。老朱手下文臣武将如云,干嘛非要对一个异族人王保保痴迷至此呢?

1.“家花没有野花香”心理作怪

朱元璋拿王保保跟常遇春作比较,体现的就是这种心理。实际上,就常遇春、徐达这些大将的能力,未必在王保保之下。

2.帝王的征服欲望

王保保对元朝来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收服王保保,不光是对残元的军事胜利,更是朱元璋个人的政治胜利。王保保越是不肯降,朱元璋的胃口被吊得越足,对他来说,王保保几乎是他完胜的标志。

3.担心被王保保打翻身仗

明朝对残元的胜利,算不上完胜。大明一朝,不断遭受蒙元残余势力侵扰,这个格局的形成,跟王保保不无关系。

大明虽然把王保保赶出了塞北,但是在北伐过程中,接连遭遇失利。尤其是洪武五年,大明十五万大军三路兵进,企图“永清沙漠”。结果蓝玉、李文忠惨败,冯胜小胜。这次战斗,被元昭宗夸作“中兴之战”,让残元看到了翻盘的希望,而大明从此小心翼翼,很少跨出塞北。

朱元璋不能不担心,王保保会不会死灰复燃,对大明形成全面反攻。

4.收服人心的政治需要

前朝灭亡,必然会残留一大批旧势力,如何收服旧势力,是每个新王朝的必答题。在蒙元统治下,大批蒙古人和色目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不可能都退回大草原。朱元璋收降王保保,其实也有开创“蒙汉一体”,安抚蒙古人及色目人的政治需要在里面。

所以,朱元璋钟情王保保,不能狭隘地认为老朱“花心”,客观来讲,王保保虽然有才华,但是他也是元朝灭亡的罪人之一,没那么可爱。

这个“宝宝”其实不可爱

红巾起义被平定后,王保保成为元朝最强大军阀势力,他本人受到元顺帝青睐,平步青云。如果那时候,王保保乘势发兵南下,老朱能有多少机会一统江南真的不好说,更别说灭元了。

可惜王保保手中有枪,腰杆子硬了,不打听从元顺帝的摆弄,卷入了复杂的朝廷政治斗争。

  • 第一阶段:王保保联合太子对抗元顺帝、孛罗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是王保保之外,另一个最强大的军阀势力,双方为争夺地盘,在河东一带展开激烈厮杀。在中央,元顺帝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明争暗斗,孛罗帖木儿选择与元顺帝结盟,王保保与太子结盟,双方频繁发生充实冲突。

  • 第二阶段:王保保与太子反目

太子企图学习唐肃宗灵武称帝的旧例,直接把元顺帝干成太上皇,却遭到了王保保的反对。后来元顺帝杀了孛罗帖木儿,封王保保为中书左丞相,导致太子与王保保走向决裂。

  • 第三阶段:王保保自立行省,遭到围攻

王保保当了一段时间郁闷的丞相,他发现自己不光失去了太子支持,朝中的贵族集团,根本容不下他。由于拒绝南征,他又受到元顺帝怀疑。破罐子破摔的王保保,干脆发动内战,企图武力吞并关中四大豪强军阀。

这场混战持续了一年多,给朱元璋统一南方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后来王保保干脆自立行省,完全不听朝廷指挥。元顺帝被迫下手,逐渐将王保保官职、兵权和爵位全部剥夺,并下令围攻王保保,将他逼到了晋宁一带。

  • 第四阶段:元朝灭亡,王保保回到权力核心

元朝内讧一发不可收拾,朱元璋统一南方后,大举北伐,四分五裂的元帝国根本无力对抗,元顺帝逃出大都,亡命草原。

到这时候,元顺帝醒悟了,王保保也醒悟了,双方握手言和。可惜的是,大局已经不可为,王保保虽然在局部对抗中,给大明的北伐军造成很大麻烦,可是态势上的被动局面依然不可变。

元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王保保其实给老朱送上过助攻,这种助攻老朱不光不会感谢,反而会回报以鄙视。

所以,朱元璋对王保保所谓的“喜爱”,其实有点牵强,无非是王保保尚具备反抗能力,希望快点斩断残元的爪牙罢了。

为何朱元璋异常喜爱扩廓帖木儿(王保保)?

陈奕迅的《红玫瑰》有一句经典的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这句话放用来验证朱元璋对王保保的态度恰好合适。某一天,朱元璋大会诸将,朱元璋问大家:“谁是天下的奇男子?”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当然是常遇春咯,常遇春带领不到万人的军队,横扫千军,他当之无愧。”朱元璋大笑,说:“遇春虽然是人中豪杰,我能到得到他为臣子,但王保保却不能,他才是真正的奇男子。” 归根到底,是因为王保保始终没有臣服于朱元璋,朱元璋心有不服,时间一久,便成了心口的朱砂,成为朱元璋人生三大遗憾之一。

明朝的劲敌——王保保

王保保,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萌萌哒,但他确确实实是一名猛将,是令明朝军队闻风丧胆的男人。这个男人是实打实的蒙古人,本名“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舅舅(也是养父)察罕帖木儿是元朝的宰相,也是元末镇压农民起义最得力的将领,这是的保保跟在舅舅身边,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舅舅去世后,保保就顶替了舅舅的位置,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得力干将。若不是元朝统治阶级内部陷入权力斗争的混乱,导致其他将领如李思齐、张良弼等与保保不和,从而消耗了元朝的大部分力量,王保保或许有机会消灭所有农民起义,或许就没有朱元璋什么事了。所以说,元朝的灭亡,从内部开始的。

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攻入元大都,元顺帝携太子、后妃等逃往开平,元朝灭亡。此后,保保担任起抵抗明军、复兴元朝的重任。汤和等人从泽州攻打山西,保保负责御敌,双方在韩店交战,明军大败。恰巧顺帝命令保保收复大都,于是保保北出雁门,从保安经居庸关攻打北平。可是没料想到徐达和常遇春声东击西,趁机攻打太原,保保搬师回救,顾此失彼。这一战之后,元朝许多将领都归降了大明,唯有保保带领着他的军队逃往最为边远、最为凄凉的西北。

洪武三年,朱元璋命令徐达带领大兵出西安,直捣定西。保保原本围攻兰州,听闻消息后,急忙赶回来,双方战于沈儿峪,保保大败,只能带着妻儿北逃,渡过黄河,爬上水中的木头,一路漂到和林。恰好此时,元顺帝去世,太子立,保保得以掌大权。第二年,明朝出动十五万的军队,想要将北元一网打尽。徐达在岭北和保保相遇,因为轻敌,被保保打了个落花流水,明军损失几万人。其后,保保复攻雁门,朱元璋只是命令诸将积极防备,并不打算反击,因为此时的明朝已经改变了对元方针,明朝只是希望将北元的军队赶跑而已。保保也清晰地认识到复国无望,跟着他的主子迁徙到金山,最后死于哈剌那海的衙庭,这一年,是洪武八年。

无法降服的男人——王保保

可以说,没有王保保,或许北元早就没了。然而,降服王保保是十分困难的。朱元璋对这个劲敌的感情是爱恨交加,爱是因为世间少有王保保这样出色的将领,恨是因为这样出色的人老跟他作对。朱元璋曾在《谕中原檄》中破口大骂,称保保“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朱元璋这样骂确实有点过火了,因为王保保虽然取了汉人的名字,但血液流淌着蒙古人的血,蒙古人为蒙古人效忠,是天经地义,也是忠心耿耿的表现。朱元璋这一骂,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所以王保保一直背了几百件“汉奸”恶名,一直到1990年考古发现了王保保父亲的墓志,才还他一个清白。

朱元璋为了降服王保保,可谓是软硬兼施,但都没有效果。硬的方面自然就是武力降服了。软的方面就是他曾多次派人招降。元朝灭亡前,朱元璋七次写信招降王保保,无奈郎有情,妾无意。明朝建立后,局势发生变化,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明眼人都知道跟着明朝混,比跟着元朝混有出息,但王保保就是不答应。为了拉拢王保保,朱元璋硬是将王保保的妹妹许配给自己的二儿子秦王朱樉。原以为有这一层婚姻关系作为纽带,王保保多多少少会有点心软,但还是没有用。反倒是这桩婚姻,促成了一对怨偶。王氏和秦王的婚姻非常幸福,王氏的一生都葬送在政治婚姻里了。王保保死后,王氏的处境更加艰难。

其实,也不见得朱元璋多么喜欢王保保,作为帝王,只是希望能够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降服对手罢了。但王保保至死也不愿意投降明朝,这份忠诚,世间少有,这一点,也是朱元璋最敬佩的一点。朱元璋对诸将说王保保是天下奇男子,无非是想告诉诸将,你们也要对我忠贞不二哦!

参考书目:

张廷玉:《明史》

为何朱元璋异常喜爱扩廓帖木儿(王保保)?

朱元璋想招降王保保,自然要夸他。王保保自身有实力,但是明军将领也不差,可朱元璋还是想招降王保保,不停的夸赞他,正应了那句,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朱元璋问诸位将领,谁是天下的奇男子?诸位将军说是常遇春,常遇春带领兵马不到万人,就横行天下。朱元璋说,常遇春的确是人杰,我有他作为我的臣子,但是我得不到王保保,王保保才是奇男子啊。

人总是喜欢得不到的,因为得不到,就觉得很好。

王保保算是元朝后期的中流砥柱了,他多次打败起义军,明军也在他手上吃过亏。但是他还是被徐达和其他将军打败过。要说厉害,王保保是厉害,但是没厉害到超越所有明朝将军的地步。朱元璋手里有名将,但是还是想着王保保,人就这样。

朱元璋想灭了北元

王保保无疑是元军的支柱,若是能得到王保保,此消彼长,不但能把元军打垮,还能灭了北元。事实证明,后来北伐的时候,就是王保保打败了明军,保住了北元。朱元璋眼光老辣,若是能得王保保,北元就不在话下了。

朱元璋也骂过王保保不过一匹夫

朱元璋给王保保写过7封劝降信,还派人去劝降,但是都被王保保拒绝了。一直得不到,朱元璋那就翻脸了。当着众将夸奖王保保是奇男子的是他,骂王保保不过一匹夫的还是他。老朱喜欢王保保,是想让王保保为自己所用,现在看来王保保是不可能招降了,那我还给你留啥面子?

朱元璋是对王保保的喜爱,是对这位对手的敬佩,佩服他的能力,也是出于想招降的目的,一直夸赞他,有虚情假意的成分。后来朱元璋又把王保保的妹妹嫁给自己儿子,成了自己儿媳妇。这不是挑拨王保保和北元的关系嘛。朱元璋和王保保完美诠释了得不到的整个心理转变。

为何朱元璋异常喜爱扩廓帖木儿(王保保)?

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为何朱元璋异常喜爱扩廓帖木儿(王保保)?

为何朱元璋异常喜欢王保保?历朝历代的造反者,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有几人创造了一番事业呢?说朱元璋伟大,一点都不为过,刘邦以亭长的身份,开创了两汉几百年,自有他的伟大之处,虽说亭长只能是最低级的公职人员,但好赖还有个公务人员的身份,而朱元璋呢,和尚出身要饭的职业,却开创出大明王朝,不能不说他的伟大,要是和后世的李自成,洪秀全之流一对比!孰优孰劣各位看官,我就不在此蕞言了,而王保保作为元朝的高级军事将领,军事上有很高的建树,是朱元璋很难打败的对手,朱元璋对王保保的欣赏,有故事为证,说有一天,,朱元璋招待众将,席间提出一问:“当今之世,谁可以称得上奇男子?”诸将认为是常遇春,朱元璋笑笑:“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由此可见朱元璋对王保保的喜爱了,所谓英雄惜英雄,朱元璋喜爱王保保,可能出自于此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