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短命王朝?为什么会出现短命王朝?

人们往往被大一统盛世王朝所吸引,忽略了某些短命朝代,史书中,也一般把这些小王朝当做反面教材,甚至不列入正朔。

历史上就有这么三个王朝,加起来不到七十年,存在度极低。不过,你要是把他们放进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时间轴线上观察,才发现,它们发出的光芒一点不比长寿王朝暗弱。也只有放在历史长河里纵向比较,才能发现,它们居然是遥相呼应的一体,共同作用,形成历史发展的三个拐点!

这三个王朝是:二世而亡的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历时十四年;一世而终的新朝(公元9年—23年),历时十四年;二世而灭的隋朝(公元581年—619年),历时三十八年。三个王朝合计五位皇帝,六十六年,其中新朝及其皇帝王莽,还不被列入正朔王朝。

三个王朝是四大选举制度的历史拐点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有四类,分别是周朝的世卿世禄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唐朝的科举制。东汉的荐举制,是从察举制向九品中正制过渡阶段,可以忽略不讨论。

我们发现,三个小王朝,居然正好是四大选举制度的分界点或过渡阶段,如此巧合必有玄机!

官员是古代社会的统治阶层,什么样的选举制度,决定了统治阶层的特定人群,是一个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塑形。

1. 四种选举制度的差异

①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可以简称为“世袭制”,即父子相传。卿,是指卿大夫职位;禄,是指对应的待遇。按照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规定,人群被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几个阶层,从“士”以上都叫贵族,贵族的官职和待遇是世袭的。

②察举制

察,就是考察、考核;举,就是举荐、推荐。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员推举,经中央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的一种选拔制度。

③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它由中正官,对官员和备选人员,按“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和“行状”(即个人品行和才能),进行综合评定排序,分九等。官员的任免和升迁,就以评定的等级为依据。

④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公开录取的官员选拔制度。科,是指考试类别,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种。

2. 选拔制度的变革就是政治制度的革命

①察举制革掉了贵族阶级的命

很显然,察举制是世卿世禄制的一次巨大进步,它脱离了阶级特性,所有的平民都有资格被察举,从而废除了贵族的特权。

②九品中正制革掉了寒门士族的命

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以个人才能和品行考核为主,以家庭背景为辅。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家世”成了最主要的指标,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状况,形成貌似公平的不公平,从此寒门士族只能依附于豪门士族。

③科举制革掉了门阀士族的命

门阀士族就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升级版,他们不光垄断了选举权,还形成强大的政治集团,甚至掌控军权,对皇权形成威胁。

三个王朝灭亡的玄机:三次看不见的战争

由选举制度决定,以秦朝、新朝和隋朝为分界点,形成四大左右皇权的政治力量。

1. 四大政治势力

①宗族势力

宗族势力,是指由王室或皇室家族血亲势力,构成的政治集团。西周是也称公室势力。

②士族势力

西汉之后的士族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族概念不同,这里仅指以读书做官为目的的儒生集团。

③门阀势力

在门阀集团之前,有一个概念叫“豪门士族”,所谓豪门士族就是职业读书做官的世家大族,比如孔家。豪门士族集团世代为官,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豪门士族集团之间相互联姻,构成政治集团,强大到足以影响上层建筑,由此形成门阀集团。

④庶族势力

这里的“庶族”也与春秋战国的概念不同,仅指没有政治特权的寒门士族家庭,与之对应的就是豪门士族集团和门阀集团。

2. 三次政治战争亡了三个朝代

四股政治力量的更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我们对所有历史事件的解读,都离不开政治势力这个大背景。很显然,政治势力的更替没有仁慈,三个王朝的短命,就是政治力量角逐的牺牲品。

①秦朝:士族集团代替宗室势力

在秦统一六国前的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就是对宗族势力的切割术。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变法,它的核心成果就是,彻底摧毁了宗法制决定的社会层阶式结构,从而以编户齐民的模式,形成皇(王)权独尊的独裁统治。

秦始皇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就是对宗族势力的否定和压制。胡亥杀戮赢氏贵族,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的品行问题,而是对宗族势力抬头的强力打压。

秦朝在打压宗室势力的同时,始终没有认清一个问题:谁是皇权的拥趸。秦始皇错误地认为,商鞅之法就是护法金刚。事实证明,法律体系下的吏治结构很脆弱。

秦朝是被宗室贵族和士族阶级联合消灭的,最后以刘邦为首的士族阶级,又打败了项羽为首的贵族阶级。

从此,中国进入一个士族阶级统治时期。

②新朝:士族集团豪门化裂变

西汉的士族阶级有一个概念上的演化,最早是指读书人的泛称,后来演变为儒家仕子的专有名词。

新朝的精英儒生政治,损害了豪门化的士族集团利益。改革的失败所导致的社会动荡,又进一步推进了豪门士族集团的迅速成长,以及他们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新朝末年的豪门士族集团,包括刘秀等宗族后裔(宗族与士族集团的融合)、隗嚣、公孙述、窦融等一大批地方士族武装割据势力。

王莽的错误在于,他跟秦始皇一样,没有找到皇权的拥护势力,错把儒生精英份子当做政治势力基础,反而忽视了从士族集团进化分裂出来的士族豪门集团。

这就是新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限于篇幅,不叙述士族豪门集团向门阀集团的演化。

③隋朝:庶族集团顶替门阀集团

门阀集团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垄断,就像商业领域的托拉斯。因而门阀集团可以制定政治规则,乃至废立皇帝,甚至改朝换代。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就是一段门阀士族玩弄皇权的历史。司马氏代曹魏、刘宋代晋、北周代西魏、隋代北周等等,无一不是门阀士族集团“圆桌会议”的结果。

隋炀帝众叛亲离,说白了就是他与门阀集团撕破了脸!包括李渊家族、宇文家族、高氏家族等关陇集团成员,都选择了抛弃杨广。

同样,隋炀帝在与门阀集团开火前,依然没有找到皇权的拥趸,也是在拥护势力缺位的情况下,力不能敌。

这就是隋朝灭亡的根源。

如何看待嬴政、王莽、杨广的千年骂名

由上可知,嬴政、王莽和杨广,都是与政治势力斗争的失败者,只是失败的方式略有不同而已。那么,我们怎么看待嬴政、王莽和杨广的千古骂名呢?

首先,这三位皇帝的政治理想应该值得肯定,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也应该得到正面评价。

秦始皇的理想蓝图,是把社会建成一部精密的机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零部件,零部件的运行规则,由法律决定。很显然,这是对宗法制全面否定后,当时的治国理念进入沙漠化状态,不光是他个人的责任。

同样,王莽也是一个理想远大的政治家,他一直致力于公有化改革,试图消灭特权阶级,恢复西周初年,乃至原始的大公社会。这种乌托邦理想,其实是那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体反思成果,是一群儒家精英分子的“智慧集中”。

杨广的改革更无可厚非,门阀集团确实已经发展到了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程度。只是杨广采取了不恰当的措施,不顾现实环境的约束,企图以激进的方式一举达成目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方法不当的失败,就把他打入另册。

其次,我们不能以古人的立场看待历史,人云亦云。

社会是发展的,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看待同一个历史事件,应该有不同的视角,我们读到的历史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我们审视的角度,要学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

比如,贬低秦始皇,明显是士族阶级的立场,今天我们还有士族阶级吗?我们还有多少与士族阶级等同的历史价值观?

再比如王莽不被正朔承认,是因为刘秀出于验证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需要,只能将新朝这段历史抹去。请问,我们今天还身在东汉吗?为何陷进去拔不出来呢?

同样杨广被污损,是因为门阀集团依然在李唐生存了很久,李唐家族本也是门阀士族集团成员。所以,他们必须妖化杨广。我们还有必要与李唐保持高度一致吗?

客观地看,这三位都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值得后人尊敬。我们也不否认他们的失败,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甚至灾难。

结束语

三个短命王朝,就是中国历史的三个拐点,将它们连成一体,就是一部中国士族阶级的奋斗史。秦朝开启了士族阶级进仕的法门;新朝催生了士族阶级的裂化,并孕育了豪门士族集团;隋朝则奠定了庶族阶级长久不衰的历史地位。

秤砣虽小压千斤,三个短命王朝跟汉唐一样,足以光照千秋!

历史上有哪些短命王朝?为什么会出现短命王朝?

比较鲜明的例子是秦和隋。秦统治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统治时长14年。隋统治时间是公元581年—公元619年,统治时长38年。两个王朝都比较短命。

这两个王朝为什么短命呢?接下来试着分析一下。

一、都是在结束了天下分裂割据之后建立的王朝,存在根基不稳的情况。

秦是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完成统一;隋是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达300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统一。

两朝虽然完成了统一,但旧有部分诸侯实力或门阀势力潜藏着,人心思动,两朝存在根基不稳的情况。这个时候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有人借势而起。

二、两朝的短命,有共同的原因,都在于不恤民力,失了民心。

两朝在统一之后,情况稍微有点不同。

秦始皇是一直没闲着地折腾。秦统一之后,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在此期间,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包括修筑长城,修建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等。根据统计,当时秦治下人口大约一千多万,当兵服役的超过了二百万,这个占比是非常高的。

当时的普通百姓,生活悲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承担沉重的兵役和劳役,被逼无奈之下,或逃亡山林,或暴动起义。

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杨坚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给了普通百姓喘息恢复的机会。

隋朝的灭亡,坏就坏在隋炀帝杨广身上。杨广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不顾百姓死活。

他数次出巡,制造龙舟,楼船,排场浩大,民间受苦深重;营建东都洛阳,为了自己享受,修建了很多宫殿苑囿、离宫别馆;穷兵黩武,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无所斩获,民间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两个王朝的残暴统治,导致民不聊生,最终激起民变,义军蜂起;旧有的贵族、门阀势力借机起势,比如项羽是故楚国势力的代表,李渊则是关陇门阀势力代表。

在各方势力的联合攻击之下,秦和隋很快灭亡。

所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确是至论。秦朝和隋朝的灭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统治者不恤民力,不得民心的结果。

汉朝统一之后的道家思想盛行,统治者提倡无为而治;唐朝统一之后,李世民励精图治,时刻以“水能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来警醒自己。均是吸收了前朝统治者的教训,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行政规范。

历史上有哪些短命王朝?为什么会出现短命王朝?

历史上有哪些短命王朝?短命王朝顾名思义就是生命周期短,建立后没多久就灭亡的王朝,中国历史上下五千文化,源远流长,朝代更迭是再正常不过了,那在中国这个历史长河中都有哪些呢?

冉魏

冉魏,公元350年正月,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字永曾,冉季载、冉求的后人,是赵武帝石虎收养的儿子,石闵击杀石鉴,恢复姓氏,自立为帝,定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邯郸临漳南),史称冉魏。中原大乱,颁布杀胡令,好杀不得民心,后来前燕南下冉闵被慕容儁捉住处斩,都城被前燕攻破,公元352年冉魏灭亡,战争频繁仅仅2年被外力所灭。

新朝

新朝,公元9年1月15日,西汉外戚王莽废除刘显的儿子孺子婴,改年号为始建国,改国号为新,定都常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新莽政权正式诞生,在历史上开了通过禅让称帝成功的先河。王莽在位期间,实施王田制,没有土地的由国家分配,有土地的限制拥有数量,目的是想解决土地兼并太过严重的问题,还有限制奴婢不能买卖等,但是遭到各地乡绅以及大臣的反对,无法实行下去,改革失败,最后因为朝令夕改,不得民心,大军沿途烧杀掳掠,公元23年走向终结,仅仅15年被绿林军推翻。

东魏

东魏,公元534年,权臣高欢拥立只有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傀儡皇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都城为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邯郸临漳西南,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别都,属北朝割据政权之一,在此期间,民族矛盾尖锐,多次被劲敌西魏宇文泰打败,高欢病逝,孝静帝让位给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公元550年东魏覆灭,仅仅15年。

武周

武周,武则天建立的朝代,正式掌权23年,公元690年,因为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政权归还给唐氏 ,唐朝旧制得以恢复,705年武周政权告终,仅仅25年覆灭。

以上例子按照生命周期长短排序由短到长,这些朝代灭亡都比较快。冉魏处在十六国时期,中原大乱,自身又不施仁政,被外力所灭;新朝烧杀掳掠也不得民心,改革遭内部反对,被外部势力所灭;东魏掌权人多次败北于西魏,得病而逝,儿子立国,东魏随之而亡;而武周夺权而来,仁政还是有的,但是后劲不足,只能恢复旧唐,随之也亡。

综上所述,败亡原因,就是不施仁政,还不得民心,本身实力也不行,就败的更快了,所以说在中国只有一个大国,长期施行仁政才能长久,再如秦始皇,虽然他实力雄厚,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但是因为秦二世的无能实行暴政,更加暴虐,不得人心一样还是面临灭亡,仅仅维持了14年;还有隋朝,一样是大一统的国家,先皇隋文帝开创了“开皇之治”的新局面,文化繁荣,疆土辽阔,但是因为隋炀帝的无能暴虐,一样把家底给败光了,仅仅维持了37年;类似短命的王朝还有不少,除了以上的还有大顺朝后汉等,这些都是华夏土地上中国历史的短命王朝,会有人问还有更短的吗?

有的,比如近代中国还有一个在位只有83天的“中华帝国”,遭到人民的反对,还强行登基做皇帝,此人就是袁世凯,1915年12月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界人士反对,引发护国运动,做了83天皇帝后迫于无奈宣布取消帝制。

上面说的都是中国的历史,其实外国也有个比较奇葩的王朝哦,如: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起源于德国,曾经1826年到1918年统治着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1853年到1910年统治着葡萄牙,1887年到1946年统治着保加利亚,1901年到1917年统治着英国的欧洲王室,而比利时从1831年统治到现在未亡。这个王朝统治过多个国家,至今还统治着比利时,这个是不是又长久还奇葩,你还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奇葩的王朝呢?请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答案。

历史上有哪些短命王朝?为什么会出现短命王朝?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短命王朝就数,隋秦,隋两朝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政权更迭的原理与规律。大部分政权都是在开国后,实行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减少赋税徭役。等到中期,国力大增,开始一展宏图,歌功颂德。到了后期君王,就会出现骄奢淫逸之徒,强征暴敛,压迫人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王朝就会灭亡于农民起义当中,周而复始。

但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没有马上休养生息,而是继续横征暴敛,继续遵循法家思想,重刑法,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这对于刚刚经历战乱的人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终于,暴秦二世而亡。

隋朝也一样,皇帝建功心切。大肆挥霍,修建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水道。虽然就后世来说,这是万世之功,但是当时隋朝百姓苦不堪言。本就不厚实的国家基业就这样消费殆尽。二世而灭。

由此可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才是治国之法,才是最关键的原则。

秦隋之君,都是有远大抱负,规划目光长远的君主,都是有魄力的君主,但是他们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急公好义。被人民所抛弃。

历史上有哪些短命王朝?为什么会出现短命王朝?

短命王朝比比皆是,例如五代十国和五胡十六国,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如果是大一统王朝的的话,短命的比较少,也比较特殊。例如秦、隋和新朝。

为何会短命?

例如十六国,极其混乱。其中最短命的当属南燕,仅存十二年便被刘裕所灭。

这些王朝,可以说是极为短命。根本原因在于局势非常动荡,而统治者本身并没有足够实力来支撑国家的存续。与其说他们是王朝,不如说他们只是一个个割据的军阀而已!

我们重点关注秦和隋的问题。

秦帝国不能说它短命,因为他是从春秋年间一脉相承过来的。其建国历史十分悠久,可是一统一天下,就出现了大问题!

公元前215年,蒙恬在长城防线上重创匈奴头曼单于主力,使得匈奴元气大伤,匈奴也与东胡之间开始互殴的对抗局面。为保证北方防线的安稳,始皇帝下令征调天下刑徒聚集北方,整修长城!保守估计,征发修长城的壮丁大约在百万之数。而且该只是保持在位的人数,并不是修长城总人次。如果算上来回征调的话,恐怕这个数字会翻倍!

这还没有考虑帝国大肆营建的始皇帝陵和整修咸阳皇宫!

如果说这些工程的规模无法想象,我们只看当时唯一出产水银的蜀地。要每年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向咸阳运输大规模水银作为营造帝陵的材料!以当时蜀地和关中地区的交通条件,我们无法想象需要多少人力,该如何办到?又如何保证水银不会挥发,如何安稳运抵咸阳?

公元前214年,始皇帝调令数十万大军进入南越地区。赵佗跟随卫尉将军任嚣南下征讨百越诸国。这是一支规模庞大秦军主力部队,且全是精锐部队。所以不费任何吹灰之力横扫了几乎所有南越地区。但是帝国中央的军队似乎快没了!

几番下来,帝国几乎被掏空,帝国的百姓真的快要活不下去了!

帝国只有两千多万人口,这几样大规模工程和战争搞下来,能不能继续保证农业生产都是大问题了。加上统一时间过短,人民群众没有归心。现在一天到晚无法安生过日子,自然开始怀念故国了!这个时候只需要一点火星,就可以掀翻这个大盖子了!

至于隋朝,也是操作有误!

杨广继承了从北周武帝以来的精锐武装力量和丰厚家底。开皇年间老爹给他积攒下来的物资基础使他天生大手大脚,不知道穷是什么感觉!

大业四年(608年),安德王杨雄、许国公宇文述率领大军征讨吐谷浑。隋军势如破竹般扫荡河西走廊和祁连山脉东西大片地区,吐谷浑几乎亡国。

然而隋朝却因为不会治理这些地区,反而需要陇右和关中不断输送物资来保证统治的稳定。吐谷浑人卷土重来后,隋军全面进入防御状态。为了保证军队的供应,隋朝政府对百姓采取涸泽而渔的方式,暴力征集西北诸郡百姓物资和粮食。

如果摊到你头上的物资无法运达前线,你全家都会被查抄。西北地区陷入全面衰败。

即使在这种条件下,炀帝依旧大肆征集劳动力修长城、开大运河。仅这两项工程就需要不下三百万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有三百万青壮年不事农业生产,只搞工业建设。这似乎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世界时所提倡的,但是放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里,无异于一场大混乱即将来临!

在这个前提的条件下,炀帝发动高句丽战争,一打就是百万人马齐上阵!

这又是一件极其消耗物资的事情,战争本就是吞金兽。二征高句丽时,为打造大型战舰保障物资运输,征集天下船工云集山东。因为工程期限非常短,以至于大量工人死在了岗位上(许多人的腿部被海水浸泡腐烂发炎)。如此不恤民力,好大喜功。

隋帝国如何长命!这江山又怎么可能继续姓杨?

历史上有哪些短命王朝?为什么会出现短命王朝?

也有很多,你像秦,隋。他们都是处在时代的节点上。

比如秦,秦依靠郡县制,培养出了大批的世家门阀代替分封制时期留下的各国贵族,所以你看当时反秦的中坚力量是那些各国的权贵贵族。所以汉初时保留了部分各国权贵,用以稳定控制过渡。

隋,利用科举制代替门阀世家,所以导致门阀的反叛,唐代隋后,跟汉采取相同方法,两者并轨,用来过渡。

在举一个例子,就是清末民国时期,清末民国崛起最快的势力就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组织,官僚和资本家,无产阶级组织一起夺了大清的命,前期官僚反扑,而后资本家,官僚共治,但最后都被无产阶级消灭,现在,自己脑补一下。当然这些只是其中部分原因,还有很多原因,比如阶级固化,战时制度到和平时期的过渡,等等。

还有一些短命王朝,主要是得国不正,正统性不足,局势不稳。如新,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