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文化上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难道孔子忘记母亲是女性了吗?

这句话我们今天的解释是:世上女人和小人一个德行,不好管理,养不熟。后面还跟了一句:“近之则不逊,远则怨。”你跟他们走得太近,他们就没大没小没尊没卑,忘记了身份;如果离他们远一点,他们又口生怨言。

因为这句话,老夫子被扣上了两顶大帽子:道德歧视和性别歧视!

不过,由于对古文的理解,和语境、环境的差异,这句话的含义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孔子也不会无缘无故跟女人较劲。否则就会遭追问:难道你妈就不是女人吗?

“女子”不是女子

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不是居委会大妈,眼光不会盯在家长里短,他的每句话都是围绕理念展开。所以,孔子绝不会那么肤浅地骂女人,这里的“女子”,也不是泛指女人。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希望他的政治理念被采用,他一辈子奔走天下,四处推销他的思想。所以,孔子说话的对象,主要针对执政者,也就是诸侯国国君。

国君身边的女人主要是什么人?当然是后宫的妻妾们。所以,这里的女子,就是指国君的妾室,不包括妻。为什么不包括“妻”,因为妻只有一个,妾却有无数,妻好管理,妾不好摆弄。

按照宗法制,妻是家庭的女主人,即使分享不到男主人的爱,她的家庭地位动摇不了。妾就不同了,妾不光不是家庭的主人,甚至连人都不算,是财产。这么多地位低下的女人聚在一起,结果就是激烈的生存权利斗争。

所以,宗法制对女人来说很不公平,除了一位女主人,剩下的女人都必须想方设法为自己“正名”,这是人性所驱,不可避免。

妾室争取权益的唯一出路,就是获得男主人的宠爱。狭窄的出路,导致妾室们都使尽手段,魅惑共有的男人。当然会导出一个结果:得宠的时候恃宠而骄,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以为自己是女主人;失宠的时候就期期艾艾,口生怨言。

这种现象发生在一般士大夫之家还好,假如发生在国君身上会怎样?那就是嫡庶之争的政治动乱!所以孔子说:国君们呐,这种现象很危险威胁,极有可能因尊卑倒置引发国家危机!

“小人”不是小人

孔子所说的“小人”,不是道德评判的形容词,而是只一个特定的群体——小宗之人,简称小人。“小人”是相对于“大人”而言,即大宗之人。所谓“大宗之人”,就是妻生的儿子这一脉系,俗称“嫡系”。所谓“小宗之人”,就是妾(庶妻)生的儿子这一脉系,俗称“庶系”。

妻与妾为何要有地位上悬殊的差别,就是为了分出大小宗;分出大小宗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继承法统;明确继承法统,就是为了防止内部分裂残害,导致家族势力衰退。

也就是说,宗法制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家族利益的长期优势性,人为地剥离出了“小宗之人”,牺牲他们的利益,以保障“大宗之人”所代表的家族利益长盛不衰。

所以,“小人”的地位跟妾室一样,被法律所歧视和固化;“大人”和妻一样,受到法律额外保护。

“小人”们当然要有怨言,本来爸爸的政治权利,当儿子们都有资格分享,凭什么被“大人”独吞?可是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小人”们只能跟“女子”一样,取媚于“大人”,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比如分财产的时候,能多分一块地。

所以,在“大人”的眼里,“小人”跟“女子”一样,你对他好一点,他就没大没小,忘记了身份,你对他撂脸子,他就口出怨言。

孔子还是那句话:国君们呐,这种现象很危险,极有可能因尊卑倒置引发国家危机!

孔子的道统宣言

既然“女子”不是泛指女人,“小人”也不是道德概念,这句话就不存在道德歧视和性别歧视,那么我该如何理解老夫子的深意呢?

1.礼坏乐崩的根源在“女子”和“小人”

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处于礼坏乐崩状态,上下失位,没有尊卑。这种混乱的引发点,就是家庭(族)个体,对“女子”和“小人”管理的混乱。

①偏宠“女子”带坏礼乐

孔子曾说“吾无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句话点破了人性的薄弱之处。妻的地位再正,也架不住美艳的妾室冲击,所以,“小三”翻身,嫡庶倒置的现象比比皆是。

妻妾关系的界定,绝不是为了男人的生理快乐,而是法统需要,一旦出现妻妾易位,嫡庶关系就是一百八十度逆转。哪怕不发生易位,仅仅是等级差距的消弭,也会带来以下犯上的乱局。

比如周幽王独宠褒姒,结果王后冤死,太子逃难,引来申国勾结戎狄攻破王城,周幽王身死的悲剧。再比如,曾经与孔子闹出绯闻的南子,宠幸过于后,引发她与太子之间的政治斗争。

所以,处理不好“女子”管理,结果跑不掉家族尊卑失常,轻则内乱,重则遭遇外患。

②“小人”得势摧毁礼乐

“女子”管理混乱,伴随而来的就是“小人”得势。说穿了,宗法制社会下,“女子”争宠的最高目标,就是希望从“小人”变“大人”,至少缩小与“大人”的差距。所以,“女子之争”必然演化为“小人之争”,“小人之争”是“女子之争”的必然结果。

由此,到了“小人之争”,矛盾就升级了。“女子之争”是个体呈现,“小人之争”则是群体利益的呈现,到了这一步,就是家族内部的相残!比如晋国庶子“奚齐”由“小人”变“大人”,原来的“大人”申生惨死,包括重耳、夷吾等“小人”,群体性反叛,晋国一蹶不振。

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衰亡,“小人之争”几乎是共同的因素,所以孔子都无可奈何地说“难养”,不好办。

2.社会动荡的根源在“女子”和“小人”

“小人之争”再发展一步,它影响的不再是一个家族,而是一个国家;也不再是一个局部时段,而是一个历史时期,综合起来就是社会秩序的彻底崩塌。

①嫡庶倒置带来君臣失位

孔子曾经用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打动了齐景公,齐景公说:君不君臣不臣,到手的美味我都吃不到嘴里!原因是什么?还不是身边那些以下犯上的大臣?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臣,跟帝制社会的臣不一样,他们都是按宗法制,降格继承家族政治遗产的“小人”。“小人得势”发展到终极阶段,就是君臣失位,“小人”反控“大人”。

比如可怜的齐景公,他被崔氏、庆氏、公孙氏、吕氏等,一群姜姓家族的“小人”们架空,活得像傀儡。他的哥哥齐庄公比他还要惨,直接被崔杼干掉了!

②君臣倒置带来政治动荡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西周秩序,讽刺的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不得不投靠在被他鄙视的“小人”和“女子”门下。比如在卫国求助于南子,在鲁国,靠季孙氏的抬举,才获得了第一次做官的机会。

孔子一度获得鲁国和齐国国君的信任,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所倡导的礼制,本质上要损害“小人”利益,所以他逃不出被“小人”驱逐的命运。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的通病,就是国君被“小人”架空。

比如鲁国的三桓孟孙氏、季孙氏和叔孙氏,三个“小人”把持国政,国君就是个橡皮图章。好玩的是,作为本氏族的嫡系,他们又被自己的家臣“小人”架空。比如阳虎,曾经软禁季桓子,代替季桓子一手操控国政。

③政治动荡带来国家衰弱

鲁国以下犯上,“小人”与“大人”,“小人”与“小人”,“大人”与“大人”之间,因为复杂的利益关系,打得一一塌糊涂,鲁国日渐衰弱。

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病根就在这里。要解决这个问题,逐级向上反推,源头就在于对“女子”和“小人”的管理。

同时孔子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太亲近不行,太远也不行。解决方案孔子没给出,但是警报铃他拉响了。

3.只有身份歧视,没有道德和性别歧视

如果按我们今天的视角正确理解,“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它不包含道德歧视,也没有性别歧视,只有阶级歧视、身份歧视。

宗法制社会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等级社会,在这个社会结构中,“女子”和“小人”所构成的“小宗”,是倒霉的群体,他们只能降一个层阶。所以,孔子口中的“女子”和“小人”,不是自然属性上的群体,而是阶级等级属性上的群体。

结束语

孔子为什么拿不出解决“女子”和“小人”管理的方案?很简单,这就是无解的题!

宗法制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必须首肯他们拥有“繁衍特权”,以壮大家族势力,这就是“役夫多妾制”的来源。可是繁衍的后代太多,又容易导致内部的利益分裂,所以必须“资源集中”,这就是“一夫一妻制”的来源。

可是,这两个制度天生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男主人自我克制。很显然这东西靠不住,孔子也设计不出一套控制个人欲望的系统,所以只好说“难养”,而不是告诉国君们“如何养”。

如何从文化上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难道孔子忘记母亲是女性了吗?

关于《论语·阳货篇》所载:“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最近几年围绕这句话争论很多,多数人据此认为孔子骨子里歧视女性,虽然很多人就此写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时至今日,笔者未看到令人满意的论说现世,故笔者将这一问题再次提出,与大家一起探讨。

探讨这一问题,先从孔子所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聊起。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及以前,中国社会大底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两个阶层:一、做为社会管理者(官员)的贵族阶层,也就是孔子所在阶层。二、与贵族阶层相对应的被管理者,平民阶层。在孔子及孔子以前的时代,将这两个阶层分别以“君子”与“小人”来指代。 笔者的这一观点《论语》中的一些记述可以为之提供佐证,如《里仁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及“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雍也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等。从以上诸节记述可以看出,孔子将当时的社会人分为了“君子”与“小人”两个群体。 现在,应该有人会提出质疑,“君子”代表着品格高尚的人,“小人”代表着品格卑劣的人,在笔者的口中怎么变成为代表着社会的两个阶层了呢?在孔子所生活的时期,“君子“与“小人”虽然已开始有了人品格上的指代性趋向,但在孔子生活的时期及以前,“君子“与“小人”的指代主体还是社会中的两个阶层,“君子”与“小人”完全转化为个人品格的指代大约是一千年以后的事情。

有人还会继续质疑,说你以上举的例证中“君子”与“小人”是人品格上的指代性不能被排除,也就不能说“君子”与“小人”指代的是社会的两个阶层。那好,看《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里的“君子”显然不存在“道德品质高尚”的指代性,他必须要经过“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后,才能达到“弗畔矣”(不离经叛道),因为一个普通的或品质上有瑕疵的人,经过“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后,同样能达到“弗畔矣”。 再如《宪问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本节之“君子”不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的代名词更明显,首先,如果这一时期的“君子”指代的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那就不会存在孔子所说的“三戒”问题,更重要的从“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看,被孔子冠以“君子”的人具有天生性。 还有《阳货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本节中“君子”与“小人”,不具有人品格上的指代性,而是分别指代社会的两个阶层非常明显。本节中的“君子”,因其贵族(官员)的身份,手中掌握着权利,若其“有勇而无义”,必然会造成政局动荡(为乱);而“小人”“有勇而无义”,因其平民卑微的身份,顶多能干点儿杀人越货的勾当(为盗)。 另外还有一部比《论语》早的书《周易》,其《剥卦·上九爻》:“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这句话的大意是:堆积如山的财富与粮食被高高在上的君子们占有,用也用不过来,君子们出行也要乘坐华丽的车子,而饥寒交迫的小人(底层民众)被剥削得连居住的房子都没有了。从《周易》中记载的这句《爻辞》看,古人用“君子”与“小人”指代社会中的两个对立的阶级完全可以确定。

大体介绍完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后,让咱们再回到本文的问题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代表着两方面的关系,且这两个关系是供养关系,很显然“女子与小人”处于同一关系“小人”阶层内,“养”他们的那个人则为另一关系,即“君子”阶层内。从这句话的语境看,是孔子对“君子”阶层内的某一个人的告诫,提醒“君子”要谨慎处理好自己与受自己供养的身边的“小人”的关系。 《史记·货殖列传》载:“中山地薄人众........,丈夫.......,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从《史记》的这段记述可以看出,与“君子”存在着“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矛盾有两类人:一、侍奉“君子”饮食起居能得“君子”欢心的仆人和为“君子”提供娱乐服务的倡优,这类人为男性。二、以色相为“君子”提供服务的女性,包括侍妾、歌舞姬等,而且,古籍中“女子”连用处很少,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很有可能就是用“女子”指代用色相为男人服务的女性。孔子生活的时代,“小人”阶层(底层平民)中也只有这两类人与所谓的“君子”阶层,能够有点对点的供养关系。

其实钱穆先生很久以前就对孔子的这句话做出了准确的解释:“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你如和他们亲近,他将不知有逊让。你如和他们远了,他便会怨恨你。”只可惜钱穆先生的解释不够全面,也未能加以详细说明。 孔子的这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显然是针对男人与女人中的一极少部分特殊群体而言,绝没有歧视女性之意。孔子大圣,自己的母亲是女性,他怎么可能歧视女性,女性同胞们以后无需再为孔子的这句话而纠结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从文化上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难道孔子忘记母亲是女性了吗?

从孔子的这句话里分析,这就是他的封建思想在充斥着大脑和意识,这种认识在当今社会就不适合。其实孔子的论段之所以流传于世,主要还是他的论语及思想,服务于当时的历史现状,也被历代文人和朝代所推荐。在今天,我们虽然尊重孔夫子,但是,我们只能取其精华,不能全部照搬。

我们不曾想过,其实在三从四德,封建君主制度的古代,女人受着层层的碾压。与当今现代社会格格不如,因为,没有女人参与的社会肯定是不完整的。

当然,还有,我质问孔子先生,你的母亲是不是也是小人,我猛然想起一句话,你骂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你在骂你自己。之所以,这句话只能在当时的环境和社会起作用。

所以,我们只能辨证的取其精华,不能全部所取。

我们今天学习他的思想,主要还是学习他好的一面,我们不能照搬全部,以取之精华,丢弃糟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有益于大众。

我今天的问答全部都是凭自己的所感,做出的回答。

谢谢

如何从文化上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难道孔子忘记母亲是女性了吗?

谢邀。孔子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圣贤人物的代表,万世师表,不但国人在研究他的文化思想,而且孔子学院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孔子在《论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言论,却引起千年的争议。后来,从多方面的阅读和理解,直至今日却有另一番感慨——其实孔子的这句话是我们后人误解了。

首先,在《论语》里确有这句话,从字面来看确实是把“女子”与“小人”归为了“难养”的一个类别。这句话的原话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其次,关于孔子的言论和书籍很多,但在其他史料中从未曾发现过,孔子对女性的不尊重。相反,孔子和哀公有段对话:“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大王之道如此,则国家顺矣。”意思是君王为政首先要处理好夫妻、父子、君臣之间关系。首先,是夫妻关系,君王成婚要重视婚礼,平时还要尊重和爱护自己的妻子。

所以说孔子并非是不孝之人,而且是很尊重女性的人。所以孔子这句话也并非是统称所有世间的女子,而是指那些在君王身边争庞献媚的下人。而恰恰用了个“唯”字,也就是说,也只有这样的女子和小人,才是难以相处的,不能近也不能远,“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如何从文化上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难道孔子忘记母亲是女性了吗?

其实孔子说的话,女人小人也难养也,在那个时代背景,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可以娶很多的妻妾,老夫取少妻,早晚人家地,你说你六七十岁了,还娶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难得跟他一心一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也就造成了这句话的来历,不管男人和女人都有君子和小人,你像男子大丈夫,难免妻不贤子不孝。你像水泊梁山,玉麒麟卢俊义老婆与家庭的管家勾结,还有姜太公的老婆,小人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你成功了,她笑嘻嘻,你失败了,他落井下石,背叛了你,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就是这句话,他也不都那样,你像刘邦媳妇,还有朱元璋媳妇,朱元璋放牛,刘邦是啥也没有,和他的媳妇一起种地,这不都是例子,男女都有好人坏人之分。

如何从文化上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难道孔子忘记母亲是女性了吗?

历史问题历史分析,这句话并没有普遍意义,因为这是孔子针对卫国夫人南子说的。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可能因为国内君臣矛盾问题而使孔子无法立足,但只有卫国是因为夫人南子插手政事,出现许多矛盾。

孔子在卫国时,曾受到卫灵公礼遇。卫灵公一向有爱护贤才的美名,实际上要看夫人南子同不同意。这里倒也不是南子威势逼人,而是南子太过美貌,让卫灵公甘愿言听计从。

而孔子当然认为这不符合礼,因此一直没有去拜见南子,结果最后因南子在卫国的影响太大,不得不去拜见,留下了人生的一个污点。

所以孔子才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如果从普遍意义上看,就不要用“平等”的概念去理解它,而是用人性去理解它。显然,男女关系过分接近会违背礼法,而过远则造成夫妻关系梳理,导致怨怼。

这就与男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男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而不会产生情绪,女子则较容易情绪化,所以这里就有了“中庸”介入的空间,如何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使得男女关系既不太远,也不太近,当然是用礼。

至于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孔子对母亲也非常孝顺,绝无可能说自己母亲的不是。但这里孔子将女子与小人并列,应该是男人的世界可以分为君子与小人,女人的世界应该怎么样分呢?再加上虽有个别女性站在权力巅峰,但主流仍然是男性,故而孔子也没有针对女性问题深入探讨,只以女子代表,而其实女性之间也有伟大的女性和堕落的女性。这是孔子的历史局限性,而与什么“平等”“平权”毫无关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