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为什么在临终前想杀慈禧?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咸丰皇帝预感到慈禧擅政,产生了处死她的想法。其实那仅仅是文学作品,历史中没有这样的桥段,放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咸丰也不可能这么做。恰恰相反,慈禧就是咸丰精心布置的,用于平衡朝局的一枚棋子。
咸丰十年,“庚申虏变”爆发后,咸丰帝一行逃往热河避难,美其名曰“木兰秋狝”。皇帝逃离京城,八国联军攻占背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写下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笔。
咸丰皇帝居然在承德避暑山庄热此不疲,听曲看戏吸大烟,迟迟不肯归京,把一摊烂事扔给恭亲王奕䜣。既然不肯回京,老天干脆对他说:那就别回来了!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中国的鬼节那一天,咸丰突然病危。
七月十六日,咸丰开始交代后事:“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载垣、端华等八人,就是史称的“顾命八大臣”,亦称“赞襄政务八大臣”。
同时,咸丰又御赐两枚印章,一枚叫“御赏”,交由皇后钮钴禄氏,一枚叫“同道堂”,交给皇太子载淳(即同治帝)。遗令,“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即慈禧)代掌,未来皇帝的诏书,必须加盖此二章方可生效。
交代完这些后事,七月十七日凌晨,咸丰咽气了。
有一个疑问,北京人民也阻止不了咸丰抽大烟,大臣们也没办法不让他看戏,他为何赖在热河不回家,宁可死在外面?
咸丰朝末年的朝政格局咸丰其实是个苦逼皇帝,生不逢时。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遭受严重的外来文化侵袭,恰好落在了他所处的年代。在西方列强的枪炮面前,满清引以为豪的弓马骑射一文不值。这就是咸丰末年面临的最大问题:外患!
1.无解的外患问题,让咸丰成了野鸡
咸丰对八国联军的心情,用两个字可以表达,恨和怕。自咸丰四年起,西方列强不断制造事端,并以武力威胁,逼迫清王朝于咸丰八年,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咸丰九年,面对英国人的挑衅,英法联军罕见地被清军击败于大沽口。咸丰一时兴起,觉得该吐一口恶气了,他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布:对不起,与诸位签订《天津条约》全部作废!
结果,迎来咸丰十年八国联军的武装入侵。清军从大沽口败退到八里桥,又从八里桥败退到北京城。咸丰的胆气一天天丧失,在战与和的摇摆中一败涂地,只好跑到热河视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去了。
面对这种局面,历史上有两个人物是值得学习的,一位叫勾践,忍辱负重,悄悄谋图东山再起。第二位叫朱由检,拿出与山河同碎的勇气博到底。最怂的一种人就是咸丰这样,一边恨得牙痒,一边怕得尿裤子。他迟迟不肯回京,说白了就两个原因:
- 一是担心安全问题,八国联军还没有完全撤离北京;
- 二是面子问题,向最恨的侵略者“亲递国书”,实在没有那个脸。
所以,咸丰不说回去,也不说不回去,就一个拖字。他甚至让密令山西巡抚英桂,做好行营接待工作,准备西逃。此时的咸丰,在列强的重压下,完全成了藏头不藏腚的野鸡,抱着眼不见心不烦的原则,能躲则躲。
2.纷乱的内政问题,让咸丰思绪纷乱
与外患纠缠在一起的,是三大内政隐忧问题。
①太平天国问题
太平天国几乎席卷了半个中国,一度让清王朝岌岌可危。咸丰末年,正是双方胶着之际,艰苦的拉锯战,让咸丰实在看不到头。
②主张派与主和派问题
面对外来入侵和太平天国,朝中形成了两派势力,一派主张对洋人实行强硬手段,对太平天国以怀柔为主。另一派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内忧是心腹大患,洋人是癣疥之痛。
立场的分歧,发展到最后必然是派别的权力斗争。奕䜣、文祥、桂良与八大臣之间,形成了水火不容的两大派系。
③恭亲王问题
两派中最敏感的就是奕䜣。当年道光皇帝为立储问题,在奕䜣和奕詝(咸丰)之间摇摆了多年,也在哥俩中间,筑起了一道坝。虽说最终的胜利者是奕詝,但他对奕䜣的忌惮,始终不能释怀。
这个结果,深深影响了咸丰对身后政治格局的安排。
咸丰皇帝的临终布局咸丰逃往热河时,将奕䜣留在了北京,负责与八国联军谈判,随行的就是载垣等八大臣。谈判达成后,奕䜣、文祥、曾格林沁等人,请求到热河面圣被拒,请圣驾回銮又被拒。皇帝和北京之间,除了公文宣示存在感,仿佛抓不住的空气。
当咸丰龙体不爽的非官方消息传到京城,奕䜣一派,对八大臣的恨,简直要起烟。事实上,正是八大臣不断唆使咸丰驻留热河,排斥奕䜣等人。这就是咸丰,对身后政治格局安排的第一个决定。
1.以八大臣赞襄政务,排斥奕䜣
咸丰启用八大臣,就是一次极不成熟的政治思虑结果。或许咸丰没料到抽烟能把自己抽崩了,所以来不及细思量。肃顺等人居然在短短一年时间,利用与咸丰的亲近机会,陡然获得无与伦比的信任。
从八大臣短短两个月就覆灭的拙劣表现看,他们确实不配承担顾命大臣的责任。
2.以两宫垂帘,掣肘辅政八大臣
政治需要平衡,咸丰这个道理还是懂的。最理想的方式,是朝中的两派势力相互监督,相互掣肘。可惜咸丰对奕䜣不信任,被排除在政治一极之外,那就得再塑造一极。
咸丰选择了两个女人。这个选择既有迫不得已的成分,也有主动的成分。
迫不得已的地方在于,未来的小皇帝载淳太年幼,只有五周岁,坐龙椅都费劲,没法与大臣们沟通交流。皇权也不能授予外朝大臣,由不离皇帝左右的母亲保驾护航,恐怕是唯一的选择。
中国列代王朝都是如此,但凡皇帝年幼,要么太后垂帘,要么太皇太后垂帘,绝不可能直接把皇帝玉玺交给臣子。唯一例外的是西汉末年,给了王莽。
主动的地方在于,两宫女人不简单。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自不用说,就连钮钴禄氏慈安太后,都是被历史低估的政治家。
3.两宫各持一印,相互掣肘
历史上由外戚干政带来的政局动荡太多,所以,咸丰又担心出现这个局面,他处心积虑地安排了两宫共同辅政的独特格局。钮钴禄氏是皇太后,可皇帝不是她生的,叶赫那拉氏虽不是皇太后,却是皇帝的生母。二人各执一印,谁也不能独断专行。
如此形成稳定三角结构,咸丰满意地走了。
慈禧在咸丰政局安排中的作用按宗法制规定,即便太后垂帘,也应该没慈禧的事,只有慈安太后有资格,咸丰为何非要抬出慈禧?
1.慈禧的才能,是对慈安的有效补充
《清史稿》里对慈安和慈禧有这样一句评价:“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也就是说,慈安掌大局,慈禧掌政务,各尽所长,相互补充。慈安虽善于决断,可是在杂务细微之处,没有慈禧的耐心和细致。有了慈禧的补充,就等于给慈安放了一条“灵犬”。
2.慈禧的存在,可以防止另外两方的失衡
历史经验显示,两方势力的角逐极不稳定,一方吃掉另一方很容易,三角形最稳固。应该说咸丰的这个想法没问题,只是他没想到,三个问题的突发,让他设计的格局仅仅维持了两个月。
①慈禧和慈安合体形成一极
八大臣很鬼,也看透了咸丰的心思,所以他们的第一个应对之策就是“抑西扬东”,企图分化“二慈联盟”。可惜慈安并未接纳八大臣的“好意”,深宫中的女人,更感性,她认为慈禧更可靠。
②八大臣错误的选择
慈禧见招拆招,为了巩固“二慈联盟”,她授意御史请奏两宫垂帘。被权力欲望涨昏了头的八大臣,根本无暇细琢磨其背后的深意,立刻激烈反对,甚至不顾体面与“二慈”当面大吵。其结果就是巩固了“二慈联盟”,让三角稳定,变成了“斗地主”。
③第四方力量打破平衡
咸丰以为,在他的这个格局下,奕䜣一派就此消亡,可是他没想到,奕䜣选择了与“二慈联盟”合作。正是这个平衡的打破,让八大臣迅速破灭。
所以,咸丰看出了慈禧的作用,却无想到慈禧的能量会这么大,更没想到几派力量会如此迅速地交战与媾和。
3.咸丰认为,慈禧对政局的危害性最小
如果你问咸丰,钮钴禄氏和叶赫那拉氏,哪一个更需要提防?咸丰的答案跟一般人的选择肯定相反,他一定选择慈安。
我们看历史是从后向前看,当事人看不到后面,恐怕连慈禧自己也没想到,她会左右大清近五十年政局。以当时的现实,慈禧与慈安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别!
按政治势力来说,慈安可以算上一极,慈禧只能算是补充,敲边鼓。事实上,慈安在世时,慈禧在大政上根本做不了主。慈禧的聪明在于,她很清晰自己的地位,所以长期以来,她自觉地做慈安的影子,这是她厚积薄发,最终走向权力顶峰的原因。
所以,咸丰认为慈禧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他对慈禧的安排并没有错。
那么,为何后人总认为咸丰想除掉慈禧呢?
为何会有咸丰想杀慈禧的传言答案还是前面所说,后人看历史是倒叙,从后向前看,给了慈禧一个不良的定位,总是在想:假如没有这个祸国殃民的老太太,中国该会多好!
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人们往往会误读历史,以简单的黑白二色,套在历史人物身上,对白者极度美化,对黑者极度贬抑,失去了应有的公正。
麦尘认为,政治人物是政治环境的产物,人性的基础差异不大,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政治人物。直白一点说,历史人物是历史环境这个总导演,精心挑选的演员,并按照既定剧本去表演而已。
以咸丰朝之后的朝政格局来説,假如让慈禧和慈安颠倒一下,或者长寿的是慈安,短寿的是慈禧,慈安也一定会走向独裁!情节的表现方式会有差异,但历史走向不会变!晚清极度的专制独裁、社会几千年未遇的动荡、皇嗣不正常的更迭,这些因素必然催生强有力的后族诞生。
所以,不是慈禧造就历史,而是历史造就慈禧!人们恰恰看不到这一点,“跟着感情走”,不自觉地附会,乃至将自己的愿望融进历史,看到了一个“恨她不死”的慈禧。
咸丰皇帝为什么在临终前想杀慈禧?
①兴于叶赫拉那,亡于叶赫拉那,这句话,这是努尔哈赤当年灭叶赫部时,其贝勒说的,只要我部还有一个女人,也要亡你爱新觉罗基业。
咸丰皇帝估计也听过祖宗流传的这句话,而且咸丰皇帝在位后期也发现了慈禧权欲心很大,想到自己就一个独子,怕以后儿子受后宫干政,所以得防着慈禧,所以咸丰皇帝快驾崩时,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而且还给了慈安太后一方非常重要的印,就是怕慈禧,虽然咸丰皇帝没有杀慈禧,但是临死前这些安排,其实是在防慈禧,结果人算不如天算,他死后八大臣居然被慈禧或杀或流放。
咸丰皇帝为什么在临终前想杀慈禧?
“身残志弱”的咸丰皇帝面对英法联军的连战皆㨗,攻占了天津后,大清帝国的大臣在战与和的抉择上发生激烈争吵,而在圆明园与妃嫔们饮酒作乐的咸丰皇帝却手足无措,当着众人的面痛哭流涕,所有的妃嫔们乱作一团,哭声震天。
己是五岁孩子母亲的懿贵妃却十分冷静的劝住了咸丰皇帝的失态。
应该说,此时懿贵妃的态度是一种“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正确态度。
她走近丧魂失魄的咸丰身边,用一口地道京腔对咸丰皇帝建议:“事已如此,还是把恭亲王奕䜣宣进殿讨论应对国策,他聪明决断,熟悉外情,相信他有办法解决陛下之忧。”
但是,保守顽固派们以肃顺为首,怂恿咸丰“北狩”,就是逃离京城。这时懿贵妃又站出来极力反对。她的理由是:“咸丰皇帝在京坐镇,诸大臣就有主心骨,为了大清帝国和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会尽心尽力的去办事,而英法洋人也会有所顾忌,行为有所收敛;如果以4X100米接力赛的速度逃离京城,不仅是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更会让天下百姓和洋人们对朝廷吐口水。
即使今天的人们对慈禧普遍“谤满天下”,但是,一百多年前慈禧此举的确是正确的。
当时懿贵妃的言论引起八大臣的严重不滿,他们绝不允许在咸丰的身边出现不同的声音,更何况还是出自一个26岁年轻女人的口中。
虽然咸丰皇帝身残志弱,智力却超前,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儿子一旦登上皇位后的懿贵妃,更是不得了,凭懿贵妃临危不乱,临危不惧的气概,将来会趁势而为,一发不可收拾。
我甚至猜想,熟悉“母壮子幼”典故的老古董八大臣们可能含沙射影的搬出汉武大帝在七十岁的后元二年(前87),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而继承人弗陵只有七岁,其母钩弋夫人只有二十岁出头,为了切断外戚专权的局面,于是将钩弋夫人赐死。不久武帝也死了,弗陵乃由霍光等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的历史经验。
八大臣的本意是要慈禧殉葬,但是,咸丰在这时退却了,他实在无法和汉武大帝相提并论。
咸丰皇帝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秘诏授予皇后,一旦今后懿贵妃敢执子为贵,肆意妄为,横行不法,可以出示此诏,秒杀懿贵妃。
现实太骨感,从小生活在梦幻中的皇后,哪里是以后懿贵妃的对手,仅仅几个回合,漂亮的KO了皇后,在“两姐妹”抱头痛哭中,密诏被出示给懿贵妃过目,大惊失色的懿贵妃顿时香汗淋漓,在贵妃的眼泪和赌咒发誓中,密诏付之一炬,留下历史的永远诘问!
咸丰皇帝为什么在临终前想杀慈禧?
咸丰皇帝确实有过杀掉慈禧的想法,但不是在临终前,那是在1860年八里桥之战战败后,咸丰皇帝想逃跑到热河避暑山庄,想让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与英法联军议和,但是当事身为懿贵妃的慈禧却极力阻拦,在慈禧看来虽然八里桥一战失败,但是仍可在北京一战,如果议和有失天朝威严,而皇帝如果出逃,会对军心造成极大影响,据说当时咸丰只顾快点逃命,听了以后,想赐死慈禧,在慈安的劝说之下才不了了之。
1861年在避暑山庄的咸丰身体状况极度恶化,在此之前他对肃顺等人极为信任,在肃顺的劝说下,所以从北京出逃后很久还没有回京。临终前咸丰皇帝安排好了后事,让自己的儿子载淳登基,但是由于年龄比较小,因此安排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
据说咸丰皇帝在临终前曾经单独见过肃顺,肃顺曾经向咸丰建议过,由于同治帝年龄比较小,而懿贵妃又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为了避免出现吕后,武则天等女性临朝称制的局面,应该效仿汉武帝临终前除掉钩弋夫人,把慈禧赐死。但是咸丰皇帝想想自己的儿子载淳这年才五岁,又想想自己和慈禧的快乐时光,于心不忍,这才使慈禧逃过一劫。
不过肃顺的建言却不经意间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所以怂恿慈安勾结奕訢抢先发动政变,夺取了顾命大臣的权利,并把肃顺等其中三人处决。
如果一切按照咸丰皇帝的意愿,八大顾命大臣回到京城后,会集权利于一身,慈禧有可能在后宫养老,有可能会被肃顺害死,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历史的走向又会如何呢?
咸丰皇帝为什么在临终前想杀慈禧?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满洲正黄旗人。15岁时,她以青春美貌入选咸丰皇帝的后宫,封为贵人。
兰贵人以她悠扬动听的江南小曲,将风流的咸丰皇帝吸引到桐荫深处,在天地一家春成就了 一段姻缘。兰儿不仅容貌美丽、声音柔美、性格迷人、刚柔兼济,而且还不知疲倦地帮助咸丰帝代批奏折、处理国政,也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被封为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还是一个性格促强、才华出众、外柔内刚的非凡女子,特别是她那阴冷的眼睛和威严的神情令人为之恐惧。
咸丰皇帝风流成性,终日纵欲狂欢导致身体日衰。
1861年8月,弥留之际的咸丰帝为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谋划:唯一的儿子当然继承皇位,可是,儿子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太厉害,她一旦以太后身份临政如何能容得下可怜的皇后?册立儿子为继承人,应该先杀了儿子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可面对叶赫那拉氏的时候,咸丰帝就魂不守舍,一而再,再而三,终究是下不了手。
咸丰皇帝曾感叹:这个女人,会不会是修炼千年的妖狐之身?咸丰帝冥思苦想做出最好安排:儿子载淳继承皇位,执堂皇权;御前大臣载垣等八大臣辅助皇帝执政;为防止八大臣揽权。特赐两方印章,一方“御赏”交太后保管。一方“同道堂"交小皇帝载淳保管,所有政令,必须首尾钤(qian) 有这两方印章才能生效。
这是一种意在调适权力平衡但又必然弓|起权力争夺的行政措施。打破这种平衡的正是慈禧太后:她内联慈安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收拾了辅政"八大臣”开始垂帘听政,后又排挤了恭亲王奕诉,害死了慈安太后,独掌清朝大权。慈禧太后奢侈贪权,生活腐化,顽固守旧,面对近代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战争,总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妥协退让,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还不遗余力地镇压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斗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咸丰皇帝的临终安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咸丰皇帝为什么在临终前想杀慈禧?
清朝是家天下,咸丰皇帝考虑的是他爱新觉罗家的大清国能不能一直传下去,天下是不是在他儿子手中,鉴于他死时儿子还小,慈禧又年轻的现实他担心慈禧会乱政,会搞外戚专权,外戚专权对他爱新觉罗家族不利,对天下百姓也不利,对他儿子更不利,死在外戚手中的皇帝太多了,为了他爱新觉家族的利益和他儿子的性命他想杀死慈禧是很正常的想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