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世宗不罢免张永德都点检之值,赵匡胤敢兵变吗?

陈桥兵变一定要比史书精彩得多,它绝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应该从周世宗柴荣驾崩前后,就已经开始萌芽和策划。作为兵变的受益人,《宋史》一定会将其中见不得人的部分删除,让人看不清原貌。

建隆元年,柴荣刚刚驾崩不到一年,朝廷就接到了契丹入侵的边关告急文书。很显然,这个文书应该是赵匡胤集团伪造的,是兵变计划的一部分。赵匡胤受命率军出征,走到陈桥驿,发生了黄袍加身事件。于是大军又调转马头,杀回开封,逼恭帝柴宗训逊位,赵匡胤登基。

陈桥兵变最关键的一步棋,就是获得禁军的指挥权,假如禁军掌握在张永德手中,赵匡胤是不是只能干瞪眼了呢?

张永德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周世宗柴荣的妹夫,后周驸马爷。柴荣显德三年,张永德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显德五年,因为莫名其名的“点检作天子”,张永德被柴荣罢去都点检之职,而改任了赵匡胤。

后世有人猜测,搞掉张永德“点检作天子”,应该是赵匡胤的杰作。因此推断,假如柴荣不上当,赵匡就没机会。

这个说法恐怕不成立,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张永德未必阻止得了赵匡胤获得兵权

“点检作天子”事件太过蹊跷,时至今日依然争执不下,既没有证据说明是赵匡胤干的,也没有谁比他更像嫌疑人。于是,大伙儿迷失了,岂不知兵变的关键因素,根本不在于谁当都点检。

柴荣即位后,对禁军做了改革,在原有马步军的基础上,又增设侍卫亲军,侍卫亲军的编制和地位,都要远高于马步军。殿前都点检,就是侍卫亲军的一把手。

但是,赵匡胤代替张永德出任殿前都点检,并非兵变的关键因素,甚至说毫无关系。

第一个理由,赵匡胤仅仅当了不到一年殿前都点检,也被免职,改任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同期,张永德为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张永德指挥不了侍卫亲军,赵匡胤为何能可以呢?,显然与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无关。

第二个理由,殿前都点检并不具备军队的指挥权。

很多人并不熟悉古代军队的管理办法,除了军阀割据时代,将领拥有对军队从招募到升迁、日常管理、调遣、作战指挥权外,一般情况下,这些权限是分离的。尤其是作战指挥权与移动调遣权,目的就是防止军队叛乱。

以侍卫亲军来说,殿前都点检是它日常训练管理的最高军事长官。但是如果想让这支部队从京城调防,都点检调动不了,必须要有皇帝的圣旨和兵符。调遣到目的地后,作战指挥权一般也不归都点检,而是朝廷另外任命的将军。

按照这种管理办法,别说赵匡胤不是都点检,即便他还是都点检,朝廷如果不授予他兵符,他也无法指挥军队作战,除非他把从上到下的主要将官全策反了。

如果张永德依然是殿前都点检,他能阻止得了陈桥兵变吗?只有两种情况下有可能:

  • 一、军队指挥权授予了张永德,没赵匡胤什么事

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应该做了周密安排,料定接到边关告急后,朝臣们一定会授权给他领兵。至于谁是他的内应,已经无法考证。假如授命的是张永德,自然赵匡胤就歇了。

  • 二、赵匡胤虽然有指挥权,但是张永德也在军中

陈桥兵变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改变既定计划。赵匡胤的职责是前往边关作战,为何能让大军改变计划?军中一定有监军,调防过程赵匡胤控制不了。所以,史书还隐瞒了一个环节:如何搞定监军。

假如张永德在军中,且站在赵匡胤的对立面,赵匡胤除非杀了张永德,否则军队不会听从他的命令,改变计划返回开封去夺皇位。

也就是说,赵匡胤敢搞兵变,其实是对上述两种可能性作了预案,既保证指挥权不会旁落,又保证能搞定监军,和军中主要将领,包括张永德在内其他任何人的阻碍,都已经在赵匡胤计划内。

所以,无论张永德是不是都点检,会不会随军出征,都阻止不了兵变的发生。事实上,张永德不光不会阻止兵变,很可能他还是陈桥兵变的参与人。

第二,张永德未必不是赵匡胤的拥趸

周世宗柴荣,其实应该叫“郭荣”,他本是郭威的夫人柴氏的内侄。柴氏无子,因此将侄子柴荣收为养子,改名郭荣。郭威比较惨,自己的亲儿子被汉隐帝杀光了,所以只好将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

柴荣自幼就改名郭荣,而《宋史》有意识地称他为柴荣,其实就是暗示,柴荣这个皇位是有争议的。

事实上,柴荣即位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内部危机。显德元年,面对北汉和契丹的联合入侵,柴荣为了建立威信,御驾亲征,竟然被人讽刺“你哪有唐太宗的德行”。战场上更让人吃惊,樊爱能等数员大将临阵逃脱,把柴荣送上了虎口,如不是张永德和赵匡胤,柴荣就回不来了。

郭威驾崩前,特地把外甥李重进叫到床前,强令让他跪拜柴荣,确定君臣位分。

这些细节说明,柴荣因为不是郭威的亲儿子,他的皇位遭受内部严重的挑战,既缺少亲缘势力的支持,又不具备军中和朝中的权威。

所以,柴荣的龙椅,一半是郭威给的,一半是自己用命博来的!

我们虽然不怀疑张永德人品,但是,在那个大环境下,张永德恐怕也未必对柴荣那么信服。何况现在坐在龙椅上的是个娃娃,更何况张永德与赵匡胤私交极深。

史书至少记载了这么几条信息:

一、张永德附会睢阳书生

说睢阳有个书生,曾经放言:赵匡胤有“受命之兆”。张永德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他的反应居然是“潜意拱响”。如何“拱响”的,史书没交代,一个“潜”字,就表明张永德早就归心赵匡胤。

二、赵匡胤成亲,张永德奉送巨资

显德五年,也就是赵匡胤接替张永德,出任殿前都点检那一年,赵匡胤迎娶第二任妻子,张永德以“缗钱金帛数千以助之”。数千锦帛值多少钱笔者没算过,肯定比数千缗钱值钱,千缗钱大致相当于五十万人民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随礼了,所以史书说张永德“尽太祖朝而恩渥不替”

三、张永德是赵匡胤的伯乐

赵匡胤的起点很低,不像张永德有皇亲关系,他追随河东节度使李守贞多年,直到广顺三年,才在张永德推荐下,投在柴荣帐下效力。

此后,张永德又不断在柴荣面前举荐赵匡胤。高平之战后,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步入高级将领行列。

还有一些其他证据,证明赵匡胤与张永德私交不一般。比如,赵匡胤称帝后,对张永德一直以“老驸马”相称,赵匡胤出征,曾经让张永德做东京留守。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张永德参加了陈桥兵变,但是他应该至少不反对赵匡胤登基。

第三,陈桥兵变是政治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算张永德站在赵匡胤对立面,就算张永德依然是殿前都点检,恐怕没有陈桥兵变,也会有其它形式的兵变发生。理由有如下三点:

一、兵变夺权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长期策划

虽然陈桥兵变迷雾重重,但是没有人怀疑一个事实:赵匡胤就是幕后策划人。也就是说,这是一起长期策划的改朝换代,即便没有陈桥驿事件,早晚也会以别的形式出现。

二、赵匡胤已经侵蚀了北周军队系统

整个陈桥兵变,只死了一个人——马步军副指挥使韩通。赵匡胤大军回到开封,只有这个韩通,准备率兵抵抗,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一个叫王彦升的军校给干掉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怀疑过,赵匡胤虽然带领侍卫亲军谋反了,但是还有马步军,还有高大结实的开封城,还有赵家一门人质,可为何这些统统没起作用?

因为赵匡胤早就悄悄侵蚀了北周禁军系统!当赵匡胤大军开拔回到开封,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人,打开城门,就差载歌载舞入城了。

宋人李攸有一本著作,叫《宋朝事实》,里面提到了一个词“义社兄弟”,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义社十兄弟”,他们包括: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这些人几乎涵盖了北周军界高层的巨大多数人,他们结成了异性兄弟!这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能成功的基础。

三、后柴荣时代文官政治的缺失

五代十国五十三年间,皇帝装了一麻袋,跟马粪纸一样不值钱,原因就是藩镇割据,军阀横行。柴荣早就看出了危害,所以他在有生之年亲自抓军权,不辞劳苦地亲征,又解除了一大批军界大佬的军权,包括张永德、李重进、李筠等人。

可惜天不假年,柴荣仅仅在位五年就病逝,他很清楚,自己年幼的儿子,无法对抗军头们。

他临终前,他干脆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马步军指挥使等设置,将赵匡胤等人解除职务,授地方节度使。同时遗命范质、王溥、魏仁浦辅政,透露出很清晰的以文制武的意图。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柴荣的这个安排太过理想化,范质能人可以做治世宰相,却当不了乱世宰辅。赵匡胤的一份假情报,他们就落入圈套。面对大兵压境,他们除了束手就擒,为恭帝母子求个保全身家性命,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所以,柴荣临终布置的政治格局,就是一个很失败的案例,没有赵匡胤,早晚也会被别的军头颠覆了北周。

由以上分析可知,赵匡胤陈桥兵变是个瓜熟蒂落的过程,既是时代大背景的缩影,也跟赵匡胤个人的客观条件,及主观准备工作有关。即便张永德不赞同赵匡胤兵变,他恐怕也没办法阻止北周江山被人篡夺的下场。

如果周世宗不罢免张永德都点检之值,赵匡胤敢兵变吗?

在之前文章中,我们分析了周世宗柴荣临终之时调整了后周的领导班子,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把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调离京城,同时提拔了赵匡胤,随后,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逐渐掌握了后周大权,为“陈桥兵变”奠定了基础。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在后周有着很高的威望,就连柴荣也得敬他三分。但是柴荣亲征契丹的途中突然出现了一块刻着“点检为天子”的木牌,这就让生性多疑的柴荣更加猜忌位高权重的张永德。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恶作剧就是赵匡胤策划的——出掉张永德,赵匡胤才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

但是如果柴荣驾崩之后,张永德依然掌握着殿前司,也未必能够阻挡赵匡胤,这一点从李重进的结局来看就很明白了。再说了,张永德一向与赵匡胤非常要好,《宋史》记载“睢阳书生尝言太祖受命之兆,以故永德潜意拱响。太祖将聘孝明皇后也,永德出缗钱金帛数千以助之,故尽太祖朝而恩渥不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张永德虽然是太祖郭威的女婿,但是他不姓郭,他与柴荣的关系就更疏远了,所以在后周为臣或者在大宋为臣,有啥区别呢?再说了,给豁达大度的赵匡胤打工,总比给一个八岁的孩子打工要挣得多吧。

如果周世宗不罢免张永德都点检之值,赵匡胤敢兵变吗?

如果周世宗柴荣不罢免张永德的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赵匡胤有机会发动陈桥兵变吗?我认为没有机会。

1、殿前司是后周禁军主力部队,是兵变成功的关键。

后周禁军是主力作战部队,禁军分两大系统,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人数少,但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极强。可以说,谁掌握了禁军,谁就拥有了兵变篡权的实力,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也。

2、如果张永德占据位置,赵匡胤就控制不了殿前司。

殿前司都点检是殿前司最高军事长官,位高权重。柴荣在世时,殿前司都点检是张永德,而二把手都指挥使正是赵匡胤。

张永德是柴荣的小舅子,柴荣对他十分信任,军国大事经常与其商议,张永德的地位威望远在赵匡胤之上。如果张永德不被罢免,赵匡胤无法掌控殿前司,自然无力发动兵变。

3、赵匡胤利用离间计,诱导柴荣罢免了张永德。

赵匡胤在柴荣病逝前应该就有了野心,深知柴荣死后若想兵变夺位,张永德将是最大障碍,于是便设计埋下一块木头,上书“点检做天子”五字。柴荣见到木头以后,竟然怀疑张永德,便下定决心罢免张永德的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而以赵匡胤代之,才有了后面的陈桥兵变。

综上,如果不是柴荣罢免张永德,以赵匡胤取而代之,赵匡胤很难成功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我是狄飞惊,期待你的关注!

如果周世宗不罢免张永德都点检之值,赵匡胤敢兵变吗?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军报:辽国过来侵犯。刚刚继位不久的周恭帝柴宗训只有7岁,根本不懂事。于是,范质等几个大臣商量决定:赶紧派殿前点检赵匡胤,带兵去对付辽军。

两天后,正月初三,赵匡胤将军队停留在离首都开封,只有20公里的陈桥。当天夜里,军营里传出了“点检做天子”的谣言。而这句谣言在三年前第一次传出,当时周世宗柴荣听了很不高兴,柴荣便把殿前点检张永德给罢免了,换上了赵匡胤。

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被一群人叫醒,强拉着穿上黄袍,大家磕头下跪,要求赵匡胤当皇帝,取代7岁的柴宗训。赵匡胤假惺惺的推辞一番,最后“被迫”接受了,带着军队又回到开封,把幼小的柴宗训赶下了台,赵匡胤自己做皇帝。

以上便是“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经过。其中张永德连个配角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个龙套。

很明显,即使柴荣不罢免张永德,面对只有7岁的柴宗训,张匡胤一样会兵变。因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兵变,分析如下:

1)张永德无足轻重,而赵匡胤战功赫赫。赵匡胤跟着周世宗柴荣时,就非常勇猛,曾经带着两千人战胜过两万人。赵匡胤在军队里积累了良好的威信和势力,因此兵变时一呼百应。

2)既然军报说辽军来侵略,但是并没有打仗。显然这是个假消息,应该就是赵匡胤团队内部的人发出来的。目的就是给张匡胤一个合理的理由,让他出城转一圈,再回来。

3)行军在外,哪里来的黄袍?张匡胤带兵出城,晚上睡了,第二天一早就被手下的人“强迫”穿上黄袍,通知他要当皇帝了。看起来很意外,很突然,但是,以当时的技术,连夜怎么可能做的出黄袍?这说明黄袍是提前做好了的。

4)带兵回城,居然没人反对。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有心里准备,各方面都谈妥了的,范质还当你的宰相,其他人能晋升的晋升;二是赵匡胤实力摆在那,想反对也没用,撼动不了赵匡胤的地位。当然,赵匡胤针对两个可能性都做了周密的安排。

综上所述,赵匡胤兵变造反是和手下人蓄谋已久的,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而张永德仅仅只是个龙套。如果没有罢免张永德,赵匡胤没有做点检,而是其他职务,顶多把传言改成“将军做天子”或者是“元帅做天子”,总之赵匡胤当时做的是什么官,就会有“什么做天子”的谣言传出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周世宗不罢免张永德都点检之值,赵匡胤敢兵变吗?

我是小南史,我来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关于赵匡胤陈桥兵变,成为皇帝,只能说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事。

《旧五代史》:“一日,(周世宗)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

《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初,而成书于元代的《宋史》则说得更加详细:

“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

宋朝的立国完全得益于周世宗柴荣的这次人事改动,问题是:这个决定后周命运的“点检作天子”的牌子到底是从哪来的,到底有没有这个牌子?

排除天意,就是人为,谁会做这样的事情呢?当我们找不到明显证据的情况下,就只有从受益人怀疑起。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人,很明显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是赵匡胤干的吗?

周世宗柴荣临死前,儿子柴宗训才7岁,全国禁军主要掌握在两个人手里:一个是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李重进,他是郭威的外甥;一个是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他是郭威的女婿。

柴荣害怕自己的儿子压不住这些军界大佬,就把他们的兵权进行了拆分。调整如下:

  1. 撤掉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担任;
  2. 殿前副都点检由悍将慕容延钊担任,主要分赵匡胤的权;
  3. 而侍卫亲军司这边则将都指挥使李重进外调,职务不变,加地方节度使,作为地方藩镇;
  4. 提拔另一位悍将韩通为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留守开封,实际掌握京师一半的军权。

按照这样的安排,柴荣本以为万无一失了,可是问题就出在慕容延钊和韩通这2人身上,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慕容延钊当了糊涂蛋,韩通则直接被赵匡胤安排的人斩杀。当然,这也要怪枢密院的范质和王溥两人轻易就将军队指挥权交到了赵匡胤手上。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认为这事是赵匡胤干的了,为了后面兵变做铺垫,但不要急着下结论,在来看下后面的分析:

  1. 赵匡胤和张永德关系很好,两人穿一条裤子,后来张永德还成了北宋的红人,一直活跃到宋真宗年间,赵匡胤怎么会去陷害自己的一大支柱呢?
  2. 柴荣是什么人?连佛都敢灭的他会轻易相信什么木牌么?这一点,跟着柴荣出生入死的赵匡胤是再清楚不过,他敢自作聪明地去引火烧身么?
  3. 柴荣搞张永德和李重进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赵匡胤完全没有必要去多此一举。

所以,很明显,赵匡胤既有做这事的疑点,但也有不做这事的必要。

时势造英雄

其实,赵匡胤的发迹就是来自于“点检做天子”的谶言,当时疾病缠身的周世宗柴荣相信了这句谶言。

为什么周世宗柴荣会相信这个,末日谶言这件事在古代非同小可,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前朝曾经应验的也不在少数,比如隋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人在健康的时候,往往精神状态也如日中天,这个时候总是相信人定胜天。但一旦一个人失去健康,则往往会在内心深处充满对神灵的敬畏,甚至会拜倒在神祗脚下祈求健康平安。

所以,我们在中国农村经常看到很多中老年人,因为疾病的原因选择信仰宗教,乃至于委身邪教,都是这种心理的具体呈现。年轻时雄姿英发的柴荣,在自己的壮年时代一病不起,所以他对这个“点检做天子”的谶言异常敏感。

于是柴荣,做了一个看起来非常折中的决策,他解除了自己姐夫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一职,转而由赵匡胤担任这一重要职务,虽然这件事情本身疑点有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突发事件的最终得利者是赵匡胤。而且,就在赵匡胤被破格提拔后不久,柴荣驾崩了。

到了这个主幼的时期,加上五代十国乱世之中,掌权大将兵变的事情不少,后周太祖郭威就是榜样,有这样的榜样,赵匡胤的心里能不起小九九吗?

况且,柴荣在提拔赵匡胤的时候,虽然安排了人手节制赵匡胤,但没有想到柴荣安排的那些辅政大臣完全不是赵匡胤的对手,按理说他们在柴荣手下还是挺精明能干的,但柴荣不在了,他们也就随波逐流了,顺从了赵匡胤,没有顺从的也就被干掉了。

所以说,其实还是当时的时势造就了赵匡胤,在那个时期,处于那个环境之下,而且又有条件,难免不会生出在进一步的想法。

关于“点检做天子”木牌一事的真假

或许可能有这样的一个木牌,但这种几率太小太小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因为我觉得,这“木牌”一事,就是从史官笔下而来,这块木牌最开始是“点检做”3个字,后来变成了“点检做天子”5个字,怎么看着就像“刘邦斩白蛇”、“有女武代王”之类的朝代更替故事,哪个王朝不想为自己的正统性进行修饰一下呢?

总结

后周的被篡,归罪于周世宗柴荣早逝,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之中,周世宗柴荣不早逝(至少等儿子成年),那么大宋就没机会建立,如果周世宗柴荣一样的早逝,就算不罢免张永德的位置,但后周还是一样会被取代,但就是不知道是被谁取代,很有可能就是爆发内乱,分裂数个小割据政权,然后延长五代十国这个乱世的时间,然后赵匡胤统一的机会应该最大,毕竟赵匡胤的能力摆在这里,但这种情况无疑是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如果周世宗不罢免张永德都点检之值,赵匡胤敢兵变吗?

赵匡胤夺得后周的天下,给人一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

柴荣在生了重病的时候,感觉自己好不了了,担心幼小的儿子将来坐不稳皇位,于是剥夺了朝中两位重要大臣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权力,把赵匡胤提拔起来。但是让柴荣想不到的是,恰恰是赵匡胤夺了他儿子的皇位。

(柴荣画像)

于是有人就想到,如果当初柴荣没有剥夺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权力,那么,是不是就没有之后的“陈桥兵变”发生了呢?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是柴荣的亲戚。张永德是柴荣的妹夫,李重进是柴荣的表弟。这两个人,在柴荣活着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争权夺利。当时张永德和李重进都管理禁军。其中张永德是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是侍卫亲军都虞侯。后来,柴荣提拔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都指挥室,张永德没有得到提拔,因此他很不高兴,就在柴荣面前说李重进的坏话。柴荣知道他为啥不满,于是就又提拔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

也就是说,柴荣知道张永德和李重进一直在争斗,但是他并没有打击他们,反而对他们进行提拔照顾。柴荣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两个:一是柴荣正在打江山,他需要这两位得力干将的帮助;二是柴荣觉得他年富力强,完全可以镇住张永德和李重进,根本就不害怕他们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

后来,柴荣在北伐的途中,捡到了一块上面写着“点检做”三个字的牌子。“点检做”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就是“点检做天子”。当时的“点检”是张永德。当柴荣得到这块牌子的时候,他虽然明白这块牌子上字的意思,但是依然没有当回事,依然认为,这不过是张永德和李重进在明争暗斗的时候,李重进陷害张永德的一个做法。所以也就一笑了之。

总之,由于柴荣当时观察的重点,都在张永德和李重进身上,因此,从来没有想过,这块有字的牌子,可能是别人搞出来的。

(陈桥兵变)

后来,当柴荣得了重病,而且感觉自己可能活不了的时候,他觉得张永德和李重进是个麻烦,因此才把张永德和李重进的禁军职务给罢免了,让张永德和李重进都到地方上担任节度使。

张永德和李重进本来是禁军中的两个主要头领,一个掌管殿前司,一个掌管侍卫亲军司。把他们罢免了,必然要选拔新的人担任禁军这两个部门的头领。于是,他把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点检,把韩通提拔为侍卫亲军都虞侯。

而最终的结果,恰恰是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发动兵变后,韩通想反抗,最后被赵匡胤的部下给砍杀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确实是因为柴荣把张永德和李重进禁军首领的官职给罢免了,才给了赵匡胤的机会。那么,真实的历史是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并非这样。

可以说,赵匡胤最终能够夺得皇位,是一个长期经营的结果。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是赵匡胤打仗非常勇猛,同时为人非常低调。

他能够最终被柴荣选为张永德的接班人,正是他打仗勇猛,建立了不小的战功,同时又为人低调,不显山露水的表现。

这样的表现让他一路青云直上,做到了殿前都点检这样的高位,为他夺取皇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赵匡胤画像)

二是赵匡胤暗中在网罗自己的势力。

赵匡胤在打仗的过程中,结交了非常多的朋友,网罗了非常多的兄弟。著名的“义社十兄弟”,就是赵匡胤的铁哥们。

对于赵匡胤结交兄弟这件事,柴荣是没有当回事的。毕竟赵匡胤为人豪爽,又爱喝酒。在柴荣眼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几乎从来没想过,这是赵匡胤在网罗自己的实力,是为了将来夺取自己江山做准备。

而恰恰是赵匡胤有一帮铁哥们儿,所以,“黄袍加身”这样的剧本才会产生,这场戏,才会演得那么精彩。

三是刻有“点检做”的木牌子,很有可能与赵匡胤有关。

这块牌子,肯定不是张永德自己干的。也不可能是李重进干的。李重进虽然不满张永德,但他就算把张永德搞下去了,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殿前司”不可能到他手里。

根据对谁有帮助就与谁相关的原则来看,这件事肯定与赵匡胤密切相关。因为赵匡胤因此可得两个好处。既可以由此扳倒张永德,让他上位;又可以为他将来夺位的时候,寻找“天命所归”的证据。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实际上赵匡胤早就已经在谋划了,时间早于柴荣罢免张永德和李重进之前。由此可见,就算柴荣没有做过罢免张永德、李重进的事情,赵匡胤也是已经打算了要夺取后周天下的。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