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当中汉武帝后来讨厌卫青的原因是什么?
不光电视剧《汉武大帝》,民间也有很多人认为,卫青后来成了汉武帝的眼中钉。证据一大把,比如漠北大战后,卫青从此被搁置,巫蛊之祸卫家被灭门,卫子夫及卫太子的悲剧,甚至连霍去病之死也被看成汉武帝的阴谋。
至于理由嘛,归纳起来大概就两点,一是卫青势力太大,威胁到了皇权,二是汉武帝想换太子,所以必须废掉卫氏一族。
网上搜一搜,类似煞有其事的分析一箩筐,看了让人不禁发笑:难道写文章之前,光凭想象推演,不仔细梳理基本事实吗?
史书上,你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表明汉武帝讨厌卫青,所有的阴谋说,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臆想!
为了便于分析,我先按列一个相关人物和事件时间表。
卫青相关大事件时间表建元二年(前139年),汉武帝17岁,卫子夫约15岁,卫青约14岁。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入宫。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18岁,卫子夫约16岁,卫青约15岁。卫子夫怀孕受宠,卫青入建章宫给事。
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27岁,卫子夫约25岁,卫青约24岁。汉武帝兵分四路攻击匈奴,其中卫青以车骑将军身份,领兵一万出上谷。这是卫青第一次领兵出征,也是四路人马中唯一获胜的队伍。为此,卫青被赐关内侯。
元朔元年(前128年),汉武帝28岁,卫子夫约26岁,卫青约25岁。为太子刘据出生。同年,卫青领兵三万出雁门,斩敌数千。
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29岁,卫子夫约27岁,卫青约26岁。卫青领兵出云中,在河套地区大败匈奴,汉武帝在此筑朔方城,设朔方、五原二郡,一举剪除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战后卫青被封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32岁,卫子夫约30岁,卫青约29岁。卫青率军出高阙,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人口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因此过后,卫青被任命为大将军,统领全军,加封6000户,他的三个儿子都被封后,各食邑1300户。
元朔六年(前123年),汉武帝33岁,卫子夫约31岁,卫青约30岁。卫青于二月和四月,两次领兵十万出征匈奴,分别斩敌三千和一万九千。同时,17岁的霍去病第一次随军出征,率800骑兵,突击数百里,斩获2028人。
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34岁,卫子夫约32岁,卫青约31岁。6岁的刘据,被立为太子。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35岁,卫子夫约33岁,卫青约32岁。这一年,首次出现卫青被闲置的状况,由霍去病、公孙敖、李广、张骞等人三次出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37岁,卫子夫约35岁,卫青约34岁,刘据9岁。汉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漠北大战拉开帷幕。此战过后,匈奴漠南无王庭,卫青和霍去病被同时任命为大司马,行太尉之职。
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39岁,卫子夫约37岁,卫青约36岁,刘据11岁。匈奴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准备再次发动进攻,正当战争筹备中时,霍去病突然病逝,战争筹备被迫中止。
元丰五年(前106年),汉武帝50岁,卫子夫约48岁,卫青约47岁,刘据22岁。卫青病逝。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相关事件,和主要任务年龄对应罗列,就是因为很多人写文章前,根本没做这些分析,出现了很多离奇的“幻觉”。我们一一分析几个常见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卫青被汉武帝故意冷落闲置
持这个观点的人,证据无非是元狩二年的三次出征,都没有卫青的参与,以及漠北大战后,卫青再无出征记录。
其实单凭这两个迹象,根本无法得出这个结论。元狩二年卫青虽没有出征,但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战,卫青是依然是主力,他和霍去病甥舅俩,各领十万人分兵出击,丝毫不见汉武帝对他有贬抑的意思。
这一年卫青未出战,很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刻意锻炼霍去病,培养新人;二是卫青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
至于漠北大战制后,卫青再也未能出征就更好解释了。其一,漠北大战后匈奴远遁,失去了主动进攻能力,汉军如果主动追击,需要贯穿漠北,难度太大,没有必要,所以无仗可打,并不是卫青不被用,而是那期间就没打过仗。
其二,唯一一次未遂战争,因为霍去病去世竟然终止了,以汉武帝的脾性,既然准备工作都做了,不会因为霍去病去世而终止,除非实在无人可用。也就是说,卫青很可能因健康问题,实在无法承担重任了。
卫青十一年间,参与了七次大战,尤其前七年,连年出征,健康受损也不意外,霍去病不也是健康问题,23岁就英年早逝了嘛。
第二个观点:汉武帝有废太子的想法
这个观点更是无稽之谈,或者说是把后期的事,硬拉扯到前期来。
漠北大战那一年,刘据刚刚九岁,霍去病去世时,他才十一岁。那段时间,正是汉武帝对太子,宝贝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
刘据住在宫中直到成年(约十四五岁),汉武帝特地给他盖了一座“博望苑”,任由他结交宾客。其实汉武帝最反感权贵养宾客,但是唯一对太子例外。
假如汉武帝有换太子的想法,最早也只能发生在元鼎五年之后。元鼎五年,平阳公主又向汉武帝进献了一位美人——李夫人,李夫人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刘髆。人们从后来汉武帝宠幸李夫人,及李夫人的两位哥哥李延年和李广利,由此得出汉武帝想以刘髆代替刘据。
其实这个说法太想当然,夫人受宠不代表就一定会牵涉易储。比如在李夫人之前,汉武帝很宠幸王夫人,王夫人生了个儿子,即汉武帝的次子刘闳。后来汉武帝分封刘闳,对王夫人说,你随便给儿子挑地方。王夫人也不客气,张口要洛阳。汉武帝一口回绝:那地方不行,换个地方。
可见,汉武帝很冷静,绝不是感情冲动的人。即便汉武帝想换太子,那也是元鼎五年之后,离漠北大战已经过去整整八年,跟卫青失宠被冷藏挂不上钩。
第三个观点:汉武帝可以打击卫氏集团
这种说法最唬人,为了强化说服力,有人把巫蛊之祸强行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的家族悲剧挂上钩,说出了几个贻笑大方的结论:
1.卫青被灭族
事实上,巫蛊之祸只有卫青的长子卫伉卷入案中被杀,他的另两个儿子,以及卫伉的家人都被受到牵连,灭族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2.霍去病被汉武帝害死
这更是凭空臆断!霍去病是汉武帝一手培养起来军事家,对他的信任程度和期望值,甚至超过了卫青。霍去病仅仅为国征战了五年,就英年早逝,汉武帝甚至为此,不得不取消了元狩六年的战争,哪里能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杀心?
3.卫青的势力太大
卫青在军中威望确实很高,但是卫青为人低调,非常懂得君臣之道,更懂得自守,他是历史上罕见的,在功劳和名誉面前不迷失,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君子。平时卫青连门客都不养,连李敢这种级别的部将,都敢对他动拳头,这哪是有势力的人?
其实在汉武帝手下,没有人能培养个人势力。卫青对于汉武帝的价值,就是作战指挥,虽然挂了个大司马,其实军权都在汉武帝手上。所以,卫青只能说有威望,谈不上势力。
综上所说,卫青被汉武帝忌讳、冷藏,甚至打压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为何会有汉武帝嫉恨卫青的传言那么,为何很多人认为,汉武帝后期对卫青不感冒了呢?
1.《史记》记载的“缺损”
司马迁是汉武帝同时代的人,大约去世于征和元年,他的《史记》,记载了部分汉武帝一朝的历史,但是并不全面。比如卫青漠北大战之后,十几年时间基本空缺。再比如刘据没有个人传记,巫蛊事件之前的记载过于简略。
最严重的是,《孝武帝本纪》这篇最关键的著作,里面全是汉武帝信鬼神的记录,“正经事”一件也没有。有人说这是司马迁故意回避,怕受到政治迫害。也有人说这篇本纪就不是司马迁所作,是后人增补。还有说,原版的《孝武帝本纪》被汉武帝毁了。
所以,这段历史的缺损,导致很多史实不清,只能从《汉书》等资料中寻找答案。
2.受巫蛊之祸的干扰
假如没有巫蛊之祸,肯定不会产生那么多争议,有了巫蛊之祸,很多人从结果向前倒推,认为他们之间存在必然关系,因此导致牵强附会。
巫蛊之祸发生时,卫青已经去世十六年,这个期间,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事根本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比如说卫青的势力,即便卫青当时再有势力,去世十六年后还能发挥多大效用?汉武帝有怎么能料到二十多年的事?
3.把《资治通鉴》当历史
《资治通鉴》是一本难得的“历史参考书”,之所以用“参考书”这个词,是因为它本就不是史书,它是司马光个人对历史的解读,以政治得失的评述,给后世君王一面参考的镜子。
所以,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修改史料,只要能表达个人思想即可,而不是拘泥于事件的绝对“真实”。
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完整展现了太子刘据,是如何在奸佞的诬告,和汉武帝的猜忌下,一步一步走向毁灭。司马光其实借这个“故事”,警告后是君王,储君之位有多微妙,皇帝如果被奸佞包围,必然导致皇家父子的骨肉相残。
把卫青牵涉其中的一段话,是这么记载的:
“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这么一写,就把巫蛊之祸与太子早年失宠挂上了钩。同时,也给了那些臆想的推论一个存在的空间,这都是被《资治通鉴》误导的结果。
《汉武大帝》当中汉武帝后来讨厌卫青的原因是什么?
在58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当中,汉武帝和卫青本是一对很好的基友。卫青本来是一个马奴却被汉武帝独具一格的眼光看用,可见汉武帝的远见以及识人的才能。
汉武帝重用卫青,一是因为汉武帝需要用自己的人,打倒那些专权的外戚,将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二是卫青姐姐是卫子夫,正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女人,这里也有汉武帝自己的私信。
汉武帝控制了所有的权利之后,他设置内外朝,他将兵权全部都交给了卫青并且命令卫青去攻打匈奴。
对于这个问题,汉武帝后来讨厌卫青是从这几件事情开始的。
直接原因第一件事情:最开始的导火线是匈奴赵信决定直接带士兵去偷袭汉武帝所在的甘泉宫,事情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卫青来不急给皇帝禀告直接用皇帝亲授予他的虎符调动皇帝的羽林军打退了匈奴。卫青晚上突然带领士兵攻进了汉武帝的寝宫,这立刻就让汉武帝大怒,汉武帝觉得这是卫青在逼官,随之就收回了卫青的虎符。
第二件事情:随后就是对匈奴的决战漠北之战,皇帝下密诏给卫青叫他不要任用李广为先锋,可是卫青公然违背皇帝的命令叫李广为先锋去吸引匈奴的主力,随之李广的死让汉武帝大怒,这也是后来卫青的士兵都没有被封赏的原因。
第三件事情:卫青被李广之子刺了一件,霍去病要为舅舅报仇选择用箭射死了李敢,汉武帝闻之大怒让霍去病朔方,李敢之死虽是霍去病造成的,可汉武帝难免不会怪罪在卫青身上。
第四件事情:霍去病在去朔方的路上突然去世,这让汉武帝悲痛不已,更重要的是,当时皇帝设了二个大司马,霍去病一死就没人能够去牵制卫青的兵权了,这无疑不让皇帝感到忧心。
第五件事情:卫青劝谏汉武帝改变内外政策。这是卫青在临死之前最后给汉武帝的建议,他叫汉武帝不要好大喜功,马不停蹄地攻打匈奴,这样会造成劳民伤财以及国库空虚,可汉武帝有着自己远大的报负和雄心,卫青的建议正好和他的远大报负相反。
间接原因说了这么多,最后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皇帝要制衡卫青的权利,卫青的夫人也在剧中说过这个原因。
首先卫青是皇帝最信任的大将军,无论是地位还是功劳都是很高的,还有就是卫青同样也是国舅,皇帝怕以后要是太子刘据继承帝位后都要靠着卫家,这样的话刘家的天下就姓卫了,这是皇帝绝对不允许的,汉武帝也是一个很向往自由的人,他不喜欢被拘束着。
虽然说汉武帝在卫青权利膨胀的时候并不太喜欢他,但是在老年时两个人的情谊还是很深的,我特别看好这一对君臣。
《汉武大帝》当中汉武帝后来讨厌卫青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大帝》这部剧是近些年来难得的历史剧,这部是根据《史记》和《汉书》等改编的剧,很大程度上还是还原了历史,讲述了一代帝王和一个伟大朝代的崛起。
其中精彩的部分有汉武帝集汉朝的力量攻打匈奴,最终打败了强大的匈奴,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在汉武帝攻打匈奴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卫青一个是霍去病,而卫青则是汉武帝一朝,第一次对匈奴取得胜利的指挥官,意义非凡,而最终卫青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的前线统帅,而卫家也成为汉武帝时期最后实力的家族。
卫青是万户侯,而卫青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卫青的姐姐又是汉武帝的皇后,一个外甥是太子,一个外甥是霍去病,这些都是为家的势力,汉武帝对卫青也比较看重,要说他讨厌卫青,那是无稽之谈,要说他有意疏远卫青却是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考虑的是大汉江山。
卫青再怎么能干说到底都是外戚,汉朝外戚干政十分严重,从吕雉到窦太后,这些都是外戚干政,虽然卫青为人宽厚,但是他身后有一股巨大的实力,这不容忽视,而未来太子一旦继位,卫青和卫家的实力将会更加强。
所以汉武帝有意疏远卫青,一方面是防止外戚干政,另外一方面是为了保全卫青,稳定朝政,这一点在《汉武大帝》中也有体现,特别是最后汉武帝和卫青见最后一面的时候,感人至深呀。
所以说汉武帝后来不是讨厌卫青,而是防备卫家的势力,为太子为汉朝谋划,。。
《汉武大帝》当中汉武帝后来讨厌卫青的原因是什么?
不能说汉武帝讨厌卫青,只能说刻意打压卫青,原因无他,卫青太厉害了,七征匈奴,七战七捷,打的匈奴远遁漠北,彻底扭转了汉匈之战中汉朝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他的名字为匈奴人所忌惮。加上卫青沉稳低调的性格,虽然贵为大司马、大将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却可以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能这样平易近人,故士卒多为所用。所以这样一来作为皇帝的汉武帝不得不考虑他们君臣的关系。一旦卫青实力太强、权利太大,会不会拥兵自重,搞个外戚专权或者割据一方都是有可能的,跟着他的部队都经历过残酷战争的考验,堪称帝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造反的话也是轻而易举。毕竟“诸吕之乱”、“七国之乱”才过去没几年,这可都是血淋淋的现实。卫青作为皇帝的小舅子,他的姐姐卫子夫又是自己的皇后,外甥是太子,未来帝国的皇帝,自己又是大司马、大将军,军队的大权牢牢控制在他的手中。卫青具备成为权臣的所有的条件。换成谁谁心里不害怕,想想都冒冷汗啊。
鉴于此种情况,汉武帝开始剥夺卫青的统兵权,刻意打压他,着重培养他的外甥霍去病,而卫青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发现这个情况以后,一如既往的低调,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这些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也使他看的更明白,生性多疑而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谁都不相信,跟随皇帝多年的他何尝不知,有多少功臣名将因各种原因被灭族,其中不乏皇帝的亲近之臣,想活下去必须放下自己的身段,该松手时就得松手,过度的贪恋权力会使自己和整个家族走上不归路。卫青的激流勇退终于使汉武帝放下心来,本人得以善终,而他后来的接任者,凭借自己妹妹李夫人上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在这一块就跟卫青差的远了,管不好自己的家人,自己也跟丞相刘屈氂勾结诅咒皇帝,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客死他乡的结果。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汉武大帝》当中汉武帝后来讨厌卫青的原因是什么?
我是汉武帝对于卫青也会心怀忌惮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卫青未必像前面几位讲得军事才能不如霍去病,但卫青的打法相对稳重和保守(相对于霍去病),虽然在霍去病之前武将中无人能出其右,但这和雄韬大略的汉武帝的节奏来比有点不合拍;
2、卫青后来位高权重,手中又有重兵,这点来说历史上哪个皇帝都是容不得的,后来迅速提拔霍去病除了霍去病确实有与卫青匹敌的军事才能外,汉武帝应该也是想由此来分散集中于一人之身的兵权;
3、有功高盖主的嫌疑;
4、卫子夫失宠,加上汉武帝已不需要像刚即位时那样依仗外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另外就是那时以卫子夫为代表的外戚势力逐渐做大,汉武帝应该是有担心权力甚至皇权落入外戚之手的顾虑;
5、卫青为人稳重谨慎过头,说白了与汉武帝在性格上多少还是不太合拍!
而从卫青本身来说,他出身寒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奴产子”。但是,姐姐卫子夫和汉武帝的一次偶遇,改变了卫青的命运。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对卫青的记载并不公允。卫子夫和汉武帝的偶遇,只是给了卫青改变命运的契机。
汉武帝并没有因为卫子夫的关系而封卫青为侯。想封侯,可以!但需要自己到战场上去争取。在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大战中,卫青屡立大功,卫青的战功绝非是偶然获得,在战争中卫青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不仅被封侯,汉武帝还专门派人将大将军印送到卫青的军中。
卫青在元封五年(前106年)去世,葬于茂林东北,谥号“烈”。 之所以说卫青死后,汉武帝杀掉卫青所有亲人,当然无可避免要牵扯到巫蛊之祸。在这场政治事件中,卫青的姐姐死了,外甥一家团灭,只剩下个孙子,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汉武帝忒不厚道,卫青征战匈奴立下不世之功,人一死,他就过河拆桥了。
但是巫蛊之祸发生于征和二年(前91年),此时卫青已经去世很久了,而且汉武帝没有杀掉卫青所有亲人!卫青的儿子中,只有长子长平侯卫伉才受巫蛊牵连坐诛,但卫青次子卫不疑与幼子卫登的家族并没有受牵连的记录。汉宣帝、汉成帝以及汉平帝时期,卫青的后人以皇帝诏复家。当然,汉武帝作为皇帝,猜忌之心肯定是有的。
卫青在漠北之战中虽然没有霍去病的战功卓著,但也打的匈奴大败而逃,但是此次汉武帝对卫青的部下却没有赏赐,对霍去病及其部下则大加褒奖。显然这是汉武帝故意冷落卫青,因为卫青是太子的舅舅,卫子夫又是皇后,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汉武帝有必要削弱外戚的权力。
实际上,汉武帝杀卫氏,并不是与卫青直接相关,只不过是卫氏家族卷入了“巫蛊之祸”而被杀了不少人,不过,只有卫青的长子卫伉被杀,卫伉的子嗣以及卫青次子卫不疑与幼子卫登并无记录,且在汉宣帝朝,卫青的后人以皇帝诏复家,还有赐钱,汉成帝以及汉平帝时期也多有厚待卫青后人的记录,说“杀掉卫青所有亲人”是不符合事实的。不过“巫蛊之祸”与卫氏家族有直接的关系却是没错的,因为卫子夫在生下皇长子刘据之后被封为皇后,而在这之前,卫子夫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已经因征匈奴的功劳而封“长平侯”。
而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之所以卫青能够领兵出征,其实是缘于卫子夫的“同父同母”兄长卫长君早死,也就是说,卫青能够领兵立功的前提是卫子夫的受宠。在此条件下,卫氏家族和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的地位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随着霍去病的早死、卫青的逝世,汉武帝对于太子和皇后的不满与日俱增。
事实上,在卫青还在世时,这对夫妻、父子的关系就已经进入了诡异的状态,《汉书》、《资治通鉴》都有记载,说皇后和太子多有担心皇帝对他们有不满,战战兢兢,汉武帝得知后,让大将军卫青转告他们,不要担心,自己并没有什么情绪。
这种交流方式,让人看到已经是不寒而栗了,说明皇帝和皇后,父亲和儿子之间竟然已经没有起码的信任,而需要外人来担当中介,甚至是“担保”。等到卫青死后,卫氏家族、卫子夫的姐夫公孙贺(任丞相)等人,在这之前,其实已经在汉武帝的可以扶植下成为一支非常庞大的政治集团,而这个集团在卫青和霍去病死后又没有能够担当汉武帝手中“刀”的能人。
所以,当汉武帝任用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匈奴时,卫氏的“霸天下”格局就已经敲响了丧钟,巫蛊之祸,只是汉武帝有意识地进行的一次对于汉武帝朝前期亲贵的扫荡和清理,为后期的近臣集团扫清障碍的一次“政变”
《汉武大帝》当中汉武帝后来讨厌卫青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后来不是讨厌卫青,而只是不重用卫青,作为一个千古一帝的帝王,要巩固自己刘家的政权和统治,避免出现“吕后专权诛杀刘家子孙”局面,所以汉武帝一直对外戚专权很敏感和很多疑。
汉武帝是一个玩平衡之术的高手,在朝廷内部不会让一家做大独大,亲奶奶窦家代表窦婴和亲妈家代表田玢两家,借用亲舅舅田玢之手,除掉窦家权臣窦婴,搞垮自己亲奶奶家窦家,利用窦婴之手收拾自己的亲舅舅;接着重用皇后卫子夫一家,卫子夫的儿子被封为太子,弟弟卫青被封为大将军,卫家一家的权势已经太强,必然会引起汉武帝的警觉。
后来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卫青麾下大将赵信叛变投靠匈奴,把卫青的作战模式摸的清清楚楚,汉武帝未雨绸缪借机培养新的统帅霍去病,这样一来,汉武帝就不怎么那么重用卫青了。
另外一件事是叛逃匈奴大将赵信,偷袭未央宫的汉武帝,卫青急于救驾,竟然凭借大将军虎符直接调动了汉武帝亲自管理的虎贲军,让汉武帝觉得卫青的权利太大了,竟然可以调动我的人,让汉武帝更加多疑卫青,并收回了卫青的大将军印。
经过这两件事之后,汉武帝不再重用卫青,一来有新统帅霍去病堪当军中大任,已经没有卫青的位置了;二来是卫青年龄大了,只有选择退下来养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