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准确地说,杨修是个耍聪明的人,不是真聪明,或者说够聪明,但是不够智慧。从才学看,杨修博闻强记,学识渊博,也善于揣摩人心。从政治角度讲,他又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职守,一味耍聪明,结果把命耍进去了!

聪明和智慧的差别在于,聪明是天赋和应变能力,从为人角度说,这是“术”的层面。智慧,是基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在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超然态度,这是人生的“道”。

杨修确实是一个聪明的人

杨修自幼聪明伶俐,学业绝对一流,他被誉为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留下众多文学作品。他二十岁出头就被举孝廉,任郎中,又被曹操赏识,出任主簿。

杨修的聪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01.知识面广,学术水平超群

从杨修的著作,和事迹记载看,他的知识面是相当的广博,既精通东汉流行的赋、颂、诗、赞,又长于碑文记帖,还擅长辞、表、记之类的日常公文。他既能笔下游龙,又能语惊四座。他既能博古,又能通今,连曹操都惊叹自己才能远远不及杨修。

杨修任曹操的主簿,相当于秘书。能给领导当秘书,特别是给曹操这样的,文学功底深厚的政治家当秘书,足见曹操对杨修的器重。

《世说新语》记载了一则曹操和杨修猜碑谜的故事:说俩人经过曹娥碑,曹操看到碑文上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他大为不解,问杨修: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杨修略一思索说,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说,我想想看咱俩想得是否一样。结果他们一路走曹操一路想,走出三十多里路后,曹操终于有了答案,跟杨修想的一样:绝妙好辞!

曹操不由感慨:我的学问赶不上你,比你多想了三十里路!

  • 02.活学活用,不拘泥于书本

古代的选拔制度,造就了一大批书呆子,只会坑书本,死记硬背不解其意,更做不到灵活运用。杨修的聪明恰恰就体现在运用,生活工作之中,出处都可见其聪明。

这两年很火的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有杨修主持月旦评的故事,这个情节把许劭的事移花接木给了杨修。不过杨修确实也是长于清谈品评时政和人物的高手,三国狂士祢衡就说过:“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意思是在他眼里,全天下只有这俩人算是才子,其中原因就是三人经常在一起清谈论事,杨修折服了祢衡。

作为曹操的主簿,能迅速领会领导的意图,尤其领会曹操说半句留半句的深意,没有活学活用的水平是不行的。

比如,曹操在门框上写个“活”字,杨修一下子就明白,领导这是嫌门开得太大。这种聪明才智,绝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是一种悟性。

  • 03.擅长揣摩人心,细微之处见聪明

杨修还擅长揣摩人心,史料记载,曹操经常会出一些考题考察几个儿子,杨修也常常凭自己的揣摩能力,提前预知曹操的考题,这水平跟和珅有得一拼。

总之,杨修的聪明是货真价实的,是多方面的,智商绝对一流。

杨修的聪明为何会把自己推向绝路?

正是杨修的聪明,把自己玩死了,导火索就是他的特长——揣摩人心!这个故事人人皆知,在救援曹仁的汉中之战中,进退不得曹操随口说了句“鸡肋”。自作聪明的杨修,就开始散布曹操准备撤军的消息,被曹操以扰乱军心为由处死。

按理来说,擅长揣摩人心,是自保的手段,杨修怎么走向反道了呢?

  • 杨修之死的表面原因:耍聪明引起曹操厌恶

其实,杨修的揣摩人心局限性很大,他仅仅是从“知识面”角度,来揣测曹操浅层的意图,却不能深刻领会曹操内心世界里深意,所以,杨修的行为往往不得要领,甚至令人厌恶。

以“鸡肋”事件为例,曹操确实因为进退不得之时,以“鸡肋”表达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境。这一点被杨修一语点破,聪明!

问题是,曹操真的决定撤兵了吗?即便真的决定撤兵了,是你一个主簿就能擅自传播的吗?

我们不能从结果曹操却是退兵了,就认为曹操说“鸡肋”就一定会撤兵。打仗这东西,往往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因素,将领们被搞得七晕八素,进退维谷的时候多了去了,未见得准备撤兵吧?杨修这么说,就是卖弄聪明,他哪里摸得透曹操在进退之间,多重因素的权衡?

尤其把曹操的这个心思公布于众,不光是妖言惑众,也是他失去了作为主簿职分所在。所以,杨修平时所体现出来的聪明,往往如此,不能真正触及曹操的内心,背道而驰,自己给自己挖坑!

  • 杨修之死的政治原因:插足曹氏嫡嗣之争

杨修插足曹丕与曹植的嫡嗣之争,是他被杀的更重要因素。历史上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历来是个高危区域,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杨修就涉足了。

杨修对曹植抛过来的橄榄,不做犹豫就接了,他多次帮助曹植,对付曹丕,成为曹植阵营的骨干力量,让自己一脚踩进不归路。

有人参与嫡嗣之争问题不大,有人就不能参与,杨修就不能参与,因为他是曹操的主簿,这个位置太敏感!曹植之所以拉拢他,就是因为杨修的位置,对他帮助大。

杨修就没想过一个问题,一旦他假如曹植阵营,曹丕会怎么对待他?曹操又会怎么对待他?曹丕一定会把他列为头号敌人,他可以和任何一个人公平对决,但是杨修介入,就意味着曹丕被迫参与不平等的竞争!所以,曹丕一定会将杨修列为头号清除对象!

曹操更不愿意接受杨修假如嫡嗣之争,主簿作为个人的亲信,卷入到继承人之争,请问杨修,你把主人曹操置于何地?你对曹操更忠心,还是对你心目中的未来主子曹植更忠心?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没有可以做到豁然。

所以,杨修介入嫡嗣之争就不是聪明之举,相当的蠢!

  • 杨修之死的身份原因:豪门集团与曹氏恩怨

导致杨修之死的原因,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杨修所在的豪门士族集团,与曹操的政治利益不一致!

杨修是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绝对的豪门士族,他还是另一个豪门士族,同样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袁术的外孙。东汉的政治,就是豪门士族集团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模式,倘若不是东汉末年乱世,曹操根本不会如杨修的法眼,因为曹操是庶族地主阶级。

曹操这个人牛,主要不是在军事上,而是政治上,他既要与众多的割据势力死掐,还要与身边的豪门世族集团斗争,比如杨氏、袁氏、荀氏、孔氏。曹操一生杀过很多身边的文官,比如孔融、荀彧、边让、陈宫,也包括杨修,你会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豪门士族集团!

这就是杨修之死最主要的原因,阶级利益的冲突,让他们站在了两个敌对的阵营!杨修的聪明就没放到正地方,这种关键利益的平衡,不见他显现聪明的地方,尽放在耍小聪明上了。

杨修的“道”,撑不起他的“术”

由此可见,杨修是聪明,不是智慧,他在“术”的层面上做得足够优秀,但是不具备人生大智慧,通俗地说,就是“道行不够”!

“术”是表,外在的表现,“道”是内,内在的修为。以修为支撑表现,是为智慧者,觉悟者,佛家称之为“佛”,儒家称之为“圣”。这类人往往看起来木讷,其实内心世界丰富,不显眼处见大智慧,世人说“大智若愚”,就是指他们。

反过来,表现大于修为,往往表现出华而不实,轻率浮浪,争于外表光鲜,却逃不脱寂寥落幕,甚至无端惹来杀身之祸。杨修就是这样的人!

世上从来不缺聪明的人,但凡天资聪颖的,善于学习的,都不缺聪明,唯独智慧难得,它是人生的历练和沉淀所得,离不开学习总结,更需要思想的锤炼,和人生的磨难。

像杨修这样含着金钥匙出生,自幼才气傲人,又不经世事磨炼的公子哥,聪明有余,智慧离他的距离有点远!

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答题:

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个人以爲杨修不是一个真聪明的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當甚之又慎。

(1)杨修很有才华很有學问。一次杨修与曹操并马而行,途中猜谜,曹操當時不解,骑马行了二十里后才明白,故有曹操的學问跟杨修差着二十里地呢。这说明杨修是有才华有學问的。

(2)杨修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也出了不少力,同僚们也都很佩服杨修。杨修不仅给曹操出谋划策,还是曹丕的老师。这便有牵扯到了日后权力的问题,曹操担心他的江山日后能否永固。

(3)杨修行事不知道收敛,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历害。比如说司马懿就是个真聪明的人,深明此道。司马懿行事低调,深藏不露,处处小心;心中明白而不说破,终于熬过了三代曹主之后,而一统天下。

(4)杨修只知道就事说事,没有大局观,没有考虑过动摇军心的后果。曹操是忌讳功高我慢的不宜驾驭。所以说杨修不是个真聪明的人。

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杨修确实聪明,他的聪明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我们所了解的他那些拆字把戏,还有揣度曹操的心思伎俩,都是典型的小聪明。

杨修为什么不是聪明人,他做了三件事,三件聪明人绝不会碰的红线。

聪明人绝对不会抖领导的机灵

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拆字游戏,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了,就不赘述了。

你会发现那些在领导面前抖机灵的人,抖得好,能得到领导青眼。抖得不好,往往容易把自己给抖死。这个差别就是,你是拿自己开涮,还是拿领导开涮。

杨修就给咱们深度诠释了,什么叫NO ZUO NO DIE。

有一些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在战场上,退军是一个很讲究策略的事,很多著名战争都是一边佯装攻打一边撤退的。而且一旦军心不稳,很容易一触即溃。你杨修揣度出领导“鸡肋”的意思,立刻就把消息散播出去了。

你的用意无非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聪明,却把全军放在一个很危险的位置。

这是什么?短视。

曹操是什么人?一代雄主,他不是善茬啊!能容得下你这种行为吗?

聪明人绝不恃宠而骄

曹操一开始是很喜欢杨修的,让他做丞相主簿,总知外内。但是杨修的出身非常好,他是那种从小聪明,受到的都是追捧,没跌过跤的人。这样的人,很难做到不恃宠而骄的。

在三国里,老杨家是唯一能和四代三公的老袁家匹敌的世家。弘农杨氏从东汉一直到隋唐,都是显赫的大家族。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号称自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可见其影响力。

杨修死了以后,曹操给他老爹杨彪赏赐了很多东西,当然了,杀了人家儿子嘛!有一次,曹操问杨彪,你怎么这么瘦啊?杨彪说:

“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金日磾是谁?汉武帝的宠臣,也是托孤大臣,金日磾的儿子是汉武帝的弄儿,你懂的。后来这孩子长大了就跟宫女嬉闹。金日磾当场就把儿子杀了,因为他预见到,这孩子生长在汉武帝的宫闱之中,将来难免出事,累及全族。与其如此,不如快刀斩乱麻。

杨彪说这话什么意思?后悔啊,我太溺爱这个孩子了,没有好好教养他。

聪明人绝不会在明里参与储位之争

杨修还不知死活地参与储位之争,他站队曹植。

为什么是曹植,不是曹丕呢?因为他们俩都是聪明人,都是文化人,喝酒作赋聊得来。杨修做过曹操秘书,当然知道曹操想什么,关心什么点。所以他经常模拟曹操出的问题,然后写出答案给曹植,让他应付曹操。

时间长了,曹操也纳闷儿啊,我儿子有这么才思敏捷吗?我小纸条才送去,他答案都来了?

一查,就知道了。

看着很聪明,其实你细想,寸不寸?漏洞百出啊!

真正的聪明人是像张良这样,只做分内之事,出世、立功、功成、身退。至于什么荣华富贵名声,要那些干嘛呀?那只会让领导更加忌惮你。

后来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求张良,张良出主意,叫他去找刘邦都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后来,正是商山四皓的站台,让刘邦误以为太子已经成气候,没有废长立幼。

刘邦就算知道这是张良出的主意又怎样?他是一个彻底退出名利场的人。

正因如此,张良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团队里,少有的得到刘邦的敬意,并善终的。

知进易,知退难。自古如是,杨修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自以为聪明的聪明人。

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杨修肯定是一个聪明人。但是聪明有用吗?不一定有用。比如一个婴儿,父母都是聪明人,那么他肯定也是聪明人。但是他能用这个聪明干什么呢?基本上什么也干不了。他要经过长期的学习生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足够的阅历。对事物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培养出稳定的情绪,也就是情商。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东西,“智慧”。很多人容易把智慧和聪明混淆,智慧是大于聪明的,而且它本身也包含了聪明。智慧,应该是,聪明、情商、经验、知识,之和。

杨修这个人,肯定是极其聪明的。但是情商很低,处理事情的经验上也不足。也就是他的智慧并不高,反而还比较低。所以会被杀。

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我们所了解的杨修大多是通过三国演义电视剧,而真实的杨修并不是电视剧描述的样子。那么真实的杨修是什么样子,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吗?

杨修,东汉文学家,曾著有《神女赋》、《许昌宫赋》等著作,曾任曹操时的主簿,就是现在的办公室主任一职,天生聪慧,博学多才,在任时,为曹操处理过很多棘手的事情,曹操视杨修为心腹。

历史上真实的杨修却实太过聪明,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喜欢在人前卖弄,城府不深,其根缘就是自已学问深厚,上天入地无所不通,这种人难免会狂妄自大,当然有知识有学问的自以为特清高的人都是这样。

杨修在曹操身边工作,经常猜测曹操之言行和心里活动,好作准备工作。而曹操是何等韬略之人也,他的小伎俩岂能逃过曹操毒辣的眼光,一次两次的纵容,使杨修的小心脏更加膨胀,杨修再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为加速曹操的杀机埋下伏笔。

杨修曾做过曹植的幕僚,参与了曹植的上位,后因曹丕受禅被贬,从此再无从政,后死因不详,史料记载多为曹操所杀,可能却有其事。

终上所述,杨修并算不得大智慧的儒学之士。

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曹操爱才如命,杨修能在曹丞相军中谋得主薄之职,证明才能确非一般。

在供职相府之时,杨修曾以"阔"字说建园之门事,以"一盒酥"而分享其食,足见才思敏捷。

后来曹丕与曹植争世子之位,曹植运用杨修之策,险要胜曹丕,然有智慧之人,不会疏不间亲,别人家事少参与为好。但是杨修深陷其中,曹操深恨之。

有人云:曹公因杨修"有才策,袁之甥",而借以"鸡肋"乱军心杀之。然吾以为:曹公赞其之才,而否其之心。杨修实属不智也,古代君王最忌身边左右之人参与立储之事,杨修如果是真智慧是不可能不知道曹公之虑,所以杨修是小聪明,无大智慧,或更确切的评价:智商有余,情商不足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